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产业新城规划方案

2024-04-21

嘉善产业新城规划方案(精选5篇)

篇1:嘉善产业新城规划方案

言 三门县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规划依据、目的及背景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产业发展规划

支撑服务体系 前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前言

三门,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东濒三门湾,南接临海,西枕天台,北邻宁海。大陆海岸线长167公里,海域约481.7平方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510平方公里,辖10镇4乡,总人口40万。

三门是连接宁波、温州的大陆桥,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宁波机场、黄岩机场、北仑港、海门港距县城均在100公里之内;甬台温、上三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04国道、甬临省道、台州沿海大通道交汇境内;健跳港为天然深水良港,常年不淤,为省定台轮停泊点,健跳港区是台州港六大港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人民凭着永不屈服、敢闯敢拼的精神,在资源相对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三门特色的工业兴县的道路。2003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9000余家,其中国有和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为68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2亿元;已经形成了橡胶、机电、化工、工艺品等四大支柱行业。1978年~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人均GDP 万元。

当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三门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众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滨海新城建设,是三门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三港三城”建

中心区块,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未来的三门滨海新城。

(二)确立滨海新城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1、三门乃至台州沿海城市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

2、近中期作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远期为三门县城至六敖、健跳城市组合创造条件,构筑滨海城市新区。

3、形成三门湾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华东电力城建设的综合服务与配套基地。

4、满足三门县城功能提升过程中的各项设施用地与产业用地需求,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区块。

(三)确立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

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工业为主导,三产联动发展。

三、规划背景

(一)宏观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1、国际: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持续推进,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我国的战略性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资本流动不断加剧,国际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分工调整。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有着快速发展的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是世界制造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台州把握这种趋势,可以更广范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改造提升传统集群经济,拓展新兴产业,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国际贸易磨擦、较高的特征。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推进“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但作为资源小省,浙江在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资源约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能源、土地和人才的短缺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系列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台州夯实基础设施,“翻山越海”,更好地将本地经济和产业融入到长三角中去,分享集群效益和规模经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支撑制造业的升级;降低发展成本演就外来资本和当地民营资本的“联手好戏”

4、台州周边地区:处于甬台温这条浙江“黄金海岸”中部的台州,其南北温州、宁波的发展势头强劲。今后一个时期台州和宁波、温州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和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台州与宁波将呈现更加密切的关系。随着杭州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将成为联系台州和上海的必经之路;随着洋山港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将强化宁波港对台州的辐射;随着宁波北仑港地区开发程度的提高,穿山半岛东南部至象山等沿海地区将成为今后宁波区域开发的重点,这将有力地推进台州北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宁波是长三角重化工业的主战场。随着台州制造业结构的重型化,台州将与宁波在装备工业、造船业、石化原材料工业以及部分加工工业上形成较强的产业衔接性。随宁波城市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生产型服务业规模的扩展和层次的上升,宁波城市功能对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以及台州市实施和推进四个工程(南北协作工程、北拓工程、“天仙配”工程、人才工程),为今后一个时期三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定了发展方向。

(三)滨海新城区域位臵

三门滨海新城位于三门城市东部,属于晏站涂围垦工程综合开发区域,主要由东部珠游溪北侧用地、晏站涂围垦工程及花鼓漫岛构成,规划总用地3057.5万平方米,其中晏站涂围垦工程北临旗门港,南接海游港,西靠三门城东用地,东面与花鼓漫岛相邻。建设滨海新城是开发环海游港经济板块的主要举措,是实现三门城市从山谷向滨海发展跨越的客观需要。

第二部分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总体思路

立足滨海资源生态优势和环境基础,依托三门县橡胶、机电、工艺品等支柱产业,同时作为台州北部滨海产业拓展区,积极参与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区域分工和互补协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制造业发展,推动养殖、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在发展速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临港型产业发展、打造“平安三门”构建和谐社会等几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奠定基

第三部分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原则

1、工业主导,三产联动发展原则

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台州市今后一段时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以现代大工业带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滨海新城定位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因此在其产业发展上也必须以工业为主导,同时利用资源环境基础适当发展以养殖为重点的农业,以及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和为生产生活服务、完善城市功能的服务业。

