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西方写实绘画发展的600多年间,画家一直追逐无限接近视觉的真实,他们以每次科技的进步作为起点,不断研究客观规律、理性思考,终而达到了一种最大限度地接近对物理世界的客观再现。而中国传统绘画,却建立了一套与之完全不同的法则和审美体系,体现出东方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人对客观真实的独特视觉表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 篇1:

论初学素描所要准备的工具及重要性

摘 要:素描绘画材料的准备工作和熟悉程度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能否熟练掌握素描绘画工具是其完成高质量素描作品的首要条件。初学都应对素描绘画材料包括画笔、纸张和部分基础绘画工具的特性和自身特点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反复实践练习,提高素描绘画水平。

关键词:素描;绘画工具;画笔;纸张

“素描”,对于学绘画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是对于初学绘画的人来说,还是对于从事绘画工作很久的艺术工作者来说,素描都是作为长期绘画练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在长期的素描训练中,对素描工具材料的准备和熟悉至关重要。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各种材料在素描中的重要性尚比较陌生。为了能够更好更快的进入绘画状态,作画前对素描绘画材料的准备工作和熟悉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对初学者来说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习素描之前必须学习掌握和积累的作画前期的工作经验。

一、画笔的种类和要求

开始画一张素描作品,工具的准备是先决条件。在所有的绘画工具材料准备中,素描的画笔选择与准备是重中之重,素描的画笔种类很多:主要有铅笔,炭笔,炭精棒,炭精条,色粉笔等等。本文主要介绍三类素描画笔并探讨其在素描中的不同作用。

(一)铅笔

铅笔是素描绘画画笔中最重要的工具。真正进入素描练习时对铅笔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铅笔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石墨”——“炭”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中没有混入所谓的“铅”这种金属材料。铅笔有不同的型号,如6H、5H、4H、3H、2H、H、HB、B、2B、3B、4B、5B、6B、8B,甚至还有12B、14B,实心铅芯等等不同型号的铅笔。“H”是英文“hard”的缩写,代表铅笔笔芯的硬度,数字越大铅笔的硬度就越大,写出来的颜色就越浅;“B”是英文“black”的缩写,代表铅笔铅芯黑色程度,数字越大铅笔就越黑,铅芯的软度也就更软,画出来的颜色也就越黑。对于素描的初学者来说,在作画的过程中也要对各种型号铅笔反复尝试,充分了解不同型号铅笔的属性,在以后的绘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把不同绘画型号的铅笔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二)炭笔、炭精棒、炭精条

炭笔、炭精棒和炭精条三种画笔在素描过程中使用频率也比较高,是素描绘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材料。这三种材料都是由木头烧制之后,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一般而言,它们的材质比铅笔更加松软,颜色比铅笔更加黑重,粉尘状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在素描纸上着色更加容易,缺点是比较容易褪色。炭笔,炭精条,炭精棒和铅笔相比较有着不同的绘画效果,在作画过程中如何把控这些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去画好一张素描,就需要绘画者对这些画笔的多方面接触和不断的尝试,最终才能为画好素描做到在材料方面的准备。

(三)色粉笔

素描绘画中另一种重要的画笔材料就是色粉笔。色粉笔由不同的颜色组成。但素描作为单色画,用色粉笔作画时随便选一种颜色进行单色作画也称之为素描。在西方绘画历史上,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有很多画家用色粉笔进行素描创作。色粉笔的主要材质是由矿物质构成的。这些矿物质从大自然的矿石、岩石中提炼出来,然后加工而成。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工技术也越来越高,在颜色的种类上也越来越多。色粉笔的使用对于绘画者来说也有着一种不同与其他画笔的经验感受。色粉笔有着它自己在纸面上的一种画面效果,对于这种效果的把握,就需要绘画者对材料进行不断地尝试和体会。

