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

2024-05-05

高校高水平(通用8篇)

篇1:高校高水平

中国足球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假球、黑哨等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它的正常,整个足球市场正处于低潮期。而原因则主要在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选拔和培养模式不,都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各级管理者也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为代表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基于这种模式,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虽然美国的足球水平在世界上称不上一流,但其发达的高校培养和选拔机制模式很值得中国学习。

一、美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现状

美国的竞技体育实行的是“学校体制”, 整个国家的竞技运动体制以学校为中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它的竞技体育体制高度统一,依靠学校的课余训练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其中学是培养奥林匹克冠军的摇篮,而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学校体育在美国已经有160多年的,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管理模式,为美国的竞技体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美国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NCAA)是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机构,高校足球队伍大约有860支,拥有两种全国高校足球联赛:NAIA联赛和NCAA联赛。NCAA足球联赛在美国开展得非常成功,其主要分为3个级别,即NCAA1级、NCAA2级、NCAA3级。通过各级联赛,俱乐部的一线队和国家队的教练就可以从中选拔到自己需要的队员。内容来自墨者资讯

二、培养模式的中美比较分析

根据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运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外部领导、校内管理、球员选拔、教练员管理、学习管理、课余训练、竞赛制度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外部领导

自下而上、社会性以及法制化是美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外部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美国没有专门管理体育的政府机构,所有体育组织均属社会群众团体。美国体育运动分职业(各个俱乐部管理)和业余(主要是美国奥委会管辖)两大部分。美国奥委会依据会员的不同情况分为A、B、C、D四组,其中B组包括直接管理大学生竞技体育的NCAA(成立于1906年)。其组织机构是根据NCAA联赛不断发展的需要而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化的高效体育组织。与此同时,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和美国国会颁布了业余训练法旨在维护体育的业余性,也对大学竞技体育有一定的监督作用。NCAA通过资格管理以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杠杆来进行机构控制,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copyright cnmoker.orrg

相反,自上而下、政府化、行政化是中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外部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由国家(省)教委和体委双线领导,行政色彩浓厚。而主要的直接管理机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自上而下的群众性社团组织,要依靠政府拨款来运营。

(二)校内管理

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校内管理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型管理体制,在大学设立独立的大学竞技运动部,由多个运动队组成,由校长或副校长直接管理,有较大的独立性,看重运动成绩,经费主要由比赛维持;二是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有单独的竞技运动管理机构,如竞技运动理事会,竞技运动作为一个学术团体与其它学术部门和学科地位等同,运动成绩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比赛收入和经费是主要的经费渠道。其中,独立型内部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高校,主管体育的副校长领导体育部和相关部门、院系组成高水平运动队领导小组,协调职能相当繁重,既重视运动成绩,也强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经费主要由国家拨款。高水平运动队具体存在3种类型:一是联办型,“借鸡下蛋”,学生挂学籍,遇高校有比赛代表学校比赛,平时训练及竞赛主要在体委或体工队;二是自办型,学校招收中学或体校的适龄学生入校后再培养,代表学校运动队参赛,这是高校的发展趋势,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基本属于这一类型;三是混合型,即一部分运动员挂靠学籍,另外学校招收一部分中学体育尖子自己训练。目前混合型在高校运动队中较为常见。

我国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内部管理体制介于独立型和非独立型之间。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要求扩大自主权,保持相对独立性。

(三)球员选拔

(1)招生与录取

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招生是在教育部的宏观控制下,各省(市)教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具体由各省(市)招办和教委共同负责对考生的报考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考生进行体育加试。招生前,各高校会组织考生进行集中训练,将选中的运动员资料报主管的校领导审核,最后由各省(市)招办统一录取。计划性和统一性是其主要特点。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材由该校的足球主教练负责。招生前他们到全美中学生足球联赛的赛场挑选运动员,并给选中的运动员发邀请函,或者是足球运动员写自荐信自荐。自主性、灵活性、机动性相对突出。

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拔途径一般有3种。第一是各省(市)的专业足球运动队的退役或在役运动员;第二是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学生;第三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特长生。其中退役的各省(市)专业足球运动员是主体。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选材途径基本上有2种。首先各高校根据学校的情况和球队的等级从各地区的高中选拔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美国有95%以上的高校足球运动员都是从各地区的高中选拔上来的。其次,各高校通过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和其它方面的优厚待遇来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足球运动员。球员组成大相径庭。

