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乐歌唱心理的具体培养方式论文

2024-04-10

谈乐歌唱心理的具体培养方式论文(精选4篇)

篇1:谈乐歌唱心理的具体培养方式论文

声乐学习者要累积自己所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歌唱技术,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声乐的技巧性,艺术性,同时也在考察我们的心理素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把自己所学正常发挥出来,这需要培养我们歌唱时的心理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并且有益于演唱者整体歌唱能力水平的有效发挥并充分展示出来。

关键词:声乐 心理 歌唱 培养

前言:

歌唱艺术是人类在长期歌唱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产物,歌唱者在声乐表演中,始终贯穿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者完整地表现艺术作品并提高其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心理素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人类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良好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行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时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歌唱心理与歌唱行为相互影响并紧密联系着。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在歌唱中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演唱者的艺术表演力、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其次,歌唱心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力。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去控制、协调自己的各个生理器官,使他们处于自然、灵活、和谐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良好的歌唱心理培养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演唱歌曲时的要素

1.1注意力。

在演唱时,注意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是否能有明确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注意力起到了至关的作用,没有了注意力,演唱者就会比较盲目的去歌唱,这样是没有效果的。再就是,注意力能根据一个人的思想、兴趣和爱好,把心理活动集中到某一对象上,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演唱者对其他事物所受到的干扰,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演唱。我们要正确的去认识演唱者的注意力,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1.2情绪

同时,演唱中,我们也要注意歌唱时的情绪。歌唱中的情绪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演唱中,情绪的好坏能够对歌者能够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歌者更好的去表现。由于情绪的正确的调整,能够使演唱者在歌唱中更加的让自己身体放松,能够让歌者更完美的演唱作品,从而带动观众的气氛,也就更能够让观众认真的听你演唱,也能让观众更进一步的去理解作品、欣赏作品。

1.3技巧性

在声乐学习中,作为一名学生来说,认真观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在老师示范的时候去了解老师发声时候的共鸣腔体在哪里,同时思考,相对于老师的示范,自己的共鸣腔体的位置是否正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集中注意力找到歌唱的位置等等。不集中注意横膈膜的扩张与收缩,就会引起提胸吸气,导致歌唱时的“根基不稳”;不注意张大嘴吸气、打开喉咙歌唱,喉咙就会用力。

1.4良好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人类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良好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行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时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歌唱心理与歌唱行为相互影响并紧密联系着。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在歌唱中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演唱者的艺术表演力、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其次,歌唱心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力。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去控制、协调自己的各个生理器官,使他们处于自然、灵活、和谐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良好的歌唱心理培养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再次,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胆怯、焦虑、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证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身体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发声与气息并使其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对于展示演唱者的舞台表现力、演唱技巧与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由于心理因素从而影响演唱结果好坏的现象感触颇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分别论述如下:

二、在演唱中的不良歌唱心理素质表现与成因

2.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评价,一种在认知上产生偏差的,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自卑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总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在声乐演唱活动中,由演唱者的内心自卑,造成歌唱心理障碍的情况非常普遍。演唱者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对歌唱技巧和歌唱能力的不自信评价,这类型的人无论其演唱能力如何,在他对自己的歌唱能力作评价时,总是存在着期待水平与实际水平的鲜明落差,并最终因为信心的缺失而无法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还有,习惯用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把自己期待的水平当成自己的现实水平,以此人为地给自己加设各种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经常性地夸大了自己与别人的水平差异,从而不自觉地加大了自己的现实能力与所期待技巧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演唱时歌唱者若是有自卑心理的话,他的情绪多半是不够稳定并且会经常走神,其情感状态不能真正地贴近角色,贴近作品形象所规定的情境和意境氛围,这样的歌唱心理使歌唱者难以达到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

缺乏自信心的歌唱者,总是过分地关注自己技术上的缺陷,过分地担心失误并过分地害怕失败,因此极易受到惊吓,容易造成情绪焦虑并容易在行动上发生动摇。所以,他们通常会消极的想象着自己,怀疑着自己会失败,并由此最终导致真正的失败,使得他们什么事情做不成也做不好,并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羞耻感和挫折感,成为自己精神上的俘虏。

消极的自我想象增强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造成了对失败的客观期望。这种消极的自我想象和自我怀疑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阻碍歌唱者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发展,还会使得自己本已掌握的歌唱技巧无法有效地展示和发挥出来;甚至因此不堪承受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技术操作上频繁的失误,使之与心理障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并最终诱发舞台恐惧症。

