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2024-04-13

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精选8篇)

篇1: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化的方案,教学组织则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馆设施和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是师生间组成 “搭配”关系的共同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与综合。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着多维性。

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来加以考虑,才有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的、学生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组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因此说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

2.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由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而后一种形式是对前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新课程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班级教学制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课堂教学。由课堂教学构成的班级教学制,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尽管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班级教学制本身的优点仍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班级教学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就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空间,才能使班级教学制在今后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微信: offcngkzx

篇2: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教学优点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例如,在基本姿态组合教学中,有个别学生出现姿态不正确的动作错误,教师采用 “一对一”进行个别纠正,这种教学只有教师和学生直接联系,学生之间无任何联系,适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纠正个别学生在技术掌握上存在的个性错误。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会因为不能满足教育普及的需要,教学效率较低,而被分组教学所取代。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以组来进行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问题。这种教学的分组通常是按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的,每组指定小组长,起着 “小教师”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1)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它的优点是既考虑到学生男女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特别是在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教学中,男、女生会因接受能力不同而产生学习的差异,按性别分组教学的形式适合于教师针对性别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配对分组:由于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技术特点,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配对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男女生动作的不同要求和动作感觉,体验双方的配合与默契,对于掌握基本动作或组合动作是极为有效的。教师的配对分组应注意学生的技术水平最好在同一层面,以便于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或提出教学要求。

(3)体能分组教学

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它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进行分组的。按体能分组进行教学针对性强,以体能角度考虑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是固定的,即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出现,同时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教学既能使体能好的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绪、体能中等的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体能差的学生也能完成教学目标,能够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4)技术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可按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练习动作的程度决定的。固定分组是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的,只局限于某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这种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区别对待的,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但它是在以上分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内容。

(5)兴趣分组教学

兴趣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的。其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适合于选用教材、时尚课程或传统项目的教学。

3.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它的教学特点是一名教师采用同一内容、用同一方法教授全体学生。与个别教学相反,个别教学易于解决个体差异问题,但效率不高,班级教学注重了效率,但不利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班级教学在实践中还往往把一个班自然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对待各组也是采用同一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交谊舞教学中,教师对第一组学生进行指导,其他人自由练习,随后又对第二组学生进行指导„„班级教学主程序是对全班进行传统式的教学。教学中教师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理想中的对象来施教,力求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友伴群体教学

友伴群体教学是一种小群体的分组教学形式,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结成 “友伴群体”,按教师的要求去创造性地学习,在互为指导、互为督促、互为帮助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从而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种分组只有当学生之间关系协调和目标一致时,才能形成一个小群体。个体间情感交流,彼此激励,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能发挥内在的潜力。这种形式与教师主导型的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自主地、协同地学习为目的。它适合于学生对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创编阶段的学习。

5.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与提高。层次分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也就是选择特定的教学方式去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层次分组教学适合于体育新课程教学完整教学单元的教学。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篇3: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学徒制,项目组,教学个体,角色定位

目前高职课程改革的矛头正指向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完整的理论为主线辅以加深知识理解而设置的实验进行教学,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在黑板上学种田学机器修理等。经过改革后的高职课程则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辅以必须的理论知识, 较好的解决了职业教育应具有的鲜明职业性的问题。但是这场改革运动的重点还停留在课程的内容上, 体现在以能力目标代替知识目标, 以工学结合教材代替学科教材。而事实上对课程而言, 教学组织比教学内容重要得多,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理念, 体现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的差别, 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其一:职业教育源于古代学徒制, 而普通教育自产生以来便采取了学校形式。学徒制以模仿、实践和引导为主要教学方法,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强调个性、强调引导。而学校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个体记忆和理解为主要教学方法。有统一标准的考核体系, 强调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共性。

其二:从其一可以看出, 职业教育不适合教师少、个体多、班级规模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但高职教育还承担着学历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职能, 因此这已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突出特征。面对众多个体, 讲授式的集体教学是比较容易受到选择的一种形式, 而这正是我们必须改变的。

