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达水平

2024-05-02

临床表达水平(精选十篇)

临床表达水平 篇1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宫颈病变,宫颈癌,放化疗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于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恶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是目前认为极有活性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对内皮细胞有促分裂和趋化作用,刺激内皮细胞胶原酶和纤维蛋白酶,能降解基底膜,并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向三维胶原基质迁移,形成毛细血管腔状结构的同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血管形成有协同作用[1]。b FGF不但能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还具有介导肿瘤生长的作用,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合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活化剂,增强肿瘤细胞侵入细胞基底膜的能力。本研究探讨血清b FGF水平在宫颈病变中的意义及与宫颈鳞癌同期放化疗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2014年在湖北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92例为宫颈鳞癌组,卡氏评分>70,临床分期标准参照国际妇产科联盟标准,排除转移性肿瘤、合并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伴发其他恶性肿瘤、远处器官转移者,选择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CIN组)及25例体检健康人(健康组)作为对照。

1.2 研究方法

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肿瘤分期、分级、大小,血清肿瘤标记物。采集放疗前空腹血液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放疗前空腹血清b FGF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对宫颈鳞癌患者进行同期放化疗,并复查治疗结束3个月后血清b FGF的水平。

1.3 治疗方法

靶区定义:①肿瘤靶体积(GTV):指临床或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的原发灶肿瘤和盆腔转移的淋巴结的病变范围。②临床靶体积(CTV):包括子宫、宫颈、阴道等原发肿瘤区域及盆腔淋巴引流区域,影像学检查可疑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包括照射腹主动脉淋巴结区域。③计划靶体积(PTV):以CTV为基础,向前、后、左、右方向各外延5 mm,头、脚方向各外延5 mm形成。放疗计划:调强放疗组:根据影像资料勾画靶区后,由物理师完成三维放疗计划设计。调强放疗的治疗计划采用9个共面射野,予6 MVX线照射。放疗期间予顺铂40 mg/m2每周1次增敏化疗,共6个疗程。并加192Ir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体外照射1.8Gy/次,5次/w,宫旁总剂量45 Gy。体外照射1~2周后同时行腔内后装治疗(后装当日不行外照射),2次/w,A点剂量3Gy,共12次后装治疗,A点总剂量36Gy。

1.4 疗效评价及随访

近期疗效按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PR+CR为有效,SD+PD为无效。肿瘤大小主要依据盆腔磁共振检查来测定。完成治疗的宫颈鳞癌患者进行为期1年门诊随访,随访主要内容是患者影像学检查、查血及妇科检查,了解疾病变化情况,1年随访率100%,其中2例死亡,3例进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研究对象b FGF水平进行诊断实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情况

宫颈鳞癌组、CIN组及健康组在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8,P>0.05)。宫颈鳞癌组血清b FGF水平明显高于CIN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组和健康组间血清b FGF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空腹血清b FGF的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

分期晚的b FGF水平高于分期较早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差的b FGF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b FGF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4 cm的b FGF水平较<4 cm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①与CIN组比较:P=0.01;②与健康组比较:P=0.23;③与宫颈鳞癌组比较:P=0.03

①为t值

2.3 不同疗效患者放化疗前后b FGF水平的比较

92例宫颈鳞癌患者同期放化疗后3个月,84例CR、6例PR(有效率为97.8%)、1例SD、1例PD。不同疗效的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清b FGF的水平不同。CR患者放化疗前血清b FGF水平明显低于PR患者及SD+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R患者放化疗后血清b FGF水平明显低于PR患者及SD+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前后CR患者b FGF水平均最低,SD+PD患者b FGF水平均最高(P<0.05)。见表3。

2.4 不同b FGF基线水平与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1年疗效

血清b FGF基线水平以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时的值,即b FGF 107.52μg/L为界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随访1年,b FGF高水平患者5例进展,其中死亡2例,b FGF低水平患者3例进展,无死亡。分层分析结果示,血清b FGF高水平患者与低水平患者比较,临床分期相对偏晚(χ2=14.51,P=0.004)、淋巴结转移者相对较多(χ2=2.97,P=0.032),1年期进展及死亡发生率较高(χ2=4.563,P=0.022)。见表4。

3 讨论

3.1 b FGF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b FGF是人体组织中存在的一种正常而微量的物质,在体内分布广泛。其可调节多种细胞分化,诱导新血管形成,促进创伤组织修复等。肿瘤血管生成主要是由肿瘤细胞产生的某些血管生长因子所诱导的,b FGF具有较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加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向性等作用。b FGF是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是细胞生长、分化和血管形成的重要促进因子[2]。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依赖于血管的过程,抗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的一个全新领域。b FGF能激活经典通路,如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ERK)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PKB)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转化等密切相关[3]。

肿瘤可通过转变依赖其他生长因子等方式对单靶点药物产生耐药,如VEGF是早期肿瘤主要血管生成因子,而晚期肿瘤内血管生成则由包括b FGF在内的多种生长因子共同调控。陈文慧等[4]在对VEGF进行抑制的胰腺癌小鼠抗性模型治疗中发现b FGF的增加会再次引发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生长,提示b F-GF及其受体(b FGF/FGFR)信号可能会避开VEGF通路抑制来促进血管生成,故对贝伐单抗治疗失败的肿瘤可通过干扰b FGF/FGF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b FGF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Kaikai等[5]体外实验研究发现b FGF还可以通过氨基末端激酶/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SAPK)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研究表明,b FGF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如子宫内膜癌、尤文肉瘤。恶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b FGF是已知的促进血管生成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b FGF可以通过刺激VEGF的生成促进肿瘤微血管的生成,调节肿瘤的转移等[6,7]。

本研究结果显示,宫颈鳞癌组血清b FGF水平为103.36±34.32μg/L,明显高于CIN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清b FGF水平在宫颈病变及正常人间存在明显差异,并在宫颈鳞癌患者体内高表达。Bijnsdorp等[8]研究表明,b FGF、IL-8能增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P)活动,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形成新的血管,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和侵袭。b FGF可以促进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而且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在肿瘤细胞中,b FGF以自分泌的方式促进有丝分裂和血管的发生,b FGF的表达与多种肿瘤发生有关,如结肠癌、直肠癌、卵巢癌、胰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肺癌、鼻咽癌等。可见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相似。

3.2 b FGF与宫颈鳞癌生物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期晚的患者b FGF水平高于分期较早的,肿瘤分化程度越差的b FGF水平越高,有淋巴结转移患者b FGF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清b FGF水平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差、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其血清b FGF水平越高。有学者在其他类型恶性肿瘤也有相似结果,b F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9]。罗春芳等[10]研究发现,b FGF的表达与肿瘤的宫旁浸润、组织学分级情况呈明显相关,说明b FGF是宫颈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 FGF可作为判断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3.3 b FGF与宫颈鳞癌治疗疗效的关系

92例宫颈鳞癌患者同期放化疗后3个月,84例CR、6例PR、1例SD、1例PD。治疗前后CR患者b FGF水平均最低,SD+PD患者b FGF水平均最高(P<0.05)。表明血清b FGF水平与宫颈鳞癌疗效有关,疗效好者血清水平低。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血清b FGF高水平患者较低水平患者分期相对偏晚、淋巴结转移者相对较多,而且1年期的进展或死亡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清b FGF水平与宫颈鳞癌1年期疗效有关。目前,虽然鲜有文献关于b FGF与宫颈鳞癌疗效的相关报道,但有不少学者报道了b FGF与其他恶性肿瘤疗效关系,如Hu等[11]报道,b FGF在肺癌中高表达,且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b FGF不仅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而且治疗前血清b FGF含量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疗效有关。血清b F-GF高水平的宫颈鳞癌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测定血清的b FGF水平对病情程度的判断及同期放化疗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Li D,Xie K.Dual blockad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exhibits potent anti-angiogenic effects[J].Cancer Lett,2016,377(2):164-173.

[2]Rouch JD,Scott A,Jabaji ZB,et al.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eluting microspheres enhance distraction enterogenesis[J].J Pediatr Surg,2016,51(6):960-965.