2.2恐惧心理

人的情绪是对刺激物的一种反应,又是产生这一系列反应的原因。如果消极的情绪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破坏情绪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恐惧的情绪。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它是人们在臆想的或真正的惧怕而产生一种较稳定的情感或一种短时间的激情。

演唱者对观众和舞台的恐惧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它源于人们对不熟悉或不了解事物所发展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产生于每个人的内心,即使是酷爱和热衷于挑战未知世界的人,也极易产生同样的心理。至于恐惧程度的差异,则在于每个人在应对未知事物时所具备的经验和心理素质。

在声乐演唱活动中,导致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过度紧张和兴奋,而由恐惧引发的演唱问题则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性的,二是的生理性。精神的敌人是歌唱时恐惧心理所引发的自信心缺失;生理的敌人是歌唱时肌体运动的失衡和肌肉力度的高度紧张。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既影响和制约缺又相互联系着。因为精神恐惧会使演唱者失去自我的控制能力,从而造成肌体歌唱生理运动平衡的丧失和嗓音力度的僵硬;而肌体运动协调性的丧失和肌肉力度的紧张僵硬,会导致精神情绪的紧张,使恐惧心理加剧。所以,正确地协调和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恐惧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有些恐惧源于听众;有些恐惧源于对竞争对手的担心;有些恐惧出自于演出准备的不充分;有些恐惧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些恐惧来于演出场景及周围情景的紧张气氛;还有些恐惧则形成于演唱时听觉环境的变化...总之,无论出现哪种情况,一旦对歌唱者的演唱心理产生负面制约,歌唱者的恐惧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三、如何培养:

按照以上两点所述并以自身为例,在刚学习声乐时,单独面对老师时会害羞也害怕唱得不好会被骂;慢慢适应后可以跟着老师的步伐去学习;到后来,同样的环境下,一起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就开始有点害羞了;又例如在家里,单独在家时,会练练声,唱唱歌,或者去弹弹琴,但父母回来后,就不会再碰这些东西,也生怕父母会评教;还会联想到艺考的时候,面试部分,就算在学校练熟练了,但到现场时,会被周围的人和氛围所带动,变得紧张,就容易出错;还有在学习演唱时,在某个点重复出现错误。例如一首歌唱到某高音处会破音,在之后的每一次演唱中,在这个高音处就会成为你的心理障碍,心情就会出现起伏,气也会沉不下来,越担心出错的地方就越会出错。

总结出来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障碍,如何培养歌唱心理,归纳出以下几点:

3.1正确看待失败。

培养歌唱心态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3.2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歌唱态度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

3.3夯实理论知识。

增强歌唱信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对于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的形成、演唱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的涵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和演唱自信心的增强,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克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期间,要努力夯实自己专业理论知识。一是在平时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克服不重视理论学习的倾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理论学习,不达到标准不放松,不原谅自己。二是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要多看一些专业以外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等。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以生命,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因此,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有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更准确地表达歌曲,更动情地演绎歌曲,从而增强演唱的信心,使演唱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3.4积极参加实践,积累歌唱经验

演唱经验对学生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和演唱技能技巧也是在演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提升的。所以,在校学生应该注重演唱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帮助自己的演唱取得圆满成功。在平时无论是小课、大课或是大的演出活动,都要以积极主动姿态和饱满的激情去对待,适应不同的歌唱环境与歌唱氛围,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改善,心理障碍得到消除,驾驭自己心理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对自己的表演成功充满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培养。

四、结论

声乐学习者要累积自己所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歌唱技术,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并且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不足,多参加舞台表演,累积经验。所以,歌唱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兼顾多方面的发展。综合以上所述,良好的心理和歌唱技术是演唱成功的原因,缺一不可。

篇2:谈乐歌唱心理的具体培养方式论文

想象力是一个人发育过程中必备的因素,想象力丰富的人其思维也灵活,创造力也旺盛,对社会的贡献就大。 所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教师的责任, 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责任。 幼儿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想象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教师加以训练,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优化幼儿智力的全面开发。 社会进入 21 世纪,迈入高科技时代,信息化迅猛普及,这样的生活需要创造性思维, 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幼儿想象力的培养,要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特性,采取最佳的方式方法。