中国高校对足球运动员的录取是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区别对待,不同省(市)有相应的录取标准和政策。对在国内比赛获得前3名,亚洲比赛获得前6名,世界比赛获得前8名或是运动健将级别的运动员可向国家教委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免试入学。其他的运动员则根据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的等级而获得高考加分。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录取条件主要是文化课成绩和足球技术水平都达到学校的要求即可。相比较之下,在录取上中国侧重技术标准,而美国则相对较看重文化标准。比如,NCAA规定中学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各科平均成绩达到C并在SAT(学术倾向测试)中获得700分才能有资格被录取参加大学运动队.否则该运动队也将受到处罚(李加奎,2004)。

墨者资讯,最新资讯

(2)文化基础

文化基础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较优势。但是相对来说,中国高校运动员的文化基础与美国高校运动员有较大差距。

受运动员培训体制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从小就在各省(市)的少体校或足球学校进行训练和学习,训练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文化课的学习。而在从各级足球队二线队到一线队的过程中,文化课学习也越来越被忽视。因此,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进入到大学前文化基础比较低。目前,只有约五分之一的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在进入到高校前是高中毕业生。而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中有超过有五分之四的运动员进入大学前是高中毕业生。在美国,很多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都集中在各地区的高中进行学习和训练。所以,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的文化基础也比较高。

(四)教练员管理

教练员对高校竞技的起着核心作用(王波,2000)。美国高校队教练员实行聘任制,NCAA1组和NCAA2组的高校运动队90%以上都是专职教练,工资待遇良好,工作压力很大,足球队的成绩和对学校竞技体育的贡献是主要的评价因素。此外,NCAA1组和NCAA2组高校的教练员绝大部分都有较高的运动经历和一定的理论水平。所以,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教练员队伍呈现专业化和学者型的特点。

而主要采取行政任命制(足球队成绩对岗位基本没有影响),绝大多数为体育教师兼任,待遇比较低,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中国的高校教练员较长时间的体育教学经历使得他们缺乏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知识和经验,执教水平不高。所以,非职业和非专业是中国高校足球教练员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

(五)学习管理

学习管理主要是指文化学习管理。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塑造和发挥高校球员比较优势的必要和最重要的途径。

美国各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选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学籍的管理非常灵活。但是为了防止这种灵活性所带来的球员文化学习管理的困难,NCAA在其章程中给出了许多“禁止性条款”(王波,2000),违反有关规定的选手将取消参赛资格。当然在实际中,美国多数高校对球员文化学习的管理较为松懈,只是为了满足NCAA要求保证球员的参赛资格,同时要达到顺利毕业的学分要求。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对学生球员的文化学习管理比较严格,相关制度比较健全,比如体优生学籍管理办法、体优生守则及奖罚办法、体优生思想管理规程等。但缺少类似NCAA章程那样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对其进行宏观控制。

(六)课余训练

中国高校足球队的训练安排比较简单,基本按照学期同步进行。春季和秋季开学开始训练,期末训练结束。寒、暑假的训练则根据比赛任务临时调整。球队每周安排5次训练课,从周一到周五,每次训练2小时左右。由于缺乏比赛任务,因而训练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连续性比较差,效果不明显。美国高校的课余训练重点安排在秋季(秋季联赛在全美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而春季训练则着重于发现和培养新人。基本上保证每周有6次训练,每次训练大约在3小时左右。全年的训练都有严格的计划和针对性的安排,训练紧紧围绕着比赛进行。

此外,在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相应奖励制度、学习压力太大、比赛太少等原因,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员中有约五分之四认为自己不能全身心地投人训练;而近九成的美国高校足球运动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目的很明确:首先,通过在训练和比赛中良好表现获得丰厚奖学金;其次,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毕业后参加更高水平的足球联赛打基础。

(七)竞赛制度

目前,中国高校足球队的数量在10支左右,而真正拥有高校足球队的学校有3-4所,<2>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在学校。一般而言,球队基本上每年只能参加全国高校足球联赛一项比赛,比赛的场次约在10场左右,<3>校际间的友谊比赛基本上没有。

