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024-05-18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用9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和丰县夏孜盖乡中心小学----许琼

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都在想办法转变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用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教师教,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诸多教师都提出了,要把教学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在思索和总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我们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学习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过去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新的课标提出了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习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如果学生连学习探究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说来容易做到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老师都急于求成,每当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知识时,教师总是自己把学生想知道、想去思考探索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机会。为了把新的教学理念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让班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里的每个学生都准备不同大小的圆形。首先,每个学生量出自己手中圆形的周长、直径,再通过计算分析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再在组里去探索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所在圆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教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一规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总结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当老师的都知道,学习探究需要一个过程,有过程就需要有时间。在平时,我也听过我校年轻老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一些老师虽然做到了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但是她们只是从形式上这样做,未能真正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都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容学生去思考,去合作探讨,紧接着就让学生回答。没有时间,学生就不可能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还是不知道问题的缘由,最终还让老师把答案以指导的方式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呢?

三、要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还应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有了机会,有了时间,还应有他们发挥智慧、能力的空间。我们的学生其实都很聪明,也喜欢并善于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和想象,但是如果我们老师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他们想蹦想跳是不可能的,即使能蹦能跳也是有限的、呆板的。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思维受到限制,也发挥不了他们真正的智慧和能力。如我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是这样做的:学生在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首先引出89×3以后,我提出:“同学们能用上节课学到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吗?”学生都很积极勇敢地说:“能!”接下来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尝试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有的脸上洋溢出得意的笑容;有的眉头紧锁,算了又划,划了又算......我在教室四周观察,看到学生有这样的表情,心里不禁暗喜。这样的场面让我高兴,让我看到了学生思考探索问题时的那种认真自豪、冥思苦想、积极主动的一幕。作为老师,我觉得这堂课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几分钟后,再让学生各自大胆的交流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踊跃发言,兴致很高,个个像个小老师。不会的或者尝试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地听取学习他人的笔算方法。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和发言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和帮助完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堂课我给予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和舞台,学生学起来快乐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踏实,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愿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们的学生和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教育改革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例研修心得

反复观看模块四这10多个优秀课例,我被这些精彩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的舞台!

研修这些课例,我感悟颇多:

一、以生为主,以学定教

授课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教师的确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助手。

二、赏识每一位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教者很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尽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及时地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数学兴趣。同时,教者非常关注和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灵活机智地将学生生成或问题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引导,启发和追问。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突破,将学生数学思维、语言、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训练融会贯通。

三、大胆放手,胸有成竹

课例中教师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烂熟于胸,教法新颖,学生的兴趣浓厚。教学思路、线索、过程清晰。这都取决于老师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

前不久,在眉山观摩了全国名师黄爱华《百分数的认识》和张齐华《平均数》两节课,不也正是如此吗?教者不慌不忙,落落大方,学生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台下听众更是啧啧称赞、五体投地。“我是用一生来备这堂课”是最好的诠释。

四、“临渊羡鱼还须退而结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更应该做的是: 1.读书、学习,扎实数学底子。没有三、五年的苦修,是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的。

2.向同行学习,向名师学习。榜样就在身边,示范就在网络。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多听几节本校名师的随堂课,多看几遍名师执教的网络视频。

3.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日志。只有将先进的理念、教学思想,名师的教法,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才不会亦步亦趋,东施笑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远程研修的网线链接着我们的耕耘,也链接着彼此的理想和追求。“路漫漫兮其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研修心得

眉山市洪雅县将军乡中心小学校 文凉平

通过本次紧张有序的培训学习、交流、研讨的“国培”,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教材教法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立足课堂教学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

一、听讲座,补己短 聆听专家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特别是听了张人利校长的报告,我深感到“后茶馆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实效的,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我还牢牢记住了张人利校长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要你做到一点,我只要改进一点,兢兢业业的改进一点,勤勤恳恳地改进一点,扎扎实实地改进一点,而这一点是你坚持做下来,那你就成功了。

二、互学习,共进步

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到各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它们的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勤反思,有收获

要敢于借鉴,敢于创新。要多向专家名师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尝试、改进、创新,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愿意在学习思考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做一个快乐的“旅行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实践型的优秀教师。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修改稿

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探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这些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难点:

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探究新知。

1.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1)比较大小差异很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谁大?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观察法)(2)比较两个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片面积。师:谁大?用什么方法比较的?(重叠法)(3)比较大小差异不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能用刚才的两种方法比较吗?怎样才能准确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师:请拿出学具,自己先想好方案,与同桌交流确定操作方案后,再动手操作比较。(数方格、摆图片等方法)

