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

2024-04-27

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精选8篇)

篇1: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

平等理论研究的情境语义学分析

以情境语义学作为方法来研究平等问题,可以克服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平等问题的局限性.情境语义学要求对平等的考察要作出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中,在特定的主体与世界的具体联系中来研究平等.而情境语义学的相对性并不否定客观性,情境语义学为我们研究平等问题,既保证客观性,又保证相对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逻辑工具.

作 者:贾丹 Jia Dan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刊 名: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6) 分类号: 关键词:平等   情境语义学   情境   自由主义  

篇2: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

文章来源:心理学探新20030

2作者:范国平/高岚/李江雪

【内容提要】受荣格积极想象技术及其理论的启发,吸收了威尔斯(H.C.Wells)、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等人有关儿童游戏理论与操作之精要,多拉?卡尔夫(Dora Kallf)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设了“沙盘游戏”理论。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有效而独特的挖掘人类潜意识的技术,在国外的发展非常成熟,应用十分广泛;而国内缺乏对该理论的引介与探讨,我们结合正在广州育才幼儿园所做的个案研究,概要介绍沙盘游戏的理论与操作,进而探索“沙盘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 键 词】沙盘游戏/模具/积极想象/自性

sand play/figure/active imagine/individuation

【正文】

弗洛伊德开创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强调潜意识对个体人格形成以及日常行为的影响。精神分析的思路是,当不被个体意识到的、埋藏在潜意识之中的各种精神创伤性事件经由心理分析师的发掘和解释而进入意识领域并接受意识控制之时,这些创伤性事件的破坏性力量就逐渐减弱并最终消解了。洞察并解释个体的潜意识内容成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荣格沿着这种思路,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探索了潜意识的作用。他认为人格的成长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潜意识被赋予了核心意义,潜意识之中不仅蕴涵了被压抑的破坏性力量,同时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类智慧与创造性力量。通常情况下,个体实际上通过利用人格面具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片面适应,无意识的内在世界却受到压抑。这或许是现代人精神失常或者人格不健全的根源[1]。

沙盘游戏,一种通往无意识内容的积极技术,主要通过摆放模具(figures)和塑造沙盘边框内的沙子,建立一个与个体内在状态相对应的世界。这样通过自由、创造性的游戏,潜意识过程就以三维的形式、在一个外现的世界里显现出来[2]。沙盘游戏的形成过程与理论背景

1.1 沙盘游戏形成的过程简介

沙盘游戏理论与操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前十年,其时H?G?Wells观察自己两个儿子在地板上玩缩微模具,他发现数次自发性的游戏之后,孩子们身上一直存在的问题消失了,而且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他受到了极大启发,在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基础上写成了《地板上的游戏》一书。在该书中,Wells将这种游戏的意义描述为,它不但使孩子们每天都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且还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建立了一种广阔的、激励人心的思维模式,走向未来的人将会从幼儿园的地板上获得新的力量[3]。20年后,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伦敦的一位儿童精神病学家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情感或者身心状态。她记得曾经读过 Wells的《地板上的游戏》,于是便在诊所游戏室的架子上增添了一些缩微模具。见到这些模具的第一个孩子就将它们拿到游戏室内的沙盒上,开始在沙子上玩弄这些模具。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儿童“发明”了这项后来被洛温菲尔德称为“游戏天地技术”的技术(Lowenfeld,1979)。洛温菲尔德为儿童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可以客观记录与分析的方法[4]。当多拉?卡拉夫,瑞士的荣格分析学家获悉流行于英国的这项工作时,她便去了伦敦,悉心向洛温菲尔德学习。卡拉夫很快发现,该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表达畏惧和愤怒,而且也鼓励与创造转化和自性化的过程,能量的转化和自性化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为了与游戏天地技术区别开来,卡拉夫将她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操作命名为

“沙盘游戏”(Kalff,1980)。随着研究的深入,卡拉夫认识到沙盘游戏过程具有自然治疗特征。在此过程中,原型、象征和内在精神世界很容易表现出来,在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中表现这些客观存在可以促进整体性意象的形成,进而为自性的展现创造机会。卡拉夫进一步认为在沙盘中展示自性非常必要,因为自性是自我发展与加强的基础。当自我─自性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后,个体在整体上就会表现得更加平衡与得体[5]。卡拉夫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举办了无数次演讲、研究和培训班。通过这种实际接触,卡拉夫创设了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应用沙盘游戏治疗的心理治疗团体。1985年,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荣格分析学家和卡拉夫一起创办了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协会,美国沙盘治疗协会(STA)创立于1988年。1991年《沙盘游戏治疗杂志》正式创刊。目前,国际上有几十个沙盘游戏治疗组织和专业研究机构,沙盘游戏治疗早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而存在,并且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1.2 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背景

1.2.1 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

作为荣格的学生,卡拉夫非常熟悉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荣格心理分析产生于分析家与被分析者之间的一种辨证关系,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被分析者心理整合发展,这种发展转化需要潜意识的配合。在心理分析过程中,潜意识的特殊结构及其与意识的动力关系,都会发挥积极作用;转化还依赖于潜意识结构的积极调整,这种潜意识结构在分析开始时影响并控制着意识自我;这种调整性的变化,发生于一系列的原型结构和分析家与被分析者相互作用的动力关系之中。为了促进这种变化,并且使其成为一种意识过程,心理分析家试图在意识自我和潜意识之间建立一座坚实的桥梁[6]。

为了更好地探索个体的无意识材料、同时与这些无意识材料交锋,从而实现促进个体自性发展的目的,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启发,荣格发明了一种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技术。积极想象技术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自我表达形式吸收来自梦境、幻想等无意识内容的方法。它致力于唤醒人格的不同方面(特别是阿妮玛/阿妮姆斯和阴影),然后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交流。在积极想象的过程中,自性的各个方面逐渐整合,成为一体,对立双方的统一和融合作用最终导致心理转化。积极想象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思绪,不做任何判断,只作自然地观察,注视着无意识内容和支离破碎的幻象片断自发地浮现和展开。然后,用诸如绘画、雕塑、舞蹈或其他的象征表现手法,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再次,心灵的意识开始积极与无意识对峙,无意识产物的意义及其信息被理解,并与心灵的意识状态和谐一致。最后,一旦自我和无意识相互妥协,个人能够有意识地生活。卡拉夫创设的沙盘游戏本质上是积极想象技术的一种变形,完整沙盘游戏过程中的步骤大致对应于积极想象技术的四个阶段。

1.2.2 纽曼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卡拉夫的工作也受到艾里克?纽曼(Erich Neumann),一位杰出的荣格分析学家和发展心理理论家的直接影响。纽曼将幼儿自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母─婴一体阶段(从出生~1岁)、分离阶段(1~2岁)、自性固化阶段(2~3岁)[7]。卡拉夫将纽曼的发展阶段理论整合进沙盘游戏理论之中,她的理论假设,当一个儿童存在问题时,自性就会因为缺乏母亲的保护或者过度焦虑的保护而无法展现出来,或者由于诸如战争、疾病、或其他外部环境的干扰,正常的发展无法展开,儿童未充分跨越纽曼划分的自性形成的三阶段。卡拉夫相信,如果自性的整体格局没有在生命早期形成,那么它会在后来生命中的任意阶段被激活,而沙盘游戏能够促使自性的展现,只要治疗师可以营造自由和安全的环境。这种治疗性环境再现了最初的母─婴一体阶段;创造了一种内在的平静,其中包含了整体人格发展的倾向,包括智慧与精神方面。

