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

2024-04-13

试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通用9篇)

篇1:试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

试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罗秀华

音乐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如何使学生掌握音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一、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我们现在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半价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如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缓进),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

(2)设计多样的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

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借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生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变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二、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和谐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练准确。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3、有乐感的歌唱

有乐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的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的歌声表现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元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基础工程。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在这个领域,最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施展全部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这一目的。

篇2:试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

永年县张西堡总校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论文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素质教育

情感渗透

情感互动

意境

内涵

爱国情感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呢?下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记得我接新班的时候,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总放不开,于是我主动向学生交心,明确我与他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后气氛明显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还主动问我的联系电话,便于随时和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我发现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于是我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告诉他们上网的利和弊等等,这样的一节交流课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之余,师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情感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娃哈哈》时,同学们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会唱儿歌的唱上几首、会跳舞的来上一段儿童舞蹈„„音乐课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教学中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温故了著名诗篇,真是一举两得。

四、展现真实的意境,使学生感受自然美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歌曲是展现大自然的魅力、歌颂美丽河山的佳作。如:景色优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雄伟壮观的《赛龙舟》,还有《多彩的牵牛花》。对这些歌曲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画面,吧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加铺展,从而将歌曲如诗如画的意境真实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例如,在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抓住歌曲优美、宽广、抒情的特点,让学生初听歌曲后,观看《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视频,由于学生在视频中观赏到了无边的稻田、河里的鲤鱼、伐木工人辛勤的劳动,还有美丽的大草原,所以不必过多地讲解,只要教师带领学生抒情地反复演唱,就不难体会其文之精彩,其情之感人,其境之生动。这样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教育就会渗透到位了。

五、挖掘深远内涵,使学生认识其社会意义

由于音乐作品的主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主题中的社会因素,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些音乐作品主题思想比较浅显,如能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那么学生就会从中体会该作品的内容、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和正确引导,在佐以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感情完全融入歌曲情境中,在共鸣中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

音乐教学中,切不可忽视通过音乐反复体会、挖掘歌曲内容的深远内涵,以便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感悟当今生活的美好,让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如:《卖报歌》这首歌曲,开头是“啦啦啦,啦啦啦„..”给学生一中欢快的节奏美,但并不是学生想象的那样。所以就要通过讲述卖报儿童生活的不幸,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社会背景,这时教师播放纪录片,带领学生到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感受卖报儿童的痛苦生活,体会卖报儿童的悲惨命运。学生在感情的氛围中自然能了解旧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了。这样学生在哼唱歌曲时就能用自己的心情去演唱了。学完《卖报歌》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重温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式的盛况,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幸福快乐、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美好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不着痕迹地加强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六、升华高尚情操,使学生体会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音乐艺术本身也需要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绝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要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作品的丰富内容及艺术形象,把思想性融于音乐美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总之,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与乐音在美的形象中的交融与互动。在音乐教育中,正是情感搭起了教师、学生与音乐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三者得以畅通交流。

一堂好课,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像一幅绝世的名画,令人沉醉不已;像一杯淡雅的龙井,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钻研,情感渗透运用得恰到好处,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二、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篇3:试论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小学阶段的唱歌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属于“表现与实践”模块的教学内容,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唱歌课是一种通过表现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能力、综合的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音乐普及教育,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音乐唱歌课更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每一个孩子体会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2.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音乐唱歌课中,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提高音乐唱歌课教学质量,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例如,二年级上次《母鸡叫咯咯》这课我运用了开火车的方式导入,“wu”“你们听,什么来接我们了?”学生回答:“火车来了。”课件出示了颜色不同的三列带节奏的火车,问学生喜欢哪一列,并说说红色火车怎么开:老师示范拍节奏,2/4轰隆;蓝色火车怎么开:黄色火车怎么开:。当学生熟悉了这些节奏后,创设情景开火车郊游了,并播放母鸡叫咯咯的伴奏音乐,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的节奏,既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又掌握了歌曲的节奏。“火车到站了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来到了苹果园,唱对音符苹果就会掉下来。”通过这样的方法唱旋律中的音符,生动有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改变了传统音乐唱歌课的教学弊端