2.探究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猜一猜:一个15个小格的正方形和一个12个小格的长方形谁大?说出理由?(针对生说出的结论,课件演示验证生的猜想)(2)比较方格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师:哪个大?为什么?(都是16个方格)

(2)比较方格大小不同的正方形(20个小方格)和长方形(12个大方格)的面积。

师:哪个大?为什么?(方格大小不同,所以不能用12和20相比)

(3)将长方形变为和正方形一样大小的方格图再比。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和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啊,测量面积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认识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1.认识1平方米。

(1)师:你知道你们家房子有多大吗?

师:刚才孩子们讲到的120平方米、90平方米等指的是你们家房子的什么?(面积)

师:这里的平方米表示什么?(面积单位)(2)自学课本

记一记:边长是1米正方形面积1平方米。

看一看:1平凡米多大。(教师在事先准备一个面积1平方米正方形的布或者是纸)

围一围:让四人小组一起用手围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正方形。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一估: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再用那块1平方米的布来验证结果)

2.认识1平方分米。

(1)师:你的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师:1平方米太大了,现在我们认识小一点的面积单位。师:你认为小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呢?(分别说出猜想)(2)自学课本

想一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摸一摸:1平方分米多大。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要让生知道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量一量:数学书封面是多少平方分米。3.认识1平方厘米。

议一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说一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摸一摸:1平方厘米多大。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要让生知道大拇指的指夹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三.实践运用,内化提高。1.。判断。

(1)书桌面的面积大约20平方米。()(2)一块手帕的面积大约4平方厘米。()(3)篮球场的面积大约300平方分米。()2.练习:课堂活动。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课例研修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国培计划”四川省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多位优秀专家以他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悟,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执教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了解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些教学策略,学习和借鉴了大量的一线课改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更深入的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同时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上的不足。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简述如下:

一、培训让我更新了教学理念。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有更新,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理解的模糊层面上,并没有认真去领会新课改的意义和真正的内涵,在教学模式和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是主要参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自以为还算得心应手,结果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我在对教材认识和处理方面,发现小学数学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再不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显然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从事的数学教学工作;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剔除了我心中困惑。

培训中,我认真倾听了多位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班上众多优秀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与他们一起进行了课例研修,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严谨实效的氛围,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学习的教学案例,是指导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并从中吸取了他们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训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上。培训学习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这次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网络交流、专家的在线解疑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对困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答和释疑,释然了心中许多的困惑,让我对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标”的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培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讲座中专家也讲到,教师要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数学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实践活动的应用。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把准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时多联系生活,多创设情境,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让课堂真实有效。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作为一个教师,应倍加努力的学习各种教育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国培”感言

丹棱县双桥镇小学校 张旭洪

我感到幸运的是,“国培”为已步入中年的我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很好机会。特别是听了吴正宪教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的思想理念、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了所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效果明显。

与其同时,有着许多思考,其中思考最多的是“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问题——关注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中年教师是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提升关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对于专业再提升培训提高来说,中年教师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现今来看,农村学校中的年轻教师转的转,走的走,留下的大多是中年或老年教师。年轻教师中能转行的转行了;不能转行的,由于学校为其提供大量的培训学习机会,当练就一身能耐后,也都往城内条件好的学校跑了,这样能在学校留下来的还是那些中年或老年教师。以至于学校成了不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而成了向城内学校输送优秀教师的场所。而学校给中年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太少太少,老年教师的专业提升机会几乎没有。老年教师也很快或即将退休,而那些还有十多年的中年教师怎么办?

如我们学校的现状,教师平均年龄达50多岁,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仍然坚持战斗在教学一线。中年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太少,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而恰恰在今后十余年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由此,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不重视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只不过是空话一句!

当然,作为中年教师应当自觉地、不断地加强学习,把握好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特别是“国培”这样的好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修改稿 教学内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p33-35《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2.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认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能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单位及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教学难点:

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教学准备:

准备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卡纸、1平方米的正方形木框。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如果请你打扫教室地面或者走廊地面,哪个你能比较快的完成?为什么?

