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产业规划

2024-04-16

江苏文化产业规划(精选6篇)

篇1:江苏文化产业规划

江苏盐城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规划案例

项目背景:

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座落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21平方公里,位于东环路以东、五台山路以西、赣江路以南、漓江路以北。

在地理位置上,江苏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盐城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东临黄海,南接南通、泰州,西邻淮安、扬州,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盐城交通便捷。海陆空兼顾,其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包括内河航运、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是同时拥有空港和海港地级市。另外,盐城是沪、宁、徐三大区域中心城市300千米辐射半径的交汇点,是江 1

产业规划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苏沿海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是“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是国家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的交汇点,盐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这种优势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运输和进出口贸易的开展。

另外,盐城地区有产业集群优势。首先,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在江苏地区均有生产,如隔膜、电解液、电池等,这些企业具有在生产研发方面的技术优势;其次,一汽集团、东风悦达起亚集团等龙头企业聚集江苏,有利于技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集群效益。

随着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青睐于新能源产品。加上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走俏。未来可预见,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长空间十分巨大。

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

项目目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整车集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采用技术先进、制造和使用成本较低、基本满足市场规模化推广要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网络和产业支撑体系,电动汽车实现成熟的市场应用,促使盐城成为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均达到国际前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服务内容:

前瞻产业研究院在综合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的技术经济条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盐城汽车产业所处的区位状况、自然条件、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等相关因素,为该项目做出了以下服务:产业规划、产业定位、园区规划、产业链规划、基地发展规划、配套发展规划、运营管理模式设计、招商引资策略制定等。

说明:

前瞻产业研究院展示本文案例仅供您参考,关于您的产业规划相关问题,更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请与我们的咨询顾问联络,我院产业规划咨询顾问将与您一起来深入分析项目,并为您制定针对性的项目解决方案。

产业规划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篇2:江苏文化产业规划

新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冲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发挥我省新能源产业优势,确保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优化升级,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实现产值近9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580兆瓦,多晶硅产量迅速增加,部分企业的电池转换效率位居世界前列。已有290多家相互配套的关联企业,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骨干企业,8家光伏企业成功上市,近20家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风电整机制造能力达100万千瓦,风电装备成套机组制造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风力发电机和高速齿轮箱、回转支承等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风力发电1.5兆瓦机组形成批量生产,2兆瓦机组试制成功,3兆瓦机组研制进展顺利。生物质直燃锅炉、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核关键阀门等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省新能源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瓶颈。一是国内市场刚刚启动,国内需求对新能源产业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成本偏高,影响新能源并网发电的推广应用。三是部分国产化设备质量、性能及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尚有差距,许多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四是装备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

应该看到,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科教资源丰富,与全球经济技术合作密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综合配套条件较为优越。世界各地对新能源发展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围绕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光伏产业和风电装备产业尽快做强,加快生物质能和核电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江苏建设成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二)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培育1家销售收入超500亿元、5家超100亿元、20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份额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10个省级新能源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和核电等重点领域,建设30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010年实现3000亿元,2011年实现45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形成10000兆瓦左右生产能力;风电装备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形成4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生物质能装备产业和核电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光伏产业。

实施一批光伏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争取国外订单,扩大省内示范,推进并网发电,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建设世界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输出基地和全国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

1.着力发展四大重点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硅材料。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在引进国际先进高纯硅生产工艺和设备基础上,加快消化吸收提升改良西门子工艺技术,掌握和完善还原炉、氢化系统和尾气干法回收系统及全过程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冶金法制备多晶硅材料、高纯石英砂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等低成本材料和无氯工艺等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实现产业化。对应用传统工艺的高纯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布设新点。重点支持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大、连云港中彩、镇江大全等大规模、高水平、低能耗多晶硅基地建设。

硅片。重点发展大面积超薄硅片和浆料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对熔铸、剖锭及切割等关键技术创新,提高熔锭容量,降低硅片厚度,减少硅料损耗。支持镇江辉煌硅能源、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一批骨干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形成10亿片年生产能力。

