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2024-04-09

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共6篇)

篇1: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膺叹曰:“建屋如是之难乎!吾殚思竭虑,竟不能成。”

2、学生读自己翻译的文章,讨论是否准确恰当。根据学生的翻译具体讲解文言文常识和翻译的注意事项。

3、总结这篇短文的寓意。

4、根据寓意查找学过的内容或知道的知识。

5、体现这种寓意的生活现象

向内: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向外: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文化

6、总结成篇

强调使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文章的构架,因为起承转合不但是文章的结构,而且包含了思维层层发展的过程。

三、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四、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

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前面说过了即“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也造成了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但结构严谨,说理流畅。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文中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像我们平时讲解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去分析和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获得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思维上的方法、思想情操上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看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益处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收获就可以了,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古文为例,看看不同的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确立哪些习得的内容。

《六国论》对比论证的方法。

《游褒禅山记》由事及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引申鲁迅的《灯下漫笔》

《伶官传序》通过充分列举事例的方法为提出论点做好铺垫。

《石钟山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项脊轩志》情真意切取诸生活。

《五人墓碑记》引申至《人生的境界》

《登泰山记》学习游览纪行的写法。

《病梅馆记》个性追求在生活中的广泛意义。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体现。的确,上面提的这些在我们授课时是都会有所涉及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仅仅固定在“这一课中”进行详细讲解,而应该把它们抽出来,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与写作能力、课本与阅读能力以及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的目的。

五、以往问题探因

怎样突破文言文难教难学是一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交流中主要有三种经验:

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

2、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文言知识。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言著作。

就这三种经验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各自均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先说第一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活跃课堂当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常状态,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唤起了对文言的兴趣,当他面对不具备“活跃状态”的文本时,恐怕那一点点课堂上产生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了。第二种第三种“要求学生”的方法,其实是把课堂上应该完成的文言教学任务完全寄托在学生自己的积累上,根本不能体现出课堂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是因学生而异。也就是说这三种经验(除了上面三种经验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难教难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经验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从而在教学中忽略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长期存在的文言与白话分化为两套教学系统的现象。

二、教材按照体裁和朝代设置文言文单元,使得文化内容被割裂,文言知识缺乏系统,从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均是在上述教材设置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策略,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上很难改变文言文难学难教的面貌。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固然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而教材建设却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六、理想教材的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剧,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广泛共识,因此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重要载体,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制,并进而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一)、教学内容

构建文言与白话共存的语文知识阐释系统。在现代文教学中针对知识点进行文白互证。比如,人教社的教材在《雨巷》一课课后的补充材料中给出了以“丁香”为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新诗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沿袭,能够让学生看到文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很好的尝试。其实在其他形式的知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应用文白互证的方法,比如在讲修辞地时候所举地例子中既举现代文的,也举文言文的例子;现代文中涉及的成语以文言文溯源形式作为补充资料或注释;讲文章结构的时候,并举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范文。当然,这种文白互证的方法目前来说大多只能依靠教师来完成,希望不远的将来教材能够充分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二)、教材编制

构建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编制由浅入深的单元内容。

在编制教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知识内容方面:一般的古代常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完整文本阅读。

课堂效果方面:集中高效,建立文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建立文言与白话文之间的联系。

情感教育方面:彰显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把上述内容通过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才是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材。在这里笔者构想了一种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并存的教材体系。

1、什么是主题型单元

以往的文言教材均是按照文体分类,这样一来本来同属文言内容的“诗、词、曲、文”被分隔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其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人类情感,反映文化主题服务的,因此上笔者想通过构建以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文体共存的单元样式,即通过不同文体所反映的相应共同点来确定单元主体内容。比如,以“赤壁”为主题的单元可以选择《赤壁》(杜牧)、《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甚至相关古代地里方面的文献资料。这样通过“赤壁”这个主题,可以串联起多种样式的文言材料,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教学单元。通过这样的主题型单元,完成诵读,内容感知,主题探讨,整体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2、什么是知识型单元

根据主题型单元的中的文本内容而设置的文化主题欣赏,文言知识专题学习性质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由浅到深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学生应该了解掌握并掌握的文言文系统知识,最终使学生在“知与赏”两方面均有所得。