2.到底教室的面积是多大呢?这就要用到面积单位。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 1.认识平方分米。

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平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画一画:在本子上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厘米。在纸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来,看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平方厘米c㎡)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说一说:出示课本35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太小,相当于长度单位里的毫米,所以调整为先认识平方分米,以它为基础,再认识比平方分米小的平方厘米,最后认识比平方分米大的平方米)

3.认识平方米

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出示边长是一米的正方形木框,看看,摸摸,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估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一个橡皮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②一本书的面积约 3(平方分米)。③学校操场面积约 6000(平方米)。④一根电线杆高20(米).

⑤测量塑料尺正面的面积应该选用(平方厘米)。⑥测量作业本封面应该选用(平方分米)。⑦测量房间地面应该选用(平方米)。2.判断。

①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③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正方形的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 表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cm² 1分米 1平方分米 1dm²

1米 1平方米 1m²

认识面积单位(改进后)

教学内容:认识面积单位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大吗?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感知1

(1)、做一做。

介绍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尝试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指出这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写成1。

(2)、找一找、量一量

看仔细后,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现在请你们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度量课本上的两个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知道了1平方厘米有那么大,现在请大家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桌面的面积。(产生矛盾、为下一步学习习近平方分米提供需要)

2、感知1 按1、1的方法,学生尝试学习1、1(然后全班交流)

3、指出:平方的意思

4、说一说身边的物体表面大小用什么单位。估算大约多少?

5、小结: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巩固练习师:我们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填写不同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火柴盒上面的面积有20()老师办公室的地面面积有20()一张《小学生报》的面积约有20()

2、判断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篇3: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一、精心选择和设置问题作为学生预习提纲

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 而是更要站得高看得远。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 牢牢抓住重点, 给出预习提纲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学习思考, 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 而不是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 让学生自学了半天, 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 学到了什么。只有有了有效的预习, 课堂教学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展示和完善。比如, 我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 给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前一天晚上自行探究思考并写出自己的结论:1.请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 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想想怎么给出它定义?三角形有什么组成部分?怎么称呼?2.请大家探讨一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间满足什么关系?说说你是怎么得来的?请写出推理过程。3.每人准备五根木棒, 2cm、4cm、7cm、9cm、11cm, 试着用其中三根摆一个三角形, 看能否成功。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就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呢?请总结出三角形的三边长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二、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是在课堂上, 教师要自己少说一点, 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大舞台。教师要做的就是倾听———听学生讲, 听学生争论, 听学生的问题;点拨———思维受阻时根据需要适时地给与点拨;指导———比如怎么倾听?怎样交流?怎样思考?怎样分析?鼓励———对他们奇妙的想法和表达给予表扬;追问———对于他们忽略的重要问题和方向发问;提升———使他们对知识的思考理解不只停留在表面。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的。

1. 小组讨论。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 预习效果也不同, 因此我们分成6人小组强弱搭配, 课堂的前15分钟左右时间作为小组讨论时间, 对预习问题的结果进行问答讲解、查漏补缺、综合提炼, 因为展示时我采用了随机抽小组、抽成员的方式, 杜绝了只是几个优生商量讨论其他学生旁观的现象, 形成了捆绑学习, 即小组优生手把手教, 学困生全心全意学, 唯恐自己给小组失分, 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良好效果。

2. 展示———补充完善。

规则:我们班共分为6个小组, 每组

6个人, 用6个写上数字1~6的乒乓球, 每个问题抽一次, 第一次抽到的是展示小组, 第二次抽到的是展示成员, 展示成员能正确清楚地书写表达讲解问题, 得20分, 若不能则有一次求助本组成员的机会, 只是完成后的得分降为10分。然后是其他学生挑错完善补充, 挑到一个错误并纠正从展示小组扣掉2分加到本小组, 有完善补充的加2~5分。时间为15~20分钟。

这个环节是课堂最精彩的时间, 学习变得既积极, 又有趣。组内每个人的思维火花碰撞, 仔细检查, 各组之间既有竞争, 又有互相学习促进, 往往会有很多惊喜。通过听, 我发现学生真的多才多艺, 有很多奇妙的点子和很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听, 我真的被他们思维的敏捷和睿智的回答所折服;通过听, 学生进步提高的同时, 我也在进步。

比如, 在展示三角形定义的形成时, 他们的思维过程如下:通过画出三角形, 首先发现它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 其次这三条线段不能在同一直线上, 再次要首尾顺次相接, 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这样理解后得到的知识很容易记忆, 我相信也将终生难忘。又如, 在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 各小组有用拼接、折叠、度量、几何画板演示等方式直观展示的, 也有几何推理证明的, 经过完善补充找出了多种做辅助线证明的方法, 而且最后分为两类:一是构造平角, 二是构造同旁内角。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3. 课堂检测。

