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水运发展之浅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

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水运行业的管理部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水运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作为一个基层水运管理人员,以**县地方海事处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例,浅谈有关做法和体会。

一、**县水运行业及管理现状

**县地处湘鄂交界处,北靠长江、南邻湖南,境内河流、湖泊交错纵横,有常年和季节性通航河流15条、湖泊3个,通航里程498公里,拥有各类乡镇船舶224艘,渡口156道。

县地方海事处有职工17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8人,在岗职工147人,县编委给我处定编80人,全处“四费”收入100多万元,从93年到现在,工作人员仅拿档案工资的65%,人年均5000元左右,加上面临多项体制改革,人心涣散,形成人员多,包袱重,思想乱的被动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二、以人为本,抓思想作风整顿,行人事制度改革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在市、县两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处调整了领导结构,新的领导班子在困难面前不等不望,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自己,按“更新观念、精兵简政、转变作风、依法行政”的工作思路,开展“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的主题创新活动,以人为本,从人事制度、费收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树立优质的服务理念,实施严格的内部管理,促进了全处各项工作的进步,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直接决定我们工作的好坏。过去由于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端,造成了该处工作纪律松弛,办事效率低下,思想得过且过,事业无所作为的现状,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该处结合实际,全面开展了“弘扬延安精神,整顿思想作风”为主题的活动,全面提高干群素质,振奋干群精神,严肃工作作风,解决突出问题。大家共同学习理论,结合本人思想实际,要求同志们学有心得记有笔记。通过学习,一是增强了全局观念强化纪律意识,解决了“散”的问题。二是增强了宗旨观念,强化了服务意识,解决了“懒”的问题。三是增强了党性观念,强化了开拓意识,解决了“软”的问题。

在学风渐浓时,该处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宣传,多次召开会议,开展“**港航何处去”的问卷调查,营造“人心思治、人心思改”的氛围,让大家觉得不改革就是坐以待毙,激发全处人员共渡难关,共负重任的进取精神,变“我怕改革”为“我要改革”。

2004年该处以适应新形势下水运市场管理的需要,在人员包袱重,人浮于事的现状下,打破现有工资,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竞争择优上岗,提高工作成效,增强全员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全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优化队伍、减轻包袱;精简岗位、增强责任;奖勤罚懒、打破饭碗;就地分流、就地消化”为原则,采取

1、编制职数设置岗位全处拟定在岗人员81人,处机关(含领导)27人,各港航(海事)所共54人,实行以编定岗,以岗定员,优化组合,严禁超编。处机关原有3室1队6科,改为2室1队5科。

2、优化原则稳妥实施本着“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定岗定责的前提下,实行公开平等,竞争上岗。对那些有意到国家海事局去、又符合划转条件的同志,明确规定一律不在重要岗位上上岗。充实一批“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加强基层领导。上岗的中层干部一律自愿向处交书面保证,不到国家海事局去,安心留下工作,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避免了在人员划转时造成思想不稳定,工作不衔接的局面。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任重新聘任处机关科室及各所负责人,按德、能

、勤、绩,实行公开考核测评,充分体现优化效能,实行平等竞争上岗。

3、妥善安置,广找门路,通过优化组合,他们既精简了在岗人员,又降低了费用,关键是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鸭多不生蛋、人多不洗碗”的被动局面。

三、依法行政,抓费收基础建设,出规范行为新招

人心齐了,步

调一致了,“心往何处想,劲往何处使?”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决议》强调指出,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该处改变单位沿袭了8年之久的“承包代管”模式,从建章健制入手,狠抓内部管理,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他们专门组织编制了费收文件汇编,加强费收票据管理,建立健全了标准统一的各种费收台帐,改变了以往的“以包代管”的模式。为了更好地监督各所、科室的工作,制定监察工作目标,加大监察工作力度,并且采取处领导分片挂点包所的办法,检查、督促各所工作的落实,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结合本县费收征管实际,他们着重抓了五项工作:

(一)严格费收政策,坚持依法征费。水路交通规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严格依法征费是征管人员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规费征管过程中该处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征费,做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费收标准编制成册,发到每个征费人员手中,要求全体征费人员严格按照政策范围和征费标准征收水路交通规费,坚持杜绝各种形式的擅自减免,确保规费应征不漏,应免不征,维护水路交通规费征收政策的严肃性。