1.3 沙盘游戏治疗的构成要素

沙盘游戏治疗的要素包括一个按特定比例制成的沙盘、水源、装有各种类型缩微模具的架子,这些缩微模具包括人、动物、建筑物、桥梁、交通工具、家具、食物、植物、石子、贝壳等,以及具有共情心的治疗家。治疗家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自由、安全的氛围,这种安全、没有评价性的氛围能够鼓励儿童去体验他们内在的、经常未被意识到的自我。作为整个游戏过程见证人的治疗家是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治疗家只能以一种“欣赏”、而不是“评判”的方式去面对游戏者的作为,必须跟着这种游戏并与其步调一致,而不是侵入。

沙盘游戏,不仅可以治疗,同时具有诊断和促进儿童成长的功能。沙盘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1 沙盘游戏对儿童的特别意义

2.1.1 沙盘游戏的弱言语要求特性

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许多语词,在学会回忆之前已经能够进行再认,但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使得儿童常常不能够表达特殊的需要和特别的想法。因此,我们通常无法通过话语去理解特殊儿童的行为以及对应的内在心理状态;我们也无法将具有创造性的破坏性行为与随意的破坏性行为区别开来,无法将超常儿童的异常行为与病理性异常行为区别开来。而沙盘以及沙盘游戏像一面窗,可以打开或透视人的心灵,使人能够重新体验前语言和非语言状态;在沙盘游戏过程之中,游戏者的无意识会自动流露在沙盘之中,沙盘分析师能够根据沙盘游戏场景去洞察游戏者的潜意识内容[8]。在接触沙盘游戏的初期阶段,游戏者可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或那种模具;但随着沙盘游戏的逐渐深入,支配游戏者的主要是无意识,游戏者本人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沙盘游戏过程之中,意识中的内容和倾向首先浮现,随后便出现了无意识的内容,这些内容的交锋促进了游戏者的完整性。因此,除了在最初几次沙盘分析师会向游戏者询问一些简单而明确的问题外,在整个数次的沙盘游戏中,并不需要游戏者太多的言语表达。沙盘分析师也不需要向游戏者解释,只是在数月或者数年以后作些延迟性解释和交流。

2.1.2 沙盘游戏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人格几乎是在儿童五六岁时就完全形成。这一观点尽管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但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还是承认童年期的经历对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个体的一生中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可以分为8个阶段。在生命历程中每一阶段都会出现某些危机,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并影响到今后解决危机的方式[9]。在童年时期会逐步出现基本信任─不信任、自主性─羞愧和怀疑、主动性─内疚这三种危机。

童年期的经历对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历主要和早期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状况以及儿童早期的探索性行为受到阻断的程度有关。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分析师基本不干预游戏者的活动。因此儿童可以非常自由地表达自我、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在深层修通受到创伤的早期人格结构。沙盘游戏的本质在于唤醒个体的潜意识及躯体感觉,碰撞出某种最本源的心理内容。

此外,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因此,沙盘游戏很容易被儿童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儿童就能够很快进入游戏过程之中,儿童的投入与合作程度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治疗无法达到的。

2.2 沙盘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多年来,人们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轻松、活泼,压力或者心理异常与他们无关。但在与众多幼儿园的一线工作者交流以及一些家长反映儿童不肯入园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儿童虽然没有直接的外源性压力,但家庭环境中的负性因素以及幼儿园中的各种规范也许会间接地给儿童带来压力。为了了解目前幼儿园儿童的压力状况,我们在广州市的几所幼儿园做了一系列实验性研究。用“儿童生活体验量表”对分层抽样的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的90名大、中、小班儿童进行施测得出:90个儿童中压力较大的有9人,占10%,压力一般的有53人,占58.9%,而压力很小或者没有压力的只有28人,占31.3%[10]。进一步研究发现:①儿童的心理压力与行为问题尤其是违纪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②压力耐受性差的儿童具有退缩、胆怯、忧郁不决、依赖性过强、不易与人合作、缺乏安全感、任性、脾气暴躁、固执、孤僻、不合群、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我们在幼儿园跟班观察中也普遍发现这样一类、儿童:他们机敏、可爱,但就是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遵守各种简单的游戏规则和课堂要求;或者整日沉迷于幻想之中,不愿意和老师或者其他儿童交流;或者习惯地表现出轻微的攻击性行为。这些是不健康心理特征的端倪,还是超常儿童的不寻常表现,难以定性。常规的教育策略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和广州育才幼儿园合作,于2001年9月将沙盘游戏技术正式引进了幼儿园,并且开展了利用沙盘游戏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系列个案研究。

2.3 操作过程与阶段性效果简介说明

首先由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推荐“特殊”儿童,在征得家长同意与配合下,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实施前测,筛选出A行为或N行为大于9的儿童5名。每个礼拜二下午,将这些儿童带进沙盘游戏室,依照上述原则,让儿童在沙盘上自由操作。儿童摆放完成后,用数码相机摄录下最终的沙景,便于最后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并记录下诸多发人深醒的片断:一个孩子在每次的沙盘游戏操作中总是反复摆放恐龙模具,据老师介绍,该家长在家中绝不让孩子玩恐龙玩具;一个内向、沉默的孩子摆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村图景„„持续十个礼拜后,我们用Rutter问卷后测,并访谈了带班老师与儿童家长,除了中途退出的一名儿童外,其余四名儿童的测验得分普遍降低,访谈的结果更是证实了工作的效果。

由于个案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我们尚不能分离出导致儿童积极性转变的具体因素,但沙盘游戏本身在这一转变过程之中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等重点幼儿园相继建立了沙盘游戏室,开展着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Dora M Kalff.Introduction to Sandplay[J].Journal of sandplay,1991,1(11).[2] Dora M Kalff.Introduction to Sandplay[J].Journal of sandplay,1991,1(10).[3] Sandner,Donald.Navaho Symbols of Healing[M].Rochester:Healing Arts Press,1991.[4] Bradway K,McCoard B.Sandplay-Silent workshop of the psych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7.[5] Kay Bradway.Sendplay with Children[J].Psychologist Psychoanalyst,Spring,1999.[6] Harriet S,Friedman,Dora Maria Kalff.Connections between Life and

Work[J].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1991,(1):25-48.[7] Neumann E.The child[M].New York:C.G.Jung Foundation for

篇3:语义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义学,意义7分法,广告语

引言

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中把意义划分为:概念意义、联想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高文成, 2007) 。概念意义以概念为基础, 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 且具有相对稳定性, 明确性和有限性 (王寅, 2001) 。与概念意义相比, 联想意义不太稳定, 是一种附加的意义, 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束定芳, 2000) 。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论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一种交际价值 (杰弗里·利奇, 1987) 。

