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2024-05-02

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篇1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生物课堂创设的情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和可能发生的生物兴趣点, 以便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世界里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 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生物新课学习中来, 同时明确这节课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 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生物与非生物”时, 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 教室里有哪些生物 (人、植物、动物、微生物) ?哪些非生物 (空气、桌椅、黑板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物体进行分析。

让学生讨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 生物体能新陈代谢, 具有应激性, 有生长、生殖、发育等特征。知道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知道什么是生物, 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和视频, 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 或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生物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学生为实现学习生物的目标而进行的基础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了解、识记生物知识并形成基本生物技能。学生将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合作交流, 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共享, 达到全体学生提高的目的。

我给学生播放了生物世界的部分视频, 如含羞草的应激反应视频, 一朵花的开放, 然后引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讨论, 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 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 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 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教师要根据生物章节的内容, 确定目标, 设计学习任务, 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 即解决什么问题, 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 以此驱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在具体学习生物的任务驱动下, 通过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达成生物课的学习目标。

三、展示成果, 质疑深化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供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 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 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 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 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在“种子植物”的学习中, 我们指导学生将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相比, 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在课后采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让学生明白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 并用种子繁殖后代。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 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指导学生用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方法观察种子的结构, 掌握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通过观察和讨论, 学生应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合作完成表1。

关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学, 教科书上提供的图片有限, 我们指导各个小组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多找一些图片到课堂上展示, 通过展示, 让全班同学共享各组同学的成果。我们老师可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 认识当地比较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类, 亲身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每节课的梳理知识, 归纳整合, 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生物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生物知识及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 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技能, 按照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 重新整合, 构建符合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

例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总结见表2。

学生知识体系具有自身的固有特点, 我们的梳理总结就是要按照学生自身特点量身订做, 不能包办, 只有将学生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及时嫁接到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发地运用习得的东西。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2

1.转变思想

教师要把握好先进的课堂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观念指导相应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学、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进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主动参与以

发展学生的知智力。同时,还要优化教材系统,构建起生活教育理念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长、体验等,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有效教学的理念作为基础,发挥高效教学的优势。

2.备课的准备

备课是否充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收集有关教案和大量资料,借用他人的精华部分。但要注意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不可将知识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输给学生。备课的重点在于教师要先掌握好教学的难、重点,不单要对教材进行备课,还应该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通过分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只要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转变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就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主动思考。

3.有效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其在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学

校、班级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分析学生,掌握好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学习水平,清楚学生的思维动态,找到学生的发展区,真正可以做到分析学生之难,解决学生的问题。

(2)教材解析。教材的解读与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教师需要在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把握好章节之间、模块之间的规律与顺序和知识点的内在关系;理解教材思想与编写意义;掌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教材中所渗透的学科思想与方法。

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步骤二:明确学生的目标

作为生物教师,应该要帮学生明确好立体的三维目标,因为三维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指清了方向。一项学习的开始学生就要了解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此阶段的学习明确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学到何种程度。当一个学生知道这一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时会自觉往这些目标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很多生物现象,学生只是没有发现,但是,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便会将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融合,以此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学习了《伴性遗传》的教学后,很多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类间的遗传:白化病、酒窝、色盲等。这也为学生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材料,能力发展也自然提升了。

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步骤三:有效教学开展的策略分析

1.近生活,激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即成功了一半。有心理学者研究证实,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情况越接近,学生自觉吸收、接触的知识度也就越高。教师在一门课程导入的时候,如果可以注意从生活的实例中进行引导生物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至学习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教育过程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话题,如何提高学习兴趣也是恒久不衰的研究题目。学习兴趣的提高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课前搜集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有趣的社会或科学实例,在知识点讲解时举例说明,学生在听故事或新闻等的同时就自然将知识记住了,学生上课也觉得有意思了,从渐渐地喜欢这位教师到渐渐地喜欢这门学科,成绩也就自然上去了。

