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色彩与色彩意象——浅析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色彩意象

2022-09-12

红—橙—黄—绿—青—蓝—紫—灰—银—金—粉……色彩的世界千变万幻, 迄今为止色彩仍是学者、艺术家、科学家难以归纳其种类和信息的复杂领域。

色彩是太阳的孩子, 然而没有人类的审美活动色彩将毫无意义。色彩作为人类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无时不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领域里发生着效应。

一、关于色彩意象

“我内心有大自然, 有艺术, 有诗情。倘若据此而不知足, 怎样才能知足呢?”

色彩作为艺术视觉语言, 反映着人的情感与思想, 在许多绘画与文学作品中人们都是通过色彩传达情绪——当我们看到色彩时除了生理上的感知, 心理上也会产生情感效应, 这种效应称之为色彩印象, 色彩印象在画面中的色彩语言称之为色彩意象。

色彩意象与人的情感效应可以归为于人的联想活动。联想活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它因着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工作、民族、信仰、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经验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色彩联想活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经过审美历程的演进, 人们从视觉经验中总结归纳出色彩感知和色彩联想的表征性, 这种色彩经验告诉人们眼前的色彩是具体的还是表征的;是经验性的还是创造性的。因此, 同一相貌的色彩会因着上述因素使它的语言呈现不同的色彩意象。试如人们看到红色会联想到幸福、热情、美满、团圆, 同时也会想到危险、恐惧、血液和死亡;看到绿色会联想到草原、植物、希望和生长, 然而绿色又有苦涩、沉闷、压抑和毒药的象征。在色彩意象里, 人们还会根据色彩特征与人的性格、品质与情感发生强烈的关联, 比如黄色会让人感受到活力和希望, 权利和地位, 同时还会有不忠和背叛的气质。黑色则是邪恶与孤独的代表, 但它同时又彰显着纯粹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的文人山水画中, 黑色意象渗透着神秘的禅意和无限的悠远, 以及超脱的东方美学。正是由于色彩的表征性和人们的联想能力,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带有自身独特的色彩归属。

二、从西方绘画艺术中看色彩意象的表达

通过认识色彩意象的表征性, 了解色彩的意义,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欣赏与解读艺术作品。

色彩的相貌与表征性常常于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 使画面视觉语言有着浓重的色彩意象。仅就蓝色而言, 在西方文化中, 无论宗教、信仰还是人文风俗一般推崇蓝色为“圣色”。视蓝色为“庇佑”“宁静”“舒适”“温馨”“庄重”“神秘”等象征。蓝色最早提取自印度的菘蓝植物, 称之为“靛蓝”。这种色彩在欧洲十分流行和宝贵, 因此, 在许多绘画艺术作品中, 画家常常使用蓝色突出画面主体。例如,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中, 圣母像中的圣母总是以“蓝色圣衣”出现, 如:《哺乳圣母》《岩间圣母》中的圣母都身着蓝色披风, 这里出现的蓝色意象传达了庇佑与安详、神秘与庄严的色彩意义。再如, 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作品人物服饰也多以蓝色描绘, 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佣》《读信的蓝衣女子》《古琴旁的蓝衣女子》等, 其蓝色使画面总是呈现温馨、舒适、宁静的庄严感,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洁净环境和优雅空间气氛的追求。

