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平名言

2024-04-23

葛水平名言(共7篇)

篇1:葛水平名言

1. 生活有着不尽的麻烦,离人间很近,我追求永不可能知道的真实。社会之丰饶自是不可言说,俯仰间皆是阳光,在民间,背负之苦,连善也虚荣。我为那些活过的灵魂,为那些消失的村庄,愿无烛无香,供奉我心。

2. 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一种轻松的游戏,而是一种沉重的工作,是一个体验并叙说苦难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个人化的,而是高度社会化的;从来就不是欲望化、野蛮化的,而是心灵化、人性化的;从来就不是傲慢的、冰冷的,而是亲切的、温暖的。

3. 故乡的人和事环绕着我的成长。只有与他们共生、共度光景,他们活着的人间五味甘苦才有我作品中的人间五味甘苦,才有青衣布裤和春风中吹生的万物相应、相生的景象。

4. 乡土是一切现代文明的起源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学才是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

5. 文学是社会劫难的最好见证者,为物质本身而心力交瘁的平民百姓注入精神上的企盼。文学又是一个时代的名人,绝少不戴面具,但文学的本相是天幕上点出的星辰,孤傲的,让俗世中的人们因它而辨别方向,选择前程。

6. 文学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树,它的根系可以穿越历史之墙,消弥现实与往昔的界限,让世人在古往与现实之间、生活与艺术之间,徘徊,驻足,感受美、生活、情趣、风景等等无穷无尽的内涵。

7. 没有人怀疑过土地给人的.合理性,它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移挪着它之上的人。生出些小欲望怂恿人小跑,小跑的人具有青山绿水的格局。人不知敬畏和尊重,提高速度,以消极方式取得盛气凌人的效果,自以为掐算掌控得最好,其实,数数眼前虚幻的事物,就会明白人为什么不懂会心一笑。欲望让人手忙脚乱了,还不知土地的元气都顺着欲望的茬口跑了。

8. 岁月是如此曼妙而朴素,世上万物都有因果,在河岸上感受生命里的爱,我便懂得了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终于变得坚强,因富足衰弱得像煮熟了的毛豆,听不到爆壳声,嗅不到生豆的味道。

9. 炫耀性的消费对国人并不陌生,我们的文化中惯有摆谱、讲排场、要面子、相互攀比的性格。时光是经不住这样消费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走到现在,究竟会聪明到毁灭自己,还是聪明到避免自己被毁灭,还是未知。我只想说,大口吃不尽天下。

10. 少了流水吟耳的禅唱。河流消失,生灵死亡。曾经有着诸多隐秘的夏天,如今干河沟里成为凶神的废墟。河流消失直接威胁民族生存,河流消失不能召唤,而是无从召唤。一个国家的环境道德,需要民众觉悟,需要制度觉悟。

11. 文学自有它端庄的理趣,阅读后的思考永远属于阅读者的不同理解。作家永远不是自己的主人,从构思开始就是为了跟从,跟从故事中的人和事,跟从人物命运,无论作品中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存在,叙事是一样的,让他存在,让他决定,又让他无法决定。小说毕竟是艺术而不是哲学,从文学的角度看,艺术才是最重要的。小说的存在价值是故事性,一部作品能叫读者思量和拷问是作者的幸福。

12. 活着和死亡本就是荣耀与苍凉,对死者厚道一些,否则潦草悲微的一生,连死也不能成为另一场安喜?!活着的意义何在?

13. 你不觉得文字就是一种道德吗?隐于文字中的道德都是不愿臣服的人,因为对生灵心怀感激,活着更愿意像一株植物,尽量回避动物的攻击性,只想也只能让文字如草般伪装起来。

14. 当面临的社会不再选择农民的过去时,回忆过去农民对土地的劳作会有另一番心情。一个人的命运有多种可能,努力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15. 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代表了一个地方,能够写活了一个地方,更多的成分是这个地方恩养了这个作家的心性。

16. 尊重一切就是尊重自己,而不应该成了世俗生活的一种装饰和附庸。

17. 我不把写小说看作是一门非常高的技艺,我把它当做我的爱人,有欲望有激情足够。我同时把写作当作我走向幸福的一到门槛精神的出口。

18. 如果说,社会进步是多股绳子拧成的缆索,那么,女人则以自己有限的一生去充当一根脆弱易断的纤维,女人这根纤维一断,整根绳索它就不叫绳索了,肯定叫断麻。

19. 小说的空间就像一棵树冠,足足可以遮挡天空射下来的毒日,而生命就在它的阴翳下恣肆狂放。

20. 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论怎样的经历,不论身处何方,把苦难当作幸福,别人无法取代的一种幸福,苦难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难。

21. 人常说:人在过日子。其实是日子在过人。天不会为每个人黑一次,也不会为每个人亮一次。黑与亮间留下了什么?我感觉就是热闹。过后你做了什么?我觉得每个人应思考这个问题。

篇2:葛水平名言

大说:“我有名字了,韩冲叔起的,叫小书。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哑巴抬起头望了望窗外,幽黑的天光吊挂下来,她看到大手里拿着一包蜡烛,她知道是韩冲给的。