举例说明:学习《种子结构》时,用一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娃娃”一下即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至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或者教师可借用学生熟悉且流行的俗语:“大鱼吃小鱼”、“树怕剥皮、不怕伤心”、“吃什么补什么”等等来作为课堂的导入。这些俗语中有隐性的科学道理,当然也有部分是不正确的思想,但都可以用来作为新课导入,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往往与现实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

2.直观教学

直观是发展学生思考能力与观察能力的力量,可让学生同时看、听并感觉思考,给人留下不容易忘记的印象。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一种直观的教学场景。

直观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举例说明:利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观看《植物欣赏》、《动物世界》等视频或幻灯片,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再比如在讲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一课时,可发挥多媒体文字、图画、声音并存的优势,打造出逼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清楚了解体、肺循环。

3.设计实验

实际上,生物这一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其主要方法就是科学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加固课堂上的知识,探究性实验可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要学生”做实验转换成“学生要”做实验。在课时充分的范围内,生物课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初中生物中,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非常多,例如:唾液消化作用、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等等。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78-01

生物,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生命物质的学科,从动植物的起源到基因组成的研究,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地球上所生存的生命体的奥秘和本质,所以,生物是一门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国从初中阶段开始正式将生物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设置,并且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力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范围和难度也不断地增加,所以高中阶段,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在专业性和难度性上都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因此,“难”成了高中生物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标签。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效率低、知识吸收效果差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给予各方面的帮助和引导,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投入和产出的效果平衡。

在我看来,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知识传承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来说,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本文中,我讲主要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具体探究一下如何做好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

一、理论课堂教学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现阶段理论教学依旧占据着我国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增多。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节省教学时间。但是现行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教学的传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学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促进课堂理论教学的灵活化和能动性。

1、知识教学主次分明。首先,对于教师来说,每一节课都需要事先准备教案,那么在教案准备过程中教师就要将每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高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具有结构性,不同章节的知识内容环环相扣但又相对独立,因此我们在准备教案时,要结合班级整体学生以往的知识学习情况,评估出重难点知识所在,然后根据重难点知识进行例题的设置和教学时间的安排。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并且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重难点。在书写教案时,教师虽然尽可能的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但是身份差异性会导致教师在一些问题上的判断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听课反馈来纠正这些“预知偏差”。如一些被教师列为普通知识点的内容,多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如果出现迷茫、皱眉等表情反应,或者互动积极性不高,那么此部分知识学生认为很难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果教师能随时观察学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询问,然后适当调整过教学步骤,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完善。

2、教学时间合理分配。一方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重难点知识可以设置两到三个例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内容,而对于记忆性的知识内容,则可以一带而过,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把控课堂教学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每节生物课教师讲课的最长时间尽量不超过25分钟,从而保证学生听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3、互动性教学。对于生物这样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影响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来不断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利用问题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随机的抛出几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始终固定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断给予学生提醒。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根据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事先准备几个问题,在知识讲解的合适时机内提出来,和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也可以带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

二、实验课堂

生物是一门典型的自然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而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我看来,要想高质量地完成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我看来,对于高中生来说,做实验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为,理论教学教授的都是间接性经验,是他人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因缺乏实际操作而导致知识消化吸收障碍,因此,在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按照正确步骤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将所学知识掌握牢固。

2、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课堂上,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得出实验结果。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式外,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小。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绕场监督,对于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发现学生生物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在下次的生物课堂上进行复习和巩固。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较为复杂,所以,一般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干预减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容易催生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互帮互助,实现“以优带劣”,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生物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之初探 篇4

一、情境教学策略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段精辟的比喻: 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 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在教学活动中, 我曾经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进行教学, 但发现这样往往让学生措手不及, 而情境教学却能改变这一困境。得当的情境把生涩的生物知识溶解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 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的建构。另一方面, 拉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案例:必修Ⅰ模块“细胞分化”的教学。