在欧洲绘画艺术中, 具有鲜明色彩意向的作品如夜空中的星星数不胜数。克劳德·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的杰出代表, 具体形象削弱于色彩意象之下, 通过日出时的阳光对海水的照射, 构成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印象画面, 由此开启了印象派在绘画艺术史中的进程。保罗·塞尚被誉为“现代主义之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超越具体物象寻找表达窗口的新视角。他的作品《埃斯克的海湾》是由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构成的, 其海湾的蓝色深浅不一, 隐藏着诸多变化, 于宁静中透视着强大的躁动, 其建筑物和树木由褐色、橘红色和绿色等色彩构成着, 充分体现了“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 形也就成了。”这一绘画概念。在《圣维克多山》作品中, 塞尚充分掌握了他所特有的那种色彩立体构成方法, 赋予色彩以全新的表现, 以色彩节奏来来代替形体造型。塞尚作品中所呈现的是色彩的对比及构成的意象, 是用色彩来表现生命和精神的本质, 塞尚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全新的绘画观念, 完全是凭借了他印象主义的色彩感知和瞬间观察。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用粗重有力的笔触和疯狂的蓝色与黄色向我们传达出他对自然、生命的赞叹与热爱。在梵高笔下, 蓝色与黄色这两种色彩传达出画者迫切的精神世界, 如《星夜》《有乌鸦的麦田》《夜间咖啡馆》《自画像》。表现主义之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眩晕般的绝望和空虚不仅由于扭曲变形而尖叫的人物传达出, 画面中像血一样红色天空和具有象征死亡含义的黑色以及蓝色河流都直接而准确地体现出画面所指向的语言。蒙克画面中的红色天空是一种焦虑到神经质的爆发, 蓝色的河流和红色天空的边界似乎被旋转和扭动, 一如黑色人物的扭动趋势, 这三种色彩意象姿态共同呈现出了一场巨大的精神灾难。焦躁的色彩同时也是爱德华·蒙克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将色彩语言推向极致的当属20 世纪的包豪斯以及抽象主义的诞生。从保罗·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彼埃·蒙德里安和杰昂·米罗等艺术家的作品里我们同时能够与他们的色彩发生强烈的共鸣。

保罗·克利和瓦西里·康定斯基一直潜心研究音乐旋律与视觉线条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长短不一的几何线条和色块传达出的节奏感和叙事性。而彼埃·蒙德里安则更进一步的使用高纯度的红色、黄色、蓝色对画面进行构图分割, 追求一种平衡的画面视觉语言。在他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中, 试验性的将音乐节奏转换为视觉色彩构成, 通过色彩表现音乐的韵律和动感。其作品中的红色、蓝色和黄色象征着百老汇的繁华和热闹。杰昂·米罗作为超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性人物, 其作品常带给我们梦幻般的感受, 其中也不乏幽默和清新的色彩表达, 试如他的《一个女人的爱情密码和星座》, 那些抽象交叉在一起的形体配色表现着女人复杂的情感面貌, 在画家的精心安排下, 它们共同织就了一个奇幻般的视觉画面语言。而保罗·克利的《玫瑰花园》运用分割画面的方式将不同的红色颜色均衡的分配到整个画面当中, 让这个画面散发着温柔浪漫的气息。其色彩意象不仅存在着力量的对抗, 同时也体现着对生命的赞美。

不难看出, 色彩之于画家就如同生命需要空气、阳光、雨水一样重要。色彩不仅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 更是通过色彩传达出属于个我与宗教的情感、情绪, 是来自心灵的外在写照。

三、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看色彩意象的表达

“翰墨无形画, 丹青无语诗”, 中国绘画自古视色彩为人类的情感语言。中国的诗、词、歌、赋中常用色彩意象表征作者心中的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的“青色”意象, 形容青年男子风度翩迁的美好形象。“青色”即取自蓝草的靛蓝色;又有“芳草青青”、“绿水青山”等语来传达生命复苏、冷意尚存的春色。“蓝”、“冷”、“春”的色彩印象与读书人的气质十分契合——清爽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青色”有了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生命气质, 比蓝色清逸、比绿色深远。再如:曹操《短歌行》中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抒发求贤若渴之愿, 将“青色”上升到人格高度的表征。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也。”