一、开扩视野让幼儿获得感性知识

一个幼儿的想象力是否丰富, 取决于他已有的记忆基础, 这种表像的记忆基础就是幼儿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他们的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想象力。 所以想象力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跟他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想象力是否新颖,想象力水平的高低,想象力发展的程度, 都跟幼儿的生活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他们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我们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 就要指导幼儿去感知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实中最好把他们引入大自然中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耳朵去听,然后去模仿,去思考。 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生活场景,一定的环境情境,让他们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 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样一来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增加丰富的表象内容,为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得去年春天, 我带领幼儿们去户外活动, 当幼儿看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美景时,有个幼儿突然大声喊:“我想采下一片白云,戴在头上。”其他幼儿都大声地笑了起来。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戴白云啊? ”“白云和棉花糖一样,可以戴在头上的! ”我就势引导小朋友观察白云,白云像不像蓬松柔软的棉花糖。 大家都说很像。这种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增强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方法我们都可以采用,无意当中对幼儿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二、开展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每年每学期我们光彩幼儿园都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所有的幼儿都参加这些活动,这对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是必要的途径,而且是非常好的方式方法, 非常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可能就是说话,所以我们利用语言类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事。 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第一要属语言, 当听到别人的声音后,需要分析需要理解,然后要去执行大脑发出的指令。 有些语言不是很清楚地表明去干什么,或者是不去干什么,需要人的想象力去分析判断。 如果教师老是用模糊的语言跟他们交流, 那么幼儿的想象力就永远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朗读诗歌、讲解故事等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

例如,在学习了《小猴子要回家》时,小猴子克拉在外面兴高采烈地玩过了头, 忘记了回家的路,它怎么能找到回家的路啊! 教师可以采取诱导启发的方式,开拓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问,你们如果迷路了怎么办呢? 或者是谁来帮助小猴子找到回家的路呢? 幼儿肯定会争先恐后发言,各抒己见,为小猴子想办法。 有的.说给妈妈打电话,有的说给警察叔叔打电话,还有的说打的回家,也有人的说找个大人领回家……虽然他们的想法有的不符合生活逻辑,可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人佩服。

我们要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达到这个目的就算是教学任务完成了。

其他课程如美术活动, 更对幼儿的想象力的培养插上了翅膀。 幼儿画画时可以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构思出奇特、新颖的作品,有的作品大人无法理解,可他们却画得专心致志,毫无中途放弃的意念。 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幼儿的这种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的灵感,让他们彻底敞开想象的大门,畅想在艺术的海洋之中。 换一个角度说,教师要点燃幼儿创造的火花, 为其继续燃放万花筒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舞蹈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舞台。 音乐是听的艺术,是用心灵去感悟的高雅的艺术。 只有心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内容情境相契合了才能真正感受音乐的内在美。

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让幼儿去听、去想、去思考。 为什么有的音乐情绪激昂,旋律紧凑,有的则舒缓悠扬,旋律舒展。 有的像高山流水有的像大海惊涛, 有的是春天里婉转的鸟鸣,有的是秋天里呜咽的季风,有的像草原奔驰的骏马气势磅礴, 有的像山间流淌的清泉如丝如线等等。 音乐的内涵是十分广阔的,十分迷人的,只要用心去倾听去思索就能体会出它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真正体会音乐的魅力所在,一个会听音乐的幼儿, 他的想象力是超常的丰富,可以说他的想象力是健全的。

三、给幼儿创造一个想象力的空间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大包大揽,由着教师指挥来指挥去, 这样只能扼杀幼儿的想象力,不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所以,教师要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 把他们的心灵放到广阔的时空当中去自由发挥, 让幼儿神游世界。 有的教师喜欢传统的教育方式,直接告诉幼儿天是蓝的,大海是蓝的,云是白的,花儿是五颜六色的, 没有想到幼儿的内心世界就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如果以这样的方法教育幼儿,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方面,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幼儿想象的天性。

时代发展了,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及时开发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到艺术的世界尽情地翱翔。

身为一名幼儿教师, 不仅要熟悉幼儿想象发展的生理机制, 而且要在工作中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这是今天素质教育的呼唤,也是幼儿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一线教师肩负着这个历史使命, 愿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 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

