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总结

2024-04-16

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总结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大力优优化经济环境—##乡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总结近年来,我乡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提出了“项目立乡、工业兴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倡导投资者的需要就是工作目标,投资者的困难就是服务方向,投资者的赞誉就是工作鞭策的全新理念,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掀起了我乡招商引资的新高潮。2002年以来,福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大汉集团宝庆汽车超市等19家企业先后落户我乡,合同引进资金3.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亿元,年年超额完成区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农民纯收入也从2002年税费改革前的1990元增加到~年的3453.9元,增幅达73.6%。经济环境的优化,促进我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将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营造全民优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市场经济就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我乡党委、政府深刻意识到,要创造优良发展环境,首先就必须加大优化经济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优化意识。为此,我乡从“三结合”入手,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强化意识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优化经济环境,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部群众的环境优化意识。几年来,我乡按照标本兼治的要求,把思想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以“创建优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加强政策法规教育,增强干部群众和企业的法律意识,深化干部群众对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权力观教育,增强宗旨观念,强化干部群众的服务意识,在全乡干部群众中树立和叫响了“发展是道理,环境是生产力”,“政府营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环境建设、人人有责”的理念和尊重创造、尊重创业、尊重纳税人的意识。三是加强诚信教育,从思想教育着手,增强各部门的诚信意识,着力打造“诚信火车”,坚持以诚信为本,努力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亲商重才的社会环境。

(二)坚持跟踪服务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开展服务宣传活动。我乡经常深入企业,在为企业提高各种优质服务的同时,时刻不忘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之依法依规经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坚持处理矛盾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开展现场宣传活动。在处理工农矛盾中,我乡坚持边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边宣传优化经济环境的重要性,既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维护了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还强化了企业的政策法规和群众的环境优化意识。现场宣传教育为优化经济环境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机制,打造优良政务发展环境近几年以来,我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的新思路,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在营造良好的政务发展环境上狠下功夫,大力实施优化经济环境的“123456工程”,即一把手负总责、两个结合、三级联动、四定责任制、“五个一”工作机制、六项制度工程,促进了我乡经济环境好转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工作责任制,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硬环境。我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其他副职和派了所、司法所、经贸办、党政办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年还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优化环境信访矛调办”,专门负责协调、处理优化环境方面的工作落实,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主要负责人亲历亲为、一抓到底,其它部门共同参与的优化经济环境的工作新局面,全面提升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二)坚持优化环境与处理遗留问题、优化环境与打击犯罪活动相结合,全面净化优化环境的软环境。近年来,随着省市级企业和乡办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因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工农矛盾层出不穷,有些群众为了个人利益,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政策的尊严,暴力干扰企业改制顺利进行,严重破坏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为了营造宽松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我乡党委、政府坚持优化环境与处理遗留问题、优化环境与打击犯罪活动相结合,顶住各种压力,迎难而上,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各种工农矛盾逐一得已化解。在处理遗留问题方面,我们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听取汇报、会议协调、现场说教等方式,有的放矢地做好企业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尽可能减少利益上的冲突,避免

篇2: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总结

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第一阶段深入调查研究环节的要求,4月2日至18日,我带领调查小组对我县近年来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全县26个乡镇和县政府的42个职能部门,调查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效能建设、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公正执法、文明办事、高效服务等情况。调查期间,我们走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组织召开了由部分人大代表、乡(镇)村两级干部、企业代表、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群众反映的部分比较突出的重点问题和相关职能部门交换了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增强行政效率、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

和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查处和审判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工商、税务、财政、环保、国土、建设等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反映较好,通过综合治理,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3、强化服务,接受监督,政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这次调查发现,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和乡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都比较高,配合调查意识强。一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公开办事制”、“限时办结制”,在办公场所设臵和完善“三牌一图”,在干部职工中强化了经济发展意识和单位形象意识,大部分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有所增强,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县人事局、卫生局、城管局、房产局、环保局、公安局、公路局、农业局、计生委、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药监局、交警大队、交通局等单位分别在县电视台等媒体上就各自的职能职责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开通了投诉电话,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一些单位还聘请了执法监督员,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力度。县委县政府逐年对全县的执法执收、管理服务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和问卷调查,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逐步深入

