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产业园规划方案

2023-03-25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经济产业园规划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新经济产业园规划方案

浅析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地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为例,?述了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背景和特点,同时对推动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杭州临江;规划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一、循环经济与静脉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循环经济理念以4R体系为特征,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进而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根据物质流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从原料的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另一种则是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解分类及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过程。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前者被称为动脉产业,后者被称为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对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循环经济产业园也称为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从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四个方面对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标准进行了规范。目前,我国中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许多城市均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或静脉产业园区。

二、杭州规划建设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的背景

1.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时期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先后组织开展了静脉类生态工业园示范、城市矿产基地示范、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等相关试点建设工作。同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各类城市固废处理的政策意见。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已经成为共识,并作为新的环境理念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静脉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将成为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国内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在建的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区)达到27家,增长趋势明显。

浙江省是典型的“经济大省”和“资源小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能源资源需求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更为迫切,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2.提升垃圾处置能力的现实需要

根据杭州市城管委统计数据,杭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经历了十年高增长。2006年―2015年,杭州市区(包括萧山、余杭)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高达9.01%。2015年市区收集处置生活垃圾量达341万吨,日均9343吨,其中最高日已达11305吨。

但是,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现有滨江、乔司、仓前、萧山、外六工段和天子岭等6座垃圾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仅为6321吨/日,但日处理量已超过7692吨/日。总体处置能力严重倒挂,面临着城市运营安全及环境风险问题。

按照杭州市“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统筹思想,从大杭州的角度统筹规划垃圾、污泥等处置问题,建设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并纳入杭州环境卫生设施体系,配套建设40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和4000吨/日的污泥处理项目后,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出口”运营安全,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3.保障污泥等固废高效安全处置的需要

杭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要抓好污泥、生活垃圾、飞灰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工作。目前,杭州市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置对填埋、土地利用及建材利用有较大依赖,杭州城区54.7%的污泥难以达到彻底的处置。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包含4000吨/日污泥处理项目,于2015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17年底基本完工投入运行,采用先进的“深度脱水+焚烧发电+烟气处理”工艺路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处置环保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固废资源化终端处置设施,将有效破解杭州市污泥处置难题,妥善解决污泥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规划特点

1.产业园选址科学合理,具有区位优势

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项目位于杭州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区外十五工段,规划选址于临江污水处理厂周边地块,总规划用地约4400亩。园区已建在建用地约1000亩,近期(2017-2020年)规划用地约800亩,远期(2020-2030年)规划用地约2600亩。

产业园选址远离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点,距离大江东核心区13公里,北侧为钱塘江,南接绍兴滨海化工园区,距离西侧最近居民点距离为7公里,对周边居民影响微小。同时,产业园与周边基础设施交通联系便捷,交通区位良好。

2.产业园基础扎实,便于循环协同处置

园区以现有的临江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的4000吨/日污泥处理项目为核心,原先已有污泥干化项目和飞灰处置项目,已初步形成循环产业园雏形,基础条件良好。产业园近期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处理、飞灰处理、危废处理等环境项目和科研办公中心等配套设施,远期规划建设废旧物资处理、建筑垃圾处理、汽车拆解等项目,可以真正实现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综合利用。

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将以循环经济产业为功能主体,以突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致力于打造综合型、生态型、开放型的国家级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建成后,不仅能有效处理萧山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污染物,还将辐射杭州市域,一揽子解决杭州市污泥、垃圾、飞灰、危废等协同处置问题。

2016年9月,依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的批复》,未来杭州市固废处理将形成“三园、三厂、多点”的总体设施布局,正式明确了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的选址及规划功能定位。目前,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规划方案已进入公示审批环节,2017年即将启动实质性建设。

四、关于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发重视,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展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建设,将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进行废弃物处理处置、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杭州市在今后推动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不足、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政策不完善、回收网络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力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提高认识,制定科学统一的规划

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使其主动参与资源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全面规划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静脉产业发展规划,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制度政策保障

总的来说,浙江省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政府要加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明确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从管理体制、税费政策、准入制度、回收体系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建立并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要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给予支持。

3.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创新

浙江省应当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研发机构,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元一体化的技术开发创新团队。重点针对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对特定类型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技术等开展研究,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

[2]《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2006年.