3、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设想

以一册书为例,假设该册书中设置三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单元,前两个文言文单元以主题形式出现,第三个单元以知识训练形式出现,在第一、二篇文章组织学生针对前两个单元主题的阐释文章的鉴赏(注重文化内涵与传承),第三篇文章系统讲解针对各单元内容进性比较阅读,第四篇文章以前两个单元中具体语句为例详细讲解文言语法知识。这样的“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既可以通过多样的文本样式解决阅读单一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依靠课外积累低效耗时现象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

把文言文作为常态文本教学,遵循“知、解、体、用”为原则的文本教学规律,创设文言文的教学与应用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诗歌的散文化翻译。鉴于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整体义理教学的案例,笔者就不再画蛇添足了。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的内容虽然是针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但真正想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文言文教学体系在小学阶段的建设问题。

篇2: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农村存在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不以为然。其实,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设计不同于教案,不同于简单备课,教学设计发挥着比教案,教师备课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学设计针对的不仅是课堂,它涵括了课堂内容,甚至包括一些教师容易忽视的因素。

翻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本和实际走访课堂后,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很不符合教学要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制订不具体,主要依赖教参书,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真实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偶尔使用其他教学方式,很单一,不利于学生参与和思考,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3、没有重视导入的设计,往往在公开课的时候才给予考虑。平常只是提问旧知识后直接进入下一课。

4、课堂提问设计得很少,在讲课的过程中,从开始讲到结束,中间很少提问,讲完后让学生记住学习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5、没有注重课堂小结,都是自己简单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去记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总结,相互交流。6.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而这些问题折射出我市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或通病:

1、应付检查式或直接从网上下载,因此没有真正去编写教学设计

2、没有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进的教学理念尚未能较好融入设计;

3、没有针对学生备课,学生活动的设计比较欠缺;

4、缺乏对教学的模式、流程和方法的设计;

5、部分设计缺乏针对性;

6、对教学设计的技术认识不清;

教师必须清楚知道,离开了教学设计,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不具有针对性,对正常教学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没有合理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既高效又精彩的课堂!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1、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因材施教

3、有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

4、有利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认真改进教学:

1、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层次教学,顾及各层次学生的感受。

2、在教学中尽量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

3、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语,用别出心裁的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要难易适度,又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简单的问题尽量让程度差一点的同学回答,既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注入了质疑、思考的学习理念。

篇3: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而言,不管是在语言的表述方式上,还是句式的运用上,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差异,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对于学习底子较薄的中职生来说,有着望“文”生畏的心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如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这篇文章,事件繁杂,人物众多,但文章叙事清楚,详略得当,脉络分明,而且很注意描写人物,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文言文进行“现代化”的加工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的优势,将教学内容用课件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化繁为简,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如我在上《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改编成剧本,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的兴致很高,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管哪种语言的学习,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把诵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没有朗朗的诵读声伴随,真正读懂文言文是不可能的,即使懂个一知半解,过不了多久也就忘了。扎扎实实的诵读,带来的是真真正正的理解,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积累,读懂了,读熟了,背诵下来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诵读,要把文章中的句子读“通”,读“顺”,不能把句子读“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就是把句子读“破”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弄懂句子的大概意思。如果掌握了这句话的意思即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漂亮,自然就会读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这样读,就是把句子读“通”,读“顺”了。同时,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还要在读好段、篇上下功夫,这就要弄清楚句与句的关系和段落的行文思路、语言脉络,这也是诵读好全文的基础。

文言文学习就好像是建一座大楼,而词句教学便是这座大楼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格外重视这一点。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注释,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记忆文言词句注释,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讲“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以”这个字时,在这句话中“以”是动词,用、行的意思。但是在“皆以美于徐公”中为认为的意思,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中为介词,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为连词,在“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为副词等等。这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给学生重点讲解其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由点到面,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了这个词的用法。同时,每讲完一课书,我都要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练习,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之为参考,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及时改正。

