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

2024-05-02

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精选8篇)

篇1: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民乐县渠湾中心小学

白斌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但社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德育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在社会上很少得到认同。这一系列不满意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德育工作到底该做些什么?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是大家满意的学校德育工作。带着这些问题,不妨从下列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小学德育教育应该在中华民族的德育教育系列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民族,传统美德蕴含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我认为目前主要是向学生输送一些传统的美德理念。如在原有《三字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编出新的《三字经》,或者是顺口溜、儿歌等。通过德育工作中的教、唱、背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起小学生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底线。话不在多,而在于有拓展性,让德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各校的实际加以延伸。

二是注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与养成教育为主,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该在学校构成完整的系列,学生所处的各个阶段应各有侧重,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整体推进,也就是说,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一开始就应该是全面接触的。只是落实到位时要因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而定。

三是德育教育要重在落实。现在的德育教育不是缺少政策法规,也不缺少内容素材,缺少的是德育工作的落实。德育工作者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放过一个德育上的“差生”,不放过一个学生行为习惯上的过错。

目前,小学的德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与各学科没有结合好,这就造成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不完整性。如有的教师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他就可以在几分钟内将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击破,而学校的德育工作完全有可能被扭曲。

二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过分注重形式,现在的德育工作者往往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来表现,因为这样好总结,成果显而易见。殊不知,一个活动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要让学生真正在心里留下烙印,还需要教师持久的训化与检查。

三是学校德育只是社会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的大德育体系,没有大环境的德育教育氛围,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功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当前辛勤工作在德育战线的工作者最为苦恼的事情。因为在教室讲的,在学校集会上说的,搬到社会上去一看,好多又不是这样的,学生也就不信教师那一套了。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2点改进措施。

教师——从我做起。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教

师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教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地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急匆匆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门口等着。我感到有些歉疚,在晨会时间向全班学生道歉。学生在对老师的行为谅解的同时,应该收获更多。

德育——时时处处。(1)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要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董存瑞》一课时,要向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思想;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学习自然课时,要教育学生提升环保意识;竞赛中要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2)生活中的德育。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教育内

容。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落实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创设全新的德育教育环境。

(联系电话

邮编:734509)

篇2: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问题与教育本身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其中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比过去更为普遍而尖锐,在中小学尤为如此。素质教育要求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转化后进生,成为现代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探索切实有效的后进生教育方法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比较棘手的工作,但必须明确: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古今中外的很多事例都可以证明。作为在育人工作中起统帅和协调保证作用的德育应肩负起这一任务。树立大德育观,将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理想、道德品质、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实际工作中有机结合,达到育人的目的。许多学校、老师正是从德育入手,用信心、耐心、爱心使后进生转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作为一名学校德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借鉴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方法能较有效的转化后进生:

一、教育转化方法

教育转化就是用教育的方式对学习成绩或道德品质落后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并达到转化的目的。传统的教育转化方法就是补课或单独谈话,但这都不是积极的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久了还会有负效应。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的个性是错综复杂的,教育者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实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进行教育转化中,以下三法特别值得重视:

(一)真爱育人,促其转化。

有个故事说,在一个冬天里,有一位老人把一棵树看似枯死的树砍倒了。但到了第二年春天那棵被砍去了树干的树头,又从两边长出新芽来了,老人叹息着说:“永远不要在冬天里砍树。”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冬天里砍树情况。有的老师遇到屡教不改学生,就变得急躁和无可奈何,认为这样的学生已“无可救药”。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往往是极不稳定的,如果轻易下结论,也许就会把一个很有希望的孩子当作枯死的树砍掉了。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育者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于是我们常以“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教育上的简单粗暴。但巴尔扎克说过:“爱,不只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艺术。”简单粗暴下,学生除了对老师产生恐惧的心理,还会产生对立甚至仇恨的情绪。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因此,对后进生的爱应讲求艺术,时刻认识到“转化一个后进生同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即使对待最差的学生,也要发自内心地爱,无条件地接纳,既看到学生的今天,更关注他的未来。后进生的转化需要用真正的师爱去感动他们,促其转化。

师爱代表宽容。有位优秀班主任说得好:“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说服力。”教育需要宽容理解,宽容与姑息迁就不同,宽容中有尊重。许多后进生往往受到周围人不同程度的歧视,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教诲认为是老师故意同自己作对,对老师的关心爱护也认为是别有用心。消除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动之以情在先,晓之有理在后,情通则理达。“感人者,莫乎情”,教师应毫无条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投资,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情实意,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愿意接过老师伸过来的“手”,消除敌对情绪。

师爱代表严格要求。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怎样能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受考验。

