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的应对方式

2022-08-30

第一篇:心理应激的应对方式

论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与职业道德建设

09国针 朱阳 09211115

摘要: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本文从医务人员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工作本身、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家庭事件等诸多应激源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些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的应激反应,浅谈医务人员这一特殊职业如何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即是对医务人员的所产生的心理应激进行管理与控制。改善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医疗服务的质量以更好的为医学卫生事业服务。

关键词:心理应激 医务人员 医德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高投入的行业,这一特殊的职业使得医务人员面临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应激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医务人员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生活节律无章可循,这些都导致医务人员身心处于极度地紧张状态。医学相关知识体系庞大,更新也极为迅速,使医务人员培养周期远长于其他行业,且在其职业生涯中须终身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医生还承担着教学、科研攻关等其他大量任务,在当前大多数医院需自负盈亏的环境下,各项工作目标逐年增高,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医务人员要较好的履行其职责必须要付出较其他行业人员更多的劳动。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医院是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密集的场所,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病原微生物、化学消毒剂、放射线等职业致病因子,患病机会高于一般人群,使得医生的职业安全受到威胁。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医护人员要在思想上牢牢确立以病人为主体的服务观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医院的工作环境令医务人员常面临各种不良情绪的冲击。例如当医务人员无能为力地面对濒危或绝症患者痛苦的呻吟和求生的欲望时,同情、自责、无奈等负责情感将剧烈地冲击他们的心灵。直面生离死别的场面、更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从而导致医生身心耗竭、玩世不恭等职业怠倦。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战备状态。值班、手术、急诊、急重病人抢救等使得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不规律生活,身体素质受到明显的影响。医疗工作与生命和健康直接相关,不容丝毫差错。医务人员承受了繁重的工作负荷后,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如担心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社会舆论的指责和道德伦理的质疑等。对此,社会要给予支持,社会可以组织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一些治疗干预和引导,同时自己本身要学会自我调节,合理休息、饮食,通过运动缓解这些不良情绪,以达到疏泄的目的。

医生的收入和付出不相符。医务人员高投入、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低收入的回报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严重的职业倦怠,不平衡和补偿心理。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使医务人员真正实现从思想到行为上的廉洁行医,文明服务的目标,使之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确立为医者的社会性地位。使之得到舆论和内在良心的肯定,感到一种思想的升华、内心的宁静,激起一种荣誉感。积极引导医德医风朝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指导医务人员提高对腐朽、不文明思想行为的抵抗力和鉴别力。人人都要讲道德,要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贫济困和自尊自爱的优良传统,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和期许勒索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固然要重视经济利益,注重经济效益,但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向钱看”,防止拜金主义思想的滋长。当然,对医务人员尤其是高级人员的实际困难和待遇偏低现状,有关部门和领导也应逐渐妥善解决或改善。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外乎是医患关系和医医关系,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人们对生存、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渴求与患者医学知识匮乏、期望值过高以及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有时病人及其家属辱骂甚至暴力对待医生,使得医务人员觉得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使得医务人员采用防御性的医疗行为,如因怕麻烦和担责任,该做的不做,将危重病人迅速转院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为规避风险,不从适应症出发,而选用高新检查手段进行过度检查;为应对可能的伤害和医疗事故索赔,过多增加病人知情同意的文书。防御性医疗现象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医生主动性的发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对此要强化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和病人是双向性的对等关系,医护人员是病人的依赖者、委托者,医护人员要竭力帮助 病人选择最佳医疗方案,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尽可能好的医疗效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把病人当亲人,文明服务,礼待病人。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等正确引导,让群众了解医学职业特点和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进一步约束患方道德以促使其文明就医,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减少医生的执业风险和防御性医疗现象,给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行医环境。