太阳能电池与组件。重点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发展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无锡尚德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常州天合光伏垂直一体化产品和苏州百世德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集成系统与设备。发展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平衡调度技术、生产和检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及配套材料国产化技术和产品。重点支持中盛光电、江苏兆伏、国电南瑞、中环工程、南京冠亚和南自通华等一批重点企业开发大功率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支持无锡南亚、苏州库特勒和常州华盛天龙等一批企业的生产与检测设备国产化。推进太阳能电池用光伏玻璃、电池生产辅助材料、固体照明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苏州中来、常州亚玛顿等一批企业的配套材料产业化。

2.降低生产成本,推进试点示范。

围绕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建设15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积极筹建省级光伏产业研究院。加快发展千瓦级以上系统集成装备、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规模制造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降低单位耗能、减少材料损耗、提高转换效率,降低光伏产品和电站投资发电成本,到2011年实现光伏并网发电每千瓦时2元以内,尽早达到每千瓦时1元的目标。

扩大光伏并网发电试点示范,实施系统集成设备本土化率达90%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屋顶和地面大型光伏并网电站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作为补充电源。在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和新建小区,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电站。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项目。扩大我省光伏发电利用量,积极拓展光伏产业发展市场空间。

3.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光伏基地。

围绕高纯多晶硅、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生产及检测设备、集成系统设备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狠抓基地建设。以徐州、扬州和连云港为重点发展硅材料产业,以无锡、常州、苏州、南京和镇江等地为重点发展光伏垂直一体化产品,以苏州、南通等地为重点发展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以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为重点发展光伏生产与检测设备产业,以镇江和泰州等地为重点发展配套材料和集成系统。

鼓励和引导光伏企业向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集聚。到2011年,建成5个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省级特色光伏产业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产业集聚,促进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按照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形成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相互协同的产业格局。鼓励光伏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着力发展与光伏主导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空间。集成和整合光伏产业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研发体系、人才团队等各类资源,以高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等为重点,争取形成5个规模超千亿元的光伏产业集群。

(二)风力发电装备。

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装备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标准化、系列化,建设风力发电和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1.突破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

风电机组。以兆瓦级以上成套机组为重点,提升1.5兆瓦陆上风电机组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2兆瓦以上陆上风电机组和兆瓦级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制和产业化;进行3兆瓦以上风电机组的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大功率双馈式发电机组、直驱式发电机组和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积极推进一批整机厂加快兆瓦级以上风电成套机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3000台年生产能力。

关键零部件。提高发电机、叶片、塔筒、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和变浆系统等关键配套件。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争取达到50%。

控制系统。重点开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自主制造能力。

2.建设支撑平台,推动技术创新。

围绕风电机组、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建设1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风力发电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筹建省级风电产业研究院。建设风电产品和设备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品的设备质量检测和认证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陆地和海上风电实验场建设,制定我省风力发电技术地方标准,为打造我省沿海风电“海上三峡”提供技术支撑。

3.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

以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小型家用风电整机、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以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盐城等地为重点,突出发展年产100台以上兆瓦级风电整机;以扬州为重点,突出发展大批量小型家用风电整机;以南京、无锡、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等地为重点,突出发展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以及特种电缆、变压器等关键部件和配套产品。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风电配套产品。

(三)生物质能装备。

加快生物质能装备产业体系建设,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重点发展发电机组和关键部件制造。

重点研制生物质直燃和掺烧发电、气化发电系统设备、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发电机组。开发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气化和液化技术、垃圾发电二恶英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生物质燃烧锅炉、焚烧锅炉、高效气化装置、热解液化装置等关键装备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秸秆直燃锅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等发电机组和关键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规模生产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质能装备制造基地。

2.加快生物质能源产品制造装备的开发。

积极研制生物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等新型能源产品制造工艺和装备。培育一批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丁醇等工艺设计和装备制造高技术骨干企业,构建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加快推进新型生物质能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和设备产业化。建设一批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直燃与气化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建设国家生物质能源利用先进示范区。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已有产业和技术优势,围绕生物质产业发电机组与关键设备、能源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制造和应用等方面重大目标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建设5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核电装备。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的机遇,积极开展有关装备技术攻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推进核电装备技术创新,形成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

