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2024-04-29

监利县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监利县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县经信局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根据市领导要求,近段时间,市经信委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将之列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会议,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调整充实了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纪

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公安部门加大了“扫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交通、城建等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企业、群众好评。今年以来,全县公安机关共打掉8个欺行霸市的犯罪团伙,刑事拘留21人、治安处罚49人;抓获盗窃企业物资违法犯罪嫌疑人3人,其中刑拘1人,劳教1人,治安拘留1人,还有部分案件正在侦破之中。

3、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县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及评议机关股室工作,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四减”工作(即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减程序、减资料、减时限、减费用)。一是部门自行申报。在规定时间内,全县48家部门共申报行政审批项目522项,行政性收费(含经营服务)项目450项。二是专班审核。从县法制办、财政局、物价局、治庸办、行政服务中心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对部门申报的项目依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进行审核把关,确定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81项,取消89项,调整、合并152项,保留行政性收费(含经营服务)项目171项,取消126项,调整合并153项。三是面向社会公示。对保留的项目通过电视、报纸和通告的形式面向社会进行了20天的公示。四是汇编成册。公示结束后,县治庸办、县环境办将联合编印《监利县行政审批服务常用手册》,目前进入校核阶段,印刷成册后面向社会公开发放,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加强对审批项目的监管,增强审批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4、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县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清理废止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规定》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制定了《监利县经济开发区投资优惠办法》(监政规„2011‟4号),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力度措施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变化,但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极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

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2、本位主义思想和部门利益至上。有些有行政执法执罚权的职能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在行政执法中,违规执法、越权执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收乱罚,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一方面,一些部门的本位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好,相互通气不够,各行其是。另一方面,部分干部胸无大局,在执行任务时,重处罚,轻规范;重管理,轻服务。

3、干部素质不高导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该下放、该精简的没有精简,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缺乏严格规范,审批环节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一些过时的政策,没有及时清理、修订,个别部门还存在“嫁接”收费的现象。呈现“三个难适应”: 一是服务方式难适应。不按照市场规律指导工作,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习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二是服务能力难适应。有的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能力欠缺;有的实践能力差,习惯照抄照搬。三是服务效率难适应。部分干部工作时间松松垮垮,玩风过甚,“庸懒散软”,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问题依然存在,与企业“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的愿望没有很好对接。

4、对行政执纪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在执纪执法过程中,少数干部缺乏“企业家老大”理念,不能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企业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层级监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实现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全省第一方阵、荆州县市领先”总目标以及“五个翻番”、“三个跨越”的具体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工业兴县、开放强县”战略,必须始终坚持“环境先行”,以环境大创新,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大跨越,必须以时不待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新理念研究发展新情况,用新举措开创发展新局面。

1、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优化经济环境是加快监利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县上下都要为优化经济环境多唱赞歌,少唱反调。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各种会议和活动,大力宣传我县的投资政策,宣传部门开展优质服务的典型。通过和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结合,在全县开展“营造好环境、我能做什么”大讨论活动,强化“人

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保护发展环境”的理念,营造出“你发展我铺路、你投资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困难我帮助”的良好氛围。

2、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优质的政务环境。一是县政府要求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项目应进必进,并对项目办理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确保“三集中三到位”工作不留死角,不出现反弹。二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各分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应统一接入监利县网上协同审批平台,便于实施电子监察,杜绝双轨运行。三是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对顶风而上、我行我素、明进暗不进的单位和项目进一步加大组织处理力度。

3、搞好相互配合,改善行政执法环境。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部门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执法环境。为此,执法部门要转变执法观念,把执法的重点由“重收费轻服务、重罚款轻教育”转变为“重服务少收费、重教育少处罚”上来,对企业应实行“保姆式”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不要一味的强调保护自身利益,而不守法经营。对部门依法检查,依法收取税费,要积极主动配合,该纳的税坚决纳,该缴的费坚决缴,为部门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

4、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平安环境。一是解决好企业周边环境差的问题。对土地征用后的安臵和补偿,有关部门和企业在土地征用前要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并及时兑

现。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农民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破产企业的下岗工人、失地农民,政府主管部门及企业要千万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生活有保障,共同创造和谐的周边环境。二是解决好社会治安秩序差的问题。政法机关要坚持从重从快打击黑恶势力、盗窃抢劫、吸毒贩毒等破坏企业生产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投资者及企业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投资者在监利兴业有安全感,有成就感。

5、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学习。以“内学仙桃、外学沭阳”活动为契机,使广大机关干部深刻认识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意义,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认真梳理现行的规章制度。对已过时或与现行工作与形势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对实效性强和对工作有促进的制度坚决落实,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领导督办机制,强化领导责任。三是规范流程。对已制定和执行的制度,根据部门、个人职责和岗位设臵规范的操作流程,用流程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了解和操作。四是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并完善考勤、值班、学习、工作、勤政廉政及效能提升制度,坚持按程序办事,按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从而为提高执行力强化保障。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

篇2:监利县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垦利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制定本意见。

一、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

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县现有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检查,凡未按《行政许可法》设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各审批单位要实行主办部门负责制,严格在规定和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同一行政审批事项,明确牵头责任部门,按照“一家受理、转告相关、互联审批、—1—

限时完成、责任追究”的要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回复、统一发证,避免交叉审批和重复审批。

切实加强对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管理,凡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审批事项要全部进入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审批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等便民、利民措施,提高审批效率。

二、规范各种检查和收费行为,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严格执行有关收费的管理规定,凡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缴纳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涉企检查收费活动的监督力度,各涉企收费检查要事先征得监察机关的同意。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所有依法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指定执收部门负责统一征缴,严格实行票款分离。全县各级政府机关必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规范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和监督保障措施,对于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增强政务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之外,都要按照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应该公开的事项,采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公开。

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组织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2 —