★ 心理论文

★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范文

★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论文

★ 心理论文500字范文

★ 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需求与对策分析论文

★ 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论文

★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

★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篇3:谈乐歌唱心理的具体培养方式论文

1 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与矛盾

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内涵十分丰富,现将其定位于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交替等教学模式[1];并从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矛盾的角度进一步挖掘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内涵特征。

1.1 工与学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是学校的理论学习与用人单位的顶岗实践相结合,“工”是基于工作岗位的、真实地参与工作过程的实践以及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获取;“学”则是基于实践的相关职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从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结合的“工”经历了从做工到做工与实习结合、再到顶岗实践的过程;“学”则经历由无固定内容、到普通文化知识、职业知识、综合性知识的过程。该观点凸显了“工”与“学”矛盾的特殊关系,对理解[2]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内涵、方式很有启发,但将“工”界定在“用人单位的顶岗实践”略显绝对,对学生而言,实践有“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定义为“工作过程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更为准确。

1.2 工与学的矛盾

传统作坊学徒体制下,企业嵌入式人才工、学培养为一体。现代教育发展导致职业教育从工作现场剥离,理论与实践脱节,工与学是成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才有了相互结合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都是为了协调工与学的对立矛盾,实现“工中有学、学中有工、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相互结合”。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矛盾表现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之间的矛盾。

学校与企业追求目标不一致,企业不愿意过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而且还担心可能是为竞争对手培养;院校“双师”型教师中,真正具有企业经历的不多,以教师身份到工厂企业短期挂职的占多数,对企业员工的培养也没有太大意义;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在科研和理论上并不占优,甚至还逊于企业,职业院校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企业投入合作的动力受挫,学校又缺乏有效的制衡,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双方只能靠个人关系维持最低层次的有限合作,比如校庆式的捐赠设备、小范围的订单培养等。

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并没有完全与企业工作实践过程对接,在业务水平、动手能力等技能和责任心、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方面与顶岗实习的岗位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企业出于安全、核心技术保密和生产效率等考虑,使学生难以在关键岗位顶岗实习,轮岗者更少,甚至沦为“廉价劳动力”,不能有效获取实践经验和技能,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矛盾持续恶化[3]。

学校的学期模式比较僵化,限制了时间分配,不利于理论知识的转化;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模式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双师”队伍建设以及与工作过程实践对接的教材编著等,难以持续和有效地开展;学生自信心不足、社会实践不够和动手能力差等也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根据辨证矛盾相关原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当一部分须依靠企业主导进行,学校难以控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企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性质、走向,企业参与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动力来源决定了具体的结合方式。

2 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具体实现方式

目前,订单培养、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本质上都是解决企业参与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数人强调要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来满足企业的需求或强制企业配合,这是比较片面的,不符合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决定了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制度研究层面,只是笼统地提出哪些方面要进行完善或者改革,不能深入到法理层面,制定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4]。

从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角度来看,如果顶岗实习的学生,不经或稍经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在不影响或尽量少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能为企业带来生产效益,企业没有额外的培养成本,比正式员工还要少一些日常负担,还能把部分正式员工“解放”出来,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不再是“鸡肋”,企业会主动将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纳入经营活动范畴。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是企业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不到位的本质原因。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并不是从“学”到“工”的偶然跃进或瞬间转换,彼此之间需要一个载体平台实现转化,循序渐进完成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也即工与学具体的结合方式。这个载体平台能与真正企业岗位一样提供“工作过程的实践”功能,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都可能成为建设主体,为学生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顶岗实践之间的过渡缓冲和能力积累,不妨把这称为“企业元素载体”。这种具体结合方式以企业元素为主线,是在深入分析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内涵特征、正视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工学养结合发展规律的,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前,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往往是特殊条件或背景下的成功,不具有普遍意义,是以企业为主的,缺乏统一运行机制的、不对等不稳定的、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企方在没有价值利益保障的前提下,不愿意承担由“学”转“工”的责任。在深圳等地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是“企业元素载体”建设的尝试,但从市场发展角度看,门槛太高,不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站在学校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企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建设企业元素载体,既满足工作过程的实践,确保教学的连续性,方便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交替地实施教学,又弱化了学校对社会企业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强学校自主性和合作能力,确保有效执行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3 校内企业元素载体建设的内涵