2、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原则

对区域内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通过引导培育,形成若干个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工业方面,根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和台州今后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即重点发展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导行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临港型工业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阀门泵类、鞋帽服装、工艺美术、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三门现有的、在区域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同时从市内、省内、国内引进相关产业,通过引导培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的发展必须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是三门的型、多功能低压电器,中高压电器与电器成套设备等。依托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变压器、电网智能控制装备等电力设备。在三门现有的变压器、传输电缆等电力设备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从温州、温岭等地引进生产相关产品的规模企业,形成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

(2)泵类制造业

依托三门原有机电行业发展基础,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汽车空调用泵、生产工业用特种泵等新型高附加值产品。

2、工艺品行业

巩固和拓展木制工艺品、节日灯、太阳伞、车内装饰件等国内外已有市场,加快引进先进的制造材料、工艺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制作水平,发展电子玩具等新型智能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旅游休闲用品。

3、临港型产业

考虑到海游港岸线条件制约,区域主要是以发展为健跳港及猫头山修造船业配套的船舶及配件制造业为主,发展船舶配件产业。推进船舶制造业与模具塑料、普通机械制造、船舶五金、阀门与水泵等台州其他制造业之间的互动。

4、其它行业

依托南北协作工程,采用筑巢引凤的方式,主动参与区域产业转移,吸引台州南部区域的企业主要是汽摩配、家用电器以及塑料模具行业企业到区域内落户,从而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1立足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通过协调统一、合理、合力开发,着重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和专项特种旅游等。

发展方向:统筹滨海新城的山水和丰富的湿地资源,主要发展滨海湿地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整合滨海养殖区和生态农业区等特色资源,把山区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功能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并与其他县市等合力开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

三、产业区域布局

1、总体布局

依据产业发展、分区功能、开发模式的要求,以“轴线组团、分区开发”引导新区整体布局,形成“一中心、两片区”的规划结构。

一中心:注重新区整体空间形态与山水生态绿廊的有机结合,规划依托海游港、正峙港,围绕正屿山、花鼓漫湖形成“到T”形的公共中心区,注重滨海景观面的塑造,两条轴线形成行政商业中心、体育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轴线的交点为正屿山中央公园。中心区在空间形态上强调山水的渗透与交融,轴向面江构筑新区中心轴线。

两片区:分别为西部的产业发展区和东部的居住生活休闲区。产业发展区以布臵工业产业、专业市场为主,适当安排居住配套和公建。居住生活休闲区主要利用花鼓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布臵重点布臵新城的居住用地,结合自然景观条件适当布臵少量度假与休闲用地。

2、分类布局

3环境引导,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二片、五单元”的布局结构。

“一心”为启动区的公共中心和生态绿化核心,围绕人工湖布臵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开敞空间,形成启动区的中心。

“一轴”为在工业单元和滨海居住带之间形成连续的公共轴线。“一带”为沿海游港形成滨海生态居住发展带。“二片”为中心居住片和西部晏站居住片。

“五单元”为形成五片工业单元,分别为水岙门片工业单元、中心片工业市场单元、中心西北工业单元、中心西南工业单元和东片工业单元。

第四部分

支撑服务体系

滨海新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支撑服务体系。在滨海新城内建立一套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是建设滨海新城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滨海新城支撑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利于产业发展;

保障滨海新城内企业进行科研开发、产品生产、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管理机构健全、管理方法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 保证企业员工和居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各种需要。

5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滨海新城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二、滨海新城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滨海新城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依靠国家的政策,充分利用滨海新城综合优势,通过实施指导性管理,提供综合性服务和创业指导,为中小企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局部优化环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以及国内科研院所来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到大城市设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把技术中心建成产学研联合基地,集中力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主导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建立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开发推广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完善技术信息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技术政策、科技成果、难题招标、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完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引进技术装备,引导企业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加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对引进的技术、装备进行二次创新,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飞跃。鼓励更多的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生产工艺组织生产。

篇2:嘉善产业新城规划方案

备受关注的白云新城规划方案正式出炉。白云新城的起点定位于未来广州新区的样板,其规划编制过程吸取了华东诸市和新加坡的先进理念。担当起“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的重任。9.22平方公里的白云新城将形成“一轴双中心六社区”的`空间结构。

新城北部主打文化,将建成广州历史博物馆、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岭南文化中心;南部定位商贸,兴建大型购物广场和商业街,整个新城六大社区近25万人工作生活在这里,南北两中心通过原机场跑道空间有机串联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新城中心将建30公顷湿地公园,名为白云公园,其南还有一占地15公顷的飞翔公园。整体上,白云新城将达到人均公园面积10平方米、步行500米可到达公园的宜居效果。