[3]He Q,Ren X,Chen J,et al.MiR-16 target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to inhibit NPC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via PI3K/AKT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s[J].Oncotarget,2016,7(3):3047-3058.

[4]陈文慧,徐萌.肿瘤治疗新靶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7):466-470.

[5]Kaikai S,Yuchen S,Lili J,et al.Critical role of c-Jun N-terminal kinase in regulating b FGF-induced angiogenesis in vitro[J].J Biochem,2011,150(2):189-197.

[6]Cui K,Zhou X,Luo J,et al.Dual gene transfer of b FGF and PDGF in a single plasmid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Exp Ther Med,2014,7(3):691-696.

[7]Akane Y,Yuko M,Takeda A,et al.Effect of EFG and b FGF on fibroblast proliferation and angiogenic cytokine producion from cultured dermal substitutes[J].J Bio,2012,23(10):1315-1324.

[8]Bijnsdorp IV,Capriotti F,Kruyt FAE,et al.Thymidine phosphorylase in cancer cells stimulates human endothelial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the secretion of angiogenicfactoes[J].Br J Cancer,2011,104(7):1185-1192.

[9]Felixa S,Edwards RP,Stone RA,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c-Met,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nd survival in endometrial cancer patients[J].Br J Cancer,2012,106(12):2004-2009.

[10]罗春芳,王晖,洪慧莉,等.COX-2和b FGF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7):386-390.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篇2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当干部、抓工作、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表达。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倡导人人注重语言表达,个个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时尚、一种风气,也是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实现形式;作为一名干部,注重语言表达,不断增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也是提高、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因此,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近三十年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学懂弄通,不断拓宽知识面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两个课堂的学习,即一个学校课堂、一个社会课堂。在学校里侧重学习的是自然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中侧重学习的是社会科学和工作经验。对于参加工作后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后的同志来说,尤其要注重各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首先要熟悉工作环境,熟悉基本情况,掌握本范围内、本单位和自身工作上的优势、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要熟悉工作套路,明确各级领导的工作要求,掌握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各项政策、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部门、领域、行业的有关情况,争取各方支持。第三要经常看报、读书,从各

种媒体中吸收、了解、掌握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新政策、新知识、新经验、新动态,不断更新、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第四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丰富的群众语言,切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许多的工作创举都是群众首创的,到群众中去,我们将受益非浅。第五要有学懂弄通,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我们有的同志往往是道听途说、是懂非懂、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逢事不深入调查了解,不认真分析思考,说出的话往往可信度很低。

做到了上述五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也就是脑子里有了货,有了货才能推销出去。没有货是倒不出来的,要么是无稽之谈,要么是瞎说一气。一个老师自已都没有把问题弄懂、弄通是不可能把课讲好的,一名干部一不了解情况,二不懂得如何去做工作,三不善于思考问题,四不归纳、总结、提炼,他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的。

二、用心听讲,消化吸收、学习借鉴,不断增大语言容量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儿童的启蒙语言大多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后来又从老师和社会交往中的亲戚朋友那里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华中师范大学有位教授专门研究过儿童语言,还出了一本专著,他的观点是:只有多听、多学、多教、多练,并正确引导,儿童的语言能力才能快速、健康发展。我们作为一名干部,听领导作报告,听专家、教授讲课、听群众反映情况的机会很多,我们自己讲话的机会也很多,应该说

语言容量是比较大的。但是有的同志当了好多年干部总怕讲话,总怕把话讲不好、讲不明、讲不通,问题在哪里?我看关键在“认真”二字。用心听讲是必不可少的,听那些知识丰富、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领导作报告,专家、教授讲课实在是一种享受,就好象美食了一吨精神大餐,收获实在太大,比我们关起门来看书、读报的效果要好得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著名的演讲家曲啸先生来潜江剧院演讲,剧院内座无虚席,走道上站满了人,大家聚精会神地听了整整3个小时,无人喧哗,无人出进,只听得掌声雷动,曲啸先生风度翩翩、口若悬河、没看讲稿讲了半天,层次清楚,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语言生动,大家赞不绝口。在我心中引起了共鸣,好长时期难以忘怀。我在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市委党校学习期间,也听了不少次的精彩演讲,近年来,市委举办的“潜江论坛”真是学习的好机会,我期期参加,收获非常大。潜江历来有不少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的领导,我们每听一次他们的讲话,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给我们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有些基层领导和群众口才也很好,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一些农村俗语,群众语言,生动而有说服力的事例,用在语言表达上实在太美了。我们听一场精彩的演讲,不能只顾当时享受,而要及时的消化吸收,他们讲得好,好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讲,我们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有必要用专门的笔记本记下来。经常看一看并在脑子里回味一下,有时还可以进行模仿,并养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奇迹。

三、精心准备、大胆尝试、分清场合、把握分寸,逐步积累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内在要求。无准备的讲话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我们每一位同志在对待每一次讲话都要认真准备,从初学者到熟练者,必须经过多个艰辛的过程,就好比我们练字一样,先照字帖写,然后再自己写,讲话必须先照稿子念,然后写发言提纲,到后来就会出口成章。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准备的发言也不一定讲得好,这有一个临场经验的问题,因为有的会出现怯场现象,记得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在原县招待所局里组织造林情况碰头会上,自已还是作了认真准备的,结果汇报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弄得很尴尬。1990年,我下派到高石碑乡任科技副乡长,一次召开全乡林业工作会,会议安排我作主题报告,我先一天晚上写了近15张材料纸的讲话稿,第二天念了不到20分钟就完了,而一位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在笔记本上就写了一个讲话提纲,讲了近一个小时,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我佩服极了。我意识到:乡镇是所大学校。讲话功底是经过多次尝试练出来的,后来我就虚心向他们学习,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到1993年底,当我回林业局工作的时候,我也会用发言提纲讲话了,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产生质变的。我们讲话要分清场合、对象,把握好分寸,讲话大体可分为动员型、汇报型、交流型、座谈型及其他五类,不同讲话类型语调、讲话的时间长短、讲话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于汇报型发言,要摸清领导意图和要求,把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取得的效果讲清楚,对于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有解决的办法,切忌牢骚性、意见性和悲观性的发言,对于交流型发言,要使听的人有一定的启发、一定的收获,要高度地概括、总结、提炼出几条有说服力的经验和体会,对于座谈型发言,就可随意一些,对于动员型讲话,一定要有鼓动性,感染力,号召力,讲清楚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总之,讲话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必须大胆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

我们倡导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号召大家只说不做,只会说不会做,只练唱功,不练做功。说与做相比,做更重要,做是根本,只有做好了,才会出成果。说是在做的基础上的一种装饰,不能本末倒置。

让我们从现在起,大家都来注重语言表达,不断实践,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为林业系统提升整体工作水平而努力吧!

石宗佑

突破书面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篇3

书面表达是一种近似于翻译的“写话”,要求学生从表达信息的角度组织文字,而且将信息嵌入英语特定的框架(即句型结构)中。书面表达的完成有赖于坚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只有从以下几点出发,才能突破书面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1、抓常用词汇、词组和句型。无论哪种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基本的、常用的词、词组和句型。换句话说 ,有了基本的词、词组和句型,一般的交际内容就能表达了。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到高三阶段时要求能掌握三千左右的常用词,掌握住这些常用词、词组和句型,短文写作就有了基本保证,也达到了大纲上的要求。

2、抓简单句的写作练习。简单句只要能正确地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就是好句子。尽量使用简单句,这样可以少出错误。事实上,历年高考书面表达项所给的参考答案,都是以简单句为主。比如某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原定于星期四举行的篮球比赛推迟至星期六举行。”许多考生用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翻译,结果出现了结构、时态和主谓不一致等五花八门的错误,而另有一些考生用三个简单句表达"We decided to have a basketball match on Thursday .But now we have to put it off. We'll have it on Saturday."虽然表达不尽理想,但基本意思传达了出来 ,且无大错。