其三:虽然说“有教无类”但更应该“因材施教”。有专家说现在的职校生不愿学理论也学不好理论而更愿意学技能, 其实无论从生源还是教学实践来看,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生源上高职生是从高考生中录取虽然分数低但他们还是从应试教学模式中来, 并没有学习同样是应试方式的理论教学的难点;教学实践中也很容易的能发现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 不能很投入的进行技能学习特别是相对艰苦的工科技能训练, 需要长期耐心的引导。同时动手能力的差异照样存在, 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必须建立“因材施教”的机制, 强调个性、强调引导, 帮助确立角色定位。

一、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立足现有体制和生源状况, 促进和完善课程改革, 使学生不光会做事还能做成事。

a.在现有大班教学的体制下, b.在应试教育出来的生源状态下, c.在为使学生能做成事而各项目课程更接近工作本质、内容更庞大复杂的情况下, d.在现代化大生产早已抛弃单打独斗的现实下。我们认为配合能力本位课程或项目式课程内容的最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是“项目组”教学, 既以项目组为教学个体 (不多于10个组) 、采用有序的项目教学方式、推行全过程+项目组与个人双层考核模式。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如下优点:

1.能形成“因材施教”的机制:各项目课程应进行角色轮换, 同时并不强调工作内容和训练效果的一致性, 使学生在工作训练过程中能逐渐了解自我, 确立角色定位。

2.能有效落实学徒制的引导教学方式:教师以组为对象进行任务布置、方案指导、疑问解答、过程检查、错误纠正、最终考核。教师虽然面对的仍是众多单体, 但引导的却是少量的教学个体, 使职业教育的特性得到有效的体现。

3.能促使学生全过程认真参与:变个体竞争为组间竞争组内合作, 改变了以往一批学生放弃参与得过且过的现象, 同时由于考核是全过程项目组与个人双层考核, 能促使同学间相互督促, 全程认真工作。

二、教学改革具体实践方案

我们的改革实践是依托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展开的, 并且是在课程内容实行了全景式项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下面我们以浙江省示范专业核心课程《电工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情景设计及改革实践过程进行探讨。

(一) 课程的课程情景设计

《电工技术与应用》:由安全用电技术、低压配电技术、继电控制技术三个项目组成。配电项目教学情景为:现有某机加工车间需进行低压配电设计与安装, 该车间共有数控车床、数控铣车等若干、照明灯具若干, 已提供各设备平面布置图和车间配电室平面图;同时, 其普通铣床、钻床各一台需进行控制电路安装, 已提供相关设备控制原理图。

(二) 《电工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教学组织过程如下:

1. 项目组的组建:

在明确了项目任务后组建项目组, 每组3—4人, 每班少于10组。

项目组由学生自由组合, 在考虑前期课程组织情况后做适当调整, 以便使各学生能尝试不同的角色, 但必须把握自愿原则。

2. 有序的项目教学:

首先是知识点集中讲授阶段 (20%) :对安全用电知识、低压配电知识、典型继电控制知识、铣床钻床控制电路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集中讲解。提出相关例题以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与提问, 完成简单案例的分析与计算。

项目分析计算及方案选择阶段 (10%) :各组结合理论知识对项目进行分析计算,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 同时组内成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任务分解。此阶段教师对各组计算结果进行审核, 并对方案选择和任务分解提出参考意见。

项目实施阶段 (55%) :各组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器件, 填写器件表领取并妥善保管, 组内成员按照分工逐步完成相应工作。此阶段教师对各组工作进行检查与引导, 由于根据分工各成员处于不同地点工作, 教师的教学经验、现场经验、教学责任心起着决定性作用。

项目总结阶段 (15%) :各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撰写项目技术文件并进行总结陈述, 组内成员各自完成工作总结并上交。教师根据陈述情况及工作过程进行评议, 完成对各组及各学生的考评。

3. 全过程+项目组与个人双层考核模式:

本课程为项目教学方式, 各教学项目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 每项目结束都进行考核。因此不设期末考试, 本课程考核实行项目组考核与人员考核分离的双层考核法:

项目组考核:从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质量、安全情况、资料整理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每一方面占25%。

人员的考核:由于本课程以项目运行方式进行, 课程完成后每人需提交项目报告, 项目报告的成绩就是个人成绩。

最终成绩:每名学生的最终成绩是个人成绩与项目部成绩的加权叠加:

组员:个人成绩×60%+项目组成绩×40%

组长:个人成绩×20%+项目组成绩×80%

三、改革的特色与效果

总结以上改革过程可得出以下三个特色与创新点:

1.项目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2.有序的项目教学形式;

3.全过程+项目组与个人双层考核模式。

通过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配套改革, 能得到以下教学改革效果:

1.使学生不仅能做事, 还能以项目组形式做成事。“促进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

2.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报考率逐年稳步提高。

3.强化了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同时提高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工作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职教论坛, 2008年第10期.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01) .