广告最原始的意义是“吸引人注意”。随着媒体的发展和广告的流行, 广告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中国的广告业开始走向深化并与国际接轨。语言学界投身于广告语言的研究。张金海[10];李保元[3];孙戈、卢颖[7]对广告创作、广告的体例等进行研究;黄国文[8]从语篇视角研究广告语言;杨永和、唐德根[9]从广告英语的词汇、英汉广告用语等不同视角进行研究。蓝希君[5]等 (2001) 对国内近10年的广告语言研究进行回顾。但语义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很少运用到广告研究中。

综上所述:我国的广告语研究取得不小成绩, 但与广告界对广告语言研究成果的需求还不相称, 这给语言研究者带来了挑战。Geoffrey Leech的语义理论对广告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意义七分法和广告例子结合, 探讨语义理论在广告中的具体运用。

1. 概念意义影响广告名

概念意义是明确的字面意义, 它是反映语言逻辑的意义。

1.1 概念意义的定义

概念意义用于反映产品的最基础涵义。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 可谓“家喻户晓”, 但被评为“2002年最失败的广告”之一, 主要因为概念意义的运用错误.

1.2 广告名称对于广告产品至关重要

杰出的广告名具有四个特点: (1) 反映产品性质。 (2) .反映产品特征。 (3) .广告宣传。 (4) .树立产品形象。名牌常常被人们所熟知和追, 按理对产品的选择取决于产品质量, 然而名人效应绝不能忽略。Eg.:

(1) 白玉牙膏 (能使牙齿洁白如玉) ;

(2) “大大”泡泡糖 (越吹越大) ;

从以上广告可以看出, 概念意义与产品介绍相关, 简单明了的广告词产生亲切之感。

2. 联想意义决定广告词的选择

2.1 联想意义的组成部分

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包括纯理性内容和具有交际价值;社会意义是在社会环境下语言所产生的意义;情感意义重点指个人情感;搭配意义词汇或者事物之间的融合产生的联想。

2.2 联想意义—概括性的术语

语言需要靠概念意义来定义, 情感表达需要多种意义的搭配。联想意义让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广告作为独特的语言体裁, 创作者并非只关注一种意义, 让消费者把产品和美好的事物, 进行联想, 产生购买想法。 (3) Goldlion (金利来) ; (4) 感受新境界。 (三星) ; (5) 只管去做。 (耐克) ;例 (3) 中用“gold” (黄金) 和“lion” (狮子) 结合代表“财富、权力”, 使男士觉得购买此产品便拥有地位和财富。例 (4) 三星电子将电子产品变形另一个世界的载体。例 (5) 动词do回到最基本的概念意义, 只管去做, 送去自由轻松之感。

2.3 主题意义贯穿始终

主题义是说话者或作者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方式, 如词序, 焦点和强调等所传达的意 (束定芳, 2000) 。

2.3.1 主题意义贯穿在语篇中, 体现其交际价值。

广告包括“广告名”, “广告词”, “广告语篇”。从广告中可以理解产品的功能、优点。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总结出“广告”的特点:突出主题意义;多用祈使句, 简明。

我们集大成, 您超越自我 (三菱电工)

2.3.2 选择疑问句。

疑问句的使用, 引人深思。今天你喝了没有? (乐百氏奶广告) ;不需回答又带动观众的参与, 达到广告的目的。

2.3.3 多用祈使句。

和疑问句的委婉不同, 采取直接的方式。是主体意义最直接亦是最突出的表现方式。祈使句应广告商的要求, 充分突出广告语篇的“主题意义”。

(6) 拥有东芝, 拥有世界 (东芝电子) 直接表现产品的优势, 有利于消费过程的完成。

结语

本文在LEECH的七种意义的指导下从语义方面对一些著名广告进行分析和研究。展示意义七分法在广告中应用的同时帮助观众更好地赏析广告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一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 王彤福, 杨自俭, 穆国豪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金星.广告语创作的预设原则[[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138-141.

[4]李保元.《广告学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5]李明清.AIDMA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J].外语学刊, 2010 (2) :13-137.

[6]蓝希君、许峰、汪远琦.近10年国内广告语言研究回顾和改进方法—以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J].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77-79.

[7]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孙戈, 卢颖.广告语言魅力[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9]杨永和, 唐德根.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英汉广告语言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 :79-82.

[10]张金海.此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Z].武汉:武汉人学出版社, 2000.

[11]高文成.语言学精要与学习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

【关键词】语义指向 消歧 中学语文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语义指向分析。所谓语义指向指的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直接相关,例如“砍光了”的补语“光”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受事(杂草砍光了);“砍累了”的补语“累”在语义上指向“砍”的施事(他砍累了);“砍钝了”的补语“钝”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工具(斧头砍钝了);“砍慢了”的补语“慢”在语义上指向“砍”这一动作本身(他砍慢了,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砍疼了”的补语“疼”在语义上既可指向“砍”的受事(不小心把腿砍疼了),也可指向“砍”的施事的领属部分(小心别把胳膊砍疼了);“砍坏了”的补语“坏”在语义上既可指向“砍”的受事(把家具砍坏了),也可指向“砍”的工具(那把斧头砍坏了)。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最有效的领域是对状语和补语的分析,特别是对以下这些词类或结构的研究较为充分,那些表示范围、程度或否定的副词,如“最”、“只”、“就”、“也”、“都”、“才”、“全”、“不”、“互相”、“分别”和“又”等;作状语的某些介词短语,如“在”字结构、“跟”字结构等;复杂谓语,如动补结构、连动结构等;特殊句式,如“比”字句、主谓补语句等。这里也主要以状语和补语的语义指向为例来探讨语义指向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由于语义指向引起的歧义,如果引入语义指向的概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下面两个例子:

①老刘在楼顶上发现了敌人。

②老刘在楼顶上看到了长江。

例①中的“在楼顶上”既可以指向“老刘”(指“老刘”在楼顶上,“敌人”不在楼顶上),又可以指向“敌人”(指“敌人”在楼顶上,“老刘”不在楼顶上),还可以同时指向“老刘”和“敌人”(指“老刘”在楼顶上,而且“敌人”也在楼顶上),由于“在楼顶上”语义的多指性造成了歧义。例③则不同,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长江在楼顶上,也就是说,“在楼顶上”的语义一般不会指向“长江”,只可能指向“老刘”,这样就不存在语义的多指性,因而没有歧义。在一个句法结构里,当某一成分可以同时与其他几个成分相关时,就产生了语义多指性,因而会造成歧义,再看下面两个例子:

③五个小学生就抬起了一百斤。

④五个小学生才抬起了一百斤。

例③“五个小学生就抬起了一百斤”有歧义,既可指这“五个小学生”了不起:人不多,而且还是小学生,就可以抬挺重的一百斤;也可指这“五个小学生”不怎么样,五个才抬起了一百斤。“就”的语义指向既可前指,又可后指。“就”的语义性质是用来限定范围的,这一语义性质在语用蕴含上的意义是“量少”。这个例子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就是从这两方面派生出来的。当“就”的语义前指时,自然蕴含着“人少”的意思;当“就”的语义后指时,自然蕴含着“重量小”的意思。“五个小学生才抬起了一百斤”中的“才”的语用蕴含义和“就”虽然相同,都有“量小”义,但由于“才”的语义指向只能后指,不能前指,因此“五个小学生才抬起了一百斤”在语义指向上没有歧义性,只能指这“五个小学生”不怎么样,五个才抬起了一百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经常使用句式变换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句式变换掌握其中的规律,如让学生把“把”字句变成“被”字句(把酒喝光了→酒被喝光了),把肯定句变为双重否定句(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我不能不努力学习),把动补结构变为重动结构(喝醉了酒→喝酒喝醉了),等等。有时候学生的变换很顺利,但有时候会比较麻烦,其中有些麻烦就与语义指向有关。这里以句首受事转换为句尾受事和重动句变为把字句与被字句为例来说明语义指向理论在句式变换中的应用。首先看句首受事转换为句尾受事的例子:

⑤这些文章我读过→我读过这些文章

⑥这些文章我都读过→*我都读过这些文章

⑦这些文章我们都读过→我们都读过这些文章

上面三组例子都是把受事位于句首的句子变为受事位于句尾的句子,只不过例⑤和例⑦能够变换,而例⑥不能作相应的变换,原因就在“都”字的语义指向上。“都”的语义一般是前指的(只有在后指对象含有疑问代词等的时候才能后指,如“都谁来了”中的“都”指向“谁”),当“这些文章”后移后,“都”前面的成分只有“我”,而“我”又是单数,和表“总括”的“都”在语义上不相匹配,“都”的语义指向也就是落空的,所以不能成立。如果把“我”替换为“我们”这样的变换就成立了,因为这时的“都”的语义仍可指向表复数的“我们”。再看重动句变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例子:

⑧他喝醉了酒→他喝酒喝醉了→*他把酒喝醉了→这点酒就把他喝醉了

⑨他喝光了酒→*他喝酒喝光了→他把酒喝光了→*这点酒就把他喝光了

上面两组例子,第一组既可以变为重动句,也可以变为把受事提到句首的“把”字句,但不能变为普通的“把”字句;第二组却可以变为普通“把”字句,但不能变为重动句和受事提到句首的“把”字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前一组中的补语“醉”指向前面的主语“他”,这时就可以变为重动句和受事提到句首的“把”字句,因为这两种句子都要求补语“醉”用来指向“他”,类似的例子如“他吃腻了肉”,等;而后一组的补语“光”指向后面的宾语“酒”,这时就可以变为普通的“把”字句,因为普通的“把”字句中的补语“光”要求用来指向“把”的宾语“酒”,类似的例子如“他踢破了足球”,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句法成分都有必要去考察它的语义指向,如“洗衣服”,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考察“衣服”的语义指向。我们要强调的是,对于那些存在語义指向差异的句子,如果适时地引入语义指向理论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5: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

计算机对名词短语的理解主要是对其组成成分间关系的识别。而在名词短语的组成成分中,名词与名词之间关系的最为复杂,可以形成定心结构、联合结构等等。同时,名词间关系的理解又是短语语义结构分析的重点,因此下面讨论一下名词间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为一般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揭示了事物之间特有规律的联系,而且还可以简化概念的描述。采用面向对象中继承的方法,可以使下层概念自动具有上层概念的可继承的属性,因而也就可以集中考虑下层概念的特有属性。第二种关系是整体部分关系,又称组装关系,用于描述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组成关系。通过他可以看出某个概念是以另外一些概念为其组成部分的。客观世界中,整体和部分关系广泛存在于事物之间,如:物理上的整体事物和他的一个部分,如汽车与发动机;团体(组织)与成员,如班级与学生;空间上的包容关系,如教室与桌椅;抽象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如法律与法律条文;具体事物和他的某个抽象方面,如人员与人员的身份。第三种为实例关系。概念间的实例关系也叫类概念的实例化,他是连接类概念和对象概念的桥梁和纽带,他主要是把类概念的属性值适当取值而得到的。例如,对于概念“三角形”当其属性“边”取值为“AB、BC、AC”,顶点取值为“A、B、C”时,就得到概念“三角形”的实例化概念“三角形ABC”。

篇6: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精神分析以对个体的深度研究为基础,反过来它又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分析论所作的假设是有关所有的人,但它特别关注个体差异研究以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此外,精神分析足以代表心理动力论,十分重视各种力量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在精神分析论里,行为是各种动机、驱力、需要及冲突之间斗争与妥协的结果。行为能够直接地或通过一种微妙的、伪装的方式来体现动机。同样的行为能够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动机,或同一个人的不同动机。例如,进食能满足饥饿者的需要,也能象征性地满足爱的需要;或是精神分析者满足帮助他人的需要,满足发现心理功能的新方面的愿望,满足对他人私生活的好奇,又或者是这些或那样动机的复合组成。医生在满足帮助他人的需要的同时,也能够解决病人由于疾病与躯体伤害所引起的焦虑。因此,任何行为和目标能在同一时刻满足各种不同动机。行为的这种性质是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最后,行为发生在不同的觉知层面上,个体于是或多或少会觉察到自己各种行为背后的力量。

精神分析关于人的观点,其核心即把人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能量由此流出,由此转移,或象水坝挡水一样积累起来。总之,能量是有限的,倘若以某种方式释放了,则以其它方式释放的能量也就相应地减少。人用于文化目的的能量抽取自性目的的能量,反之亦然。如果能量在某一表现渠道受阻,他就会发现其它途径,通常是阻碍最少的途径。所有行为的目标都是享乐,也就是紧张的减除或能量的释放。

除了把人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之外,还认为人是受性和攻击的本能所驱使。弗洛伊德之所以认为攻击在人类行为中很重要,主要是基于观察,但对观察所作的解释,可见他的哲学观。在漫长而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弗洛伊德在1920 年出版了他关于攻击和死之本能的理论。

除了强调攻击驱欲之外,弗洛伊德还极为强调性驱力,以及这些驱力的表现与社会之间的冲突。重视性表现的压抑,似乎和弗洛伊德及其病人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有关。弗洛伊德认为,追求愉悦的人也就处在与社会、文明相冲突的状况之中。人依据“快乐原则”而作用,寻求各种欲望“毫无约束的满足”。然而,这样的运作方式与社会和外部世界的要求背道而驰。原本要释放在追求快乐与满足的能量,现在必然被压抑并且遵循着符合社会目标的途径。弗洛伊德相信科学活动、艺术追求,实际上全部的文化产物,都是性与攻击的能量以较为直接方式表现受阻时的表现形式。个体与社会冲突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果是痛苦和神经症。

总而言之,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为性及攻击的驱力所驱动,朝向快乐的追 求而运作(紧张的减除),遵循规律的法则而发挥功能,但是经常意识不到行 为的决定力量,并且基本上与社会对本能表现的限制相冲突。

