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味道

2024-05-18

过年的味道(精选8篇)

篇1:过年的味道

本文小作者写了

五年级过年作文: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是多变的,有着跳跳糖般的快乐,有着棉花糖般的香软,有着巧克力糖般的苦中带甜,还有着薄荷糖般的清新。

一九九九年,刚刚出生的我才刚会用双眼

二零零四年,我已经六岁。家中有了两台电视,我拥有了一台,家人用另外一台。大哥让我坐在他的腿上,二哥倚在床边,对电视上的节目品头论足,时不时的喂我好吃的。过年的味道有着棉花糖般的香软。

二零零九年,大哥远在杭州工作,只有我和二哥在一起过年。没有大哥在的年夜饭,吃起来也不如以前那么美味了,

篇2:过年的味道

有时,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围坐在八仙桌旁,打“斗地主”或者下象棋,赢的拿来纸,让输的一方撕下一块儿贴在脸上,每当这时,围观者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起哄,十分热闹。牌打完了,棋下好了,主人家便端出瓜子与糖果来招待。

大年三十早晨与正月初一早晨的两顿饭称为年夜饭,必须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吃,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鞭炮。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鞭炮放多一点,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饭,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大年初一,天一亮,鞭炮轰鸣,所有人互至问候,祝福新的一年。随着村里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慢慢普及,手机短信与电话问候,大概将为故乡传统新年带来新的气象;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

篇3:过年的味道

王小林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有八年之久了, 而这八年来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回家陪他过过一次年。打小他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在他的内心, 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像别的孩子的父母一样陪在自己身边, 特别是每到过年的时候, 他就越加渴望父母能回家过年, 哪怕他们只在家里吃顿团圆饭。

在其他孩子的眼中, 总是盼望着过年, 因为在过年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会给他们买新衣服、新鞋、新玩具, 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因此在其他孩子看来过年是件快乐的事情, 可是到了王小林这里却变了味。在他心里, 他并不像其他小孩子那么渴望得到过年的礼物, 也不是想吃那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他所盼望的是其他孩子每天都拥有的生活, 那就是能和自己的父母坐在一起好好地吃一顿年饭。因为, 在他的记忆中已经不记得自己和父母一起吃饭时的情景了。

每到过年, 看着灯火通明的上空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 看着美味的饭菜, 看着邻家大人小孩一起欢快的玩耍……王小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滴滴的眼泪流出眼眶, 他心中有道不完的伤心与痛苦。

又快到过年了, 王小林的心里开始变得沉重起来。以往他都在电话中乞求自己的父母回家过年, 然而每次父母都说工作忙, 没有时间回家。今年他打算不再乞求父母回家过年了, 他理解自己父母的难处。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今年他的父母却说要回家过年了。父母要回家过年!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 人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平常少言寡语的他现在的话也多了, 大事小事他都喜欢插上两句。

今年王小林对于过年是另一番感受、另一种味道, 和往年的过年相比, 气氛也变了, 对于王小林来说, 这种气氛再美好不过了。从王小林的笑脸上, 人们可以看出他那种幸福快乐的感受。

篇4:过年的味道

年复一年虽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我们在这样的时候又开始絮絮叨叨地向儿孙叙述着过过年的林林总总时,是我们怀念过往那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了。

“二十二,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年忙下来,没时间吃,没时间喝,只有到了春节,才有更多的闲暇,才能一饱口福。杀鸡,宰鹅,煲汤,炖肉;泡豆嘴,长豆芽,煎豆腐,糗豆馅;摊合折,蒸年糕,包饺子,煮汤圆。各色美食,纷至沓来,祭天,祭地,祭灶王,祭祖上先人,阖家享用,款待亲朋,清香缕缕,缭绕不散。来得那样慷慨,来得那样集中,油油腻腻,吃够了重又怀念平时的小菜,那才是过年的滋味!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从旧时童谣中,我们可以读出,“穿新衣,戴新帽”也是过年的一种念想。为了买到合身的衣服,人们成群结对,赶年集,逛商厦,熙来攘往,摩肩接踵,从头上到脚下,从内衣到外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左顾右盼,精挑细选。选款式,挑颜色,试肥瘦,谈价钱,认认真真地享受新年的甜蜜。

迎春,有锣鼓,有鞭炮,有焰火,有火红的灯笼,有簇新的春联,还有春节晚会、贺岁影片。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既养眼又提神……

春节,是一道盛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那味道,禁得起推敲,耐得住咀嚼,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广博的精神内涵。

