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的现状及对策

2022-09-11

1 目前小学德育问题

(1) 利润驱动的原则在社道德生活中泛化。泛化侵蚀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人伦关系的方方面面。聚焦我们当前的德育, 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 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

(2) 知识化德育。德育的重要性虽然被意识到, 但显性的德育课程仍没有受到重视和充分的利用, 而是过分强调德育的知识化和课程化, 忽视了学生内在德育的培养。设立独立的道德课, 其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 但是把道德课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 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这样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之间的分工, 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与地位。

(3) 隐性德育途径的忽视。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但是各科老师在讲授时, 却忽视德育教育, 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责任。作为老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道德的渗透, 更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

(4) 德育的评价体系远远不如课程评价体系一样完善和受到关注, 虽然目前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使用了一些评价手段和奖惩措施, 但那是零散的, 道德评价的目的大多也是为了评选“文明之星”等有突出作为的学生。

(5) 学生主体性个性的忽视。在德育方法上,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 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 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 忽视学生的个性。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 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 不善于独立思考, 追求循规蹈矩, 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应对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学生为本, 德育为首, 知识为基, 能力为主, 应用为体的教学观已经深入人心。然而老师引导作用的发挥以及资源的利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2.1 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德育观念又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教师施教过程中其课程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及思维和行为方式。

2.2 各科课程中德育的渗透

目前德育更多依靠的还是显性课程。因此, 德育似乎就成了德育老师的职责。而在国外, 德育早已走向综合化的趋势。

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有十门左右, 而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 如果将德育渗透于这些科目中, 将会对小学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德育内容的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的教育。然而靠思品课上讲解, 或者是一些爱国主义活动是难以将感情内化的。对道德的教育应该是存在于任何一个地点, 任何一个时间。比如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熏陶再加上爱国主义故事教育或配已影片情节的观赏, 而数学书上的插图, 老师可以在讲解的时候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情感的培养。各科各有特点, 抓住特点不仅能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早就应该打破德育教师管德育的现象, 老师们也该踊跃担当起德育教师的角色, 舍得“牺牲”时间, 愿意花费精力在挖掘教学点中德育点上。

2.3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道德评价是检验道德水平的一种途径, 目的在于找出不足、提高质量。而不是选拔出“道德精英”。首先, 应改变“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的绩效观念, 注重对德育效果的评价、检阅。所以人们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能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现实中经常发生让我们感到瞠目结舌的事情, 那些偷盗抢劫的不乏有一些优等生。因此应改变德育的知识化、数量化、学术化倾向。将学生有关德育的知识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范例教学转化为德育的能力。避免“高分低能”, 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判。我们运用德育评价, 是要给更多孩子机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为鼓励学生有所长, 个性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德育绩效的评判应该走向更加合理、务实。我们也应改变对教师考核评判只重视德育学术成果的倾向, 使德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避免纸上谈兵, 而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对教师德育效果的实际考核上。

2.4 资源的利用

(1) 利用媒体设施及学校环境。灵活运用媒体提供的信息, 灵活地扑捉信息中的德育点, 是做为老师所应具备的素质。除了设备利用, 还要注重相关的设施利用, 学校中休闲区的设置, 校园中的泥塑或雕塑, 班级的装饰, 特色区等等这些不但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更是学生时常接触的德育素材。小学生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具体事物利用利于促进教学效果。

(2) 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把家长请到学校中来, 将孩子在家庭中的形态拿出来分享, 发现道德问题或者讲授教育经验。让家长走进学校, 并能够结合家庭的特点进行德育的巩固和发展。让学生走进社会, 利用社会中的有利资源感染学生。发挥社会大环境中有利因素的作用, 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学校可以有效利用所在的社区, 使其成为德育的实践基地。例如社区环保卫士, 做自行车看护员等,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杜威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体验可以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具体化、实践化。

2.5 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 老师敢于将错误结果直接呈现, 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探究。而德育中, 更多的老师选择直接出示正确的结果让学生“少走弯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 孩子的道德在小学阶段正是重要的形成期, 这时的道德两难境地的体验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自主评价、自主体验, 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做价值判断, 从而在道德行为中自觉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学会自我控制。

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首先要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 指导其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法, 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仿效培养、格言激励、艺术熏陶、活动感悟等等。

道德教育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各科老师只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笔者认为, 学科中德育的渗透对小学德育是循序渐进的, 潜移默化的, 但是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对待德育问题, 我们要对症下药, 抓住问题的具体情境抓住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及地方特色, 人人参与, 时时关注!

摘要:当前小学的德育工作受到传统德育观念、方法、手段的制约, 目前的小学德育中存在着做秀的德育、知识化德育、强制性德育等现象, 已不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 致使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够明显。如何加强小学德育工作, 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德育,德育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邓达.道德责任教育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

[2] 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7.

[3] 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民办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辩证分析下一篇:浅谈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