过去的唱歌课,主要以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整堂课采用教唱的模式学习歌曲,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降低了唱歌课的艺术表现力。现在的唱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力、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二年级下册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教学中我身着新疆服装,播放了新疆歌曲《大阪城的姑娘》,跳了一段新疆舞蹈。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民族,并跟随老师来学学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很容易地就导入了新课。在新课教学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引导性,学生来说些象声词模唱旋律,在模唱中要求歌曲速度、力度变化的训练,学生熟悉了旋律又对歌曲情绪进行了处理。在歌曲识谱教学环节运用了柯尔文手势来唱歌谱,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高低。还可运用在节奏中朗读歌词等方法,在歌曲学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编创歌词唱唱自己的家乡,编配伴奏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使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在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中,要坚持音乐课的学科本位,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高学习的音乐课兴趣,促进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表演等等。

1.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直观形象地使学生感受音乐及音乐的意境,如,五年级京韵单元的《蝈蝈和蛐蛐》,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再来学习新课程。

2.运用游戏的方法

音乐游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它有很强的愉悦性和互动性,如,二年级《音乐小屋》这课,我用房子的不同结构做成歌曲旋律的乐句,让学生自己搭建音乐小屋,在游戏中学生熟悉了旋律,既形象又生动有趣,学生在玩中学习了本课,课堂气氛活跃。

3.运用讲故事的方法

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的方式,如,《小红帽》这课,学生先讲小红帽的童话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洛列莱》是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所作的曲,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这个动人的传说,再来学习歌曲。有些歌曲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编故事,帮助学习。

4.运用表演的方法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故事情节的表演、打击乐器的表演、舞蹈表演、演唱表演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如,《小红帽》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情境;《音乐小屋》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表演。

篇4:试论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小学阶段的唱歌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属于“表现与实践”模块的教学内容,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唱歌课是一种通过表现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能力、综合的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音乐普及教育,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音乐唱歌课更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每一个孩子体会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2.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音乐唱歌课中,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提高音乐唱歌课教学质量,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例如,二年级上次《母鸡叫咯咯》这课我运用了开火车的方式导入,“wu”“你们听,什么来接我们了?”学生回答:“火车来了。”课件出示了颜色不同的三列带节奏的火车,问学生喜欢哪一列,并说说红色火车怎么开:老师示范拍节奏,2/4轰 隆│,× ×│;蓝色火车怎么开:2/4轰轰 隆│,× × ×│;黄色火车怎么开:2/4 轰轰 隆隆│,×× ××│。当学生熟悉了这些节奏后,创设情景开火车郊游了,并播放母鸡叫咯咯的伴奏音乐,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的节奏,既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又掌握了歌曲的节奏。“火车到站了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来到了苹果园,唱对音符苹果就会掉下来。”通过这样的方法唱旋律中的音符,生动有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改变了传统音乐唱歌课的教学弊端

过去的唱歌课,主要以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整堂课采用教唱的模式学习歌曲,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降低了唱歌课的艺术表现力。现在的唱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力、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二年级下册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教学中我身着新疆服装,播放了新疆歌曲《大阪城的姑娘》,跳了一段新疆舞蹈。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民族,并跟随老师来学学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很容易地就导入了新课。在新课教学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引导性,学生来说些象声词模唱旋律,在模唱中要求歌曲速度、力度变化的训练,学生熟悉了旋律又对歌曲情绪进行了处理。在歌曲识谱教学环节运用了柯尔文手势来唱歌谱,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高低。还可运用在节奏中朗读歌词等方法,在歌曲学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编创歌词唱唱自己的家乡,编配伴奏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使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在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中,要坚持音乐课的学科本位,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高学习的音乐课兴趣,促进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表演等等。

1.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直观形象地使学生感受音乐及音乐的意境,如,五年级京韵单元的《蝈蝈和蛐蛐》,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再来学习新课程。

2.运用游戏的方法

音乐游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它有很强的愉悦性和互动性,如,二年级《音乐小屋》这课,我用房子的不同结构做成歌曲旋律的乐句,让学生自己搭建音乐小屋,在游戏中学生熟悉了旋律,既形象又生动有趣,学生在玩中学习了本课,课堂气氛活跃。