教学归根结底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如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在学习新课前借助注释解决基本的词句理解,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一些主要句式;要让学生常做翻译练习,翻译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又一重要环节,它既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翻译时要紧扣课文,弄清字词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勤动手查工具书,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要多记,一切知识说到底就是记忆,在学习中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那就等于丢了根本,在教学中让要让学生背名篇、记名句,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同时,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让学生练习写作文言文,这是一个综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把学习和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在学习完《石钟山记》这篇文章后,组织学生到学校旁边的文屏山郊游,后让学生用文言文写一篇游记,大家兴趣很高,写出较有质量的文章。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学活动不能拘泥于课堂和停留在课本,而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习空间。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将相关史实、背景渗透在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前,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了秦末的社会现实,把读史、读文结合起来,扩展了学习内容。又如要善于通过作品中所抒发的情感、所阐述的道理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劝学》这篇文章中作者反复阐述的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这一深刻道理,这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总的来说,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坚持好的传统教学方法,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做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诵读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做法能够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2.

篇4:中学文言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克服教师的兴趣主义,要确实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

“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教学思想,说明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那么,教师在选取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时,务必要克服教师的兴趣主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老师只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味地跟学生讲一些内涵丰富、晦涩难懂的文章,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致使学生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了兴趣。鉴于此,我们选一些学生感兴趣,文字较浅显的文章,尽量不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方向。中学文言文教学在一纲多本的原则指导下,教材的编写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同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选修课的分量就是这个目的。《考纲》也规定“读懂浅显的文言文”,我们没有必要给学生讲高大精深的东西,这样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克服“满堂灌”现象,改进教学方式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量克服“满堂灌”的现象。用新颖别致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将文言文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一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鉴赏的习惯。

三、克服教和学脱节现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爱什么,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这样,才不至于教学脱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一切迎刃而解。老师在内容的安排上,尽量选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文字上选一些文辞较浅显的文章,《史记》中的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项羽本纪》等就很适合。

四、克服多而滥,力求精雕细琢,打造精品课堂

要精讲精练,精雕细琢,方能打造精品课堂。“精”即内容的选取和教师的讲解两个方面。在内容的选取上要做到宁缺毋滥,不求多只求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一是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只有自己功夫到家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自己一知半解,要打造精品课堂,自然是空中楼阁。二是重视积累,上完每一篇文章,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将重点知识总结积累,如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三是定期讲一些文言专题知识,如活用、特殊句式、断句、翻译等,将文言文知识系统化,使所学的知识既有理论依据,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克服只讲不读,力求熟读成诵

诵读是学习文言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文言能力。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高考时常考断句,诵读还可以培养断句能力。诵读还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重视背诵。

以上,就是我多年教学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5: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然作文教学现实如何呢?

一是传统地沿袭。老师布置一题目,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再反馈给学生。老师觉得作文苦和累,一次作文评改实在让语文老师苦不堪言,以每本作文3分钟计,一个教师两个班在120--170人之间(我们县多是大班额),一次作文评改要6--9个小时,更让老师难过的是,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评改不屑一顾。且在作文课上学生更是一“愁”莫展,抓头搔耳,真是咬断笔杆也无语。

二是砍掉作文课。尤其是近些年的中考,由于阅卷方面的原因,使作文水平似不分高下,往往作文的好与差与语文成绩似乎没有关联,作文仅凭字数和书写给分的现象不在少数。应试教育因素使得不少语文教师放弃作文教学。在学校把数学、英语都是放在比语文重要得多的地位,哪怕物理化学分值比语文低,仍然还是在师生心目中比语文重要。我校的课表上语文周课时5节,英语、数学6节,理化4节。(课程计划语文6节,英语3节,数学5节)因为课时少,更因为作文优劣似不影响语文成绩,何不砍掉呢?

三是作文教学梯度不明,小学生的作文与初中生的作文好像没有多大差别,七年级与九年级更感觉不到差别。有人戏说,作文课是最好上的,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忙活两节课。这也就把我们语文教师放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呢?