1.大力发展优势关键零部件。

提高核电站汽水管道用高等级不锈钢无缝管及钛合金管材、核电站用海绵锆、高等级输电电缆、大型高品质铸锻件等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及制造能力。推进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核电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2.积极开展核电有关设备技术攻关。

积极开展高等级压力容器(核岛内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安注箱等)、核电站用泵及阀门、核电用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包括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核电站机电设备的技术攻关与研发。努力将设备制造范围扩大到汽轮机、发电机和其他重要主辅机设备,加快主设备及配套设备制造能力建设。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产业政策。

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1号),对各类投资主体研制开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加快项目的核准、备案。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应用传统工艺的高纯多晶硅生产项目。鼓励发展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限制单晶拉制和多晶硅铸锭等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在省下达的指标中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对省级重点项目,地方安排用地指标确有困难的,省有关部门给予适当支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新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符合产业政策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资源环境影响大的项目,要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以削减污染物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提标改造,确保增产不增污。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推动设立省光伏发电专项资金,主要对光伏并网发电电价、光伏发电示范推广工程给予补贴,引导和鼓励我省光伏企业投标竞争国家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加大现有省级专项资金对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的支持,对国家重大产业化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地方配套。加大国家和省已出台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

(三)拓宽融资渠道。

优先支持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我省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

(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实施优势互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对重组企业可采用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资产划转等方式,推进联合重组。对重组方试行重组并购贷款,对骨干龙头企业跨地区重组和产业转移项目给予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

(五)提升国际化水平。

抓住当前国际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加强与省内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互动,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我省投资办厂和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人民政府领导牵头,省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调整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

(二)注重规划引导。

围绕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做好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加强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发展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

(三)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目标考核,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

(四)优化服务环境。

加强新能源产业统计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把握运行规律,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优化工作流程,加大部门协调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使重大项目尽早投产达效。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强化人才支撑。

发挥我省教育资源优势,在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设置新能源专业,开设新能源应用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多层次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依托现有高校,整合相关资源,筹建新能源学院(二级)。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电大等)可设立或加强新能源专业教学,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新能源技术培训。积极吸引有技术、资本及管理才能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我省投资创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新能源产业确定的四大重点领域所需高端人才列入省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

(六)发挥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要及时跟踪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及时掌握、公布行业发展情况和信息,引导、组织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和联合开发。积极推动新能源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完善行业应对贸易摩擦机制。自觉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附件:1.关键技术

2.重点项目

3.工作分工

附件1:

关键技术

1.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纯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与设备。

2.非晶硅/微晶硅、碲化镉、铜铟镓硒等薄膜太阳能电池。

3.太阳能光伏电池清洗、刻蚀、扩散、涂膜、丝网印刷、分检等关键装备。

4.太阳能光伏电池原料及组件生产制造的关键设备。

5.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设备。

6.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及产品。

7.面向海上、陆地2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偏航轴承、发电机、逆变器等关键部件;风力发电机组用叶片及专用玻璃纤维等关键配套材料。

8.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用变流、变浆、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并网控制系统。

9.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

10.生物质(秸秆)成型及成型燃料关键技术与设备。

11.核电用大型铸锻件、主管道、核级泵阀、核级电缆、核电用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

12.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和安注箱等核电设备技术。

附件2:

重点项目

1.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大、连云港中彩和镇江大全等企业的高纯多晶硅生产线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产能3万吨/年。

2.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扬州晶澳、苏州阿特斯、南通林洋和徐州艾德等企业的1000兆瓦及以上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建设和苏州百世德等500兆瓦太阳能薄膜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项目,形成产能10000兆瓦/年以上。

3.镇江辉煌太阳能、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企业1000兆瓦多晶片和单晶片建设和扩产项目,形成产能10亿片/年。

4.中盛光电、江苏兆伏、国电南瑞、中环工程、南京冠亚和南自通华等企业的大功率光伏发电系统平衡部件、逆变器、光伏控制器和蓄电池等集成系统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常州华盛天龙、无锡南亚和苏州库特勒的生产与检测设备等国产化项目。