展示完后, 给学生2分钟时间整理收获的知识和方法, 然后当堂给出练习题, 检测学习效果, 再一次抽查展示。

比如, 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我出示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题紧扣本节所学知识, 起到检测学习水平, 反馈存在问题的作用, 以便及时补救。前三个问题简单, 学生做完后在小组内自行批改订正, 后两个问题由两个小组学生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讨论, 不只是弄清题目的解答, 更亲身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增强了对数学的喜欢和重视。

三、注重课后的反馈和反思

学生课后作业: (1) 写出你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知识、方法、能力等) ; (2) 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方面? (3) 5~10分钟巩固练习; (4) 下节课预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收获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使得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能更高效地学习。教师也能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课后也要注重反思, 在每天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 找出办法解决, 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实践, 这样做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并感受成长的快乐。

篇4:怎样把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主人 话语权 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眼看黑板,不能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话,想发言要先举手,不经老师允许不能随便说话,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思路要跟教师一致,如此种种规矩,使得天真烂漫的孩子变得老态龙钟、毫无活力。新课改积极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怎样摆脱传统教学中的“规矩与限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是一项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仅与大家参考:

一、还给学生话语权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老师的权威和意志,教师主宰课堂的空间、时间与话语权,学生話语权只有在老师的“恩赐”下才能拥有,这就使得学生丧失了话语权,导致学生缺失了自由心境,这与新课改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的精神相背而驰,因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努力“封住”自己的嘴,自己尽量少说,把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特别是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练自改的时间,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具体措施如下:1. 采用商量的语气。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行为选择会存在某些偏差与局限,要是学生的见解不被理解时,我就延缓对学生的评价,而用商量的语气引导学生进行思路梳理,重新完善问题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就会自动与老师缩短距离,例如:“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要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是不是更好呢?”、“可以再完善一下吗?”等是我常用的语言。2. 充分理解学生。此处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将心比心”,可以理解为“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这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最大尊重。只有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才会平等沟通。因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从不因学生有错误而大声训斥,而是调换位置,想学生所想,引导他们说出完善的答案。例如:“我理解你的想法,要是声音在高一点就更好了”、“你今天的表现有点偏颇,身体不舒服吗?”、“你看到问题的症结了,要是再完善一些会更好”等是我常用的语言。

二、还给学生主动权

新课改积极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体验,多给他们一些自由呼吸,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还给他们,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自己选择练习题。这样,学生才会在自由选择中有进步、有发展,当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我们教师一概不管,而是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因为,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虽在课堂上唱主角,但是,我们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 把讲台还给学生。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占据着讲台,讲台似乎是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可是新课改积极提倡“以生为本”。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讲台腾出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充分享受当主人的骄傲与自豪。因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时,积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课堂上,孩子们是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真的是异常热闹,老师呢则退居二线,成为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生。2. 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们的传统教学,提倡的是“精讲多练”,这样在一定时间内目标的达成度会很高,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高效”的。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大量事实表明:大量的练习只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积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仅要求学生的行为参与,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成为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真可谓是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效果好,达标率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不要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课堂上自由飞扬,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春光灿烂,我们的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苏春景《小学数学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典型范例及其启示》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4期。

2、王金爱《如何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考试周刊2011年第44期。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那各学生在学习中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以优化的方法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技能,做学习的主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的意思就说: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不能占用,以便给学生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成为研讨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将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讨,因此,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中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死海不死》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死海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有的说:死海是死的,没有生物的。有的说:死海是活的,人在里面是不会淹死的。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充分保证学生有自学,发现问题的时间,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研究学习的机会。

自学是基础,是让学生成为研讨的重要形式。自学,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当代教育家叶陶先生说过“学生先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由此可见,自学这种形式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校许多教师也要求学生自学,但就是时间得不到保证,是一种形式,根本达不到自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消除这一弊端。我认为,自学,首先要目标明确,看什么?怎样看?看后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喜欢什么?接着叫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汇报,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最后谈收获,提出探讨性的意见。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学者,发现者。

