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艺术欣赏心得

2024-05-10

西方绘画艺术欣赏心得(精选8篇)

篇1:西方绘画艺术欣赏心得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

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

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 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2]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徐建融。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2:西方绘画艺术欣赏心得

——《富春山居图》与《向日葵》

作者:周莹珺

高一(6)班

内容摘要:在美术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拥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绘画艺术,它们思想内涵不同,它们作画原料、技巧不同。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它们相互交融,一起进步与革新!

关键词:中国小墨画,西方油画原料,绘画技巧,碰撞与融合,梵高与《向日葵》,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一、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技术

(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小墨,浅降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赵孟頫并称“元四家”。他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且曾以卖卜为生。因为生活的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画一致地有两种风格,一为浅降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另一为小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在黄公望晚年时定居在今天的富阳市内,他情钟于富春山水。79岁的高龄也未能阻止他终日不辞幸劳地奔波,观察那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之壮阔。炉火纯青的技法夹杂着生活,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一幅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真实亲切。世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每天乐不思蜀的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说要焚烧此画作为陪葬。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将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半,前段较小称作“剩山图”,后段较长,称作“无用师卷”。

(二)梵高与《向日葵》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牧师家庭,今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1890年7月份的时候,因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又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那时他37岁,一位天才的画家便向着天堂上去了。他死前的两年,也是他35岁时,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一个法国南部的小城。《向日葵》就从那蕴育出来,其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充斥每一个细胞,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温度就像跃跃欲试喷出的岩浆。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的临摹下来的职务,而是注入了、生命热情与希望,带有原始冲动的生命体。当然,一幅作品受到的主观,客观决定因素很多,因而他作品中也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独特新颖,他远远地走到了时代的前沿。那时难以被人所接受,可当环境改变,物是人非时,他达到实实在在的现实,促使了表现主意的诞生,甚至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实际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二、不同的绘画技术、特点,影响与特点。

(一)掬一捧烟雨,会缓缓地流进心底

小墨画顾名思义是由小墨画出的画,也称国画。其有要素三个:一是单纯性、二是象征性、三是自然性。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小墨画成为中国画的一个画种,而墨作为其主要原料,也是颇为讲究。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五墨,画出不同浓淡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从而形成以小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水墨画也拥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借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小墨画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的外表,更多于是抒发主观上的情趣。讲究“以型写神”,骨法用笔—平、园、留、重、变。可以说是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后来进阶时的小墨画,也有毛笔花鸟画,色彩缤纷,有时也便称为彩墨画。

(二)蒙一层亚麻,染些油味的颜色

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合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画的一个画种,它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成为了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其实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的蛋彩画,后来经尼德兰画家杨·凡·艾克进行了改良,由此他也被称为“油画之父”。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就如同中国的小墨画一般。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的发展,用油调制的颜料,取而代之地被为丙烯颜料等高科技的工具。油画的遍及也随之伴着各种各样的派别出现,比如说:浪漫主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现实主义米勒的《拾穗》;后印象主义梵高的《向日葵》等等,甚至还扩及到后来的抽象画派。而挫、拍、揉、线、扫、跺、拉、擦、仰、砌、划、点、乱、涂、摆也是油画中贯用的作画技巧。

三、不同绘画碰撞和交融

篇3:再探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二、中西方绘画题材与表现方式

中国的文人画家尤为重视书法与绘画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把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说到底中国的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是对线的不断追求变化的艺术。历朝历代的画家都自觉遵循着前人积淀下来的经验,尊重传统,因此致使在笔墨的运用上共性往往大于个性,如“梅兰竹菊”和“花鸟山水”成为文人画家特别普遍且又钟爱的题材。中国绘画的造型特点是习惯于描绘轮廓线为主的平面造型法,以勾线为主要造型的语言特征,也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审美特征。