新课伊始, 采用多媒体课件, 借助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 让学生体会分化的概念, 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形象认识, 使其更容易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 这比照本宣科地背诵书本上的分化概念更行之有效。为了加深印象, 我还联系生活, 把细胞分化比喻成社会分工, 旨让学生体会分化后细胞结构功能都有所改变, 但其本质遗传物质未变, 类似社会分工, 通过与现实的联系及多媒体的视音频功能, 共同创设逼真、吸引人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整个课堂气氛一改之前的沉闷, 变得生动活泼。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 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比新教材更抽象、概括和综合, 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通俗地说就是找“共鸣”, 即从已备的知识经验出发理解新知识。课堂教学中我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有着深刻感触。

案例:《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____蛋白质》的教学。

对于这节内容, 我总觉得无从下手, 特别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每次讲解这一知识点, 总有学生眼神中流露出疑惑:似乎对我说:“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我曾经使用多媒体辅助, 但收效甚微, 回顾之前失败的经验, 我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法为学生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 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相关、一种共鸣。于是我想到项链的制作过程与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我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 把蛋白质比喻成珍珠项链, 把肽键比拟成珍珠之间的连线, 之后我改进方法, 让学生扮演氨基酸, 用互相牵手的过程代表其脱水缩合过程, 让学生通过平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感知与新知识产生共鸣。当然先行组织者能否得到有效利用, 教学前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 选择的“先行者”要恰当适宜。

三、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遁之于无形。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 将其穿插于课堂之中,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塞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孔夫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与思考, 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并提出求教要求时, 教师才实施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学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资料分析“水稻吸收大量的Si4+, 而番茄几乎不吸收? ”

当题目抛出来后, 学生无从下手, 都在思考到底用什么知识解答? 这时我把握学生“愤悱”的时机, 提问:“植物吸收无机盐的方式? ”并及时让学生回忆作答———主动运输, 接着提醒:“那这题与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是否有关联?”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待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 请学生作答, 学生仍然没有思路, 我继续引导:“主动运输的特点是? ”学生作答:“能量与载体。”这时候很多学生茅塞顿开, 我请学生回答:“可能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有关:水稻细胞膜上运输Si4+的载体蛋白多, 而番茄细胞膜上运输Si4+的载体蛋白少。”这是我课堂中的一个片段, 整个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主动思考、分析, 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当然使用启发策略时教师应把握启发的度及提出问题的时机和学生的状态, 使启发真正行之有效。

四、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案例:探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教学

首先向学生介绍DNA复制的三个模型:全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 分散式复制;创设问题情境, 逐渐缩小探究范围, 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随后让学生分为三组, 利用三个模型分析实验结果, 再与真实实验结果比较, 得出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最后进行整合与应用, 及时进行习题练习, 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如DNA复制n次后最后形成几个子代DNA并及时通过课堂练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整个自主学习过程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又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要明确学习任务, 适当给予指导, 并对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 千万不要为了“自主”而“六神无主”, 使整个课堂成为一盘散沙。

五、动机教学策略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效果的好坏, 与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密切相关,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学习动机能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有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还能影响对知识的汲取。因此,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是教学重点所在。

案例:植物向光性现象的教学

课堂中首先向学生展示植物向光生长的图片 (黄山的迎客松) , 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 并提问:“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 ”学生特别感兴趣,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这样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渴望认知, 理解和掌握知识。随着知识的讲解, 学生逐渐明确向光性的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这时及时进行课堂训练, 以各种处理后的胚芽鞘为实例, 让学生判断其生长状况, 学生十分踊跃, 答题正确率很高, 这时对学生加以表扬,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内驱力, 在课堂中不断增强其学习动机, 使学生喜欢学习, 乐在其中。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尝试。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驾驭它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但没有一种教学策略是万能的, 因此一方面我们选择教学策略时要全面、综合地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等, 另一方面面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应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1 篇5

阿依努尔·努尔提也夫(新疆实验中学)

[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摘要] :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新课标的学习与认识,在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笔者认为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工作者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措施已是刻不容缓。本文将在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要注意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干讲”理念。生物教材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涉及一些实验教学。老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在实验设备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实验。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的步骤等相关知识点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此外,也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讲授“微生物的培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做大肠杆菌的实验,让学生培养微生物,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今,随着社 会的发展,很多先进设备走入了学校,多媒体设备就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进入了课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它给教学带来的各种便利。生物教学会涉及一些很抽象的反应过程或者概念等知识点,如果单靠老师授课,很难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直观清晰的认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使得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好的掌握。比如,在讲解“染色体”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DNA和遗传基因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加深印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把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

