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2024-04-09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通用6篇)

篇1: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 -锄禾》。(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师:UU—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课件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课件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课件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课件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课件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教师及时指导。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生字朋友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和我们来玩拼字游戏,你们愿意吗?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有一些字和笔画的卡片请每组小朋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字。(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拼字)

五、课件演示五个生字朋友,教师进行总结

课后小记:学生游戏中掌握了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书写生字。“午、禾”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效果较好。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有实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写字。

篇2: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教师指挥学生集体练习,通过清晰洪亮的口令,调动学生情绪,进行集中注意力练习,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规范。

2.师生问好。要求:声音洪亮,应答干脆。3.宣布本次课教学任务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好玩有趣,也是自我保护方法的动作前滚翻,第二个内容是极具挑战的障碍接力跑游戏。要求大家在认真听讲,积极动脑,练习时互帮互助,团结合作。

4.安排见习生。(二)准备部分 1.捕鱼游戏。

在场地上画出一定范围当作“鱼塘”,先选出2至四人为“捕鱼人”,其余的人做“鱼”。教师发令后,“捕鱼人”手拉手做成网捕“鱼”,被抓或被围住的,就算被捕住了,被“捕”的鱼立即与“捕鱼人”手拉手,再去捕捉其他的“鱼”,直到把“鱼”捕完或者到规定的时间为止。先捕完“鱼”或者捕“鱼”多的队为胜队。

教学组织: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请同学合作示范。要求: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2.垫上徒手操:头部运动;伸展拉伸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一、三列与二、四列错落排列。教师带操,师生互动喊口令,边喊边做。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三)基本部分 1.导入

(做完操教师站起来的时候,佯装没站稳,身体要倒下去,此时顺势做前滚翻动作)教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快要摔倒的时候用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技能—前滚翻,保护了自己。你们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前滚翻动作。2.前滚翻

步骤一:讲解与示范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颈、肩、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2)学生归纳动作要点,出示挂图教师总结动作要点,进行补充。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分列两边,面对面站立。

保护与帮助方法:跪于练习者侧方,推背帮助起立。加强思想教育,注意安全。步骤二:课堂练习

(1)分组进行练习,在同伴间的保护与帮助完成完整动作,教师巡视指导。(2)分组练习,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独立完成或是同伴帮助完成动作。(3)进阶挑战,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组员的能力自由进行挑战练习。步骤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练成果。按照进阶挑战标准进行展示,比较那组的动作最顺畅、优美。(2)学生点评展示者的动作有点,提出提高建议。3.游戏:障碍接力

方法:起跑——前滚翻——跳绳——绕过标志物返回交接。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别站在起跑线后,听到口令后按游戏方法和规则进行游戏。

教学组织:学生分四组进行,注意小组之间的配合。要求:遵守竞赛规则,团结协作,集体观念强。(四)结束部分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自然站立。1.放松活动,徒手拉伸。

要求:语言引导提示并带领做放松练习。2.课堂小结。

和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的反馈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的教学情况,总结本课学习情况,指出在学习普遍中存在的问题,提问学生几个关键问题。

3.回收器材,师生再见。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前滚翻的动作技术和保护与帮助方法? 【参考答案】 动作要领:由蹲撑开始。重心前移,两腿蹬直离地,同时屈膝。低头、含胸、提臀,以头的后部在两手支点前着垫,依次经颈、背、腰、臀向前滚动。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抱膝成蹲立。

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与帮助的同学跪立于练习者的侧前方,用手顺势推其背部帮助成蹲立。

2.如何理解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 【参考答案】

体育课程倡导的学习评价注重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其全面评价主要表现为:既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评价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既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评价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能力因素,又评价其情感因素等。通过全面地评价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而且还能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

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即在某些评价内容(如运动技能等)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使其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体育《前滚翻》主要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1.导入

(做完操教师站起来的时候,佯装没站稳,身体要倒下去,此时顺势做前滚翻动作)教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快要摔倒的时候用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技能—前滚翻,保护了自己。你们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前滚翻动作。

2.前滚翻(1)讲解与示范

①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颈、肩、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②学生归纳动作要点,出示挂图教师总结动作要点,进行补充。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分列两边,面对面站立。

保护与帮助方法:跪于练习者侧方,推背帮助起立。加强思想教育,注意安全。(2)课堂练习

①分组进行练习,在同伴间的保护与帮助完成完整动作,教师巡视指导。②分组练习,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独立完成或是同伴帮助完成动作。③进阶挑战,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组员的能力自由进行挑战练习。组织教学: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加强思想教育,注意安全。(3)展示与评价

①展示学练成果。按照进阶挑战标准进行展示,比较哪组的动作最顺畅、优美。②学生点评展示者的动作有点,提出提高建议。组织教学:根据不同的动作展示,教师给出点评。要求:展示过程中,做好保护与帮助。3.游戏:障碍接力

方法:起跑——前滚翻——跳绳——绕过标志物返回交接。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别站在起跑线后,听到口令后按游戏方法和规则进行游戏。

教学组织:学生分四组进行,注意小组之间的配合。要求:遵守竞赛规则,团结协作,集体观念强。结束部分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自然站立。1.放松活动,徒手拉伸。