中国自古有“诗画同源”之说, 画就是无形的诗, 诗就是无形的画。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呈现大量的有关色彩意向的描写, 它对相关艺术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红花别样红。”用“碧”与“红”两种强烈的补色对比呈现出夏日绚烂之样景, 经由美术家朱宣咸理解而绘制的中国画作品《映日红》就是对“红花碧叶”的视觉造型表现。当代艺术家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桃花源》与曾梵志的油画作品《桃花源》, 均是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语境的转换与形式延伸。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色彩意象是人类主观视觉记忆中的色彩表征, 是对客观世界的情感映照, 也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从楚辞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章回小说……个中字句都渗透着由色彩所传达出来的色彩意象:《诗经》中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所展现的就是一幅水天一色, 人景相容的唯美画面;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借用景色拉开了空间层次和对人的深情, 借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寓意友情;宋代词人陆游的《衩头凤》中“红稣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其“红酥手”、“黄藤酒”、“宫墙柳”这般唯美的色彩意象描画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借“碧云天”、“黄花地”这样的色彩意象展现出一幅视野高阔的秋天景色以及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 道出了“姹紫嫣红”这园中之色与深锁在闺帷之内少女的无所寄托的春情……

色彩意象不仅仅是诗人视觉上的感受, 同时借景抒情引发出对精神与情感的寄托与追思。“鸿雁”思乡、“鸳鸯”成双、“明月”相思、“斜阳”怀古……字句中无不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试如《凤栖梧》中:“绿暗红稀春已暮, 燕子衔泥, 飞入垂杨处。柳絮雨停风不止, 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杖芒鞋无定据, 穿过溪南, 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 一川风月谁为主。”中的“绿暗红稀”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常用到的一组色彩对比。绿色映衬红色, 画面质感深幽而惨淡, 映出了一幕迟暮的情感画面。与李清照那句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有异曲同工之描述。“绿蚁斩醅酒, 红泥小人炉。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描写把酒对坐之景的诗, 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这里出现个“绿酒”和“红炉”两个色彩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典型的色彩对比, 也是诗人们借用最多的色彩。不论“绿肥红瘦”、“绿暗红稀”、“怡红快绿”都渗透着这一纯粹的色彩意象——这里面系着属于中国人固有的一份色彩情怀。

在诗词字句中也有大量的对时间感受的色彩意象的描述“落红”、“春柳”、“绿荷”、“黄叶”、“秋草”、“梅花”、“白霜”等, 我们从中可以感知季节和日月的变化。如“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意象牵引出三月扬州琼花盛开在烟雨蒙蒙之中如幻似真的画面……。

同时, 也有对空间感受的色彩意象。如《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深深深”、“无重数”一句不着色彩, 但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色彩的渲染。同一色相的明暗推进所带来的层次感、深入感和神秘的幽怨感在读者的心里营造出一个压抑深邃的空间:诗中从“白墙灰瓦”的黑白对比再到“柳绿霏微”的绿色明度渐变……转而“粉红珠帘”、“朱红帷幔”, 其色彩意象所呈现出的一幅幅场景画面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其白雪皑皑中静立着片舟与独绝的老翁, 仿佛由点及面的立体空间, 使画面的空间意境立体而开阔。再如:王摩诘《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简直就是诗词中的至上主义, 王焕之《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白云、古城、万仞山共同建立了一个由远及近的色彩空间意象。

在有限的语境当中, 色彩意象传递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诗论》中艾青说道:“一首诗里面, 没有色调, 没有光采……何以见艺术的生命呢?”诗人的创作有如画家一样, 都渗透着构成的形式和色彩的美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色彩意象, 挖掘色彩意象的表征性和由此产生的视觉美感和心像共鸣, 不仅是对色彩美学的探讨, 更是对人类情感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礼赞, 同时验证着诗画同源这一经典理论。

四、结语

正所谓“因情咏彩, 因彩抒情”。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色彩意象经常在不经意间“唤醒”我们的情感共鸣。它源于我们内心本能的震颤, 随着不同的语境发生着诗意的变换, 色彩所蕴涵的视觉力量和人文价值不可估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色彩意象比较分析, 旨在研究色彩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 以及色彩所蕴涵的视觉力量和人文价值。力图归纳出有利于色彩艺术表现的规律。

关键词:色彩意象,西方绘画,中国古典文学

上一篇:网络媒体新闻标题低俗化特征下一篇: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