西方绘画的主要材料是以不溶于水的油性调和油与亚麻布为主,更适合体现团块感和整体性。西方绘画以面为主要造型语言,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更有利于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体积感和重量感,笔触显得畅快淋漓。另外,在中国文人画中被视为媚俗的色彩,则更是西方绘画的灵魂,西方人深刻地研究了客观自然中色光变化的规律和主观色彩在表达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作用,并完美地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西方绘画采用眼见为实的逼真手段,既可把历史、宗教、肖像作为创作题材,也可创作瞬息万变的风景和丰富恬淡的静物,还可以强劲有力的笔法创作出各色现代主义作品。

三、中西方绘画特点的比较

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尤为强调时间概念,常常引发文人更多感情的抒怀和精神的膊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中,擅长多瞬间、多角度地描绘自然,智慧地设法暗喻时间。古人的山水观念决定了山水画的精神性和哲学观,哪怕是以实际的山川为主题的时候,也不拘泥于视觉上真实的描写。中国画家特别尊重前人的审美及技法的传承,前人启示后人,后人包容前人,其恒稳的审美韵味甚至不因朝代的更替而改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客观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同时的西方世界,17至18世纪期间,欧洲首次出现东方美术热,许多国家热衷收藏中国的瓷器,一些油画中开始出现青花瓷、紫砂壶等器皿,一时间东方情调成为一种时尚。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印象主义画派受到日本浮世绘艺术样式的影响,随后中国传统绘画也在西方引起了震动,后印象派画家、野兽派画家及立体派画家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绘画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影响,为中国绘画直抒胸臆和平面化处理的表现手段所折服。如果说中国山水画是赋予画面流动的时间、意象的画境和顿悟的精神体验的话,西方风景画则表现出瞬息空间、拟时逼真、崇高静穆的审美特点。两者皆成为人类生命意识表达的最有力的手段。

四、中西方色彩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思想上的根本特色是,中国感性的和谐,西方理性的科学。中国的传统思想其精神内涵是舍弃纯客观形态而追求事物的内在联系。那么,中国画家的色彩观当然不存在完全客观再现自然,复制自然,正如“谢赫六法”中所论的“随类赋彩”。在山水画中,山石多为赫石、花青等单纯的用色;在人物画中,服饰、道具多为平涂,面部也使用相同的色彩铺设;在花鸟画中,同一种类的花不作个体之间的区分,只作类型化处理。唐代以前的中国绘画多为重彩,以后出现水墨画,直至宋代“文人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更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的黑与白有了“墨分五色”的无穷变化,单纯的水墨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色彩越来越少,用色的多少甚至对作品的艺术品位直接产生影响。

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色彩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古典写实主义为主的客观性色彩体系,一类是以现代主义非写实为主的主观性色彩体系。客观用色以模拟自然,追求客观真实为目的,色彩具有精确化、立体化、个性化的艺术特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及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都带有明显的客观性色彩特征。它以自然为依托,强调固有色的“自然色彩”观念,利用光影变化,营造出某种具有戏剧性效果的逼真场面。19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的印象主义,色彩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画家们运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有效补充,强调色彩的冷暖关系,熟练的把握了色光变化的规律,色彩的客观性才真正得以体现。从后期印象主义始,西方绘画的用色观念客观性向主观性转化,强调视觉冲击力和主观情感的表达,到了抽象主义绘画时期形的真实性和色的客观性被彻底抽离,转向表现自我、强调主观意志的阶段。

结语

中西方绘画艺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与哲学观念的差异,各具特色,又契合相通。差异虽然无处不在,但通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是可以共同升华的,是可以寻找跨越二者的共同规律的。尽管中西美术家的着眼点和创作方式不尽相同,但在探究真善美方面,在挖掘人类共同情感方面,在维系社会责任方面,又存在着众多相同之处。相互比较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建设,重要的是不断寻找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契合点,做到既保持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又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12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01