粗略地说,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作文教学效果不明显,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些尝试与探索,偶有些许收获。

首先是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引导。我觉得应试也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完全脱离应试,于我们目前的教学也不现实。我常从作文在语文试卷的分值、作文对语文成绩影响方面去激励学生。当然我更多的是愿意从作文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收获上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觉得作文其实是很快乐的事。教师身体力行,把自己写的东西和学生交流,博客、QQ日志让学生去浏览,把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上的感悟写在上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告诉学生:写作不只是可以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还能让自己成长历程更精彩;它不只是记录,还是深刻的思考;它不只是可以作为一种生存的工具,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时代在变,学生迷恋网络的已不在少数,我也曾想阻止,后来发现是“禁果分外甜”,我和他们做了许多的“斗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万般无奈之下,我觉得不如顺从,于是就干脆建一个群,2007级我带的一个班,我就建了一个群,我们全班同学可以在上边交流自己的思想。有一次,我在处理班级事件时犯了主观错误,我把自己对这件事的反省写在上面,结果,那个同学不仅没怨我,反而还很感动。后来,大家在上面写作的热情更高了。这也许就是意外的收获吧!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走进现代化教学的平台,学生会更有兴趣。只有师生达成共识,都觉得作文有用有趣,作文教学才会有效,才会高效。

其次,作文训练一定要有明显的梯度。七--九年级,每个年级作文要有明确的目标,把这目标分解到每次作文中去,每次只训练一个点,且每次必须训练到位。如写人的文章,写人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每次只练一个点,把这个点要练到一个高度,从作品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体验,在写作中去实践。如肖像描写,我先让学生收集他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展示给大家,还要学生对自己推荐的作点评,让他们从中悟出写人外貌的一些方法经验,这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总结出某类人的共性,抓住每一个人的个性,让学生明白,其实我们平常总爱觉得某人像什么人,就是因为这类人有其共性,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有其特点,他才能活起来。每一次作文只解决一个问题,方向明确,才有可能实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都未到。我以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

第三,评改作文的有效性。我曾在2011级两个班的七年级时,每周专门用一节课作为作文点评课,我会把全班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任意抽出其中几本,然后被抽到的学生念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一边听,还可以一边作记录,然后自由点评,写得好的作品,通过大家点评,作者当然会很有成就感,其他的学生也学到了不少的`方法。当然,我每次也要准备几本有代表性的给大家点评。事实上这种点评比老师埋头苦干的结果好得多,有效得多。也可以分组评改,全班交流;交换评改,相互学习;自评自改,不断提高……总之,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才会有所提高。这样的评改看似低效,其实比起教师闭门修改有效,且点滴的收获让全班分享,这就有效,这就是高效!

第四,作文教学课堂向课外发展。其实初中语文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要在课堂上通过几节作文课就让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情文并茂的东西来,实在有些让人为难。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写作,让他们有动笔的冲动,描绘生活,书写人生,那才是教学最佳境界。这些年我常给学生单独布置作文题目,这样写作的效果最好。比如我班一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我和学生谈心,了解他对网络游戏的认识,然后我说:这东西还真的很有趣,遗憾的是我一直没玩过,我也没时间去玩,这样吧,你把玩游戏的那种精彩写出来,让我也过把网瘾如何?第二天,那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

的网络生活》,说实话,我的确是这一次才深深地知道那个东西有多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灵感,这样的作文才会有效。

我一直认为作文无非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想什么就能说出来,且尽可能流畅而又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平时重点做的,看范文,学例文,恐怕作用也大抵在此。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另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我常给学生说,凡成大家者,首先是有深刻的思想。能流传千古的名作,首先是深刻的思想与超人的智慧。这一点较之前者更难。很多大家没有专门经过写作的培训,他能写出惊世名篇,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有深刻的思想,超人的智慧,或者是常人不及的善良与博大的胸怀。于是我想到,我们教学生作文,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苏东坡、范仲淹、鲁迅、老舍、雨果-----哪一个不是做人的楷模?把握了这些核心的东西,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有效,高效了。

篇6: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的思考

当今课堂改革的现状是什么样子?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哪里?本文选取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有代表性的学校(包括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洪楼中学等)课堂教学变革样式,解读其背后的理念及其价值追求,以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有深入的了解。

[案例1]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

[案例2]江苏东庐中学“讲学稿,讲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还是学生的练习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

[案例3]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三六”指的是,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