校内企业元素载体(以下称“载体”)不是学校与企业的简单合作,也不是校内企业的代名词,而是在确保学校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入能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实践”的某些企业元素,解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顶岗实习做准备。这里的“校内”,并不是以地理位置是否在校区内来机械划分,而是以学校对载体自主控制程度来界定。“企业元素”是宽泛的概念,是具有企业管理运营性质的、便于市场化的企业构成要素,如以企业环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等。

3.1 载体与校企两方的对接

学校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阵地,即使是民办院校也带着很强的行政架构烙印。载体与校企两方的对接,实际上是人力资源市场化的过程,学校与载体之间通过行政命令或合同协定,确认培养目标任务,载体与企业之间通过合同协定,确认顶岗实习的分配,培养适合顶岗实习的准员工是载体最主要的产品。

载体的作用在于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按照学生知识认知和技能成长规律,逐步适应岗位技能需要,实现理论学习到顶岗实习的软着陆,真正实现“学”到“工”的无缝连接。与把企业当作教育主体的观点不同,可以尝试释放企业的部分人才培养社会责任,弱化企业的教育主体地位,只放在配合从属地位,企业接受顶岗实习是为自己创造利益价值;与企业直接对接的是载体而不是学校的职能部门,企业只接收通过考核、不经或稍经培训就适合顶岗实习的学生。

当然,这仍然属于教学过程范畴,学校首先要与企业共同明确本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分段实施对接教学方案,设置工作知识、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融为一体的项目课程或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监督载体执行和考核验收,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载体建设从主体关系层面解决了具体结合方式的顶层设计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重点关注课程设置、师资选派、考核、监管和市场化保持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校、企和载体三方都可以直接参与。

3.2 载体建设基本方向

与理论学习直接对接的是校内实训环节,通过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职业环境设置,递进选择典型性“产品”,进行主要设备操作使用和核心岗位体验,学生储备一定的基本职业技能,对工作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深入实践做准备[5]。

实训环节提供的只是仿真的企业元素,即使是生产性实训也大多是小批量加工或代工生产,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非完整的工作过程,忽视产前任务分析、产品验收评价以及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等,有时为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关键步骤由实训教师或熟练技术工完成,而且缺乏市场化运营,市场反应能力较差,与企业对接存在问题。如果建立有管理权限的或自主的、与专业对接的法人实体,实现实训功能与企业元素的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与企业对接,完成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这种实体,一般要求独立经济核算,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规范和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服务质量,具备参与社会同业竞争的实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把人才培养作为其重要目标和职能,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第二位的;在规模上因专业背景和经济实力虽然有异,但应与专业对接,工作流程涵盖主要的专业技能学习内容。事实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师范学院的附属学校等就是这种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法人实体[6]。

实践中,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是载体建设的初级阶段,自主的社会法人实体是载体的典型代表,实训中心可能逐渐发展为法人实体,法人实体与实训中心合二为一、融合发展也越来越成为趋势。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将该法人实体放在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地位进行管理运营,而公办院校可以通过股份制等手段实现事企分离、产权明晰。

4 校内企业元素载体建设实践启示

一是不片面追求实训环节“高大全”功能。虽然都强调实训中心建设应坚持多项原则、满足“多合一”功能,实践中往往是结合专业发展需要、经济投入等实际情况,突出某些方面的建设,把特色做优、做强。二是不盲目选择法人实体项目。一般要考虑如下几点:市场准入门槛相对低,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不高,但必须有经济和社会效益;规模可控,规避资金回笼不及时、资金链断裂等风险;生产成本可控,有利于学生放手实践;生产技术含量要适中,满足学生递进式的实践过程;无污染、低噪音;企业设备功能多,产品可以升级换代[7]。三是坚持企业元素贯穿始终。加强对载体实际运作的监管,避免将自主权交给第三方,坚持市场化运作,避免过于强调校方利益,导致责权不清晰,载体退化成学校的附庸,沦为“实验室”和“第二课堂”。四是不孤立建设某项载体。应结合自身实际,层次配置资源,完善执行监管功能,合作项目要重质量、重内容,部分规划拓展内容要有替补预案,注意载体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5 结语

“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正视“工”与“学”矛盾的特殊关系,从市场发展导向出发,有利于解决企业参与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动力不足的问题,坚持企业元素载体建设,有利于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式,实现校企双方的无缝对接,促进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良性发展。

摘要:通过阐述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探讨了工与学的具体结合和实现方式,总结了校内企业元素载体建设在校企对接中的重要意义和实践启示。希望能对企业参与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结合动力不足等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企业嵌入式,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北京:教育部,2006.