5.常州新誉、盐城华锐、金港机电、无锡宝南、复天诺德文德、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整机厂的兆瓦以上风电机组研发和生产项目,形成产能3000台/年。南京高齿、南京长风新能源、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技术中心、文德新能源、吉鑫风能、常州天山重工、无锡桥联重工、连云港中复连众等企业大容量风能发电机组及大型轮毂铸件、回转支承、齿轮箱、偏航器变频控制系统等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生产线改造项目。

6.国电南瑞、宝胜电气和上上电缆等企业的控制系统和专用电缆生产项目。中国国电、南京高齿、南京长风、阳光重工、南京汽轮机无锡桥联风电等企业的风力发电及风电设备制造基地、风力发电关键部件生产项目。

7.中国建材、中复连众、协鑫阜宁汉德风能、无锡瑞尔等企业的万吨碳纤维基地及大型风力发电复合材料叶片装备制造、发电机组专用叶片和玻璃纤维、竹质材料等关键配套部件和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8.无锡华光锅炉、太湖锅炉、永林油脂化工、清江生物能源和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秸秆直燃锅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和生物质能源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篇3:江苏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江苏省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发展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经济产出效益较低。

2008年全国15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排序显示: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排名第4位, 但在绝对值上与广东、北京、山东、上海的差距较大;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 竟排到第13位, 甚至落后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

2. 核心层竞争力较弱。

2007年在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中, 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 (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广播、电视、电影和文化艺术等) 实现的增加值为156亿元, 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从事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实现增加值270亿元, 占4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 实现增加值为160亿元, 占27%。在人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占较大比重, 而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所占份额则相对较低, 缺少核心竞争力。

3.高层次人才紧缺。

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夺取文化产业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与上海、北京等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 江苏省不仅人才的总量偏少, 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南京市有38所高校 (不含部队院校) , 在校学生44.21万人, 还有58所科研机构, 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9.1万人, 可以说人才济济, 但是大量的高端人才却被广州、深圳等城市所吸引, 流失现象严重。江苏省尤其缺少能融合文化资本运营、文化艺术商务代理、网络及多媒体文化服务等多种知识的文化与经营复合型人才。

4.投融资体系不完善。

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需要金融政策的扶持。目前, 江苏省发展文化产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尚不活跃, 文化产业投资对金融工具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 金融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这些显然都不利于文化资源转换成经济资源。

5.体制“瓶颈”亟待突破。

江苏省的文化资源目前主要集中在公有单位, 发展文化产业仍以政府推动为主, 相应的微观经营机制不完善。许多属于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 包括已组建成集团的文化实体, 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还不深入。用管理文化事业的办法管理文化产业, 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的商品属性对立起来, 文化产品的审批制度还较繁琐。文化市场体系不成熟, 文化法规不健全, 还存在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现象。

6.国内竞争优势不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和升级期, 各省市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绿色增长点”。国内文化产业已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尤其是发展水平领先的省市, 都在积极扩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抢占文化市场。与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相比, 江苏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就长三角地区看, 浙江省的相关文化产业如动漫、影视等, 领先于江苏;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在全国位居前列, 部分文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占绝对优势, 尤其是即将兴建的迪斯尼乐园, 将对江苏境内的常州恐龙园和其他主题公园产生巨大的冲击。

7.未形成文化产业的特色。

目前, 国内许多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特色存在广泛的趋同性, 江苏也不例外, 缺乏对本省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等方面的凝练和萃取。尤其是本土化的缺失导致文化渗透力缺乏, 一些文化产品虽然在国内有点儿名气, 但是却体现不出江苏特有的“吴韵汉风”, 未形成文化产业的特色。

江苏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1.丰厚的文化底蕴。

江苏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金陵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 都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江苏拥有地面文化遗存近万处, 已有近2800处被各级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历史文化名镇7座,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13座、历史文化保护区3处;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量极大,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艺术方面, 有吴门画派、扬州八怪、金陵八大家、泰州学派、常州学派等学术艺术流派, 有昆剧、锡剧、扬剧、淮剧等7个地方剧种。江苏还有着众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 如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刺绣、无锡的泥人、扬州的漆器、南通的蓝印花布等。有33个县 (市、区) 、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 56个县 (市、区) 、乡镇被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2. 优越的区位条件。