她用麻秆点燃了蜡烛,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把蜡烛套进去,有些松。她想找一块纸,大给她拿过来一张纸,她 准备卷蜡烛往里塞时,发现了那张纸是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①,上面有她的签字。她抬起手打了大一下,大扯开嗓子哭,把炕上的孩子也吓醒了,也开始哭。哑巴不管,把卷在蜡烛上的纸小心缠下来,又找了一张纸卷好蜡烛塞进酒瓶里,放到炕头上。她拿起那张条子看了半天,抚展了,走到破旧的木板箱前,打开找出一个几年前的红色塑料笔记本,很慎重地压进去。哑巴就指望这条子要韩冲养活她娘仨哩,哑巴什么也不要!哑巴返回来摸了大的头一下,抱起了炕上的孩子。这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走进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其他人,是韩冲。韩冲用篮子提着秋天的玉米棒子放到屋子里的地上,韩冲说:“地里的嫩玉米煮熟了妤吃,给孩子们解个心焦。”

韩冲说完从怀里又掏出半张纸的蚕种放到哑巴的炕上,韩冲说:“一半天蚕就出来了,你没有见过,半张蚕能养一屋子,到时候还得搭架子。蚕见不得一点儿脏东西,哑巴,你爱干净,蚕更爱干净,好生伺候着这小东西。”韩冲说完走了。

哑巴想,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

夜暗下来了,月亮像一弯眉毛挂在中天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加上阒寂的氛围,让哑巴有点嗒然伤心起来。潜沉于被时间流走的世界里,哑巴就打了个颤抖,觉得丈夫腊宏是死了,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她的思维在清明和混沌中半醒半梦着。现在刚入秋,天到晚上有点夜凉。哑巴摸索着从窗台上找到一块手掌大的镜子来,举了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好久了不知道自己长了个啥样,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那个是要找死吆。

突然听得对面的甲寨上有人筛了铜锣喊山,边敲边喊:“呜叱叱叱--呜叱叱叱--”

山脊上的人家因为山中有兽,秋天的时候要下山来糟蹋粮食或者糟蹋牲畜,古时传下来一个喊山。喊山,

一来吓唬山中野兽,二来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当然了,现在的山上兽已经很少了,他们喊山是在吓唬獾,防备獾乘了夜色的掩护偷吃玉茭。

哑巴听着就也想喊了,拿了一双筷子敲着锅沿儿,迎着对面的锣声敲,像唱戏的依着架子鼓敲板,有板有眼的,却敲得心情慢慢就真的骚动起来了,有些不大过瘾。哑巴起身穿好衣服,觉得自己真该狂喊了,冲着那重重叠叠的大山喊!找了半天找不到能敲响的家什,找出一个新洋瓷脸盆。这个脸盆儿是哑巴从四川挑过来的,一直不舍得用。哑巴找来一根棍,想了想觉得棍儿敲出来的声音闷,提了火台边上的铁疙瘩火柱出了门。

山间的小路上走着想喊山的哑巴,天上的星星眨巴了一下眼睛,天上的一钩弯月穿过了一片儿云彩,天上的风落下来撩了她的头发一下,这么着哑巴就站在了山圪梁上了。哑巴举起了脸盆,举起了火柱,张开了嘴,她敲响了:

“铛!”

新脸盆儿上的碎瓷裂了,哑巴的嘴张着却没有喊出来,“铛!”裂了的碎瓷被火柱敲得溅起来,溅到了哑巴的脸上,哑巴嘴里发出了一个字“啊!”接着是一连串的“铛铛铛--”“啊啊啊--”从山圪梁上送出去。哑巴在喊叫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没有一个人清楚她的伤感是抵达心脏的。她的喊叫撕裂了浓黑的夜空,月亮失措地走着、颠着,跌落到云团里;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大峡谷的山脊,让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来。直到脸盆被敲出了一个洞,敲出洞的脸盆儿喑哑下来,一切才喑哑下来。

(选自《人民文学》第11期,有删改)

注:①韩冲炸獾误炸死了哑巴的丈夫腊宏,在哑巴坚决不要赔款的情况下,由村干部王胖孩牵头,韩冲主动立下协议,负责养活哑巴娘仨,直到哑巴明确赔偿金额。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从大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韩冲重视读书,见识高远,他比一般的村民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B.从哑巴对待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的态度中,可以判断这个条子在哑巴的心目中非常重要。

C.虽然丈夫腊宏对哑巴不够好,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因此她“又觉得腊宏还活着”。

D.喊山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最初目的既是吓唬山中野兽,也是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

E.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哑巴这一形象,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概括文中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他比一般的村民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无中生有。C项,“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表述错误。E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也不合文意。

(2)参考答案:在内容上,运用心理描写,否定了韩冲的说法,表现了哑巴对自身悲苦命运的绝望,体现了哑巴内心的痛苦。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讲到韩冲说哑巴爱干净,该句对此进行否定;下文讲到哑巴不爱干净的表现就是不爱照镜子,原因是被丈夫打怕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的能力。重点语句(语段)的作用一般要从两个方面作答,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3)参考答案:①纯朴善良,不贪慕钱财,丈夫被别人误炸致死,也不要赔偿;②逆来顺受,长期遭受丈夫殴打,也无力反抗;③生活节俭,从四川挑过来的脸盆一直不舍得用;④在生活的重压下慢慢觉醒,最终喊出了压抑已久的声音,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概括性,多用形容词,可从文中摘取,或适当地概括提炼;二是适当从文中举例阐释,不要仅用形容词给人物贴标签;三是注意分条作答,并注意层次。