弗洛伊德自己否认他的精神分析论与哲学有任何关系,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弗洛伊德发现哲学家的思想远离科学的严密性,他把精神分析看是心理学 的一支,科学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人格理论,但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所进行的观 察。他明白理论终将会改变,也明白精神分析论对科学心理学的终极贡献就是 他所进行的观察,弗洛伊德的观察主要是以对病人的分析为基础的,而且他几乎不用数理的方法在实验室里验证精神分析的一些原理。

精神分析这个词有三个含义:一种人格理论,一种治疗方法以及一种研究技术。

依据精神分析论的观点,精神生活能够以我们对现象觉知到的层次来描述:意识与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前意识与只要我们注意就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潜意识则与我们没有觉察到,并且也不可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除非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通过分析梦、口误、神经症、心理症、艺术作品以及宗教仪式等现象,弗洛伊德试图理解潜意识的本质。他发现,在精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潜意识是不合逻辑的,没有时间观念的,也没有空间观念。潜意识中的现象有流动性和可塑性,这在我们理性而清醒的生活中是观察不到的。但在梦中、在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表现中,潜意识的表现就变得非常清晰。

1923 年弗洛伊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来界定,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一切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起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与攻击的本能,本我依据快乐原则来获得,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和本我正好相反的是超我,这一结构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超我有时在非常原始的层面作用,因此相当不合现实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分辨思想和行动,只要想到某些事情,即使没有导致行动,也会有内疚感。理论中第三个结构概念是自我。本我追求快乐,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根据现实和超我的要求,来表达并满足本我的愿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这时将获得最大的快乐并遭受最小的痛苦及否定性结果。依据现实原则,本我的能量可以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根据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

弗洛伊德把人看作一个能量系统,所遵循的法则和其它能量系统相同。能量的表现形式可以改变或转移,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能量。在这样一个理论构架之下,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过程观点,也与能量的表现、受阻或转移的方式有关。根据理论,所有心理能量的来源都存在于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正寻求表现并消除紧张。这种状态称为本能或者称为驱力,它们是不间断的、不可避免的力量。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包括先前的自我本能和性的本能,后者是指个体具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的目的。生之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死之本能一直是理论中争议较多且最不易接受的一部分,而多数分析学家更多地用侵犯性本能来代替。性本能和侵犯性本能都被看作是本我的一部分。在精神分析论中,本能的特点是朝向紧张的立即解除并以获得满足和快乐为目标。满足的途径是通过外部剌激或物体。精神分析中的所有过程都能够被描述为能量投入到某一事物,(称为“宣泄”,译注)或抑制能量的投入(称为“反宣泄”,译注)。后者即抑制本能的满足,由于这一过程会消耗能量,所以经常努力抑制的人,后来也会感到疲乏和厌倦。本能的表现与抑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精神分析论的动力学基础。这里关键的概念是焦虑。在精神分析论中,焦虑是痛苦的情绪体验,代表对有机体造成的威胁或危险。个人处于这种“悬浮飘渺”的焦虑状态之中,无法把自己的紧张与外界的物体联系起来,与恐惧状态不同的是,个体确知恐惧的原因。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理论有两个。第一个理论认为焦虑是性本能未释放的结果——受阻的力比多。在后一个理论中,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是危险正在逼近自我的信号。在此焦虑是一种自我功能,警告自我要对危险采取行动。个体发展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来对抗焦虑。我们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方法来曲解现实,把真实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使我们不再感受焦虑。其中最原始的一种防御方式是投射,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不为外界接受的想法,加在别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的想法。第二种防御机制是否认,可能是对现实的否认。另外一种对付焦虑和威胁的方法是把事件从记忆中抽取出来,或者把情感的成分从记忆或冲动的内容中抽取出来,在这种抽离(isolation)的防卫方式中,冲动,思想或行为并没有从意识中被否认,而是否认了与之相伴的情感成分。采用抽离之防卫机制的人通常也会使用抵消(undoing)之防御机制。在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中,个体有了不为人接受的冲突或想法时,就以承认并表现其反面来防卫。还有一种防御机制是合理化个人对行为重新解释,使其看起来合理且易于接受。最主要、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即压抑,压抑就是把思想、观念或愿望从意识中除去。

发展理论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个人以生理发展为基础而经历的各发展阶段;第二是从发生学的观点,强调早期事件对以后一切行为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对思考过程的发展,强调从原发思考过程进入次级思考过程。原发思考过程是潜意识的语言,在此现实和幻想是难以分辨的。继发过程是意识的语言,是学习、思维、记忆和现实验证的语言。与些相对应的是自我,以及稍后的超我的发展。

精神分析论中的发展理论,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来源在于躯体的紧张状态,大多集中在身体的特定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性感带。按照理论,躯体的主要性感带的发展和改变是由生物成因来决定的。分别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对同性父母认同的发展是性器期的重大事件,并且也是一般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艾里克森是自我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以心理社会的观点描述了发展的过程而非仅以性欲的发展来描述,划分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精神分析论强调早期生活事件对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其它理论则认为 人在整个一生中极有可能发生改变。

应用与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的临床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差异和对人的深层次研究。此外,该理论的核心是对无意识过程和动机之间相互作用的强调。本书的一 个核心主题就是人格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反映了观察人的各种方式并与这 些方式结合在一起。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人格理论与心理治疗或改变的方式有 所关联,理论和治疗将反映某些共同的基本假设。我们将考察精神分析的基本概 念是如何反映于对人进行评价的各种途径以及心理疾病的理解和治疗中。

评价——投射技术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了许多不同的人格测验,但是与精神分析理论联系最 紧密的当属投射技术,主要有两种投射技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精神分析理论与投射测验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看: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和人格功能的复杂组织,人格被看作是一种过程,个体通过这一过程把组织和结构附着在情境的外部刺激之中。在反应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投射技术使最大限度的反应独特性成为可能。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和防御机制的重要性,投射技术不涉及给反应提供线索的指导和刺激,并且测验的目的和对反应的解释也是隐藏的。3.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从人格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获得对人格的整体理解,而并不是把行为解释为单个的部分或人格特征。为了获得对人格的整体性解释,使用投射技术的临床心理学家一般是根据测验反应的模式和组织而不是把单个的反应理解为个人的突出特征。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编制的,罗夏认为大体上,墨迹测验的资料与对无意识及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是有关联的,因而他本人也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对被试的反应给予解释。在对罗夏测验的解释过程中,人们感兴趣的是反应或知觉形成的方式,反应的原因,以及反应的内容。符合墨迹结构的知觉表明了适应现实的良好心理功能水平。但另一方面,不符合墨迹结构的不良反应表明了不现实的幻想或奇异的想法。被试反应的内容造成了对被试人格的多种解释反应的解释并不仅仅根据一个反应,而是从整体反应结果而得出,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每一个反应都对个人的人格提供了假设或可能的解释。随后再根据对其它反应的解释,整个反应模式的解释以及被试进行罗夏测验时所表现的行为的解释来检验这个假设。关于被试进行反应时的行为表现,测验者记录下所有的异常行为,并以此作为进一步解释的资料来源。