在美国,参加NCAA1级联赛的高校足球队伍大约有280支左右,参加NCAA2级的足球队伍大约在110支左右,参加NCAA3级的足球队伍大约在390支左右。NCAA1级的球队水平最高,然后逐级递减。平均每支美国高校足球队伍每年大约有25场左右的全国联赛,加上社区间、校际间的友谊比赛,因此一支高校足球队伍一年最少要参加40场左右的比赛。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校足球队伍每年参加的比赛非常少,锻炼的机会不多,而美国高校足球队参加的比赛多,队员、球队以及教练都能从中获得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受中国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影响,在外部领导、校内管理、教练管理、球员选拔、学习管理、课余训练以及竞赛制度等七个方面,中国高校足球队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这就对我们的传统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改进。内容来自墨者资讯

(一)以“体教结合”为主导培养理念 内容来自墨者资讯

“体教分离”的意识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这也是制约中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培养和发展的思想障碍。我们必须要树立和强化“体教结合”的培养理念,打破思想障碍。现阶段是第一阶段,重点“体育回归”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正在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第二阶段是教育和竞技体育的高度一体化。

(二)完善招生渠道,筹划后备人才培养

应该在教育部的宏观领导下赋予招生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办队高校应重点关注职业队二线运动员中未能上一线队伍的、仍有较大运动潜力的年轻运动员;办队高校应加强与省内外的足球传统项目中学结合建立自己的足球人才培训基地;提前筹划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

(三)提高教练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程度

对高校内部具有潜质的体育进行系统的选拔和培养,同时注意从体育院校足球训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师资;建立专门机制以聘请国内外敬业的专家型教练,并可以结合球队开展教练组分工执教;高校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支持国内高校教练与美国等学校体育发达国家的高校教练进行互访交流;相关部门和协会应对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提出执教资格及能力基本要求,并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

(四)“换位参与式”管理和多方协作

“换位参与式”管理是指让运动员参与运动队平时训练和比赛的计划、战术、战略的制定。“换位参与式”管理体现了参与民主,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使运动员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信心参与计划制定。教练员要尊重运动员所提出的意见,认真评价其建议。

同时,高校足球队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协调职能相当重要。从学籍、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运动训练、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协调好后勤、医务等职能部门加强科研、营养、恢复、医疗等方面的服务。

(五)健全联赛制度,增加校际和社区比赛场次

全国大学生体协应对大学生参赛资格的范围明确定义,严格参赛资格审查制度,健全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确保参加联赛对高校足球队以及球员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一方面鼓励高校之间建立校际友谊赛机制(可以逐渐升级为局部的校际联赛),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足球队积极推动和参与社区友谊赛,这样既能增加比赛场次,又能扩大高校足球队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

当然,所有这些方面的正常运转都需要经费支持。所以,办队高校既要采取上述诸项措施在有限经费内取得较高培养效益,又要积极地拓展经费筹集渠道以谋求长期发展。

<1> 只是规定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前对部分运动员进行文化课统一,考试不合格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2> 其中大部分球队是临时代表某高校进行比赛的,严格来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足球队。运动员不在学校学习和训练,而球队每年不仅可以参加全国高校足球联赛,而且还可以直接参加中甲和中超联赛。

<3>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由于在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为了提高中国学校足球体育的整体水平,因此还参加了中乙联赛,并晋级中甲,比赛场次相对比较多。

篇2:高校高水平

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首次确立了51所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并对招生对象、招生方法、教学管理等做了初步规定。1995年国家教委又提出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并重新确立53所院校作为开展田径、篮球等重点项目的试点学校。实践证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效果是显著的,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给学校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操作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旨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办队献计献策。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自1987年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工作以来,十几年中这些试点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大学生运动员,他们在国内外体坛摘金夺银,为国争光。

据统计,在199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有5人达到国际运动健将标准,有57人达到运动健将标准。有一人打破了1万十竟走全国纪录。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派出了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世界大学生围现乒乓球用毛球三个项目的比赛,分别取得了金、银、铜八枚奖牌。在1993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试点大学共有150名大学生运动员代表本省或行业”体协参加了部分项目的预、决赛,取得了好成绩。1995年19届和1997年2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派出了大量的在校生参加了比赛。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表明,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已成为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普通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还给学校体育注人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扩大了大学的国际体育交流。我国普通高校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运动员,这说明了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预示着不久的将来我国高校也能培养出走向世界的大学生体育明星。