[2]张成涛.工学结合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28):4-7.

[3]王鹏.高职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5):20-22.

[4]张成涛,庞学光.当前我国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结合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72-75.

[5]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6]顾宇.“前店后院”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结合的载体建设探索[J].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11,(3):55-58.

篇4:浅谈歌唱艺术的心理培养

关键词:歌唱艺术 音乐教育 心理状态 心理培养 演唱基础

歌唱艺术是以歌声和语音相结合的传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表露真实情感最为直接的艺术手段之一。人并不是简单的发声机器,当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技巧之后,则需要复杂的心理过程来指导其声带振动,这也是评价一个歌唱家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便成为当下音乐教育的课题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素质需要多种方式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艺术鉴赏力息息相关。更需要从音乐的感知力,语音的敏感性,艺术的创造力,艺术表现力的增强等诸多方面具体加以着手。

歌唱心理的培养应在音乐教育上占据很大部分篇幅,因为演唱者的所有身体机能都直接接受演唱者内心的支配,无论演唱者想表达怎样的情绪,都需要扎实的演唱技巧作为支撑,所有的演唱技巧都要基于演唱心态稳定的情况下才得以发挥出来。如演唱者心态不够稳定的话必然会影响到气息、节奏、音色等的发挥,如此一来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当学生试图塑造作品中人物形象时,心理会随情节改变而发生细微的变化,此时若控制不好自己的演唱心理,就很容易阻碍演唱技巧的发挥。如果不能从容的使用演唱技巧,艺术的表现力也就无从谈起,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会是恶性循环。

演唱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演唱者对作品深度的理解,很多学生能把作品理解的比较透彻,但在台上则表现得很平庸,其实也是演唱心理的问题。平时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出时演唱一瞬间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有出入,再加上学生不会把演唱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容易出现“不敢表现”的状况。不敢也就意味着没有自信,自信心需要专业课教师因人而异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传授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掌握最基本的艺术理论及艺术史论,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技术上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好这些技术上的难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在于情”。我们无论演绎喜怒哀乐,在艺术审美的角度上都是体现情感的表现,是感知想象思维等诸多心理因素共同极致运动的一种状态。想要让自己的演唱真正的富有感染力,一定要用心贯穿整个情感。心灵是现实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就要去了解学生表现艺术时的心理规律。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就不要再过多的强加教师的主要因素,扰乱学生心理,要保护好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

对于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我们要对学生心理进行分析和解释性心理支持治疗。尽力去帮助其调整不良情绪,抑制住学生不自信的辐射性思维。问题的出现通常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教师可按照学生当时所参加活动的状态有目的性的进行分析和心理指导。按照一定的目标在技能上思想活动上,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当然有些学生心理素质在短时间内无法提高甚至反复受到挫折不敢面对现实,放弃原有的目标。例如,有大四学生考研之前,上专业课的时候,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瞬间全无,甚至哭泣。是因为压力造成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对未来失去信心。可见心理活动直接导致了该生无法继续演唱,更不用说表现艺术。由此可见,无论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都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表现。此时就要由老师用客观冷静的心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也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其振奋精神树立信心。相信教师的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会使学生从自我折磨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逐渐减弱,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基础,也就是对技术与艺术的最好支持,他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多些真挚的鼓励,殷切的希望,少些严厉的指责和过分的批评,这是对学生歌唱心理培养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歌唱心理对技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获得科学的声音,需要演唱者心理和生理充分的配合,当人情绪紧张的时候,呼吸会变得急促,心跳加快,会使声音失去最基本的气息支持。如果情绪低落,气息便会缺乏弹性,无法支持声音致使音色苍白无力。如果过于兴奋,会导致获得气息的器官变得僵硬,不利于喉头稳定,声音里出外进无法统一。想要得到正确的歌唱声音,则需要非常稳定的气息来保持住,正确的科学的歌唱呼吸是腹式呼吸,如果人在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通常呼吸会较为混乱,这样的呼吸通常是胸式呼吸。如果用胸式呼吸来歌唱,将无法得到科学的完美的有力量的声音,根本来不及换气,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音量,达不到理想的艺术表现力。反之腹式呼吸可以让声音在气息上弹跳起来,获得最佳的面罩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只有这样才会令听众听到享受的音色。腹式呼吸可以让演唱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预判性的呼吸。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呼吸方法,重要性不在于这种呼吸方法是否正确,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把两种呼吸方法混合使用。如果经常使用错误的呼吸方法,那么肌肉在长时间反复练习之后就会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甚至大脑都会不知所措,发出怪声。这个训练过程要很小心,很仔细,需要较长的时间,更要求准确。控制内心才能控制气息,才能更好地控制声音。所以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每个学生每节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不是在演唱开始之前进行的临时心理疏导。