3、在掌握基本句型和表达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灵活的关联词并有高级句型出现,以避免语言重复、呆板,且高级句型可以给文章增加亮点,提高文章的欣赏度和分数值。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和评语我们可以发现,一篇好的文章一般包含以下几点要素:段落为两到三段,文中出现两到三个关联词及两到三个高级句型,本人给简单的总结为“三三三制”原则。

4、抓各种体裁的写作。目前中学生英语作文能力相对低弱,这是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所造成的 。为了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加强各种体裁的短文写作很有必要。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离开了大量的练习是难以提高能力的。中学课文有记叙文(包括日记)、描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如书信、便条、通知) 等,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写作体裁至少出现了应用文、说明文和记叙文三种,因此,比较全面地进行各种体裁的练习势在必行。并且老师也应重视作文部分的评讲,引导学生注意篇章结构的组织和语言表达的安排。

5、书写和卷面。汉语中有“字如其人”之说,英语写作亦是如此。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除了写作内容外,字体也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练习的重要部分。好的字体往往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是成就一篇好文章不可或缺的因素。练好字体诚然重要,但有的同学再怎么努力还是达不到理想状态怎么办?那就以诚动人,书写认真也是一种态度,同样可以得到认可。

临床表达水平 篇4

胃癌的发生与发展是多个步骤、不同阶段和复杂基因的一个改变过程。其中肿瘤血管是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任何实体瘤生长超过2 mm3都必须有新生肿瘤血管支持[3]。到目前为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VEGF)是已知的最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既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渗漏,还可特异性诱导淋巴管的形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VEGF的作用需要其与受体(Vasc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其受体在肿瘤细胞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目前已知的VEGF受体主要有以下3种:VEGFR1(fms-like tyrosine kinase 1,Flt-1),VEGFR2含有激酶插入区的受体KDR(在鼠中的同源序列被称为Flk-1,fetal liverkinase 1),VEGFR3(F1t-4和低分子量VEGFR)。那么VEGFR在胃癌分期和转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三种受体与胃癌的分期和转移的关系报道较少,而且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胃癌组织的VEGFR1、VEGFR2、VEGFR3的表达,进一步探讨VEGFR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为胃癌的早期识别及新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胃癌根治术后切除标本共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50~75岁,病例无近期手术、创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病史,无妊娠及严重心、肺、脑、肾、肝、血液系统等重大疾病。所有胃癌患者术前均未经过任何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

根椐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国际TNM分期法(2002年UICC第6版)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具体如下:

T: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包括资料不全、没有记录等);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Tis:原位癌,上皮内癌未浸润固有膜;T1:肿瘤浸润至固有膜或粘膜下层;T2:肿瘤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层;T2a:肿瘤侵及肌层;T2b:肿瘤侵及浆膜下层;T3:肿瘤穿透浆膜层,未侵及邻近结构,当肿瘤可能已经穿透肌层,并有胃结肠韧带、肝胃韧带或大小网膜侵犯,但没有穿透这些组织的脏层腹膜时,仍分在T2中,如肿瘤穿透这些脏器覆盖的脏层腹膜,则为T3;T4:肿瘤直接侵及邻近结构。胃的邻近结构包括:脾、横结肠、肝、膈肌、胰腺、腹壁、肾上腺、肾、小肠和后腹膜。肿瘤由胃壁延伸到十二指肠或食管,由包括胃在内的浸润最严重处的深度决定T。

N:局部区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论切除及检查的淋巴结总数,若所有的淋巴结都没有转移,定位pN0;N1:有1~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2:有7~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3:大于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MX:无法评估远处转移;M0:未发现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胰腺后、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受累)。

1.2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组织VEGFRs表达水平:术中切除原发灶后即刻取胃癌组织标本,以10%福尔马林固定36~48 h,常规石蜡包埋,4 pm厚连续切片,依次经二甲苯脱蜡、100%、95%、80%、70%梯度酒精复水。抗原修复采用玻片浸入柠檬酸缓冲液加热至99℃保持30 min,再室温自然冷却。3%过氧化氢浸泡5 min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一抗(I型胶原,1∶40,购自上海长岛),均以1∶100配成工作浓度,4℃孵育过夜。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洗涤2次后用生物素标记的二抗(上海长岛)室温孵育30 min,再用链酶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孵育30 min,DAB(上海长岛)试剂盒显色。苏木精复染后封片。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根据抗体说明书以大肠癌标本作为阳性对照。每张切片选取5个完整而不重叠的200倍视野,用Olympus BX51显微镜拍摄(日本),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图像分析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计算每张图片中阳性表达部分的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ean OD)。以每例5个视野的平均光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图1)。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入组53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癌的胃癌患者,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疗或者化疗,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5.3岁。按UICC(2002)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34例(其中ⅢA 16例,ⅢB 18例),Ⅳ期10例。根据常规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47例,无淋巴结转移6例。常规HE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重新检查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9例,无淋巴结微转移26例。

2.2 VEGFRs在不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2.2.1 VEGF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免疫组化结果发现VEGFR1在胃癌组织中平均光密度(OD值)为0.013。肿瘤浸润深度(T)不同分期依次为:T1 0.009、T2 0.016、T3 0.014、T40.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N)不同分期依次为:N0 0.014、N1 0.016、N2 0.012、N3 0.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 VEGFR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免疫组化结果发现VEGFR2在胃癌组织中平均光密度(OD值)为0.025。肿瘤浸润深度(T)不同分期依次为:T1 0.013、T2 0.022、T3 0.026、T40.02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N)不同分期依次为:N0 0.020、N1 0.023、N2 0.028、N30.0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VEGFR2分别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T)、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N)之间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发现:T1与T2、T3、T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T3、T4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1与N2、N3、N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2与N3、N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3与N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 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免疫组化结果发现VEGFR3在胃癌组织中平均光密度(OD值)为0.018。肿瘤浸润深度(T)不同分期依次为:T1 0.004、T2,0.012、T3 0.019、T40.02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N)不同分期依次为:N0 0.011、N1 0.015、N2 0.021、N30.02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VEGFR3分别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T)、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N)之间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发现:T1与T2、T3、T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与T3、T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D值逐渐递增。N1与N2、N3、N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2与N3、N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3与N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D值逐渐递增。见表1。

注:T:原发肿瘤。T1:肿瘤浸润至固有膜或粘膜下层;T2:肿瘤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层;T3:肿瘤穿透浆膜层,未侵及邻近结构;T4:肿瘤直接侵及邻近结构。N:局部区域淋巴结。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1~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2:有7~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3:大于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V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Ⅰ型受体家族,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它的表达不仅仅局限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在肿瘤细胞表面也可以检测到VEGF受体。它与配基VEGF结合后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诱导淋巴管的形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胃癌组织中的VEGF的三种受体VEGFR1、VEGFR2及VEGFR3的表达进行测定,以期分析这三种受体与胃癌分期及病理的关系。

目前已经有VEGFR1在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研究,而就其与胃癌的分期关系研究则鲜有报道。最近Mimori等[5]对810例胃癌患者骨髓和外周血采用实时相对定量PCR发现,胃癌的血行转移需要VEGFR1的表达参与,其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有利于胃癌的血行转移;而通过本研究发现,VEGF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不同之间均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与Ding等[6]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吻合:研究显示VEGFR1的激动表达更倾向于血行转移,而与淋巴转移关系可能不大。