三、改变提问方式,调动积极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必要手段。传统的教法,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老师力求提高问题的质量,但仍有一种过于严密“监护”学生的感觉。学生也产生了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破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两年,我试着以“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已提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骆驼寻宝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文章层次,提出相应问题:文中一共写了多少种动物参与寻宝?最后是谁寻到了宝?等等。在他们对文章有了整体了概念和层次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就课文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你怎样看待骆驼寻到的宝/在你的眼中,什么是宝?”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表问题。他们有的说:“这个骆驼真苯,寻到宝不会自己用。”有的则说:“这个骆驼不是苯,他只不过是为大众服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们围着这个问题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也深刻的多了。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问自答,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他们,自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评价,着眼创造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从不轻易使用“不对”、“错”这些字眼。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评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滋长怯懦畏惧的心理。心理学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判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离开了勇敢,实际上就陷进了平庸,就取消了求异思维,取消了想象,取消了独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科学性。另外,要鼓励学生勇敢地争论,不但对同学,对老师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建议。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提出来的,哪怕有几百分之一的正确成分,教师都应抱百分之百的欢迎态度,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信心,使他们勇敢地去探索知识。

五、改革练习方式,培养自主性

要在教学中真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跟随老师的主导而登堂入室,进而自身“修行”进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培养这种自主性,就要改革练习方式。“布置练习”这是一句常用的教学用语。这个“布置”,带有指令性质,能不能来点儿“弹性”,让学生有自主的余地呢?比如造句,采用“自由造句”,即用教材的某些规定的词语造句,也鼓励学生另造,学会什么词语,就用什么词语造句。句式不限,数量不限。再如,“抄写词语”,可以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去决定抄什么,抄多少,不搞一刀切。这种做法是让学生体现自主意志,给他们松绑,让他们自已去研究,自己去创造,学生也会凭着自己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主动地学习。

六、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以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的机会

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问题的难易度,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说套话,点点滴滴都可以。说错了,切忌挖苦、讽刺,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研讨时,限制不要太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任何问题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的理由就算进了一大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重点放在后进生上。总而言之,让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要给足,不要把学生的手脚捆得太死,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七、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是课改后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什么呢?小结收获,小结学法,小结发现等;质疑什么呢?质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评价什么呢?评价教材,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等。一句话,凡属于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班上,我设计了许多统计调查表册,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言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班内同学人人喜欢,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化静为动,强化感受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做法,可是长期以来,“动手操作”多出现于数学或其他技能课堂,语文课堂上学生动手机会少。其实语文课让学生动手也是相当必要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二是“做”。至于“写”,老师们大都重视起来了,而“做”却被忽略了。笔者认为语文课上让学生动手“做”,可把语文课本中的抽象事物、概念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使他们摆脱感性知识材料一束缚。将感性活动与操作活动相结合,顺利形成概念。

比如教学〈风筝〉这课时,可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风筝,来体验一下弟弟做风筝的乐趣。这样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感知。强化感受,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

篇6: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作 者:杨秀华 作者单位:平阳县郑楼镇练川小学,浙江,平阳,3254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xx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思考 实践操作 发言权 提问权 评价

篇7: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为什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办学目的是什么?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古往今来的科学知识,为他无今后步入社会,走上人生旅途扎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与需要,才有学校,教师存在的必要。这就是揭示课堂里主体与客体,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过去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学生学得好,是教师会教,功劳归教师;学生学不好,责任全在老师身上,是老师不会教,深长完全受控于老师。这种本未代倒置的师生位置,严重压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堵塞许多学生成才的道路。这次课改,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深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必须真正到位,绝不能含糊,这样把课堂还给深长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高度自觉。

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每位参加课改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门硬功夫。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无与成年人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年纪小,知识对他们日后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没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自觉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强。在课改过程中,许多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学生当耳边风。这耳进,那耳出,不当一回事。不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有的深长根本没有预习。第二天上课,教师围绕预习的内容,要让学生自答、自释,则无法进行。教师只好重复旧的教学法,以教师的讲为主。有的学生因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法,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不习惯,不适应。有的学生爱面子、胆子小,在老师鼓励发散思维过程中,不敢辩论,不敢发言,不敢交流,不敢实践,至使课堂冷冷清清,这使老师只好回到传统的教学法,自导、自演,独讲独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一名课改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达到预定的课改的目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的主导作用不能否定,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处不分。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