在整个医疗团队中有时出现上级管理不力、同事间猜疑嫉妒等冲突矛盾。要形成良好的医际关系,要加强团结协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职责越分越明。然而任何一项医疗工作都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个科室单独完成,而是需要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来共同实施和完成的,所以每一医务人员都要树立整理观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团结协作,任何时候都要以大局为重,以患者健康利益为重,避免因医医关系不协调而酿成医患纠纷。如果已经造成医患纠纷,应积极解决,切不可在纠纷面前相互推诿,更不可因此而幸灾乐祸,在患者面前拨弄是非,加深医患纠纷。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往往忽视医疗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认为不良的医疗结果都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有时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恫吓殴打医护人员,个别极端甚至闹出人命,使得医务人员觉得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个别患者利用现有体制的纰漏及社会的同情,夸大事实,毫无理由的索赔,利用医患关系中自己处在弱势群体和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中时常明显偏向患者,缺少对医务人员的客观评价和正面报道,进一步恶化了医患关系。因此,任何机构和部门在认知、传播、处理和调节医患纠纷是都要倡导公平,坚持公正性和可接受性。既要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要重视患者的利益和维护他们的权益,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由于医务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造成了他们个人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医务人员被理解和被支持明显不足。对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和家庭人员的沟通,提高家人的医学观,以取得在思想上获得共鸣,达成共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伟大意义,从而获得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参考文献:

蔡玉清.对新时期医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4):305 高玉萍.医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个体的医德需要. 中国医学伦理学, 1999,66 (6):38

杨文,刘梅,等. 医德医风问题当议.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6):380

杨萱,孙建平,等.现阶段医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 21(3):160

丘祥兴,孙福川.医患关系的伦理审视.医学伦理学,2008:79,82

王红霞,陆健. 浅谈医院的职业道德建设. 哈尔滨医药,2007,27(3):48

姚树桥,孙学礼.心理应激.医学心理学,2008:99,109

第二篇: 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摘 要 分析护士心理产生压力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及采取的应变对策,要求护士要提高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对处理突发纠纷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通过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出现;通过认真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加心理卫生知识,从而提高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使护士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关键词 护患纠纷 护士 心理应激 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护患纠纷日渐增多并呈上升趋势。护患纠纷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同时也给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应该针对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不同心理应激,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保障护理服务质量,才能使护理工作越

护患纠纷中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恐惧、惊慌:出现护理差错后害怕患者及家属采取过激行为伤害自己;害怕影响自己的声誉及发展前途等。因此她们出现焦虑、恐惧心理,面对纠纷束手无策,整天心神

心情抑郁、失望: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及心理应激能力的培养,当纠纷发生后,郁闷压抑、心灰意冷,如得不到领导、同事及家人的及时关怀和帮助,则感到工作压力大、前途无望,

心理委屈、愤怒:发生纠纷后即便不是护士的错,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及歪曲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也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认同。由于护士所受的健康教育与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大多数缺乏自我调节训练,一旦在工作中受挫,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

精神焦虑、紧张:发生差错后,往往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思维混乱,心跳加速,因不知将如何处置而情绪不稳,

过度谨慎、逃避:部分护士尤其是有过纠纷者,在面对稍微复杂或曾出现过纠纷的护理操作及格外挑剔的患者及家属时,易过度谨慎产生逃避心理,谨小慎微或让他人操作,甚至无原则迁就,担心稍有不慎再次引起纠纷。久而久之,

心态沉稳、镇定: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纠纷的发生、后果及处理事项。保持冷静、积极配合的心态,积极寻找主、客观因数,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杜绝外界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以良好的心态

尽快解决护患纠纷:发生护患纠纷后,护理管理者不应回避矛盾,要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仔细听取患者及家属的申诉,找当事护士核实具体事实,准确定性,公道处理[1]

;属于服务态度差、服务不周到则要向患者当面道歉,并及时纠正。赔礼道歉将成为医方侵权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对无理取闹的患者及家属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不能无原则的迁就。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有序的进行下去。同时护理管理者应讲究调解纠纷的艺术、善于化解矛盾,必要时按法律程序解决纠纷,避免长期纠纷给护士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要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即使发生了纠纷,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有理有节

[3]

[2]

积极稳定护士的情绪:发生护患纠纷后护士的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恐惧、愤怒、委屈、迁就或悲观心理。有关研究认为,护理职业责任大、工作烦重、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的危险

[4]管理者应尽快通过交谈、倾听等方法使护士内心压力得以释放,合理宣泄消极情绪,避免带着不良情绪进行护理工作而

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说过:“医学有两件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可见语言也是医疗手段之一

[5]患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促进及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就容易产生护理纠纷。而良好的沟通可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了解,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降低病人的投诉率,同时护士也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识别和满足病人的需要,促进病人的康复。护患沟通是一种“风险沟通”,一旦尺度把握不当, 酿成纠纷,往往导致医疗机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沟通中我们要注意交谈的气氛,避免简单、粗暴、生冷的语言,应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0]