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群众民主权利、损害群众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三、强化重点岗位源头治理,加强重点股室规范化管理 制定《重点股室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开展好重点股室规范化管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确定县公安局、县环境保护局、县林业局等29个政府工作部门、单位1—3个股室为重点股室。各机关重点股室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建立学习培训机制、目标管理机制、调度通报机制和轮岗锻炼机制为主要内容,突出部门和行业特点,经县监察局审定后执行。对纳入规范化管理的重点股室,要加大预防监督力度,针对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预警谈话。部门单位领导要与重点股室人员签订《双项廉政责任书》,实行廉洁从业双项责任制,严格廉政责任制承诺,推动重点岗位廉政建设。对各重点股室人员特别是负责人要建立个人绩效档案。绩效档案主要记录重点股室工作人员在政治学习、思想汇报、工作开展、重大事项申报、受到投诉或表彰方面的情况,档案实行一事一记录,力求全面、真实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表现,并作为年终个人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3—

四、加大效能监察工作力度,狠抓机关作风建设

严格执行公务员行为规范。推行规范用语和微笑服务,公平、公正、热情、尽责地对待人民群众,不准态度生硬、冷淡;严格依法履行职责,遵守公务员职业道德,不准吃、拿、卡、要行为的发生;不准出现办事推诿、扯皮、缺位现象。提高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对依法行政、职业道德、优质服务、专业知识、行为规范的教育,提高机关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大交流力度,窗口单位一线岗位的公务员要定期轮岗。

县监察局要进一步加大我县的效能监察力度,年内要制定出台我县的《效能监察工作办法》明确效能监察的对象、内容、手段、程序、机制、措施和结果处理,规范各部门的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审批岗位AB角制,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工作无缺位制度,加强部门内部工作环节的衔接,对承办事项不得以人员短期离岗等理由推延办理,保证有人负责,实现工作不间断、不缺位。加大对行政行为监督监察力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肃行政纪律,惩处违法行政行为,我县各级机关干部凡被举报投诉并经调查属实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效能告诫或纪律处分,直至开除,单位领导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县政府决定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县机关干部中集中组织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查、评、改”活动,由县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通过活动的开展,找出影响我县发展环境的主要问题,认真加以—4 —

整改,树立“人人是垦利形象,人人是发展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机关干部服务水平。

五、实行优化发展环境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实行优化发展环境首长负责制。各部门一把手是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经常研究,定期检查,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开展行政效能考评制度,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纳入考评政府部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的依据,对被投诉并经调查属实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年终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对所有与企业有关的服务项目做出服务程序性规定,明确办理时限,并严格执行。

二○○六年七月六日

主题词:政府工作 发展环境 意见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篇3:关于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的思考

一、主要做法

第一, 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提高干部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大对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目录的梳理, 提高财政干部对执法依据和工作流程的熟知度。对因省市财政部门暂停实施的审批项目主动进行精简并对外公布。通过找准行政审批权限, 杜绝执法工作中的乱作为, 不断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水平。

第二, 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激发企业发展内力。要求财政干部理清工作头绪, 当好“调研员”, 适时制定出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优惠办法、企业纳税奖励办法等, 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内力。在执行过程中, 坚持“财政再紧、政策规定该给企业的钱一分不少”原则, 做到不折不扣、全方位落实, 把各项优惠政策原原本本还给企业。要求财政干部更要当好“服务员”, 完善企业服务跟踪制, 对企业在发展生产、税收上缴过程中是否存有困难, 认真分析、经常询问、全力解决。

第三, 践行各项规章制度, 提升干部队伍形象。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 主动把财政干部的人员身份、工作去向和任务分工向社会公开, 自觉接受外界监督;强力践行“八项服务承诺”, 开展服务标兵评比活动。从而有效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衙门作风, 让来机关办事人员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促使“心系群众、财政为民”工作理念不断深化, 大力提升新时期财政干部队伍新形象。

二、几点启示

第一, 优化服务环境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了。自活动开展以来, 各项优惠政策较好贯彻落实, 服务态度明显好转,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行政执法逐步规范, 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一轮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 企业和群众需要解决和期盼解决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实、越来越细, 对环境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政务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正视问题, 顺应形势, 制定优惠政策, 配置优质资源。

第二, 优化服务环境需要具体实际性推进。优化服务环境是机关建设的核心。自工作开展以来, 市财政系统注重加强宣传报道, 多措并举地推进了优化服务工作。但环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 需要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主持谋划、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查落实;需要建立实实在在的评议制度, 评议内容要紧扣作风建设主题, 评议对象要扩大范围, 评议结果的监督和运用要强化;需要建立有偿举报制度, 建立健全实用有效的工作机制;需要建立定期召开工作交流制度, 推广优质高效服务和排忧解难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具体做法, 树立导向, 强化教育效果;需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第三, 优化服务环境需要合力推进。优化服务环境工作涉及面广, 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 通力合作。开展优化服务环境工作以来, 市财政系统实行了市财政局领导、各部门牵头、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运作效果比较好。龙口市要巩固和扩大领先优势, 不仅需要财政系统, 更需要全市各个部门统一行动, 协调合作, 共推共进。企业服务局要积极创建务实高效的服务平台, 着力规范行政审批窗口运行, 保障高效服务、优质服务、规范服务;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监察、督促、评估的牵头部门, 要定期组织评议, 纵深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对依法行政、阳光用权的情况进行全面监察, 发挥环境建设的制约和保障作用;组织部门要加强干部队伍特别是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考察评议的结果运用, 合理调配和使用干部, 有针对性培训干部, 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为优化环境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考核部门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 对政务服务加大考核分值和力度, 全面激起各级抓好优化工作的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第一, 要重力推进一站式服务。尽快扩建市行政中心服务大厅, 保证全部的部门和审批服务项目能够进驻办公, 实行阳光审批。凡具有审批、审核、备案、办证的部门, 其行政审批、收费统一进入行政服务中心, 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项目、人员、授权要到位, 做到“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一条线”应诉。凡招商引资项目的立项、登记、办理证照、征地拆迁、周边环境等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行政服务的, 一切手续由从简从快代办, 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使中心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

第二, 要在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方面有质的变化。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改革是优化环境的关键内容。建议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行政审批要在减项、合并、进厅、提速上下功夫;收费改革要全面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 加快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一票制”改革进程, 实行统一标准、一个窗口、一票征收、及时分割、分类转存, 营造公平、公正、高效的投资环境。

第三, 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思想观念是一个地方环境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先导力量, 因此抓环境必须首先抓观念。建议在全市机关工作人员中,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并在主题教育的基础上评选“先进单位”和“服务明星”, 对不按照规定审批的, 不按时限批复的, 要追究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从而把年度考核和干部使用有效融为一体, 真正把优化服务环境嵌置于广大公务人员的思想、工作、利益之中, 形成快捷、高效、满意的服务环境。