虽然许多年俗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淡去,但那浓浓的年味早就从我们的嘴里、眼里、耳里种到了心底。

篇5:作文过年的味道

寒假已经过半了,一直宅在家里——过年!可怎么都觉得这“年”过的没有了一点儿兴致,除了赴宴、逛街,就是睡觉,真有点儿害怕过年了。我一直认为现在只是时间上的过年,真正的过年是在童年的时光里。

在儿时的老家,一到腊月,对村里人来说就是放了长假,地里、湖里(就是老家的庄稼地)都空了,只有小麦苗,其他的都归仓了,偶尔有未成年的驴儿、牛儿、狗儿在湖里和孩子们玩耍,大人们就开始打扫院子,码好柴禾,窖好山芋,盘算着今年的年怎么个过法。

那时,对我来说,等待过年的日子是难熬的。从天已变冷开始,就算着放寒假的日子,算着离过年的天数。那时,我最期盼的就是我小舅过年回老家,因为我和姥姥住在一起,他回去就是到我们家。他来了除了带我玩之外,还会从他大大的皮包里掏出一份城里带来的礼物,在那时,一份从城里带回的礼物会让我的心里漫溢着惊喜。只在过年,生活的日历上才会出现这一抹亮色,只在过年,我的童年才能开启这份惊喜。

终于到了期盼的过年,在儿时老家的过年是从腊月底开始的。

年前的几天,是家里比较忙的。父亲是名教师,天一冷,学校就给孩子们放假了,父亲安排好学校的事情,就会顺便带些年货回家,父亲购置的多是猪肉和家里没有的蔬菜,猪肉带回家后,父亲会用绳子挂在屋里的梁上,主要是防止老鼠和猫给先吃了,因为这块肉要用来过年招待客人,但是有时也防不胜防。一回到家,父亲就会张罗给村里的人写春联,老家叫写对了,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在案上写,我也在旁边帮忙裁纸、牵纸,到了上三、四年级了,一些门边、门楣上字我也给写几个呢。这一写就是三五天,全免费的,父亲到去世前几十年一直坚持这件事,而且乐此不彼。

母亲和姥姥在年前工作,我的记忆中就是熬糖、蒸馍,油炸一些面食等。印象比较深的是农村过年蒸馍,每家都会蒸好几笼屉,先放在外面晾,然后放在缸里储藏,一直能吃到出了正月。那时经济条件差,家里都会蒸两样馍,一种是纯山芋面的,有时也有玉米面的,一种是山芋或玉米面外面包裹着一层小麦面的,后来条件好了,也会蒸一些纯小麦面的,主要用于家里招待客人的。前一种馍,刚蒸出来的第一顿还不错,等馏上几顿就不成样了,又干又裂,难以下咽,哪像现在山芋面、玉米面的窝窝头,大家都抢着吃。

终于等到除夕这天了,农村过年三十,重点是晚上,家里把过年准备的很多好吃的拿出来,所以这一刻才是我盼望好长时间了……

小时候过年,除了吃的好、买了新衣服、拿了压岁钱,放鞭炮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看过年大戏,那时没什么娱乐呀,本村演的,外村演的,都跟着大人们去看。开始也只是看热闹,渐渐地,也能听出一些门道了,当时农村唱的主要是泗州戏,家里称“拉魂腔”,记得我的一个老师怕我听戏忘了作业,告诉我不要去听,会把魂给拉走了,当时还真有点害怕。唱戏的演员肯定记不得一个了,只记得戏台搭在村中间、坐北朝南,场下观众黑压压一片,随着剧情的变化,观众情绪随着角色或喜或悲,场上场下互动,戏里戏外交融,把乡村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我踩在高凳子上也看得带劲。记忆稍深刻的一出戏是《喝面叶》,讲述了陈士铎好

吃懒做,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想一计策,假装生病迫使其丈夫为她擀面叶。从此以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一去赶会三天多”,这个出名的唱段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

篇6:过年的味道作文

过年是我国人民最开心热闹的一段日子,俗称“春节”大年三十是我国的除夕,鞭炮声,吵闹声响彻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吃团圆饭,吃汤圆人人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大人,小孩一齐放鞭炮。喜气洋洋,就算是一个无人区的地方也变成有生机,有活力。这是人们盼望已久的日子,小孩给老人拜年拿红包。老人的儿女从外地回来老人的心情也能快乐愉悦起来了。