[3]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版.

篇4: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分组组织形式班级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个别化组织形式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对一些传统、呆板的教学组织形式加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中,一方面要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另一方面,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颖,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有效落实。因此,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分类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剖析上述定义,教学组织形式至少包含以下三重内涵:1.特殊的师生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在班集體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根据师生互动关系产生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功能。2.特殊的时空安排。确定和实施教学组织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一种特定的教学时空环境,然后在这种时空环境中建立一定的师生活动的模式。不同的教学时间分配和不同的教学空间组合,可以导致不同的教学时空环境,进而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影响其发挥作用。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各因素的配置系统,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只有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配置才能综合发挥教学的效用,从而实质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迄今为止,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班级组织形式,一类是分组组织形式,一类是个别化组织形式。

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要考虑的变量有:所希望发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教学行为的性质,班级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的幅度,还要考虑设备的类型与数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

3.班级教学的优点与缺点班级教学自其产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组织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直到目前,班级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1 班级教学的优点

班级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一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在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为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二,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集体,培养集体主义品质。第三,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竞争、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将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第五,班级教学往往是与授课的教学活动形式联系在一起,此两者的结合即班级授课制。这又导致两点:首先,班级授课制采取的是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并兼用其他方法,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以统一的时间单位授课,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有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3.2 班级教学的缺点班级教学自然也有其多方面的缺点,这主要包括:第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由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二,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第三,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样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是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不利。

4.分组教学的优点与缺点小组的划分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进行临时性的分组;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在班级中,教师按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4.1 分组教学优点分组教学有其优点,这是相对于班级教学或者个别教学来说的。与班级教学

相比,分组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小组教学在分组时往往比较好地考虑了学生的具体特点,比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第二,分组教学因为组的规模较小,而且组内各个学生之间个性接近,因而容易灵活处理和变通。与个别教学相比,小组教学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因为教师所面向的是多个学生而不是单个学生,因而比较容易提高效率。第二,在分组教学中,由于每个组都包括多名学生,小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既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4.2 分组教学的缺点分组教学的缺点在于:第一,分组教学由于组的规模一般远远不如班级规模大,因而在教学效率上一般比班级教学的效率要低;第二,分组教学由于组的变动性较大,学生在不同组之间的流动较频繁,因此分组教学在管理上也不如班级教学的管理方便,而且往往会比较繁琐,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三,分组教学由于每个组有多个学生,因此并不象个别教学那样完全能适合个别差异,要使教学完全能够适合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事实上难以做到的;第四,由于组的变动性较大而且相对于班级来说规模偏小,因此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远远不如班级教学有效;第五,分组教学较容易给各类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往往使优等生在学习上骄傲自满,而使差等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可能自暴自弃。

5.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独立钻研,帮助学生由不会学习转变到会学习。

5.1 个别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个别化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其次,个别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补充多少东西,个别化教学的宗旨是训練学生的独立学习、独自承担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2 个别化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个别化教学只是班级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补充,而不能被作为单一的或长期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个别化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灵丹妙药。

6.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结合教学的内容,交替运用这三种形式,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6.1 全班组织形式

在课程学习起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构建共同的基础,提供相同发展平台,在教学时一般进行班级授课。如通过复习旧知识、铺垫、背景介绍、激趣设疑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入新课时,根据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课,在经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之后,必须要进行全班总结。其好处有二:第一,教师通过讲评小结,提示重点、难点,梳理知识,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从而使学习结果得到整合,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二,对于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教师可组织补救教学,进行纠正。

6.2 分组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适当实施分组教学,使教学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利用分组形式实施教学时,必须注意实施分组教学的时机和各小组的人员组成。