二、纸张的要求

素描对于纸张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纸张的前期准备和画笔的选择对素描作品的完成有着同样至关重要作用。纸张选择的好坏是一张素描作品最终的画面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素描有其专业性用纸,叫做“素描纸”。素描纸不同于一般办公、学习、生活当中的纸张,它是经过专业造纸技术制造出来的一种绘画用纸。素描纸的颜色不仅包括白色,还有淡灰色、淡黄色等有略微色差的颜色,其纸质地有厚、薄、粗糙、光洁、结实、松软之分。一般的素描纸都比较厚,纸面比较粗糙,有正面和反面的区分,但反面比正面更光滑一些,纸面上有一定的纹路,有助于画笔在纸面上着色,更容易挂住粉状物质。由于素描纸纸张较厚,较普通纸张更密实,纸面又比较容易吸入铅笔粉,碳粉,色粉等画笔材质,因此素描纸更适合长时间的作画。由于素描纸易擦拭折腾,可以在画面上反复修改,能清晰地显现线条笔触的色调变化,更有助于表达颜色不同层次的深浅效果。素描纸分为国产纸和进口纸两种,由于素描艺术源于西方,国外素描纸质量大多优于国内素描纸。但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创新,国内素描纸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亦能达到素描绘画的用纸要求。素描纸的型号尺寸也有着不同的区别,纸的规格有全开,2开,4开,8开等等,根据不同画幅的要求选择不同尺寸的纸。素描纸在重量上也有着不同的区分,即每平方米的克重不一样,有80克的(可以说是速写纸),100克的,140克的,160克的,180克的等等,一般情况下素描绘画选用160克即可,其他不同规格的纸张就要根据绘画的不同需求而定。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画画前应该对纸张有一定了解,对纸张的分类要了然于心,在绘画的过程中要不断尝试不同规格、品牌的纸,才能够达到对素描纸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为以后能够得心应手地绘制出画面形象,达到自己想表达的画面效果做好纸张上的前期准备。

三、画板,画夹,画架的功能

画板,画夹,画架工具属于素描绘画学习中的辅助性绘画工具,虽重要性不及画笔和纸张,但对于素描绘画作品的完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个技术性工种来说如果想要达到产品最终的完美效果,不仅在制作工艺的水平上要提高,而且也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画素描更是这样,素描绘画虽然是一种创作性艺术,对艺术性、思想性要求比较高,但同时它也是一门对绘画技术要求相当高的艺术门类。为了达到较高的技术型画面效果,对各种辅助性的绘画工具亦有严格的要求。现在市面上画板,画夹,画架的种类比较多,画板,画夹有木质画板,纸质压缩画板等等,画架也有木质画架和金属画架。对于这些材料而言,画板的版面的大小、软硬程度、使用的舒适程度、是否平整、是否有一定的肌理、画架的材质、是否经得住画板重量和绘画者在作画时所产生的绘画重量、是否有合适的高度调节、摆到什么角度更适合作画更适合眼睛对所画物体的观察以及对画面的观察,这些问题和要求都需要初学者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对工具进行不断的尝试,慢慢体会其使用方法,熟悉期细微调整变化区别,掌握其优点和缺点等等,为能画出一张好的素描作品做好准备。

四、其他工具的注意事项

素描绘画中除了上述的画笔、画纸、画板、画夹、画架等工具外,还需要一些细杂的小工具,如:橡皮、裁纸刀、夹画纸的夹子、透明胶带、图钉、笔袋、弹布等等。这些工具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看似简单,但是在选择和使用上面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例如橡皮的选择。画素描时会用到两种橡皮:一种是硬橡皮,一种是可塑橡皮。硬橡皮分为比较硬和比较软两种,在画素描时这两种橡皮都会用到。比较硬的硬橡皮画素描时会用到提点画面物体的高光,擦抹画面中小面积高亮部位时比较容易使用和出效果;比较软的硬橡皮适合大面积的擦抹画面中各种深浅不一的调子部分。可塑橡皮较为少见,属于专业绘画用橡皮,是一种可以捏来捏去塑型的橡皮。绘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擦抹区域的需要捏塑出不同的形状,然后对画面擦抹。而且这种橡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需要擦抹的时候,用黏粘的方法就能够达到减弱画面重色的效果。

弹布也是要提到的一个作画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弹释掉画面上大面积的色调,起到对整体画面调子的把控。通过弹布弹释画面的色调来达到控制画面总体的色调关系。素描绘画中其他工具的使用,如:夹画纸的夹子的使用方法,透明胶使用时粘贴的角度位置,图钉的怎么使用不会影响画面。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这些工具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司空见惯,但是能真正使用好这些工具还需要初学者细心体会,在画素描的过程中充分地掌握和使用好这些绘画工具。

综上所述,素描绘画中的画笔、纸张、画架等工具都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和特性,在使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素描作品的画面效果。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和掌握绘画工具的不同性能十分重要,且需在绘画实践练习中慢慢感受和体会,为完成一幅高质量的素描作品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蒂尔·塞勒/克劳迪亚·贝笛.当代素描新概念训练教程[M].赵琦,何积惠,周燕琼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王启民.素描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张文超,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造型艺术。