(4)参考答案:①艺术构思上,既照应了文题,又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可谓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一方面反衬哑巴的痛苦之深,一方面表现了哑巴由脆弱变得坚强,使哑巴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思想内容上,从展现哑巴的苦难到表现哑巴为自己的悲苦命运而呐喊,从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题一般比较开放,大多以探究创作意图为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艺术构思方面,即表达技巧方面;二是人物形象方面,如人物形象给人的感受等;三是思想内容方面,可联系社会、人生、现实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多元考量。

篇3:葛水平《裸地》评介

从山东逃难来的老人给了作者创作的灵感, 小说就从1918大灾之年山东汉子聂广庆的逃荒写起。聂广庆带着他半路捡来的女人来到了太行山凹里的暴店镇, 女人生下了山东人的第一个儿子, 分明有着洋人的血统, 没见过世面的聂广庆却认为那就是自己的儿子。女人的容貌尤其是教养, 让暴店镇的大财主盖运昌看中了她。盖运昌虽是暴店镇有头有脸的一号人物, 却有着说不出的苦衷:虽然娶下了四房妻妾, 却只有一个总是长不大的孱弱儿子盖家生。迎神赛会上盖运昌利用村民的迷信, 宣称聂广庆的“洋儿子”是佛前点灯童子转世, 代替自己见不得人的儿子在佛前上香, 并借此机会亲近女女。赛会结束后, 又以针娘的名分将女女和聂广庆的小儿子留在了盖府, 当然他也给了聂广庆相当丰厚的报酬。在外盖运昌和暴店镇的原姓家族明争暗斗、和贪婪的安县长虚与委蛇、与女儿带来的传教士米丘巧妙周旋, 在内他既为膝下无子而黯然神伤, 也对女女的身世产生了好奇。除夕之夜的家宴上, 女女手持剪刀欲行刺米丘的出格举动揭开了“洋儿子”的身世之谜, 原本出身书香之家的女女和母亲在天津寻父时曾遭洋人强暴, 母亲气绝, 父亲狠心将她遗弃给逃荒汉子聂广庆。同样有着不堪身世的盖运昌对女女的爱恋之中又添一份同病相怜的真情。盖运昌名义上的父亲盖丙生实则是宫中的一个小宦官, 出宫后偷了自己义父的财产, 拐了怀有身孕的春红回了老家开起了“和盛堂”药材店。怀着“守正”“守公”思想和“做世界有用之人”远大抱负的盖运昌, 十七岁时一位不同寻常的舅舅的到来, 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位舅舅正是他的生父吴老汉, 盖运昌没想到的是他和母亲的一段私情之下竟然还掩藏着如此之多的隐秘。即将成年的盖运昌义正词严地捍卫了盖家的尊严, 吴老汉成了他身边一个忠心耿耿喂牲口的下人……女女也未能给盖运昌生下一个儿子, 灾难却接踵而至:嫁给原家的大女儿盖秋苗因两家仇怨吞金自尽, 盖丙生命尽而逝, 大太太原桂芝心力交瘁而死, 二太太武翠莲落寞中癔症而死, 四太太梅卓回娘家有去无回, 儿子盖家生落水而死, 聂广庆也在战乱中死去……世事沧桑, 土改中三太太六月红和两个女儿也作为盖运昌的财产分给了贫下中农。盖运昌守着女女、聂二、何柳过起了自食其力的日子, 也锄地, 也锄草, 何柳和聂二的儿子出生后取名盖土改。“土地裸露着, 日子过去了。”一辈又一辈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注定了死生相续, 从中汲取的这一段就叫做《裸地》。

主人公盖运昌是继《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之后的又一位饱满深沉的宗法制家长典型。他一方面恪守着儒家的忠孝节义, 抗战中软中带硬地拒绝日本军官给他的新民会长制服, “太君, 这不是我祖宗的衣裳, 我的长袍短褂里藏着金木水火土呢, ……祖宗的脸我不敢丢在这套衣服上”;他敢于反驳金井章二, “难道你们日本国富得流油了, 一定要把自己国家的财富拿到中国来吗?”, 一针见血揭开“大东亚共荣”的虚假谎言;他能清醒理智地看穿日本人来的目的不外乎敛财……这是他受过儒家经典熏陶而渗透到血液深处的民族气节。他对传教士米丘宣扬的基督之爱始终没有也不可能接纳, 这是他骨子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忠诚。他在明知道盖丙生不是生父之后仍然从感情到礼仪都始终保持着儿子的情分和孝道, 这是他识大体、重情义的孝。但是另一方面, 他也有宗法制家长善于谋略、冷酷无情的特点。长女盖秋苗实际上死于盖原两姓的仇怨, 他以宗法制家长的面子和虚荣抵抗血肉情深的父女之爱, 不仅自己不闻不问, 也不准女儿的生母去看最后一眼;次女盖腊苗因为信仰基督教不肯为爷爷戴孝, 招来的是他毫不手软的耳光和软禁;他还一手导演了聂广庆易妻、围堵安县长的双簧戏等。“我想写一个男人, 写那份误入人间的无奈, 他永远都清楚日头翻阅不过四季的山冈, 他却要用生之力博那山之高不过脚面的希望。” (葛水平) 他以自己的一生见证了生命内在的矛盾、诡异以及不得不如此的正当, 前生今世, 竟然有一种神秘的轮回与宿命在其中。