篇4:关于朗读语文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朗读;语文;优化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肯定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朗读可以营造出良好浓厚知识的学习氛圍,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提高学生们的语感和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从而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积累并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句子,并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领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总之,朗读对于小学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呢?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目的性的朗读

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缺乏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他们认为朗读只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到辅助的作用,不需要投入过多时间和人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意朗读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朗读活动仅仅是毫无目的的随意朗读。

2.没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传统上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通常更注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对学生的朗读教学往往不够重视。一节语文课总共也才四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往往很少有朗读的机会,大部分时候都是匆匆读一会就结束了。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以预习的形式通读全文,熟悉文中的生字生词,但是为学生提供的朗读时间却少之又少,基本上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读完课文时,教师就已经开始下一部分的教学活动。

3.朗读教学缺乏科学方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朗读的教学更偏重于具体每个字的读音,而对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对课文中呈现出的情感不够理解,从而出现朗读方式上的不当,最终影响学生对整片课文的学习和掌握。有的教师在朗读方面为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但是往往不够细致,学生没有太大的收获。

4.朗读沦为“走过场”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活动为学生带来的实际效益往往不高。实际上,朗读活动往往沦为一种应付式的“走过场”:教师督促学生朗读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管理方的规定,而学生朗读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所以,朗读活动成为了“为朗读而朗读”,学生在朗读中没有感情上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也没有适当的指教,导致整个朗读的实际效用不高,没有发挥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的正面作用。

二、有效朗读的措施

(一)理解文意,激发感情朗读

1. 比较关键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实践证明,教师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时,可采用感情朗读法,也就是教师要注重使学生感悟文本背后所蕴含着的情感,能够使学生通过朗读而触摸到文章中字词间所彰显出的冷暖,能够感悟出自己的感动。其具体的实现途径或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比较关键词句加以实现。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美丽的小

兴安岭》一文中写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抓住关键词“抽出”和“长出”让学生反复体味,从而感受到这句话中的“抽出”很好地表达了树木那种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美好画面。经过比较之后学生再次朗读文中句子就会有意识地把树木朝气蓬勃、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美好画面读到位。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能让言语的学习无痕地融入到文中,能扎扎实实地发展学生的朗读技能。

2.享受画面美感,指导感情朗读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以通过阅读内容上的美丽画面来催生感情。小学语文课本非常注重画面的设计,读者在朗读时如同在欣赏一幅幅奇妙的美丽画卷。有的是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有的是自然界的花鸟虫鱼,这些都能使我们的小学生如临其境、赏心悦目。其间有很多的经典之作,例如《九寨沟》《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奇石》等。有了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朗读上就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成了有米之炊。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用,如何加以引导,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所以老师的及时引导非常关键。

3.插上想象之羽,指导感情朗读

美文佳作往往会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时常又是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也就我们时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却能将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之美展示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化的审美感受,让学生的感官通过审美实践的累积实现品味语言音律之美。

(二)形式多样,确保有效朗读

1.多种方式,巧妙训练朗读

要确保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巧妙地安排各种朗读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范读应是朗读训练开始阶段最常用的手段。

2.抓住时机,灵活训练朗读

朗读训练时机的把握将直接作用于训练的效益,教师要洞察到朗读的最佳时机,以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朗读,从而提升朗读的有效性。例如,《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当我上到课文第四自然段时,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说出自己的最初体会是什么,学生就会说感觉盘古很伟大,很厉害,有的说发现这段文字是排比句式,还有的学生会说这么神奇……学生从人物、文本、句型多角度地解读了本段。于是我就抓住机会对学生从神话故事特点着手去读好本段,把神话故事的“神”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使朗读训练真正达到有效性。

结语: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喜欢朗读、善于朗读、勤于朗读,从朗读中有所认知,有所感悟,有所领会,并有所收获。朗读教学的方法也很多,这需要我们的教师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与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出一套适合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以油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为例 - 2012

[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研究 -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 2013(5)

[3]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探析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3(17)

篇5: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报告

崇礼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工作的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和市、县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有关文件的要求,我局在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以服务全县经济发展、服务企业为己任,在单位内部开展了以“提高效能、优化环境、围绕重点、服务经济”的为主题活动。通过近一年来的工作,我局在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认真谋划,周密安排,切实推动优化发展环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落实,向全体干部职工传达了上级的部署,提出了我局优化发展环境的举措,对涉及我局的收费项目、审批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举措。

二、履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确保“两个安全”,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

(一)确保食品专项整治不走过场。按照省市局和县政府关于食品专项整治的要求,我局制定了本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食品监管员专职队伍,以区域监管责

任制为主,实行定人、定企、定职责,突出对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集中整治。用严格的措施、严肃的纪律、严明的态度、严厉的打击,开展好这次专项整治。在建立健全36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质量档案的同时,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安全隐患分析。全年共巡查36个企业395次,上报省局吊销3家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食品加工小作坊19家。每次巡查,我们都要求食品监管人员认真填写巡查记录,客观记录巡查过程,从原辅材料的进货查验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看食品企业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和漏洞。对责令停产整顿的19家小作坊,经过改造生产环境和提高完善后,已有17家小作坊经验收合格恢复生产。为了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我局全年共投入经费32万元,用于巡查企业和食品抽检。为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我局还举办了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企业或小作坊培训班2期,企业负责人参训率达100%。在培训中,我们向企业宣贯了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发放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资料汇编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要求,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为进一步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从年初开始,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突出重点单位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

治。

1、对旅游景点开展拉网式检查。在滑雪旺季,我局出动执法人员对各大滑雪场索道开展了严查,共检查客运索道13条,吊椅抱索器156个,其中报废24个,检查厂内机动车辆10辆,同时还检查了索道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及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等各项记录,确保了客运索道安全运行。

2、组织万龙、长城岭、多乐美地三个滑雪场进行了雪地现场应急救援演练。在每年滑雪节召开之前,我局都与市局特监科、县安监局联合组织雪地现场应急救援演练,通过演练,增强了滑雪场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作为职能部门快速反应能力。