3.运用讲故事的方法

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的方式,如,《小红帽》这课,学生先讲小红帽的童话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洛列莱》是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所作的曲,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这个动人的传说,再来学习歌曲。有些歌曲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编故事,帮助学习。

4.运用表演的方法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故事情节的表演、打击乐器的表演、舞蹈表演、演唱表演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如,《小红帽》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情境;《音乐小屋》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表演。

总之,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小学音乐老师更应该遵循规律,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唱歌兴趣,不断地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启迪智慧,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试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效果,注意力集中与否、记忆的保持、思维的活跃程度、想像的发挥不同程度地受到主体情绪的影响。因此,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音乐教学同样如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但本人认为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座位的变革、和音乐语言的运用这三点尤其重要。

1.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核心的关系之一。它是影响教学进程和结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和睦相处的愿望,也有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和发展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起师生情感的桥梁,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在新课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多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他教的这门课,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1.2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态度和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身的正面形象激励学生,不把自身的情绪带入课堂。其次,亲自参与课堂活动,营造氛围,带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座位的变革

座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着深刻影响。音乐学科的实践较多,活动性强,如:以集体舞蹈、即兴律动、创编表演等为内容的小组合作、个人展示,都需要变革座位排列方式,座位排列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我国学校教室传统的座位模式义秧田式为主。这样的教室布局潜在地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已难以满足课堂上教学的需要。其实,座位编排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为了让学生在每堂课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唤起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半圆形、方形、台阶形、小组式、圆形、u形或v形、花瓣形等座位模式。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1624575606 2.1影响座位变革的客观因素;学校的教学环境对座位变革的影响。因为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的座位也根据以上情况进行变革。例如在我国城市学校,大部分学校硬件设施齐备,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同时配备了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等,教师就可以任意的调整教室里的桌椅,把座位变革成半圆形、方形、台阶形、圆形、小组形、u形或v形、花瓣形等。这些座位方式的变革可以让教师站在中间,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需要空间较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角色扮演”、“分组展示”,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课堂中学习。

2.2影响座位变革的主观因素;教师本人可以根据课型以及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编排座位策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利用座位的变化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有重大的意义。如在教学《大鹿》一课时,可以采用U形座位排列法,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大的表演空间,比秧田式座位排列有着明显不同的优势,这样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可以把学生单行单坐的座位形式为小组式排列,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方位、多角度地交流,使得课堂气氛宽松,有利于小组创编表演。当然,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座位模式,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座位的变革。从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学习中,知道他们非常喜欢全新、自由的座位编排方式。

3.音乐语言的利用 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很多,律动、舞蹈等都是在“音乐语言”的指挥下,有规律活动,有效利用音乐语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1歌声、琴声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语言的优势,其中包括进教室、出教室、上课、下课、起立、坐下、师生问好、表扬配上特定的旋律,用歌声、琴声来加以指挥。

3.2律动教学;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如拍手、点头、转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和步法;也可以模仿某些形象特征,如小鸟飞、小兔跳、小鸭走、蝴蝶飞等,也可以模仿一些形象的劳动、活动,如洗手帕、划船、收割、撒种、刺杀等。

3.3歌表演、集体舞的运用;音乐舞蹈不分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表演和集体舞等课堂活动。歌表演要先把歌唱好,然后再要求学生做到声音与表演动作的有机结合。通过表演体会歌曲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更好的完成歌曲的演唱。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体舞自娱性强,我创编的集体舞:《数鸭子》、《草原就是我的家》、《粉刷匠》、《谁在叫》等动作简单易学,孩子们可以边舞边唱,心情愉快,情绪激昂。通过这些教学,真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4打击乐器的运用;在新教材中,打击乐器贯穿了整个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低段。而当某件打击乐器第一次摆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肯定用着新奇眼光打量着,并按捺不住心中跃跃欲试的想法,争先恐后地想玩弄这件打击乐器,让它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玩,再引导他们有意识的发现打击乐器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由于我们学校的条件有限,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或石子儿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我在教学《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练习: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敲双响筒,第四组手持沙锤来表演歌曲中的“春雨声”、“春风声”、“水流声”、“春雷声”,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音乐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的欢乐气氛中。当然,在运用打击器乐时注意不可脱离教材,不可在课堂上“自由练习”,不可重理论轻实践,不可用同一种要求对待所有学生。