要求:语言引导提示并带领做放松练习。2.课堂小结。

和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的反馈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的教学情况,总结本课学习情况,指出在学习普遍中存在的问题。提问学生几个关键问题。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前滚翻的动作技术和保护与帮助方法?【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动作做法:由蹲撑开始。重心前移,两腿蹬直离地,同时屈膝。低头、含胸、提臀,以头的后部在两手支点前着垫,依次经颈、背、腰、臀向前滚动。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抱膝成蹲立。

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与帮助的同学跪立于练习者的侧前方,用手顺势 推其背部帮助成蹲立。

2.前滚翻教学中,一些学生会因为胆怯而不敢做动作,你如何处理?【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前滚翻的整节课堂中一般都会有部分男生和女生不敢滚翻,在垫中徘徊,害怕滚翻。在这种情况下,我会通过“纸人”形象的比喻,在我的引导、示范和帮助保护下,鼓励他们勇敢地滚翻过去。在学习的初期,不对他们做更多的技术要求,只要完成滚翻的动作即可。随着掌握程度的提高和心理障碍逐渐克服,在滚翻的过程中才进一步要求他们掌握含胸、低头、全身团紧的技术。在整个过程中,引导他们做到低、蹬、团、抱、起,在每一个技术环节都给予他们动作示范、引导和鼓励。

小学体育《行进间运球》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转法练习。(二)准备部分 1.螃蟹赛跑游戏

方法:两人一组,背靠背夹住一个小篮球,侧向跑过20米的跑道,先到达终点的为获胜组。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三)基本部分 1.复习原地运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2.示范

提问:注意观察老师在运球的时候拍球的什么部位? 学生回答:拍球的后上方。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3.讲解

动作要点:按拍球的后上部位,使球向前上方弹起,跑动步伐与球弹起节奏协调一致。4.练习

(1)短距离换手走步运球练习

组织教学:四路纵队,一人前进5米后后面的学生依次跟上,直至课前画的白线处。(2)直线慢跑运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同学们在控制球的方向和高度上有些不够到位,现在我们在接下来的小组练习中,组内的成员要相互用语言提示按拍球的后上方的部位。

(3)听口令做直线、曲线,慢速、快速,高低运球练习5.检验—穿越丛林游戏

方法:在15米距离内绕过若干障碍物做曲线运球,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答辩题目解析

1.你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篮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学设计类】 【参考答案】

利用篮球项目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首先会在教学中运用有针对的性的战术配合练习,如传切、突分、掩护和策应配合,多人传球等练习,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意识和习惯,了解在团队中配合的重要性。其次,把缺乏团队意识,不喜欢配合的学生分成一组,能够主动配合、有团队意识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对抗赛,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场景中感受配合与团队的重要性。第三,在教学中进行配合练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成功率,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并逐步喜欢配合,形成配合习惯与团队意识。

2.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注意哪些内容?【教学设计类】 【参考答案】

(1)要有准确的时间观点:如果说上位的教学目标还有调整的余地,那么课时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时间上要有比较准确的计算,即制订的目标要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2)要有“条件”的观点:课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直接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如教学班的人数、器材数量和质量都与课时目标的制定有直接的关系。

(3)要有全面的观点: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着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进行的,但也必须注意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制定的课时体育教学目标要有全面性。

(4)目标要具体、清晰:课时体育教学目标要清晰地说明“课题”、“条件”和“标准”三个表示目标结构的内容,使课时目标具体而清晰。

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即在某些评价内容(如运动技能等)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使其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体育《障碍跑》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2.师生问好;3.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说明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课堂的纪律问题;4.检查着装;5.安排见习生。

组织:成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二)准备部分 1.贴人游戏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全体同学以教师为中心围成一圈,按照排头一至二报数,数二同学站在左侧数一同学后面,教师指定两名同学一人跑、一人追。追逐者将躲闪者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到进行反向追逐。如果被追逐者站在其他固定同学前,视为轮换。后面同学继续跑,由追逐者追逐、依次进行。

教学组织:圆形队形

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注意安全

2.徒手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腹背运动(体前屈)、膝关节运动、踝腕关节运动。教学组织:四列横队

教学要求:充分活动每个部位,避免运动损伤(三)基本部分 1.游戏导入,讲授新课

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两人设置障碍(可单人作为障碍、也可双人),另一人穿越障碍。好,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玩的这个游戏叫做穿越火线,什么是火线呢?就是我们同学自己设置的障碍,那一部分同学穿过另一部分同学设置的障碍就叫穿越火线。那接下来老师讲解一下咱们具体的游戏规则,我们同学自己找同伴分成三个人一组,没有分组的等会由老师指定分组。因为咱们是三个人一组,所以在设置障碍的过程中,可以一个人作为障碍;也可以两个人共同设置障碍,至于设置成什么样的障碍,同学们可以发动脑筋,但是有一个要求,无论是穿越的同学还是设置障碍的同学。不允许做四肢着地的动作,不要太急,一定要注意安全。三个人,还剩一个组员就是穿越者。大家听明白了么?现在开始自由分组吧,没有找到自己小伙伴的同学,稍等老师指定。

教学组织:三人一组,自由选择游戏场地 教学要求:注意安全,设置障碍时设计跑、跳、钻等技术 2.加大难度,继续挑战

教师引导学生将障碍方法难度增加,然后学生自行重新设置障碍。

刚才看了几圈同学们设置的障碍难度,大部分同学都是把自己作为障碍,让穿越者绕着跑,或者两个人搭着手,让同学跨过,那我们同学们能不能在想些复杂一些的障碍呢? 教学组织:三人一组,自由选择游戏场地