3、对全县在用锅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检查锅炉38台,重点对学校、幼儿园、机关单位、宾馆、洗浴场所使用的锅炉进行认真排查,检查的重点是锅炉的注册登记、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设备定期检验、使用单位是否进行了岗前培训,督促使用单位细化管理措施,完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4、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制度。根据特种设备季节性使用的特点,到目前我局配合市特监所共检验压力容器31台,锅炉21台,电梯12部,安全阀35个,压力表86块,从而保证了特种设备自身是合格的。

5、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配合市特检所组织110人进行了为期3天的特种设备知识培训班2期,使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为安全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执法打假工作新的突破。根据工作安排,我局在今年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执法打假活动。

1、保春播农资执法打假活动。联合农业、工商、公安、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对全县13个农资经营点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经营点经销的农药是否有生产许可证,产品是否过期,有无销售剧毒农药等行为,检查种子的标识、标注是否规范,计量是否合格,化肥的有效成份含量是否达到标准要求。检查中,现场对一家经销过期农药的网点进行处罚,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2份,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经营秩序,确保农民兄弟用上放心的农资产品。

2、保安全建筑材料执法打假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我县重点工程比较多的情况,我们把把整治工作重点放在了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方面,突出了对钢材、水泥、防水卷材、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深入全县27个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查获各种案件10余起,其中我局联合市局及县公安等部门,查处大要案3起,现场查扣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钢材800余吨,货值350多万元。发现钢材涉嫌假冒后,我们及时抽取样品连夜送有关企业做了真假鉴定。因其中一案件涉嫌构成犯罪,已经移交给公安机关做进一步的处理。由于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异地封存了该批假冒钢材,使得这批钢材没有流入到建筑市场,确保了我县重点工程所使用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为全县的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

保驾护航作用。

三、围绕重点,做好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各项工作 组织机构代码工作是我局的一项窗口工作,我局也是全县第一批进入行政审批大厅的单位之一。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以饱满的热情,牢固树立人人是窗口、事事是窗口、处处是窗口的服务意识,自觉践行“争创文明服务窗口”活动。截止目前,共受理691家企业和其它组织申请办理组织机构代码。对到我局办事的人员,我局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认真细致,一一核对相关资料,免费提供纸张复印身份证、营业执照650份,并且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办理。遇到特殊情况只要条件允许,我们特事特办,当天就为其申请办理代码证。由于我们认真细致的工作,近日,质监服务窗口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十大窗口单位。

计量工作是基础,也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针对当前存在的缺斤短两等计量不法行为,组织开展了4次监督检查,共检查商场、超市58家,对使用未经检定计量器具或不合格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严厉的行政处罚。对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开展强制周期检定。全年共检定加油机、地秤、电子秤、台秤、案秤、血压计等各类计量器具865台件。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之际,我局派出计量检定人员深入乡镇,大力开展计量惠民活动,进行了计量法律、法规宣传,发放资料500

余份,免费为乡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检定血压计58台,维修25台,避免了因使用不合格血压计而误诊的医疗行为发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篇6:监利县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2010-08-19 16:2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 中 小】

摘要:近几年来,全省上下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力度措施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连续两年,开展了以优经济化发展环境为目的主题活动(即: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本文从实际工作中经济发展环境的存在问题入手,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作了些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和对策。

主题词:优化环境 经济发展 建设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实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必须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在首位,做到以环境促开放、以环境促发展。这里就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作一梳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本位主义严重。一些单位和部门以小团体利益为重,权本位、官本位意识浓厚,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整体利益少,有的甚至为了部门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一些地方性行政法规的制定,往往成为有关职能部门之间争行政权、审批权、处罚权的焦点,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

三是政务环境不优。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时有发生,行政乱作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的部门执行政策过死、过硬、过高。有的部门把相关业务委托给了指定的中介服务,费用较高,存在垄断经营的行为,给企业留下了“关门打狗”的坏印象。有的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执法中轻宣传、重处罚,轻服务、重收费的现象较为突出,对发现的不规范行为不是及时制止,而是等待行政相对人发生违法行为时进行处罚,存在“以罚代管”、“只罚不管”。有的行政机关将法律工具化,在企业办证、验证时搭车收取费用,将一些协商性、自愿性收费变成必备性、必须性缴费,迫使企业“自愿”缴费,否则就故意为难。

四是服务能力不强。有些部门存在重承诺、轻兑现,喊得多、干得少,上热下冷现象,服务态度呈“金字塔”型(即领导重视、小鬼难缠)。有的单位工作人员把“限时办结制”的最高时限当作最低时限来执行,限时办结不能提速。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粗鲁,态度冷、横、硬、冲。有的部门队伍建设抓得不力,对职工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差,不懂政策,不熟业务,甚至违法违纪。

五是园区档次不高。园区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以水电路树为主的基础设施配套仍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建设、生产生活的需求。如企业申请用水、用电等得不到及时满足,停水、停电没有及时进行通知;申请电话、网络使用等得不到及时安装。

六是诚信体系不全。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整体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经济秩序还需要大力整治。少数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强揽工程、强行服务等现象。

七是监督力度不大。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检的纪律监督、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都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二、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理解不到位。认为把资金投入到项目发展上更能彰显其政绩,有些部门的同志甚至认为,软环境毕竟“软”,可抓可不抓;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优化发展环境”在一些单位成为高喊的口号,挂在墙上的标语。

二是服务意识待提高。优化发展环境必然要触及一些领导者的权力和部门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有的领导干部患得患失,没有把部门工作融入全局工作之中,在处理部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问题上,总是算局部账不算整体账,算静态账不算发展账,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三是监督机制缺完善。主要表现为监督的方式不少,权威性不够;事前监督不够,事后监督不力。群众的监督还没有对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

四是工作措施需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环境的好坏是比较而言的,它需要纵向的、横向的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在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上和工作措施上,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越来越优,发展越来越快。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树立四种意识,增强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环境是生产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可持续。优良的发展环境可以利用别人资源来发展自己。浙江义乌资源不多,却有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广东东莞不是经济特区,发展成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这种“零资源经济现象”,正说明环境是资源的组成部分,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生产力。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要保护、集聚、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努力为资本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为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二,环境是吸引力。纵观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而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环境优良,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进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迅速成长壮大;环境不优,如果环境差,企业发展就会受阻,外部项目就不会进入,现有的企业、人才、资本还会流走。