师爱代表信任和期待,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基于信任和期待。懂得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很好的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选取适当的时间、角度付出自己的期待和关注,提高转化 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二)表扬鼓励,目标引导

任何一个后进生即使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都落后的“双差生”也不是一无是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最差的学生也可能有最亮的闪光点,但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具有淘金黄沙始见金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毅力。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住后进生身上微弱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并以此为突破口,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起信心。同时帮助他们设立目标、实现目标。将他们的自信心和热情转移到他的弱势上,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形成一种正迁移。设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明确,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时时有向上的动力。但当他们实在达不到目标时,也应适当降低要求,照顾他们的能力,对于他们每一“跳”的成功,教师应即时进行表扬和鼓励,维持他们的良好的心态和追求的热情。当然,表扬也应用之有度,不能助长成功者的骄傲情绪,以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三)引导后进生自我归因、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1、自我归因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的因果关系的合理推断。这种归因影响着人们的随后行为。一般来说,后进生对自己成绩落后的归因大致有以下集几种:

(1)学习内容太难,自己理解不了。(2)教师讲得不好,讲解超过了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脑子苯,智商低。

(4)自己学习不努力,只要努力是能够进步的。

前两种归因是把学习上的落后归因于外部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把成败归于外因时,认为个人行为的成败取决于外在因素,将使个人推卸责任,这种认识极少对自己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外部归因的后进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和信心,因而常放弃努力。而第三种归因把学习不好归因于智 商低,是一种自卑心理。真正因为智商低而学习不好的后进生占其总数的极少一部分。最后一种归因是一种比较正确的归因,说明学生有信心上进,这将减少转化的困难。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后进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对落后的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断,正确的认识自己。当然也不能笼统的排除外在因素而过分自责自怨、自暴自弃。否则,就无法找出真正的原因来有效的提高自己。

2、自我教育 自我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年幼的人,每一个少年都首先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我愿一千遍地重复这一点: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是你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辨证的统一。如果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要转化一个后进生,如果只是反反复复地谈话、说教而没有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是很难奏效的。教师的教育只是促进转化的外部条件,学生的转化最终还得靠自我思想矛盾斗争才能成功。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自我归因、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激发自我教育动机,使自我激励、自我教育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以唤起他们要求进步的动机,才能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在对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帮助后进生搞好人际关系,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发动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整个班级都伸出手来,拉“后进”的同学一把,共同为后进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心理疗法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那些由于心理因素而导致落后的学生,我们应该从他们的不良心理入手,用心理治疗的方法,采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影响,改变他的感觉、认识、情绪、性格、态度、行为,使他们恢复正常,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选择适当的方式,通过交谈或测量,发现后进生心中的结,然后“对症下药”。

(一)表扬强化,冷遇消退

此法是指当后进生与别的同学一样努力学习并取得一定进步时就给予鼓励和奖励;当他们的行为异常,不合要求时就忽视他们,对他们进行冷处理,以触动他们心弦,促进他们改变。

表扬强化法是指教师按正常的期望,为后进生设计一套由简单到复杂,能够助其形成正常的行为“作业”,然后让其按时按量完成。以达到纠正错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操作过程中,注重坚持。可由难而易,直到行为正常为止。在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任何一点进步都应给予鼓励,这种奖励就是一种“强化因子”,可以加强道德行为塑造的进程;如果出现行为倒退,借故不愿进行训练,就应加以规劝、强迫甚至适当地惩罚。在奖励与惩罚之间应慎用惩罚而重视“强化因子”的作用。

强化可以使人形成某种行为,与之相反,冷遇也可以消除某种行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小孩以哭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若大人不予理睬,觉得没意思就会自行停止哭泣。冷遇消退对于转化类似“小孩哭”的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很有效。

(二)转换角色,树立信心

此法可用于那些由于缺乏信心、焦虑、紧张等异常心理而导致落后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畏缩不前,不敢参与;有的学生整天心事重重,他们的自信心长期遭受压抑,因而不求上进,学习无动力。转化的具体做法是:帮助学生认识树立自信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多总结成绩,慎用批评,即使是微小的优点和特长也要指出增强其自信心。中小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还比较低,他们总是从别人的心态来认识自我,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镜子自我”,这就决定了舆论评价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后进生由于某些方面的落后,处于一种角色偏常的心理状态。因此转化后进生的着眼点应放在助其转换角色上。可对后进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通过角色转换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认为自己能行,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还可后进生实行“成功教育”,努力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注意不以一把尺子衡量后进生,必要的时候可降低要求,让他们有机会体验进步和成功,从根本上转化后进生的不良心理。

(三)自我探索,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后进生从消极的体验和态度中转化到积极,要成功地运用这种方法,教育者必须做到:

第一步,移情理解,即深入了解后进生的观点和看法,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他们的即时情感,摧毁他们消极的防御堡垒。许多后进生的错误认识和消极观点往往隐藏很深,不愿向任何人表露,教师只有无条件尊重、关心,相信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潜力。而且要表里一致,不能使用操纵和诡计手段。对优点用放大镜来看,使其“闪光点”发扬光大。第二步是帮助后进生树立积极完整的人生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有的学生之所以变差就是由于缺乏自知自信,不能充分体验积极完整的人生态度所致。在进行这一步时,教师要尽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后进生自我探索的环境,让其充分判断和体验自身的价值,从消极和防御的情感中解脱出来。最后是巩固发展,帮助后进生真正形成积极完整的人生态度,彻底消除其消极落后的观点和看法,树立健康向上的自我形象。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由于后进生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的,转化工作也不能仅仅孤立的进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转化网络,既转化已有后进生,又预防新后进生的产生。

(一)学校方面

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正确目标,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后进生要正确对待,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后进生教育转化网络。以多样化、多层次、多系列、多开端的教育活动为途径,实现校内教育的整体优化。

(二)家庭方面

家长们要统一认识,共同协助教育子女,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应讲求方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待已是后进生的孩子不能一味加压,要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定期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以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

(三)社会方面

必须克服当前社会教育盲目自发的状态,避免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和社会教育缺失造成更多的后进生或妨碍后进生的转化。

1、社会上人人都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给他们提供更多有益的精神食粮。要以战略眼光来抓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工作,使教育、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少年宫、公安、司法及社会其它部门协调统一,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综合教育。

2、社区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有意识对后进生进行针对性教育,配合家庭和学校达到转化的目的。

3、社会各方面够应给某些特殊家庭的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遗弃、虐待、摧残中小学生的人严肃处理;对教唆和危害社会的团伙及个人及时打击、依法惩治,以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主编:皮连生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篇3: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

一、改革内部管理文化,在思索中创新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激增,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学校超常规发展。通过调研和反思,针对以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低重心运行,高效率工作,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管理思想,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低、中、高三个年级扁平化管理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三横齐头并进,德育、教学、后勤三纵互助合作。管理的创新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实现动力运行,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系统,各处室、年级部相互配合支持的执行系统,由德育处、教务处、研究处等落实的开放式监督系统,学校班子会、年级例会有机结合的反馈系统。通过这四个动力系统,学校各项工作犹如装上了动力装置,实现高速、高效运行。

二、打造四种不同文化,在学习中创新

( 一) 打造反思文化———让教师有思想地工作

我们积极提倡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课必有反思,通过案例、教学随笔的写作,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成为习惯,学会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

( 二) 打造合作文化,让教师有效率地工作

优质学校的文化是一种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不是每一位教师力量被动相加,而是每一位成员的积极相乘。我校多次召开各级会议,深入理解和谐的内涵,明确树立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充分信任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充分发挥班子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我们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 三) 打造学习文化———让教师有后劲地工作

1. 建设学习型的管理队伍

加强对中层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中层队伍的管理素质,不仅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激活办学思路,推进学校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中层干部的自身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重组,根据每个人特长进行重新分工。针对班子管理能力薄弱的现实,提供一切可以学习交流的机会。制定了每周五中层干部学习交流计划,并且不定期地向各位中层班子成员推荐一些管理类文章或书籍,同时还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善于思考、及时总结,把每周的工作记下来,写好属于自己的管理日志。

2. 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 1) 加强师德教育,提升职业伦理专业化水平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每位教师都做了学习笔记、撰写了两篇心得体会和一篇师德论文,开展了“加强师德建设,拒绝有偿家教”签名和“我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同时,邀请了两位学生家长作为我校的行风监督员,进一步完善了师德建设监督体系。

( 2) 成立研究处,提升教育科研专业化水平

为了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成立了研究处,并以各年级教研组为抓手,努力做到课题研究的系统化、标准化,理论学习的经常化、多样化,课堂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的一体化、大众化,积极推广我校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根据我校的资源优势,学校申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还带动了语文、英语及科学学科的子课题研究。

三、营造书香环境文化,在传统中创新

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也具有“书香气”。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我们力求做到绿化、景观、文化的有机结合,随时随地都让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我们重新布置了教学楼的文化走廊。清幽的阅读长廊,独具匠心的“桂香书苑”,别具一格的“翰墨书香”,暖色的石桌石凳散布其间。绿荫遮蔽的长廊直通“古”“今”“中”“外”及“诗”“词”“歌”“赋”“曲”九大版块,与之相间的是班级展示学习成果的展板。这里既是孩子们“创造的天地”,又是学生们“成长的乐园”,构成了六小一道校园文化风景线