江苏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拥有“四纵四横四联”的高速公路网和“五纵七横”的国道主干线, 公路、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也正在发展中, 这都为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江苏是对外开放的前沿, 部分城市与国外126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对外频繁交流带动了文化产品的引进和输出。

3. 庞大的市场需求。

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可构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 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社会对文化需求会强烈凸现。2005年江苏的人均GDP达3000美元, 2008年突破了5700美元, 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刺激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 构成了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4. 良好的发展机遇。

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都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从国际上看, 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已成为寻求国际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平台, 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国内看,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文化市场统一开放、生产要素加快流动等利好因素, 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两个国家战略交汇点, 更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江苏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文化产业不仅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和绿色产业, 而且对于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实现规模化、聚集化、链条化、高端化和资本化, 是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基本路径。结合江苏实现文化产业强省的目标,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应做到:

1.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要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立足优势文化艺术门类和强势文化产业, 开发、推广、创立新的产品品牌和产品形象, 让更多的民间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作用, 转化成竞争力, 走向市场, 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部分产业要避开与上海、浙江的正面竞争, 走差异化竞争之路、特色之路, 更多地着眼于“唯我”的独特优势。

2.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要大力提高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优化文化服务业的结构, 继续保持广播电视、出版、演艺、报业等媒体传播业的主导地位, 同时提高文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信息服务业、文艺娱乐业在文化服务业构成中的比重。扩大开放, 大力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增加非公有资本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改善文化产业结构, 增加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依靠技术进步, 鼓励创意、创造、创业, 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培育新兴文化消费市场, 提高新业态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

3.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

依托高新科技文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加大高新技术对特色文化资源、传统历史资源的支撑力, 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效对接, 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能级, 加快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

4. 进一步加强培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

立足现实, 继续加大凤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文化产业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集团)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等知名品牌的扶持、强化和推广, 以政策导向拓展知名品牌的发展空间, 以知名品牌树立江苏文化产业的主体形象, 并有效带动相关资源的整合。同时, 要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 依托高新技术, 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牌。

5. 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篇4:江苏文化产业规划

关键词 江苏 “十三五” 文化发展规划

分类号 G12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0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Jiangsu“13th Five-Year” 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set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target. Secondly, connect with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local planning effectively. Thirdly, research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and combine the planning with practice effectively.

Keywords Jiangsu. “13th Five-Year”.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事先的预案和计划是成就大事的重要保障。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并不否定制定规划的必要性。尽管文化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但同样需要谋定而后动。当前,制定好“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是全省文化系统的重要任务。制定规划应当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研判形势、明确定位。做足“功课”,总结昨天,把握今天,研判形势,确定方位,才能规划明天。例如,省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要搞清楚“前世今生”,特别是总结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情况,弄清楚当前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和水平,才能在此基础上“跳起来摘桃子”,明确合理的参照系,提出可行的目标定位,做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其次,要区别层次、分类制定。做好与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它专项的衔接,争取将重点项目和相关指标纳入部、省规划的总盘子。同时,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也要在全省层面分别制定文化、文物专项规划。此外,省文化厅十个直属单位、各市县文化局也应该做好“十三五”文化规划,做到落小落细,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全省文化发展规划。这在我省是史无前例的。

再次,要创新发展、补齐短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创新发展、抬高标杆,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和工作思路。比如,南京博物院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院的发展目标,南京图书馆提出了建设“国内先进、国际有影响”省级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省美术馆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面向大众”省级龙头馆的发展目标。市县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抓住规划的机遇,努力研究破解发展瓶颈的对策。

规划重在指导实践,旨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但不能搞本本主义,不能削足适履,不能让规划教条地束缚了实践的步伐。要努力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适时修正,努力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规划不可缺失,实践之树常青。

篇5:江苏正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园区简介

江苏正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坐落在苏州市相城区北桥,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影视内景拍摄基地,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苏州基地,由集团成员企业江苏正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由省文化产业集团全资子公司江苏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参与运营并管理。

园区以影视拍摄、后期特效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和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为核心,总计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20亿。目前,项目一期占地面积70323.2平方米(约合105亩),已开发面积60亩,投资额逾2亿,通过对原厂房的改造和新兴挑高摄影棚的搭建,使其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专业内景摄影棚集聚区。