第三,环境是竞争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优势。在一定意义上,发展的压力实质上就是环境的压力,发展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环境的竞争。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与全省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是分不开的,为江西发展创造了软平台。谁拥有环境的高地,就能形成发展的优势。优化环境,就是要为投资者营造一个“低门槛进入、低成本运作、高利润回报”的良好环境,以环境优势催生发展优势。

第四,环境是创造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动力。环境优良,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生创造财富的巨大激情。能够激发土地、人才等要素的潜能,形成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是打造五种环境,建设最优发展环境

一要转变职能,构建创新的人文环境。我省在区位、交通、资金以及人才技术等方面与沿海地区比较无明显优势可言。如果我们再没有一个宽松的优化的发展环境,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不仅要落后,而且将被远远地甩在后边。一是更新观念。应把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工作人员要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真正实现“管理员”向“服务员”的角色转变,使优化环境工作由政府行为转变为全民推进。二是明确思路。坚持“墙内的事情企业办,墙外的事情政府管”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思路,切切实实做到“一切围绕环境想,一切围绕环境转,一切围绕环境干”。三是强化责任。建立健全挂点服务制度,重点企业定点联系,对所有拟建、在建项目,尤其是新落户的重点项目,组成重点跟踪服务队,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投产、发展。四是打造诚信。“守信则兴,失信则衰”。发展中要树立诚信意识、培育诚信风尚、建立诚信形象。优惠政策对外商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要使冲着优惠政策而来的外商留得住、扎下根还得靠政策的落实与兑现。政府行为必须做到“打造诚信、慎重表态、践行承诺、科学决策”。五是注重引导。重点是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深入宣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对典型事例进行报道,为优化环境造势,深化广大群众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优化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贡献的自觉性。要使领导的言行影响带动干部的行为,进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达到良好的政情人情出商情的效果。

二要信息公开,形成透明的政务环境。一是实行“阳光政务”。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机关和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政务公开牌,公示内容包括经审定后的审批项目、办事程序、职责权限、工作人员身份等。同时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项目跟踪问效制、责任追究制等,确保群众和投资者进门顺利,办事顺心。二是实行阳光收费。汇编《行政收费项目明白卡》,印发各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和个体户,做到明白收费,凡未列入的收费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拒交。清理社团组织收费。凡不发挥作用,只收费不服务的社团,要坚决予以清理整顿,直至撤销;凡违法违纪的,一律从严处理。三是实行阳光审批。凡具有审批、审核、备案、办证的部门,其行政审批、收费统一进入行政服务中心,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项目、人员、授权要到位,做到 “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一条线”应诉。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在服务大厅以外开设“第二窗口”进行暗箱审批。凡招商引资项目的立项、登记、办理证照、征地拆迁、周边环境等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行政服务的,一切手续由从简从快代办,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使中心之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

三要强化制约,建设有序的执法环境。一是实行首次不罚和收费、罚款最低额度规定,制约乱罚款行为。在生产经营中,如有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要以帮助纠正为主,原则上首次不予处罚。对不可免除性罚款,一律按规定标准下限执行。二是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约乱收费行为。要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对去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回头看,确保“三个至少缩减30%”真正落实到位,进一步废止或终止部分许可事项和收费项目。实行行政许可限时办结制和默认许可制,行政审批事项在规定时间没有办理的,为默认许可。三是实行执法检查许可制度,制约乱检查行为。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进入企业检查收费,除出现违法案件外,确需检查的,需统一安排、发证许可方可入企。实行执法部门联合执法,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四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制约乱作为行为。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照规定审批的,不按时限批复的,要追究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职能部门人员,经群众举报查实后,立即调离工作岗位。五是实行创业服务环境监测,制约损害创业环境行为。深化“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工作,加强对创业者和群众投诉以及监测点反映问题的督查督办,及时受理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严肃查处一切损害投资创业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影响机关效能、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实行“一票否决”。

四要创新举措,建立优良的服务环境。一是完善创业政策扶持平台。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文件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尝试,抓好具体政策措施的创新实践,凡是涉及企业发展、投资条件、投资者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等有关政策的,要放到相对宽松的程度,放到企业和纳税人最满意的程度。二是完善创业资金支持平台。进一步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充分创造条件,积极与各级金融部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对接,积极创造融资机会,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资金瓶颈,加大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支持力度,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完善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完善创业孵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落实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补贴政策、扶持创业社会保障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力度。要多学习和借鉴经济发达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大做强创业孵化平台。四是完善创业者服务平台。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审批落户、后续跟踪等系列服务,围绕重点发展战略实施项目招商,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联席审批一揽子服务、零距离服务、全过程跟踪“保姆式”服务;健全创业服务机构,整合各类创业资源,完善创业培训服务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服务机构,扩展服务功能,优化服务质量,努力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式优质服务;当前特别要完善创业服务电子信息网络化建设。

篇7:监利县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转载日期:2012-7-17 23:21:00 来源:互联网

随着两岸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署,大陆与台湾地区经贸合作“双向、直接、机制化”的大趋势进一步明朗。尽管有观点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政治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早期收获至少要等到明年才可能在台湾地区生效,但其政策效应早已为人们所关注。再加上台湾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化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向大陆转移的进程仍处于加速状态,台商对大陆投资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因此,在大陆相关重点地区,相继再现重视台资、甚至为招揽台商而激烈角逐的新的竞争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浦东开发较好地承接了一轮台湾产业的外移,并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使这一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台商投资的热点。面对新的两岸经贸发展趋势,结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两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如何继续确保浦东在对台经贸合作中的“高地”优势,提高“龙头”地位,成为当前新区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为此,新区政协、新区台办,以及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先后到苏南地区、“海西地区”考察,多次与区内外相关经贸主管部门、开发公司座谈,走访台资企业,就如何落实区委关于对台经贸工作的部署,进一步优化浦东的台商投资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浦东目前台商投资的主要状况

截止目前,浦东台资项目累计数已经超过1500多个,占全市1/5,实际运作的台资项目1045个,占全市1/4。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9个,其中5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的项目有13个,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20个,台商投资总额近120亿美元。台商在浦东的投资有以下特点:

第一,投资领域广泛。台商在浦东的投资领域,涉及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房地产开发、商业连锁、航运物流、医疗卫生、农业、人才中介、物业管理、汽车租赁、外贸进出口,以及工业加工制造等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绝大多数行业。

第二,大企业较多。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张江所形成的“半导体产业链”,积聚了日月光、中芯、宏力、威盛、凌阳等一大批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大企业,由此吸引了200多家有台商背景的半导体设备安装、研发设计、物流等关联企业;昌硕项目和宏达电子等项目,成为该园区电子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远东集团、台达电子、威盛集团、日月光集团等台湾知名工业企业,在浦东的项目都在1亿美元以上;鸿海集团、长荣集团、震旦集团、远东集团、东森集团、宏达集团等已经或正在浦东设立企业总部,国泰金控、中信金控、威盛集团等多家大企业有意投资总部楼。

第三,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目前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台资金融机构有26家,其中15家在浦东新区。一方面反映了台商看好“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另一方面,也说明浦东在未来的两岸金融合作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中信银行、台湾银行都于年初在浦东设立代表处,台湾第一大券商元大证券也在年初搬到浦东。最近,国泰世华银行、土地银行正在办理升格报批手续,有望在年内开展业务。可见,浦东未来在吸引台湾以金融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方面,仍然有广阔空间。

第四,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比重最高。浦东台资项目中,以集成电路产业、电子元器件、计算机软硬件的生产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额高达73亿美元,占台资总额的61%,第二位的房地产业,投资额为13亿美元,也仅占台资总额的11%。

第五,台资企业总体发展情况较好。据统计,全市现有台资项目累计数为7800多家,实际运作的项目数4000多个,企业存活率为53%。浦东新区现有台资项目累计数为1500多个,实际运作的项目数为1045个,企业存活率为70%,远高于全市比率。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浦东台资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度难关,台资企业也主动在危机中找机遇,所以未出现企业连续倒闭关门的现象。

台商在浦东的投资,缘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政策效应,廉洁高效规范的法制环境,以及上海的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资已经成为浦东众多外资中的重要一员,成为浦东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桥梁和渠道。同时,台商在长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布局中,浦东越来越成为“辐射源”;在日益密切的两岸经贸关系中,浦东的“桥头堡”功能也日趋显现。

二、浦东与重点地区台商投资环境比较

目前,苏州市的台资项目数与投资总额和上海市基本接近,其中昆山市台资项目数有2000多家,投资额超过240亿美元,两项指标都比浦东高出1倍。但苏南地区台商投资结构相对单一,偏重于工业制造,现代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明显弱于浦东。由于台资在当地经济所占比重较高,台资在苏南地区受到高度重视。昆山市的台商协会甚至被戏称为昆山市的“第五套班子”。福建省具有吸引台资的天然优势,但当地政府认为以前对台资重视程度不够,在上一轮的台湾产业转移中失去了一些机会。目前,“海西地区”以厦门、福州为核心,结合闽北与闽西地区,正抓住“海西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和平潭岛的开发,“对台商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台资发展势头迅猛。

各地新一轮对台资的角逐,核心内容是如何主动承接台湾的资本转移,通过强化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提升本地产业层次,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果,以实现与国际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为此,各地区竞相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和产业配套措施以吸引台商。这种竞争目前已经在三大区域展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海西地区”,以及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对浦东形成直接冲击的,主要是长三角的苏南地区、“海西地区”的福厦经济带,并且区域内部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的状态。

(一)浦东的优势

与苏南地区、“海西地区”相比,浦东的优势主要有4方面:

一是制度优势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于上海加大与台湾经贸合作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浦东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产业发展定位与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台湾产业外移匹配度很高。在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具有吸引台资的先发优势。综合配套试点也是浦东重要的制度优势。当然,苏南地区历来重视台商,并且当地政府对台招商引资有着不同寻常的敢闯敢试精神。“海西地区”也有国家赋予的“对台经贸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这些同样不可忽视。

二是综合成本优势 依托上海,浦东新区在融资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技术成本、产权交易成本、人才成本等方面,有着上述其他任何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台湾金融企业在浦东逐步开展业务后,对于台湾产业投资的带动和影响还会进一步体现。在新一轮的对台招商引资中,浦东应充分发挥和运用好这一优势,以缓解台商对直接商务成本过高的顾虑。

三是产业综合配套优势 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相对完整,这是浦东在吸引台湾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一大优势。同时,浦东还可以利用与苏南地区的产业配套关系,留住先进制造业的高端部分。

四是城市名牌与区位优势 浦东作为大陆改革开放的窗口,大陆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无形资产优势,也为广大台商所看重。台湾大企业西进大陆,浦东成为他们重要的跳板和平台。一些工业制造企业内迁后,把研发机构、总部、联系窗口仍然留在浦东。台胞愿意选择浦东生活、创业,常住台胞初步预估为50000以上。民间的对台经贸活动日益频繁,浦东各类企业的非公职人员前往台湾从事商务活动每年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全市的1/3,占整个中国大陆这一数字的近1/6。当然,我们也看到,苏南地区近年来利用其台资企业集中的优势,先后创立了 “电博会”、“金秋论坛”等涉台交流品牌,为两岸官方的高层和企业界所高度关注。“海西地区”则利用对台的人文和地理优势,多次主办和承办两岸最高规格的交流活动,如“海峡论坛”、“两岸投资高峰会”、“两岸商品交易会”等。当地政府还十分重视营造重视和关心台商的社会氛围。对此,浦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以反思和重视。

从整体竞争态势上看,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综合城市功能要明显强于海西区,苏南在加工产业的整体配套体系和产业层次上要高于成渝经济区。浦东目前尽管在吸引台资方面具备一些优势,但也要注意这些优势的逐步弱化。