(二)突出征收重点,加强港口费收。港口的船舶港务费、货物港务费是港航部门的主要费种。该处对各所重新划分了管辖区域,统一了费收标准,来切实加强征收,要求各所征收船舶港务费时货物港务费必须同步征收,对超出政策规定范围的减免,按规定除省交通厅能审核批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对规费进行减免。

港务费的征管他们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先实行统收统支,货主码头港务费实行先征后返的原则,其裁票收入数全额入库,逐级上解到省港航局,填报《货主码头港务费征收情况表》,经省局审核后按50%逐级返回到货主码头。

为了堵住费收漏洞,他们采取了四票同步的办法,规定各所在办理辖区内的货物出口时,必须同时制齐四种票据,即湖北省水路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湖北省荆州市水路运输船舶代理费发票、湖北省荆州市水路运输货运代理费发票、湖北省荆州市水路货物运输统一发票。

(三)健全票证台帐,加强基础管理。加强费收基础管理重点是要健全费收票证和台帐的管理。该处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1、交旧领新,票款同步。按缴销票证的应解费款与实解比例核发票证。

2、专票专用,票据必须严格按照其使用要求和范围填写,严禁违规开票、赊票、弄虚作假或发放空白票给船员携带,严禁以其它票据收取规费或串票串费。

3、加强费收台帐的管理,严格各类报表的填制,按照《水路交通规费征收台帐》内容要求,将船名船号、货物名称、载重量、费票号码等栏目详细完整进行登统。

(四)严格收支两线,规范财务管理。按照省交通厅鄂交财〔2003〕184号文件精神,对全县水路交通规费严格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集中管理,各单位按政策“收支两条线”,做到制票人和收款人分开,收费裁票、票款两清,防止发生拖欠;规费收入全额入库,不得截留、坐支、挪用,杜绝了压票压款,公款私存和私设“小金库”等违反行为发生。

(五)建立监督机制,防止规费流失。该处专门成立了行政执法监察大队,制定了一系列的监察条例,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并制作社会服务监督卡,向社会水上从业人员发放,将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重点加强以内部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规费票据裁制情况,查漏补征情况的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加强内部财务检查,检查费款是否及时入库进帐,规费收入是否按规定进行核算,应入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上解,防止规费资金流失。

加强内部审计监察。充分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调查等手段,加大对规费征收、票证使用、入库入解、财务收支和费收财务基础工作的审计监察力度,对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处《关于水路交通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违纪违规处分暂行规定》及有关政策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埠河港航所漏征规费1880元,我们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所长和副所长分别给予了行政记过和撤职处分;斑竹当港航所工作人员收钱不制票,我们对所长给予撤职处分,对当事人给予停岗处理并与其收钱不制票等额罚款400元。

四、科学发展,抓安全立足源头,促渡口达标升级

《决议》指出: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直接检验。

**县乡镇渡口多、分布广,船舶陈旧,事故频率高,其安全状况一直为社会关注。为此,该处抓住渡口达标这一契机,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本着“立足源头、强化管理、求真务实、造福桑梓”的宗旨,采取“以点代面、以奖代补、分批申报、全面达标”的措施,精心组织,广泛宣传,认真实施,稳步推进,获得了省、市、县主管部门的好评。

(一)广泛宣传,取得支持。根据鄂交运安[2002]391号《关于全省开展乡镇渡口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和省港监局[2002]43号文件精神,该处制定了《**县开展乡镇渡口达标活动工作方案》,明确了渡口达标条件、实施步骤、工作程序,“以奖代补”的办法和标准等,并将工作方案上报县政府、县安监局、交通局及有关乡镇政府,为达标工作顺利进行,争取了领导支持。还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全县渡口,向渡口所有人、经营人宣传渡口达标的目的和意义,让渡口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知道渡口达标是采取“政府拿一点、部门拨一点、业主出一点”的办法来解决渡运设施老化,安全系数低的现状,达到扩大渡口安全面,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形成“我要达标,达标为我”的氛围。