(二)高校办队组织管理体系形成

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包括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1 外部领导体制: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由国家教委统一领导,由于校的层次和地位,形成的管理为,国家教委体卫司学校体育工作处和训练处一省教委体卫处~高等学校体育部;国家体委群体司学校体育处一省体委群校体处一高等学校体育部。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形式。在外部管理上,高校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一般都建立了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校体工委)或高校体育工作协会群众组织。这样,省教委体卫处对各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高校体工委(或体协)来实施的,这些体育组织监管高校体育的课余训练。近几年来,我国又建立了大学生体协,负责管理高校竞技体育,但这项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内部管理体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内部管理机构是在主管体育校长的领导下,建立“高水平运动队领导小组”,该机构是由校办、教务处、总务处、财务处、体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并通过领队实行“三师”和“三线”直至运动员班委的管理体制,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单块管理网络。“三师’即施政教师、班主任教师、教练员教师分别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训练和比赛方面的这“三条线”开展工作。

(三)高校办队形式与经费来源 1.办队形式: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校与企业或行业体协联合办队。这种办队形式既解决了高校办队的经济困难,又发挥了高校自身力量。同时,运动员毕业后的工作有了可靠的保证。但这种形式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协议,多数仅仅局限于参加比赛时,高校队挂企业的牌子,企业赞助一定的比赛经费。随着体育社会化和商业化的深人人心,企业和高校联合创立高校俱乐部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2)在教委和体委协调下,几所高校联合办队。这种形式多在某一大赛前,由高校抽调部分优秀教练员和体委部分教练员组成教练员集体进行集训,以期取得好的成绩。(3)高校与体工队联合办队。高校招收体工队队员入学,这些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又是体工队队员,具有双重身份。这种形式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在学习、训练、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4)高校依靠自身力量办队。高校组建一条龙体系,与本地区的一些体校或体育重点中学挂钩,从组队、人员编制、队伍管理到经费开支部由学校安排解决。这些形式技术水平起点低,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队员不能马上用于大型比赛。另外,训练和比赛费用学校负担重。经费来源: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经费主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解决:(1)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经费;(2)学校拨款;(3)学校外行政拔款;(4)自筹资金。系统外合作得到经费是多年办队的经验总结,符合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争取学校拔款是当前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学校外行政拔款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必定被其它形式所取代。自筹资金羊要来自赞助和本部门创收,赞助很难与赞助者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不能形成队伍稳定的资金来源,本单位创收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高校运动训练人才结构 1 运动员构成及来源:

据凋研统计,高校高水千运动员无论男女,其年龄多集中在于22到24岁,体现出运动员年龄分布范围广、整体偏大,平均年龄较普通大学生高等特点。从等级分布看,健将级运动员占总数的11.88%,一级、二级分别为52.47%、35.64%,总体反映出高等级运动员偏少。目前,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多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解决:(1)免试录取专业队退役队员;(2)降分招收体校或体育中学学生;(3)小、中学一条龙训练业余运动员。第一条途径录取的运动员已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没有发展潜力,不是办队的生源方向。体校和体育中学学生由于受竞赛制度制约,表现为运动训练的短期功利行为,只重视在他们那个级别争名次。拿冠军,根本不重视选材和系统的训练,致使一些有前途的人才“早熟”,到大学阶段运动成绩不可能再提高或提高幅度很小。当前,国内的专家一致认为,小、中学一条龙体系培养的运动人才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最佳人才来源。

2.教练员构成及来源:

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呈现老、中、青搭配,高。中、低互补,知识水平较高、运动训练经验不太丰富,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教练员除少数从外单位聘请或调人外,其余均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多数以前以高校业余训练为主,从事训练工作的年限也较短,接手高水平队后,普遍暴露出训练经验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学习和再提高的机会,严重影响了由“教学型”向‘“训练型”转变和训练水平提高。

(五)高校项目设置与场馆设施 1 项目设置:

对1995年国家教委确立的53所试点院校的承办项目统计显示:设项比最大的是田径。其他依次为篮球用E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基本形成了“热门”普及项目比较集中,“冷门”项目开设较少,缺乏竟争的局面。究其原因与生源、教练、场地设施、经费等条件有关。场馆设置:

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完全具备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条件。据1995年国家教委体卫司的评估表明,53所所试点院校中,共有体育馆64座;400米标准田径场56个;游泳池34个;游泳馆4座。能够保证或者基本保证日常的训练。但是,经济状况较差地区的高校仍然存在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另外,由于经费短缺,多数学校场馆器材缺乏新建、维修和更新所需的资金。

(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

多数运动员学习时间少、基础差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现实问题。因此,进人大学后,面对学训双重需要,如何使他们在正常训练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是校方与运动员本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专业类别学籍管理:

调查表明:运动员人学后,所修专业多数是文科,因为文科专业的学习特点比较适合他们现有的学习基础,并且通过努力能较顺利地完成他们的学业,同时也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告别体坛走上其他工作岗位的愿望。对于目前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籍管理,采用最多的是实行累计学分制和延长学习年限,有些学校还专门聘请教师担任他们的课程,改变教学安排,以突出培养目标。不过延长学习年限,有些运动员认为是学校人为地让他们代表学校多参加几年比赛。学习、训练及比赛:

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这始终是一对十分棘手的矛盾,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据调查:45%的学校不能保证长期训练,45%的运动员成绩保持原有水平,10%的运动员成绩下降。为了保证学习,运动员除去训练时间和必要的睡眠和饮食等休息时间外,几乎全部被迫用在上课和自修学习上,否则就很难跟上学习进度。另外,多数高校还采用假期集训的办法来增加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上述调查还显示,50%的运动员在校期间,参赛机会过少,参加国际性竟赛的学校也只占10%,这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高校办队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理顺和完善:

依靠行政方法管理体育是我国各级高校的特点。行政管理强调计划统一性的同时,限制了各高校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产生“统得过死”的弊端,使高校缺乏活力。普遍认为,在行政管理的宏观调控上,放手大学生体协等的社团管理,建立高校竞技体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把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社会改革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加强大学生体协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领导地位,是完善、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管理体系的关健任务。

高校的内部管理工作牵扯到学校的许多部门,协调职能相当繁重。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教学、群体活动适当分离,自成体系,由校领导直接管辖,扩大运动队自主权,保持相对独立性势在必行。完善和健全纵向子系统的教练员协作制、运动员输送制、经费调拨制、科技信息交流制,横向子系统的学习管理制、奖惩制是实现对高水平运动队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保障。教练员队伍缺乏经验:

高水平教练员大多为“亦教亦训’的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来源单一,高水平训练经验不足,缺乏学习和再提高的机会等问题。多数人认为教练员专职化是高水平队发展必然趋势;对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聘请高水平教练员来校执教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有效途径。办队经费和办队模式不足:

经费匮乏是高校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教委体卫司《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规定的运动员年人均4千至5千元的标准,多数高校达不到。因此,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把运动队推向社会难向市场,形成经费结构多元化是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手段。根据经费来源的分析,多数人认为与企业和行业体协联合办队是符合当前实际的办队模式;在经费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高校独立办队是理想的办队模式。学习和训练存在矛盾:

学习和训练时间矛盾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队员实行“双重管理”、“学分制”、延长在校学习年限、减免课程及学分;为队员配备经验丰富的文化学习教师,制定合理的训练和学习计划;以科学化的训练来减少训练时间是当前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手段。生源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有的高校走从体工队拉队员的路子,只顾眼前,严重影响了运动队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阻碍了高校竟技运动的发展。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运动员的来源应兼顾运动队的发展和效益,在多渠道并举的基础上重点抓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校自身的一条龙体系。

(二)基本对策 构建训练实施者宏观的智能结构: 在任何训练系统中,训练实施者都是该系统主观能力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不管训练实施者是以教练员个人的形式出现,还是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但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智能结构。一个训练系统训练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训练实施者智能结构的合理与否。而实施训练的智能结构的合理性,是由于这种智能结构满足科学训练需要的程序决定的。由于运动员竟技能力的高度复杂性和综合性,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特别是高科技方法手段引进和渗透,使得运动训练涉及学科门类广泛,专门技术方法繁多。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微观智能结构已经不能适应,而且精力和时间也不允许。所以训练实施者必须由各种微观智能结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宏观智能结构。高校办队为了提高训练效益,必须依靠体育科学技术,而高校又具备了科技人才优势,因此为高校办队构建训练实施者合理的宏观智能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全讯网| 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随着现代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有高水平的教练员。教委和体委应统一意见把高校有资历、有水平、有能力、善管理的教练员集中到重点项目试办学校,使高水平运动队能快速提高成绩。运动训练必须与体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高校办队坚持发挥科技优势,构建训练实施者的宏观智能班以及发挥运动员的智力优势,核心问题是将运动训练与体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走科学训练的捷径。因此,高校办队的运动训练与竟赛必须与体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多学科、全方位与运动训练实践的广泛渗透和有机结合,使高校办队成为名符其实的科技先导型运动队。高校办队应善于借助社会力量:

高校办队的经费来源有限,且不稳定,而且普通高校在教练人才以及体育科技人才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学校解决比较困难,必须借助体委系统的教练员力量和企业的经济力量。这样可改善办队条件,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运动水平。