(二)浦东面临的挑战

一是制度创新动力不足 比如,金融合作和资本管理方面,“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年19号)和市政府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年25号),鼓励上海研究制定促进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支付与清算体系、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但目前对台金融方面,除了中央已经赋予的政策外,上海和浦东自行争取突破的内容很少。福建省却利用“海西政策”,以平潭岛开发作为突破口,已争取中央原则同意在“海西区”开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新台币结算于清算业务的试点。随着针对台商的金融试点业务在“海西地区”的逐步增多,台资金融机构注册地点有可能向海西转移。尽管他们的业务开展可能还要依托上海和浦东,但是台商会把金融机构的大陆总部和法人机构设在“海西”,而把分支机构设在浦东。近一年多来,陆家嘴地区的台资金融机构负责人前往厦门、福州出差的频率越来越高,对此我们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而上海仅争取到世博会期间小额台币兑换业务,且目前业务量十分有限。

再比如,第一家台商独资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厦门设立,长三角地区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设立在昆山。这些都不是在台胞最为集中的上海和浦东地区得到率先突破。因此,浦东在“两个中心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下进行制度创新,以扩大对台经贸合作,还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潜力。

二是要素成本上升过快 尤其是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形成的过高商务成本,企业短期内难以承受,加上缺少相应的政策补偿机制,从而严重制约了吸引台资工作。新区经贸部门对项目无法落地或协调难度剧增不无感慨。目前,浦东的平均土地成本是昆山的3-4倍,是福州市的6-7倍。而且,各地在消减土地成本给台商造成压力所采取的措施,也比浦东显得更加灵活多样。由于土地资源和商务成本的影响,台资制造业将继续逐步转移和内迁,相关的服务机能,如物流、融资服务等,也可能出现外移趋势。比如,2002年落户浦东的台湾第一商业银行上海代表处,于今年初迁往长宁区。原因是该行的客户大多在苏州地区,而且不少台商就住在本市古北地区。

三是人才优势未充分发挥 浦东应该是各类人才创业的首选地。但企业中层管理人才的流动性过高,企业留不住人才,成为不少台资企业的困扰。一些台商反映,上海和浦东现有的人才政策更加关注高端人才的引进,而企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引进,由于政府没有特殊政策,住房、户口等需要企业自行解决,因而中层管理人才没有归属感,流动性大。

四是创新机能向周边扩散 未来,随着台资生产型企业向上海周边地区进一步转移,上海与长三角其它重要城市之间快速交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台商有可能把研发等创新团队向杭州、苏州、南京城市等转移,以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生产一线。

五是对台资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以政策法规为例,上海市于2008年制定了加强沪台经贸合作的工作意见(又称“35条”),这是本市近几年来唯一的一项有关对台经贸问题的专门文件。而福建省人大几年来颁布的一系列地方性的涉台法规高达40多项,涉及对台经贸、人才引进、对台交流等众多方面,是大陆省级人大中涉台立法最多的。昆山、苏州、南通均于近年出台推进台资转型、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如昆山市去年实际用于台资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产业转型补贴资金、企业搬迁转移补贴资金等达2亿元人民币,而且确实发挥了一定成效。浦东目前还没有一项专门关于台资的扶持性政策。

三、相关思考与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台经贸合作,促进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进一步融合,不仅事关浦东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统一大业。在新的两岸形势下,把握对台经贸发展的新趋势,抢占对台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制高点,关键是进一步优化台商投资环境。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制度创新

深入发掘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海市和中央的支持,重点围绕促进台资金融业的发展、吸引台湾先进制造业,积极主动开展制度创新。

第一,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浦东是“上海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客观上已经积聚不少台资金融机构,浦东理应在推动对台金融合作上有更多作为。随着两岸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生效,台湾的保险、银行已经先后有企业获准开业,新区应通过努力,帮助台湾金融机构扩大经营范围,帮助证券业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借助台湾券商,推动大陆民营企业到台湾股市发行TDR(可转换债券),争取两岸货币兑换和清算在浦东试点,在浦东试点台资企业发行债券等。浦东作为台资企业的筹资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区的功能应逐步得到体现。对台金融合作的政策突破,浦东应力争领先于大陆其它任何地区。

第二,吸引台湾先进制造业。2000年,浦东通过引进设立中芯国际和宏力等半导体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了微电子产业带,从而确立了上海(浦东)在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的关键,在于通过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能够引领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浦东在对台产业合作中的地位。目前,引资的重心在于强化以半导体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光电产业关键零组件及其精密加工设备、LED背光源产业的引进,以构建“半导体—TFT-LCD高端产业”的现代产业高地。这类项目投资量大,又受制于土地成本和土地管理政策,项目落地往往难度极高。浦东新区除了继续运用和完善产业扶持性政策外,在制度创新上也要敢于突破,比如,台资高新技术产业中重点项目土地交易方式和审批方式的突破。

第三,吸引台湾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动上海人才政策的完善,为区内重点台资企业提供人才公寓,在户口、子女就学等方面,为这类企业引进所需的中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便利;扩大台胞就业范围,选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点聘请台湾专业人才担任管理者;争取在浦东开展台企高管和“台干”享受本市社保政策的试点工作。

第四,积极引进台湾综合性大型医院。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但受制于医疗管理政策和工作实际,上海仍未能实现突破。建议浦东结合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大胆进行尝试。

(二)关于服务创新

一是完善政府服务台商的工作机制。建议政府制定“浦东吸引台资重要产业指导目录”,以强化对台商投资的引导;建立台资项目储备和跟踪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开发公司定期汇总台湾重点企业发展情况,落实专人保持与台湾重点企业的联系;由区领导牵头,完善对台资项目和涉台经贸纠纷快速反应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经济及台资企业动态的跟踪研究,并据此拟定更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政策措施。

二是设立针对台资项目的专门引导资金。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逐步设立以下专门的产业引导资金:

1、探索设立“台资金融楼宇奖励资金”,不仅对落户陆家嘴地区的台湾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租金补贴,还可以对楼宇的业主给予一定奖励,以促进金融机构的进一步积聚,减少机构外移;

2、设立台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或台资企业创新引导资金),为符合浦东产业发展方向的台湾高端制造业顺利落户及台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扶持;

3、设立浦东对台现代农业合作引导资金,运用国台办已将上海郊区列入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政策,吸引台商对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投资,并争取引进台湾农业和养殖业研发机构到浦东落户。

(三)关于交流机制

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浦东的城市名牌效应,在对台交流上建立机制性平台,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交流品牌,提升浦东在台湾的影响力和在两岸关系中的角色地位。