(二)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比如,政治课有一课讲到我们从小必须培养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力的问题。意志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书里举的例子是居里夫人,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最后发现了镭的化学元素成了一名著名的化学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是谁呢?她离开人世时间已久,二她是外国人,离我们太远,如果照本照科,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如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其他资料如便举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及其恶劣的环境中就是靠坚强的意志力,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三大敌人”,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例子。还可以例举深长的父母有的是产品推销品,在处地人生他不熟推销,找到了顾客,但被拒绝。因为他有坚定的意志力,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第四次,最后产品推销出去,这就是意志力的威力。还可以例举用意识力战胜疾病,克服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等例子,让学生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深长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四)课堂是班级所有学生共有的学习场所。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者,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分给进行知识点的讲座,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深长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科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教师非这样做不可,这就得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深长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深长。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六)为了让深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深长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深长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深长驰拼知识的大舞台。

篇8: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时间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60-02

我们以往的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知识学习为唯一目的,以灌输为主要方法,以大量的作业训练为依托而进行教学的。通过多年来不断地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课堂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分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减下来,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我们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材围绕大纲或课标而设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定权、提问权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有配合的份,几乎没有质疑的机会。其实,这些“问题”未必是学生产生的真正的问题,只不过是教师教学的线索而已,课堂就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积极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应该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这是做学问的真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饵。”提出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那么即使我们学到了再多的知识,也学不透彻,最终还不是自己的东西。由此我们可见“疑”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如今缺乏“质疑精神”的语文课堂上。在课堂上,光靠老师提出问提,学生来解答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有疑就问,鼓励他们提出有价值、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好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是形成学生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突破口。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质疑,讲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变“教师要学生学”的单向传输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和“个体——集体”等多向交流形式,实施师生“互动共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二、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仍未跳出“分析”的框架,摆脱“理解”的局限,提问分析法依然统治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用问题带着学生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把阅读课上成分析课,以讲代学、以问代学,课堂上虽然气氛活跃,热闹非凡,但是由学生自己得到的有多少?书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但是有几句是学生自己的话?教师用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用“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用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多彩的感性体验,这样既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打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反而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性。教师只有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通过多形式有趣味地读,使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分角色读,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小女孩为什么变了,最后,全班齐读,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有所感悟。教师应把课堂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体会作品内涵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读,去思考,去辨析,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

三、还给学生讲述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各抒己见,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学生就“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他说:“青蛙跳出井口一看,觉得还是井底好,它又跳回去了。”虽然,他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可是我还是鼓励他说了下去。他又说:“因为它看到有人在田里捉青蛙,觉得还是井底安全。”这时,我不禁为他的发散性思维喝彩。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充分让学生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真正不易理解的难点,教师应给予提示,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要做到和谐统一。

四、还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时间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的讲解,而要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研读课文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在研读课文环节中,要让学生抓住问题,从中分析原因,谈谈感受。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也学得更有劲。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是难以想象的,很多惊喜的发现,都会让我们感动,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给孩子机会,他们会尽情展现自己!

篇9: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唤起学习兴趣——解题

我在教授每一新课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分析课题,这样做就是要唤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课时,我就首先讲述“壮士”的含义,“壮士”指豪壮而勇敢的人,是英雄好汉,本课指抗日战争中誓死奋战的八路军五位战士,然后启发学生回答,你们看了这个题目后想知道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知道五壮士是怎样“壮”的,主要表现在哪儿?有的说:我想知道五壮士为什么“壮”,什么力量使他们“壮”,为什么不叫“五战士”“五勇士”呢?我肯定了这些问题提得好,同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首先自己感知体会一下,由于很好地分析、解剖了课题,学生又带着问题读课文,既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一边读一边想,而后者又因为是有了前者的缘故。

二、提高学习兴趣——启发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看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这课时,我是这样启发的:課文阐明了蛇能保护庄稼。在这件事物联系中,重要的一环是鼠。这就问:同学们,农夫们为什么买了蛇呢?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呢?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经过互相议论,大家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有的说可以多养猫,因为猫是灭鼠能手,但很快被另一些人驳倒,他们的理由是猫主要吃家鼠;还有的学生说可以买一些猫头鹰回来,但另一些学生的意见是:猫头鹰的价格肯定贵,即使买了回来,它们又会不会飞走呢?讨论的结果是,蛇。只有买蛇放蛇,才是保护庄稼的最佳方法,学生兴致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合情合理地丰富和发展了课文的情节,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所要阐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多方面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天天地高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上次全镇竞赛考试,我班语文、数学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充分说明了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已取得了显著效果。

上一篇:过年的味道下一篇:我们的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