VEGFR2在血管内皮细胞及部分肿瘤细胞上特异性表达,对于肿瘤发生、发展更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VEGFR2基因敲除的小鼠不能产生分化良好的内皮细胞和血管。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VEGFR2在VEGF的信号转导及血管内皮生成上起主导作用。Brekken等[7]研究发现,用VEGF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VEGF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VEGF与VEGFR2的相互作用,却不能阻断VEGF与VEGFR1的相互作用,因此明确了VEGFR2在调节VEGF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肿瘤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其后,Zeng等[8]也得到了同样结论。这些研究提示VEGFR1和VEGFR2所引起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有所不同,VEGFR2有明显促有丝分裂和化学趋化活性,在血管遇透性升高和血管生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以有些学者认为VEGFR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预后关系更为密切,但对于这一点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如Deeaussin等[9]研究表明:VEGFR2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水平呈正相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Harada等[10]认为VEGFR2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测指标;而Delmotte等[11]进行的荟萃分析发现,VEGF可以作为预测患者的预后指标,但VEGFR2作为患者预后指标的证据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VEGFR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已有研究显示,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生长主要是通过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VEGFR3调节来实现,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C特异性地与其受体VEGFR3结合,从而使肿瘤周围的淋巴管胚芽向肿瘤组织内部生长[12]。对于VEGFR3和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已有报道。如Choi等[13]研究显示VEG-FR3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EGFR3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Yonemura等[14]研究也发现胃癌中VEGFR3水平与阳性淋巴管数存在显著相关性[15]。另外,Juttner等[16]研究还发现VEGFR3不仅与胃癌的淋巴转移有关,而且还能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是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标记物。之前提到的Ding等[6]研究发现VEGFC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而VEGFC的高表达又进一步结合和激动VEG-FR3。本研究对于VEGFR3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VEGFR3对于胃癌的演进和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本研究除了发现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浸润深度、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外,还发现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随着浸润深度、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加而逐渐递增。提示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VEGFR3可以反映不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本研究通过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VEGFR1、VEGFR2、VEGFR3在胃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与分期关系的研究发现: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程度的胃癌组织中VEG-FR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R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GFR3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且在胃癌组织中VEGFR3的表达量随着浸润深度、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加而逐渐递增,这提示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VEGFR3可以反映不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总之,通过本研究发现,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程度的胃癌组织中,VEGFR2的表达有差异性,VEGFR3的表达亦有差异性,且VEGFR3的表达随着浸润深度、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加而递增,提示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为研究胃癌的治疗新靶点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方法:对53例胃癌切除患者胃癌组织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分别检测胃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VEGFR1、VEGFR2、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程度的胃癌组织中:VEGFR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R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GFR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在胃癌组织中VEGFR3的表达量随着浸润深度、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加而逐渐递增。结论: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程度的胃癌组织中,VEGFR2的表达有差异性,VEGFR3的表达亦有差异性,且VEGFR3的表达随着浸润深度、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加而递增,提示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为研究胃癌的治疗新靶点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临床表达水平 篇5

关键词: 数字基因表达谱;红掌佛焰苞;花青素;基因表达水平;基因序列;关键基因;花色变化;关键酶

中图分类号: S68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3-0048-05

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热带地区[1],以其花色丰富艳丽的心形佛焰苞片和持久的花期广受消费者喜爱。花色是花卉重要的观赏性状,花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不同类型花色素在花瓣中的积累决定的[2]。Iwata等研究表明,红掌花青素主要有花色苷、花葵苷2种,并且花色与这2种色素苷的比例有关[3]。花青素在花瓣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合成也受相关合成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所控制[4-6]。

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是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某物种的特定组织在特定状态下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的结果,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等领。通过DGE可以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信息,研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是调控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核心机制[7]。

红掌佛焰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由红色逐渐变为绿色,这与其花青素生物代谢合成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存在一定的关系。本试验通过对红掌佛焰苞S5、S8时期进行DGE测序,得到在红掌颜色变化过程中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并选择有关基因探究其在红掌佛焰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水平,为红掌花色基因全长克隆、分子标记,及改良育种等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来自北京大兴苗圃2年生火焰(Dakota)2个生长期:S5(盛花期),佛焰苞全部展开,肉穗上部黄色,下部白色(此时为商品最佳观赏期);S8(衰老期),佛焰苞全部转为绿色,肉穗变为深绿色(图1)。采取健康佛焰苞于-80°C贮存备用。

1.2 试剂与仪器

总RNA提取采用植物RNA提取试剂盒Esayspin,购自北京艾德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反转录试剂盒:SuperScript III First-Strand Synthesis System for RT-PCR,购自invetrogen公司;荧光定量试剂盒:Fast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 Master (ROX),购自Roche公司;Taq DNA聚合酶,由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有PCR仪、ABI7900HT荧光定量PCR仪、台式离心机、超低温高速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制冰机、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及超净工作台等。引物由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成。试验对红掌的S5(盛花期:红色)、S8(衰老期:绿色)进行的DGE测序,由北京诺禾致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3 植物总RNA提取

植物总RNA提取方法按照Esayspin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提取结果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条带28 S ∶ 18 S亮度比约为2 ∶ 1,说明RNA无降解;用Biodrop超微量蛋白核酸分析仪测得D260 nm/280 nm在1.8~2.2之间,则说明RNA质量合格,可进行后续测序试验。

1.4 红掌佛焰苞DGE测序

样品检测合格后,用带有Oligo(dT)的磁珠富集mRNA后加入fragmentation buffer将mRNA打断成短片段,以mRNA为模板,用6碱基随机引物(random hexamers)合成1链 cDNA;然后加入缓冲液、dNTPs和DNA polymerase I合成2链cDNA;随后用AMPure XP beads试剂盒纯化双链cDNA。将纯化的双链cDNA进行末端修复、加A尾并连接测序接头,然后用AMPure XP beads进行片段大小选择,最后进行PCR富集得到最终的cDNA文库。测序工作由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Illunima HiSeqTM2000/MiseqTM平台完成。

1.5 DGE测序结果分析

测序得到原始测序序列(raw reads),为保证信息分析质量,必须对原始測序序列过滤去除里面含有带接头的、低质量的reads(质量值sQ≤5的碱基数占整个reads 50%以上的reads),得到clean reads(指过滤去除里面含有带接头的、低质量的reads后,可以进行后续分析的可用序列),后续分析基于clean reads进行。以红掌转录组测序结果为参考序列,基因表达水平以RPKM(reads per kilo bases per million mapped reads)[8]为评估方法。以Audic等方法[9]对2个时期的样本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后续对样本间差异基因功能上的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10]和这些基因参与的最主要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的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11]都基于差异基因。筛选出与红掌佛焰苞颜色变化有关的差异基因,验证DGE测序结果并探究这些差异基因在红掌佛焰苞整个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水平。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验证

根据测序结果得到红掌佛焰苞颜色变化的关键差异基因序列,用Primer 5.0设计特异引物。分别提取红掌佛焰苞S1至S8整个发育时期(图1)的总RNA,反转成cDNA进行荧光定量试验,PCR反应条件:95℃ 10 min,95℃ 15 s,55°C 60 s,72℃ 20 s,40个循环。用RQ manager 软件进行CT值分析,用2-ΔΔCT法计算基因的表达水平。以S5(盛花期:红色)作为对照时期、红掌CYP(登陆号:JN602201,CYP-F:5′-TTCGACATGRMRRTCGGCGGC-3′;CYP-R:5′-CGACRTGCTTSCCRTCRAGCC-3′)作为内参基因[12]。

2 结果与分析

2.1 DGE测序结果分析

通过DGE测序,样本S5、S8分别得到12 766 374条(128 G)、18 583 390条(1.86 G)clean reads,分别占原始数据的98.2%、98.1%,碱基错误率均为0.04%,GC含量分别为50.1%、52.1%。在S5、S8时期被成功注释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2 316條,其中在S8时期中表达量下调的基因序列有925条(39.9%),上调的有1 392条(60.1%)。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中共有1 656条差异基因,以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图2)、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图3)及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图4)三大类的60个亚类(各20个亚类)进行功能注释,共得到2 626个GO注释结果,以富集程度最高的60个GO注释作图。其中生物学过程中,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 GO:0008152)被注释到的差异基因序列最多,达1 082条(67.87%);其次是单细胞代谢过程(single-organism metabolic process GO:0044710),有501条(32.72%)有表达量变化。在细胞组分功能分类中的差异基因数量相对较少,质体(plastid GO:0009536)、叶绿体(chloroplast GO:0009507)、类囊体(thylakoid GO:0042651)及光合作用膜上(photosynthetic membrane GO:0034357)的差异基因数量在该功能分类中相对较多。在分子功能的分类中,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 GO:0003824)和氧化还原酶活力(oxidoreductase activity GO:0016491)注释到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分别为927条(56.9%)、252条(15.2%)。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得到差异基因所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有170条,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不同环境微生物代谢(microbial metabolism in diverse environments)、内质网蛋白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等途径(表1),本研究主要研究在红掌佛焰苞颜色变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注释得到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flavonoid biosynthesis)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有11条,通过代谢路径分析,该11条基因序列参与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与S5时期(盛花期)相比,S8时期(衰老期)均表现为表达量下调。预测该11条基因序列为控制红掌佛焰苞颜色变化的关键基因,通过NCBI序列比对,被注释为8种基因,分别为C4H(肉桂酸-4-羟化酶)、CHS、CHI、DFR、F3′H、F3H、ANS、LAR。选其中感兴趣的4个基因序列,同时设计其特异扩增引物进行后续分析(表2)。