教学要求:注意安全,设置障碍时设计跑、跳、钻等技 3.设立路径障碍点穿越火线,每组进行障碍前进比赛

老师设置规定路线的障碍点,模拟穿越火线场景,学生分为人数均等的四组每组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比赛,每位同学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跨、钻、跳过老师设置的障碍,完成比赛,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奖励励志小红旗。

(四)结束部分

1.组织学生做身体放松运动,主要活动手臂肌肉和腿部肌肉。2.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3.教师集合学生,回收器材。进行总结以鼓励为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教学设计类】 【参考答案】

①健身功能。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身心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身体,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奔跑、跳跃、投掷、攀登、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②娱乐功能。体育游戏简单易行,富于趣味,能使参加者轻松、愉快地度过余暇时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③教育功能。体育游戏在改善人的心理品质,发展个性心理方面也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交往功能。个体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要使一个生物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能被社会群体所认可的人,就必须学习社会事群体规范,知道和懂得社会和群体的期望和要求。在人的社会化的进程中,体育游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请你列举两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教学实施类】 【参考答案】 队形队列是对学生的身体姿态和空间体位感觉的基本训练方法,也是组织集体活动,培养组织纪律性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因为队形队列教材的练习太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学生不愿意练。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形队列这一重要教材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在队列队形练习中运用。

①场景模拟法。教师把训练场地布置或用语言描绘成一个特定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利用小学生好奇、爱新鲜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训练的热情。例如在齐步走时,我先给学生出示国庆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场面,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教师也要置身其中,扮演好检阅者的角色,用语言激发他们的激情,用口令来指挥他们的行动。又如在练习原地四面转法时,我就把训练场地布置成热闹的十字路口。让一部分学生来扮演行人和车辆,另一部分学生就模仿交警指挥交通。当“小交警”打着手势向不同的方向转动时,课堂上学生情绪十分高涨,以往训练中重复单一的原地四面转法得到了较好的巩固。

②游戏竞赛法。每个人都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学生的好胜心更强,在游戏中获胜是学生参与活动最重要的原动力,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队列队形训练的有效载体。例如在“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的状态下,听到集体哨声时,比一比哪个小队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一队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队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评选出“优秀小分队”,予以表扬。

小学体育《两脚依次跳短绳》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1.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四列横队。教师指挥学生集体练习,通过清晰洪亮的口令,调动学生情绪,进行集中注意力练习,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规范。

2.师生问好。

声音洪亮,应答干脆。3.宣布本次课教学任务 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锻炼,力争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二)准备部分(6分钟)1.慢跑两圈

教学组织:两列纵队,依次排开,围绕操场进行慢跑。要求:队伍整齐,有序。2.徒手操(4×8拍)(1)头部运动;(2)肩绕环运动;(3)扩胸运动;(4)体侧运动;(5)体转运动;(6)腹背运动;(7)弓步压腿;(8)弓步侧压腿;(9)压指运动。

教学组织:基本队形为四列横队,队列队形由教师口令指挥,通过清晰洪亮的口令,调动学生情绪,达到热身的良好效果。

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精神饱满、动作规范。(三)基本部分、主教材(25分钟)1.导入——课前表演

请两组水平各不相同的同学先表演跳绳,两组同学的表现各不相同。提出问题:为什么甲组同学跳的很快动作顺畅,而乙组同学总是掉呢?这就是摇、跳、过的不协调配合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跳绳的关键技术。

2.讲解与示范

讲解跳绳的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势,并配合示范。

(1)下肢动作姿势:两脚并拢,脚后跟稍离地,膝关节稍屈。(2)躯干动作姿势:上体基本正直,眼睛平视前方。

(3)上肢动作姿势:双手自然下垂,肘关节贴着两肋,前臂向身体两侧前下方打开。教学组织:四列横队,教师位于两队之间进行讲解,并伴随相应的示范。

要求:老师讲解要清楚,动作示范正确。边讲解边示范。讲解完,完整示范几次。多角度示范。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仔细考老师示范动作,可以模仿老师动作。

3.组织练习

(1)带领学生做徒手摇练习、双手叉腰徒手并脚跳、单双脚交换跳练习。(2)分组练习,分为4小组,每组各练习跳绳150次。

教学组织: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不会跳的学生、加油。教师做适当点评。

要求:原地并脚自然站立,上臂自然下垂,屈肘直腕徒手摇手腕;双手叉腰脚跟离地前脚掌支撑原地直腿轻跳;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四)结束部分(7分钟)教学组织:四列横队,自然站立。1.放松活动,徒手拉伸。

要求:全身拉伸放松肌肉,身心充分放松。2.课堂小结。

从学生的反馈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的教学情况,总结本课学习情况,指出在学习普遍中存在的问题。提问学生几个关键问题。

3.回收器材,师生再见。答辩题目解析

在两脚依次跳短绳课堂练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应该以各种方式的跳绳练习为主。如:5~10米向前跳,30秒计时跳,耐力跳(失败为止)、轻松跳(看谁跳的轻松、协调、自然),变换方向跳,前后左右移动跳,听教师信号变换节奏跳,变换高度跳,半蹲跳等等。由于学生灵敏、协调性存在差异,上述各种练习有的难度较大,因此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好这些跳法,可以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跳法。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跳跃的能力,发展下肢力量,培养刻苦锻炼意志。