盖府的女性群像塑造也颇见功力, 大太太原桂芝的隐忍与贤淑, 二太太武翠莲的梦幻世界折射出的是她没有生养的现实缺憾, 三太太六月红的率性与活泼竟使她走过了历史与命运的重重迷障, 在一份既非常又寻常的日子里过活, 四太太梅卓对儿子家生的过分呵护使他失掉了在裸地里生存的能力, 成为一个畸形儿, 梅卓的不知所终也令人唏嘘感叹。与这些各有其性格、各有其面目的女人相比, 作者用力刻画的女女反倒因为先入为主的完美不如其他女性生动,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刻意追求的总是会失去, 就如盖运昌追求子嗣一样, 连鸡蛋都是添加了人参粉喂出来的, 利用开“和盛堂”的便利, 各种方法无不尝试, 却适得其反, 命运的吊诡之处在这里, 小说写作的吊诡之处同样也在这里。女女既知书达理又内敛谦和, 既会一手好女红也能在日本人面前大义凛然地选择替盖运昌一死, 既懂情谊又富理智, 既柔媚又刚强, 然而却少了裸地上的那份生动, 或许生而为人本来就应该是有所欠缺的, 一完美反倒少了点什么。

小说继铁凝的《笨花》之后又一次相当全面地塑造了传教士形象。《笨花》中执着于传教并为之献身的瑞典牧师山牧仁、忠诚于基督信仰的乡村少女西贝梅阁, 对受洗仪式、主日礼拜的细致描写, 以及小说中穿插的大量的《圣经》经文与宗教歌曲, 都彰显出作者对于乡村伦理重建多种资源的包容。而“米丘在暴店镇的出现, 则意味着现代性对于乡村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正是面对着这种异己力量的强有力冲击, 盖运昌的无后无嗣, 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以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被迫瓦解。仅就这一点来说, 葛水平的《裸地》与贾平凹那部旨在思考表现“文革”的《古炉》, 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 葛水平强调的, 是现代性对于宗法社会的冲击, 而贾平凹表现的, 则是社会政治运动对于宗法社会的瓦解。” (王春林)

篇4:葛水平 我丝毫不敢杜撰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万千青年的不朽经典”。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商界大佬潘石屹说他每晚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都要哭”,西安书店里的《平凡的世界》几次卖到缺货,两会期间习大大也盛赞该剧。

在路遥已逝的情况下,改编的电视剧如何做到既尊重原著,又让电视剧好看耐看而又不失其思想性?这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的工作,并且,最近又因编剧署名权引发争议,又一次将编剧“署名权”这一行业敏感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为此,我们采访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编剧葛水平女士。

葛水平作为《平凡的世界》的编剧之一,她的童年时代和路遥极为相似。葛水平出生在山西沁水县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上山放羊,度过一段艰苦岁月,正是这段农村生活的鲜活记忆,给葛水平改编《平凡的世界》带来不一样的灵性与感动。葛水平现任山西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裸地》,中短篇小说集《喊山》《守望》《地气》等,《喊山》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敬畏与疼爱:娱乐化时代对文学巨著的改编

Q:根据我的了解,你过去几乎一直在写小说,并且获得了鲁迅文学奖。那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剧本创作,又因什么机缘开始改编《平凡的世界》的呢?

A:2009年,我与作家曹利军一起改编陕西作家高建群老师的《最后一个匈奴》,电视剧最后改名为《盘龙卧虎高山顶》。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改编,要追溯到201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魏心宏老师电话我,希望我改编《平凡的世界》电视剧。他说:“你是农村出来的作家,具备了改编这部作品的首要条件,而且晋陕就隔着一条黄河,古有秦晋之好。”我当时讲:“如果一切不违背原著,可以考虑。”

Q: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共有几位编剧参与?你和其他编剧是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关系?

A:我真不知道一共有几位编剧,制片方当初找我时只说我是编剧,之前有说夏蔚一稿将来要署名编剧之一。合同上付款最后一项条款规定,我完不成剧本创作,最后一笔稿酬不付,制片方有权可另请编剧。问题是我完成剧本创作了,他们也付了最后的稿酬,自始至终一直联系我并要求我提供编剧所需要的资料,没有人告诉我有几位编剧,或者有总编剧(执笔)一说。

Q:近年来,影视行业中编剧维权事件不断发生,有人戏称编剧已经沦为“弱势群体”,你怎么看待编剧维权事件?

A:我们山西作家里面有几位参加过剧本创作,有的稿酬没有得到,有的写了,名字也没有,有的被对方来回颠倒剪贴裱糊得一塌糊涂。大家都有尊严,大都不愿耗时间去纠缠这件事,只认为所有的付出都该有个道理在里面,其实天下道理都给了权势。

这个社会迫切需要人们安静下来

Q:你小时候也生活在农村,这和逝去的路遥先生童年有着极大的相似,你觉得自己这些艰难岁月对于《平凡的世界》剧本创作有何影响?

A:让我更懂得尊重生活尊重历史,面对所有经见过的山水、物事,人几乎没有资格指手画脚。如果没有那样的童年就不会有后来的路遥。尊重一个人后来的声名首先要尊重一个人的童年,其次是尊重一个人的故乡。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见证,生命的见证。别处的青山绿水,因为是别处,没有这个人的足迹。我在《平凡的世界》剧本写作中,每每想到这些,我就理解了历史中走来的乡民,他们的人生构筑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而我借助《平凡的世界》的剧本创作又一次回到我的故乡。当物质的发展已经代替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曾经贫瘠的生活中,饥饿,似为一种愤懑的拷问而拼尽全力,孙少安、孙少平是自卑的,也是尊严的。我就想告诉世人,即便是和泥土打交道的普通庄稼人,他们也是出众的!