[3]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

篇4:西方绘画艺术简史

关键词: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导学案;有效课堂

案例背景:在本次的英语的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整合教材,融入课堂,共同“生成”一节有思想,有深度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中,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办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知识的形成和再生,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教学案例:教材内容,学生分析和教学构想:本节课的教材是高中英语选修6中的UNIT1,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中的Reading部分。本部分的内容有如下特点:本文以时间为线,分为四个阶段,学生要搞清楚四个时期的特点和区分它们的不同并说出相关的代表人物。

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①用关于沙画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②在PPT的课件中,展示中西方的绘画,我们通过图片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一个汇总;③导学案上呈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配合老师,完成有趣的教学任务。④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竞赛,用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⑤教学目标细化,根据学生的层次分层设计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竞赛的机会,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①限时阅读让学生加强训练预测能力、根据时间线索掌握文章结构的能力;②能运用所学到的语言材料描述四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代表画家;③用书上的语言和知识来编写对话。

一、教学过程

分6人为一组,共10组。为了促进学生组内的公平竞争,事先把每个小组的组长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右半边,在比赛结束以后,把分数写在黑板上。

Step1:Lead in.Task1:A video and enjoy some pictures:学生欣赏沙画视频,引出课文“Sand paints is a kind of art,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more about art?”展示中西方的图片,提出“Do you want to know the history of these painting?”学生的兴趣被提了起来,写出标题“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设计说明】:文章主要讲外国绘画的发展简史,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同时,我们也发现,阅读障碍不是来自于词汇和语法,而是来自于贫乏的背景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消除阅读障碍。沙画视频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Step2:Reading.

Task1 fast reading:快速阅读课文,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通过导学案,在第一段中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The style of Western art has changed a lot with time going by.【设计说明】:此部分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学会从标题和第一段来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在做阅读理解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样的方法,说明性的文章中做起选择题就很容易。

Task2 Listening:听课文听力,做True or False,提供了4道题。经过讨论,举手发言非常积极。【设计说明】:学生听听力,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锻炼找到细节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能力。高考中有很多细节题的选项,学生需要多锻炼细心找答案的能力。

Task3 Careful reading:此部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起讨论,①学生要找出four periods and different times;②4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画家。【设计说明】:仔细阅读也是锻炼阅读能力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熟悉了这种说明性文章的大致思路,也增强了自己的课余知识。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是学生个体认识、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Step3:Consolidation and homework.

Task1:A dialogue.给出四幅图,学生对四幅图进行讨论,编出对话,表演。If you could have four kinds of these paintings on the walls of your bedroom,Which kind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Give your reasons.【设计说明】:此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升华,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的了解之后,编一段对话。

Task2:Enjoy some painting.显示各个时期不同的绘画,学生通过前面不同形式的阅读和联系,自己总结出各个时期的特点。【设计说明】:学生现在基本完成了要完成的任务,现在给学生一个放松和总结的机会。可以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回顾本节课各个时期的特点和绘画的代表人物。

Task3:Homework.①Review and retell the text.②You can predict what painting styles there will be in the future.【设计说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课后想象一下未来的绘画风格,让学生走进未来。

二、教学反馈及分析

本课中,基本能够充分地挖掘、整合学习材料,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如何弄懂课文这以目标设计了欣赏,快读,听力,竞赛,对话表演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扩展思维,更多角度的充分挖掘材料,尽量用丰富的输出活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平台来反馈或提升其阅读所得。

篇5:西方绘画艺术欣赏心得

绘画的外在形式是基于艺术的内涵,对于艺术内在精神的追求是艺术不同的手法和意向。在历史中,绘画成为再现现实的手段,写实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首先构建了画面形式,随着绘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写实甚至成为了绘画的目的。针对于这种面貌,思考真实与绘画的关系,成为一代代画家的重要课题。在精神与形式中的不断反思与反叛,带来艺术潮流的转变,从对于现实的描摹到不满足于再现,再到概括和抽象,继而不满足于形象的单一,回到对于现实的另一种再现,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贯彻了整个艺术历史。经过如走上螺旋楼梯般的演进过程,艺术虽然始终在探讨关于人性的问题,但所探讨的深度已不同于开始。