2.4 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

对筛选出的4个关键基因,在红掌佛焰苞的S5、S8时期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其基因表达水平。图5结果表明,comp52649_c2(C4H)、comp46425_c0(CHI)、comp53291_c0(DFR)、comp41735_c0(F3H)这4条基因在S8时期中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调,每条序列表达量下调倍数都高于DGE测序结果,其中comp41735_c0下调倍数较多。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荧光定量扩增的是特异片段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同时也与材料的选择时期偏差有关。荧光定量结果与DGE测序结果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测序结果有较好的准确性。

2.5 花青素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在红掌佛焰苞各时期表达水平分析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个关键基因在红掌佛焰苞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图6结果表明:CHI在佛焰苞发育初期表达量规律不稳定,在S3时期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S1时期,在S2时期中表达量下降明显,在S5、S6、S7、S8时期中,随着佛焰苞的衰老,其表达量逐渐降低;C4H、F3H、DFR基因在佛焰苞初期相对表达量随着佛焰苞的生长逐渐增高,其中C4H、F3H在S3时期达到最高,DFR在S4时期中表达量最高;S4时期之后,4个基因均随着佛焰苞的成熟,表达量逐渐下降;在S8衰老期,相对表达量均达到最低水平。由结果可知,S3时期是红掌花青素合成的高峰期,随着佛焰苞生长,花青素含量下降是导致佛焰苞颜色变绿的原因。

3 讨论与结论

类黄酮类物质具有生物功能多样性,包括抗植物病原体、参与植物激素调节反应等[13-14];同时使植物花瓣呈现出红色、蓝色、紫色和橙色,这种进化可以吸引传粉者并利于种子的传播,也可以对自身进行保护[15]。黄酮类物质中的花青素是红掌佛焰苞呈色的主要物质。目前,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在其他花卉中研究的较为清楚,经过该途径合成的天竺葵色素苷、矢车菊色素苷和飞燕草色素苷是形成有色花的主要色素物质[16]。

本研究中得到在紅掌佛焰苞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表达量变化的11条基因序列,通过NCBI数据库比对注释为8种基因,分别为C4H、CHS、CHI、DFR、F3H、F3′H、ANS和LAR,总结出这8种基因是控制该途径的关键基因。选出重要的4条基因序列comp52649_c2(C4H)、comp46425_c0(CHI)、comp41735_c0(F3H)和comp53291_c0(DFR),探究其在红掌佛焰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水平。其中C4H是催化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第1阶段第2步反应的关键酶[17-18];Millar等研究表明,C4H的表达丰度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量有一定影响[19]。本研究表明,随着红掌佛焰苞的生长,C4H先升高再降低,表明红掌黄酮类物质在此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是导致红掌颜色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CHI是查尔酮生成4′,5,7-三羟基黄烷酮过程的催化酶,可将该反应效率提高 7~10倍[20],CHI与黄酮类物质合成密切相关,通过调节CHI表达量可进行花色改良,如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烟草的CHI合成,得到黄色花瓣;在康乃馨中的CHI、DFR插入转座子得到黄色品种。在本研究中红掌佛焰苞由红色变为绿色过程中,CHI表达量下降明显,表明该基因的表达丰度下降与佛焰苞颜色变化有关,而在佛焰苞前期发育时期表达量变化不稳定,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验证。F3H属氧化戊二酸依赖型加氧酶,具有底物特异性,反应需依赖Fe2+、O2-、2-酮戊二酸等作为辅助因子,在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调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1]。在本试验中,F3H在佛焰苞S3时期高表达,说明S3时期是红掌花青素合成的旺盛时期;DFR是ADPH依赖性短链还原酶家族成员[22],Collette等对红掌的研究中发现,DFR的转录水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显著差异,在佛焰苞发育过程中DFR是一个关键基因[23]。在本试验中,DFR基因表达量在红掌佛焰苞发育初期逐渐升高,在S3时期达到最高值,随着佛焰苞的成熟和衰老,表达量逐渐降低,S8时期达到最低值,这与Collette等研究结果[23]一致,说明DFR是红掌佛焰苞发育过程中花色变化的关键酶。

本研究利用DGE测序技术得到红掌在S5、S8时期的差异基因信息,为后续研究红掌佛焰苞花色基因功能等奠定基础;测序结果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得到控制红掌佛焰苞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11条关键基因序列,并对其中的4条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得到C4H、CHI、DFR、F3H是控制红掌佛焰苞颜色变化的关键基因,S3时期是红掌花青素合成的高峰期,为红掌佛焰苞花色基因定位、全长克隆及相关基因转录因子的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Gantait S,Mandal N,Bhattacharyya S,et al. In vitro mass multiplication with pure genetic identity in Anthurium andreanum Lind[J]. Plant Tissue Cult Biotech,2008,18(2):113-122.

[2]戴思兰. 园林植物遗传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79-186.

[3]Iwata R Y,Tang C S,Kamemoto H. Concentration of anthocyanins affecting spathe colour in Anthuriums[J]. J Am Soc Hort Sci,1985,110(3):383-385.

[4]Martin C,Gerats T. Control of pigment biosynthesis genes during petal development[J]. The Plant Cell,1993,5(10):1253-1264.

[5]Martin C,Jin H,Schwinn K. Regulation of phytochemicals by molecular techniques[M]//Romeo J T,Saunders J A,Matthews B F. Beltsville,Maryland,USA:Pergamon,2001:155-169.

[6]Holton T A,Cornish E C. 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J]. The Plant Cell,1995,7(7):1071-1083.

[7]Liang P,Pardee A B. Differential display of eukaryotic messenger RNA by means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Science,1992,257(572):967-971.

[8]Li B,Dewey C N. RSEM:accurate transcript quantification from RNA-Seq data with or without a reference genome[J]. BMC Bioinformatics,2011,12:323.

[9]Audic S,Claverie J M. The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J]. Genome Research,1997,7(10):986-995.

临床表达水平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肺结核患者98例, 均为初治患者, 作为肺结核组, 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为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患者、慢性呼吸性疾病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心病患者, 排除服用抗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者。上述患者中男52例, 女46例, 年龄最小为19岁, 最大为71岁, 平均年龄为 (43.5±6.7) 岁。上述患者均为浸润性肺结核, 64例患者结核病灶分布于1个肺野, 25例患者结核病灶分布于2个肺野, 9例患者结核病灶分布于3分肺野以上。痰菌培养显示阳性者共31例。同时选择同期到该院体检的健康者共98例, 作为对照组, 排除吸烟酗酒者;结核菌素试验显示均为阴性;上述健康者中, 男53例, 女45例, 年龄最小为20岁, 最大为70岁, 平均年龄为 (44.7±6.8) 岁。

1.2 方法

肺结核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 L、在化疗4周 (方案:2个月2S (E) HRZ/4HR或2S (E) H3R3, 或2S3 (E3H3R3Z3/H3R3) , 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 L, 分别加入抗凝剂后离心, 取血清待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和IL-10水平改变情况。具体操作步骤依据试剂盒提供的步骤进行。所选98例健康者在体检当天早晨空腹取静脉血2 m L, 测定血清IL-6和IL-10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同上。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该文中98例肺结核患者在化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血、咯痰、低热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检查显示肺病有云絮状、空洞影等。上述患者经过4周化疗治疗后, 咳嗽、咯血、咯痰、低热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结核病灶不同程度吸收。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肺结核患者化疗后IL-6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6水平高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肺结核患者化疗后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10水平高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x±s)