4、加大投入,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基础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民生工程的大力关注,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讯工程、饮用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交通路网工程等基础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瓶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县经济发展基础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展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和投资者的呼声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容乐观,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公仆意识差,宗旨观念不强,服务的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科学发展意识不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不高,为普通老百姓办事不积极,服务不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上。一是服务态度差。在调查中老百姓普遍反映:一些职能部门,尤其是权力较大的部门,衙门作风盛行,公仆意识衰退,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甚至办事找不到人,推诿、扯皮、拖拉现象还比较严重,普通老百姓办事艰难。二是服务质量差。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没有进服务大厅,没有公示办事指南,群众办事找不准地方。有些老百姓不识字,询问一些情况,办事人员不理不

5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有些部门之间配合意识不强、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沟通,造成办事效率低,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和行政许可的事项在办事和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扯皮现象,有利益的事就争着管乱办许可证,没有利益的事、麻烦事就推诿无人管。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职能弱化,部门职能强化,继续下去就会形成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会成为空话,加快---经济发展的口号就会成为谎话。

三、建议及要求: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县情,着眼长远,狠抓当前,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建设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于政治环境,重点在于领导者的执行力和抓落实的力度。要下决心解决某些干部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问题,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坚决杜绝“决策与执行脱节、部署与落实脱节、讲话与办事脱节、台上与台下脱节、汇报与工作脱节、宣传与事实脱节、承诺与兑现脱节”等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要按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财政制度建设,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

批快捷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涉及的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实行公开办事、透明行政,杜绝暗箱操作,杜绝腐败行为。在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窗口单位,要认真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深化整治,建设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问题,对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粗暴执法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严肃认真查处,予以通报,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畅、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二要采取高压态势,从重从快从严查处那些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人和事,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三要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经济发展基础环境。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争取上级支持方面,力度是相当大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但要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就还要继续向上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县政府对建设资金要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办大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力争出实效,切实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硬环境。

篇3:优化乡镇经济发展环境浅析

伴随建设新农村步伐的持续深入, 怎样推进乡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提升广大农民整体生活质量、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逐步变成现代社会应全面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业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唯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方能由根本层面实现乡镇经济的腾飞。同时, 应合理调节经济结构, 方能令其契合乡镇建设特征与现实状况。基于现代社会建设进程中乡镇经济始终处在特殊地位, 为此应优化发展环境, 实现乡镇经济的全面升华。

二、乡镇经济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 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体制改革, 获取了一定成效, 然而乡镇经济同城市经济比较, 仍然存在体制束缚的问题。行政管理工作中, 由于机构过多, 使得投入成本大大提升, 而行政工作效率却始终无法明显提升。再者, 各个区域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之中, 使得乡镇经济发展面临资源有限、财力不充沛的问题, 欠缺更好的发展竞争活力。

由人口总量来讲, 乡镇人口达到我国总体人口量的百分之七十, 然而乡镇经济建设发展总量却仅仅为我国经济建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 人均产量总值更是同城市人均量相差悬殊。由经济结构层面来看, 乡镇区域工业化水平不高, 不但欠缺经营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 即便是第三产业建设发展也相对缓慢。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 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始终无法构建良好的环境。事实上, 乡镇经济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基础, 如果农业建设发展步伐缓慢, 直接会对乡镇经济建设与整体发展产生制约影响。为此, 应有效调节各方领域, 明确科学的整改发展对策, 围绕市场导向, 真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基于我国乡镇经济建设发展水平有限, 令实践工作中通常面临经费不充沛的问题。大部分乡镇区域, 通常缺乏支柱型产业, 因此势必欠缺应有的税源支撑。再者, 资金征收层面, 也面临着较大困难, 欠缺充沛的机动经费, 导致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层面, 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影响, 较难赢得理想效果。