[9]

[8]

[7][6]。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的护理效果的基础

[11]

强化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应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技巧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12]

。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护理管理者应关心和支持护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调查显示:某医院在多年临床实践与3年接待处理投诉过程中发现80%的护理纠纷发生在低年资护士中[13]。所以医方应加强对低年资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提高应对护患冲突场景下有效沟通的能力。经常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应提高学历和水平。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护士职业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提高其自律性。由于医学和医务工作者的行为的特殊性,那么我们在处理医患关系特别是医疗纠纷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在实践

加强护理文书质控:在医疗事故争议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既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病历资料是法定的证据资料。而护理文书如体温单、住院首次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又是患者病历中的重要客观资料。护理文件书写是对病人从住院期间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及遵照医嘱实施护理过程的客观、真实、动态的记录,具有法律效应,在护患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中起着重要的法律作用

实行人性化管理:发生纠纷后护理管理者不能将个人遭遇与个人能力不强混为一谈,不应单纯认为纠纷由个人因素造成,还应考虑排班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过大及护士的心理状态等,实行人性化管理,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同时,不应一味训斥和批评护士、伤害护士自尊心,在纠纷发生后推脱管理者的责任或对护士“一锤定音”。管理者还应经常深入病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防纠纷发生。许多医院病区护士低于国家颁布标准1:0.4,而目前国内护士人力不足工作负担重,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状态。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低,离职率高和护士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不仅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护士短缺,同时临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低。对心理素质较差的护士,应从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理解她们的苦衷,帮助解除精神负担。落实国家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切实改善护士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前景,稳定护士队伍。

护士在医院这一特定的服务场所,难免因各种原因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在纠纷中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千变万化。作为护理人员怎样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纠纷的发生,积极寻找主、客观因素,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是

1 康珍.精神科护理常见法律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3,18(6):459-460.

2 梁丽.护理操作中护患沟通程序的应用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2):1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S].2005:8.

4 薛朝华,薛峻岭,罗汉萍.护患纠纷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9):50-51.

5 高燕,龚崇玲.浅谈ICU护士素质[J].护理研究,2005,19(8B):1671.

6 袁晓玲,赵爱平.低年资护士自我效能与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上海护理,2010,10(2).

7 褚秋红,那美云.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C):2802-2803.

8 邹燕辉.护患沟通技巧现况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A):776-777.

9 梅花.护患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9C):2448-2449.

10 张玉凤.护患沟通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2006,30(4):40-41. 11 赵长云,范宇莹.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3.

12 赵体玉,李秀云,张亮.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9):12-14.

13 谢蒲辉.重视规范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纠纷[J].现代医院,2007.7(15):99-100.

第三篇: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 心理应激

一、 单选题

(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 I 易; II 较易; III 较难; 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 ) 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 ) 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 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 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 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 ) 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 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 ) 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 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10.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I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以上均是

[答案] D 11.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作的:( ) II A 情绪调节

B 认识和行为努力

C 潜意识中的防御

D 求助活动

[答案] B 12.关于应对概念的错误叙述是:( ) II A 应对的涵义是多维度的

B 应对与多种应激因素有相关性 C 应对保护个体免受应激损害的作用 D 应对活动涉及应激全过程

[答案] C 13.心理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别来自:( ) I A 心理应激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B 同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C 同一种理论——心理应激理论 D 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应激理论 [答案] A 14.所谓否认机制(denial)是指:( ) II A 调整认识,否定生活事件的消极方面 B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事件的产生 C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D 否定应激事件,降低潜意识中的焦虑

[答案] D 15.合理化机制(rationalization)又称:( ) II A 合理应对

B 文饰作用

C 白日梦

D 矫枉过正

[答案] B 16.个体与社会人和社团组织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称:( ) I A 人际关系

B 社会角色

C 社会支持

D 应激的内部资源

[答案] C 17.关于社会支持概念,较妥切的描述是:( ) I A 个体体会到的来自社会的精神支持程度 B 个体与社会的客观联系程度

C 在应激时能被个体利用的社会网络 D 综合以上三方面

[答案] D 18.以下概念与个性特征内在联系相对较低的是:( ) III A 应激反应

B 特质应对

C A型行为

D 客观事件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

1. 一般适应综合征( GAS )

