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学会“偷懒”的艺术

2022-12-01

近日参加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听山东省兖州一中语文特级教师李平老师的报告, 很受启发, 原来语文老师也可以做得如此自在从容。看李老师上课, 很是清闲, 她端坐一旁, 学生或读或讲, 或写或评, 有讨论有争鸣, 整个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老师只作适时的点评和引导;听李老师讲学科管理, 她在语文学科增设了“十大官员体系”, 分别为“美官、文官、晨官、诵官、学官、字官、智官、录官、讲官、考官”。如“美官”是美文荐读活动组织者, 他们的职责是:积极倡导每位同学周周一篇美文赏读、收录, 并写出不少于50字的“推荐理由”;协助轮值小组组长筛选出最优秀的美文参与年级“美文荐读活动”, 其余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做好记录、评价和收集工作。如“诵官”是语文必修背诵篇目背诵检查落实者, 他们的职责是:结合教学进度, 设定适宜的背诵规划, 明确写在检查表上并提醒同学们按时完成;以身作则, 以身示范, 激发同学们背诵诗文的热情和信心;对于弄虚作假和延时完成者要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保证背诵篇目的最终落实!“晨官”是每周二、四晨读时段组织者, “文官”是作文写作交流考评活动的组织者, “智官”是课堂生成智慧宝典的梳理者……正是有了这些明确的分工, 有了这些尽职尽责的“小官”, 李老师说她的工作很轻松, 她可以随时外出交流讲学, 班级日常管理井然有序。

李平老师说她是一位很懒的教师, 因为她懒所以学生很勤快。一位教授认为:“名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会偷懒, 会装傻, 会踢球。这样看来“偷懒”并非懒惰, 而是一种高超的技能, 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是一种绝妙的艺术。陆世仪说过这样的话:“善师者学逸而功倍, 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管理, 学学“偷懒”的艺术。

会“偷懒”的教师必须有新型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单调的, 一本书, 一支粉笔, 一讲到底。“教”与“学”的关系是分离的, 老师主讲, 学生主听, 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单一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执行者,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课堂老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累,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中消磨殆尽。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与“学”一体、教学相长。

会“偷懒”的教师会关注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的课堂必定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他可以是导演, 可以是观众, 可以是配角, 但他绝不是主演。他引着学生往前走, 却不抱着学生往前走。

他会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等具有发散性及个性化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悟、体验文本,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甚至超越文本。他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当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时, 组织激励他们争鸣辩论。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尊重了学生心灵舒展与个性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会“偷懒”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会太勤快, 他从不把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告诉学生, 他的话总是少而精, 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 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探索知识, 拓宽视野, 砥砺能力。会“偷懒”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 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

会“偷懒”的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

教师工作的辛苦常常源于我们担心学生对知识学不会学不透, 做事情做不了做不好, 于是我们一讲再讲, 大小事情都亲力亲为, 不敢放手。于是我们辛辛苦苦把学生变成了“傻子”。

会偷懒的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他们常说的话是“你能行”, “这个任务交给你”。学生能做到的事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不能做到的事指导他们做。

教师在备课前, 大可不必一个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绞尽脑汁地揣摩教学设计的思路, 完全可以请一些学生代表来和你一起参与教学设计, 请他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困难之处, 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最希望老师采用那种教学方式, 希望补充那些材料来拓宽课堂学习的内容, 并且以何种综合实践活动来饯行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建议设计教学内容。这样, 教师既把握了学生的疑惑之处, 从而准确突破教学难点, 又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的“懒”设计, 既做到了备课的针对性, 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省时省力, 何乐而不为?

作文批改让许多老师颇为头痛, 耗时耗力, 收效甚微, 可不可以变个方法偷点“懒”呢?把学生编成合作小组, 互阅作文。先由作者自己朗读, 并谈谈作文的构思与设想, 其他同学各抒己见, 给他提出修改意见, 再由作者对作文进一步的修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改出来的吗?我想不是。老师密密麻麻地改了许多, 学生看重的往往是一个等级。小组内融洽的气氛, 民主的氛围, 更能使学生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既能让作者能够集众人之长, 又能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如此“偷懒”, 不亦乐乎?

背诵, 检查作业, 阅读交流, 课前演讲, 组织辩论会……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 像李平老师那样, 安排大大小小的“官员”, 各司其职, 老师只负责督促与评价, 千万别小看学生, 他们有的是热情和点子。

教师要明确认识到:给予学生过多的依赖, 会导致学生能力的萎缩, 人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通过实践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一个好教师应是一名“懒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 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会“偷懒”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导”师。

会“偷懒”的教师是优秀的导演, 在他的统筹安排下, 这台戏才会精彩有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明确的定位, 即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主导和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主导。这节课要完成一个什么任务, 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要心中有数, 有一个学习目标的预设, 并根据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 这就是学习目标的主导。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主导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前预习的指导, 以及课中对学生活动的组织、控制、点拨、激励、评价等指导作用。

在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中, 每一个环节都有老师精心的指导。课前针对学情编制学案, 指导学生预习质疑;课中组织活动, 控制节奏, 问题汇总, 精讲点拨, 归纳总结;课后检测反思, 评估反馈。李平老师说在她制定教学计划时常常几易其稿, 针对学生情况,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分组, 充分考虑学生层次, 让每一组均衡发展;最初的活动都需要老师明确要求, 耐心培训, 精心示范, 多次演练, 最终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如评讲试卷, 李老师的做法是:从批改到讲解, 每一组负责一道大题。批改时要求收集信息:容易出错的题是哪些, 主要的错误表现在哪里。然后由批改这道题的同学给大家讲解这道题, 讲出错的原因, 讲解题思路, 提供参考答案。从批改到讲解, 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完成, 但是在学生活动之前, 李老师要把解题的思路, 需要抓住的关键点, 如何讲解示范给负责讲解的学生, 让他们充分消化吸收之后再传达给其他同学。所以学生的讲解中, 不仅有全班同学的问题, 又有自己的体验, 更有老师经验的萃取。正因为有了老师有效的“导”, 这样的尝试才能既做到知识点的落实, 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 生生学习比师生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更有成效。

因此“偷懒”并非投机取巧, 也不是弃学生于不管, 它需要教师注重更多隐性的工作:了解哪些学生具有哪一方面的才能, 什么时候该为这些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舞台;把握哪些学生在主体学习中可能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在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时, 还应为他们创造哪些条件。他们运筹帷幄, 统领全局。

由此看来, “懒”是一种外在的表象, 其实, “偷懒”的教师时时在思考, 在构思。高超的“偷懒者”必定是充满智慧的。看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 画面含而不露, 只有几只蝌蚪顺流而下。然而, 我们却可以从中想象出十里山泉, 汩汩流淌, 蛙声不断, 声声入耳。在这幅画里, 齐白石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 让观者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会“偷懒”的教师, 他们的“懒”也是一种智慧的“留白”, 有了这一方天地, 我们的学生才有了驰骋的舞台。

上一篇:高职护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下一篇:天成美景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