一、艺术的再现的需要与其面临的困境

(一)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的产生有很多缘由,无论是巫术说、劳动说还是表现说等不同的原因,艺术自产生之初表现形式就是多样化的,但都具有对于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功能。位于西班牙的阿尔卡米拉洞窟距今已经有一万一千到一万七千年的历史,壁画带有象征性,对于公牛的动式、猎手的排兵布阵,都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受伤的公牛蜷伏的姿势和形态非常生动可感。中国古代以对于现实的描摹有长期的追求,相比较西方以素描光影关系为表现手法的再现方式,东方绘画的再现更接近于神似的写实。唐代的张璪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至宋代达到鼎盛的中国绘画的创作方法。师造化,源于对于现实的观察和细致的体会。曾经有传说,建立翰林图画院的大画家宋徽宗赵佶,面对手下画院画家写生的仙鹤反复摇头,画家当面不敢问,后来得知宋徽宗说仙鹤的动式与毛羽表现的与现实相左。从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人同样讲求写生与写实,这种写实不具有体积与光影的表现,但包含了更多对于神态与细部的逼真。

(二)写实与真实的冲突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摄影术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最初,绘画在宫廷中不只作为装饰存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人物肖像以及为统治者宣传,以人的形象、神的故事,构建空间形体合乎三维现实的画面。绘画的这种功能不断推进着绘画技法在写实表现上的技巧。今天的研究者发现,从15世纪时期,架上绘画为了更加接近逼真与写实,都有凸透镜等摄影工具的介入,我们不能否认,绘画的再现绝非现实的绝对镜像,而是经过了艺术家个人审美与艺术追求的过滤升华。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小荷尔拜因的代表作《在伦敦的法国使节》(1533年)中,勋爵与主教的着装极尽细致精致,对于质感的华丽与细节的真实都呈现出高像素照相机的真实。我们再来看位于两层桌子上的,证明身份与才学的工具的描绘,在空间透视上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和描绘;桌上的乐器与地面的花纹显示出对于数字与空间结构的精确计算,更让我们确信在架上作品中具有精密透镜参与的地方。画面下方被拉长的骷髅头,观者站在画面正前方看图像呈现长条形的抽象图形,当观者走到画面右侧方观看,图像随着位置的移动越来越逼真,接近标准的如照片般的骷髅头骨形象。这种逼真曾一度成为让人叹服的人类手工技艺可以达到的颠峰。然而,当19世纪照相术得以实现、慢慢普及,绘画的逼真开始贬值,人们开始思考机器在短时间即可实现的工作,人类运用大量的时间是否值得。画家应该追求的是神似或者超越逼真,一大批现代主义艺术家从批判传统、批判写实的角度开启了艺术新的大门。今天照相机可以从太空一览无余的还原地面每一寸细微的图像,人类可以观测到粒子的存在,照片中的写实与我们逻辑中感受的真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照片是绘画写实的终极版本,但不能说照片就是事物本来的最真实的样子。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各自完备的艺术体系,历经了宋代绘画对于精微与逼真的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历史的变革给了中国绘画一个反叛的机会,元代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汉人的统治,让才情与骄傲共存的士大夫家族的文人雅士,无暇也不愿在以表面的真实细腻描摹绘画,他们形成了新的艺术审美旨趣,在这种以稚拙的笔法,深邃的精神追求为主题的绘画中,“写意”成为了文人画家在艺术中的追求。