最广为使用的投射测验当属墨里和摩根编制的主题统觉测验,墨里认为,TAT 测验是用来揭示无意识的过程和被抑制的趋向。其中所包括的假设就是,被试并未意识到他们讨论的正是自己,因而他们的防御也就可以忽略了。被试在TAT 测验上的反应可以根据墨里的方法也可以根据印象来系统地记分。TAT 测验应用于人类动机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中。TAT测验假设,表达出来的幻想(TAT 图片中的故事)和潜在的动机之间,和行为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假设的检验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结论。幻想既和行为动机的表达有关,也可看作行为动机的替代性表达。所以,举例来说,具有强烈攻击动机的人可能会在幻想(TAT 测验)及行为中表现其动机,但也有可能只在幻想而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投射技术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研究目的,可以同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理论有关。

他的理论最关键部分均来源于对这些病人的观察。在研究过程中,他断定这些病人的心理功能过程和神经失调的人相比并无特殊之处,但在所有人身上,这些过程是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的。因而,虽然他的理论究其来源是以对病人的观察为基础,但精神分析理论也是关于人格功能的一般性理论,而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异常行为的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切心理疾病都和努力满足滞留于早期某一发展阶段 的本能有关。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仍旧寻求以婴儿的方式获得性与攻击的 满足。但由于本能的满足与过去的创伤有关,所以它将会引起的焦虑以及让自我 处于危险。因而,同样的行为就会引起快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冲突状态。

总结心理分析的心理疾病理论,即个人在发展中受到的阻碍和欲望与恐惧的 冲突有关。这些欲望和恐惧曾经是儿童时期生活的一个部分,现在又进入到了青 春期和成年期。焦虑是冲突引发的痛苦的体验,个人通过防御机制试图解决冲突。但是,如果冲突太激烈的话,防御机制的使用就会导致脱离现实的神经症状或精 神病。症状表现了发生在欲望(或驱力)与焦虑之间的无意识冲突。任何一种异 常行为都有冲突的存在,而这样的冲突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的欲望与恐惧之间的 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在某些条件下有些方面和孩子是相同的,如同那些 有压力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活跃、更令人讨厌。

心理分析的成长理论说明,个体的人格是由于适度的挫折而循着正常的过程来发展。在发展的特定时期,如果挫折过多或过少,人格就不能正常发展从而产生滞留现象。这样一来,无论情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个体都会不断地重复某种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在早期以发泄催眠法来改变行为。他所持有的观点就是,将受阻的情绪释放后才能解除神经病症状。后来他发展了第二种方法称为“清醒暗示法”这种方法是弗洛伊德把手放在病人的头上,鼓励病人回忆并面对被压抑的过去的情绪经验。以后随着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兴趣渐浓,他把自由联想法作为心理分析的主要方法。在自由联想中要求病人向分析者报告浮现于脑海的每个想法,不要延迟报告,不要隐瞒不说也不要阻止任何想法进入意识状态。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过自由联想,病人和分析者都能超越梦的外显内容而进入梦的潜在内容,进入表现潜意识欲望的的潜在意义

起初,弗洛伊德认为只要使潜意识的想法进入到意识状态来,就足以达到改 变及治疗的目的。这与早期强调被压抑的记忆是心理疾病的基础是相互吻合的。弗洛伊德后来认识到这不仅涉及到记忆的恢复。更确切地说,对隐藏的欲望和冲 突获得情绪上的领悟也是必要的。心理分析中治疗与改变的过程就是要抓住从前在潜意识里的情绪与欲望,并且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与这些痛苦的体验斗争。

总之,心理分析可以看成一个学习过程,在其中个体重新开始并完成被精神官能症打断的成长过程。有关的原理就是让病人在松弛的环境中,重新面对以前 不敢触及的情绪体验。所应用的方式就是利用病人情感转移的关系,并使之产生 情感转移的神经官能症。情感转移是指病人对分析师产生一种态度,就像他在早期对父母形象所表现的基本态度一样。

在早期与弗洛伊德分裂的许多分析家中,创建了自己的思想流派的理论家有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和卡尔.G.荣格。他们俩都是弗洛伊德在早期的重要追随者,阿德勒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而荣格则是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他 们都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性本能因而和他发生了分歧。与荣格的分裂对弗洛 伊德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因为他已经把荣格视为其继承人。也有其它的理论家与 弗洛伊德决裂并创建了自己的流派。但是,阿德勒与荣格是其中最早的也是最著 名的两位。

可能弗洛伊德与阿德勒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阿德勒对社会驱力和有意识思 维的重视程度要甚于对本能的性驱力与无意识过程的重视。阿德勒在早期对器官 缺陷及其补偿感兴趣。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某种器官缺陷感的话,他就会努力通 过加强该器官或发展其他器官来获得补偿。阿德勒理论突出的一点还有,它强调了人们怎样对自我的感受做出反应,怎样对把他们的行为引向将来的目标做出反应,以及兄弟姐妹间的出生顺序对其心理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荣格继阿德勒之后数年,于1914 年与弗洛伊德分裂并创建了分析心理学。与阿德勒一样,他并不赞同对性欲的过分强调。相反,荣格把力比多视为一种普 遍的生命力量。他认为性欲虽然是一种基本的能量,但力比多还包括其它追求快 乐和创造性的能量。荣格接受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强调,但他又加进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按照荣格的观点,人们将过去几辈人的经验积累于集体潜意识中。集体潜意识不同于个体潜意识,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所以集体潜意识为所有人类共享。集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普遍的意象或象征,也称为原型。荣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强调了人们是怎样应付相反的力量之间的争斗。荣格的理论还提出了内倾与外倾两种相反的态度。每个人在与世界接触时,其中一种态度会占据优势,而另一种态度总处于劣势。

凯伦.霍妮在德国接受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她于1932 年移居美国。之后 不久,她与正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决裂,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精神分析的训练 程序。霍妮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分歧可能在于个体是受普遍的生物因素还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霍妮对文化因素的重视是源于下面这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弗洛伊德对于女性的论述使霍妮思考文化的影响作用;第二,霍妮和另一个精神分析家弗洛姆的交往使她重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作用。第三,霍妮在治疗中发现,欧洲和美国的病人在人格结构上存在着差异,这促使她更加认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这些发现还使她得出如下结论:人际关系是所有健康的以及不正常的人格功能的核心。在对神经症的作用方面,霍妮强调的是个体怎样对付基本焦虑。她的神经症理论认为,患神经症的人在对付基本焦虑的三种方式上存在着冲突。这三种类型或神经症倾向被称为趋向他人,反对他人和逃避他人。三者均体现了神经症的本质特征,即个体缺乏变通性及无法实现自我潜能。

沙利文的理论被称为“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极为关注在焦虑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婴儿和母亲的早期关系的重要性。母亲在最早与婴儿的接触中,可能会把焦虑传送给孩子。因而,焦虑就其特征来说从一开始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自我是沙利文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同样有其社会起源。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交往时所体验到的感受,以及来自孩子对他人评价的反响评价或感知。自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与焦虑和安全体验有关的部分,包括与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与难以忍受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沙利文对社会影响作用的强调贯穿于关于人的发展的所有观点之中。