伴随我国逐步扩充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业发展在我国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 农民总体收入水平始终较低, 同城市人口人均收入存在明显差距, 这样便极大影响农业建设生产效率, 对乡镇经济建设形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优化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环境对策

1. 推进农村区域经济制度改革、完善经济结构

为优化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环境, 我国应下大力气重视区域经济体制改革, 树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针对农村区域经营建设现实状况, 做科学规划。通过因地制宜的管理改善环境。政府单位应扩充对乡镇经济建设的全面支持力度, 取消繁琐程序, 节约工作时间, 提升整体效率。对农村区域应做合理科学开发, 尽可能预防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另外, 应扩充对乡镇经济经费投入的比例, 使得乡镇经济更具活力, 进而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另外, 应针对乡镇经济建设发展基础特征以及客观现实, 合理调节经济结构, 令其契合乡镇经济建设需要。针对乡镇经济基础发展规律, 应全面引入城乡发展协调管理机制。即以城市经济发展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农村经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还应有效调节农业以及工业建设发展状况, 促进两环节的有效衔接, 真正令农业发展机械化以及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可充分借鉴吸收城市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 针对不同乡镇现实状况, 引入外资企业, 同时快速大规模的建设第三产业, 进而构成最佳的发展建设格局。

2.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升农民整体收入

农业产业化是契合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 乡镇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围绕农业发展这一核心。当然, 在农村区域条件不利的状况下, 会令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面临较多困难与阻碍。为此, 乡镇经济发展应围绕家庭承包这一重要基础。以市场发展作为基础导向。真正融合销售管理、加工生产各个环节, 构成最为理想化的产业链, 实现一体化的经营发展。再者, 应扩充资金投入总量, 加快引入现代化理念以及创新工艺技术, 使得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乡镇总体经济效益, 有效化解政府单位收入支出环节的矛盾, 推动乡镇政绩实现产业化以及工业化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收入, 应由两个层面下手。首先, 乡镇政府应促进职能转化, 打造服务窗口, 使各项事项办理流程全面公开, 合理简化繁琐手续。针对当前经济建设状况应深入细致分析研究, 进而编制出最为合理有效的政策。为农业建设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保障。同时, 应依照现实状况, 合理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进程, 全面融合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环节。乡镇经济主要围绕农业这一基础发展, 农业实现了健康文明的发展, 势必会提升乡镇经济整体水平, 农民总体收入自然而然会大大提升。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将更加有力, 继而可为乡镇经济建设创造形成最佳的社会环境。

3. 加强管理, 确保稳定发展

实践工作中, 针对广大干部以及群众应做好引导教育, 使他们树立更高的全局意识, 更新以往以个人、部门利益为先的错误思想, 围绕科学发展观积极做事。另外, 应加强乡镇各级单位的发展以及谋划, 为大众提供人性化服务, 做好维稳工作, 全面提升依法行政工作实力。再者, 应优化各单位实践工作质量, 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降低工作误差机率, 坚决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 进而使经济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稳定始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良好的环境在外部是竞争实力、在内部便是亲和力。因此, 乡镇经济发展应全面加强维稳管理, 落实责任管理机制, 使信访工作程序更加完善、体现人性化特点。另外, 应加强宣传管理, 引导大众依法信访, 针对违规违法问题应给予严厉打击。为创建稳定的社会环境, 应做好群众思想引导教育, 提升他们对乡镇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 进而达到夯实基础的良好目标。

四、结语

总之, 为跟上时代步伐, 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我们应继续深化新农村发展建设进程, 使农民收入合理增长, 稳步提升。应参照各层面因素, 真正优化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环境。我国各级政府应给予全面重视, 积极做好宏观管理, 协调控制, 为乡镇经济建设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各级乡镇单位也应全面依照自身需求、现实状况, 提升服务管理意识, 为乡镇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确保城乡协调健康发展。应全面重视农业工业建设, 加大投入第三产业建设, 并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提速, 进而真正提升农业建设生产整体效率, 为乡镇经济建设形成强大的后援力量, 开创优质的整体环境, 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燕秋.基于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兵团农业发展问题[J].兵团党校学报, 2009, (3) :20-24.