三、研究结论

篇3: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模型研究

1 提炼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因素指标

提炼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因素指标综合了三个方面的途径:其一, 以《北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估表》为代表的相关文献;其二, 对12位竞赛训练管理专家针对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的调研访谈;其三, 笔者本人多年从事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竞赛训练管理经验。由这三个指标提炼途径获取确定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目标管理三级指标体系。经多次向竞赛训练管理专家征求意见, 进行指标体系修订, 最终建立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如下:

2 确定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模型

(1) 定量数据收集。

针对上述指标体系, 对竞赛训练管理专家进行问卷调研, 主要是上一级指标相同的各指标之间的两两对比, 并按照“非常不重要 (-5) —同等重要 (0) —非常重要 (5) ”进行评价, 根据重要性程度, 可以选择[-5, 5]之间的任意值作答。对比较评价结果进行统计, 并且取平均值, 根据平均值大小判断同一级别管理因素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2) 研究方法。

根据收集到的各级管理因素之间相比较得到的评分平均值数据,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管理因素所占权重, 得出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因素模型。具体步骤为:

①根据专家学者给各级管理因素对比得出的平均值大小, 确定同一级别各指标两两比较之后的相对重要性程度。②根据相对重要性程度, 按表2进行赋分, 建立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undefined, 其中aij>0, aii=1且aji=1/aij。然后用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λmax, 即可求出指标权重系数。③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CR=CI/RI<0.1时, 通过一致性检验, 可得到权重向量undefined, 即为同一级别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其中, CI= (λmax-n) / (n-1) , RI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n不同而有差异, 表3为1-10阶正互反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注:表示重要性等级介于undefined相应值之间时undefined的赋值。

④运用相同的方法, 最终得到各指标相对其上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

(3) 各管理因素指标权重确定。

确定高校高水平游泳队各级管理因素指标权重, 即建立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因素模型, 使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的管理更能有针对性的实施。

根据对各竞赛训练专家学者的调研结果进行赋分, 得到一级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为:

对该判断矩阵进行列归一化处理, 得到新矩阵及相应权重如下:

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λmax=∑undefined[ (GA) /nAi]=0.523÷0.521+1.480÷1.350+0.377÷0.366+1.870÷1.763=4.19

CI= (λmax-n) ÷t (n-1) =0.063

CR=CI÷tRI=0.063÷t0.9=0.07<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即相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标管理而言, “游泳队组织及人员保障”占13%权重、“游泳队管理”占34%权重、“游泳队条件保障”占9%权重、“游泳队教育成果”占44%权重。科学的管理和优异的成果是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重点。

二级指标体系及三级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式同上。得出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因素权重模型如下:

3 结 论

通过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因素模型可以明确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的管理, 关键是对游泳队及教育成果的管理。并且, 游泳队管理的重点是对运动员的管理, 占到了该因素指标的86%;对教育成果的管理重点还是比赛成绩, 占到了该因素指标的70%, 并且反映比赛成绩的重点赛事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对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时, 组织人员保障和条件保障所占权重相对少。在组织人员保障中最主要的是领导重视, 占到了该项指标的72%;在条件保障中, 最主要的是经费投入, 占到了该项指标的50%。

明确了上述指标及所占权重一方面能建立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者的管理重点, 另一方面也能指导在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投入。而且此管理因素模型也利于上级领导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对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方案, 更利于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的快速发展。

摘要:提炼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的管理因素以及确定各因素所占权重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并合理地分配管理资源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高校主管竞赛训练的管理专家进行定性访谈及定量问卷调查, 运用层次分析法, 得出了高校高水平游泳队管理因素模型。

关键词:高校游泳队,管理模型,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篇4:扶强奖优,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都有相应的“211工程”和“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作为支撑,这些标杆院校为公办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了近30年,一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校正在涌现,但目前民办高等教育面临“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和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都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积极呼吁者。秦和表示,民办学校为国家的教育作出了贡献。目前,国家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全国培育出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样,既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又能增强教育的活力,对政府和百姓而言都是好事。“国家重点支持非营利性大学,不仅没有风险,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向社会释放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强烈信号,改善民办高校的舆论环境,引领整个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杨雪梅也认为,国家应重点扶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发挥优质民办高校的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促进、激励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尽管愿望强烈,但秦和也看到了困难。“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在支持高水平民办高校上尚存在分歧,还缺少创新性举措,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她为此呼吁,当前应当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支持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进行系统设计。