一些学生在跳绳的教学中出现动作僵硬不协调现象,作为一名老师你如何帮助学生改进?【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①根据教、学、练的需要,做准备性、辅助性、诱导性和发展协调性、弹跳力等各种徒手的单脚交换跳练习。如:马步(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前进、后退跳,前后交错步原地跳,前进后退跳,两脚开合跳,模仿连续单脚交换跳绳等。不断建立跳绳的动作意识和节奏感,发展身体协调、灵巧性、弹跳力。

②持绳模仿跳绳动作。即:两手各握一条对折短绳的绳端(最好是无柄绳),做原地和前后移动跳。

③随着前脚迈出,两臂向前摇绳,进行有节奏地由走到慢跑的练习。多让学生做个人尝试练习。

④原地做连续单脚交换跳绳尝试练习。不断提高连续性、协调性。

⑤参照跳绳的各种练习方式,提高连续跳绳的技能,发展协调性、弹跳能力、下肢力量和意志品质。

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教师整队、检查人数、服装;2.师生问好;3.行进间队列练习4.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要求:队列集合快、静、齐。行进间队列,动作整齐、步伐一致。(二)准备部分

1.垫上徒手操:头部运动;伸展拉伸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整理运动。

2.喊数抱团游戏。

3.地滚球接力游戏:平均分成四组,进行滚篮球跑接力游戏。(三)基本部分 1.导入:游戏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进行了地滚球接力比赛,那么之前我们学习了原地运球,如果要让你带球跑,那么哪个组会获得胜利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行进间运球。

2.示范讲解行进间运球要领

动作要领:两膝弯屈体前倾,自然分指手心空;以肘为轴指腕压,柔和按拍要缓冲;上体前倾膝微屈,五指分开肘为轴;用力按球侧后方,大步奔跑要跟上,左右两手快运球,抬头观察视野广。

3.练习

(1)坐姿、蹲姿、站立下的原地运球练习。整体练习,教师巡回指导(2)篮球场折返直线慢速运球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错。

(3)小组间自主设定练习方案,选取练习方法,为比赛做准备。教师巡回指导,给出建议。

4.运球比赛:将班级人员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列队站好,距离5米处放置一个杆。比赛开始,每队的排头运球至杆处,折返,返回起点后,下一名同学继续。完成时间最短的队获得胜利。运球过程中,球脱离控制后,要从脱离控制的地点重新开始。

5.提问:提高行进间运球技巧的练习有哪些?小组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四)结束部分

1.放松,踏步集合,“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打身体各部位2.总结:本课学习情况。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答辩题目解析

1.体育课练习密度是什么?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一般是多少?【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专项密度: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课组织措施密度、学生练习密度等。学生练习密度指学生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小学学生练习密度在35%左右。

2.请你谈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诱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2.适当降低技术标准,增强课的趣味性。3.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的讲解。4.适当地运用游戏和竞赛法。小学体育《蹲踞式跳远》主要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体委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任务,安排见习生。组织教学要求:四列横队。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精神饱满。(二)准备部分 1.绕操场慢跑两圈

2.徒手操活动:颈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正压腿、侧压腿,踝腕关节 组织要求:四列横队;分节示范,教师领做。需要语言、口令、手势提示。(三)基本部分、主教材

1.导入:教师出示挂图,组织学生观察。2.新课讲授

(1)学习蹲踞式跳远的助跑和起跳环节 ①挂图展示完整动作,做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

蹲踞式跳远助跑:放松自然,逐渐加速,最后几步加快步频,步点准确。起跳:起跳脚踏上起跳标志后、蹬伸用力起跳快,摆臂摆腿配合快。腾空:腾空步后,起跳腿向前上方提举,身体呈团身蹲踞姿势。落地:两腿前伸落沙坑,屈膝缓冲安全着地。(2)助跑和起跳的练习

a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引导学生观察助跑和起跳时正确动作。b原地模仿起跳练习

c在跑道上连续做缓跑三步或五步结合起跳的练习,用摆动腿落地。

d在沙坑边摆放一个低栏架(或拉一根高度约30~50厘米的横皮筋),短踞离助跑后,起跳完成腾空步,摆动腿越过障碍物后下落沙坑并向前跑出。3.学生分组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强调练习的要点与安全性,并进行适时点拨。4.男女分组进行完整动作的体验练习,教师评价鼓励学生,每人尝试3-5次。5.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评,团队游戏,强化学习成果。(四)结束部分

1.集合学生进行集体放松操;2.小结点评;3.安排学生检查归还器材;4.宣布下课,师生道别。

答辩题目解析:

蹲踞式跳远注意事项?【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1)注意练习安全。练习前要挖好沙坑,尽量挖深点,以保证落地安全。(2)练习跳远前,先做几次50米左右的加速蹍。

(3)反复体会快速助蹍与有力踏跳相结合的技术,使二者很好地衔接起来。(4)反复丈量助蹍步点,以保证踏跳的准确性。

(5)空中动作以先掌握好蹲踞式为主,因为它是另几种动作的基础。蹲踞式并不落后,采用这种姿式的运动员在男子跳远中也曾达到过8米以上的远度,并创造过世界纪录。

课上安全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1.加强思想教育。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小学体育《跨越式跳高》主要教学过程(一)基本部分、主教材 1.导入:提问导入