二、绘画艺术的写意性与意向的表达

(一)西方艺术的抽象性

20世纪,西方架上绘画在艺术传统中挖掘和发现了绘画的表现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经了地理大发现、两次世界大战,哲学层面现代哲学对形而上的启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宗教对人影响力的变化,众多的原因促成了绘画的表现性与批判性。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20世纪犹如一阵对于历史与民族性的反思而掀起的旋风,成为艺术新的潮流,表现主义绘画更多带有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和艺术手段的.实验性。在这个艺术流派成形之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个在柏林的自由艺术家集合而成的团体———青色四人组,继承了青骑士社对形式主义的追求。在抽象艺术的纲领性论著《论艺术的精神》中,康定斯基论述了艺术的发展是延续层级展开的,形成金字塔的构架。在金字塔底端是再现性的艺术,单纯写实与重复现实;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经过了概括和形式归纳的高端的形象。康定斯基的理论中,移情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情感的移入,使得抽象的形式与表现内容成为融会更丰沛情绪的载体。在康定斯基的作品《若干个圆》中,圆形的重复涵盖了情绪的起伏,每个欣赏作品的人都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情感体验。这种抽象性是西方绘画对特定意向进行追求过程中,带有写意性的艺术形式。从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艺术家完成作品过程中思维与行动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正是其重要的特点。例如美国后现代艺术家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色域绘画与精神性绘画的代表罗斯科等画家都遵循着这种写意性的表达方式。

(二)东方文人画中的写意性

中国绘画中同样存在情感的迁移,在西方领域,被称为移情的现象。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倪云林创造了一种文人山水画的标准形式,被称为一江两岸。画面中人迹全无,一派萧索寂寥之景,远山俯卧于远景,近景陂陀树木,中间以大片汪洋湖水阻隔,施以淡墨,形成空寂的景致。倪云林出身无锡仕宦人家,家业富甲一方,但这个已富足两代的家族,到倪瓒这里偏偏只好文墨不好经商,优渥的生活不但给予了倪瓒丰富的文化给养,同时让他在精神和生活中有了极度的洁癖。创造出这种极度冷峻,近乎苛刻冷漠的绘画形式,正是倪云林至情至性所出。树石江水在这里都是人与精神的载体。倪瓒的绘画同元四家其他大家的作品影响了后世中国绘画艺术的外在形式与深层审美趋向。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但其归根结底是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结语

篇6: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心得体会

课程体会

院系名称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课 程 名 称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老师李佳

姓名 闫美辰

学 号 ZY1514218

2015年12月13日

通过这次人文专题课程——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几次课的学习,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虽然之前并没有任何绘画艺术知识的学习,但是绘画艺术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承载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灿烂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个从小画画就不好的工科女来讲,当时选这门课程时的确也不清楚这门课程到底是讲些什么内容,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会有所提升,不过在我完成这几次课程之后,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填补了之前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同时,之所以为欣赏课程,我想并不是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去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只要能对于古人的绘画艺术、绘画形式以及画家想传达的绘画思想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就可以了。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些对于我们这样一直接受理性教育的工科生来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绝对算是一种感性教育,更是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激发与培养的方式。

课程中,老师利用五次课程分别介绍了中国近古五大时期的美术绘画艺术,分别是: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与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与人们意识的不同形态。在这五个时期里,我对于唐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最感兴趣的。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国力最为强势,社会生活最为安定,思想最为开放的朝代,也随之孕育出了繁盛的唐代艺术形式,而其中的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封建绘画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历史也是我了解最多的一个朝代,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通过课程和文献了解,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国画传统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都是意境的内涵素质,其艺术魅力就是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但意无穷。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唐代绘画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论不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直接促进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于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的同时,指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为后人所奉行,指出绘画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亦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与当朝绘画创作一道共同谱写了大唐绘画的辉煌乐章,完善了民族绘画体系。

唐代的诸多著名画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是阎立本,可能是因为我和他同姓,所以在看他的画作时,总有一种亲切感。阎立本以人物肖像画著名。他的作品用线劲健坚实,显示出刚劲的铁线描,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在人物塑造上不仅重视形貌的描写,而且十分着意人物心理与细节的刻画,造型准确生动,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他画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由唐太宗亲自为每一位功臣写了赞语。他还画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纳谏图》等。他画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会见吐蕃使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气魄,禄东赞的谦卑有礼又自信的神态皆刻画的生动传神,气氛隆重而融洽。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他画的《职贡图》描绘了南洋的婆利国、罗刹二国的使节前来朝贡,途中又与林邑国结队,全幅共二十七人,画中人马各自成组,由右往左前行。描绘出初唐时“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情景。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在唐代绘画中仍占主要地位,大体分为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道释画兴盛,重要人物画家皆擅佛道壁画,当时宫殿、衙署、厅堂、寺观、石窟都有壁画装饰,气势恢宏,色彩灿烂,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萨、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飞天凌空飞舞,表现天国世界的美好,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画准确而生动。唐代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篇7: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