对理论的评价

我们在评价精神分析理论这个人格理论时,必须记住三点。第一,我们要弄 清楚我们考察的是理论发展的早期还是晚期。虽然精神分析学在强调无意识和早 期事件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但自1900 年《梦的解析》出版到1938 年弗 洛伊德逝世的几十年间,该理论的确有了重要的发展。其次,在评价精神分析理 论时,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考察的是理论的全部还是部分。最后,在评价精神分析理论时,我们必须把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治疗法区分开来。

弗洛伊德的重要贡献,应首推他观察的丰富性以及他对人类行为细致入微的 分析。其次是他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同时也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解释。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表面上相似的行为可能有极不相同的前因,而相同的动机又可 能导致不同的行为,弗洛伊德认识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因此他建立的理论几乎能解释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没有一个理论能像精神分析理论那样解释如此广泛的行为,也很少有理论能够注意到个人的整体功能。

篇7: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

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

Lakoff,Langacker,Jackendoff,Talmy是当前认知语义领域的`代表.Lakoff侧重于隐喻的研究,而Langacker则注重认知语法的架构.两位学者从宏观上对语义进行认知研究,Talmy则注重具体概念的分析,为认知语义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可供借鉴的模式.Jackendoff则企图探求一种与生成语法相协调的认知语义研究模式.

作 者:张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0关键词:认知语义学 认知研究 理论联系

篇8:波浪理论及其应用的分析

关键词:波浪理论,中国联通,航天信息

引言

1 9 3 8年艾略特 (R.N.E l l i o t t)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波浪理论的论文, 至今已有60余年, 在这60多年中, 艾略特波浪理论已经成为股市和期货最佳的技术分析理论, 备受西方投资者的重视。艾略特认为, 不管是股票还是商品价格的波动, 都与大自然的潮汐, 波浪一样, 一浪跟着一波, 周而复始, 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 展现出周期循环的特点, 任何波动均有迹可循。因此, 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的波动预测价格未来的走势。

一、波浪理论

1、波浪理论的特点

(1) 股价指数的上升和下跌将会交替进行;

(2) 推动浪和调整浪是价格波动两个最基本型态, 而推动浪 (即与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 可以再分割成五个小浪, 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来表示, 调整浪也可以划分成三个小浪, 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

(3) 在上述八个波浪 (五上三落) 完毕之后, 一个循环即告完成, 走势将进入下一个八波浪循环;

(4) 时间的长短不会改变波浪的形态, 因为市场仍会依照其基本型态发展。波浪可以拉长, 也可以缩细, 但其基本型态永恒不变。

总之, 波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八浪循环”。

2、波浪理论的形态

那么, 如何来划分上升五浪和下跌三浪呢?一般说来, 八个浪各有不同的表现和特性:

第1浪: (1) 几乎半数以上的第1浪, 是属于营造底部型态的第一部分, 第1浪是循环的开始, 由于这段行情的上升出现在空头市场跌势后的反弹和反转, 买方力量并不强大, 加上空头继续存在卖压, 因此, 在此类第1浪上升之后出现第2浪调整回落时, 其回档的幅度往往很深; (2) 另外半数的第1浪, 出现在长期盘整完成之后, 在这类第1浪中, 其行情上升幅度较大, 经验看来, 第1浪的涨幅通常是5浪中最短的行情。

第2浪:这一浪是下跌浪, 由于市场人士误以为熊市尚未结束, 其调整下跌的幅度相当大, 几乎吃掉第1浪的升幅, 当行情在此浪中跌至接近底部 (第1浪起点) 时, 市场出现惜售心理, 抛售压力逐渐衰竭, 成交量也逐渐缩小时, 第2浪调整才会宣告结束, 在此浪中经常出现图表中的转向型态, 如头底、双底等。

第3浪:第3浪的涨势往往是最大, 最有爆发力的上升浪, 这段行情持续的时间与幅度, 经常是最长的, 市场投资者信心恢复, 成交量大幅上升, 常出现传统图表中的突破讯号, 例如裂口跳升等, 这段行情走势非常激烈, 一些图形上的关卡, 非常轻易地被穿破, 尤其在突破第1浪的高点时, 是最强烈的买进讯号, 由于第3浪涨势激烈, 经常出现“延长波浪”的现象。

第4浪:第4浪是行情大幅劲升后调整浪, 通常以较复杂的型态出现, 经常出现“倾斜三角形”的走势, 但第4浪的底点不会低于第1浪的顶点。

第5浪:在股市中第5浪的涨势通常小于第3浪, 且经常出现失败的情况, 在第5浪中, 二, 三类股票通常是市场内的主导力量, 其涨幅常常大于一类股 (绩优蓝筹股、大型股) , 即投资人士常说的“鸡犬升天”, 此期市场情绪表现相当乐观。

第A浪:在A浪中, 市场投资人士大多数认为上升行情尚未逆转, 此时仅为一个暂时的回档现象, 实际上, A浪的下跌, 在第5浪中通常已有警告讯号, 如成交量与价格走势背离或技术指标上的背离等, 但由于此时市场仍较为乐观, A浪有时出现平势调整或者“之”字型态运行。

第B浪:B浪表现经常是成交量不大, 一般而言是多头的逃命线, 然而由于是一段上升行情, 很容易让投资者误以为是另一波段的涨势, 形成“多头陷井”, 许多人士在此期惨遭套牢。

第C浪:是一段破坏力较强的下跌浪, 跌势较为强劲, 跌幅大, 持续的时间较长久, 而且出现全面性下跌。

从以上看来, 波浪理论似乎颇为简单和容易运用, 实际上, 由于其每一个上升/下跌的完整过程中均包含有一个八浪循环, 大循环中有小循环, 小循环中有更小的循环, 即大浪中有小浪, 小浪中有细浪, 因此, 使数浪变得相当繁杂和难于把握, 再加上其推劫浪和调整浪经常出现延伸浪等变化型态和复杂型态, 使得对浪的准确划分更加难以界定, 这两点构成了波浪理论实际运用的最大难点。

3、波浪理论内容的要点

(1) 一个完整的循环包括八个波浪, 五上三落。

(2) 波浪可合并为高一级的浪, 亦可以再分割为低一级的小浪。

(3) 跟随主流行走的波浪可以分割为低一级的五个小浪。

(4) 1、3、5三个推浪中, 第3浪不可以是最短的一个波浪。

(5) 假如三个推动论中的任何一个浪成为延伸浪, 其余两个波浪的运行时间及幅度会趋一致。

(6) 调整浪通常以三个浪的形态运行。

(7) 黄金分割率奇异数字组合是波浪理论的数据基础。

(8) 经常遇见的回吐比率为0.3 8 2、0.5及0.6 1 8。

(9) 第四浪的底不可以低于第一浪的顶。

(1 0) 波浪理论包括三部分:型态、比率及时间, 其重要性以排行先后为序。

(1 1) 波浪理论主要反映群众心理。越多人参与的市场, 其准确性越高。

4、波浪理论的缺陷

(1) 波浪理论家对现象的看法并不统一。每一个波浪理论家, 包括艾略特本人, 很多时都会受一个问题的困扰, 就是一个浪是否已经完成而开始了另外一个浪呢?有时甲看是第一浪, 乙看是第二浪。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看错的后果却可能十分严重。一套不能确定的理论用在风险奇高的股票市场, 运作错误足以使人损失惨重。