二、集团简介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是全国首家由省级政府投资组建、归口省委宣传部管理并被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国有独资文化企业,组建于2003年。

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称号。目前,集团主要从事影视制作与发行、教育培训等。几年来投拍了《大清盐商》、《你是我的幸福》、《上将许世友》、《决战南京》、《利剑》、《新萍踪侠影》、《38度》、《东成西就2011》、《青魇》等40余部影视剧作品,囊括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一等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近乎我国影视业全部最高奖项,多部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及各省级卫视播出时收视率名列前茅,甚至创新高。

三、园区定位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影视产业庞大的需求,影视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纵观国内影视基地,大至浙江横店、上海车墩、无锡三国城等,都是以外景为主,内景基地少之又少,所以剧组对专业内景摄影棚的需求十分强烈。

江苏正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景影视拍摄基地。园区以立足服务全国影视剧组为核心,拓展影视、创意、旅游、商业、培训、展览等多个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区位优势

1、环境优势:借助苏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在先天的江南特色影视自然外景拍摄基础上,建立苏州景观相呼应的专业化、具有特色的集中取景地,形成影视拍摄、道具服装租赁、后期制作、动画制作等影视产业链,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带动培育影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培训等为一体的产业集聚中心,成为苏州的城市名片。

2、区域优势:南邻上海车墩影视基地、胜强影视基地,北靠无锡三国影视基地、扬州甘泉影视基地等外景基地,与本项目内景基地形成资源互补,实现差异化共同发展。

3、资源优势:项目依托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近300家影视公司会员和每年超400部剧集的行业资源优势和企业注册入驻资源;借助省影视制作服务外包基地公司(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对基地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

五、景区建设

基地内景风格主要以民国景及现当代景为主,目前已投资民国风格景——百乐门舞厅、公馆、酒店、医院、监狱等;现代风格景——办公楼、提审中心、医院、民居等,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8月初全部完工,逐步交付剧组使用。

同时,园区以高标准打造相关配套设施,以便更好地为剧组服务。目前演员公寓已建成110间规模,可初步容纳一个剧组主创及工作人员;并逐步形成近万平方米道具及服装库等配套;餐饮方面,园区演员餐厅可同时供应上千人餐饮服务。

六、服务剧目

园区运转以来,导演花箐(代表作:《我的兄弟叫顺溜》、导演刘猛(代表作《我是特种兵》系列)、导演黄文利(代表作:《狼毒花》)、导演张建栋(代表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十几位国内一线导演和制片人到园区勘景。他们都表示,正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而且硬件条件也颇有吸引力。

目前已确定下半年现实题材剧《特警力量》、民国谍战剧《铁核桃》、现实题材剧《我是特种兵4》、现实题材剧《女看守所长》、民国谍战剧《大风暴》等8-10部电视剧将进驻基地拍摄。其中,国家公安部定制剧,《特种兵之火凤凰》原班人马打造的大剧《特警力量》于8月6日进驻园区进行内景拍摄,目前已经在园区顺利杀青。

七、发展规划

内景规模:2014年,基地内景搭建规模达到2万平方米。

2015年,基地内景搭建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2016年,基地内景搭建规模达到10万平方米。

篇6:江苏文化产业规划

中国统计信息网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江苏省文化成果明显增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按照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一标准,我们对2006年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称文化产业)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分大类统计和分析,总结了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一、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文化产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据统计,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437.25亿元(现价,不含个体经营户),比上年净增105.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97%,其增速在2005年比2004年增长20.4%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二)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全省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

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长速度(27.97 %)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14.9%)高13.07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5.5%)高12.47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7.1%)高10.87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对GDP增长量的贡献率比上年提升

据统计,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02 %(现价,下同),比上年(1.81%)提升0.21 个百分点,比2004年(1.72%)提升 0.3 个百分点,呈逐年提升之势。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的净增量为105.27亿元,其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3.15%,比上年(2.22%)提升 0.93个百分点。