篇6:试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实践

摘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作者根据创新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探寻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新途径和新思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也逐步向前发展。历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在这一使命中发挥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应该对创新教育大形势进行深刻认识,更新教育理念,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为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斟酌、论证提出的新名词。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之“创新”,有别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以及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方法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删,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地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创新教育强调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应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大力推进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遵循层次性、基础性、师范性、开放性、民主性、启发性等实践原则。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

1.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

素质教育的实施正不断向纵深层次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人们更新观念决不是朝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参加几次业务学习,听几个讲座,能说出几句新理论,就表明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上更新不到位,常常会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比如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套上了认知、能力和情意领域的新要求,但在实施教育教学中却得不到落实;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仍是传统守旧,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敢放手,而只在方法、手段上作一些革新式的小打小敲;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占用很短时间,明显具有象征性,致使讨论流于形式;一些教师自恃自己的专业特长,看待学生的角度不是平视而是俯视。所以,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更须自觉深入地加强学习,克服自身综合素质的“短板”和不足,真正实现由“承转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

变;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观的转变;实现封闭办教育到开放办教育的转变,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2.应试教育的影响痕迹颇深。

音乐虽不是升学的科目,但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目标、模式、方法、手段、评价方式等都对音乐教育产生了较深的影响。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如主学科有保证,音乐教师严重缺失交流研讨机会,他们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不自觉的深受其影响。如应试教育唯智育为上,为数不少的学校音乐学科尚是虚设;乐理、识谱教学方法守旧,枯燥单一,学生机械识记,索然无味;器乐教学偏重技能训练,过多追求专业考级,轻视乐感培养;音乐欣赏教学中简单灌输作品主题、结构,忽视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对美妙的音乐作品听而生畏,不知如何入门、通过什么途径欣赏;课堂提问拘泥于标准答案,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注重个性发展;音乐活动丢弃了自身的优势,缺乏应有的乐趣,学生从中体验不到快乐,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

1.营造良好环境是保障。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但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教育强调对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革,而重点即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更应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学生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关键,应注重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需要依据创新教育的要求积极予以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音乐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加快修订现行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弥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缺失。学校要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育的目标,根据音乐的弥漫性、熏陶性及感染性特点,从师资队伍到场地、设备、器材,可以采用“急需先购,逐步增添”的策略,“以欣赏为先导,以活动为中心”的形式来组织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学评价体系要重现构建,注重衡量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各学科教学相辅相成地共同达成培养目标,音乐学科充分发挥审美愉悦特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其它学科则为音乐教育奠定知识和修养基础。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应有地位还没有真正得到全面落实,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条件建设相当薄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积极营造、创设能激发创新潜能的音乐教育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合作。

2.培养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音乐教育中蕴涵着丰厚的创新资源,教师要善于勘探和开发。音乐教育要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讲,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听后必然会产生不同感受,内心体验因个体的生活环境而异,根据音乐的演绎性和不确定性,教学中应留给学

生较多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采取主动的批判态度,突破线性思维模式,来进行三度创作。器乐教学中更有不少让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演奏中快慢、强弱的处理,打击乐伴奏型的创编选择,乐器的选配等等,这些创新活动较易获得成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乐理、唱歌、律动和歌舞表演等内容的教学中都可创设丰富多变的创新活动,这要求教师本身牢固树立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下,积极引导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

3.培养创新思维是核心。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灵活性等品质。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并将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多解性、演绎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音乐教育有利于人的右脑开发,这直接有利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正是创新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发明创造都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有很大关系。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效促进学生的全脑平衡开发,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例如在节奏教学中启发学生自由想象,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音乐的多种节奏型,再进行节奏概念的归纳,并让学生积极动脑,根据联想,进行组合创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音乐创作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即兴创作要求临场发挥,灵活多变,利用已有的信息、技能,形成自己独创的见解,能有效拓展思维的多向性,提高思维敏捷反应的品质。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音乐活动来激发、鼓励、扶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