(2) 甚至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浪, 也无明确定义, 在股票市场的升跌次数绝大多数不按五升三跌这个机械模式出现。但波浪理论家却曲解说有些升跌不应该计算入浪里面。数浪 (Wave Count) 完全是随意主观的。

(3) 波浪理论有所谓伸展浪 (Extension Waves) , 有时五个浪可以伸展成九个浪。但在什么时候或者在什么准则之下波浪可以伸展呢?艾略特却没有明言, 使数浪变成各自启发, 自己去想。

(4) 波浪理论的浪中有浪, 可以无限伸延, 亦即是升市时可以无限上升, 都是在上升浪之中, 一个巨型浪, 一百几十年都可以。下跌浪也可以跌到无影无踪都仍然是在下跌浪。只要是升势未完就仍然是上升浪, 跌势未完就仍然在下跌浪。这样的理论有什么作用?能否推测浪顶浪底的运行时间甚属可疑, 等于纯粹猜测。

(5) 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是一套主观分析工具, 毫无客观准则。市场运行却是受情绪影响而并非机械运行。波浪理论套用在变化万千的股市会十分危险, 出错机会大于一切。

(6) 波浪理论不能运用于个股的选择上

二、波浪理论的应用及其分析

波浪理论是大家都熟悉的理论之一, 但众多的投资者在应用此理论的时候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如何正确的数浪, 如何计算各个浪的目标位置等等, 其实波浪理论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么神秘, 我们在研究一些股票和期货的品种时还是比较容易地发现了波浪理论在其中的妙用.下面就波浪理论的一些问题, 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

实例一:中国联通 (6 0 0 0 5 0)

首先我们打开600050的周线图, 该股从上市后就没有过像样的行情, 股价一路下滑一直到2003年的1月6日的2.62元, 那么我们现在从这个低点开始算起, 也就是把这个低点定义为一浪的起点, 现在我们就来把这只股票的波浪进行一下具体的划分:

一浪:

1子浪:2 0 0 3年1月6日到1月9日;从2.6 2上升到2.8 8, 共计0.2 6元;

2子浪:2 0 0 3年1月9日到1月13日;这一小拨的调整就是个顺势调整浪;

3子浪:2003年1月13日到1月15日;从2.77上升到3.38元, 共计0.6 1元;

4子浪:2003年1月15日当天就完成了小4浪的调整, 最低探至3.2 8元;

5子浪:2003年1月15日到1月16日;从3.28上升到3.47元, 共计0.1 9元。

二浪:

a浪:2003年1月16日到3月27日;从3.4 7下跌到2.8 2元;

b浪:2003年3月27日到4月17日;从2.8 2反弹到3.5 5元;

c浪:2003年4月17日到9月23日;走出了大的三角形整理。

三浪:

1子浪:2003年9月23日到11月4日;从3.06元上升到3.64元, 共计0.5 8元;

2子浪:2003年11月4日到11月28日;这一小拨的调整再次走出了顺势调整浪;

3子浪:200311月28日到2004年1月9日;从3.43元上升到5.11元, 共计1.68元;

4子浪:2004年1月9日到2004年1与16日;从5.11元下跌到4.61元, 共计0.5元;

5子浪:2004年1月16日到2004年2月2日;从4.61元上升到5.36元, 共计0.7 5元。

从目前中国联通的走势看, 应运行在第四浪之中。各高点位置的计算如下:

一浪: (2.88-2.62) 3.236+2.62=3.46136实际高点在3.47元

三浪: (3.64-3.06) 3.236+3.64=5.51实际高点在5.36元

实例二:航天信息 (6 0 0 2 7 1)

该股在上市后经过小幅震荡便一路高奏凯歌, 一直上冲到42元, 从波浪理论分析来看, 这拨行情的拉升应是第三大浪, 那么接下来的应该是第四大浪, 那么第四大浪按照艾略特的说法:“调整浪应该是A、B、C三浪下跌”;但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在调整浪中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的5浪下跌, 600271 (航天信息) 这只股票就是最好的例子。

下面就是笔者对600271 (航天信息) 的第四大浪的浪型划分:

第一浪:2003年9月3日到2003年9月8日;

第二浪:2003年9月8日到2003年9月1 1日;

第三浪:2003年9月11日到2003年10月10日;

第四浪:2003年10月10日到2003年1 0月1 6日;

第五浪:2003年10月16日到2003年1 1月1 8日。

对于这只股票的5浪下跌, 笔者通过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42.2-37.81) 3.236-42.2=27.99

这个计算结果与实际的下跌目标位 (27.81) 只有0.1 8的误差, 但是我们对于波浪理论不能盲目的迷信, 要用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广大的投资者之所以喜欢波浪理论无非是因为波浪理论能告诉我们大的趋势, 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告诉我们当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哪里, 并且能比较精确地预测出未来将要达到的目标区域在哪里, 因此广大的投资者特别是技术分析的高手们都在追求波浪的完美;波浪理论是一个自然法则, 因为我们把市场理解成为是一个自然的产物, 那么我们当然需要一个自然的法则, 但我们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不能把波浪理论作为我们入市的唯一标准, 还要有其他的辅助配合。

三、结论

对于波浪理论, 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道氏理论告诉人们何谓大海, 而艾略特原理告诉人们的是如何在大海上冲浪。

上世纪90年代初, 中国股市开始正式设立, 几乎与之同时, 波浪理论被引入中国。13年过去了, 无论是深沪股市的A股还是B股以及各品种的期市, 都无可争辩的证明, 波浪理论完全适用于中国, 波浪理论是客观真理, 当然满足规律的普遍性。

在经历了1997年大牛转熊的惨痛一幕后, 当时市场中真正弄懂波浪理论的人少之又少, 到了今年, 波浪理论开始为众多市场人士和一些投资者挂到嘴上, 但与目前6000万甚至更多的投资者相比, 这毕竟是一小撮, 而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掌握波浪理论的精髓, 将波浪理论错误的运用, 害自己赔钱事小, 误人子弟则事大。

对波浪理论是否正确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支持波浪理论的三大前提是:“市场已说明一切, 股价是有趋势的, 股价运动具有历史再现性”, 以上前提同时呈现在每位分析者面前, 如果在走势发生之前, 你都能经常性利用波浪理论提前预测出市场的顶部和底部, 提前预测出未来上升或下降的趋势甚至预测股指精确到几点之内、股价几分钱之内, 那么你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波浪高手!

参考文献

[1]侯本惠, 郑小洲.艾略特波浪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三次印刷

[2]张力.波浪理论.四川省情.2007, No.9, pp.46

上一篇:《害羞的番茄》中班教案下一篇:高科技企业可行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