再有,当达到一定的演唱技巧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对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的培养。所谓“艺高人胆大”的“胆”,是要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得到的。只有经过多次舞台经验、比赛历练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在演唱时完美的完成艺术表现力。当然不同的学生还需教师进行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endprint

作为教师,我暂且把学生分成三种类型:

“兴奋型”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肢体语言丰富,会把情绪表露在脸上,这类学生表现欲较强。学生通常在考试或演出前的表现出过于兴奋的状态,甚至有些燥乱。这样的学生在演唱之前,会表现的比较有信心,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比较感性。在进行艺术表现时,会按照自己的感悟来进行演唱。在教育这样的学生时,尽量不要全盘否定学生的艺术感悟,可以在学生的观点上进行更为准确的引导,启发学生更为真实的理解作品原有情绪,并把学生的艺术理念调整到能完整的处理好作品为止。

“平淡型”的学生感情不易外露,比较固执,情感不是很丰富,冷漠。经常会有思考性的沉默,感情波动小,对外界事情没兴趣,缺乏激情。这样的学生在演唱之前,会表现的比较有信心,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比较感性。在进行艺术表现时,会按照自己的感悟来进行演唱。在教育这样的学生时,尽量不要全盘否定学生的艺术感悟,可以在学生的观点上进行更为准确的引导,启发学生更为真实的理解作品原有情绪,并把学生的艺术理念调整到能完整的处理好作品为止。

“紧张型”的学生平时演唱水准较好,能认真领悟教师的讲义,刻苦练习。但通常这类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内心顾虑多,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害怕失败。一旦参加比赛或考试,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和焦躁,难以应对观众的数量和场地的更迭。这类学生通常在演唱之前就什么事情都做不进去,甚至失眠。作为演唱者在演唱之前不应过度考虑艺术以外的因素,例如,老师会打多少分,台下有多少专业观众,会不会有人不喜欢我的演唱方式等。如果过多的思考与演唱无关的因素会使表演者无法投入到将要演绎的艺术作品中去,演绎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具备动人的感染力。演唱者在备场时可反复练习老师经常讲授的歌唱心得,充分的调整,和调动自己的心理和生理,使心理和生理的动力达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完成作品。我遇见一些学生在考场外紧张感非常突出,不停讲话、走动,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和紧张感。我们应该传授给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在备场时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如果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能更好地为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演唱的时候达到最理想的艺术表现,形成自由的艺术表现风格。不要在演唱后指责他们,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即使他们的演唱不够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坚持鼓励。平时上课的时候就要选择在人多的情况下让他们唱,从而让他们习惯在众人面前演唱。也可以选择在户外开阔地演唱,给学生创造出不惧怕空间的心理准备。长此以往学生便可轻易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在歌唱道路上取得好的成绩。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只有当学生自信满满的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才会有稳定的歌唱心理,从而正常或超长发挥其艺术水平。这样的学生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要多以鼓励为主。有些学生平时刻苦,艺术表现力也尚可,可就在展示过程中往往大打折扣。如无论琴练得多好,只要上台一定会断,无论平时唱的多好,人多的时候缺点反而会越加明显。周而复始,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类学生不是演唱技巧的问题,也不是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刻,更不是准备不够充分。而是在舞台上不知道该如何调整情绪,平复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取得科学的声乐技术基础之上,能游刃有余的控制好演唱时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歌唱艺术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当演唱者没有歌唱欲望的时候,很难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力。作为教师不但要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还要抑制其心态不能过于激动,把心理、思想、技巧融会贯通,这才是最高的歌唱艺术境界。总之,在歌唱艺术的培养中,演唱技巧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演唱心理的培养则更为重要。作为年轻的声乐教师更要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日常培养,深刻理解并掌握歌唱艺术与歌唱心理的教学方法。用最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歌唱和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原理与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武汉市中小学生广播操、武术操比赛规程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