作者:张文超

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 篇2:

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真”与“实”

摘要在西方写实绘画发展的600多年间,画家一直追逐无限接近视觉的真实,他们以每次科技的进步作为起点,不断研究客观规律、理性思考,终而达到了一种最大限度地接近对物理世界的客观再现。而中国传统绘画,却建立了一套与之完全不同的法则和审美体系,体现出东方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人对客观真实的独特视觉表达。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客观世界中“真实”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是有差异的。

关键词:视觉真实 主体与客体 科学造型 写实与写意 兼容中西

从哲学意义上讲,“真”是主体,“实”是客体。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是随着人类的历史而存在的,它的意义也是不断追求真实情感的过程,从原始的洞窟岩画、彩陶纹样到当代的照相写实、抽象水墨艺术,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与审美习惯的支配下,创造着不同形式的绘画艺术,使得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一 科技进步是西方写实绘画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

回顾西方美术史,你会发现在20世纪以前的主流绘画,除去叙事性题材不谈,从绘画语言来说,是不断追求视觉真实的历史,这种写实性绘画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突破都是在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发生的。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和透视学的产生,艺术家直接参与研究和运用二者的成果,从而改变了中世纪壁画中人物和风景的僵硬刻板描绘,让画面更生动、更亲切地接近现实生活。在这个时期对解剖学做出贡献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能熟练掌握、运用透视法则的画家乌切罗最具代表性。之后的几百年间,虽然各个时期主流绘画时而追求自由奔放的巴洛克风格、时而又流行奢华的洛可可风格,但探索视觉真实的方向并没有偏离,到大卫、库尔贝所在的新古典和现实主义绘画时期达到顶峰。进入19世纪,艺术家还没有就此罢手,光学的发展又打开了绘画探索的另外一扇大门,我们熟知的印象派绘画就产生于这个时期。最早进行绘画色彩真实探索的画家应该是英国画家透纳,在他的启蒙下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出现了一批有志于改变固有学院规范的画家,其中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人,到后来的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和西涅克作品的风格特征和科学分色图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成果启迪了画家,他们智慧地发现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色彩上更大限度地接近了视觉的真实。

试想,难道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就看不出来在阳光下的阴影中有蓝色吗?为什么在几百年里的西方绘画总是笼罩在黄褐色调中?我想这其中会有几种原因:其一是材料学的发展,19世纪以前的画家常用的颜色一般最多不超过7种,多为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1856年合成颜料的发明,是现代颜料工业的里程碑,化学工业生产的合成颜料品种多、成本低,优质的合成颜料在着色力、耐光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优于一般的天然有机颜料,经过合成加工的无机颜料可以代替绝大部分天然矿物颜料。这时期的颜料品种已超过20种,材料学的发展为绘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其二是现代光学的成果对绘画产生了影响,其实,早在17世纪后期牛顿的分色光谱发现一直没有受到画家的重视,直到印象派画家莫奈运用提纯的鲜艳颜料造成的视觉距离混合规律创作,从此印象主义绘画诞生了,也可以说牛顿的实验光学支配了印象派之后的视觉艺术。还有一种原因,那一定是古代画家思维的惯性,受到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审美以及前人成就的心理控制等等。1839年法国画家L·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机,之后照相机可以提供更客观的图像,一些画家便利用相片来进行创作(画家德加、劳特累克的作品,在创作素材的准备上,相片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20世纪中叶,出现了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更是把视觉真实推向了极致。如果说,此前的画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照片的真实还是羞答答地利用相片,那么此时受到美国商业广告和流行文化影响的照相写实主义画家,已经彻底摆脱了照片对绘画造成的心理障碍,大大方方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创作了。而且,大多数画家以巨大的画幅呈现细致入微的描绘,连毛孔和发丝都精心刻画,每个细节已经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客观视觉真实,所以这种绘画也称之为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代表画家有克罗斯、戈英斯、皮尔斯坦等人。超写实绘画从美国开始流行并一度风靡世界。这种绘画风格单从视觉真实而言,的确做到了前无古人。科技文明的进步更加完善了西方写实绘画艺术所追求的视觉真实。

二 以哲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对客观物象的写意性描述

中国儒释道一体的哲学观念对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各种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画家对自然的理解也和西方完全不同,他们可以寄情于山水花草,并赋予客观物象于灵性,对于题材的选择则更具象征意义,例如“梅、兰、竹、菊”与自身修养及道德品格的联系。