[3]《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概念规划》,杭州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17年3月.

[4]《循环经济背景下的静脉产业发展研究》,王帆、朱逢佳,《经济论坛》2011年第1期.

[5]《静脉产业开创循环经济“新天地”》,贾学敏、李军平,《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第5期.

[6]《加快发展静脉产业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牛桂敏,《天津经济》2006年第6期.

[7]《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静脉产业发展探索》,聂永有,《南方经济》2005年第12期.

[8]《循环经济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研究》,王雁晖,《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第6期.

[9]《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分析》,张文伟、戴陈玉,《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第8期.

[10]《静脉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邱才娣,《绿色科技》2012年第1期.

[11]《静脉产?I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研究》,王军、岳思羽、乔琦,《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2]《静脉产业园区及其规划策略浅析》,李辰琦、崔昊夫、陈嗣明,《工业建筑》,2011年第2期.

[13]《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初探》,吴长年、魏婷,《生态经济》2005年第11期.

[14]《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牛桂敏,《环境保护》2005年第7期.

[15]《静脉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耿飞燕,《经济前沿》2004年第9期.

第二篇:达拉乡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达党发【2012】71号 中共迭部县达拉乡委员会

关于上报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报告

县林改办:

根据省、州、县关于全面推进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及县林改办字[2012]12号《关于上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暨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展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计划的通知》精神,乡党委及政府为实现达拉乡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林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划。现上报县林改办,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0一二年七月五日

主题词:林下经济发展 五年规划 报告 中共迭部县达拉乡委员会 2012年7月5日印发 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为实现达拉乡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县林业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乡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典型带动、政策推动、服务促动”的方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下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林业富民的总体目标,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林下经济基本情况

全乡共辖3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12个村民小组,共352户、2088人。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0%。集体林地总面积51160亩,已落实37166亩。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126556”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农牧村各项政策,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不断探索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夯实苗木、草畜基础,改善生态,初步形成了草畜、苗木、林下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至2011年全乡林下经济发展到197亩,其中,苗木基地181亩,林下蕨麻猪养殖基地10亩,林下土鸡养殖6亩。年总产值达到83.2万元。

二、发展林下经济可行性分析

达拉乡森林面积广,林木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下产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乡党委及政府结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下产业,为林农提供基础保障,加快林下产业的发展步伐。通过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借助较好的地理条件开展林木育苗,现已形成了一条以苗木产业为主,林下种养殖、草畜产业、农家乐等致富项目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全乡已形成苗木、草畜、旅游为主的又一支柱产业,并成为群众致富的另一渠道。

三、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一)苗木种植

高吉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苗木产业发展。2011年高吉村党支部书记才旺道吉牵头成立苗木公司(才旺道吉苗木公司)。该项目预计总投资400万元,目前已投入自筹资金320万元。培育以云杉、油松等各类苗木为主的常青树种200余万株。据市场行情预计一年中产出150余万株苗木,产值可达350余万元。在未来五年中公司预计建设新苗育繁殖区、移植区、大苗定植区、实验区。其中:新育繁殖区主要进行播种,用作云杉培育移床苗、油松侧柏培育原床苗,计划用地40亩;移植区主要将新育幼苗通过移栽培育3-4年,再移栽到大苗定植区进行培育或直接出圃,计划用地60亩;定植区培育园林绿化和道路绿化用大苗,计划用地40亩。

在未来五年中,该项目预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苗木生产800亩区域,带动农户150户,并安臵全乡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每年增加项目区人均收入4800元,直接增加就业人口80人。但是该项目后续发展困难重重,尤其资金缺口尚达80万元。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苗木种植业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181亩;2013年达到200亩;2014年达到230亩;2015年达到260亩;2016年达到300亩。

(二)林下蕨麻猪养殖业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加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稳中有升的市场价格,林下养殖蕨麻猪产业应运而生,牙拉村林农蕨麻猪养殖基地建成,占地10亩。自2010年开始,每年可繁殖出栏80只商品猪,年可收益3.2万元。

由于行情看涨,效益看好,预计五年中全乡扩展蕨麻猪养殖专业户30户,引进种猪600-800头。最终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并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林下蕨麻猪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20亩;2013年达到30亩;2014年达到40亩;2015年达到50亩;2016年达到60亩。