业界认为,白云新城规划出台,将大大地刺激该区域的楼市发展,不仅会吸引品牌发展商进驻,还有可能会成为广州又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置业热点。目前,白云新城已有多家知名房企进驻,如新世界、方圆、时代、万科等。

篇3:嘉善产业新城规划方案

一、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

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大师的研究和专著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乡村污染治理、人居环境建设、资源保护、生态住宅建设、土地理性流转、乡村建制改革、人口合理流动、社会保障健全、农村金融创新、第二第三产业链建设、乡土特色保护、乡镇旅游开发等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

新经济地理学则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所说,“不管城市因何兴起,城市的发展终究会统一到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函数。”

(一)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城市化进程带动的前提

1.政府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扮演“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角色

在区域经济产业化的过程中,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把社会可以自我管理的事务交给社会,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政府要执行“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部门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对区域经济进行规划,并有远见、有目标、有计划、有恒心地执行;要与国际接轨,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蓝图描绘,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坚决实施。同时,做好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引导;做好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督作用,保证市场秩序规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开招标、委托代理等形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新路子;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区域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群众参与性;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结合;推行政务公开透明的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并接受群众监督。在改革中,还要精简事业单位编制、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逐步推行“以事定费,政府买单,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2.土地的合理流转

城镇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直接刺激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工农业污染、水土流失、宅基地滥建等也造成乡村土地绝对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经营分散,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所以,土地的征用和流转成为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带动了乡镇村之间的流通,经济聚落的形成过程也正是通过征占农业用地来实现的土地资源的延伸和开发。

由于我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属性,政府在市场与农民的交易中充当了必不可少的中介,在两者间可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政府加快了农用土地征用步伐,使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区分模糊,大批豪华厂房和形象工程遍地开花,严重缺乏科学的调研和长远的规划。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发言权,有些土地征用对农民的补偿价格严重偏离市场价,农民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一矛盾解决不好,就会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使农民失地之后,生产、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在探讨土地流转的议题时,两会代表们对成都农民土地的流转经验进行了研讨,农民自主议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合法转让、自愿转让是土地流转的基础。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从而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总之,有关部门必需尽快建立健全立法,使乡村土地流转法制化,政府和农民有法可依,从而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性。

(二)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形成

1.多层次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集中了技术和资源,从而使农业生产更专业化、规模化,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第二,对于那些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可以进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节,如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出口等专业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为种粮大户和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就形成了“普通农民-种植大户-农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出口-农业服务性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结构。这两个特点正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政府应该针对这两个趋势作出鼓励机制。一个是种植鼓励计划。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种植,鼓励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民拓展种植面积,享受的各项补贴额度。另一个是农业企业促进计划。政府鼓励建设专业性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企业,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同样可以在相关环节上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高效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带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规模。根据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产业带建设战略。在规模扩张阶段,工作重点是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特色农业区;在产业整合阶段,工作重点是统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各环节,调整企业区域布局。随着农业企业种类和层次的增多,产业带跨行政区界重新整合资源要素,组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区域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并逐步融汇成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城镇群。农村城镇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2.就业安置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农民将通过两条途径成为市民。一方面,对于那些进入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2011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第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享受资本利润。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成为农业工人的农民,与市民一样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福利,充分享受社会公共设施,安心工作,过幸福日子。在这些新兴城镇还应建立劳务市场体系,让农民得到技能培训,获取劳务信息,进入农业企业。当地政府还应该为农业工人提供义务劳动纠纷咨询与调解平台,树立新兴农业工人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同时要吸引人才,继续扩大村村大学生计划。要能够留住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收入、有很好的晋升机会,从而为从事农业而感到自豪。对于那些在城市读书,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当地政府应该给他们更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来自农村,扎根农业,造福农民,有机会报答家乡,尤其是可以在家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结构逐步向现代化多样的大农业结构转变,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可持续、生态环保和效益最大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经济作物、大棚种植等方向发展,利用科学方法培育的新型农产品、反季节农产品,并且农产品的包装、再加工也逐渐受到重视,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形成产销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和农业特色种植区。一些地区出现的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以及新的农业股份合作制等经济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良好的途径,降低了其经营风险。在非农产业方面,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一系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利用农业自然环境,景观、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和商品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乡村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文化产业,这里所指的文化产业是与农业产业相关广告服务和基于农业产业带特色以及乡村自然风貌特点来展开的会展和节日策划,可以宣传区域特产,拉动商贸、会展和旅游业。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小作坊、小工厂,其产品缺乏竞争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最重要的是其对乡镇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应该予以坚决取缔。

