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如何加强课堂互动

2022-09-12

二、互动的设计:教案和其他课前准备

教学中, 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与让学生独立解决, 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能锻炼出合作的价值, 这样才能让互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学生在合作中思维才能发展, 能力增强。

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案的设计中就必须注意:首先, 提炼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巧妙设计合作内容, 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其次, 课前思考, 升级意图, 挖掘内涵。如, 在学习“圆锥体积计算”时, 除了教材上简单的“底面积乘以高”公式, 还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进行实验。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 先观察并猜想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再引导学生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 可以倒三次;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 也要三次才能倒满, 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互动的关键:分工与引导

首先, 要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每一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 学生的成绩、能力甚至性别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 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 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

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 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 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 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 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 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 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 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例如, 在教学基数和偶数的内容时, 将学生在课堂上分组, 按照S型线路依次报数后, 每隔一个人站起来, 这样就自然而然站立的和坐下的被分成了两组, 最后讲解这就是基数和偶数来分组,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根据这样的区别进行分工, 就容易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 要注意引导的有效性。由于小学生是不太成熟的正在成长的群体, 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 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 在学生合作时, 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 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如: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 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 再画一画。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我是这样教学的:学生先独立尝试再在组内交流汇报, 发现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 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学生在上面发现的基础上, 延伸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 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如果长方形的长增加, 那么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如果长方形的增加, 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

还有, 我认为建立较为系统的规章制度也很重要。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 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例如, 先用几个同样大小的箱子摆一摆, 再在小组里交流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说说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按要求用箱子摆成不同的几何体, 对这一学习任务的评价指向小组整体所能想到的不同摆法, 而不是每个个体与众不同的思维成果。所以, 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这样的学习任务还要便于落实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

四、给学生的独立的思考时间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当学生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 他会主动提出来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教学就会更有价值, 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课为了追求课堂气氛, 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 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 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

因此, 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教学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周长之后, 就产生迫切地想知道周长究竟怎样求?这样一种心理需求要让他尽量延续, 学生思考一番后, 再通过生动的讲解, 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上一篇:构建新课标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下一篇:德育课案例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