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

林雅尔

摘要:古今中外艺术的产生都有自己的文化土壤,一种文化的特殊性格不通过比较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通过相互对比看出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从而理解影响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差异性有多种因素。

篇8:西方绘画艺术欣赏心得

现代插画随着其服务方向的扩展, 从单纯的书籍、杂志、报纸到动画、电影、产品包装等等, 它的表现题材和绘画内容也有了更丰富的变化。然而对于唯美主义、幻想题材的这一类型插画来说, 它的表现虽然不同于传统艺术, 但其演变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时期的绘画形式, 包括新古典主义艺术、唯美主义、印象派艺术等等, 这些古代艺术在所表现的题材、绘画的技法等方面, 都对当代幻想插画家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 当今幻想插画的形成, 是这些古代艺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最终产物。

下面, 我们先通过几个方面来比较19世纪古代绘画艺术和现代插画艺术, 从而了解一下它们的演变关系。

从“古典主义宗教人文绘画”——“拉斐尔前派与英国惟美主义艺术”——“新艺术风格”——“20世纪初美国插图的黄金时代”——“当代幻想主义写实插画”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幻想主义艺术发生发展的一些基本的脉络, 当然这个变化本身是更加复杂的, 远不是一条线可以表现其全貌, 但是我们可以从“创作题材”“创作技法”以及“创作内容”这三个方面来看看这种延续和发展的相似性。

绘画题材的相似性演变

19世纪中期, 对古典神话人物的描绘一直深受画家的喜爱, 这个时代的画家都擅长通过神话故事及传说里面的女性来表现他们对绘画的理解和美的感受。在幻想插画创作中, 进行古典神话选材的画家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丽达与天鹅, 就是深受古典画家和插画家所喜欢的一个题材, 它讲述了众神之王宙斯醉心于丽达的美丽, 并趁她在树林间的河水中沐浴时, 化为天鹅来到她身边, 使其致孕的故事。从达·芬奇开始, 这个故事已经被无数的画家所演绎过, 不同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表现形式, 生动而丰富地体现了西方绘画艺术演进的轨迹。

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画派最著名的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 在英国绘画史上享誉极高。他非常热衷于古代神话、圣经的题材, 追求恬静、和谐、典雅的样式。其所绘的《侍女》, 其创作的内容也是丽达与天鹅。

美国最著名的科幻插画大师鲍里斯·瓦莱约的作品里也充斥着各种神话人物, 他使用着被喻为“梦幻照片”的画笔, 描绘着那些超写实主义的虚幻角色、生物和逼真的幻境。他也描绘过《丽达与天鹅》。

鲍里斯所描绘的另一副神话题材作品——《潘多拉》, 讲述的是宙斯创造潘多拉来摧毁人类以报复普罗米修斯, 并给潘多拉一件施祸于人的礼物。潘多拉打开魔盒, 疾病, 灾祸, 嫉妒, 贪婪……来到了人间, 而把希望这件唯一美好的礼物关在盒子里。

这个故事在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的作品中也被描绘过。沃特豪斯向来以用鲜明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沃特豪斯也描绘过《潘多拉》。