教师像学生提问遇到面前的障碍物时要怎么办,引导学生仔细积极思考,导入本课主教材。

2.新课讲授(1)跨越式跳高

①挂图展示完整动作,做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斜线助跑,起跳腿全脚掌着地起跳,摆动腿上摆,手臂快速上摆,上体前倾,大腿靠胸,过竿后摆动腿内转下压,起跳腿高抬,摆动腿先着地,屈膝缓冲。

总结成口诀:助跑轻松和自然,单脚起跳向上顶,两腿依次过杆去,落地缓冲要牢记。②助跑和起跳的练习

a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引导学生观察助跑和起跳时正确动作。

b确立个人起跳脚-右脚起跳(左侧助跑)、左脚起跳(右侧起跳)--自由向前走4步,确立个人起跳脚

c画出起跳点进行上一步起跳练习、上三步起跳练习、上五步起跳练习,逐步过渡到助跑起跳练习;起跑点的确定--反向走七步

d提重心练习--原地单脚摸高练习

e进行不同高度橡皮筋的跨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练习教学组织: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散开。

要求:助跑动作轻松、自然、有弹性,最后一步稍小,速度快;起跳迅速蹬伸髋、膝、踝关节,躯干伸展充分。越过障碍物取货游戏 教学组织:分四组进行游戏

要求:越过障碍物,到对面取货,并绕杆返回起点,用时少者获胜

答辩题目解析

1.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1.在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起跳和落地动作之前(特别是1、2年级),不要提高、加难动作要求,以避免错误动作对其内脏、脊柱、骨盆和大脑产生不良影响。

2.注意腿部的对称练习,均衡发展身体。

3.发展弹跳力的练习应采用中、小负荷(以自重负荷为主),不能用大负荷的练习。4.儿童的肌肉力量较弱,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还不稳定,还往往(特别是男生)会做一些力不能及的动作,教师要加以控制。不要组织超量比赛和做负荷量过大的练习等。

2.课上安全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1.加强思想教育。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小学体育《肩肘倒立》主要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教师整队、检查人数、服装;2.师生问好;3.行进间队列练习4.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要求:队列集合快、静、齐。行进间队列,动作整齐、步伐一致。(二)准备部分

1.垫上徒手操:头部运动;伸展拉伸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整理运动

2.专项练习:提踵、展髋、立腰

教法组织: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三)基本部分 1.导入:图片导入

(出示挂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挂图中的前三个动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两个动作,大家就能做出完整的肩肘倒立动作了。

(1)复习并腿坐、上体后倒两臂压垫动作教学组织:分16组,每组2人,每人练习2次。小组成员相互指点,教师巡视指导。

动作要求:两腿伸直并腿坐,上体前屈,胸部靠近大腿,两手触脚面,然后上体滚动后倒,两臂压垫。

(2)肩肘倒立

①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支撑点、何时腿向上伸,手臂如何帮助腿向上伸展等。②学生归纳动作要点,出示挂图教师总结动作要点。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分列两边,面对面站立。

③教师总结动作口诀,学生边念口诀边观察同伴的示范动作,同时教师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并讲解方法。口诀:上体后倒腿上举,两臂夹肘紧压垫;屈肘内收手撑腰,伸髋挺腹腿蹬直保护与帮助方法:站在练习者的侧面,两手握住踝关节上提,如果倒立不直,可用膝部顶腰,使其充分伸直。

④分组进行练习,在同伴间的保护与帮助完成后两个动作,教师巡视指导。⑤进阶挑战,完成动作后保持动作平衡 2—3 秒;4—5 秒;5 秒以上。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组员的能力自由进行挑战练习

⑥展示学练成果。按照进阶挑战标准进行展示,从最高难度开始。⑦学生点评展示者的动作有点,提出提高建议。(3)游戏:往返接力

方法;搬垫子往返跑;规则:不抢跑、不越线;按规定路线跑。组织教法:分组进行比赛(四)结束部分

1.放松,踏步集合,“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打身体各部位2.总结:本课学习情况.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理解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和意义【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的结果、规格或状态,并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于体育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首先 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2.如果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发生肌肉痉挛,你该如何处理?【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肌肉痉挛如果是不太严重的痉挛,就指导学生以相反方向牵引痉挛肌肉,使其痉挛的肌肉得以缓解。具体方法是,腓肠肌痉挛时可伸直膝关节,同时用力将踝关节充分背伸,拉长痉挛的腓肠肌。屈拇肌和屈趾肌痉挛可将足及足趾背伸。与此同时还可在痉挛肌肉部位做按摩,手法以揉捏、重力按压为主,可针刺或点掐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位,处理时注意保暖。如果是较为严重的肌肉痉挛现在怎要就医处理。

小学体育《双手前掷实心球》主要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教师整队、检查人数、服装;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二)准备部分

1.热身跑;组织要求:两队纵队慢跑,跟对教师口令进行慢跑,当听到教师提示时进行变换姿势的跑动。

2.徒手操(6节;4×8拍)第一节:扩胸运动;第二节:绕环运动;第三节:体侧运动;第四节:体转运动;第五节:腹背运动;第六节:活动各关节;组织要求:四列横队;分节示范,教师领做。需要语言、口令、手势提示;(三)基本部分 导入:教师出示挂图,组织学生观察。