(二)以点代面,认真实施。鉴于**县渡口多,基础差,该处决定以连接闸口、孟溪、章田三镇的水上枢纽,且客流量大、船容船貌差、安全系数小的天鹅渡口“以点代面”促进工作全面展开。主动帮渡口所有人联系船厂,并与船厂技术人员一起确定了船型,决定打造长12米,型宽3.5米,型深0.7米左右小型客渡船,对救生、消防、信号等设备采取节约适用、配备齐全的原则革新模式,如声号就安装了汽车用的电喇叭,效果明显,共出资4.5万元为渡口建造了一艘钢质渡船。2003年省政府组织的由省安委、省交通厅等部门组成的安全检查组到天鹅渡口实地检查,给予了该渡口高度评价。

(三)统一标准,规范行为。为了抓好试点达标渡口的工作,该处本着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他们为渡口度身订做的渡口标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推广。渡口标牌是以在铁板上面用油漆把“渡口守则,渡船八不开”喷印,并用水泥造墩埋于渡口明显处。警示过往旅客和船员,效果明显。以所有达标渡口,我们规定,船员必须持有合格的船员适任证书,还签发了船舶签证簿,对渡口船名、航线、经营人、乘客定额、安全管理责任人、镇村渡口主要负责人、船舶材料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明确,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以达到规范经营行为之目的。

(四)成效显著,意义深远。从**县验收达标的渡口来看,当地政府及渡运从业人员对安全管理有关新的认识和提高,对全县渡口真正地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促进了安全管理。如章庄铺镇丁家当渡口客流量大,船况差,安全隐患大,省局陶局长在现场查看后,深深担忧。考虑到县内类似的渡口还很多,指示我们渡口达标要按轻重缓急的原则、优质服务的态度帮助这些渡口更新船舶,实施达标。在市局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他们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出钱、出力帮船主购进一艘钢质机动渡船,配齐了有关的设备,完善了有关的设施,使他增加了经济效益,保证了渡运安全。船主激动的对过往的旅客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关心,感谢海事处的同志们真心服务。并写信给省交通厅领导表示感谢。

近几年来,该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政治思想工作为保证,以各项改革措施为抓手,以加快水运发展为已任,有机把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水运发展相结合,全面促进了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职工待遇明显提高,以前未缴到位的“三保”基金全部缴纳到位,全员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职工工资上调了15%。

(二)**县水运事业发展再创辉煌,2003年**县水上运力有35000载重吨,截止至2006年底达到62464载重吨,增长速度居全市之首。水路交通规费“四费”收入2003年为120万,截止至2006年“四费”收入达200万。港口工程建设列入了全省“十一五”重点工程项目,渡口达标工程建设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

(三)单位各项工作业绩突出,该处先后被省港航局授予“十佳先进单位”;市交通局授予“先进单位”;市安委授予“先进单位”;市港航、海事局授予“十佳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县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

通过**县地方海事处近几年工作的经验,我深深体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2、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把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的任务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措施具体化、人性化、可操作化。

3、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的持续推进。

第二篇:浅谈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大有作为。笔者认为,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发挥组织协调、教育、监督、惩处、保护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本文就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如何发挥职能作用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纪检监察工作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特别是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全党全国在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原则问题上高度一致,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四是构建和谐社会是纪检监察工作追求的最大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执纪办案、预防和惩治腐败、监督检查、行政效能监察等各项工作,都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1、纪检监察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反腐倡廉的组织协调职能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搞得好不好,是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现阶段,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反腐倡廉工作,不坚决反对和预防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当前全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纪检监察机关要协助党委通盘谋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战略任务,针对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部署和任务分解,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督促它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开展工作等。在具体加强组织协调工作上,一是搞好调查研究、作好组织协调预案这个基础。要围绕组织协调的目标和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作好组织协调预案,预案内容主要包括协调目标、任务分工、措施和手段、对协调效果评估等。比如,制定《纪检监察机关惩防体系主要任务立项分解方案》、《党风廉政预警机制实施方案》、《预警信息员制度》等。二是把握争取领导、协调各方这个关键。“争取领导”:纪检监察机关协调的是事关一个地区全局性的反腐倡廉的重要事项,就要争取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重视、支持和理解;纪检干部要就组织协调事项争取分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大事多请示、多汇报,使纪检监察工作引起重视,列上议程、定期研究、具体指导。请示汇报要做到,事先有充分准备,汇报时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提出意见供领导参考,当好参谋、助手。“协调各方”:就是主动牵头,平等协商,明确各自职责,把任务和责任分解到有关部门或科室个人,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完成相关任务。例如,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组织协调,合力查办大案要案;加强与组织、宣传、文化、广电和新闻单位的组织协调,发挥党风廉政“大宣教”的作用;加强与政府办、教育、卫生、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的组织协调,开好政府廉政工作会等。三是建立健全好组织协调制度这个长效机制。对一些带有稳定性、长期性又涉及各个层面的工作要切实建立健全组织协调制度。比如,进一步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加强协调配合机制、损害群众利益专项治理协调制度等;加紧建立治理领导干部涉足非法利益格局问题、治理招投标领域的腐败行为、治理干部人事工作中腐败问题等组织协调制度。通过全面整合反腐资源,形成强大的反腐合力,推动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