可见, 古典神话题材从古至今, 一直延续, 它为当代的幻想插画家提供了许多的灵感。

而卡通则是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思想结合的一种“现代神话”。大量的卡通创作者在原始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 富于想象力的改动, 融合进现代的价值取向, 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一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卡通作品EVA (新世纪福音战士) , 它正是凭借其革命性的强烈意识流手法, 大量宗教、哲学意象的运用, 使得它在日本掀起被称为“社会现象”程度的巨大回响与冲击, 并成为日本动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比如古犹太传说中所提及的莉莉斯 (Lilith) , 圣经中没有明确提及她的来源及本质, 只是提及其为夜之魔女。她是在上帝创造亚当后, 又为其创造的伴侣。然而莉莉斯与亚当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便离开了亚当, 出走到红海边并于恶魔结合, 生下恶魔的后代。在EVA的动画中, 人类就被设定为莉莉斯之卵——黑之月的后代, 使徒就是亚当——白之月的后代作品。作品中的主要矛盾就是亚当的后裔使徒和莉莉斯的后裔人类这两大种族的生存斗争。

还有动画中所出现的朗基努斯之枪 (Spear of Longinus) 。圣经中对它的记载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的这天是十三号 (星期五) , 犹太人要求将他的身体搬离十字架, 为了证实耶稣是否真的死了, 一名叫做朗基努斯的士兵用一枝长枪刺入他的身体, 这正吻合了旧约中的预言, 这根枪因为是用来证实耶稣是否有死去和染有耶稣鲜血的关系, 便成为宗教的圣物朗基努斯之枪, 后世有人称它为命运之枪。而在动画中, 长枪是可以贯穿绝对领域的武器, 有一把原版, 量产机还持有复制版。在EVA原始剧本中被设定为地球上第二文明为了对抗第一文明的生物武器eva而制造的唯一对其有效的武器。

动画中女主角凌波丽曾用朗基奴斯之枪破坏掉鸟天使的A.T.领域, 阻止了它的精神攻击。这就是古代传说题材在今天卡通创作中的巧妙运用的一个典型。读者既可以在这样的作品里找到一种可以被理解的文化延续性, 又能从中体验出更多的现代思维与多元化的文化取向价值。

绘画技法的相似性演变

绘画技法是很多当代插画家对大师们学习和借鉴的最主要的内容。他们研究古代大师们的绘画过程, 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从中学习, 并影响着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麦克斯菲尔德·派黎思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插画家之一, 在20世纪20年代时, 几乎每4个美国家庭中, 就有一个家庭在他们的墙上挂着他的画作, 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对派黎思创造力的主要影响却是来自于弗雷德里克·莱顿勋爵, 包括莱顿传奇式的生活方式和艺术作品。莱顿认为, “在一系列条件中, 最主要的应该留给纯艺术质量, 而不是给艺术家强加任何形式, 并且每一种形式必须服从他正实施着的设计理念。”派黎思

从光效应艺术看标志设计的动态化表现

杨玲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09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光效应艺术是利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的重复或中断, 利用色块的补色关系和结构的连续与并列达到绘画的效果。它是与观者的视觉感知作用紧密联系的一种抽象艺术。它打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 给现代艺术设计作出了重大贡献, 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空间。本文结合实际案例, 从四个方面透过光效应艺术探究标志设计的动态化表现手法。

关键字:光效应艺术;表现方法;标志设计;动态化

一、光效应艺术

“OP” (光效应艺术或视幻艺术的简称) 这个名称首先是在1964年10月的《时代》杂志上出现的。光效应艺术是利用光学原理, 以颜色转移时显现出的波形变化, 或以制图仪画出很细的线条, 以及人工处理的光色变异, 给人造成视觉差错的“光效幻想”。1曾对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及国家的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 以及家具设计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与建筑业构建了密切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改变, 标志设计的内容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光效应艺术的影响, 标志设计已不再只是追求单一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而是利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的重复或中断, 利用色块的补色关系和结构的连续与并列达到绘画的效果, 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造成光感、动感或空间感等一系列的视幻效果。

赞同莱顿关于任何形式必须使整体设计得以平衡的见解, 并将这种思想体现于自己的作品中。

《炽热的六月》是莱顿广受认可的一副画作, 画中的女子是一位著名女演员, 由他最喜欢的多萝西·迪恩的模特儿担当, 之后, 这位模特也一直在为莱顿作画中的模特。莱顿这种艺术家别样的生活同样的也吸引了派黎思。