[答案]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

心理应激 [答案]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3.生活事件(或应激源)

[答案]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 4 .负性生活事件

[答案]

指个人认为可能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5 .生活变化单位( LCU )

[答案]

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6 .应激反应

[答案]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7 .退化

[答案]

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8 .无助

[答案]

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通常是在经过反复应对不能奏效,对应激情境无法控制时产生。 9 .认知评价

[答案]

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10 .应对方式

[答案]

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1 . 情绪关注应对和问题关注应对

[答案]

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的,这被称为 情绪关注应对。相对应的是 有的应对策略针对事件或问题,则称为 问题关注应对。

12 .心理防御机制

[答案]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起到了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 13 .否认

[答案]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否认通常是无意识的。 14 .社会支持

[答案]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三、论述题

1 .生活事件的刺激(或应激结果)可引起机体哪些变化? [答案] ① 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

② 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③ 生理反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途径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

2 .简述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途径。

[答案] ①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非特应系统 功能增高,而与之 对应的向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如果应 激源刺激过强或时间太久,也 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

② 心 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

③ 心 理-神经-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度的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的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3 . 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① 认知评价

② 应对和心理防御

③ 社会支持

④ 个性特点 4 .如何指导应对

[答案] ① 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

② 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应对,使之改变认知评价,例如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应。

③ 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即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④ 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例如指导个体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⑤ 指导个体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

⑥ 催眠、暗示、运动,甚至使用一定的抗焦虑药物等方法,也可被看成是应对干预手段。

5 .某学生考前总要头痛,考完试症状随之缓解,请用应激理论解释。 [答案] ① 考试是应激源

② 各种中间因素影响

③ 中介机制引起生理反应

第四篇: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及疏导对策

来源: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 点击数:

509 更新时间:2008-12-2 文章录入:std1

【关键词】 地震 灾区儿童 心理应激障碍表现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SH052)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极易导致当事人特别是儿童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亟需开展心理救助与照顾〔1〕。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初步分析地震后儿童创伤引起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并希望通过个案管理以及小组辅导对地震后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促进儿童受创伤心理的恢复,为灾区心理救助提供思路。

1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表现

1.1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身心表现 主要表现为持续紧张状况甚至失眠;经常恐惧,对外界情况做出不适当的反映;对刺激过分反应;神经质和无法安稳,或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并有生理症状,如口吃、失禁、遗尿症、头晕以及胃痛等〔2〕。从地震后立即或短暂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可能表现为头痛、心跳加速、声音模糊不清、恶心想呕吐、抽筋绞痛、大量流汗、头昏眼花以及出现一些被惊吓的反应等;而从地震后持续或长期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总是觉得很累、经常生病等。

1.2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精神表现 经历过重大地震灾难后,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现实的脱离,无法和目前情境连系,经常感到害怕,余震、火灾、瓦斯味或烟雾等都极容易唤起其害怕的感觉。儿童会不断重复受创伤经历,并显得兴奋和极端的不稳定及焦躁;有时又会突然变得非常沉默寡言;会突然诉说不真实的经历;不断做噩梦;重复诉说和灾害有关的事情〔3〕。从地震后的立即或短暂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可能表现为害怕恐惧、容易暴躁、焦虑不安、挫折沮丧以及生气愤怒等;而从地震后持续或长期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难过、生气怨恨、愧疚自责、恐惧地震再度发生、过度敏感、担心身体有毛病等。

1.3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的认知表现 主要表现为有罪恶感、无力感以及深度自责,认为灾害是由于自己的问题所引起的。由此,儿童比较容易变得忧郁,甚至有时有自伤行为或暴力行为。从地震后的立即或短暂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对某些事情感到迷惑、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时间概念模糊不清、无法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记忆退化以及生活混乱、无所适从等;而从地震后持续或长期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害怕自己会发疯、不断回想可怕的事、否认灾害对自己的重要影响以及无法专心等。