Q:在你过去的小说创作中,对苦难的关照和底层社会小人物的悲悯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而《平凡的世界》原著也展示了那个年代的苦难,这种情怀对你有无影响?

A:如我重新经历了一次人生。1975—1986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变革、社会大动荡的十年。《平凡的世界》所再现的环境,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极具典型性。也是中国农村当时经历了土地改革之后最大的一次动荡和冲击的十年。是把平凡的人搁置在不平凡的时代,以平凡的环境展现不平凡的生活,以平凡的故事透视不平凡的人物内心世界。我的创作如果能够把观众带入到那并不远的时代,经历过的人必然会于细微处接受人物心灵的颤动,这个社会迫切需要人们安静下来去回忆从前走过的路。

农民与土地:内在情怀的自发觉醒

Q: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励志小说,这种解读是不是一种误解?你在改编的过程中是如何把握的?

A:我觉得这种解读没有误解。中国文化有一种不求甚解的基因,看似没有自我,实际上“我”大得很。励志不励志是读者说了算。改编中我首先读出了孙家兄弟的父亲孙玉厚,他是走过黄河来到了隔岸之邻的山西,见过世面做过生意的人,他的眼见是比一般庄稼人更宽阔更高的人。可惜很多世事还没有来得及抚摸,裂变就纷呈在了眼前。因此他渴望儿孙读书,“从古到今,世界说来说去,总是识字人的天下。”可是,他的大儿子孙少安没有读完书,二儿子孙少平没有考上学,只有小女儿兰香考上了大学。没有钱啊,种地打粮食,那是和天争饭吃,年景不好时人命不保,只能吃钢咬铁穷折腾!社会发展最后影响的是农民,一代人或几代人。大女婿露出点资本主义尾巴露得心惊肉跳。我在改编过程中只把握,所有活着的人穷是穷,但也有活人的畅快。

Q:你認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否表现了农民从土地上的一种自发觉醒?这种觉醒是一种道德觉醒还是内在情怀的萌发?

nlc202309042048

A:农民在土地上的自发觉醒,有时候很艰难。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你们都完全是无产阶级了?你们身上寻不到一点资本主义。”没有知识的一群无产者,一个个在底层挣扎着想活出“人样”来的农民亲人,哪个祖坟里“都没埋进去当官的福气!”没有钱财,底气不足,哪里有话语权?何谈道德觉醒?我在剧本里只写他们的情怀,那种渴望长嘘一口爽心气的梦想,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遍地烟尘的四季中,路遥的眼睛里看见的是比战争更酷烈的生存,正是他们的生存指引了路遥创作了《平凡的世界》,我丝毫不敢杜撰、娱乐这部作品内在的品质。

Q:在原著中关于“文革”后期,政治路线的斗争多有触及,你是如何看待这点,田福军这个角色的戏份比原著也增加了不少,你对此如何理解?

A:我们一直有这样一批领导人,诸如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等等,他们体察民间疾苦,深知中国国情,他们以一种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去探求真理,寻找出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装。在《平凡的世界》里,如果说孙少安、王满银等人是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最初的实践者,那么田福军就是中国改革和发展最初的决策者,他们有着与农民紧紧相连的血缘之痛,有着对国家落后贫困的情感之伤。虽然经历动乱时代他们依然心有余悸,但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案头上的每一个决定,都面临着失去个人前程,甚至断送身家性命的险境。像田福军这样一批领导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存留时间并不长,但正是他们的承前启后,决定了我们国家今天的命运,值得铭记,值得缅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平凡世界”

Q:你作为编剧有没有考虑过亿万观众的挑剔所带来的后果和对自己未来艺术创作的影响?

A:《平凡的世界》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度,后人总得要去攀爬。《平凡的世界》让我想起了故乡的人事,没有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那些走过的日子是热闹的,也是真诚的。贫瘠中的热闹,穷又扎不下根,对那个渐渐远离的世界,很多读者会明白路遥对这部作品付出的心血和感情。《平凡的世界》的剧情,因为最后一稿是温豪杰统稿,我不想评判《平》剧的好坏,观众是上帝,观众质疑的理由永远是正确的。

Q:《平凡的世界》所展现的历史只是(1975-1986)十年间的事情,而80后、90后,他们对那个时代可没有任何记忆,这会不会影响到这些观众?

A:应该不会。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都有着不能逆转和改变的时空特性。但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绝对是超越时空的,喜爱是没有国界的。换句话说,喜欢一部文艺作品,也是没有时间和国界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平凡世界”。

Q:近年来农村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口碑不错,你觉得未来中国农村剧还会继续火下去吗?

A: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10亿农民,而中国的电视观众总量高达9亿,可见农民已成为电视观众中的绝对主力。我认为农村剧是否受青睐受欢迎,绝不在于它“土”不“土”,而在于是否鲜活生动,它的根须是否扎在了农民的思想深处,它的触点是否拨动了农民的情感神经,而且好的作品从人性人情的角度上讲都是共通的。优秀的农村剧也会像其他电视剧一样受欢迎受追捧,这是必然的。

篇5:葛水平名言

葛郎中挽辞二首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蛮荆长往地,湖海独归时。

旅榇蛟龙护,铭旌雁鹜随。

此生要有尽,何物告无期。

篇6:葛水平小说乡土叙事探究

关键词:葛水平;小说;乡土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9-01

一、葛水平乡土小说的叙事时间

葛水平所创作的乡土小说的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几乎都不一致,她不仅能够将短时间的故事内容使用较长的语言表述出来,也能够把很复杂的故事内容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文字语言从容简约、结构合理,把故事和文本的时间安排的及其有序。