4.培养创新技能是阶梯。

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创新的基本方法有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创新技能的培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加强科学训练,使学生在储备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教育学生真正“学会创新”。

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广泛,能够培养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创新技巧,通过训练形成创新技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构建体系和序列。音乐节奏的重新排列组合就是一种创新技法的训练。旋律的创作可从填空开始练习,再逐步进行旋律的改编,然后再让学生充分发挥创作灵感,试着写出新旋律,由老师弹奏出来相互欣赏,以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知旋律创作不再神秘、高不可攀了,学生消除了对创作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的创新技能训练扶持学生在创新的历程上渐渐迈开步伐。

5.培养创新个性是底蕴。

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勇敢、敢于冒险尝试、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意志品质好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优越的创新情感,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立足于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教学,音高、节奏都要求正确掌握,音乐情感的表达要细致入微,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合唱、合奏训练能极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器乐演奏要求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战胜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所谓“千日二胡百日箫”,器乐教学训练与演奏,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所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篇7:试论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临沧市镇康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开兰

内容摘要:分析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抓好音乐教学是关键,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本文认为主要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三个问题:一是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二是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三是加强对音乐学科的评估。

关键词:提高 音乐艺术 教学质量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几年来,我在对中考音乐类考生初考面试时发现,全县报考音乐专业的考生,只有个别考生能识谱。根据深入学校调研,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

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四是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217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我县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我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我县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当务之急。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

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朝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一)音乐课程的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五)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瑞士)、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俄罗斯)、铃木教学法(日本)以及DBME教学法(美国)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解决的只是一些局部问题,因此,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为此,上述各种教学法体系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这种自我完善导致了不同教学法之间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它们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不把考查环节作为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手段。考查不全面、不到位、不科学、不符合大纲要求,是当前音乐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比如,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大纲》规定,音乐教学内 容应该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视唱和听音。而事实上有些学校仅仅以考唱歌定分数,这样做的结果至少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平时音乐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且明显不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体会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音乐考查的意义,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努力寻求出正确科学的考查方法。为了尽快改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学科的评估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认真的评估,从管理、教学、师资、设备与经费五个大项进行对照,限期达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音乐学科上好课,提高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科学细致的考查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的有效途径

考查可以知己知彼,使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考查前,我们将所教的音乐教材回顾一下,把音乐知识,视唱、节奏、欣赏、歌唱各归其类。根据大纲要求,找出各类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查范围,制定考查方法。通过全面考查,可以发现,细致的考查结

乐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去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较牢固的掌握,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书面考查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掌握音乐知识。考查前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将所考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复习,一是给学生一点点压力,让他们不要放松音乐知识的学习;二是通过笔试考查所学过的音乐知识,用书写的方式再加以复习。笔试考查主要包括听音填空,划小节线,书写各种节奏和附点,创作旋律。这类考查大多在小学高年级进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属中级阶段。考查的难度较大,但效果非常好。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的结构,节奏的组合,克服只会唱 不会写的毛病。

五、六年级就有旋律创作考查。这是集音、节奏为一体的综合练习。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平时不通过动笔学习音乐,对音乐中的很多知识都不易牢固掌握,很难写出象样的旋律。比如,有的学生心里有着优美的旋律,但不能辨别符杆的上下左右位臵;不会正确书写各种节奏和休止符;对旋律中的音高排列也掌握不好,结果事与愿违。有位六年级的学生,钢琴弹奏得非常熟练,但在考查中让他写一些简单的节奏就感到吃力,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写的练习。所以加强写的练习,完善笔试考查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8:试论小学音乐情境教学创设艺术

所谓情境教学中的“情境”, 是指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景, 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 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 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表象, 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这种“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 启迪思维有非常好的作用。作为课堂的设计者, 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变得生动, 让学生变得主动, 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课堂, 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 走进自然, 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情境在课堂, 但也体现在家庭, 校园、春游、参观访问。学生的心境调整, 是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机能, 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提高教学效果, 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投入, 让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 这对其终生享受音乐很有益, 这有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课标指出, 要拓宽音乐领域, 突出“开放性”。由此想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在具体教学中,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得到情感的启发。布置生活中的作业, 进行情感牵连。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 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 走进自然, 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