1.4 地震后灾区儿童应激障碍的行为表现 行为以及社会方面主要表现为儿童对外在世界的反应减少,情感或心理的活动呈现麻痹状态,常常面无表情或者缺乏心思,沉默寡言或退缩,生活能力衰退,甚至无法自己进食和换衣服,无法执行每天基本生活的活动,记忆和集中力减退,学校活动减少。从地震后的立即或短暂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动作变慢、到处乱走、无精打采、歇斯底里、行为失控以及过动状态等;而从地震后持续或长期的反应征兆来看,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好、自我伤害、生活方式突然改变、变成比较独来独往、总是不断告诉别人这个意外、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恶化、产生激辩、恶梦、逃避出现在意外事件发生的现场,甚至在随后的日子里出现具体的药物或酒精滥用行为等〔4〕。

2 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疏导对策

2.1 通过个案辅导以及个案管理提供受灾儿童的心理重建 个案工作对于儿童心理照顾的介入,可以给受灾儿童直接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心理冲突和震荡期,并发挥恢复性调适的独特作用;还可以协助儿童学会更有效地处理情绪纠结,使他们能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接纳个人的不愉快经历,树立生活的信心,从而增强受灾儿童人格的成长与适应性〔5〕。个案工作对儿童心理照顾的介入突破了传统心理救助仅仅重在心理层面的干预局限,注重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生态模式去思考与协助儿童,使儿童能够得到长久的照顾。(1)要减轻儿童心理的压力,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儿童的情感得以宣泄。可以让儿童或家属谈论整个创伤的经过,可以让儿童用画画或简单游戏的方式来表现,透过诉说、书写或哭泣可以澄清感情和思想,减轻压力;可以透过他人对儿童的了解和接纳,让儿童有机会与其他儿童一同分享经历,释放消极情绪;(2)要关心儿童的照顾者或者监护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儿童的照顾者或监护人是持续提供给儿童安全感的人,因此,要通过辅导方式加强儿童照顾者和监护人的心理健康,减轻他们的压力,并教给他们更多的儿童辅导技巧,共同促进儿童心理的康复;(3)要平衡儿童及其家庭的心理支持以及物质支持〔6〕。给予受灾儿童及其家庭基本的物质需要,并能够对儿童心理照顾做长期的安排和规划。最好能够通过家庭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的方式来加以维持。

2.2 通过小组情境以及小组活动促进受灾儿童的心理康复 小组工作对于儿童心理照顾的介入,有利于受灾儿童及其父母或监护人得到外界的支持,小组能够为他们植入希望。儿童及其父母或监护人通过分享而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并能够通过信息和建议的相互分享来达成互助。小组工作提供了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引导受灾儿童及其父母或监护人抒发情绪,释放被压抑的情感,从而化解当事人由于长时间压抑消极情绪所导致的次级危机〔7〕;小组工作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利他主义的成长机会,增强自我形象。小组独有的情境以及氛围可以通过具有相同经验的儿童小组经验的分享,减轻儿童的心理创伤,达到心理康复的效果,最终通过儿童的相互支持与社会性活动促进其社会康复。(1)在受灾儿童心理照顾的小组工作中,要收集受灾儿童的相关背景信息,并与儿童所在的家庭或者其监护人建立信赖的关系,鼓励父母或监护人能够与儿童一起参加小组活动;(2)要通过小组活动提供多种方式让儿童能够和别人分享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并积极接纳儿童及其父母或监护人受创伤的情绪和压力,而避免做评判;(3)要深入了解不同受灾儿童的背景及其心理需求,通过小组的方式鼓励儿童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深入讨论其经历;最后,要十分注意小组的平等性、互助性以及保密性,避免受灾儿童在小组中受到二次伤害,更要避免儿童的私人信息被泄露出去。除此之外,受灾儿童心理照顾还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照顾模式以及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方式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系统地促进受灾儿童心理康复。

3 结语

地震作为危机事件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形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在身心、精神、认知以及行为方面均有所表现,因此,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理照顾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一方面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个案管理功能,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生态模式去思考与协助儿童;另一方面更需要发挥小组工作在灾后儿童心理照顾中的作用,促进灾后儿童心理重建以及心理康复。

第五篇: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黄 淼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南阳 473003)

关键词:ICU;压力源;应对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ICU是危重病患者密集的场所,具有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先进医疗仪器集中、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工作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故ICU护士要承受很强的压力。其压力源来自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改变。因此,若不注重调节,提高适应能力,将导致ICU护士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1,直接影响到其他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为此,对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应对进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1 ICU护士压力源分析