2、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廉政教育职能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要立足于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要坚决纠正反腐倡廉教育是“软任务”、“虚功”等错误认识,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思想源头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突出重点,切实把廉政教育抓出成效。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必须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领导干部是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成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能不能做到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将会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都掌握着一定权力,是权力的掌管者和行使者。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居于主帅位置,集人、财、物权于一身,往往成为那些心术不正者和不法之徒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抓好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导向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要抓住重点内容。要针对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抓好经常性教育;针对理想信念问题,经常开展理论教育;针对法纪观念的问题,经常性开展党纪政纪法纪教育;针对心存侥幸的问题,经常性地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要抓住重点时间。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节假日和婚丧喜庆等时

机敛财,要适时进行廉政提醒教育,使他们不要在温情默默的糖衣炮弹下“一失足成千古恨”。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要突出重点部门。管钱、管物、管人的实权部门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掌权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二是灵活教育载体,增强教育实效。要继续运用党课、培训、报告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征文、报刊专栏等一些传统的教育形式;不断发展举办展览、专题讨论,摄制电教片、公益广告等新的教育形式;认真探索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开设廉政网站、网页,加强反腐倡廉网上舆论疏导和引导的工作。通过不断改进反腐倡廉教育方式方法,增强领导干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深入研究反腐倡廉教育规律,大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建设。坚持把廉政教育贯穿于一个党员干部成长的每个阶段,形成终身教育格局。要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载体,加强对青少年的廉洁意识教育;以入党培训和初任培训为阵地,加强对新入党人员和新录用公务员的党风廉政首因教育;以干部任前培训和廉政谈话为手段,加强对新任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责任意识教育;以中心组学习会和民主生活会为契机,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党风廉政提醒教育;针对各级各类干部的业务特点制定轮训计划,对各级干部进行定期的党风廉政教育培训。坚持把廉政培训制度、廉政谈话制度、廉政承诺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教育形式制度化,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立体教育格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发展廉政文化思想,创新廉政理论,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廉政思想、廉政理论、廉政文学、廉政法规、廉政风尚、廉政作风等在内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要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

、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鞭策着人们的行动;要紧贴生活实际,创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反腐力作,全方位多角度激励人,促进全社会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3、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作用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纪检监察工作要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坚持依法执纪、依法办案,坚持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违纪违法行为,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一方面加强执法监察工作。把监察重点放在为老百姓办事的机构和部门,坚决制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行为,坚决纠正“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的现象,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监察投诉制度,引入公众监督机制,要倾听群众呼声,亲办群众之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满意留在基层。要积极探索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的听证制度,吸纳社会各界代表参与纠风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民主监督,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一是针对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弊端,要用制度适度分解权力。“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腐败”。权力过于集中,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要解决因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腐败问题,关键要用科学的制度科学配置权力,使权力适度分散与平衡,把一人掌握多种职权改为一人掌握一项职权或多人交叉掌握某项职权,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领导干部之间权力运行各个环节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制衡,控制越权行为,防止权力滥用。二是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和领域,要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抓住权、钱、人管理等环节和领域中存在的弊端,制定严格的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干部任用的监督。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限制和制止权力进入市场;要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变“一支笔审批”为“领导班子集体审批”;要通过制度建设,严格监督干部选拔任用,把好用人关;要通过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削减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领域的自由裁量空间,消除权力寻租现象。三是针对人民群众在监督中的作用,要用制度营造民主监督氛围。人民群众作为领导权力的承接主体,其监督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通过制度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变人民群众因不知情而无法监督的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制度,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进一步在全社会创造一个人民群众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能够监督的良好氛围。