[案例4]山东济南洪楼中学导学模式。该中学借鉴了杜郎口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方面,跟杜郎口模式是一致的。洪楼中学根据高中课堂教学的特点,做了调整,比如学生的预习放在晚间的自习课,老师的教案改成了导学案,老师备课改为集体备课。高中课堂上出现了新景象:学生们不再横排坐而是被分成了6人一组,围成一个个小圈,教室里的黑板增至4块,学生正在热烈讨论。老师的讲课时间只有10分钟,其余的时间分给学生交流讨论和当堂测试……一场静悄悄的课堂改革在省城一所普通高中进行着,其改革力度之大,在济南高中堪称首家。

启示一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点”: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

1.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认识论的束缚走出来,转向课堂本真的意义世界中。课堂教学改革从关注“如何在课堂中认识”转向“如何在课堂中生存”的思考,追寻存在的意义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上述案例向表征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追求:(1)确立师生的主体性,消解人的迷失状态。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确立师生的主体地位,走出“技术—经济人”的藩篱,改变以往以知识为逻辑起点、人变成了知识的奴隶的状况。(2)倡导交往理解的教学生活方式,改善“实体化”的局面。教师、学生、文本并非独立的实体,而是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存在,进一步说他们之间是一种对话与理解的关系,而非孤立独白的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理解过程,是人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3)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世界,摆脱物化的困扰。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推动学生的精神性成长。课堂教学并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也并不在于向学生进行多大程度上的秩序与纪律,而在于促进学生幸福快乐的存在与生长,使他们体验和感悟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课堂教学改革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呼唤新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观念背后潜藏的就是新思维,例如对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提出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的课程教学整合观。这看似简单的整合,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超越,一种对于简单思维或者说是二元对立的思维的超越。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的追求、对于教学过程开放性的追求、对学习方式主体性的追求,哪一样不需要我们与传统的简单思维决裂呢?

课堂中不确定因素无处不在,投入与收获不成比例,复杂性思维针对简单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那种线性、实体、分析、静态的思维等特性提出来的,具体说来,复杂性思维有下面一些特征:非线性、整体、关系、过程思维。这一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复杂性思维来诠释与构建教学,把教学目标看作是一有机的整体,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计划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具备很强的教育机智来选择和确定教学方式。

3.课堂教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主体性认识。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才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改革折射出教师怎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呢?一般说来,诸如回答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知识观、教学本质观、教学目标观、教学手段观、教学组织观、教学过程观、教学评价观等这样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中折射出课堂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课堂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已经从单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实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

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情感需求的人、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学业上是“教学相长的”,师生要相互尊重和爱护,反对教师是知识和技能上绝对的“权威”;教学是生成不是预设,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前提的实践活动,旨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既可以是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也可以是在教师讲授下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评价的方式要多样,突出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成长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老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等相关利益方都要参与。

启示二 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日益凸显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其历史沿革和当今理论基础可以看出:(1)我国传统教育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2)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充分独特性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后现代崇尚差异性,认为世界是多元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理解。(4)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每个人都拥有8种智能,他们相互独立,在解决问题是相互支持,人与人的差异主要在于人所具有的智能的组合不同,倡导差异教学,主张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功。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现有效教学的着力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地位,带有综合性的性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即以何种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何种时间系列。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只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地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内的专家学者,中小学老师,实验学校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但是囿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是“戴着脚镣跳舞”,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还是原来的几个任课老师,一个固定的教室、学生人数较多(30—60人)的班级。现有条件下如何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梳理一下,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下几点: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班级为基础上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学习环境;探索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计生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体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重视和改进班级授课制:改革班级授课制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改革班级授课制的过程,改进班级授课制中的个别化工作。例如,空间上,现在许多学校采用的“马蹄形”座位安排,还有案例中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围桌”的座位,将过去的单向结构给位为多向结构,单向的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时间上,上海育才中学对课时安排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行大课(55分钟)小课(30分钟)相结合。过程上,从问题开始、创设情景、解决问题,学生上课处于最佳精神状态和最佳环境中。个别化上,发达地区学校大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电脑辅助教学(CAI),网络教学,并且由国家教育部和各个学校开发出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大力引进、借鉴、整合国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寻找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本土化”涌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个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改革有: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洪家楼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考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趋向灵活多样、博采众长。其中,正如我们看到的,其倡导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小队教学”整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启示三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于是,新课程倡导并提出了学生的三大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并由此衍生出新课程的几种新的教学样式: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生成教学。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主学习的特点体现在: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学生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重在强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去学习,而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主见地去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2.强调合作学习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贯彻新课程实施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合作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合作学习结合了个体学习和竞争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参与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