遴选范围

一组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4月,我国已有民办高校701所(含独立学院298所)。在众多民办高校中,评选数量、评选条件等成为关键。

秦和认为,应本着“扶强”“奖优”的原则,通过竞争性遴选,在全国确定若干所办学方向正确、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社会声誉好的民办高校,作为奖励支持对象。

杨文为此专门准备了一份提案——建议尽快制定《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建设计划》)。

她在提案中写到,《建设计划》应主要扶持实施学历教育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力争经过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50所左右的民办高校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突出、学科建设优势明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发挥其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

杨文建议,《建设计划》应包括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规划、建设举措和相关考核要求等。可采取分期分批滚动实施的方法,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着力办好一所代表本地区先进水平的民办高校,在此基础上,逐步选择办学思想端正、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办学特色明显、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的民办高校,陆续列入此《建设计划》。《建设计划》的立项,可采取学校申请、地方部门推荐、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遵循公开、公正和平等竞争原则,扶强、扶特、扶优。

扶持重点

扶持范围也成了代表委员讨论的重点。

杨雪梅表示,应设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工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面对民办大学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秦和建议,应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将此作为支持重点,率先落实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民办事业单位人员法律地位,使其在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

杨文分别从资金、政策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应对高水平民办大学实行“专项资金、专项政策”。

在资金方面,所需建设资金可采取国家、地方和民办高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民办高校的统招学生按照公办高校学生生均拨款水平的同等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对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科学研究、师资培训等给予财政支持;定期奖励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地方和高校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

在政策方面,应着力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法律地位,保护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应进一步扩大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自主权、收费自主权、教育教学改革自主权等,允许列入《建设计划》的民办高校在人权、财权、物权上大胆进行改革试验;应在学位授权点、科研课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申报和审批方面,对高水平民办大学进行重点扶持。

如何监管

国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需要民办高校进一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民办学校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坚持公益性办学取向,避免追求短期效应;更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好职能,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

政府既要本着简政放权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直接干预;又要加强监管,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秦和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民办高校的办学标准和有关质量标准,加强质量审核和评估。尤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职能,定期以适当方式发布民办高校相关信息。同时加强综合治理,查处违规办学行为。

篇5:高校高水平

高校高水平武术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了确保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的持续发展,必须广开生源,合理选材;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训练条件;加强训练监督,理顺各种关系;要切实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作 者:唐文兵 谢恩杰 崔冬冬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武术队 存在问题 对策

篇6:高校高水平

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工程中心名称: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可行性研究报告

(格式)

江西省教育厅 二○一○年制

内容提纲

一、项目摘要(中心名称、技术领域、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项目背景、必要性(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建成后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及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三、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国内同行单位的技术水平及实力比较等)

四、工程中心现有工作基础、水平等(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情况;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产学研究合作项目、代表性科研成果如奖励、发明专利等)

五、主要目标、任务及技术发展分析(工程中心的研究方向;主要任务;近中期目标;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和拟实施的工程化项目)

六、已具备的研究与开发条件(研发和成果转化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七、建设方案(建设地点;技术设备、工程方案;建设周期与进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案)

八、建设规模和经费预算

九、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等

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十一、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支持额度)

十二、省教育厅审批意见

篇7:高校高水平

教育部要求,高校艺术团招生规模不得超过试点高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1%,原则上仅面向高校组建的音乐、舞蹈、戏剧类艺术团。未设立艺术团的试点高校不能安排相应艺术团招生,不得招收与艺术团需要无关的艺术特长生。

试点高校公示合格考生人数不得超过学校艺术团招生计划的2倍。高校高水平艺术团录取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一般不低于本校在生源省份本科第一批次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

此外,对于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高校可适度降低文化成绩录取要求,但不得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高校录取此类考生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当年艺术团招生计划的15%,按不超过拟录取考生数的2倍确定公示名单。

篇8:高校高水平

内涵建设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是赢得社会信任、获取优质办学资源的根本保障。明确高水平大学的内涵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同时, 也将会为大学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具备创新理念、培养人才的质量、完善优势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学科队伍的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和现有学校制度关系的构建, 并且借鉴国内外优势院校发展的经验和理念, 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比分析, 根据学校本身的发展条件、学科优势以及地区优势加以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才能够找到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模式。对比过去所取得的荣誉, 明确今天发展要务, 迎接未来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们从未来发展的视角上, 应当深刻反思和整合, 找出适合学校高水平大学发展方向。