[2]胡金林.我国重点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 2008, (9) :13-15.

[3]高宁, 赵晓鸿, 邹红.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省资中县为例[J].农业经济, 2008, (10) :33-34.

篇4:优化投资环境 振兴东北经济

东北地区外商投资

法律环境的完善

在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优化投资环境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东北地区在执法和司法等工作中存在许多妨碍引资工作,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执法人员心态不稳、法制观念淡薄、执法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与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要求不相适应;司法部门受到的干预过多,办案程序缺乏公正,法律适用不规范,各执法部门办事程序不统一,外商在寻求司法保护解决问题时,困难重重,成本过高;执法和司法效率低,投资实现法律救济的时间过长;社会的信用度普遍偏低。由于有关信用度的法律规定较少和不规范,违约的成本极低,而履约方追索违约成本又过高,因此合同的不履行,甚至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现象相当普遍。投资者的许多债权根本无法实现……上述状况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东北地区的引资工作很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东北振兴将遥遥无期。

东北地区必须高度重视优化外商投资法律环境,在WTO规则的框架内,结合东北实际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公平、稳定、统一、具有灵活性的投资法律环境。吸引外资,留住外资,确保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1)转变观念,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司法和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首先要抓住入世和东北振兴的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执法和司法人员依法治国、国民待遇、司法公正、司法统一和司法独立的理念和规则意识;加强对执法和司法人员队伍的建设,加紧培养专家型人才,并从律师、大学里优秀法学教师等社会优秀人才中择取菁华,作为专职或兼职人员充实到司法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司法队伍的综合素质。

(2)清理、废止各种限制外资进入、发展的法规、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按照修改后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规定鼓励、限制、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并结合GATS协议的具体承诺,定期进行修正。进一步开放东北地区外资准入的领域,清理、废止各种限制外资进入、发展的法规、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削减国有经济垄断的行业和领域,除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部门和在国内有一定发展前途需要保护的行业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外,其余应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地区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产业政策加强对外投资的导引,鼓励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向节约能源、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的产业。

(3)立法必须透明、规范与合理。在制定本地区招商引资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时,必须充分征求多方面意见,尤其是要吸收投资者参与立法,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更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规和规章。同时,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防止和克服部门利益倾向,维护法制统一,以此推动招商引资和经济的更大发展。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必须透明、规范与合理。要提高地方性法规、规章的透明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外资法律、政策公告机制,公布现有的与外商投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并且保证外国投资者能正确理解相关内容;二是明确规定只执行那些公布了的法律、法规、规章,未公开的文件不能作为执法依据;三是维护外商投资法律体系的统一和稳定,明确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权限,地方性法规不能违反相关法律,同一地方的外资法规之间必须统一协调。法规、政策制定以后,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减少外商投资的政治风险。

(4)通过机构改革来解决行政、司法和执法的统一与高效,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办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东北地区应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做法,加快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让相关部门合署办公,而不改变部门的基本性质,通过这种形式来扩大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执法的效率,方便投资者。同时,通过立法的渠道,规定执法程序,给每级机构和部门乃至每个公务员划定权限,在此权限内有充足的决定力,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熏营造规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通过实施敞开式集中办公、无距离挂牌服务等方式,增加国家机关部门工作透明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政府各执法部门也要强化开放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尽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作新机制。执法部门在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的同时,要遵守WTO规则,力争达到手续简便、规则公开、程序规范、操作科学。司法部门必须增强证据意识和规则意识,确保公正司法。