3.关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4.主张对话式生成

该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有研究者对于对话教学的特征概括为,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生成、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文本也是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这样对话教学就可以看作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灵魂相遇与精神交流,从对话的主体上可以分为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对话。师生在对话中表达生命的体验、展示生命的个性和追寻生命的意义。

5.体验受到重视

强调以体验为中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一般发展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构建意义,生产情感。简言之,体验教学就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6.把生成看作最高目标

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说法,生成教学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价值追求,反对教师对于学生一味的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教学的特征有复杂性、动态性、情境性、偶发性。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用排除的方法说明生成课程,生成教学不是“罐头式、木乃伊式、偶然随意的”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概括起来说“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其主要意旨在于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它具有非线性、具体性、多元性、差异性、互动性、突现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启示四 课堂教学改革的外显“标志”:教与学行为的变革

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的实体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有能动性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做、教互动合一的局面。教师教学行为围绕教学的全程展开,做到“课堂教学(学中做)──实践活动(做中学)──内化教学(反思体验)。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演变为一”个退居“幕后”的“导演”,把原本就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了学生,激励、帮助、调节、引导学生完成了整个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教师的“又所为和有所不为”,课堂教学既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不在教师完全的掌控当中,课堂是流动的、情景性,不是预设和管制的。唯有如此,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才能在课堂学习当中体验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体验与人合作和学习的乐趣、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改革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讲学生“静听”,学生“单兵作战”,学生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学习机器”的现状改变为学生“团队合作学习”、“完整的有感情的人、动起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绝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是学生在积极活动、学习、探究、发现,课堂是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有感情参与和智力活动中构建和生成的。“课程即生成,课程即活动”在课堂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我们看到,学生学习行为转变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深层次的学习理论的变革:学生的学习理论已经由传统的“联结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过分强调“强化”,转向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并且整合各种学习理论,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其课堂学习当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品表演运用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同学们自己表演和观赏他人时,学生就不断的受到了多种形式的“强化”。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真正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启示五 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限性:动力缺乏和问题凸显 1.缺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动力

在这些涌现出来的较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无一例外都是迫于学校生存的压力下,而不得不进行的改革,因此具有强烈的改革动力。然而,对于一般的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始终没有看到确实有效的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反过来,改革的阻力倒很大,有学校文化、家长、老师、学生各方面的原因。因此没有解决课堂教学改革动力的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广泛持续开展的真正原因所在。而且,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课堂改革动力,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很难复制,并且难以大面积推广。还有,课堂教学改革多数停留在小学、初中等比较基础的阶段,在高中阶段却难有所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

2.课堂教学改革中日益凸显的问题

综观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问题同样十分明显:(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流于形式。(2)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偏失。课堂教学评价只关注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本真与宗旨,即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在评价的频率上、在质量上、主体上都有问题。(3)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实效性。生成和动态往往流于学生一讲到底、随心所欲,所有的问题都与生活联系起来,这种课堂的“混乱”表面上看起来是活跃,直接导致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4)课堂教学手段僵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不再考虑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考虑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滥用多媒体。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的俘虏。而且,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当,造成教学速度过快、容量过大,效果反而不好。

余韵:课堂教学改革的“秘密”

现在的家长很重视教育,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和理解却很陈旧,大都停留在自己学生时代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大阻力之一,然而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漠视。因此,一方面是政府要还民众教育知情权,知道什么是优质的教育,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另外家长也应该争取对于教育的权利,不要仅仅满足与对于学校升学率等粗浅的了解,要尽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做法,运用现代媒体大力宣扬新的教育理念,使民众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了解课程改革,知道好的教师上课应该是怎样,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怎么样。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教育才能成为社会的真正焦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就很强了。

上一篇:强管理抓团队促创新下一篇:从副转正申请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