3 讨论

白细胞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 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 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 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10 (IL-10) 是由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等产生, 属于抑制炎症反应类细胞因素, 能够降低降低CD4和CD8 T细胞的活性, 对但和巨噬细胞的协同刺激因子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 在慢性病程中, 白介素-10能够抑制细胞介导的相关免疫应答, 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对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反应起到保护作用。白细胞介素-6 (IL-6) 主要是由T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产生, 属于促进炎症反应类因子, 白细胞介素-6对炎症反应有促进作用, 能够增强机体对炎症反应速度[2,3]。

在机体内, 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处于平衡状态, 而在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过程中二者这种平衡状态会被打破。在该文中, 肺结核患者体内在进行抗结核化疗前, 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均升高, 均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肺结核患者经过4周抗结核治疗后, 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虽有显著下降, 但仍高于健康体检者;白细胞介素-10在4周抗结核治疗后, 其水平恢复正常水平。其机制可能为:当机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后, 在结核分枝杆菌侵袭下, 机体内结核性炎症反应强烈, 大量的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等产生, 血清中IL-6水平显著升高, 肺结核患者肺部炎症反应较为强烈, 肺组织可遭到破坏等, 而此时IL-10等抑炎因子也大量产生, 经过抗结核化疗后, 结核分支杆菌被抑制或者杀灭, 炎症反应减弱, IL-6随之下降, 炎症反应减轻;抑炎因子产生也减少, 其血清水平也下降[4,5,6]。

所以, 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水平, 有助于了解肺结核患者体内炎症改变状况, 进一步了解肺结核发生机制等, 但是肺结核发病过程中不是单一炎症因子参与, 而是多种因子参与下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文章对肺结核复治患者, 及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研究由于资料及影响因素较多未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2) :70-74.

[2]于春宝, 左云, 王俊玲, 等.肺结核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 (2) :138-141.

[3]Oral HB, Budak F, Uzaslan EK.Interleukin-10 (IL-10) gene polymor-phism as a potential host susceptibility factor in tuberculosis[J].Cy-tokine, 2006, 35 (34) :143-147.

[4]喻延, 张世叶, 秦嫒怡, 等.检测三种肺疾病IL一6水平的临床意义[J].青海医药, 2003, 33 (6) :2-4.

[5]廖明凤, 张明霞, 邓群益.结核病患者血浆和胸水中自介素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2) :1717-1718

临床表达水平 篇7

关键词:胶质瘤,GSK-3β,免疫组织化学,脑

胶质瘤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亦称神经胶质瘤。其是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1,2,3]。关于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的还不甚透彻,并且此类肿瘤的浸润性生长非常明显,导致肿瘤细胞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难以区分,通过手术难以切除干净,因此外科治疗效果不甚理想[3,4]。另外,通常的放化疗副作用大,且难以有效抑制肿瘤,从而复发率高。目前的临床数据表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5%左右[5,6]。因此,了解胶质瘤的发病过程,对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将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GSK-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糖原合酶激酶-3)是表达广泛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由α、β两个异构体组成,且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目前对GSK-3β研究的最为广泛深入,而关于GSK-3α的功能还知之甚少[7]。GSK-3β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而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幅度尤为富集。GSK-3β首先被发现的功能是可以抑制糖原的合成,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作用相当广泛,可对多种底物包括转录因子、结构蛋白、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等进行磷酸化,进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与迁移等,因而GSK-3β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激酶[8]。现有研究发现GSK-3β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GSK-3β和胶质瘤的研究目前较少[9]。因此,本研究对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级别胶质瘤中GSK-3β的表达进行检测,从而探讨其在胶质瘤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胶质瘤石蜡标本共41份,均来源于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且为第1次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按WHO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同时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或颅脑损伤患者行内减压手术时的脑组织标本9例作为对照组,石蜡标本由本院病理科负责切片提供,以4μm厚连续切片4张。

1.2 HE染色

二甲苯脱蜡2次,10 min/次;浓度梯度酒精(100%-90%-80%-70%)作用2 min/次,蒸馏水洗2遍,1 min/次。加入苏木素染液染色10 min,水洗1 min。加入分化液(1%盐酸酒精)分化3 s,水洗。加入伊红液浸染2 min,水洗后浓度梯度酒精(80%-90%-100%)分别脱水2、4、5 min。移入二甲苯Ⅰ中透明3~5 min,移入二甲苯Ⅱ中透明5~10 min,树胶封固。

1.3 免疫组化SP法

68℃烤片后,进行常规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加入3%H2O2于37℃孵育10 min,阻断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然后用PBS冲洗5 min,重复3次。加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p H 6.0)进行抗原修复,重复上述步骤PBS冲洗。加入正常羊血清工作液封闭,然后滴加GSK-3β一抗(CST公司)于4℃冰箱孵育过夜,PBS冲洗3×5 min;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37℃孵育30 min,PBS冲洗3×5 min;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工作液,37℃孵育30 min,PBS冲洗3次,5 min/次;DAB/H2O2反应进行染色,自来水冲洗充分后,苏木素复染,常规脱水,透明,干燥,封片。以P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作为阳性对照。

1.4 GSK-3β表达分析

200倍显微镜下观察,按随机原则选取10个视野进行细胞计数,呈棕黄色染色的细胞为GSK-3β表达阳性细胞,总的阳性细胞个数记为n1,再计算总的胶质细胞个数记为n2,n1/n2即为标记指数(Label index,LI),取其平均值。对每例标本的GSK-3β表达标记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1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标记指数的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间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胶质瘤HE染色观察

HE染色图中可见肿瘤细胞大小不一,细胞质呈粉红色,细胞核呈蓝色,且核异型性明显,核桨比例增大;随着WHO级别的升高,瘤细胞的密度逐渐增大,有的可见瘤巨细胞,见图1。

2.2 GSK-3β在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SP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GSK-3β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呈棕黄色致密细颗粒状(图2)。GSK-3β在正常脑组织中呈高表达,平均标记指数为58.43%,在胶质瘤组织中相对低表达,平均标记指数为20.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8,P<0.01)。而在胶质瘤组织中,GSK-3β在Ⅰ级胶质瘤中仍然表达较高,Ⅱ级中中等表达,Ⅲ级中低表达,Ⅳ级中极低或无表达(图2)。

注: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

注:A:阳性对照样,乳腺癌组织;B:正常脑组织阴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进行检测;C:GSK-3β在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D:GSK-3β在Ⅰ级胶质瘤中高表达;E:GSK-3β在Ⅱ级胶质瘤中等表达;F:GSK-3β在Ⅲ级胶质瘤中低表达

2.3 GSK-3β表达的临床意义

共检测41例胶质瘤标本,其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标记指数分别为22.0%和19.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3,P=0.618)。按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年龄2~66岁,中位年龄32岁,分为≤20岁、20~40岁、40~60岁和≥60岁4个年龄段,病例数分别为13、12、15和1例,平均标记指数分别为28.4%、18.0%、17.0%和15.5%,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肿瘤类型划分,其中星形细胞瘤11例,室管膜瘤9例,少支胶质细胞瘤9例,混合性胶质瘤7例,多形胶质母细胞瘤3例,髓母细胞瘤和胚胎发育不良性上皮瘤各1例,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5%、15.0%、22.7%、39.9%、39.5%、0和42.9%,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WHO分级划分,Ⅰ级8例,Ⅱ级11例,Ⅲ级14例,Ⅳ级8例,平均标记指数分别为40.6%、26.8%、16.4%、0.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6、0.000)

3 讨论

人们最初发现GSK-3β是一种磷酸化糖原合成酶,促使葡萄糖进行糖酵解代谢[11]。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GSK-3β作用相当广泛,它能磷酸化多种底物,例如转录因子、代谢酶类等,进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凋亡等。其在体内与多种生理病理活动相关,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凋亡、迁移、胚胎发育、血管生成和微管微丝的稳定等[12]。目前有关其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症、中风和精神病,以及糖尿病和炎症中的治疗研究表明,其有可能是比较有效的靶点之一[13]。