1.学习持球与预备姿势,教师示范完整动作,边讲解边示范技术要点:

动作方法:双手五指分开成半球状,将球包住,持球于体前;两臂持球上摆与头上后方,手腕稍后仰,两肘稍外展,两脚前后开立,充分展体,重心落于后腿,做出投掷前的预备姿势。

(1)重点:持球于预备姿势;(2)难点:持球后引与身体重心控制;(3)易犯错误:满掌托球,后引不充分,重心不稳,造成身体不正。2.教师领做,语言提示,学生集体徒手模仿练习,强调安全;3.组织学生的分组练习,强调练习注意事项;必须进行教师的统一哨声进行投球和捡球;同伴之间相互帮助;(1)徒手动作的模仿练习,理解重难点;(2)持轻球练习持球—预备姿势→持重球练习持球—预备姿势;3.组织学生的分组练习,强调练习注意事项;必须进行教师的统一哨声进行投球和捡球;同伴之间相互帮助;(1)徒手动作的模仿练习,理解重难点;(2)持轻球练习持球—预备姿势→持重球练习持球—预备姿势;(3)安全捡球方法的练习;4.学生分组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强调练习的要点与安全性,并进行适时点拨。5.男女分组进行完整动作的体验练习,教师评价鼓励学生,每人尝试3-5次;6.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评,团队游戏,强化学习成果;(四)结束部分

1.集合学生进行集体放松操;2.小结点评;3.安排学生检查归还器材;4.宣布下课,师生道别;答辩题目解析 1.课上安全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1)加强思想教育。(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2.学生运动量怎么安排?【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量开始要逐步上升,从整个课的结构来看,以基本部分的后半部出现运动强度的高峰为宜,然后逐渐下降,到下课时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篇3:小学数学过程教学的教学策略

教学是一个过程,首先,教师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知识传递,通过教学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因此,教学是师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过程教学。

1. 结合实例,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从大量的实例中经过概括、总结的理性知识,教学时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直观的感知材料,也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以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揭示概念。

如,教师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首先,我出示实物,例如橡皮擦、黑板擦、方木块等,让学生比较哪个大,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然后,我拿出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水位相同,向其中一个烧杯里加入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让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通过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学生从这一具体实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并且在分析、比较过程中,自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之分。从而我自然而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最后,让学生举出其他有关体积的例子,或者用体积概念解释有关的现象,使体积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石块,我问学生水上升的水位与石块有什么关系?拿掉石块,水位下降,那么下降的水位跟石块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指出,水位上升或下降的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是相等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抓感性材料,从“感知经表象达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并掌握了数学概念,既学到了数学概念又学到了获得概念的方法。

2. 设置悬念,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数学系统严密、前后连贯,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教学内容时,先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多少呢?让学生各自动手剪出三角形,要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有学生会想出: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我再问:如果你的身边没有量角器,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呢?这个时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这时,有学生会提出用剪拼的方法———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成一个角,发现这个角的两边成一直线,从而也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也有学生会提出用折叠法———把三角形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在一条边上,发现这个角的两边成一直线,也可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由此,我板书结论,要求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并会应用(小学不要求学生进行证明)。

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认知冲突,在知识结论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3. 合作学习,揭示规律的发现过程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在师生、生生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再现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把数学的发现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思维进入规律再发现的过程。

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的时,课始,我很神秘地说:“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给个机会给你们,让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们可以随便说出一个数,然后老师来判断这个数能被2、3、5当中的那个数整除。”我把学生说的数字写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全对。当学生感到惊奇时,我说:“是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呢?不是的,是因为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接着问:“大家观察,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样吗?我们要不要分开来讨论呢?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特征总结了出来。

4. 分析步骤,注重解题的思维过程

在解题时,教师首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展开探索性的分析思路,逐步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解题方法,形成良好思维习惯,把所学方法进一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培养数学思维方法、意识。

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首先提出问题:鸡和兔同笼,共有头8只,脚20只,问鸡、兔各几只?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列出鸡有1头,兔有7头,脚有30只;鸡有2头,兔有6头,脚有28只……把所有情况一一列出,从而找出对应的正确结论。接着我提出,除了列表法外,还可以用什么其他的方法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再引出假设法、提脚法,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身临其境,启动思维,促进数学思维方法、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篇4: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小学数学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逻辑性。(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育、教学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地区及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几级要求,分离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全面完成目标所确定的各项任务。(2)适度性。教学内容不一样,目标就不一样。因此,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3)逻辑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使之利于学生获得知识。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其原型。贴近学生的生活的资源,可以将学生的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现实经验,并对之进行分析、澄清、引导、回应,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创造性转换和沟通、交融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看作儿童关于知识的原有基础的发展或转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人体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目标。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重点是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以老师给学生“配餐”和学生自己“点菜”等方式,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达到学生全面地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的关键。(1)优教。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育、教学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下转52页)(上接41页)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教师还要注重角色的转变,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优学。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教育家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优化的探索中。

篇5: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物、东西产生了好感、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包括在学习上,小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并探讨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大纲:兴趣使人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它将意味着学生接受、喜欢并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1.学习效率不高