(5)营造宽松法制环境,让投资者充分享受经营自主权。营造宽松法制环境一条最为重要的原则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可以从宽的不从严,可以不处罚的就不处罚。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对投资者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应尽可能地通过指导与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对投资者合法的行为应予以鼓励与支持,使投资者真正感受到宽松的投资法制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可以有最大的发挥空间,而不是担惊受怕。在司法领域,司法机关应完成从领导者到中立者的角色转换,应依据国民待遇等原则,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不是利用法律干预而是运用法律尽快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6)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引进国外有关的信用管理机制,加大对不守信者惩罚的力度。

提升政府信用吸引外资

振兴东北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同时,信用环境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信用就等于失去市场。而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信用又处在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入世后,过去那种依靠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招商软环境的方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小,如何大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杜绝政策体制上朝令夕改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已成为招商引资能否获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政府招商最大的诚信所在。

东北地区当前招商引资中存在的政府信用缺失现象十分严重。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盲目干预,任意撕毁合同与协议,漠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官员以权谋私。有些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是主动为投资者服务,而是要老板请客,去高档娱乐场所消费,使投资者不堪重负;有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执法随意性大,吃、拿、卡、要,凡是符合自己意愿的就办,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就坚决不办。把执法活动作为创收手段、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押……政府信用缺失严重挫伤了外商投资的信心。因此,在东北振兴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信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性,花大力气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拉動东北经济的振兴与复苏。

(1)强化政府官员的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应倡导和加强信用教育与宣传,培养政府官员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这些不仅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激发政府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工作中的不良偏好,推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完善政府失信的惩戒机制,建立刚性的政府失信惩戒机制,如把政府官员的失信行为作为其政绩评价、官职升迁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由于政府失信的责任主体缺位,以政府集体名义做出的行政行为往往成为政府官员相互推诿责任冠冕堂皇的借口。为杜绝这种现象,必须落实信用责任主体,把失信的惩戒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政府官员头上,防范以及制止政府官员的随意失信,漠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2)建设法治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提升政府信用、优化投资环境的关键是建设法治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是将决策规范、政策鼓励与法律保障紧密地结合起来,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从法律上明确优惠政策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代替行政优惠,凡出台的地方性政策必须向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提交论证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公布实施。在条件成熟时应尽量将优惠政策上升为法律。二是推动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最佳信用,能够维护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抑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随意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搞权力寻租,克服行政行为的任意性和非理性,从法律上保护政府信用的实现。

篇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环境也是生产力。今年以来,我局围绕实施工业主导核心战略,强化环境优化,硬化发展举措,有效迎对了宏观经济错综复杂、下行压力加剧的严峻形势,推动了工业平稳发展,工业经济呈稳中有进、稳中有忧态势。

一、具体工作汇报

1、建立减负机构,成立市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并拨出专款,明确专人,改变了多头管理的无序真空状态,并将驻津单位纳入管理范围。

2、规范收费行为,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减负政策,清理各类涉企收费文件,向企业下发了《涉企收费(基金)项目及标准手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培训、乱检查行为,并根据本市实际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尽量做到基本取消本级行政性收费罚款,积极协调减少上级收费项目标准,规范降低中介机构等服务性收费的目标。同时,开发区改多家收费为一家收,分头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加大处罚力度。对破坏经济环境、对出现“三乱”和索拿卡要行为的当事人和责任人要从严查处,加大教育力度,树立亲商扶商意识,形成全市上下助推工业发展的

合力,使减轻企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4、启动了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一权两制一司”新体系基本建成。自6月6日起,将12家市直部门实施的39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授权集中区管委会直接实施,使用相关职能部门2号公章。在园区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绩效工资制度。经过三轮扩规,园区规划面积达到20.35平方公里,形成了“五纵五横”的路网骨架,园区框架基本拉开,园区面貌日新月异。园区新区(长山桥以南)已落户企业6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工业经济总量已与长山桥以北相当,占据了半壁江山。标准化厂房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引进了投资3亿元建设赣湘产业园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工程进展顺利。