新课标明确要求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的。生物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老师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发现生物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高浓度溶液中细胞会缩水”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在盐碱地上种庄稼,但是长不好,于是对它进行施肥,可是庄稼非但没有长好反而烧苗了”这个例子来进行讲解,这样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二、优化改进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提供保障

(一)发挥信息手段演示功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内容属于抽象的微观范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还有一些过程较长的生物现象,课堂之内也难以演示。这样制约了教学成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变微观现象为直观演示,变长期变化为节点展示,给予生物课堂更为生动形象的信息,提高学生理解效果,激发学习兴趣。例如,DNA分子的结构以及复制等微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模拟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其结构以及复制规律,让生物知识点的学习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二)发挥自主模式促进功能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与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提高重难点突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改进了教学模式,采取教师重点引导提示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如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笔者结合生物群落演示图设计了一组探究题:①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②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③相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④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⑤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以这样的一组探究题引领学生深入开展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以及综合能力提升,发挥了自主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发挥当堂检测反馈功能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当堂检测的方式获取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笔者在教学最后环节留有一小段时间进行检测,以事先印制的难点要点测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及时、准确地对教学成效进行分析评价,并调整教学方向与措施,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关键在于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

1、善于设疑,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多个方向探索和发展的思维,是从一个信息源导出不同的结果。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质疑,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探究的心理。如在讲顶端优势原理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以往对生产实践已有认识去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常见的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有哪些?如何加强其顶端优势?(2)生产实践中怎样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使学生对顶端优势有关的各个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运用引导探索法,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发现法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在讲“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时,教师并不先发现病因,而是先向学生提问:“治疗该病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这时,学生不能仅仅看事情的表象,而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蛋白质到RNA再到DNA的逆向推导。学生自然会明白:“镰刀型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治疗的根本措施是改变综的遗传物质。”这样能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有效备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语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和有效评价等方面的有机整体,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有效提升策略的研究 [J].教育界,2015(15).2.董斌.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6(2).作者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延安路65号:新疆实验中学:阿依努尔·努尔提也夫 老师(收)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1-01

长期以来,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根本就调动不了教学的积极性,所以也就导致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困难。在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侧重培养新型的科学型人才,培养新型的科学型人才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并完善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一、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对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师的提问技巧、课堂的管理能力、重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物学知识。对于这些方面,教师只需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其自身提问的技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重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及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来向学生解释生物学知识[1]。

2、学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表现出缺乏学习动机、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三种情况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影响。所以要让学生拥有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动手及观察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效改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1、教师进行充分准备

侧重科学性的初中生物课程除了对教师具备一定的生物专业技能知识外,还有具备生物知识迁移转变能力。目前,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对生物课程知识仍然是以口传授为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和自身的个人素养非常重要。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授之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知识技能并完善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如:在对八年级生物“生命的起源”的课程准备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自然发生论”和“神创论”产生的背景和区别带来的影响解释给学生听。并让学生逐步对生命的起源加深认识和理解,以完成教学目标[2]。

2、理解并探索教学改革的目标,完善教学特色

为打造各具特色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师在教学改革要求下要不断完善个人授课方式。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并总结实践经验,将授课方法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课的集中力和学习的兴趣。如:“生命的起源”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反复列举实例,联系实际生活,并收集相关的影像资料,向学生解释生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自然发展生产的。将知识教学转化为情感教学。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生命,促进学生珍爱生命、热爱情感。

2.1、注意学生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情感的变化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学生会根据时间的流逝、教师的引领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并做好教学安排。如:开课的20分钟左右,学生的状态是对新知识感觉良好,注意力也非常集中。所以,教师可以抓紧这20分钟的时间将难度大、重点程度高的内容传授完。在之后的20分钟内,则是做收尾工作,也就是总结。除此,初中生物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如:学生在回答课堂问题时,如果答案不正确或者是不完整,教师不应斥责学生,而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如果回答正确,则可以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完善教学方法