1.错时时序。故事的发生顺序和文本的时间顺序不相吻合就叫错时,葛水平就是将其想要表达的故事贯穿于具有其个人特色的场景设置,形成独特的先后顺序。在其所创造的小说中《空地》就是将错时时序应用的最为彻底的一部小说,其中张保红和李庆怀的矛盾明显而又交错,这种叙事手法强化了小说的张力。

2.极端的时距。葛水平在进行小说叙事的时候一般喜欢史传叙事,但她并没有将叙事的主体放在历史上,而是在描述太行山农民的实际生活状态的同时体现了历史的变革。她注重提高叙事的,并且运用极为简单的叙事方法表述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生活状态和农民生活的实际变化,《狗狗狗》中叫秋的主人公的终身命运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的。另外葛水平还擅长运用不同的场景减缓故事的节奏,我们知道,叙事小说最忌讳概要讲述,只有将概要和情景有效的结合才能实现故事情节的完美展现,她善于让小说中的人物自行展示生活,比如《地气》这部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两家人的矛盾,但并没有对矛盾做出介绍,而是让人物通过故事将矛盾自行演绎出来。

二、葛水平乡土小说的叙事聚焦

1.零聚焦叙事。葛水平的乡土小说展现的故事内容主要源自于历史和生活,一般通过第三人称进行表述。在这些作品类型中,叙述者和聚焦者一般都共同于同一主体,但是这个主体并没有参与到故事当中,而是像《守望》中的叙述者一样,他无所不知,不仅知晓米秋水的过去,甚至能够知晓她的未来,在所有故事清洁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直击主人公的内心,掌握其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表现股市索要展现的内涵。故事的叙述者往往能够自由的表达故事的空间,从人物的内心入手,结合各种场合展现不同的变化,这也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小说内容的重要叙事手法。

2.叙事转换。不管是零聚焦、内聚焦还是外聚焦,所有作家在展现小说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都可以随意运用,这几种方式可以结合使用。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聚焦模式使用的同时融入了其他的聚焦模式,其他聚焦模式在凸显个体作用的同时烘托了主要聚焦模式的主导地位。葛水平的《黑脉》就结合了零聚焦和外聚焦两者结合的形式,叙述者无所不知的展开叙述,同时结合外聚焦叙事展现故事的深层次含义。

3.聚焦对象。对于叙述者来说,不管是哪一种聚焦模式,不管两者是否作用于同一整体,聚焦对象的存在都是不可否认的。葛水平乡土小说的聚焦对象很丰富,不仅有自然风景中的大山、煤矿、土地,更有颇具生命力的动物,还有引人注意的女性角色。不管是哪一类别的聚焦对象,这些实际存在的主体都是作者进行小叔叙事的重要组成,更是表达文学幻想,展现文学内涵,深入文学主体的良好切入点。作者将情感寄托于实际存在的聚焦对象,通过不同的聚焦对象展现自身的情感寄托,表达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进一步深化乡土小说的文学主旨,引导人们、体会小说内涵。

三、葛水平乡土小说的叙事意象

葛水平出生于山区,对于山区土地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她热爱山水草木,感受农民生活,这一情感也在她的很多小说内容中展现出来。

1.自然意象。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其重视对自然景物的创造,葛水平的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她深深热爱生养她的大山,她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喜欢自然、热爱大山,更关注生活在山里的人民。葛水平小说中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具有生命一样的存在,这些景物承载了人类的感情,表现了故事的悲欢,她给与所有的自然景物以情感,甚至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展现了其表象和意义的双重特点,体现了浓厚的人性特点。

2.社会意向。在大多数人将创作情感贯穿到城市商业生活的时候,葛水平依然将自己浓浓的创作欲望回溯到乡村,她不屈从潮流,真实的展现农民生活。比如在创作小说《黑脉》的时候,她深刻的表现了依靠煤矿权钱交易的社会缩影,其中不同的人物特征展现了不同的社会现状,不管是苦难亦或是辉煌,它都是葛水平所要表达的社会最基本的现实。

3.民俗意象。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葛水平所描述的乡村故事就是一个闭塞的社会,它展现出了全面的民俗意象。其中一些风俗习惯的渗入,更为真切的展现了故事情节,这就是民俗意象融入到叙事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四、葛水平小说的叙事风格

葛水平在乡土小说的创造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风格,一是重视戏剧化的结构,二是强化细节内容。前者主要体现在作者作为一个戏剧编辑善于使用矛盾冲突的特点,不管实在人物塑造、故事编排还是叙事结构上,戏剧化的表现都十分到位。一般小说都比较关注故事的内容,对于时间和因果的情节设定也很重视,葛水平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则是更关注细节的展现,让读者通过细节体会情节的真实性,感受故事的生动性,体会作家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帮助读者更深入的体会农民的不易和艰辛,真实的展现农村生活。

结论

农民是我国人口组成的重要部分,农民可以不关注文学,但文学不能忽视农民的生存,葛水平的小说不仅走向农民,更是将农民、农村和乡土文学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理。她在展现农村底层人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强化了乡土小说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她的小说,分析其叙事风格,进一步理解其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为更深入的文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海霞;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都市意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王文胜;乡土情结:走不出的沼泽地——谈沈从文、钟理和乡土小说文化内涵的异同[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02期