5、企业服务得到深化。开展了五大活动。一是“部门服务企业暨惠企政策落实年”活动。全市90家规模和10家成长性企业分别由31名市级领导挂帅、64个部门和乡镇街道实行“六包” 服务,今年以来为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困难86个,新增工业贷款3亿多元,组织企业招工1000多人。为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我局与市农村信用联社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联盟,帮助中意食品等10家企业解决过桥资金4700万元,节约融资成本近百万元。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聘请了湖南大学等高校5名教授为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顾问,新华机械芦苇收割机等

新产品实现批量生产。组织了企业技术创新交流,引导企业增加技改及研发投入,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及扩容提质进展较快。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仅中联车桥通过应用ERP信息软件技术,减少材料消耗17%,为企业节约500多万元。三是“职工职业技能比武”活动,4月下旬与总工会联合组织了全市第三届工业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对纺纱、电焊、数技车工等六大技能比武优胜者予以奖励。四是“校企联合办学”活动,积极开展并组织部分企业与津市职校联合办学,为生物医药等企业定点培养技能员工。五是“企业高管教育培训”活动,分批组织了100多人次的企业高管到北京、上海、长沙、常德参加由经信委、企业家协会举办的企业家管理培训。

6、加大了争资力度。市工信等部门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积极组织企业每年向中央、省市相关部门争取推新引导、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物流中心、标准厂房建设、创业支持“小巨人”、企业信息化及技改设备抵免所得税、出口退税等各项优惠奖励资金2500万元左右。积极兑现落实津市本级有关土地扶持、财政金融支持、规费减免及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等优惠政策,每年发放招商引资、企业入规、税收和销售收入增长、品牌和科技创新、融资支持等推工奖励资金300万元左右,减缓免社保500多万元,出口退税510万元,技改设备抵免税230万元,新增融资3亿多元。为促进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围绕解决难点抓优化。针对11月13日企业家座谈会交办的30多条企业存在的难点问题,部门积极协调、主动作为,为企业做到贴心、贴近、贴身的跟进服务,真正有效的为企业解决问题。应利用部门自身的优势,积极推荐本市企业的新产品;应打破常规,为企业办证,解决融资贷款问题;应组织专人,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招工;应利用各种关系,为企业牵线推介,联系业务。执法部门对企业做到人性化执法。

2、围绕职能工作抓优化。各部门在抓好对口企业服务的同时,应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推行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把服务企业工作向全市企业推开。简化办证手续,减少企业规费;应加强监管,清理涉企违规收费事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帮助企业开展课题攻关、专利申报;应通过组织企业开展各种活动,提升企业文化。

3、围绕企业发展抓优化。帮助企业转变观念,围绕做大做强,制定发展规划,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应帮助企业理顺思路,为企业提供参考意见,协助企业落实各项工作;应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引导帮助企业进

行自身建设;应帮助企业优化周边环境,引导、督促企业改善生产条件,帮助企业寻求扩产、发展的新思路。

4、加大处罚力度。对破坏经济环境、对出现“三乱”和索拿卡要行为的当事人和责任人要从严查处,加大教育力度,树立亲商扶商意识,形成全市上下助推工业发展的合力,使减轻企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篇6: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一、树立窗口形象,热情为民服务。

今年春节收假之后的第一次全体机关干部大会上,林业局就重申了“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纪律,指出全局干部职工都是林业局形象的“窗口”,对外来办事人员要有一张笑脸、一颗热心、一份真情,该办的事情立即办,不该办的耐心合理解释,切实做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从前三个季度情况看,各部门各科室都做得比较好,以全局今年的工作来看,各部门及局办共接待来访群众27起,群众来访电话33起,没有发生一起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的事例。局办事大厅(9月撤并到县政务中心)为创建“透明工程”,将各类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公布上墙,接受社会监督。为创建“便民工程”办证人员不但上班时间不离岗,而且节假日轮流值班,随叫随到,有时晚上加班。林政科、森林公安局、局办、林木管护纠察大队等行政执法科室耐心细致的接受上访群众,解答群众的问询及呼声,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为涉林企业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其他科室工作人员,在服务方面也是热情、热心、尽职尽责。