4.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

一说到商务区(CBD),我们往往想到大都市的核心地块,其实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乡镇产业带,已经开始打造“大商圈”,包括购物中心、酒店、规模房产、连锁专营、文化休闲、信息中心等场所。当产业带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时,商贸中心,也就是“大商圈”就会出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经济带的规划中,我们要敢想,敢做,科学定位,放眼发展,紧跟国际,稳健着实,逐步推进,不追求不合实际的超级都市商圈,而是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中小型商业中心。农业经济产业带内的CBD建设,可以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掀起区域经济第二次创业的新高潮。政府做好规划,招商和融资的同时,要支持产业区内部的龙头企业参与CBD建设,在区内建设总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商务区建设成为企业全新的盈利点,企业乐于参与,勇于参与。

(三)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1.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聚集直接导致了人口的集中,生活区的集聚。资本和市场的不断集中,吸引了外部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使得产业带经济更加高效和规模化,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刚性完善,社会公共资源从城市加速流入;配套生活的商场、银行、邮局、娱乐、餐饮等设施也快速发展。这些变化将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得生活和工作更具幸福感。人口的转移和经济活动的聚集使乡村发展成为城镇,城镇汇聚成为以农业经济产业带为依托的中小城市。

2.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农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产业带的集聚效应,使得大量企业聚集在核心区和乡镇,这些企业需要兴建厂房、道路桥梁,改造电网,发展通信,邮递和金融服务等等,这些需求直接带动了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生活区内投资兴建卫生院、学校、健身场所、图书室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随着产业区对人口的聚集,综合商店、超市已经开始进驻乡镇。对于兴建基础设施资金缺乏、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参加招标;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产业带内的一批龙头企业参加招标,一旦中标,区内企业可得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项目建成后的应用和管理中也应该引入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参与管理运营。

3.居住区的巨变

新的居住区的形成,实质上是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居住区规划要有长远眼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有以下三个特色:

首先,建立自然生态绿色系统。应该按照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河流、湿地、林地、农田及其他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建立循环利用的区域“流水线”系统,将污水和雨水再利用;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提倡多样的建筑形态,使人文建筑保持其文化特色。

其次,建立新型的现代居住区。推进集中居住工程,提倡联立式或中低层公寓式住宅,创设环境优美、节能环保、设施齐全,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既具有现代化气息,又符合农村生活习俗的新型社区。区内还应有特殊住房,以解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的特殊困难。

另外,在搬迁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获得的财政收入,应该拿出来一部分补贴给搬迁农民,并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分层补偿。做好老住宅、附房的置换结算、拆迁补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绿化、物业管理等费用均由原村委会或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支付;补贴每户搬家费。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村民能够主动、愉快地搬迁进新型集中居住区。

4.人的思想变革

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巨变,使得人的思想也同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农民有了更多就业选择,收入大幅度提高;现代化的绿色住宅,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资源,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使他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强。这一切也吸引着已经离乡的农民不断返乡,人们再次感觉到回家的温暖,包括一些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在产业区内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也开始不断升温。

新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新的农业产业工人也正在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开始影响他们,他们开始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追求时尚,关注文化,适度消费。与此同时乡村地缘、血缘关系逐步淡化,邻里之间交往日趋淡薄。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平等与关爱,这正是城市文化反而要向乡村文化借鉴的东西。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导人们,继续传承乡土的淳朴文化。

(四)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的特征

1.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内部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产业链,应充分尊重自然法则。应大力发展新科技农业,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水、热、日照、空间的充分利用,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改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和其他生产废弃物,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大气和其他环境的污染。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再加工过程,减少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新型农业应该鼓励金融创新

农业产业带内聚集了一批规模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也不断集聚。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被保险方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金融产品的完善。参保企业或农户可以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4个阶段进行保险;保险金额以生产成本为上限。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投入到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由国家建立再保险担保公司操作农业保险体系。再保险公司设有农业保险基金,农业保险基金若有亏空,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参加该计划的农民向该基金交纳保险费,但费率要低。

农业金融创新还表现在,通过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指导农民在适当的时期和恰当的区域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产业区内的规模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受到产业核心区的信息和技术辐射,对农业期货模式渐渐从接受到日趋成熟,可以达到市场指挥生产的阶段。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三、农业产业带区域“物联网”的建设