1.1特殊的工作环境

医疗职业是神经的,同时又是高风险的,它担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任务,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因而医务人员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①ICU是对危重患者抢救和护理的场所,相对病死率较高,时常面对濒死患者的不良刺激,从而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②ICU患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常同时使用多种医疗仪器,携带多种置管,用药频繁多样,护理难度大、任务重、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区分嘈杂的报警声并及时排除故障,对瞬间病情变化能及时反馈和处理;③ICU环境中长期的噪声污染,如各种医疗仪器正常运转的声音、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等,均可引起护士紧张、焦虑和烦躁,使护士处于高度的紧张和应激状态[2];④拥挤的工作环境带给ICU护士不良的刺激;⑤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足造成ICU护士的工作压力。

1.2 ICU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性质

ICU所收治的是多系统、跨学科的各种病情复杂、危重多变的患者[3],这就要求ICU护士除具有多专科的护理基础知识外,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思维能力,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同时ICU集中了许多现代化的监测和治疗仪,因此,ICU护士除具有多专科的护理技术外,还应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临床监护参数的分析等。此外,ICU护士工作单位时间内劳动强度高,紧张度强,风险系数高。ICU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症状或体征,而观察和直接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就是护士[4],由此可见ICU护士的责任相当重。这就要求ICU护士注意力高度集中,密切观察监护屏幕,及时掌握并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因观察处理不周而延误抢救时机。因此,不论是体力上的消耗还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都会使护士心身疲惫,产生巨大压力,长期持续的压力易导致心身疾病。

1.3 ICU护士工作量大、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①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护士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ICU护士还处于严重缺编的状态,床护比例倒置[5],导致ICU护士工作负荷超重,使其疲于应付,出现心理负担。所以工作量大,是ICU护士的重要压力源。②ICU实行的特殊排班制影响了人体的“生物钟”现象,尤其是倒班频率高,疲劳得不到调整,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对护士心理及生理功能、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有不良影响,从而引发

1 心理失衡。 ③ICU是急、危、重病患者的聚集地,工作生活无规律,特别是夜班护士,既要独立完成繁重的护理工作,又要处置突发病情、预防患者发生意外,造成护士的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这种长期高压状态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容易生病、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出现神经衰弱等。④对ICU护士的要求高。不但在思想上要有奉献精神,有敏感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判断力,有较高的慎独精神,有高度的准确性,还要有娴熟的急救技术,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心理的压力。

1.4 护士的个人价值观与现实冲突

每个护士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①ICU护士的工作繁琐辛苦、责任心重、风险性大,但社会上仍存在对护理工作的误解和偏见,护士自身的职业价值得不到体现,从而产生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等不良的心理反应;②随着护士的学历普遍增高,但工作量及性质并未随之改变,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偏低,使护士缺乏成就感,对护士自我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很大的压力;③由于社会对护士理解的偏差,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认识不足,危重患者在ICU抢救成功或病情稳定后,家属往往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的价值,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导致护士产生一定的失落感、被忽略感和挫折感,长此以往易导致对工作满意感下降、自我评价低、工作积极性受挫。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5 ICU护士缺乏培训、业务技术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造成强烈的事业竞争。这种竞争带来的紧迫感,使护士需要不断地学习。对ICU护士的培训在国外是系统化、标准化的,一个护士要进入ICU独立工作必须经过8~12个月的培训[6]。而目前,我国护士缺乏进入ICU前的培训,进入ICU后的培训也尚未常规化、系统化。大多数护士仍是大专或中专学历,知识老化,知识面相对狭窄,而ICU收治的多为跨专科患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广博和深厚的专业知识;ICU仪器复杂且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检查和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对ICU护士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职业素质要求,在高标准和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压力下,由此逐步产生忧虑心理,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6 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众多的人际冲突给护士带来压力

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处理不好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表现为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处理意见发生矛盾,不能相互尊重和很好地合作。尤其是护患冲突,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护患双方的权益、健康、经济、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问题。由于监护室的特殊性质,为了保证抢救、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控制患者的感染,不允许家属陪护,甚至连探视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这些可导致患者家属强烈的心理反应,常常引发护患冲突;患者和家属常会因为病情复杂、病情过重以及经济方面的各种原因对ICU的护士出现误解、情绪激动等表现。而对于患者及家属的误解或过激的言行表现,护士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理解的心情,并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作出精神妥协。这种长期的精神妥协,会使ICU的护士精神耗竭,产生巨大的压力;护理工作中缺乏管理者的支持和医生的不满意都会使护士感到不被接纳,降低了归属感,出现心理压力。