古时对一幅作品的优劣判定极为抽象,好的作品有“神形兼备”的说法,这里所讲的“神”就是心理的真实感,中国画家所说的“神”也可以理解为文人所追求的“意境”,依照这种追求来看,最高成就无疑属于徐渭、朱耷、石涛等人,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都属于此类大家。千百年来,为了使绘画更靠近“神似”,从而达到生动感人,古人总结了类似“谢赫六法”等理论体系,“六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首要,可见作品的生动性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为了追求作品中的“神似”甚至可以牺牲某些“形”的干扰,正所谓“得意忘形”之说。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更是悟出“似与不似之间”为最高表现形式,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绘画,发现人物画并非主流题材(当然也不能否认像梁楷、陈洪绶等大师的人物画成就,只是有此造诣的画家甚少),而山水和写意花鸟作品的成就为更突出,因为这两种题材对画家来说自由度更大,旧文人在封建时代被各种清规戒律所束缚,只有书法和绘画可以自由地发挥与创造、抒发情绪。作品中一般包含诗、书、画、印四个要素。有“诗”必然会追求“意境”,正所谓“文人画”,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璀璨的明珠。

看来支配中国绘画发展的是东方哲学,而这种哲学包含着一个民族数千年来的政治、文学、历史的遗产。所以直至今天,中国传统绘画对于西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陌生的,他们很难理解中国绘画里水墨中所追求的“法”与“道”的意义。因为它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得以发展的科学基础。

三 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差异

用最简单的语句来阐述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差异,那就是一个重“写实”、一个重“写意”,一个重理性、一个重感性。一个侧重视觉真实(在西方人看来绘画的视觉真实可以无限接近心理真实)、一个侧重心理真实(中国人认为心理的真实会更靠近视觉的真实,这就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有亮面和暗面阴影的写实油画反而认为不真实的原因)。也即一个是为“写实”而“写实”,一个为“写意”而“写意”。

“写实”的为了更写实,不断探究,利用仪器等比放大或缩小,合理运用科技成果,在绘画方式和材料上都不断进行改良,努力实现画面中物象的形于色准确无误,再现客观世界。“写意”的为了更写意,可以总结与继承前人的成果,不断简化形式与方法,可以放弃物象外在的客观性,进行夸张描绘,甚至达到抽象。

西方写实绘画能够成为主流艺术,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叙事性主题,能更好地为统治阶层和上流社会用来说教和记录他们的奢华生活,当20世纪民主社会与新科技的追逐成为世界主流时,当写实绘画借用影像技术发展为超级写实时,这种历史传承又转化为挑战视觉极限的个人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在时代变迁中完成了它涅般的修炼。单从工具材料和方法上来看,中国传统绘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变得更加单纯。代表着中国传统绘画最高成就的徐渭和朱耷,他们几乎只用黑白二色即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齐白石用最单纯的色彩和最简约的笔法画出了最生动感人的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山石是有生命的,荷花在风中摇曳、鱼虾在水中嬉戏,可你发现那虾的周围没有画水……这就是中国人对“真实”最亲切的描述。

四 两种文化的碰撞后的交融实践

元代以后正是中国文人绘画发展的黄金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给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科技文明,也带来了发展成熟的西方艺术。这些人中不乏绘画高手,代表人物有利玛窦、邓玉函、王致诚、郎世宁等人,他们需要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在中国美术史上完成了他们第一次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造。作为西方人他们有着中国画家所不及的科学造型能力,但因其作品缺少东方审美中的“神”而不被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认可。他们中的一些人,能熟练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虽然从作品构图、题材上尽力去靠近中国画的传统法则,也加入了西方绘画的阴影法来塑造物象的立体感,但却失掉了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对作品“意境”的传达。虽然这次改造并不成功,但对后来的中国画发展还是提供了参考价值。

1908年,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被严复翻译成《天演论》介绍给中国,使中国人开始真正认识并接受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五四”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包括中国绘画。一些画家赴欧洲和日本学习了西洋写实绘画技巧并回国进行中国画的改造,尝试把两种绘画进行结合,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岭南画派的形成和徐悲鸿学派及林风眠体系的完善,但也患得患失。他们之中笔者认为林风眠体系更接近东西方皆认同的“真实”概念,例如吴冠中、苏天赐等画家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中国传统艺术更强化主观感受,虽然历史没有接受来自像郎世宁兼容东西的视觉创造。但西方画家的实践在东西方美术交流史上还是很有意义的,今天看来20世纪中国历史选择的徐悲鸿学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意义更大于学术意义的缘故。毕竟写实绘画转变为现实主义主题创作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会更加直接。