“物联网”是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达到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未来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力的重大革命。在农业生产区的物联网建设中,我们想讨论的是其在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生产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区域物流系统,实现对农产品的跟踪、溯源、防伪、定位以及订单交易的监控等功能。在产业区的企业高度集聚,有利于建立高度集中的物流站,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与仓库、车辆、集装箱的RFID信息融合,实现对农产品从农产区到城市的最高效管理。在政府积极开展的“农超对接”中,以“速度”和“价值”为特色的“物联网”定位管理将大显身手。其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物联网技术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为主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和信息共享与存储管理等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传感技术可以对土壤、湿度等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旱涝预警实现科学高效灌溉,不仅能够实现有效的网络监测,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产业区内应建立产业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将产业核心区内的资金、信息和技术优势在这里集中和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由政府牵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上级省、市农科院、农业主管部门专家和科技人才参与。推广“专家连基地”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产前的科研推广工作和产后的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孵化能力,科技贸易能力;积极培养人才,针对农业产业工人和农业合作社的普通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狠抓良种选育、育秧、栽培、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等重点生产环节,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培养出一批实用一线专业人才;营销管理等产后环节更需要专业的人才,龙头企业鲜活的市场经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跃杰,等.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2]乔正旭.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村规划方法[J].民营科技,2008,(1).

[3]李华,村庄规划与建设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30-31.

[4]崔功豪,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68.

[5]曾菊新,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2,(4).