1.7 ICU的不良刺激和患者及家属要求过高

ICU收治的病人病情重且复杂多变,抢救、死亡率相对较高,给ICU护士的自豪感和自尊心造成影响,使护士容易产生抑郁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及家属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他(她)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是最急的、最重的、最需要得到护士的关心和照料,而护士因忙于工作程序,稍有懈怠或未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因而导致了护患冲突。工作繁重及服务对象的不理解,使护士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也耗费了相当的体力,从而导致护

2 士心理失衡,表现出不耐烦、脾气暴躁、易怒、言语举止失常。护士的心理失衡又加重了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及不满,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8 管理不善

ICU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病室布置不合理、监控设备陈旧缺乏、不注重护士休息环境等都导致ICU护士的心理失衡;护理管理者的不正确管理方法也会成为护士的应激源,如听取病人的一面之词,或当护士因健康、家庭因素等引起自身情绪的变化而与病人发生冲突时,部分管理者将其归为“职业道德欠佳”,并采取了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手段来约束护士的职业行为,强化其职业态度。这种简单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而重新迁怒于病人;管理者和医生对ICU护士期望值很高,当护士的行为于期望值之间有差异时,管理者的批评和医生的不满意就会使其感到被否定,降低了其归属感,产生心理压力。

1.9 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使ICU护士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医疗民事诉讼 的案例日益增多,这无形中加重了护士工作的心理负荷。通常人们认为,护理是有益无害的,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尤其是ICU护士在给患者作检查、给药、抢救及治疗时,每一次护理行为都包含对患者的侵袭,行为符合要求对患者的救治及康复将起促进作用。如果医护人员操作过失,就会给患者带来危害,如输液时未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其后果可想而知;护理文件的记录也有重要的法律作用,如体温单上的入院时间,常常反映医务人员对患者处理的及时性,这是医疗纠纷的焦点。护士长期在“应激原” 环境中工作,心理压力必然加大。

2 应对方式

应对是人们对压力源的适应性反应,是对内部或外部的挑战进行调整或解决[7]。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8]。

2.1 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①加强ICU工作人员的噪声管理意识,合理布局抢救室,制定周密的抢救程序,定点、定位置、定数量、定人管理抢救药品及仪器等,重视减轻噪声污染对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医护人员的谈话、走路、技术操作均应轻盈,尽量减少电话、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及输液泵警报等噪声量,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缓解护士的紧张情绪。②加强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ICU护士之间的交流及医护、护士与领导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技巧非常重要。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增加同事之间的交流,使彼此之间获得尊重,减少个人工作压力,有助于工作时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人心情愉快,工作效率提高。③和睦的家庭能使ICU护士工作期间心态平和,很好地解决工作中的任何难题。④注重ICU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整,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也是补充体能、提供工作效率的一种较好的做法。

2.2 增强体质,消除工作压力

在工作压力较大的ICU,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应对的强度[9]。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既可松弛精神,促进健康,又可增进社会交往。尤其是腰背肌、颈部肌的锻炼,可防止职业疾病的发生;即使是工作中也要做到劳逸结合,缓解长时间看监护仪屏幕造成的视力疲劳;注意饮食的调配,保证全面营养。

2.3 减轻工作负荷,缓解压力

①物质及精神的奖励对提高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在护理群体中创造一种和谐文明、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理解、尊重护士,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ICU护士争取合理的薪金待遇,尊重劳动价值[10]。②在护理管理中,针对ICU工作特点,以人为本,充分挖掘

3 护士潜力,进行人员优势组合,科学、灵活的排班,是为ICU护士减压的有效措施。当患者多,任务重时,适当增加工作人员;当患者少,任务轻时,适当增加休息或安排业务学习;不同年龄段护士对压力承受不同,管理者应分别对待。对于刚分配入监护室的护士,不能急于求成,要帮助她们逐渐适应ICU的环境,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年长护士,可以安排一些责任心强的工作,并给她们提供学习和晋升的机会。③广泛采用新技术,减少工作量,如采用电脑网络技术对文字、医嘱、单据报表等进行处理。④补足编制,减少工作量,改变当前护士超负荷工作状态。