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对策

(一) 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要具有独特的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的养成也要源于一所院校本身的属性, 类属于工科院校在国内的具有特点的相对较多, 要有先进的理念必须要源于现实基础, 那就需要吸收各个院校的特点将其先进理念重新整合, 并且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多发面考虑, 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理念, 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教学和管理当中, 使学生在本质上得到了发展, 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机会, 使学生在稳步中发展, 最终发生质的飞跃, 这样才能使学校适合社会发展, 为社会输入更多的专业人才。

(二) 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本科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多数院校以学生人数多少来衡量学校的发展, 导致学生的“量”增多了, 而“质”却降低了, 加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本科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难, 学生不得不选择进修, 虽然导致这种原因很多, 究其根本在于人才质量出现问题。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讲, 办学定位明确, 教学具有特色, 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精英人才。所以, 在培养模式上要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成长, 理论联系实践;在研究领域, 重视团队配合, 使个人能力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均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考核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学校文化要以学生为根本, 尊重学术自由, 教师切记以功利的心态和不务实的教风引导学生, 在这种模式下的成长将为学校精英化教育起到铺垫作用。

(三) 优先发展优势学科

对于优势学科的建设基础在于重点培养人才、关键在科学研究、核心在师资队伍。工科院校老牌专业是学校的主打专业, 充分发挥老牌专业的优势作用, 对于重点培养人才方面, 首先要完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 对人才进行系统化的培养、重视学术氛围和在平等的基础上重视个性发展, 从实质提高人才的质和量;在科学研究方面, 优秀学生优先考虑, 积极响应本科生与硕士生的联合培养, 提供“双生”学习交流机会, 促进本科生的研究热情, 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优先发展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关注和拓展其他学科定位取向, 合理构建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

(四) 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是高校基本的办学理念, 国家的振兴在于教育, 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高素质、高水平、强学术和善教学的教师为社会输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要求学校本身为了更好的立足于社会的发展, 应在原有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将会为学校后续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为学校提供源动力, 在于社会前进的过程中适应社会的发展。

大学的校园文化直接反应其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和学校特色。良好地校园文化来源于学校内部运转力量的展现, 汇聚着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整合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在社会洪流中的核心竞争的优势必然要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 才能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工科人才。

(五) 合理构建高水平大学发展要求与学校现有制度之间关系

对于高水平大学来讲, 无论从人才培养、师资配备、学校理念、学科前景和学校制度都会有严格的要求, 各项指标必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符合高水平大学要求, 这种新要求与原有制度发生冲突, 这就要合理构构建高水平大学发展要求与学校现有制度之间的关系。

1) 高水平大学发展要求与学校现有制度之间相辅相成

大学现有制度合理的执行在于真正尊重了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 有机地整合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优势资源, 并为其发展创造一种自由的环境使其能够得以正常运作。而大学为了提高质量产生了新标准, 这对原本存在的制度就是一种挑战和融合, 新的要求既要符合学校原有制度, 也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层次。与此同时, 原有制度为迎合新的发展必须在其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动, 进一步完善、更新, 两者只有相辅相成, 才能真正的提高学校的质量, 推进学校的发展。

2) 高水大学发展要求和高校现有制度是两种方向的“交集”

高水平大学发展对高校的要求是横向的发展, 具有普遍性。高校现有制度是纵向的发展, 具有特殊性, 这两者结合要符合社会的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 形成一种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特殊“交集”。处理好这种关系就是要把这种“交集”既能符合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要求, 也要在原有学校制度的基础上摒弃、健全制度;同时, 要符合高水平大学建设应优先发展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 形成“破冰”式的发展模式, 集中优势力量发展, 为其他学科的发展铺垫道路。

对于工科类的高校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 要将独特的创新理念、人才质量的培养、发展优势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发挥, 继续保持工科类高校所具备的求实、严谨的学风, 提高研究水平, 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与时俱进, 满足社会的要求, 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重视和加强工科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特的创新理念、人才质量的培养、发展优势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工科大学发展成高水平大学的对策, 分析了工科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讨论了提高工科大学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对策,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影陆.优势学科培育基本途径研究[J].江苏高教, 2012.

[2]赵恒平, 龙婷, 李倩倩.论高层次人才队伍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在联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常艳芳.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创建的文化困境与路径依赖[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上一篇:托业真题答案下一篇:创业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