[3]陈焕新;略论本世纪中国小说家的乡土情结[J];南方文坛;1994年05期

篇7:葛水平《裸地》的两性关系评析

关键词:两性关系 人性 历史

近几年,葛水平以其一系列描写太行山的小说享誉文坛。她的长篇小说《裸地》从多个视角阐述了暴店镇从晚清到土地改革几十年的存在形态与价值取向,其中以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为基础的两性关系也是葛水平呈现太行山乡民的现实生存状态和人性复杂性的独特视角之一。造物主使男女有着不同的生理基础,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的男女心理差异和性别角色定位,无论是男女之间的情感沟通还是生理的需求,都与社会时代、政治文化等外在因素有着重要关联。因此透过《裸地》两性之间的婚姻、恋爱、性爱,分析传统社会的多元化形态和人性的复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两性关系的特点:爱情的缺失

在葛水平的小说创作中,两性之间的悲欢离合比比皆是,而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在其早期《喊山》《甩鞭》《黑雪球》《狗狗狗》等作品中都以女性视角展示了两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裸地》也不例外。在《裸地》中葛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社会现实,用精辟娴熟的语言和客观真实的细节,将各种错综复杂的两性关系展现出来。我们仔细梳理会发现,在《裸地》中男主人公盖运昌与几个老婆之间的婚姻、和女女之间的情感,包括聂广庆和女女的婚姻,盖运昌母亲和养父的婚姻,与生父的私通,以及盖运昌几个女儿的两性关系,爱情的缺失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作品中无论是名正言顺的婚姻,还是无见天日的私情,甚至是恋情,这些男男女女很难享受爱情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无法获得情感的满足,但是他们仍然选择继续在种种守旧扭曲的婚姻或畸形的性爱中苦苦挣扎。这种错综现象,和当事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和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有直接的关联。

虽然《裸地》描述的是民国以后的故事,此时的中国乡土社会,宗法制仍然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也是婚姻制度的核心。在传统的宗法制伦理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两性结合的首要意义。结婚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家族行为,婚姻是生育子孙的工具,是家族扩大势力与威望的工具。在这样的伦理观念影响下,女性几乎完全依附于男性而生存,要么沦为生殖工具,要么成为男性的泄欲工具。

主人公盖运昌娶了四房太太,后又“雇”女女,都是为了繁衍后代,期望有个带“锤锤”的儿子继承家业,这几乎成为他活着最大的目标。只是四房太太只有四太太梅卓为他生下一子,可惜体弱多病,几乎从未在暴店镇露过脸,这成为盖运昌难以言说的痛楚。女女在盖府名为针娘,实则为没有名分的姨太太,即便如此,盖运昌也并没能如愿。由此可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宗接代几乎成为盖运昌和四房太太缔结婚姻的终极目标。小说中盖运昌的大女儿盖秋苗在父母安排的婚姻折磨中选择自杀,聂广庆的老婆秋棉自杀,盖运昌的娘几乎守了一辈子的活寡。这些人在婚姻中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忽视了男女双方真正的情感需求,所造就的就是对婚姻、性行为的扭曲畸形认知。这种对个人情感的漠视使得男女之间的婚姻很多走向悲剧,即使是男女之间的私情、爱恋都不能幸免。

在《裸地》中,物质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爱情缺失的重要因素。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蝗灾、旱灾等灾害,使得生活在太行这片乡土的男女的婚姻、恋情、性行为受到物质匮乏的制约,他们在苦难中把生存的需求降到最低,生存成为首要,爱情退到其次。两性之间很难摆脱物质的制约而去追求精神上的沟通。主人公女女,做姑娘时遭洋人强暴后被父亲遗弃丢给聂广庆,生活拮据贫苦,后又被丈夫典到东家做针娘,她的一生自己做不了主,也没有享受过爱情所带来的愉悦;盖运昌的娘春红为了生活,跟着太监盖丙生私奔,尽管已经怀了相好的孩子,但是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以一种跌不破磨不灭的形式根深蒂固地藏在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形成一种超稳定的文化心理。在《裸地》中,无论是身处暴店镇的上层人,还是逃难移民的普通穷苦百姓,在两性问题上都未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时代物质的贫穷匮乏,爱情本体位缺失成为《裸地》两性关系最鲜明的特点。葛水平在她的作品中笔耕不辍地阐释两性之间的各种心理与生理的冲突,绝不仅仅是以细节来吸引读者,更是她植根于乡土中国表现民众生存状况的有效方式。两性关系的书写不仅融入了作者自身强烈的价值观、精神信仰,同时也饱含着深层的人性和历史意蕴。

二、两性关系的深层挖掘

两性关系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归根结底仍是作家们剖析人性的窗口。通过描述两性之间的情感展现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进而探讨人性的真谛,已经成为作家们不可或缺的写作空间。当然除了探索人性,两性关系负载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也是作家们关注的对象。葛水平在《裸地》中对两性关系的独特书写,同样是她探索人性和重述历史的有力平台,承载了她对于两性关系的独特思考。

1.复杂人性的深切观照

《裸地》中的两性关系的书写是葛水平探讨人性的重要方式。不过在她的笔下两性关系呈现出多元的人性形态。无论是阴差阳错的婚姻、貌合神离的恋情,还是激情澎湃的私情,都体现出葛水平观照人性的多维度的视角。