二、强化公正执法,扭转不正之风。

为确保行政执法公平公正,我们一方面建章立制,建立了“执法人员文明执法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举报投诉制度”、“涉企行政执法回访制度”、“涉企服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公示制度”以及“行政执法回访制度”等。在对企业进行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事先公开检查范围、检查项目、执法程序、执法依据、检查人员姓名、举报电话,若有索贿受贿、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或企业投诉严格责任追究。另一方面严格加强监督。林业局制定了“行政监督管理规定”,主要监督执法科室和执法人员依法正确行使职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维护林业经济秩序和林区社会稳定。

三、下步打算

篇7: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全民参与,上下努力。半年来,我镇按照标本兼治的要求,把思想教育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把强化意识、跟踪服务、处理矛盾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以“创建优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有的放矢地解决好了群众的思想问题。一是加强政策法规教育,增强干部群众和企业的法律意识,深化干部群众对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权力观教育,增强宗旨观念,强化干部群众的服务意识,在全镇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了“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生产力”、“环境建设、人人有责”的理念和尊重投资者、尊重纳税人的意识。三是加强诚信教育,从思想教育着手,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亲商重才的社会环境,着力打造“诚信鲁塘”。

二、优服务,人文关怀。

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优质服务是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深入开展,我镇紧紧抓住“优质服务”这个牛鼻子不放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营造重商、爱商、亲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镇在年初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罗少文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常务副组长、相关班子成员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健全了《定期研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效能投诉受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并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骨干重点企业制度,实行一个企业一套班子一帮到底的“三个一”制度,领导包项目包企业,对项目和企业实行蹲点服务,驻地指导,提供贴身、贴心服务。我镇还制定了不抽老板烟、不吃老板饭、不收老板礼的“三不”制度。三是重点帮扶企业。根据年初分工,要求每名班子成员必须定期到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活动,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现状,听取企业呼声,解决企业困难,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人性化,及时、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辟政府与企业联系与交流的绿色通道。镇党委书记罗少文、镇长刘咏波都十分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一有时间就深入企业调查走访,为企业排忧解难,今年来共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10余个。

三、强保护,重拳打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把保护和打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半年来,我镇坚持优化经济环境与处理遗留问题、优化经济环境与打击犯罪活动相结合,全面净化优化环境的软环境,制定出台了《企业周边村组村民六不准》,规范村民行为。近年来,由于企业用地、通路、用电、运输等问题而产生的工农矛盾层出不穷。少数地方少数群众为了个人利益,无视国家法律政策的尊严,怂恿部分群众暴力干扰企业生产,严重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给企业造成了较大损失。为了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坚持以说服为先,教育为主,劝戒旗帜鲜明,打击绝不手软的方针,通过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使企业周边环境得到了净化。

四、促规范,着力整改。

半年来,我镇经常性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自查,一旦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限时进行整改。今年,我镇在要求教育、国土、计生、农机、公安、水利、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还组织了力量对全镇范围内的收费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清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清查是否具备行政许可,有无乱收费、乱罚款、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重复收费、以收代罚的问题;二是清查是否规范收费,有无按最低标准收费,票据使用是否规范的行为;三是清查是否有效服务,有无只收费不服务,收受企业或企业主的钱物,有无办事程序不公开、办事拖沓、态度生硬、索拿卡要、粗暴执法等问题。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单位,责令相关责任人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使大家对收费行为的监督更公开、更透明、更有效。

总之,半年来,我镇通过一系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强力举措,营造了较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截止目前,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已新上项目4个,预计投资7500万元。这得益于我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更得益于上级的精心指导。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我们既有令人欣喜令人鼓舞的成绩,也有让人清醒让人警觉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局意识错位。个别单位片面以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党委政府的事,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顾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要涉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有的受部门利益驱动,挖空心思寻找“生财之道”,巧立名目乱收费。同时,部分地区和群众还存在小团体主义,排外思想较重,缺乏大局意识和长远的发展意识。