4、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案件查处职能作用

构和谐社会就是要崇尚公平正义。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保持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一是惩戒碌碌无为者。对于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对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对那些“不谋事专谋人”的人,决不能任其行事,要通过实行责任追究、引咎辞职、末位淘汰等制度,形成高压态势。同时,要通过查处抓典型,形成人人想干事、谋大事、成大事的积极向上氛围。二是严惩以权谋私者。当前,以权谋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权代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要遏制这些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必须死死盯住有权的人、用制度监督制约有权的人,坚决查处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的人。要通过执法、纠风、行政效能、信访等渠道发现案源,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同时,要让以权谋私者,在政治上付出沉重代价,在经济上占不到任何便宜。三是打击为虎作伥者。要通过查处,重点打击严重腐化堕落的案件,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案件,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四是狠抓扰民乱民者。腐败和不正之风严重干扰了经济发展秩序,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要通过案件查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通过案件查处,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纪检监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依纪保护职能作用

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社会成员共享文明成果的社会。纪检监察工作要在方方面面贯穿执纪为民的基本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际行动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一是严肃执纪,挽救干部。纪检监察工作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既要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为经济建设排除干扰,又要准确执法量纪、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者、鼓励创新者、教育失误者、惩处腐败者、追究诬告者;要通过案件查处,有针对性地帮助发案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发案的深层次原因,提出

整改意见和建议,落实“一案一整改”工作机制,帮助他们从监督和管理上堵塞漏洞,防止“前腐后继”现象的发生。二是澄清是非,爱护干部。对那些在工作中锐意进取而受到不实举报或诬告诬陷的同志,要及时为他们澄清是非,扶正祛邪,净化工作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人和事,要积极给予保护支持;对那些在改革创新中,因为经验不足或某些客观原因而出现的失误或偏差,要实事求是的加以分析,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主动热情的给予帮助。三是挽回损失,保护人民利益。要查处侵犯群众利益的违纪案件,特别是在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兑现、教育收费、医疗服务和医药购销、农民负担、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治理上,当好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保护神”。要通过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制止、纠正那些已经或者可能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政行为,防止或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

第三篇:浅谈构建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凡

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旅游英语08-2班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的内涵科学、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从多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构建 、 和谐社会 、 内涵 、意义 、途径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验到理论、从想法到规范的确立。从此,中国正式迈入和谐社会理论的实施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和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问题,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继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任务。此后,胡锦涛等

中央领导同志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多次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决定》中提出的28个字的总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总要求具体表现在:到2020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等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奋斗目标和任务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和发展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人类思想史上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而且生动地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建立一种克服资本主义内在弊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人联合体”,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二)深化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总结的成功执政的基本经验。从根本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在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了更成熟的认识。

(三)深化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严重失误,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断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偏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比较殷实的社会,同时又应当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认真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不和谐现象,让人民群众不仅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又能充分体验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所带来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将进一步得到体现。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得必由之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长期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种有利条件。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必须牢牢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途径: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入与自然相和谐。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五)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四篇: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irst question is on feet, soli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ach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air justice organizations.Keywords: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oints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深化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长期目标和当前重点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2、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

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

[2]陈前银 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第五篇: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吉林省总工会主席: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

包秦

2005年11月11日10:0

1闭】【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

■构建和谐社会已

经成为小康社会建设

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和理想追求。在构建和

谐社会过程中,工会使

命光荣,任务艰巨,责

任重大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重要的社会团体、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其地位和职责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会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会不作为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近一个时期以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都作过重要讲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准、目标、原则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理想追求。 

要充分认识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个字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原则”和“十项任务”。而这十项任务中无论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社会保持稳定的工作,都与工会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工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

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落实的问题。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工会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是按照以发展增和谐的要求,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小平同志曾讲过“发展是硬道理”,理解发展应该是一个放大的概念,全方位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部内涵。由此可以说“主力军”这个概念,也必须不断放大,正如曾庆红同志所强调的,工人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还可以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这就是对工人阶级作用的新定位。

二是按照以改革促和谐的要求,全力关注和支持国企改革。各级工会都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旗帜鲜明地在改革中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方面积极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改革,切实从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做改革的促进派;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工会在各级改革领导小组、办事机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部参与到位。 

三是按照以组织保和谐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工共建工程的实施。加强工人

阶级内部团结、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工会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非公企业员工、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