二、主动创设优美情境, 增强创新意识

小学音乐课中创设优美情景, 是培养少年儿童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完善少年儿童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创设优美的意境, 感受歌曲意境, 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作好准备。教师的这种准备, 实质上是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内容的再创作。这种再创作的层次, 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审美艺术修养及音乐艺术素质紧密相关。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表现欲强。同时他们喜欢展示自己, 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 容易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

三、灵活创设操作情境, 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

音乐教学本身就有是学生动手、动脑, 开发智力的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辅以现代化教学工具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运用现代媒体再现教材的情境, 巧设参与活动的情境,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有成就感的机会, 通过成功的学习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而促进其他科目学习的良性发展。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 为提高学生的感知力, 还可以利多媒体将音乐中的乐曲情景的图像展示在学生耳畔眼前, 通过教师对音乐讲解说明, 要求学生听、看、记, 从而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受音乐, 引音乐入脑海, 从而促使他们去想, 去表现。

四、挖掘创设问题情境, 开发学生潜在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 不少学生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 缺乏积极主动性。其中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更不要说要解决问题。一堂课中, 学生没有任何疑问, 意味着师生合作的不成功, 也意味着课堂本身有着很大的问题。要解决, 就教师就要“授之以渔”精神和措施,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 并且培养他们会问、能问的能力, 教态要和蔼可亲。

最后, 同样以竞赛的形式来解答这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某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分数激励方式是比较有效的方式。这一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充分地调动起来。正是通过类似的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服从, 变成了主动的发现、探索、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交融, 心理过程不断变化, 心里身份的不断改变, 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五、完美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神游奇妙的音乐殿堂

语言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不可或缺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中, 音乐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 抑扬顿挫的声调, 让学生神游奇妙的音乐殿堂, 使学生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 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使, 充满亲和力。要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慎用批评。突破学生矛盾的思想重围。学生非常关注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非常重视出自教师口中的“不错”、“很好”等词语, 同时, 也要多给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表现音乐情感的各种活动。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活动不仅受科学的指导, 而被科学指导的教学活动从来就是不拘一格,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现实生活中的“好老师”除了具有很好的教育理论功底, 更会创造性地设置好教学预案, 并在课堂上捕捉灵感信息而随机应变。即要讲求课堂情境的创设, 又要讲求创设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不要死板地机械完成。由此可见, 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有机的结合, 从而更好地丰富教育理论的外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篇9:试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

[关键词] 音乐课堂;规范管理;感染力;激励

现如今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对如何上好音乐课很茫然,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定位都比较模糊,每节课都是独立的单元,课与课之间脱节。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无趣,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们的感觉是“我已经尽力了,学生还是不喜欢,我也没办法”。有的教师觉得音乐课不被重视,因此对于如何上好音乐课缺乏动力和热情。这些现象对于孩子们的音乐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都是极为不利的,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制度建设是保障

纵观语文课学习的体系基础,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对他们潜移默化地传授相应语境,教孩子说话、看图片、认字、读书等,从幼儿园开始,孩子间开始频繁的语言交流与合作,进入小学,有完整的一套入门基础,循序渐进,这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语文学习的习惯,能按既定轨道运行。而大多数孩子的音乐学习就缺乏这样一套入门体系,更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保障音乐学习的实施。

如何制定科学的音乐课管理体系?这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是一大难题,也是挑战,他们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要比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在组织教学中要养成好习惯:在接手一个班时,要把音乐课堂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通过制度来规范学生的习惯,从点滴做起。

教师要把音乐课当成拍摄一部连续剧,把讲台当作舞台、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每节课就是一集故事,一集集往下拍,新学期再拍续集,一直延续下去把这部剧作完成好。

二、循序渐进是方向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首简单的歌曲被教师上得很复杂这种情况:导课花一大堆时间,律动教学花一大堆时间,以致于主要教学内容一笔带过。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一堂课下来教师辛苦,学生也辛苦。到头来许多教师都说音乐课不好上,学生不愿配合、学生素质差……究其原因,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没有合理安排好教学层次,没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逐步推进。