(四)文化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437.25亿元)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的8.54%,比上年提升0.73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升1.02个百分点。可见,江苏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呈逐年提高之势。

二、促进江苏省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的因素

(一)体制改革推进,机制优势初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重要举措,各地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江苏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努力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随着《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省文化战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和谐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的改革探索逐步走向深入。如江苏省演艺集团在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坚持开拓创新,在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中率先完成整体转企改制,实现了全员身份置换;南京市尝试文化品牌经营权、冠名权转让等;无锡市探索文化项目“拨改投”、“拨改股”、“拨改融”;苏州市实行文艺团体“一团一策”等,均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全省文化产业的稳定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重点产业引领,支撑作用凸现

2006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新型的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江苏省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部分文化服务行业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重明显提升,发挥了较强的支撑作用。表现在:

1、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所占比重明显提升。据统计:2006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232.86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1.6%,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26%,比上年提升了3.72个百分点。其中:

(1)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2%,占总计的29.29%,比上年提升了0.78个百分点;在核心层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0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2%,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6.48%,比上年提升0.08个百分点,其绝对量在全部文化服务业中居第二位;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42.61亿元,比上年增长47.08%,占总计的9.74%,比上年提升1.01个百分点,其绝对量在全部文化服务业中居第三位;新闻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14亿元,比上年增长7.69%,占全部文化服务业增加值的0.03 %,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25 亿元,比上年增长19.58%,占全部文化服务业增加值的3.03 %,与上年相比,在总计中所占比重分别回落0.01和0.31个百分点。

(2)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0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1%,占总计的23.97%,比上年提升2.94个百分点;在外围层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7.45亿元,比上年增长56.08%,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比上年提升3.12个百分点,其绝对量在全部文化服务业中居第一位;网络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7 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占总计的0.45%,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39 亿元,比上年增长27.19%,占3.52%,与上年相比,在总计中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2、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所占比重渐趋回落。2006年,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0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总计的比重为46.74%,比上年回落了3.72个百分点。

从相关文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实现增加值178.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7%,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90%;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实现增加值 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7%,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85%,与上年相比,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回落3.37和0.34个百分点。

(三)就业岗位增加,人均效益提升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产业的人均创造效益明显呈逐年提升态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据统计,2004年江苏省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达3.29万元,2005年人均创造增加值 达3.76万元,2006年人均创造增加值达4.85万元,与2005年、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1.56万元和1.09万元。

2006年,江苏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90.1万人,比2004年增加11.46万人。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4564.76万人)的比重为

1.97%,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229.6万人)的比重为4.04%,比上年回落0.17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03个百分点。随着江苏省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江苏省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如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全省各地也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增加,需求空间增大。

受发达国家消费示范的影响,我国近年来的消费需求重心逐步由保障生存的低层次需求转向个性化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文化消费作为最新的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渐趋扩大,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初步测算,2006年江苏省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量约为772亿元,比上年(663亿元)增加109亿元,增长16.4%。从需求结构看,近年来,江苏省城乡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亦有所增加。据统计,2006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为1467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为544元。与2005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增加179.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加65.1元。

与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也为文化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

14084元,比上年增加17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813元,比上年增加537元。城乡居民物质需求所占比重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所占比重上升。2006年,江苏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比上年下降1.2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比上年下降2.2百分点。

三、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看到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仍然偏小

近年来,全省文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虽呈日益增强之势,但由于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0.43个百分点,这与江苏经济大省地位明显不相符合。

(二)文化产业内部结构需做进一步调整

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产业,以及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虽比上年有所提升,分别提升0.78和2.94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表明江苏省文化产业在人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培育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但由于受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源整合困难较大,从而导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不足,文化企业成长比较缓慢,尤其是专业性文化企业和现代化文化企业不多,产业主体发挥群体力量和作用不到位,文化产业链的完善和壮大距离市场需求差距悬殊。

(四)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江苏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部门统计是文化产业统计的主体。从目前情况看,文化领域的统计报表制度还不够健全,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尚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测算的需求,一些数据资料收集渠道也欠畅通,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较低。总之,文化产业部门的统计基础和统计力量都亟待加强,一些部门的文化产业统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大赛导游题库下一篇:迎亚运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