篇4:浑南新城沈抚运河规划方案亮相

5.2公里长的水域蜿蜒流过,依次分为自然生态、商务休闲、创意产业三个功能区,浑南新城沈抚运河规划方案亮相。4月20日,浑南新区公布了浑南新城沈抚运河规划方案,建成后,市民又将多一个健身休闲好去处。三个功能区各具特色沈抚运河原为沈抚灌渠,横穿浑南新城的东南部,从机场高速公路起,至航天路止,全长5.2公里(不含全运村部分)。原有河道宽约30米,从东北至西南依次经过新城的科技软件园、全运村、南北行政轴线的市民广场,在南部与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文化创意中心部分重合,最后流入研发中心区域。规划河道两侧绿地宽度20-110米不等,场地内现有一些防护林,主要品种为银中杨,长势良好。沈抚运河水系从景观设计上由北向南分为自然生态区、商务休闲区、创意产业园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周边环境特色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特色。水系全线在与城市桥梁相交叉时,可在桥下步行穿行。自然生态区:水面分布小岛自然生态区位于运河的东北部,自机场高速至全运北路(路北),全长2.4公里,规划面积35.6公顷,原有灌渠式的河道改造为自然水面,水面中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小岛,河岸形成湿地景观。商务休闲区:休闲广场为主商务休闲区从沈中大街至运河路,全长1.84公里,规划面积14公顷。该区域的主要特色是规则式布局,以休闲广场为主,利用河岸与绿地的不同高差变化形成台地式景观和休息、休闲空间。创意产业园区:湿地植物营造浪漫创意产业园区由南北轴至航天路,全长0.96公里,规划面积8.6公顷。该区域远离商业,具有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两岸绿地中设计了自然的小路,沿着绿化带是步行和自行车道。流淌了50多年的沈抚灌渠污水,全运会之前将“摇身一变”,成为沈阳浑南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灌渠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沈抚运河。4月21日,记者从浑南新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去年12月开工建设的沈抚运河景观,5月底前将完成全部土方工程,明年5月底前水系全部建成。据介绍,沈抚运河总规划面积为58.2公顷,其中河道面积13.4公顷,占总面积的23%;绿地面积32.8公顷,占总面积的56.4%。推荐阅读“中国式拉菲”诞生记:刷标后进口葡萄酒变脸美制造业5年内重超中国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有望年内完成美国为拉登烧掉1.28万亿美元今夏极有可能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浙江多名儿童血铅超标(高清图)郑磊:美国做空中国大戏已到高潮实盘炒股高手赚多少你就赚多少沈抚运河整个水系从景观设计上由北向南分为自然生态区、商务休闲区、创意产业园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周边环境特色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特色。水系全线在与城市桥梁相交叉时可以在桥下步行穿行,从而保证了整条运河的游览路线的贯通。自机场高速至全运北路,全长2.4公里,规划面积35.6公顷的这一段,是沈抚运河的自然生态区,由生态公园和休闲公园两部分组成。“改造完后,漫步于这一区间,市民不仅可以体会到丰富多彩的自然休闲空间,还可以使用场地内设置的特色休闲设施。”有关人士说。改造后,自然生态区原有灌渠式的河道改造为自然水面,水面中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小岛,河岸为自然草坡,栽植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湿地景观;两侧绿地栽植高大的乔木和各具观赏特色的亚乔木,规划方案《浑南新城沈抚运河规划方案亮相》。沈抚运河是在原沈抚灌渠基础上进行改造,总规划面积为58.2公顷,其中河道面积13.4公顷,占总面积的23%;绿地面积32.8公顷,占总面积的56.4%,园路、广场面积12公顷,占总面积的20.6%。沈抚运河整个水系从景观设计上由北向南分为自然生态区、商务休闲区、创意产业园区三个部分,各具特色。水系全线在与城市桥梁相交叉时可以在桥下步行穿行,从而保证了游览路线的贯通。施妙手改灌渠为湿地自然生态区位于运河的东北部,自机场高速至全运北路(路北),全长2.4公里,规划面积35.6公顷,原有灌渠式的河道改造为自然水面,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岛屿,河岸为自然草坡,栽植丰富多样的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两侧绿地栽植高大的乔木和各具观赏特色的亚乔木。自然生态区由生态公园和休闲公园两个部分组成。生态公园利用水、花、鸟、鱼、树,尤其是湿地植物这些主要的景观元素,结合木材、石材等自然设施材料的使用,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城市、自然生态和湿地的不同视觉效果。休闲公园沿运河的人行步道边种植了不同品种、风格各异的观花树种,便于人们欣赏。各种休闲场地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或置于林下,或置于岸边,或置于岛,让游人体会到丰富多彩的自然休闲空间;场地内设置了若干具有特色的休闲设施,如观鸟廊架、木栈桥、咖啡茶室等,以利于周边居民和游人的使用。商务休闲区休闲广场唱主角商务休闲区由沈中大街至运河路,全长1.84公里,规划面积14公顷。该区域以休闲广场为主,利用河岸与绿地的不同高差变化形成台地式景观和休息、休闲空间,同时布置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设施,充分体现新城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沿着运河的台地步道,采用不同的具有一定现代感的材质铺装。植物配置以高大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乔木为主,适当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和灌木,形成鲜明的景观风格。创意产业园区温馨浪漫创意产业园区由南北轴至航天路,全长0.96公里,规划面积8.6公顷。该区域远离商业区域,具有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两岸绿地中设计了自然的小路,沿着绿带是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休息区域的自然湖岸增加了湿地植物,营造温馨、浪漫的休闲氛围;同时设置了少量的休憩场地便于人们日常休闲之用,自然式的植物栽植形式,体现出了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加快建设沈抚连接带全力推进沈抚同城化4月2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曾维到沈抚交界处的沈抚2号线东端施工现场和高坎生态经济区实地考察,并在市委会议室听取了推进沈抚同城化工作情况汇报。规划局副局长、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严文复从规划编制背景、沈抚同城化的提出、连接带总体概念规划、沈阳片区规划深化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沈抚连接带的规划情况。曾维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部署,充分发挥沈阳核心城市作用,着力在抓好沈抚连接带建设、加快沈抚同城化进程上实现新进展、取得新突破。建设沈阳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辽宁全面振兴作出的战略决策。一直以来,我们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全力促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并借助沈阳与抚顺紧紧相邻、产业互补性强的有利条件,坚持把推进沈抚同城化作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曾维强调,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原有的沈抚连接带规划做好细化和完善工作,为科学有序推进沈抚同城化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要更加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合理摆放各类项目,精心布局公用设施,全面提升滨河景观,使沈抚连接带真正成为沈抚同城化发展的坚实纽带。要放大相邻区域产业优势,围绕进一步壮大棋盘山开发区的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及浑南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统筹思考,谋划园区建设,使其与沈抚连接带切实形成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要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在进一步加强与抚顺联系沟通的基础上,着力在规划建设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上下工夫,为沈抚连接带建设、沈抚同城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5:嘉善产业新城规划方案

运河滨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背景情况

宿豫经济开发区新城融合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为一体,是具有高品质的人文景观环境的开发区公共设施服务中心和生态型居住社区,同时也是经济开发区对外展示的窗口。为了塑造一个新兴的宿豫经济开发区新城形象,开发区决定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规划为依托,全力打造开发区新城建设。