(三)林下土鸡养殖

乡党委及政府结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下养殖,为养殖户提供基础保障,加快了林下养殖产业的发展步伐。 自2010年开始,次哇村林农尼木草建立了自己的林下养鸡场,她利用灌木林地放养鸡,既节省饲料、又降低了成本,生产的土鸡品质好、肉蛋品质高。养鸡场总投资5万元,鸡舍及鸡场面积6亩,养殖土鸡600只左右,最大年出栏率95%。一年产值达5万余元,纯利润3万元。成为次哇村林下养殖示范点,积极总结养殖经验,带动其他林农养殖增收。由于行情看涨,效益看好,今年准备扩展养殖规模,带动周边的林农发展养殖。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林下土鸡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10亩;2013年达到15亩;2014年达到20亩;2015年达到30亩;2016年达到50亩。

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群众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看到了希望,政府找到了发展经济的切入点,林业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未来五年全乡要把林下经济产业的规模做大,把绿色经营理念发展到全乡,带动全乡有能力图发展的林农脱贫致富。

二0一二年七月五日

第三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

任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

汇 报 材 料

山东任城经济开发区 2013年5月24日

任城经济开发区是首批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8年9月实行区街合一,园区总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九通一平”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规模工业企业36家。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借助工程机械产业园、医药物流园、战略新兴产业工业园、东方文博城等专业园区和重大项目,突出了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服务、新材料新能源和文化创意五大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其中,已经形成机械装备和医药健康两大百亿产业。在总量取得突破的同时,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集聚情况

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方面。目前各类生产企业达百余家,产品涵盖工程机械整机及多种核心零部件近千个品种。2012年实现产值132亿元、利税15.8亿元。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和“山 1 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尽管受宏观经济影响,多数企业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不断提升规模和档次,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整体经济效益稳中有升。沃尔华集团自主研发的中小型挖掘机功能强、环境适应性好,市场前景良好并出口中南亚;山推胜方公司产品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明显,80%实现出口;科尔森公司注重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国内外订单稳中有升。

医药健康产业方面。做强医药物流园区,以瑞中医药、国药济宁、华润医药等项目为主的医药物流园区,过近年发展,迅速聚集成型,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一家、中国500强两家,目前已有16家医药物流企业入驻,拥有济宁市医药物流90%以上和苏鲁豫皖周边地区20%以上的市场份额,总体规模位居全省前三,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化程度全省最高。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利税6.4亿元,今年可突破百亿。预计2015年,园区销售收入将突破200亿元,跻身全国一流医药物流基地行列;努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化,总投资10亿元的方健中药产业园、5.6亿元的天博食品等项目年内可投产达产,同时投资5亿元的心心酒业、3.3亿元的美泰医疗、1.6亿元的明嘉生物医药中间体等项目正在建设或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实力和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借助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通过科学规划编制、2 强化政策扶持,建立政策保障,努力扶持新兴产业由小变大,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目前,帝豪高分子材料、杰威迅LED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已经正式生产,总投资13亿元的永华电力100MW厂房屋顶光伏电站、6亿元的兴唐住宅产业化新型建筑材料、1.5亿元的纳米新材料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年内即可开工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总投资85亿元的东方文博城项目、1.5亿元的吉康农业观光园项目正在按照投资计划实施。其中文博城项目是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济宁东部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以传统儒家文化标识为特征,突出区域文化优势,植入生态元素,将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综合配套实验区,带动济宁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二、下步发展思路和规划

下步,开发区将以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运行保障为着力点,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传统产业升级为支撑,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机械装备、医药健康、现代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同台唱戏竞相发展的格局。预计2016年末工程机械、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分别达400亿、200亿、100亿、100亿,其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年均25%的增速发展,园区总量突破千亿。建成优势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和产业创新升级先导区。