鉴于GSK-3β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不过目前关于其是具有抑癌作用还是促癌作用仍然没有定论[14,15,16],有关研究表明,GSK-3β具有肿瘤抑制作用。例如在皮肤癌和乳腺癌中,GSK-3β活化或表达上调能够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肿瘤发展,这是因为GSK-3β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导致癌基因β-catenin磷酸化降解,并且在HIV-tat、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和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引起的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17]。不过同时有研究发现,GSK-3β在结肠癌、胰腺癌等表达上调,并且具有促肿瘤生长作用。其机制是,GSK-3β能磷酸化NF-κB信号通路的成员,进而促进NF-κB介导的基因表达,最终对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18]。目前相互矛盾的观点表明,在不同的肿瘤微环境下,GSK-3β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在某些肿瘤中,GSK-3β具有抑肿瘤生长的作用;而在另一些肿瘤中,其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功能。上述的研究结果提示,GSK-3β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复杂多变,因此对于GSK-3β在不同肿瘤环境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调控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肿瘤发生机制的正确认识,从而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依据[19,20]。对于GSK-3β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GSK-3β在正常脑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胶质瘤组织中呈低表达,且GSK-3β的表达水平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逐步下降。由上述结果可推测,GSK-3β在胶质瘤中可能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转移的作用。Zhao等[21]研究表明,GSK-3β能通过m TOR/p70S6K1信号通路而抑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其非活化形式p-GSK-3β(Ser9)的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Gürsel等[22]从患者来源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进行研究也发现,下调GSK-3β第9位Serine的磷酸化水平后,细胞增殖能力下调,而凋亡增加;不过当GSK-3β表达增加时,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下降,而细胞凋亡增强。因此,本研究的发现与目前的研究进展相一致。

临床表达水平 篇8

关键词:骨关节炎,微小RNA,血浆,关节滑液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伴随疼痛和膝关节运动障碍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膝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有关[1,2,3,4,5]。膝骨关节炎无特异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减少关节的负重和过度的大幅度活动,以延缓病变的进程[6,7,8]。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种长度为22个左右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参与转录后的基因表达调控,在细胞分化、生物发育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9,10]。研究表明多种mi RNAs在骨关节炎中表达异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11,12,13,14,15,16],Xu等[17]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发现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mi R-365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正常的软骨细胞。为了进一步研究mi R-365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5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和43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浆和关节滑液中mi R-365的表达水平,旨在初步探讨mi R-365在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关节外科住院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61.24±11.63)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8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8],排除标准:合并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血液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及严重心肝肾疾病。同期在我院关节外科住院治疗的43例外伤导致的单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40~67岁,平均(57.71±10.36)岁,排除标准:合并骨关节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血液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及严重心肝肾疾病。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得到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1.2 试剂与仪器

mi Rcute mi RNA提取分离试剂盒、mi Rcute增强型mi RNA c 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mi Rcute mi R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内参照U6(CD201-0145)及mi R-365(CD201-0367)引物均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速冷冻离心机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计购自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定量PCR仪购自美国ABI公司。

1.3 方法

1.3.1 样本采集

所有膝骨关节炎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均在治疗前空腹采集EDTA抗凝血5.0 m L,并在膝关节穿刺时采集关节滑液500μL。血液及关节滑液分别在室温下2500 r/min及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浆或关节滑液至EP管中,4℃12000 r/min再次离心10 min,分别吸取上清至新的EP管中,置于-80℃保存。

1.3.2 血浆及关节滑液中mi R-365水平的检测

取200μL血浆或关节滑液,采用mi Rcute mi RNA提取分离试剂盒提取总RNA,提取的RNA溶解于20μL DEPC水中,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提取的RNA液的OD260、OD280值,二者比值在1.8~2.1范围的RNA为合格,可用于下一步的逆转录反应。利用mi Rcute增强型mi RNA c 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进行逆转录反应,20μL的逆转录反应体系包括2μL RNA、10μL 2×mi RNA RT反应缓冲液、2μL mi RNA逆转录酶、6μL无RNA酶水,逆转录反应条件:42℃60 min、95℃3 min,合成的c DNA放置于-20℃保存待用。采用内参照U6(CD201-0145)及mi R-365(CD201-0367)引物及mi Rcute mi R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进行定量PCR扩增,20μL PCR反应体系具体如下:10μL 2×mi R-cute Plus mi RNA Premix、0.4μL上游引物、0.4μL下游引物、1μL c DNA、2μL 50×ROX Reference Dye、6.2μL双蒸水,PCR反应条件:95℃预变性15 min,94℃20 s、60℃34 s,共40个循环。每个样本的每个基因均设立3个复孔,扩增结束后自动获得循环阈值即Ct值,基因表达水平采用2-△△Ct进行分析,ΔΔCt=实验组ΔCt(目的基因Ct-内参基因Ct)-对照组ΔCt(目的基因Ct-内参基因Ct)。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与关节滑液中mi R-365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骨关节炎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浆、关节滑液中mi R-365水平的比较

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浆、关节滑液中mi R-365水平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关节滑液中mi R-365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中mi R-365水平明显高于关节液中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浆、关节液中mi R-365水平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组比较,*P<0.01;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液比较,△P<0.01;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关节滑液比较,#P>0.05

2.2 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与关节滑液中mi R-365水平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显示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中mi R-365水平与关节滑液中的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631,P<0.05)。

3 讨论

骨关节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有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有关[1,2,3,4,5]。

在细胞核内mi RNA前体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成pri-mi RNA,然后由核酸酶Drosha裂解成pre-mi RNA后转运至细胞质中,在核酸酶Dicer的作用下形成成熟的mi RNA,mi 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 RNA的3’UTR结合导致靶基因降解或者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在转录后水平阻断靶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的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及发育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 RNA参与了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的病理过程[9,10]。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 RNA参与了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软骨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分化,在骨代谢、骨重建、类风湿关节炎及骨肉瘤等生理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19,20,21]。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mi R-16、mi R-22、mi R-34a、mi R-146a等在骨关节炎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发挥促进骨关节炎作用,而mi R-27b、mi R-125b、mi R-140等在骨关节炎中低表达,可能在骨关节炎过程中起保护作用[11,12,13,14,15,16,17]。

mi R-365基因定位16p13.12,mi R-365的功能非常复杂,目前对mi R-365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恶性肿瘤,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mi R-365在结肠癌、肺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儿童白血病、浸润性导管胰腺癌及胃癌等肿瘤组织或细胞系中表达异常,mi R-365在不同肿瘤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22,23,24]。Xu等[17]利用定量PCR检测发现发现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细胞mi R-365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正常的软骨细胞,同时在大鼠的骨关节炎模型中得到了验证。外周循环的mi RNA可以与蛋白结合成复合体,不易被RNA酶降解,可以非常稳定地存在,体液中mi RNA的浓度较高,可以达到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浓度,同时由于体液取材方便,mi RNA是理想的生物标志物[25]。有学者利用定量PCR检测发现非小细胞肺患者血清中mi R-3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肺癌的转移及预后有关[23]。目前研究发现mi R-16、mi R-132、mi R-146a、mi R-155、mi R-223等多种mi RNAs在骨关节炎患者血浆或关节滑液中表达异常[26,27,28]。本研究采用定量PCR检测了膝骨关节炎患者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血浆和关节滑液中mi R-365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关节滑液中mi R-365水平均明显高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P<0.01),与Xu等[17]在骨关节炎的软骨细胞中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提示膝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患者血浆及关节滑液中mi R-365的水平不断增高,可能在疾病的病理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研究还发现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中mi R-365水平明显高于关节液中的水平,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中mi R-365水平与关节滑液中的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提示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关节滑液中mi R-365的来源可能相同,但有关mi R-365的具体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及关节滑液中mi R-365可以稳定存在、浓度较高且与病理过程有关,可以作为膝骨关节炎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临床表达水平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AD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 所有患者均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学会于2011年发布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其中男22例, 女28例。选择同期收治的血管性痴呆 (VD) 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 以及无认知功能障碍者40例作为对照组。以上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本次研究。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等一般情况比较常用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2mL静脉血, 1500r/min离心10min。将血浆完全分离, 置于-80℃冰箱内等待检测。通过抗人ox-LDL试剂盒对血浆ox-LDL进行检测, 相关步骤根据实验设计操作步骤进行。