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在研究中创新

为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和经典诗词诵读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并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文明礼仪与校园文化关系的实践研究》《小学生礼仪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诵读经典诗词,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校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原则,我们编辑出版的《小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围绕文明礼仪主题,学校组织开展了情景模拟、小报大赛、学习感悟作文大比拼、故事大赛、我做文明小使者等多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效果。

以中年级为龙头开展经典诗词诵读,由我校有经验的教师牵头编写的中、高年级主题式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文海扬帆》( 共四册) 已经投入使用。近几年,我校多次承接的市及开发区的节目都以经典诵读为主题( 《读唐诗》《草》《鹅》等) ,今年五月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学经典知识竞赛,我校还被定为河北省国学教育实验校。

五、打造多彩主题活动文化,在实践中创新

养成教育是学校一切的基础,规定每学期的第一个月为“行为规范月”,制定了详细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方案,采用“一周一评比、一月一小结”的方法,成立少先队红领巾值勤岗,从学生上下学、在校活动、纪律、卫生、两操等方面对全校41个班级进行综合考核,每周评选一次优胜班级同时颁发流动红旗,以此来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我校充分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如组织观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及“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我们的节日”“孝亲敬老我先行”“节约从我做起”等专题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了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视野,并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引导着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篇4:浅谈小学课堂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03-001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堂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课堂中的德育应坚持的原则

课堂中的德育,就是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这种德育有别于纯粹的德育课和德育主题活动,必须遵循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1方向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

课堂中的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让受教育者学到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行为;将道德教育与国情、社情和学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随意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体现学科特点、结合教材

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如此德育便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可接受性。不同学科中渗透德育有其共性,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结合教材。课堂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刻意“为德育而德育”。

3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课堂中的德育,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和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德育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领悟的观点和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课堂中的德育操作方法探析

1创设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

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然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教師既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价值中立,崇尚道德相对主义,而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负有对学生引导的责任,又有对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重构的责任。教师要在师生不断的交互中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在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自己的教育道德素养也在提升,也得到了成长,达到教学相长。和谐的课堂教学必须富有情感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创设融洽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交融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十分重要,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2平视学生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课堂是面对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蹲下来,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努力建构学生喜爱的课堂。平视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体贴关怀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要降低教师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客并重视课堂上的随机教育

篇5:浅议小学生德育的方法

角美中心坂美小学

小学阶段是孩子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真正的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将德育带到课外

以往的德育方式大部分是以“说教”为主。老师们经常教育学生该怎么做,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德育应该是要付诸行动的。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温家总理宝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多次在师生中开展“我是小雷锋”、“给灾区小朋友献去一份爱”“祖国在我心中”“感恩你我他”等一系列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

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

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篇6: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

渑池二中 何建功

摘要: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 1 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 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7: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也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 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1、运用体育课堂常规,加强文明意识培养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而,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我在教学中从队列和休操队形抓起,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有些学生自制能力差比较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诱发学生进取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比较复杂,那些身体和心理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可以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类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教学中,采用了距离错位的方法,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一种平等竞争的假象,以刺激学生的练习欲望,诱发学生的心理竞争意识,达到练习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道德意识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克服障碍(如阻力、困难等)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犟等。作为体育教师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份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及时发现正典型,正确进行评价,对特殊学生区别对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坚毅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4、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这不仅会妨碍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给受伤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损失。所以,体育课中的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应当引起每个体育教师的重视。

首先是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上课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并根据课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如何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辅助练习,使学生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受伤,更重要是学生走向社会,在场地、设施简陋的条件下,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自我保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让学生学会保护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再次是让学生关心器材收拾。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

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5、良好风气、互助互爱、爱国主意教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

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培养上更注重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在“传道”、“授业”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让学生理解成才先成人的真正含义。初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当前,难度特别大,对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比较高,但只要我们坚持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与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领域各项改革,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体育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菩萨庙中学

孙永利

篇8:浅谈小学德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就是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 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 我们要以教材为本, 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 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为此,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上,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方法。

1、讲析理解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 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 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 了解字、词、句的含义, 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 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 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等课文, 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 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 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 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情感熏陶法。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 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 使学生似身临其境, 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 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 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我就创设了如下情景:课前, 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 片片白花点缀其间, 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 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 如泣如诉, 低沉悲壮。身为教师的自己则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 万年青、白花、哀乐、神情, 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 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收到良好效果。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3、榜样学习法。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 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 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 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 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4、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可以效仿, 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 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 利用这些条件, 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 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 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 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 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 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 张灯结彩, 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 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 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上一篇:天将降大任于中国下一篇:最开心的事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