3 一是以重大项目建设和现有企业提升为支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以现有优势制造业为基础,重点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做好转型升级、市场拓展,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机械产业园、骏达钢制车轮、沃尔华破冰船及海浪发电设备、山矿工业园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建设进度;以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为中心,高标准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医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扶持瑞中医药、国药济宁、华润医药等、海王医药等项目做强做大,将医药物流园区培育成为我市高端服务业的亮点;积极谋划东部健康产业园,培植壮大食品医药健康产业。方健制药、天博食品等项目确保年内投产达产,同时要加快心心酒业等量搬迁项目推进力度;以战略新兴产业园为平台,科学谋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该园区是高标准打造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民营高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杰威迅LED、同创矿用智能系统、明嘉医药中间体等项目正在建设,预计“十二五”末,园区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9.8亿元,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态绿色科技创新标杆园区;以东方文博城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博城项目实施进度,一期项目争取年内投入运营,完成区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为园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引擎和动4 力。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意见》和“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全面落实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实施重点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强企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展。进一步聚焦聚力、强势突破。引导企业大抓项目投入,大搞技改扩能,努力形成持续投入、集中投入、快速投入的强劲发展态势;鼓励企业大搞合资合作,舍得拿出优质资源,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充分利用他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缩短企业上档升级进程;进一步深化科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重点企业帮扶班子、制定对企扶持政策。着力培植壮大源根、沃尔华、博特、东宇、方健、天博、瑞中等骨干企业,倾注心血、给足政策,促其更快更强地爆发式膨胀。力争3-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2家, 30亿元3家,10亿元5家。

三是搭建平台,为园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保障机制。

以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开发区为标准,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财政融资和科技创新三大平台建设。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方面,按照“先造环境后招商、先造环境后造城”的思路,在全面完成园区“八路三桥一景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基础设施的等级档次 5 和配套水平。加快寥沟河两岸商住开发,尽快初具新城雏形,实现产城一体发展。在财政融资方面,突破资金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努力形成与开发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加快创业创新孵化园项目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努力促成中科院计算所建设信息园区智慧园区的规划,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保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促进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产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三、建设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的建议

一、制定配套制度,强化政策扶持和保障作用。

要加快制定出台支持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推行税费统一体制,避免因税费差别引起不良竞争。二是完善融资运行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的财政和投融资支持力度。三是构建统一招商引资平台,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为重点,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坚持统筹规划,发挥规划引领和导向作用。

6 以建设产业聚集区为目标,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规划。明确区域规划范围、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借助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平台和成熟管理经验等,对聚集区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有效解决不同区域板块的地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化、空间一体化。

第四篇:『产业带__产业园』产业经济新生态

产业经济新生态

在线产业带是指:以线下传统产业带或专业市场为基础,构建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在线生态圈,是传统产业带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映射和延伸。

在线产业带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现象,它汇集了生产厂家、渠道商、淘宝买家、消费者、政府、第三方服务商等多种角色,从而帮助买家直达原产地优质货源,帮助卖家提升竞争力,降低竞争成本。

线上产业带不只是1688产业带上一个网站,它有全局化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线上产业带要建立4个中心:

一、阿里巴巴地方招商宣传咨询中心

无论是在阿里巴巴大市场,还是产业带各个频道、首页,还是在淘宝、天猫内部,都有巨大流量。

二、阿里巴巴交易中心

去年11.11购物狂欢节天猫和淘宝经支付宝完成的总交易流水达到191亿元,是2012年相同大促活动所获销售额的三倍多。目前,1688网站日均成交额已突破3个亿,交易额巨大。

三、数据中心

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其数据中心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其数据中心整合了淘宝、阿里巴巴的各项业务。通过大规模并行计算,帮助阿里巴巴对海量的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及店铺进行数据挖掘、建模和分析,进而得出用户购买趋势、区域/产品发展趋势等关键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物流中心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2012年天猫和淘宝日均诞生的订单量已有1000万件规模,2012双十一当天更是超过7800万件,业务量爆增的同时,物流是交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日益突出。整合物流产业,扩大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范围和服务项目,推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壮大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基础。

线下要建立3个中心:

一、结算和税收中心

平抑风险增加营收,市场拓市场。根据仓单/订单供应链融资,加快厂家库存周转,提高资金周转率。

二、电商培育中心

联合阿里巴巴、本地高等院校共同开发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本地电商人才。这也将为创业就业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中介和交互平台,填补了大学生毕业和就业之间的“缺口”,可以说是打造了一座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彩虹之桥、希望之桥。