1.3 神经心理学检查

采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共计11项, 分为地点定向、时间定向、注意及计算、即刻记忆、物体命名、近记忆检查、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图形描画、句子书写, 共30分。痴呆划分标准:大学≤23分;中学≤22分;小学≤20分;文盲≤17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ox-LDL浓度

研究组血浆ox-LDL浓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附表。

2.2 血浆ox-LDL浓度与认知水平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AD患者血浆ox-LDL浓度与认识水平 (MMSE分值) 呈现显著负相关。见附图。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ox-LDL浓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 (P<0.01) 。有资料报道, 对15例未采取治疗的AD患者及62例采取抗精神类药物及抗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者的研究中发现, 未采取治疗AD患者的ox-LDL浓度明显升高, 短期采取抗胆碱酯酶抑制剂患者的ox-LDL值相较于长期采取抗胆碱酯酶抑制剂者明显降低[2, 3]。这与AD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量升高, 脑组织胆固醇变化增加, 在硝化应激及氧化应激情况下易使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造成含量升高有关。同时, 本文发现AD患者MMSE分值与ox-LDL浓度呈负相关, 即ox-LDL浓度越高, 则MMSE值越低, 说明ox-LDL浓度能够反映出患者认知能力的损伤情况。笔者分析其机制进行可能有如下几点: (1) 氧化应激与AD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当机体在疾病、感染或受到环境影响时, 氧化水平超过活性氧、抗氧化水平等高活性分子, 并造成大量堆积, 致使神经元变性, 颅内脂蛋白氧化, 与AD进程合并[4]。 (2) AD患者内颞叶结构存在明显的病变, 包括杏仁核、海马结构、海马旁回, 以上这些位置有较高的糖代谢率, 氧需求较高, 线粒体氧化磷在酸化时产生大量活性氧, 以上结构抗氧化及清除活性氧的作用较差, 而这些部位又是脑认知的重要基础结构, 所以认知能力下降与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各类危险因素造成ox-LDL的升高, 以上部位受损程度也随之加重, 认知能力降低也就越为明显[5]。对AD患者ox-LDL浓度与认识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 AD患者血浆ox-LDL浓度与认识水平 (MMSE分值) 呈现显著负相关。但相关机制, 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总之, ox-LDL属于参与AD发病的生化标志物之一, 与AD患者脑损伤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ox-LDL检测有可能成为判断AD患者认知情况的生化指标, 对AD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彭誉, 邱晨红, 周华, 等.血浆3-硝基络氨酸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 20 (6) :123.

[2]孔卫娜, 孙祎敏, 张丽霞, 等.阿尔茨海默病基因治疗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8) :252.

[3]张益, 叶燕, 唐秦, 等.阿托伐他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SOD、MDA和ox-LDL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09, 38 (12) :1527-1528, 1550.

[4]邱晨红, 彭誉, 周华, 等.血浆ox-LDL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 :5-8.

临床表达水平 篇10

关键词:英语写作;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90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听说读写”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写是学生们都感到相当棘手的事情,有些学生一提英语作文就头痛,不知如何下手,往往词不达意、言不成文。通过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笔者发现语言表述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较弱的语言表达能力,即缺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结果,整篇作文的前后句子常常缺少必要的衔接关系,词不达意,语义更不连贯,因而无法成为能表达整体意义的语篇。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夯实英语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内在的联系。英语也不例外,这种联系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词组不认识,句子不会翻译。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单词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使他们掌握写作所必须的英语知识。

任何单词如果不和其他单词发生联系,就没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就像砖块、石头一样,如果不把它们砌在一起盖房子,再多也没有用。这就像单词和词组的关系一样,单个单词如不出现在词组中,其使用范围就会非常狭窄,使用率就会很低。例如come“来”这个单词。它一旦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构成词组,其涵义就远不止“来”。如come from (出身于;产于;来自)/come back(回来)/come in(近来;到来;存在上市;上台)/come across(碰到)/come along(跟去;赶快;进行)等。

词组不但增加了单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任何词或词组离开句子,其涵义是不完整的。come from虽表达了“来自”这一涵义,但他人并不能完全明了你要说什么。只有在句子中,这个词组的涵义才更生动、更完整。如,He comes from Ningxia.(他来自宁夏。)

那么,如何才能把词和词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句子中呢?汉语中没有时态的复杂变化,只借助于助词“着、了、过”即可。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变化,而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则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词——词组——句子,这三点中由于时态和语态,不能成为一线。因此,要突破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这个瓶颈,必须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做到运用自如。

二、教给学生语篇分析方法,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的。把段落写好了,写作文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进步也快。对一段文章的组织要注意其语篇单一性和连贯性。如果一段文章不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意思的连贯性,它一定是杂乱无章。一段文章应该只说明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应该只叙述一件事情,或一件事情的某一街道。为了写好段落,通常的写法是: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话点出本段的中心意思,即“主题句”(topic sentence)。然后,用几句话来证明、解释或发挥这个中心意思,最后,再用一句话把本段的意思小结一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总——分——总”文章结构,也是最常用的文章结构。如果学生能在这一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就不难写出比较好的作文了。

要加强各语篇项目的分析与练习,提高学生对语篇衔接手段的敏锐性。SEFC这套教材十分注重语篇的安排,并设置了大量语篇项目的练习,因此。如在SEFC3Aunit 2 Captain Cook (P9)中就设置了指称和替代等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此练习作为蓝本,在阅读课时有意地设计此类练习。

加强语篇连接的训练,帮助学生理清语篇脉落。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写作训练的开始阶段,要狠抓基本机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训练句子时,可以采用连词成句、模仿造句、回答问题、换词改写句子等形式。在学生掌握的简单句之后,再根据课文体裁训练写各种类型的小段文章。这项练习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句法的熟练程度,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

三、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说有助于写作;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说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和写实能力,笔者经常创设写作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情景即兴写作。这样的日记虽然在内容上有千篇一律的可能,但是单位时间内的协作效率却提高。如班里同学参加拔河比赛,获得了冠军,全班同学兴奋不已,校领导为他们颁布了证书奖品。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把这次活动写在日记本上。因为这次拔河比赛的场面和获奖同学的神态和表演大家都观察得比较仔细。所以,下课十几分钟,学生们很快就把这篇日记写完,而且写得十分成功。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学会了自己掌握有利情境练笔。

有一次,一位教師上课出去接手机,当她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议论纷纷。该教师嫌课堂纪律不好,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学生顿时哗然。有趣的是下课后,几乎是全班学生都拿出了日记本,认认真真地记下了这件事,并且还谈出了对这件事的看法。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涂改的痕迹,看得出是一气呵成。

这种即兴的写作方法,真正抓住了学生心理情绪的沸点,使学生们感到了新颖、有趣、有吸引力,有感而发,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没有“无病呻吟”之苦,而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增加了写作素材,训练了观察能力。坚持写日记,让学生有机会去写自己身边的琐事,大胆地写,不受约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心里有话就会练笔作文,练笔作文不给题目,学生有什么感慨就写下来,难度就降低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笔作文和学生一起商量,共同探讨以便更好地修改作文。这一过程,学生因完全感受了写作的整个过程而积累了经验。

总之,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学生对汉语写作比较熟悉,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两种写作的相通之处,就可以把汉语写作的经验运用到英语写作之中,英语写作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英语毕竟不是汉语,有它自己的构文特点,学生知道了英语作文与汉语作文的不同点,就可以避免不规范的写作。所以,教学英语写作,一定要使学生弄清楚英语文章与汉语文章的区别与联系。

上一篇:省属高校的学风建设下一篇:出版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