我们现在可以回到本文开头的介入点,唯物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上物质实体的以外都是抽象的”,艺术中的“真”也是抽象的、主观的,所谓“主体”。这种“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存在不同的理解,西方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写实绘画无疑更靠近“实”的概念,在视觉上更理性地再现了现实物象,也就是说的“客体”。中国传统绘画重个人主观感受,也有意或无意地消解了客观物象的束缚。然而哲学意义上的最大限度的主客合一必然是所有画家的追求目标。

人类绘画艺术的发展,东西方大致都经历了原始崇拜、宗教绘画、宫廷绘画、市井绘画(包括文人画)和个体表现等主题的演化,表现形式或材料是多样的,但追求真实的目标没有改变,都经历了视觉传达到心灵传达再到观念传达的过程。了解不同体系绘画艺术的形成及背景的异同,是画家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必然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四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西方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谢弗勒尔:《色彩对比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6] 罗伯特·贝弗利,张敢译:《向大师学绘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7] 王风华、贾明:《超写实表现素描》,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8] 徐天进:《〈重生〉当代艺术的跨学科思考实验报告》,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007年版。

[9] 王风华:《超写实素描的分析研究与训练方法》,《当代艺术》,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风华,男,1971—,陕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作者:王风华

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 篇3:

浅谈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表现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启发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表现差异的比较,来阐述二者之间的特征。中西方色彩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历经了一系列的演变、完善,形成了各自独树一帜的色彩表现方式。传统中西方色彩表现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传统中国画在色彩表现的观念上,从不像西方传统绘画那样追求自然、写实,而是注重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和色彩的装饰性。本文还将阐述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表现在我国的创作实践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 色彩表现 美术教学

纵观世界美术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古典油画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绘画,这两种绘画在色彩表现上由于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哲学,而导致人们在绘画中运用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绘画色彩主要表现的是意境,是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而西方传统绘画注重理性,追求自然、写实,特别在印象派出现后,更加突出光与色的表达,具有较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运用笔触和肌理等效果表现出色彩丰富的视觉感受。从中西方传统绘画理论来看,中西方传统绘画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差异。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表现特点

(一)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表现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受到当时政治、宗教、哲学等多方面影响。南北朝时期大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六法论”,其中“随类赋彩”这一理论是传统中国画设色的一种重要方法,将客观物象分为多类,也可分为时间、情感、等级等抽象的类别。在归类的同时,画家进行主观处理,赋予物象主观色调。每类随“意”而赋,赋予客观物象以精神含义,如京剧人物中以白脸出现,多代表奸诈多疑的形象。把自然色彩赋予每类客观物象,使其具有独特的精神含义。山水画家将自然景物在脑海中构成主要概念颜色,将自然色彩归类,赋予其主观的色彩。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以唐朝为例,各个等级对应着不同的颜色,由黄、紫、朱、绿、青、黑、白的顺序依次表示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在唐宋之前以艳丽、厚重为主。唐宋之后,文人画逐漸浮出水面,王维将诗带入画中,被后世称作文人画之鼻祖。宋代苏轼首次阐述了文人画理论,奠定了文人画的根基。元代画家赵孟頫将画中的笔墨情趣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代文人画日趋成熟,“吴门画派”、董其昌将文人画又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清代,文人画达到了巅峰,题材众多,技法、理论成熟。

这时期,文人画成为主流,大大改变了以前的绘画风格,绘画中更多体现的是画家的品格与精神追求。绘画中通常以墨线为主,用线塑造出画面的所有物体后,施以其主观色彩,以线写形,轻薄施色,色墨统一协调,画面灵动富有生气,色彩的存在为单调的墨线增加了美感,更加注重笔墨间情感的流露。墨分五色,并不是将墨色分为五个单独的颜色,而是通过水来调节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和光感。唐宋以后,色彩的地位不断下降,更重视墨色的表达,色彩从不追求与客观事物的固有色一致,而是更注重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和装饰功能。唐代张彦远提出“是故运墨而五色具”,是指墨色可以代替多种颜色,具有多种颜色的感觉。