(1)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外包服务;

(2)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众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面对严峻的现状,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人才的岗前实训。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一定的技能要求,实现进入企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3)全日制大学、大专电子商务教育(和有办学资质的学校合办,以分校形式合作);

(4)为本地大专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前实训。

三、仓储中心

结合线上物流中心,建立现代化仓储平台,帮助商家货物在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包装等整个流程服务以及配送服务上进行无缝对接。

当产业带冠以开放、整合、生态、全局的思维模式,突破区域和时间边界,实现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发挥更大的集约效益,优化供应链体系,开启产业经济的新生态!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鑫源乡鑫源村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具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短的二十个字,高度概括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核心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根据我村自然条件、现有状况及发展潜力,提出以三大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一、鑫源村概况及产业现状

1、基本村情

鑫源村位于佛坪县西北角,距县城72公里,鑫源乡政府建于其中,金水河纵贯南北。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134户,498人,平均海拔11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210余天。全村有劳力252人,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传统的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为主,200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3214元。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鑫源村海拔高,气候温润,适宜中药材的栽植,近年来,鑫源村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以山茱萸,生猪,为主导产业,止2010年底全村累积发展1860亩,垦抚管理1800亩。鑫源村又处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加之鑫源村是金水河的发源地,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经常出没,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全县确定的以县城--凉风垭—黑龙潭—鑫源的以

秦岭山水峡谷风情观光的大众性旅游线路的出口,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又将成为鑫源村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鑫源村共有耕地478亩,其中水田257亩,旱地221亩,人均耕地达到0.95亩,人均占有水田达到0.51亩,共有堰渠5条10000米,保灌水田250亩,境内年降雨量938毫米,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少雨,夏旱秋淋,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制约;全村共有经济园林3000亩,其中山茱萸1860亩,板栗200亩,厚朴、杜仲、木瓜等经济园林800亩,新建梨园55亩,有可利用荒坡、荒山860亩;

二、鑫源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把鑫源村建设为经济繁荣村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

2、坚持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因势利导,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3、坚持突出产业,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生产发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4、坚持尊重民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城乡互助资金协会的推动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三)产业经济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递增15%。

长期目标:用5年时间,把鑫源村真正建成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年递增8%,实现小康,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和谐。

三、重点项目建设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1)农田灌溉工程。

(2)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2、耕地质量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地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机械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至2010年良种覆盖率90%,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产业经济建设

按照“抓大户、抓示范、抓亮点”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抓好山茱萸、板栗、生猪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中的产业支撑项目。新发展山茱萸200亩,垦抚管理800亩;嫁接改造野生板栗200亩,垦抚管理600亩;生猪饲养量达到800头,出栏550头。按照“一村一品”模式,以培育示范大户为重点,继续抓好天麻、猪苓、核桃、食用菌、魔芋、土鸡、中蜂、特种

养殖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天麻3000平方米,猪苓1700平方米,核桃100亩,中蜂750箱,土鸡饲养量1500只以上,特色养殖实现突破。

(三)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通过主导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全程服务,确保农民产生效益;二是发展板栗、生猪、山茱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餐饮娱乐服务业,以饱满的热情,特色的徽菜,特有的民俗风情,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从而使农民增收。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空间,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至2010年各种技能培训农民达1000人,外出务工农民120人,人均创收2万元。

4、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各种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增收活力。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村集体自身条

件出发,盘活村集体现有资产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成立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村的建设规划,具体措施和分具体实施目标,负责宣传及协调等日常工作。

(二)调动全村力量,发挥“五个优势”,大力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广泛深

入宣传、层层组织发动,使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内容、目标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发挥村两委的组织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积极发挥本村旅外人士、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共青团民兵组织的优势,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的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使命中来。

(三)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不仅是获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要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培养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输出劳务的培训管理,做好农民工外出前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后的管理、服务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加强村务公开制度建设。村务公开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普遍关注的村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告知群众,使群众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决策与管理,实施有效监督,对推动新农村的民主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村务公开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实行村务公开,有利于增强群众观念、民主意识,保障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有利于整合人力、物力、财务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农村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一篇:先进物业公司事迹材料下一篇:学籍系统常见问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