2.4 提高护士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护理质量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尊重、鼓励护士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适当提高工作待遇,激发工作动机,适当增加ICU护士晋升和深造的机会;人需要归属感、认同感。社会各界应倡导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观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护士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ICU工作看作是社会赋予护理人员角色的行为模式,使自己必然的职责[11]。

2.5 加强ICU护士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能力的提升是舒缓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①ICU护士在监护室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加强业务训练,熟悉最新现代技术,如在进入ICU前,可以先到心电图室、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学习,或去外院ICU进行进修学习,为护理技术打下基础,增强护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信心,提高护理质量。②鼓励ICU护士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程序及仪器的使用,拓宽知识面,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应激能力。③定期对ICU护士进行技能培训,请专家进行业务讲座,新仪器设备引进后及时组织学习,确保人人掌握抢救程序及使用方法,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提升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2.6 实行弹性排班制,实现人性化管理

护士长应及时掌握本科护理人员的心理、身体、家庭状况。根据护士需求并结合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弹性排班制,合理安排班次,有效分配人力,保证ICU护士合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减轻其体力消耗。使护士感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有利于平衡心态、恢复体力和培养对工作的热爱。同时,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充分理解和尊重护士,使其安心ICU护理工作,减轻心理负担。

2.7 放松心情,提高ICU护士的调适能力

①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室活动,培养轻松、有益于健康的业余爱好,培养幽默感和多样化的生活情趣,如听音乐、游泳、郊游等。②ICU护士要把握自己的情绪,调整潜意识中对自己的评价,学会情绪的控制,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宽容他人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提高对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护士有了宽阔的胸怀,就会使自己乐观、开朗、热情和善而感染和影响他人的情绪。③邀请护理心理专家定期讲座,帮助ICU护士进行心理沟通、语言沟通的技巧训练,诱导提升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促进ICU护士更多地采用积[12]极的应对方式。④开设心理课,行为学等相关课程,建立有效的疏通机制。促进ICU护士有意识地培养对应激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包括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及耐受持续刺激的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科学地进行掌握心理调节,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8 管理者应采取正确态度,提高管理水平

当ICU护士发生职业心态偏差,与病人发生冲突时,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其导致原因的性质,密切关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是将批评惩罚摆在首位;管理者应理解ICU护士的日常感受,化解她们的难堪和困惑,多一点关怀,少一些训斥,帮助护士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护士是“关

4 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为病人提供护理的质量也取决于护士自己受关怀的程度;管理者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给ICU护士提供宣泄情绪的环境和时机,如安排协商工作的聚会和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做好后勤工作,使护士对意外情况和出现的困难有充足的准备。

2.9 加强法制教育,严格执行制度

应加强法制教育使ICU护士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明确自己的责、权、利,提高自身维权意识;护理文件是医疗机构重要举证材料证明,而且全部属于可复制部分。书写记录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举证不能。因此,医院应尽快制定规范的护理表格来有效应对举证责任倒置;认真执行签字同意制度。对患者的特殊检查、治疗和处置,护士应协助医生履行告知义务,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严格执行签字手续[13]。

〔参考文献〕

[1]曹岚,唐春炫,蒋冬梅. 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3):33-34. [2]李晓琳,拜

兰. 重症监护室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2):49-51. [3]林少颜. 护士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医学,2006,30(1):62-63. [4]张桂兰,马

惠.浅谈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6):645-646. [5]马

珂. ICU护士的压力分析及疏导对策[J].中国误诊杂志,2006,6(8):1544-1545. [6]孙晓春,戴宝珍,蒋红. 浅谈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继续教育[J].护理进修杂志,1999,14(5):25-27. [7]张

立. ICU护士工作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30-32. [8]肖计划.心理卫生平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109-115. [9]李

英.浅析ICU护士的压力调节[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4):327-328. [10]张继平,王爱甲,张淑署等. 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8):1-4. [11]邵慧玲.夜班对护理人员的影响及对策[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7(5):306-308. [12]曾淑贤,李小妹. ICU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0):5-7. [13]吴晓红,王小英.临床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九江医学,2002,17(4):237-238

上一篇:洗煤厂工作中的不足下一篇:选煤厂厂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