《裸地》中不管是接受过传统文化浸淫的男女主人公,还是目不识丁出身贫贱的其他小说人物,无论其身处何境,居于何位,最终几乎都弃掉自身情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盖运昌尽管饱读儒家诗书,是当地最有威望的绅士,甚至还是当地百姓的精神领袖,但在命运面前却是一个屈服者、溃败者。盖运昌出生于靠药材发家的财主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心怀“守正”“守公”思想,立志要做对“世界有用之人”,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十七岁的时候他得知自己是私生子。这种尴尬使得他失去了恣肆的姿态和张扬的激情,因此他放弃了为天下计的远大抱负,只想守着盖家的家业,延续盖家的香火,于是传宗接代成为他最为关注的人生大事。我们可以从盖运昌和几个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中看到他作为封建家长式的男性在婚姻中的自私冷漠,也能看到他对女性的怜悯和敬畏。盖运昌的人性负载着宗法制婚姻的冷酷残暴,但是葛水平仍然捕捉到他的大善,即便是他的婚姻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他仍然体现出作为儒家士大夫的风度。尤其是在日本人入侵之后,尽管遭受到日本人的胁迫,他仍然清醒地揭开日本人的虚假谎言,对米丘宣传的基督教盖运昌始终不肯接纳,在得知盖丙生不是生父后却仍尽到做儿子的情分和孝道,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忠孝节义。

女女是小说塑造的又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几乎从未想过要摆脱社会文化和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女女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出的更多是随意而安和逆来顺受。葛水平在痛惜女女在两性关系中的奴化人性的同时,也用悲悯的目光捕捉到人性的善良。她的身世虽然坎坷,婚姻也很不幸,但是她从未怨恨命运对她的捉弄,而是以女性的柔韧和坚强撑起一片天。正是女女身上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魅力使得她成为盖运昌的心灵依靠和定心干粮,尤其是在日本人的胁迫下,女女成为盖运昌坚实的后盾使他坚定了维护民族大义的决心,也使得盖运昌和女女之间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女女在盖运昌晚年时的关心照顾,更多的是女女对盖运昌厚爱的回馈和她人性深处的善良与大爱。

作品除了书写男女主人公在两性关系中的人性体现外,还塑造了众多饱满璀璨的小人物。聂广庆是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艰苦的生存环境将聂广庆正常的欲望扭曲,这时卑琐的人性在畸变中表现出来,但是隐秘在卑琐和懦弱中又有淳朴的人性闪现。因此他的典妻行为似乎也是值得让人同情的,究其原因,和葛水平对人性的多元探索不无关系,这样的探索同样体现在大、李疙渣、吴老汉等小人物身上。

葛水平在《裸地》中将两性关系放置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物质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来深刻地观照人性。她所勾勒的两性关系错综复杂,是人性奴化与良善、卑琐和纯朴、狡黠和懦弱等杂糅在一起的形式,每一个人物都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是葛水平观照人性的创作理念,也是葛水平借助两性关系书写人性的有效途径。

2.情爱价值的历史重述

葛水平在观照人性的同时,还不断地尝试对历史进行反思重述。在《裸地》中葛水平把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和价值理念融入两性关系中,以两性之间的情感或性行为去重述历史,达到重述历史的写作效果,也体现出她的情爱价值观。

在《裸地》中,葛水平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对两性之间情感和性欲望的影响。她以悲悯的目光关注历史动荡时期的两性关系的最终归属的必然和无奈。盖家几十年来在盖运昌的经营下名声显赫,盖运昌是财富的象征也是权利的核心,盖家上下几十口都对他唯命是从。但是经过家族的纷争、日本人入侵和共和国的诞生,这种模式发生了转变。在两性关系中以前一对多的模式成为一对一,也正是这种转化使得盖运昌和女女之间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入盖府之后,虽有盖运昌的宠爱怜惜,但女女收敛着自己的风华,只在心底默默地感激着老爷。但是在1940年日本人进驻暴店镇之后,盖运昌受到日本人的胁迫和原家的迫害,是女女的不卑不亢与智慧大气支撑着他保住民族的气节和最后的颜面,两人之间虽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但却有着夫妻之间的默契和怜惜。可见历史的进程成全了盖运昌和女女之间的情感,也同样成全了盖运昌的女儿盖爱苗和耿月明的恋情。

葛水平关注历史进程中两性情感归属的必然性的同时,也没忽视其中的无奈。风姿绰约受人倾慕的三太太六月红在盖家生活多年,但在土地改革后,为了生存,不得已嫁给成分好的梁前进。她的选择并不是出于自愿,只是在时代洪流中不得已的选择。葛水平在描述历史进程中两性关系的必然和无奈时,也传达出对自己情爱价值的思考,即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愉悦才是两性结合的终极目标。

葛水平在以复杂的两性关系为平台叙述历史时,并没有以宏大的叙事模式去呈现,而是以自己的体验为出发点,以两性关系书写为契机,向历史的纵深处探求真谛,最终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太行山这块厚土乡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她笔下的历史也在两性情感的必然和无奈中变得真实饱满,而没有沦为一个口号或空泛的象征。总之,历史和人性一样都是葛水平创作中十分关注的对象,形成葛水平小说中两性关系的深层意蕴。

作 者:康艳艳,硕士,吕梁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葛水平名言】相关文章:

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外语水平04-23

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水平研究05-08

技术水平04-27

开放水平05-01

执教水平05-04

笔译水平05-17

语感水平05-17

水平营销05-17

动机水平05-18

水平投影05-24

上一篇:致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下一篇:上茶庵小学教代会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