二是服务意识缺位。个别部门办证手续繁,办事效率低,有个别单位办事人员素质较差,刁难设卡。

篇8: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历史与现状

综观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谓步履维艰、跌宕起伏。回顾改革开放30年,可以发现我国民营经济从萌芽到高速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起步、徘徊阶段。1979年2月,国家工商管理局召开局长会议,提出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报告。到1981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经发展到185万户,私营企业崭露头角。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到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到“左”的思潮的干扰,民营经济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单一经济形式逐渐被打破,形成公有经济、合作经济(中外合资)和民营(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作为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将私营经济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到1999年,私营企业户数已经达到150.9万户。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快速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很多地区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繁荣发展地方经济的突破口,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可谓开辟了绿色通道。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两次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经达到2596万户,缴纳工商税4690亿元。

二、我国民营经济环境优化面临的挑战

1.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国内外经验表明,以法律形式保护私有财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现有法律对民营企业的有效覆盖还很不够,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尚显不足。我国现行的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明确了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民营企业仍不断受到歧视。如2004年4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2005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是原则上赋予了民营资本更大的投资空间,准其进人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但具体配套措施却跟不上,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 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不规范。

融资难是发展民营经济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太小,而间接融资缺口又太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不允许私人银行的成立,对其他民营金融机构的审批也很苛刻;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存在极大的压抑和不平等,使得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达不到满足。据抽样调查表明,占GDP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此外,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度亦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禁止民营企业间相互拆借;另一方面是因为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的嫌疑。因此,一部分民营企业通过供应商、代理商为其融资,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缺乏法律支持。国家政策上的偏好不仅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迟缓了民间金融机构的发育,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且狭窄。

3. 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壁垒高。

市场准入制度是经济制度环境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民营经济均可进入,但目前民营经济在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仍遭遇不同程度的“限进”,这一情况在电信、石油、烟草、金融、铁路、广播电视等由国家经济垄断的行业和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行政权在经济领域介入太深,为民营经济设置了多重壁垒,或是由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审批制等手段,授权行业内国有企业担任项目业主;或是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排挤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从我国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民营经济真正实现在政策和法律上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进入同一竞争领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4.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民营经济的规模得到迅速增长,但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都不健全。一是政府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而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却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政府率先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城市中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被排斥在外。其次,面向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在登记注册、技术咨询、项目评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关卡过多,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培训、信息咨询、金融中介等组织机构过少。同时,真正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协会数量较少,大部分行业协会属于政府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发挥协会的代表性,难以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生力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因此,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将为完善市场结构、打破垄断提供保障。

1、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如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反限制竞争法》、《关于保持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法律的基本条律》,日本制定的《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大规模零售商店法》,美国颁布的《小企业法》、《机会均等法》等都是用来保护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我国在制定用以保护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如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府监管、融资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不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一是加快出台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融资法。拓宽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二是加快推出针对民营企业有效监管的政策法规,确保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监管质量。三是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各方的执法守法意识,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2、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凡是国家法律没有明令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行业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向外资逐步开放的投资领域和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民间资本都可以进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管理层关于民营经济市场进入的原则已经达成一致。但就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这一原则的贯彻却存在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垄断领域和行业仍然是民营经济的禁区,如能源行业和金融业。要改善民营经济这种市场进入的窘境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从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中撤出,明确服务型政府职能,从宏观角度对民营经济运行提供服务,加以调控。其次要培育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要确保权力行使的效果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在针对发展民营经济这一问题上,政府要减少行政指令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频率,保证市场运行遵循原有的规律,使民营企业能够在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参与市场活动。

3、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如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技术落后、信息不灵、人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国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鼓励发展民间行业协会,确保行业协会的独立性。这要求政府要放手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使行业协会运作更加规范,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二是构建民营经济信息网。在现有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这三个技术研发计划数据库的基础上,集成建设一个面向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数据库资料,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4、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上一篇:入少先队演讲稿下一篇:彭元逊——《解佩环/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