比如讲授概率的意义时,需要做抛掷硬币的试验,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为5-6人,每个小组独立做试验,计算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然后在班级上把每个小组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综合,最后得到一个班级的结论。这样使得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篇5: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改革单一的同步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同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优组合,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为此,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将表现为:

一、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国外的小班化教学,在9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相继在京、津、沪等地得到发展。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体系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主张为小班化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小班化教学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了。

小班化教学,从本质上看,它就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式,但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它具有:班级规模小小班化教学一般不超过30人,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更加讲究,师生间关系更加密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特点,使得小班化教学具有“四利”优势:即,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温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要求教师要彻底打破局限性大、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压制学生发挥个性空间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因人施教。同时,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与人合作、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宽松学习环境和气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参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如,分组辩论、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3.自主学习

德雷克斯认为,所有学生的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学生总想获得认可,其行为也倾向于达到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小班化教学的推行已成为世界教学改革浪潮。虽然人们对它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小班化教学也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如,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硬件条件等。但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班化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与提高教师综合素

/ 3

质和水平,而且它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知识结构更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化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是班级授课制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是对传统学业评价制度缺陷的改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看作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有益探索。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已构建了一些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模式,当然在实践中,各地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概言之,主要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与分层提高等步骤和内容。这样的模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合分结合、动静协调、全员参与、各有所得”16个字。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尊重学生差异到适应学生差异到利用学生差异,从目标确定到目标达成到整合评价,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到深化教材,不仅有“分”有“合”,而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前后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因果,整个模式既吸纳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又兼容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长,还能够接受多层次多学科的实践检验,它是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是我国中小学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种探索。上世纪50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这一基础上,让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迅速提高个性社会化的程度,并对学生掌握学习的智力技能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着不需要教。”如果教师能起好主导作用,学生就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学习。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口号,经常鼓励学生当“小教师”。例如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好教学计划,上一两次指导课,以作示范。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走上讲台进行讲课。如果“小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走下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做,教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则从模仿到创造,形成了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

要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除了必须在“教师—学生”的系统中,把“权威—服从”的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还必须在“学生—学生”的关系中提倡小组学习,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这种互助合作的关系还应当为了逐步发展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断变换合作的形式。在实际的 2 / 3

操作过程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①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②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⑨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④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⑤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自觉合作——和而不同。

篇6: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北格学校武俊颖

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应创新的依据。为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对课堂教学创新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体育教师如何尽快的了解、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在教学中通过经验与学习并举的方式勤于探索、勇于发现、善于利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课堂教学变的更加和谐、高效、生动。

一、改革课堂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锻炼身体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四个阶段三项教材内容组成:

开始部分(第一阶段)→集队,问好(常规);

准备部分(第二阶段)→徒手操(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第三阶段)→主教材(讲解、示范、练习);

结束部分(第四阶段)→徒手操(放松活动)。

改革后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各步骤联系紧凑,教学内容厚实,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例如,“快速跑”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步骤→集队、问好(常规);

第二步骤→模仿操(准备活动);

第三步骤→游戏“看谁投得准”;

第四步骤→主教材“快速跑”;

第五步骤→游戏“炸毁敌碉堡”;

第六步骤→舞蹈“娃哈哈”(放松活动)。

二、改变教学分组形式

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么是按高矮分组,要么按男女分组,要么是平均分若干组,总是比较死板。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就可利用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分组形式的重新组合,在分组上来个创 新,让学生感到新鲜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强弱搭配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和对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强弱搭配。在学习中通过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接力跑等比赛项目中,强弱生搭配有助于比赛的公平,还能更好的激发团队凝聚力。

2、自由组合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总是爱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活动。在教学中,改变旧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游戏教学中,这种分组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3、分层次教学分组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技能的接受掌握程度也不同。如果不管这些差异,对整个班学生进行“统一层次”的教育,则会出现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局面。因此,在一些项目的教学中,可按学生的差异大致分成不同层次的若干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进步了,便可到高一层次中去。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优化教学方法。

1.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在教学中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

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陶冶,借助多媒体手段,放一些体育比赛的录像或与体育相关的电影,作些即兴的点评,以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现代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单个项目练习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某个明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进行慢放和分解,让他们从直观上去感受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明白哪些动作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技术环节又是可以变通的。