首先要让学生多聆听音乐。音乐是有灵魂的,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体会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情感。音乐教学中应注重聆听的作用,在课堂上,一首歌曲应聆听3~5次。教师在进行歌曲教学时,应尽量找出歌曲中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地方,加以分析比较,避免枯燥的反复演唱,将有典型代表性的音乐节奏型提取出来加以练习,举一反三,降低难度。在听完歌曲后,请学生试着找出节奏型,提取出来后,带领学生们将节奏熟练,然后听教师清唱一遍。没有了乐器的伴奏,学生们会听得更加专注。在听的过程中,将节奏型“筛”了一遍,听完后,学生对歌曲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因为他们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将“音乐的骨架”记在了心里,再学唱时就比较容易了。

笔者曾有幸在杭州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音乐教材培训会”,会上北京八中的特级音乐教师李存老师为我们现场进行了合唱示范教学,通过简单的do、sol两个音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合唱离自己很近,再通过“柯尔文”手势让学生直观理解音高的位置,并通过指挥手势,让学生掌握了节奏、速度的变化,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意境。通过这样由浅入深,把音乐全面地展现开来。

循序渐进需要教师找好切入点,切入点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关注点。如《母鸡叫咯咯》这节课,教师的切入点是模仿母鸡的叫声,看谁模仿得像。整堂课学生很开心,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成。如教师的关注点也是从母鸡的叫声出发,通过模仿母鸡的叫声“咯咯咯”引导学生体会四分音符的作用,体会歌曲的节奏,再通过模仿小鸡的叫声“叽叽叽”,体会八分音符的作用,就能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巧妙融于音乐教学,这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是非常有趣和有效的。

因此,音乐教师务必要抓好切入点,循序渐进,化难为易,上音乐课就不会无从下手,不会再担心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

三、教师示范是引领

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歌曲教学中虽然会范唱,但通常只顾自己唱,对于歌唱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包括发声、音高、情感、顿挫等方面都没有向学生说明,对于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往往充耳不闻,不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这样的范唱作用甚微,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收获。

学生还因此会认为教师比较清高、此曲不值得学、教师压根不会唱等,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猜疑,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走不进学生中去,这样的音乐教学肯定是相当遗憾的。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充满好奇,模仿力强,如果光听声音,也许只能模仿其声而难以得其神,而且注意力不持久,难以学好歌曲。通过听教师形象生动的范唱,让学生逐步意识到怎样才是好的歌唱表现,分辨哪一种声音才是动听的声音。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渐渐明白:明亮、甜美、柔和、有控制、有感情、有表情的声音最好听。这样做不仅能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能从教师的范唱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会更加专注于学习音乐知识,学好每首歌曲。

态度决定一切,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范唱,哪怕声音不好听,只要示范是认真的、真心的,而且耐心细致地传授音乐知识,学生就会认为教师是尽力的,教师是尊重他们、爱他们的。教师通过努力感染学生,教师也就得到了学生的尊重,音乐教学也能形成良性循环。

四、有效评价是动力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评价不是泛泛而夸,也不是一味地否定,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客观地给出,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包括语言激励评价、体态激励评价、学生间互动激励评价。

语言激励评价是通过口头表达表示肯定,还可通过表扬评语、表扬短信等多种手段达到激励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态激励评价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来表示肯定和表扬。体态激励的效果有时优于语言激励,更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有着语言激励所起不到的作用。

学生间互相激励评价是指学生之间的互评。在传统教学中,评价一般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经常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评说,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通过生生互评,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学习的状况,通过生生互评起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循序渐进、教师示范引领、有效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规范学生的学习,有计划、有条理地安排好每个环节,营造一个舒心的音乐氛围,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得;学生才能在乐中学,教师在乐中教,教师不再为组织一节音乐课而烦恼,学生在音乐课中才能充分领略音乐的魅力。

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师的才华与智慧,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才华在音乐课堂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总之,小学音乐课堂的规范管理与有效教学是每位音乐教师应时常思考和钻研的方向,只有不断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效率,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才能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学习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并获得丰厚的人文艺术滋养。

上一篇:朱彦夫事迹材料下一篇:酒店员工首次培训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