过年我闻到一种新的味道。已经挂了一年的对联也该“退休”了让别的对联顶替了。人们身上的衣服也该换了。人们的心情也要换了,国内的这种新的味道沁人心脾啊。

想必大家都知道除夕,又叫年三十。古代有一种传说: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过年也包含了亲情的味道,年纪大的老人通常会想念自己的儿女,有的老人有照片的能得到一点欣慰。但是没有照片的老人只能在心中默默想念,有时候会掉下眼泪。就算儿女打个电话都是对父母的一个大的惊喜。有些老人看起来开心、愉悦、可爱。可其实内心也会有忧伤、忧愁的时候。有些人懂得老人的心知道隔一段时间就回家看看父母,买一些父母喜欢的礼物。可有些人几年都不会家看望父母、老人,等没有了才知道珍惜,那是无论你是怎样的后悔都不能挽回了。一到过年,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团圆过一个令人难忘而又美好的春节。过年的亲情味道真是太美妙了。

过年也包含了友情的味道。友情是人和人之间最开心、快乐的一种奇特的感情。你如果没有一个朋友,你能感受到是多么孤单寂寞。曾经我在过年的时候我曾经失去一个朋友;当时我和朋友正在放花炮,我想恶作剧一下我没想后果就将一个花炮放在朋友的身旁,她被吓了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在路旁哈哈大笑。她生气了,我过于兴奋忘记道歉,之后她说了几句难听的话。我听了后很生气没有理她,我就回家了。她本来是我的闺蜜可从那晚起我们之间产生了隔阂,我不理她,她也不理我。我们互相失去了友情也不联系了。现在我后悔末及,后悔曾经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我现在希望她可以不计前嫌和我继续做好朋友好闺蜜。

篇7:过年的味道作文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叫“过大年”。几千年历史,过年的很多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进了城,和大多人一样,对过年似乎已没有了太大感觉,年味也变得愈来愈淡。时光流转,回想起儿时的过年时光,怀旧的情愫萦绕心头却带来阵阵暧意!

小时候,一经进入农历腊月,就有了年的味道,远行的人回来了,亲人回归了,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似乎也轻松了,平时寂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第一个节日是腊八,喝“腊八粥”,人树共享,预示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接着是小年,吃饺子,年味渐渐浓了起来;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团圆吃年饭,其乐融融;年饭后围坐在火盆边熬年夜(守年岁),听老人讲述那过去的事情,苦撑着倦怠的双眼更期待着那不多的压岁钱;此情此景,今儿个想起,仍感到无比的温馨。

其实,过年并不是除夕到初一这两天的事。民间百姓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儿时的过年时光,真可谓年味十足。虽然那时都很穷,但毎家每户无论大人小孩都在为过年忙碌着。过年了,要忙年货,虽然倾尽家里所有,也置办不了多少东西。那时候,在过年的几天里能吃上两顿饺子和几个白面馍,能穿上带补丁的干净衣服已算是奢望。那时年少的我,沉迷于年的热闹,和一群孩子满村的跑,捡鞭炮,贴春联,看东家杀猪,瞧西家宰羊,有时除了吃饭,几乎一天都不着家,在外闹的不亦乐乎!“少年不知愁滋味”!父母为让家人能过个团圆年,精打细算,一分一分的算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些带肥膘的猪肉,磨上些白面,母亲总舍不得吃,除夕包顿肉馅饺子,剩下的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就这样,那时的我天真的想,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时过境迁,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虽然热闹,却十分清贫,父母“愁过年”确实是千真万确的实情。现在与过去比,如今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了原来过年的感觉?慢慢想来,这也许是我们的心淡了,人变得漠然;也许是小时候穷,没有过多奢望,很容易满足;也许是人生还留有很多遗憾,无瑕甚至不愿再顾及体会过年的那种味道。物质的极大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的质量;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本该平和的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有时也受不了忙碌;太多的逝去,多了无奈;太多的错过,多了遗憾;太多的失意,多了无聊;太多的苛求,多了抱怨。物质上的过分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总是空着,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日月循环,年来了会走,今年去了明年还会再来。生命,有长短;生活,有苦乐;人生,有起落;学会从容,安暖无殇。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漂亮的生活,不是炫耀,而是来自好心态,来自宽容,来自大度,来自满足。

篇8:过年的味道

一、由食及“文”:探究美食的历史文化内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也成就了一方美味。“汉风汉韵汉之味”是纪录片《徐州味道》创作的主旨。徐州美食承载了徐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渗透着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对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 《徐州味道》所表达的首先是地域文化的“味道”。徐州美食, 虽不在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内, 但可辣可咸、能柔能脆, 南来北往的人都能接纳。这里地处南北过渡地带, 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徐州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徐州味道能容纳南北, 正如徐州地域文化一样, 刚柔相济、兼容并蓄。