3.1、对教材进行探索调研

教材是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主题,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其教材也不例外,是贯穿整个学习的主体,且其对教材的应用还停留在传统的照搬照抄模式上。在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下,二次开发和深入探究调研教材已经成为了一个必要的过程。如:在七年级生物课程“皮肤与汗液分泌”中,其中除了固有的皮肤知识是教师必须教授,教师还可以充分将这些知识扩展到人体学、医学等相关领域中。使学生了解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及教材的重要性。

3.2、拓展教学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多媒体、互联网等也快速发展并普及,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多媒体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其不但具备便捷、快速等功能,同时还能够以视频、图片、音频等可以向学生直观展示典例和教材知识。如:七年级的生物课程“人体的营养”,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人体部位的实验,但在课堂教学上,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好的消化知识点。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不能进行实验的学校。并且,其还能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关心和注意,从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3]。

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越来越大,在教学改革环境下,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其教学方式要形式新颖、内涵丰富。从而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创新途径。结合时代化、科技化、现代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结合,为学生获取丰富生物知识的来源[4]。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及保证往常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娇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探究类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1(8):3-4.

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

在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变得越来越重要, 也就是说, 让学生自愿的探究性的去学习, 因为生物这门学科是简单又神秘的, 可以这样说, 它既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又能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因此, 在初中教育中, 要让学生能够对生物产生兴趣, 就应该注重教学的方法, 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物是一门很奇妙的学科, 它不像是英语那样的枯燥, 也不像是数学那样的难懂, 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让生物课变得生动。在讲解课堂内容之前, 老师应该先讲一个生物学中的趣事, 来调动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 课堂便是获取知识的来源, 在学习中, 学生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得多, 因此老师趣味生动的表述, 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的内容, 起到更好的教学作用。在课堂上, 适当引入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 比如, 草履虫的生活习性。用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由此引入教学的内容, 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活趣味。

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现如今的教学中, 老师已经渐渐的从主导的地位中退了出来, 因为学习已经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 老师就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 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尤其是生物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更加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调动他们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鼓励其投身到实践中去。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死板的教学, 单纯的在黑板上写板书, 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 这种古老的教学方式, 很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创新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引领者, 要有着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验为例, 探究一下具体的做法。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有一章节的标题是空中的生物, 根据此章节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实验, 让学生观察身边中、校园中的生物和昆虫等。首先要制定一个大概的流程, 提出问题———给出假设———观察讨论———得出结论。流程的设定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不管是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讨论, 还是结论的最后交流, 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让老师变成学生的合作者, 变成学生学习中的帮手, 让每一堂课都是由老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

三、贴近生活, 动手实践

我们以一个比较熟悉的昆虫为例子, 七星瓢虫。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观察七星瓢虫的形态和身体结构。在提出研究的问题之后, 老师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将学生分成六组, 每组发一个七星瓢虫的模型, 让学生观察模型, 给出答案, 看七星瓢虫的身体结构。比如, 七星瓢虫的身体有几个部分, 有几条腿等。在几分钟之后, 学生观察讨论完毕, 老师就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因为有些问题仅仅靠看是看不出来的。下面老师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一个单位开始实验。此时老师提出假设, 假设七星瓢虫能够依靠触角辨别气味? 下面就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将几只七星瓢虫罩在透明的容器中, 在容器的尽头放入白糖,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动向, 并记下发现的情况。然后通过另一组实验, 进行比较, 就是把七星瓢虫的触角剪去, 观察交流, 看看七星瓢虫是否在失去了触角之后还能够辨别气味, 最后再记录结果。这样, 就能够知道七星瓢虫是否能利用触角辨别气味。由此一来, 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且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对于学习到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的教学设备已经非常的先进了, 从原来的卡片教学, 到后来的幻灯片, 再到现在的多媒体。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给我们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让多媒体课件走进生物课堂, 给学生展现出一个生动的生物圈。在研究七星瓢虫的时候, 老师就可以用大屏幕放出七星瓢虫的图片, 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看到七星瓢虫的外形, 此外老师还可以搜一些相关的视频, 介绍昆虫习性。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物世界, 使课堂不再乏味。生物这门学科对初中生来说并不是熟悉的。尽管生物就在我们身边, 地上爬的, 空中飞的, 简直是无处不在, 但是学生却从来没有深入的观察研究过, 看到只不过都是生物的表面, 因此有些生物对学生来说, 只不过是个抽象名字而已。而在利用了多媒体之后, 生物就变得生动了, 老师可以图文并茂, 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多渠道多感官的揭示出生物学的奥秘, 调动学生思维, 让生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生物与生活同在, 让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走进课堂, 让生物更加贴近生活, 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学习乐趣。通过新型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教学, 希望能把生物学科的教学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月琴.提高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东方青年, 2013.7