四是按照以温暖求和谐的要求,大力加强帮扶体系建设。我们要始终把送温暖工程作为工会的一件大事摆在突出位置上,同时要在帮扶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并采取地区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三方联动措施,重点在帮扶创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特困职工救助等方面下气力。 

围绕总体布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问题,工会的责任太重大了。那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如何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企业中反映相当明显。劳动争议由隐形化转为公开化、外在化、趋于紧张化。具体表现在:企业或雇主长期拖欠和千方百计压低员工的工资;欠缴员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职业病得不到妥善治疗;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生产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职工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凌辱、虐待甚至殴打员工,任意侵害员工的人身权利;基本无福利劳保待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不兑现等等。这些问题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劳资矛盾处于高发和多发期,劳资纠纷日渐增多;二是某些群体事件已逐渐呈现出对抗性苗头;三是矛盾调处渠道不畅;四是劳资双方的制衡和合作的体制不能有效运转,劳资双方组织的代表性和公信力都严重欠缺。 

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从宏观层面上,需要国家在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种制度以加强调控机制建设。努力打造民营经济为基础、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有制,创造有利于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是探索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效结合的方式,使得绝大多数劳动者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脱节、劳动者没有财产的状况,转变为

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并成为有产者。而他们的生产资料占有又不是孤立的,而是联合占有、共同支配的。每个劳动者不是孤立地劳动,而是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联合劳动。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联合劳动制度”的要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旨,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公有制。但现实情况与我们的理想要求相距甚远。 

其次,面对当前劳资矛盾的现状,我们必须以劳资合作、互惠双赢的新思维,科学调处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为此,需坚持如下几条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让劳方和资方获得最大的共同发展,使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二,坚持合作与参与的原则,劳资双方都应认识到他们是共同繁荣的伙伴,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企业应该实现公开管理,最大限度地让工人参与决策过程;第三,自治和劳资责任制的原则,新型劳动关系,应以“劳资自治”为对话和协商的特点,不应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第四,继续教育和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企业应努力投资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先让工人获得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达到劳资共同发展;第五,法律和制度全球化原则。

另外,必须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的协商约束机制。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肯定资本地位和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和保障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当前,就劳资关系而言,其主要矛盾是解决劳动者权利缺失和地位相对弱势的问题。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一要加大落实《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力度。《劳动法》是以劳动者权益本位为出发点构筑的,也是目前工会维权的一部重要法律依据,工会组织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武器,推进职工劳动权益的落实;二是加强“三方协商机制”的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条件;三是继续推进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的建设;四是继续发展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基层工会维权的一项基本的法律法规制度,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也要不断加大推动力度。要把职工持股会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实现途径,加以推动,使之持续发展,这是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的深层基因,对构建新型公有制具有战略意义;五是要高度重视劳动争议调处和仲裁工作。这是调处劳资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解决特殊矛盾的有效手段。 

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全面加强工会能力建设 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重要的社会团体、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其地位和职责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会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会不作为的问题。 

在现阶段,加强工会能力建设,要求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上,王兆国同志

在全总十四届五次主席团会议上已经明确提了五个方面的能力。但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工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局工作中有更大的作为。 

一是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有新作为。从传统意义上说,做群众工作,工会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甚至在职工群众中反映出来的大量矛盾和问题面前,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传统优势渐行渐远,使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明显的失落。从工会自身讲表现是不作为的问题,实质还是能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逐渐呈现多维性,所以,工会要通过多方有效参与,使职工群众意愿和要求得到实现,进而不断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 

二是在贯彻工会工作方针,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有新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能否把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是对工会能力的考验。当前因多种利益关系引发的劳资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其根本症结就是政策分配失衡,公平缺失。这种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解决不好,人民内部矛盾也会激化。因此,工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这面大旗,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维权思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方面有新作为。工人阶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其主力军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讲既取决于他们的劳动权利、劳动成果、创造愿望能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同时也取决于工人阶级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会能否在维护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两个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同样是个重大考验。因此,工会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政策措施减少资本对职工的打压,有效维护他们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加强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搞好文化技术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和从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

四是在深入贯彻全总《决议》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方面有新作为。全总《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工会发展的政治宣言。工会的一个重大政治责任,就是把工人阶级队伍组织好、团结好、发展好。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和谐一致,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把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上一篇:浅谈加强小学计算教学下一篇:全面从严治党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