一是探求生活的智慧。徐州古称彭城, 因善烹饪的彭祖而得名, 有开中华饮食之源的说法。屈原《楚辞·天问》中有“彭铿斟雉, 帝何飨?受寿永多, 夫何久长”之句。彭祖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所创的雉羹、羊方藏鱼等名菜流传至今。《千年一碗汤》所涉及的饣它汤, 就从一碗汤的历史传说中探求彭祖养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饣它汤, 源自彭祖烹制的雉羹, 状似王浆, 色似淡酱, 不腥不腻。相传大约4300 年前, 尧帝巡察天下, 感染了风寒, 篯铿敬献用野鸡熬制的雉羹, 治好了尧帝的急症, 得到赏识, 并被封于今天的徐州。雉羹以自然之力补养人体, 渗透了先辈的生活智慧。

二是探求文化的性格。《百味烙馍情》讲述了汉代徐州美食代表“烙馍”的历史。相传, 楚汉相争之时, 刘邦带兵与项羽作战。徐州当地老百姓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 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便于携带、易于保存的面食, 这就是烙馍。到了北宋, 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民众抗金, 地方百姓特意制作了烙馍并卷上馓子来欢送他们。“圆圆小饼径尺长, 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 送于抗金英雄尝”的歌谣传唱至今。《百味烙馍情》通过这些历史讲述, 提炼了烙馍在徐州地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 这就是徐州刚柔并济的文化性格。在被战火淬炼的徐州土地上, 金戈铁马的雄性只有劲道的烙馍可以搭配, 无论征战到何方, 咀嚼到最后的, 是母亲妻子包裹在其中的柔情。

三是管窥历史的图景。《地锅香彭城》讲述了地锅菜的衍变。据说这种菜式起源于苏鲁交界的微山湖地区, 最初是湖上的渔民由于条件所限, 发明了这种饭菜同食的烹调方法。该片追溯地锅距今2000 多年的历史, 从汉代画像石中查寻烹饪和享用这种美食的场景。使观众可以窥见地锅千年的演变与创新。同样的还有伏羊节、把子肉, 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唇齿情缘与味蕾记忆, 着重凸显了美食的历史沿革。

二、由食及“人”:挖掘美食的人文故事

“食”的背后是“人”“事”“情”。讲美食故事, 一定程度上是在说人的故事, 通过人的介入、故事的推进来推动讲述的展开和文化的剖析, 为美食纪录片注入情节性和人情味。

1. 挖掘美食与人物的时代关联。美食具有时代意义, 与美食相关联的人同样也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与文化场域中, 讲述美食的故事, 实际上也是在观照人的故事, 这在《舌尖上的中国》《一城一味》等经典纪录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印证。纪录片《徐州味道》也遵循了这一准则:每集讲述美食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凸显了美食的时代性与人的时代性。《百味烙馍情》讲述了90 后创业者李林以烙馍创业、下岗工人王玉生和妻子用烙馍谋生, 以及《烙馍情》这首民歌背后创作的故事。这些人物身上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是时代变革的折射, 也是徐州美食在时代进程中的发展体现。

2. 挖掘美食与故事的内在关联。美食在传承中总是与一些具体的事件相关联, 这些事件推动了美食的发展进步, 而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在《地锅香彭城》中, “大红地锅鸡”餐馆的王厚英创业时, 她3 岁的小孙子为顾客点菜, 王厚英欣喜又矛盾, 对传承的分歧和价值的判断因此凸显。《把子肉传奇》讲述了孙学明、孙志丹这对父子对于家族技艺传承的不同态度和冲突, 他们既是父子, 也是师徒。在冲突中, 把子肉这道徐州美食传承与发展的轨迹也逐次展开。

3. 注重美食与人情的感性表达。地域美食总是渗透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它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是文化情、家庭情, 五味杂陈。《地锅香彭城》是这样叙述微山湖畔渔民的生活的:“夕阳西下, 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上逐渐恢复了平静, 忙碌一天的渔民老张打了几条鱼, 准备犒劳一下辛苦了一天的自己和家人。”夕阳之下, 老张和老伴、儿子、儿媳, 还有小孙子在一起吃晚饭, 他那布满皱纹却棱角分明的脸上洋溢着的是不可言表的幸福和满足, 这不正是亿万知足常乐的普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吗?这样的叙述由小情及大情, 拓展了地域美食所传达的情感时空。

上一篇:《丰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