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时,发现有时无论怎样引导学生,学生的学习效率始终不高,比如小学生不肯多看书,不愿意看课本,语文成绩提不上;学生不认真听讲,导致的课堂作业错误率高;小学生一遇到背诵的课文,就会特别痛苦,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去完成教师布置任务而去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情感等。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归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中跳跃出来。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口若悬河、自我投入的上课,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疲惫。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学而教学,这种单调枯燥、缺乏趣味的教学使得学生心生厌恶,又怎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呢? 2.小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

当前小学生愈来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

一、小学生从进入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从最初的汉语拼音、生字词到后来的语法、修辞手法、写作等基本的知识。这些内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其

二、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不难发现,每天放学路上都会见到背着沉重书包的小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就要抄写很多遍的生字词,词语解释,还要背诵篇幅长的课文、古诗词、名人卡片等等。在他们意识里语文实际上便成了一门抄写量和记忆量机械化的劳动过程的学科。但是繁重的作业量与学习效率不成正比。这种结果,学生不仅不会理解教师的用意,反而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二、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之前,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下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

新课程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人,是独立自主的人,他有主体性,他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秉承着教师讲、学生听的原则,教师死板僵化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接受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例如在《蚂蚁和蝈蝈》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认读并理解生字词,并且理解写作的背景。而没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来激发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死记硬背、苍白无力的教师语言艺术等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独奏者”,而是起到了“伴奏”和研究的作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一言堂,而应是彰显学生主体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只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传统教学把教师看做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更强调教师是构建新课程和实施新课程进程中的“行动研究者”。2.学生语文基础差,缺乏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语文基础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个人认为很大一方面是教师的因素。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语文,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好感。加上很多学生存在偏科现象,这些原因导致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成绩考不好,面临教师的谈话、家长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语文这门学科学习不自信,导致小学生学不好语文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关键原因。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它是支撑我们奋进的动力。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做什么都不顺利和成功。小学生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小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便缺乏探索知识的动力和兴趣。

3.语文教科书内容缺乏趣味性

当前小学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枯燥,缺乏趣味性,甚至有的学习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还有的知识不能融入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田忌赛马》,虽然课文内容不是特别的难,但是孙膑狡猾刁钻的诡计对小学生不能产生正面的教育意义。而且这篇课文的编写出现历史性的错误,齐威王中的“威”字,是一种谥号,人们对他死后的称呼,但是文中多次出现齐威王。所以这样的文章是不能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

三、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热爱学习。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自身因素,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这门学科就学得比别人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小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而不是一种的强制的学习,避免陷入教师无效的教学、学生低效率学习的困境中呢?根据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探讨后,以下介绍了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几点做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道“严师出高徒”,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积极的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做到:(1)尊重和理解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人格。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小学生考试没考好,教师不应该挖苦或讽刺学生。在人格上小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他也是人,是鲜活的的个体,他也有自尊心,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还应该理解学生。与人相处我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教师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苦衷、难处、需要、想法等等。比如当学生有想玩的需要时,教师应该开展一些积极、丰富的活动。当教师做到真正的理解小学生时,教师和学生才能达到共鸣,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个性。每个小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中所形成的个性会存在差异,就好比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2)关心和宽容学生

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除了同学那么教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由于小学生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辨识能力都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小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尽心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障碍、生活上的烦恼,同时学生就会亲近你、喜欢你。教师还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那么教师不应该严厉的批评、呵斥、甚至辱骂学生,而应该虚心的指导、纠正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人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小学生呢,关键是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因为教师的智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3)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我们经常会“爱屋及乌”,那么小学生也不例外。当一个小学生喜爱这位老师,那么他也会喜欢听这个老师上的课。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情感,从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从喜欢这位老师开始。当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友好关系,学生才会主动地接受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友好的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小学实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任教三个班的语文课,同时她又是二班的班主任。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的高于一班和三班的。这是因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与二班学生接触更频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上给予指导、鼓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2.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1)重视导入环节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题材设置不同的导入语。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兴趣,并且为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那么所谓求知欲是指一种强烈要求得到满足的欲望。小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应利用这个特点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在课堂中充分的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谈话进行导入。例如在《荷叶圆圆》一课,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说:“ 小朋友们,夏天到了,老师带领你们去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是哪儿呢?是啊,这就是美丽的荷塘。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诗《荷叶圆圆》。”教师可以通过轻松的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平铺直叙的直接进入主题。教师还可以运用谜语导入,例如《小露珠》一课的导入,教师说:“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们开动聪明的脑袋来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呢?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夜里来,天明去。又爬又滚真顽皮。你们猜它会是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