第一,创设品牌型的专业交流论坛。在上海-台北城市论坛的框架下,争取设立可以突出浦东的专业性特点,重点凸显经济发展的论坛,使之成为两岸著名企业和企业家进行交流对话以及寻求合作的定期机制。

第二,积极推动民间方式的结对交流。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台北内湖科学园区”已经结对的基础上,总结进才中学与台北中山女高,洋泾中学与台南一中结对交流的经验,推动陆家嘴经贸贸易区与台北信义计划区开展结对,为两地金融业交流合作搭建机制化平台。

第三,加强与台湾工业研究院的合作。有效借鉴其运行模式,借助浦东雄厚的资金、人才、创新机制,形成具有很强的应用研发、技术推广、企业孵化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对台经贸合作模式转型。

第四,安排两岸交流专项经费。对重点涉台交流项目进行扶持和资助,对服务对台工作、促进两岸交流做出一定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形成全社会关心台商、关爱台胞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加快筹建浦东同乡会史料陈列室。建议在高桥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立“浦东同乡会史料陈列室”,展示浦东著名人物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促进海峡两岸浦东同乡的交流来往。目前高桥镇已选定专门用房,但受机构、经费的影响一直未启动,希望区财政局、区文广局、区编办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篇8:监利县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兼并重组是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我国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但仍面临审批多、融资难、负担重、服务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困难等问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主体作用,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主要目标。

1.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企业兼并重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减少, 审批效率不断提高, 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市场壁垒逐步消除。

2. 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财税、土地、职工安置等政策进一步完善, 企业兼并重组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兼并重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3. 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成效。

兼并重组活动日趋活跃, 一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焕发活力, 有的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过剩产能得到化解,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 基本原则。

1. 尊重企业主体地位。

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 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愿参与兼并重组, 坚持市场化运作, 避免违背企业意愿的“拉郎配”。

2.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消除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 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 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取消限制企业兼并重组和增加企业兼并重组负担的不合理规定, 解决企业兼并重组面临的突出问题, 引导和激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自主、自愿参与兼并重组。

二、加快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三) 取消下放部分审批事项。

系统梳理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审批事项, 缩小审批范围, 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 取消相关审批。取消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事前审核, 强化事后问责。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出售、置换行为审批 (构成借壳上市的除外) 。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义务豁免的部分情形, 取消审批。地方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转让, 下放地方政府审批。

(四) 简化审批程序。

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相关审批流程, 推行并联式审批, 避免互为前置条件。实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类审核,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快速审核或豁免审核。简化海外并购的外汇管理, 改革外汇登记要求, 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优化国内企业境外收购的事前信息报告确认程序, 加快办理相关核准手续。提高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效率。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生产许可、工商登记、资产权属证明等变更手续, 从简限时办理。

三、改善金融服务

(五)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

引导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推动商业银行对兼并重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 改善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服务。

(六)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 研究推进定向权证等作为支付方式。鼓励证券公司开展兼并重组融资业务, 各类财务投资主体可以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形式参与兼并重组。对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实施兼并事项, 不设发行数量下限, 兼并非关联企业不再强制要求作出业绩承诺。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 不实施全面要约收购制度。改革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的股份定价机制, 增加定价弹性。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 允许实行股份协商定价。

四、落实和完善财税政策

(七) 完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政策。

修订完善兼并重组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政策, 降低收购股权 (资产) 占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 (资产) 的比例限制, 扩大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的适用范围。抓紧研究完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交易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政策。

(八) 落实增值税、营业税等政策。

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 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的, 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 不应视同销售而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税务部门要加强跟踪管理, 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牵头部门要积极协助财税部门做好相关税收政策的落实。

(九)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适当增加工业转型升级资金规模, 引导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转型升级。利用现有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资金渠道, 调整使用范围, 帮助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安置职工、转型转产。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各地要安排资金, 按照行政职责, 解决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十) 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作用。

根据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向、重点和目标, 合理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引导国有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做优做强, 研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完善土地管理和职工安置政策

(十一) 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有偿收回企业因兼并重组而退出的土地, 按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可以用于企业安置职工、偿还债务等支出。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搬迁的工业项目, 在符合城乡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条件下, 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可收回原国有土地使用权, 并以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重新安排工业用地。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土地转让、改变用途的, 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用地和规划手续。

(十二) 进一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落实完善兼并重组职工安置政策。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落实促进职工再就业政策, 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对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工队伍的企业给予稳定岗位补贴, 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六、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十三) 发挥产业政策作用。

提高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 规范行业准入, 形成倒逼机制, 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转型转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 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 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

(十四) 鼓励优强企业兼并重组。

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 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形成优强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五) 引导企业开展跨国并购。

落实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政策, 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 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海外并购秩序, 加强竞争合作, 推动互利共赢。积极指导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应对预案, 防范债务风险。鼓励外资参与我国企业兼并重组。

(十六) 加强企业兼并重组后的整合。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 加强管理创新, 实现优势互补、做优做强。

七、进一步加强服务和管理

(十七)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培育一批业务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的中介服务机构, 提高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服务能力, 促进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重要作用。

(十八) 建立统计监测制度。

加强企业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 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 畅通统计信息渠道, 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十九) 规范企业兼并重组行为。

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保护职工、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国有产权转让有关规定, 规范国有资产处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采取切实措施防止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逃废银行债务, 依法维护金融债权, 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在资本市场上, 主板、中小板企业兼并重组构成借壳上市的, 要符合首次公开发行条件。加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严厉查处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 维护国家安全。

八、健全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

(二十)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促进产权顺畅流转。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加强市场监管, 促进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责的组织, 应严格遵守反垄断法, 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

(二十一) 消除跨地区兼并重组障碍。

清理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等限制, 加强专项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平衡地区间利益关系。落实跨地区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政策, 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跨地区利益分享问题, 解决跨地区被兼并企业的统计归属问题。

(二十二) 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

向民营资本开放非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支持国有企业母公司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引入民营资本。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向民营资本开放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优势企业不得利用垄断力量限制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二十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免、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 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九、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二十四) 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充分发挥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的作用, 解决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 做好重大部署的落实, 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加强协调配合, 完善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十五)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具体方案,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服务体系, 积极协调解决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中遇到的问题,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有关重大事项及时报告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

上一篇:汇 报 材 料下一篇:栗战书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