二、设计范围及周边情况

总体概念规划范围:宿豫经济开发区西侧,东至漓江路、南至香山路、西至京杭大运河、北至马河,总面积323.89公顷,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09.99公顷。(详见附图)

三、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1、《宿豫新区分区规划》

2、《宿豫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宿豫经济开发区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4、结合现状情况、开发动态以及重要规划控制要素等规划前提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5、国家、省、市相关规范、法规和文件

四、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1、总体要求

改善运河沿岸居住环境,提升运河驳岸景观形象,拉动运河船民上岸消费,打造滨水城市、运河新城。

规划设计应有独特创意,突出标志性地域景观的整体空间形象,在对运河滨水地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本区块与周边城市主要功能区块关系,重点研究滨水空间景观和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及设计,滨水建筑的布局、容量、高度和体量,交通组织及与周边功能组团的交通联系;城市公共艺术(小品、广告、雕塑、路灯等)的设计意向及方案;绿化植被的配臵与建筑色彩的意向;经济可行性分析及分期实施的建议方案等内容。

2、详细规划

(1)总体策划

①结合已编制的规划,以土地经营为导向,对该区域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策划,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在整体策划和布局的基础上,对商务中心区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进行深化设计;确定商务中心区的建筑形体、道路骨架和绿地景观等的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提出具体的总平面布臵;

(2)道路交通

根据大范围交通结构的要求,确定各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位臵、地上以及地下泊车范围、泊车布局和泊车位臵;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臵以及步行交通等其它交通设施。

(3)绿化景观

结合西侧京杭大运河和北侧马河打造景观河的要求,对规划区域内的绿地、广场的功能、范围提出合理布局,并进行绿地、广场的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应体现自然生态,做到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观赏与实用等功能的有机结合。

※(4)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结合现状场地标高,对地下空间合理利用。

(5)城市设计

注重新城区域与整体区域各部分之间空间形态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环境,充分考虑西侧京杭运河观景与北侧马河的观景效果。

(6)建筑单体设计

提供重要建筑物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透视效果图。

3、主要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里利用运河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营造绿色生态的运河空间。

2、人本性原则——保证运河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

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泗阳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

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运河景观。

4、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分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生态与

人造、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5、景观性原则——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6、连续性原则——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7、操作性原则——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设计的理念与方向符

合功能定位。

8、服务性原则——考虑设臵水上服务生活、休闲、服务设施,服

务运河船民,挖掘运河经济价值。

3、主要功能

1、确定沿线地块功能

深入探讨运河沿线地块与周边城市主要功能区块的关系,与临近地区的城市功能互相结合、互相支持,促进产业、空间的共生,达到城、河共融的目标。形成以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商务办公、居住相结合,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和谐共生的城市滨水空间。

2、合理组织道路交通

做好滨水地区机动车、非机动车及人行交通组织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各功能组团的交通联系,并引导水上交通线路的组织。

3、塑造特色城市景观

加强城市开敞空间与滨水开敞空间之间的空间渗透,建立联系轴线;加强水体空间与街区之间的空间链接,营造从城市空间延续至水岸的绿色视觉走廊。

运河沿线天际轮廓的设计强调四个方面:呼应城市形态,强化城市特色;沿运河景观的标志性;由运河至腹地的层次性;与土地使用、城市功能集聚的一致性。

4、编制设计导则,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依据

以图则的形式对运河沿线地块进行详细控制,划分强制性和引导性控制内容,最终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依据。

六、规划设计成果

规划设计成果应包括说明书、图纸等。

1、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总体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图纸

※(1)现状各类资源要素评价图

※(2)区域空间协调策略示意图

(3)总平面图

(4)功能结构分析图

※(5)土地利用规划图

(6)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

(7)各项专业规划图

(8)竖向规划图

※(9)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规划图

(10)主要景观建筑平立面图

(11)滨水公共空间等重要地段与景观节点平面图与效果图

(12)滨水界面及夜景亮化规划图

※(13)城市意象要素体系分析图

(14)视觉走廊与眺望系统规划图

※(15)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更新图

(16)总体鸟瞰效果图

(17)重点地段表现图、重要节点透视图(不少于5处,比例自定)※(18)重点地段建筑及景观、环境设计意象图

上一篇:来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考勤制度下一篇:高中不等式的性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