谜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导入,例如:还是教《小露珠》一课时,可以先播放儿歌《小露珠》,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把学生带入到轻松、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便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容易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2)运用优美语言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课程,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语文老师实际上也就是一位语言大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体现出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炼、风趣、机智、优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染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3)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哪个小学生喜欢一板一眼、死气沉沉的课堂。想要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单一,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情境组织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力求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游戏环节、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等等,通过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课堂富有灵气,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4)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等都还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学生只能对事物的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他们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外表属性及实际意义。而语文这门学科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语言性的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仅仅是书本的文字教学,那么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感到难于理解、枯燥乏味。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占优势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变得生动、趣味性,将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得具体、易于理解,而且丰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造发光植物》一课时,针对课文中发光植物的培植过程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阿凡达》中发光植物的片段和发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更好的了解发光植物。(5)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植物需要施肥、浇水,才能长得更加茁壮,就好比学生需要被教师表扬和鼓励一样,才能更充满自信心和勇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喜欢表扬优等生或者是听话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后进生和调皮的孩子。语文后进生,虽然在学习语文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会有闪光点。教师的批评远不如表扬的效果更好。如果教师采用批评手段去教育学生,久而久之他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这门学科,放弃甚至讨厌这门学科和教师。例如:某个学生这次语文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教师不应该严厉批评他,追究他为什么考不好,而应该帮他分析这次考不好的原因,哪些是薄弱环节,并鼓励他:“虽然这次没有考好,但我们接下来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进步。而且你的字写的特别工整,说明你的态度很认真”。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无疑都是一种催化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注意表扬和鼓励的尺寸,把握好表扬和鼓励的度,是适当而不是过度。如果是过度表扬的话,不仅不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且会造成学生自负、骄傲、不思进取的现象。3.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1)课堂中充分让学生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动,开动头脑,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小露珠》一课,教师自制的小露珠、小蜻蜓、小青蛙的头饰,通过让小学生佩戴头饰,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和小露珠进行对话,不仅让学生玩的开心,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同时也在互动中培养了小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的兴趣。(2)课外活动

语文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走到生活中,感受到身边的一花一草,这是语文的真谛。并不是说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学生认识汉字、会读会背文章、会考试,语文教学就算成功了。

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等活动,并且把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开展一个广阔的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单从语文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来教育,那么会显得苍白、没有强大的力量。这时学校或者语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学生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通过这次参观让学生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爱国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等。

四、总结

总之,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应引起语文教师和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致谢:

我的大学生涯最终以一篇毕业论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从刚开始的不知如何下笔到一稿、二稿这样反复几次的修改,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才顺利的完成了《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篇论文。就像是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棵小树苗,从施肥、浇水、松土这样一系列的培育之后,看着它茁壮长大。因此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篇6: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模式

小学数学概念虽然是数学概念的一部分,但与纯粹的数学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以建构一级概念为主,除了具有数学概念的特征外,还往往具有某些自然的、原生态的概念痕迹,常常以实例或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如自然数、计数单位、加法、分数、圆等,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应重视其发生、发展过程。

现从数学概念学习过程的时序推进角度观查,结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提出一种线性渐进的模式:有效操作-建立表象-抽象定义-再现运用-概念体系。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感品质的过程。

一 实施有效操作,感知概念还原

数学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可看成是概念的还原过程,将概念还原到它的最初状态、本质状态,让学生亲历发现并彻底感知概念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操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活动,达到内外合一,最终获得概念的内化。

例如,“角的大小” 这一概念的教学,课前让学生准备不同边长的硬纸条做成的可以活动的角,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如下: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有大小:请大家展示一个直角,再展示一个比直角小的角,再展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通过操作感知角的大小本质特征:四人小组大家展示一个同样大小的角。再分别展示一个角,要求边短的展示的角反而大,行吗?通过刚才操作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生:角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进一步内化概念:根据角的定义你能解释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吗?生: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可以无限延长的。„„

数学操作在概念学习中不存在单独的外部操作或单独的内部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杜绝各种脱离学生内部操作的虚假操作现象:学生表面上动口,动手,热热闹闹参与活动,实质上这些外部操作根本没有为新的内化作准备。

二 正确加工提取,建立概念表象 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桥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比较-感知辨认-加工提取-建立表象。

例如教学“平行线”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英语练习本上的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杆等,然后剔除非本质特征:两条线的长短、位置、距离等,分析本质特征,建立清晰表象: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可以用双杠的一条直杆和与他不相交的一条横杆来说明这两条杆所在的直线永不相交,但不是平行线,关键在于它们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三 抽象升华定义,实现概念提炼

概念定义是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与凝聚,是概念习得的高级阶段,但不是最终阶段。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忽视操作与表象,仓促进入定义,学生只能得到形式的定义语言叙述而已。同样只进行操作与表象的建立,而不适时的进行抽象升华,进入概念定义阶段,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操作、表象、定义,可以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发展,在一定教学阶段形成一定认识,逐步充实,千万不能用凝固的观点,把一些数学概念教死。例如,把两个数的差说成大数减小数,这就把概念讲死了,因为两个数的差还可以是相同的数相减的结果,或小数减大数所得的结果。还有小学数学概念多数是通过语言描述的,教学时教师的数学语言也要力求准确简洁,比如“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这样讲就不准确,应该说“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15dm不读作15厘米而读作15 d m(d m用英文读)”。

四 不断再现运用,理解概念本质

不断再现、不断运用概念的价值不仅仅为了巩固概念,最为重要的是理解概念,通过对概念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辨别选择,通过与更多概念联系、比较分辨,才能激活概念各种抽象属性,让学生真正获得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概念再现与运用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扎实、透彻理解概念本质。如“垂线”概念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出现从上往下垂的非本质特征,概念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斜线上方一点,斜线下方一点,斜线左边一点,斜线右边一点,分别向斜线作垂线,学生动脑筋画了以后,就能全方位的认识垂线,在后续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作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作锐角三角形三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让学生对所学概念不断再现、运用,得到了拓展、理解。

五 沟通激活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没有孤立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总是处于某一联系的知识网络中,在某一数学概念得到运用时,总是从相连的概念出发,进行沟通、激活,从而形成不同的动态的概念体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概念可通过下图整理。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期末测试卷下一篇:22.关于印发《海域使用统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海管字〔2009〕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