[2]何付松.加强基础教育, 强化技能训练——对苏科版生物教材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 2011.49

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8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生物教学

生物学知识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物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现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 生物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生物教学, 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鉴于此, 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生物教学, 让课堂不仅成为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还能够成为让学生打开心扉、张扬个性、愉快受教、轻松学习的“知识殿堂”。比如,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当今的粮食问题, 阐述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结合当今的锻炼健身需求, 阐述清晨不宜在树林中进行晨练;结合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阐述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等。让同学们明确地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物学科的学习, 从而提升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从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生物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还提高了同学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从而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计教案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之所以成为教育界的“至理名言”, 就是因为此言不虚, 当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时, 那么, 学生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愉快而有效的学习过程, 无疑是有效教学的过程。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有许多种,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酸雨的危害”时, 可以先抛开书本理论不谈, 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你的自行车哪个部位生锈了?自行车的钢圈是因为什么原因生锈的呢?既然自行车的钢圈是在被雨淋后生锈的, 那么, 是不是说明雨水中有腐蚀钢圈的物质呢?……大家再想一想, 什么样的雨是酸雨呢?既然酸雨能导致自行车的钢圈生锈, 那么, 酸雨对生物有没有影响呢?为了让同学们拓宽思维,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有关酸雨的危害的视频, 使同学们了解到更多酸雨的危害, 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又比如, 教师还可以巧妙利用脍炙人口的诗词或者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等丰富教学内容, 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例如, 教师在讲述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以及植物的根的作用时, 可以引用“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进行形象地描述;教师在讲述“食物链”中的“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物质能量传递过程时, 可以引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进行生动地诠释。实践证明, 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巧设问题情境, 巧用诗词谚语,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还可以使生物知识充满情趣而简明易懂, 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

三、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新教学理念的要求, 也是有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开展教学方法的探索。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了, 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的反应速度”这一内容时, 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抛接物品 (如硬币) 的小游戏, 在这“抛”与“接”的游戏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反应速度”,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然后, 教师再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同学们说一说, 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在游戏之后, 兴致盎然, 所以, 回答问题也会非常踊跃, 有的会说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 有的会说与个子高矮有关, 有的会说与心理素质有关, 有的会说与注意力有关。教师对于同学们的答案先不置可否, 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授课。游戏不是目的, 放飞学生心灵、活跃学生思维才是真正的目的。实践证明, 当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时候, 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常用策略 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科学探究,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生物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组织高效能的教学活动, 着眼于启迪思维, 剖析重点、突破难点, 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新鲜生动的教学情境出发, 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目标。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可以尝试选择用蛙的腓肠肌经过ATP、葡萄糖溶液处理后, 用电极接触后收缩的课外实验引入新课。学生对实验的结果非常好奇, 自然过渡到ATP研究的环节。“细胞的癌变”则采用癌变后的器官图片与罹患癌症去世的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中的公主造型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带来了深刻的感受。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考虑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既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新知识、新概念的建构。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发展学习能力, 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疑难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等重要环节, 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指导。