在《睡美人》中, 派黎思也同样使用了他的终身伴侣苏珊·卢茵作模特儿, 苏珊在画中的姿势与莱顿在《炽热的六月》中的模特儿几近相同。

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著名奇幻大师唐纳托, 他的作品有着对人物皮肤质感的出色表现以及丰富的画面语言表达能力。他凭借个人强大的构图细节把握能力, 使他的画充满了对大气与自然景观的思考, 而且他的人物肌肉、骨骼十分切合实际。 (然而唐纳托的这些绘画技法是很好的传承自佛兰德斯古典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鲁本斯的绘画具有着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 其绘画技巧几近完美, 特别是他在肖像绘画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栩如生的人物。

这种技法上的学习与借鉴, 无疑为当代幻想插画家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插画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绘画传承所出现的结果。

绘画内容的相似性演变

现代插画家, 很多在进行创作时, 都会吸取和参考19世纪这一年代的绘画优点, 如构图, 风格、画面内容等等, 这样创作的动机是不言而喻的, 很直截了当地表现了当代的插画艺术家对于“古代老师”们的一种深深的敬意。相同的, 作品中女性人物占了画面大部分的空间, 成为画的中心, 并且左侧的机器小孩和阳伞, 女子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得到了平衡的作用。不仅如此, 画面中女性长裙的飘动和褶皱处理都与原作非常的相似。但模仿的

为什么要在标志动态化表现的设计中应用光效应艺术的表现手法, 笔者认为, 这是由标志动态化表现的设计需求所决定的。

二、标志动态化表现的设计需求

1. 时代进步的需求

“每一个文明时期也这样创造着其独特的不可能重复的艺术。试图复活过去的艺术原则至多只能导致类似死婴一样的艺术作品产生”“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2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这样写到。因此, 时代的发展推动艺术出现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前人的思维去思考, 用古老的方式去生活, 那样只能被时代所遗弃。而艺术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要求用现代的语言、图形、符号、工具来表达当今的思想和生活。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出现, 社会信息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数字化电视、电影、多媒体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的挑战着传统的视觉化信息传播形式。时代的变迁呼唤着标志设计的变化, 推动了标志设计向动态化视觉形式方向发展, 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2. 企业发展的需求

标志设计动态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企业发展决定的。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每个企业都在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希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仅仅把产品生产的观念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依靠力量, 而要把企业文化的建立当做企

同时, 画者又融入了自己的特性。

像这种模仿古代绘画作品, 学习其画面特点来进行创作的现象, 在今天的插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 比如我们在很多插画中可以看到的所谓“穆夏风格”。阿尔丰斯·穆夏是19世纪“新艺术”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师, 他的作品吸收了日本木刻对外形和轮廓线优雅的刻画, 拜占庭艺术华美的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 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细致而富于肉感的描绘。他用感性化的装饰性线条、简洁的轮廓线和明快的水彩效果创造了被称为“穆夏风格”的人物形象, 正是这种强烈的装饰效果吸引着很多插画家纷纷学习效仿。

这些绘画的模仿使得当代幻想插画家们, 在融入了西方古典绘画特点之后, 改进自身绘画特点, 并不断地进步。

本篇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讨, 可以使作为当代幻想艺术创作者的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来源”这个问题。从而使我们在学习, 研究, 以及创作理解上, 能够到更高的层面来审视。使我们回到源头去体验一些本质的东西, 毕竟那些已经被消化得差不多的技法和创作理念, 是缺乏营养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劳伦斯·斯·卡特勒与朱迪·艾·戈·卡特勒, 《派黎思作品精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王受之.《美国插画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9月1日出版.

[3]潘襎.《穆夏》.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4]《沃特豪斯》.吉林美术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年出版.

[5]杨为渝.《插图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出版.

[6]梁莹, 《拉斐尔前派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出版.

上一篇:现代教育学完整课件下一篇:(0515周记)我的“姐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