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15

新的初中化学教材的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 提倡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极其重要,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 精心的进行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堂设计, 努力开展了一些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 从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 探究性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性

1.1 含义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探究性教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加深对获得知识过程的体验,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研究能力, 同时, 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 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探究性教学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通过化学探究,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 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科学, 积极探究科学的奥秘, 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探究,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任何化学知识, 不论看起来多么完备, 它总是利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形成的, 所以从教学的角度讲, 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轻过程的教学, 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兴趣、智慧、个性的扼杀。而探究性教学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解金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初中化学沪教版第五章第一节) 的时候, 我问学生:“你们平时家里的锅是用什么材料的啊”, 学生踊跃回答:“是铁制的”, 于是我顺势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铁锅, 了解铁元素是人体键康必不可少的元素, 使用铁锅, 铁铲烹调食物, 通过锅与铲而获得大量的铁在胃酸中成离子态被人体吸收, 以补充人体的铁, 这样就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亲自体验, 这样对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都有较好的帮助。

探究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提出合理假设, 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得到充分发挥。此外, 探究过程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学生在探究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对同一问题和现象提出不同的假设和逻辑推理, 容易唤起对问题的争论, 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争论中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 加深理解, 而且学生间的信息交换和智慧碰撞在适当时候就可能变为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2 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1 营造探究氛围

探究性教学的关键重重在问题情境的设计,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 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创设出一种氛围, 使学生“回归”到科学发现的年代, 激发学生的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

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识 (初中化学沪教版第三章第二节) 时, 我首先提问: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学生们争相回答:

(1) 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

(2)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这样就复习到了上节课的知识, 我在这个基础上, 引入正题“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那么这些微粒又都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微粒是否还能再分呢?”, 营造学生们探究的氛围, 产生求知欲, 急于想知道结果。

于是我随后拿出干冰、铜、食盐、金刚石图片及二氧化碳分子、铜、氯化钠、金刚石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 进行了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然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

“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为什么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呢?”

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 学生知道了水发生电解时水分子可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再分。经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 由被动变为主动, 试图人人想做化学家的冲动。

2.2 建立“问题—假设—实验事实—结论”的探究教学程序

“问题—假设—实验事实—结论”的探究教学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中问题可以由展示一案例, 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 也可以直接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1) 问题提出阶段, 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

(2) 假设阶段, 主要有渗透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

(3) 检验阶段, 主要有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据资料等整理的方法;

(4) 结论阶段, 主要有渗透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 表达与交流的方法等。

例如:在讲述置换反应 (初中化学沪教版第七章第三节) 的课堂教学时, 我是通过问题—假设—实验事实—结论这样的程序进行。

(1) 提出问题。酸和碱能否共存呢?据此说出盐的组成特点?

(2) 收集理论依据。 (1) 盐是组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 盐类具有与酸、碱、盐的溶液反应的性质。

(3) 提出假设。所有的金属都能把盐中的金属置换出来。

(4) 实验事实。演示C u+Z n S O 4实验、Fe+ZnSO4实验、Cu+FeCl2实验现象。

(5) 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把盐中的金属置换出来。

在上述课堂教学案例子我先设置情境, 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 再进行猜想假设, 然后经过实验、调查、研究、证实, 从而获得所需结论。整个过程包含“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环节, 不仅为学生展示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并且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 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才是主体, 老师要设置一些能体现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过程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

3 结语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将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 从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新的初中化学教材的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极其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精心探究性学习课堂设计,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 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 陈勇.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分析[J].化学教学, 2004 (10) .

[2] 陈志.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应树立五种意识[J].化学教学, 2004 (3) .

[3] 山东省济南市甸柳一中课题组.初中化学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9) .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下一篇: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