篇7: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大纲和教科书上规定的知识,更应是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逐步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阵地,那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的教学表现得民主、灵活,学生的学习才会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面貌。可究竟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呢?这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读了《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这本书,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小班教育、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育、教师合作教学和家校协同教育这八个方面阐述了教学组织的策略和技术。

首先,我了解到了教学组织的重要性。以往旧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新学生了。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做出一些调整并不是难事。但这样做可以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体来组织安排教学,那课堂将会逐渐远离一言堂。其次,新课程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当然,我们教师在这方面引导的,学生在这方面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很快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吵吵声,四人小组里,大家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发言的同学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怎么样’。这样的小组讨论其所以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因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吗?是不是真的每个学生都懂了?我看未必。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好像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成了“积极实践新课标的走过场”。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并非是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的掌握及合理运用。

另外,新课程改革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习方式的层面上来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吻合,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只有教师和书本这种局面,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他们差异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以及树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要实施探究性学习,对老师的观念系统和角色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只有在观念、能力、知识以及方法上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篇8: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是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统一授课;小班研究由教师或优秀生引导, 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包含教师辅导、学生作业。现以“汽车基本原理”课程中“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

一、特朗普制集中讲授阶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新课程要求, 集中讲授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法。笔者通过图文、集体观看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初步知识准备, 并且明确学习任务。首先, 在这一阶段, 通过多媒体进行情景再现奥托团队研发四冲程内燃机的艰辛历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然后, 通过PPT展示汽油发动机的气缸结构, 进行一些基本知识的准备, 如活塞、曲轴、进 (排) 气门、连杆、上止点、下止点、行程的认识。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 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 展示一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挂图, 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通过集中授课阶段的学习, 学生对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二、特朗普制的小组讨论学习阶段

根据班级人数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组, 把全班同学分成八组, 每组七人, 选取一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职务, 小组通过查阅课本资料, 学习准备阶段的内容, 并互相学习、互相讨论,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形成小组的学习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又不忽视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最终达到学生独立完成“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的掌握和关键技能的训练。为了更好刺激小组讨论, 互相学习, 同时能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小组派代表叙述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学习形式。每一名代表上台完成叙述后, 学生和教师进行及时而简短的点评。然后教师对下次学生上台叙述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叙述发言, 循序渐进地使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过程教学变得更加饱满。

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和发言,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找到学习的乐趣, 最终达到掌握“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的学习目标。

三、特朗普制的个人独立学习阶段

经过小组学习讨论阶段, 每个学生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及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独立学习阶段, 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计算练习和记述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可以向组员寻求帮助, 或者进一步讨论解题方案。在此阶段,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 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如练习“一台四冲程汽油机转速3000r/min, 则在1s内完成几个循环, 对外做功多少次?”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必要的提示, 如“转速”是指发动机哪个部件的转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提醒学生运用“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特点”进行解题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做到因材施教, 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特朗普制教学组织下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制定科学的标准, 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 并给以价值判断。完成“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后, 学生必须达到以下要求:“能够运用发动机基本术语, 叙述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过程, 运用四冲程发动机工作特点进行计算”。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结合课堂实际, 笔者主要采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它能够及时了解阶段性教学效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 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教学, 学生和教师要完成表1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完成组内自评和小组互评, 最后完成教师评价。评价时主要注意以下四点: (1) 评价要能改进学生的学习; (2) 评价过程中, 要确保学习进度; (3) 评价结果要对学生起积极强化作用; (4) 评价能够给教师积极反馈。

五、应用“特朗普制”组织教学课后思考

在汽修专业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运用特朗普制组织学生学习, 不仅节约教学资源, 提高了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 使原来一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大班教学模式, 转变为“集中讲授———小组讨论———个人训练”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小组讨论学习阶段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起到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采取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生过程。根据当前中职学校实际情况, 汽车专业理论课采用特朗普制组织课堂教学, 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摘要: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特朗普制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结合起来。本文探讨特朗普制教学组织形式在中职汽修专业理论课上的应用。

关键词:特朗普制,情境教学法,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谢利民, 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国华, 刘合群, 陈丽君.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卫东, 田秋华.教育学纲要[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4]高文, 徐斌艳, 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下一篇:学系列讲话学党章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