笔者曾经看过一幅工笔重彩作品,画面中是一对准备朝圣的母子,这幅作品在色彩表现上继承传统,也发扬创新,中西绘画色彩相互借鉴。用色彩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季节性。例如在刻画孩子的毛线帽时,运用粉色染出帽子的颜色,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妈妈身上穿的藏族传统服饰,颜色单调朴素,用深颜色来表现母亲的稳重纯朴和对朝圣的虔诚之心。刻画背景时,用古茶色大面积罩染,体现出冰雪初融的初春,同时拉开空间距离。画面的颜色总体偏冷,色调统一,表现出乍暖还寒的季节。孩子在母亲的怀里蜷缩着,母亲露出满脸对孩子的宠爱。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表现的是一种对客观物象相对不变而稳定的色彩美。

(二)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表现特点

在西方古典时期,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还局限在于固有色和环境色上,因而客观物象的固有色是画面的主要颜色。色彩的变化是根据素描稿的黑白灰关系而进行的,正是在之前完成好的素描稿上面进行上色,使整个画面具有丰富的色彩感。在颜料方面,古典时期多使用矿物色,这点与中国传统绘画色彩有相同之处,只不过二者介质不同,中国画颜料为水性,而西方传统绘画颜料为油性。由于矿物色颜色单一,颜色种类较少,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作品色彩的表现。但随着科技、工业的发展,颜料的颜色和种类变得丰富多样,给画家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多彩的作品慢慢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色彩偏重理性,造型、透视学理论研究都要求人们在描绘客观物象时,要从客观物象的实际出发,严格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颜色表现在画面上。解剖学和透视学不断发展,在运用色彩方面与其相结合,色彩表现随之丰富,塑造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了客观事物,部分写实问题得到解决,但色彩仍然没有达到完整的写实效果。

中世纪绘画是完全为基督教服务的,绘画成为宣传基督教的重要工具。绘画形式主要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为主,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自然主义注重描绘物体的固有色,例如云彩是白的、水是绿的等,到了以基督教为主的中世纪,色彩脱离了自然的属性,即客观物象的固有色,色彩被赋予了其他的精神含义。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奠定的写实手法,在中世纪完全看不到痕迹,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后期绘画色彩的发展。中世纪被那些崇拜古典和文艺复兴文化的近世学者称为黑暗的1000年。

印象主义画派对色彩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不断发现光同样是色彩之中的一分子。印象派画家对光的认识和运用使他们尤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色彩真正的本质。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因为远处的景物受到了雾的影响,在空气中产生透视,在描绘景物时没有照搬景物原本的颜色,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蓝紫色。同时,西方古典画家只是单调地使用黑与深褐两种颜色的调和来处理阴影部分。由于色彩理论的不断发展,物体的阴影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光源发出的颜色、投影面固有的颜色、环境色和色彩之间的补色都会使阴影的颜色发生不同的变化。

总之,西方传统绘画色彩是一种注重科学、追求客观真实事物的刹那的色彩美。

二、中西方传统色彩表现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启发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应用多种课堂实践方法,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比较,给学生讲述绘画史上的一些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个全面、整体、明确的认识,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脉络。

(一)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中以鉴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作品,给学生讲解作品的颜色,讲解色彩的基础知识,先让学生了解颜色。然后给学生一个没有颜色的孔雀线稿,让学生自由给孔雀涂上颜色,在涂颜色的同时,让学生在孔雀周围画上背景,有的学生画的是房子,有的画的是草地,还有游乐园等等。这种课堂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色彩情感表达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色彩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色彩本身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色彩语言传达出他们的情感,并与观众产生共鸣。让学生了解色彩中的情感表达,既能使学生在绘画时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更好地去鉴赏艺术作品。例如在课堂中赏析梵高的《向日葵》,画面高纯度的颜色表达的是一种富有激情的感觉。在赏析中国传统水墨画时,如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色彩不同于西方那样奔放,大面积的水墨自然地分出浓淡墨色,表达出一种飘逸自在、悠闲恍惚的感觉。

在课堂上通过鉴赏中西方绘画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绘画中色彩所具有的情感表达功能,感受到画家通过色彩传达出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审美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结语

总之,本土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形式。这是当代人的绘画宝库。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应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色彩联想与色彩的情感表达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艺术创作中,中西方绘画色彩理论、观念、表现手法是可以相互交融借鉴的。我们既要传承传统,也要不断创新,使中西方绘画色彩朝着崭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邵大箴.现代派美术浅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

[4]王克举,闫平.色彩印象语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5]王化斌.绘画色彩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孔新苗.中西绘画比较[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8]潘天寿.色彩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9]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0]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江俊达,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教学;高馨雨,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江俊达 高馨雨

上一篇:屋面防水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交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