例如, 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认识、了解蛋白质的构成。发现学习一: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 寻找异同, 建构氨基酸结构通式。发现学习二:根据脱水缩合反应中水的来源, 寻找氨基酸形成多肽的方式, 认识肽键和多肽的关系。发现学习三: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寻找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内在因素。结合讨论、讲授等教学方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着眼于蛋白质学习的两大难点, 找到新、旧知识结合点, 用与化学等学科的联系作为突破口, 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将概念教学落到实处。

三、进行有效的思维分层训练

在没有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蛋白质有难度。可从熟悉的甲烷的化学结构入手, 认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特点。通过辨认几种氨基酸结构, 理解应用氨基酸的知识。对于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可以利用简单模拟实验的方式, 举例练习并学习归纳数量关系规律, 做到活学活用。

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需要精心设计习题, 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思维的形成过程很复杂,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及时、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排除学习障碍, 实现思维广度、深度的拓展。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要关注他们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重建信心,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需要利用合理的评价机制, 真正发挥评价在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方面的作用。

“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主题是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初次探究是根据主题和实验材料, 创设多种过氧化氢分解的条件。并交流后续实验操作中的一些具体步骤顺序、操作方法等。再次探究是以学生的实验现象为出发点,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形成结论。

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间的评价比较直接, 不同的声音往往会引起对新问题的继续探讨。学生在发言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不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当赢得了他人的认可和表扬时, 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也是对自我认同的强化。

五、发现有效的生成性课堂资源

生物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借助评价设计方案, 呈现知识并不断累积,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适当点评和引导, 不断修正学生探究的方向。

学生的群体特征与个体差异也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不同成员的思想、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问题的取舍、方法的选择、关注的重点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侧重。这些差异在相互交流讨论时变成了最丰富的资源, 思维的火花就在此时闪现。

维护学生的自尊、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资源。教师的关注和激励,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同伴出谋划策, 支持与鼓励, 都转化为积极的情感因素, 促进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媒体、何种材料, 如何处理教材,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实现概念、技能、思维等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需要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入手, 实施优质、高效教学, 让每位参与课堂的同学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篇10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从教育学角度上说,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具体表现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模糊到清晰, 从不会到会;情感上,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从经济学角度上说, 有效教学是指有效率的教学, 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因而有效教学还应是有效益和有效率的教学。由上述可知, 有效教学不单是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而是指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通过教学使师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具备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只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能否实现有效教学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 有效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学的评价阶段。

1. 教学准备阶段策略

(1) 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所预期的, 经过教学活动后, 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 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是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 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教师要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并准确地加以描述, 使每节课都有清晰的方向, 这是提升有效教学的前提。

(2) 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高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学习新课改实验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章节知识, 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要做到: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发问题的生成;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要有益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 迁移、运用所学概念、原理;四要方法灵活多样,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学习方法。

2. 教学实施阶段策略

(1) 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恰当有效的提问,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还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通过适时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诱导和提示,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 应在上课前进行精心设计, 并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问题应紧扣教材, 围绕教学目的,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提问时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而要多用疑问性提问, 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 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2) 有效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变简单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 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智慧和力量, 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开展的互助性学习活动, 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个体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 (3)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有效的教学手段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 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 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从而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教学评价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有效的评价形式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评价形式。 (1) 诊断性评价:一般用于导入教学环节, 可以采取谈话法、提问法等发现学生隐蔽性的错误、不完整的科学概念, 从而引发错误改变、概念完善的建构性学习。 (2) 过程性评价:一般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取观察法、测验法来搜集学习状态与成效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调控学习方向与进程。 (3) 终结性评价:一般用于教学完成后, 主要采取作业、实验考核、制作活动、纸笔测试等以检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水平, 以此判断教学效果。

(2) 评价策略。 (1) 激励性评价策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重在鼓励, 绝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提高学习动机, 形成成就感, 让差生变好、好生更好。 (2) 差异性评价策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评”、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3) 发展性评价策略:由于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和智能上的差异, 我们不能用一个共同的目标、统一的要求、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优等生的发展, 更要关注后进生的进步。激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 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师生发展的主阵地,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生物教师毕生追求的有价值的教学。课堂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 应当积极参与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民族文化符号现代艺术下一篇:内部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