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2024-04-17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共8篇)

篇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情境展示为主线,进行情境模拟、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1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通过本框的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快板(《老汉说事》老汉一家收入的来源)导入新课 问题:请问同学们看出来什么门道?快板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老汉一家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可见我国的分配方式多样化,我国目前有哪些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就请听胡总书记告诉大家吧)多媒体播放视频,十七大报告。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二)新课讲授

(以石化为背景,以三位员工为载体,学习几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让学生介绍石化有关分配的情况)

然后走进石化车间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员工:(多媒体展示三名员工的情况,先整体介绍,然后介绍工资)

情境一:石化车间的三位工人的工资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完成简单的初步工序,月工资2000元。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思考:

1、安庆石化是什么所有制经济?

2、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以什么尺度来确定的?

3、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对按劳分配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按劳分配。

板书:(1)按劳分配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以下几点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解答)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还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社会总产品扣除成本,企业利润,国家收入后剩下的部分,分给个人的,以货币的形式,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分配尺度: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一企业的同一领域)(师过度:刚才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我们就来学习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联系前面的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板书:第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能不能有其他的分配方式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员工的意见。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小李:我们都是同一车间的,我们应该一样多。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小张:谁干的多,干的好,谁分的就多!教师活动:(同学们讨论并分组回答)

1、他们每人的想法属于那种分配方式?

2、谁的分配方式可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先分析按需分配,然后分析平均分配,最后再分析按劳分配的意义)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两人的名言)分析按需分配

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主义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讨论后得出结论: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大家讨论: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再分析平均分配)

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提示: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师小结并引出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让学生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两点比较:一安庆石化分配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把按劳分配和以往私有制经济的分配比较:因为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私有,所以他们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劳而少或,甚至劳而不获。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不得。——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板书(3)按劳分配的意义 第一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根本否定了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按劳分配的确是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看看胡总书记的评价。(多媒体出示题目)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的意义重大,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小结: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从业人员占多数(包括了工人和农民等)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

教师活动:除了工资奖金津贴这些按劳分配的收入外,他们还有哪些收入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情境三: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小张:我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老王:我利用技术入了股,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小李:我也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情境四:走出安庆石化车间

小李说:我给周边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每条也有300元

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 “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每月收入也有2000元。”

思考:你要是他们,还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收入呢?这些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板书:(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同学们结合教材59页思考以下问题:(1)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依据是什么?这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特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多角色合一: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所以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结同学们刚才金点子,得出哪些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土地、信息要素。

辨别可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经营后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指私营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教师活动: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那么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呢?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从联想集团来分析)(多媒体出示图片)

意义:目前生产力水平低,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个方面利益,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队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小结两种分配方式引出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板书)(多媒体出示关系图)分析得出结论 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直接原因: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承认其合理性,并让其参与分配。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示教学提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回家后能给你们父母提出更多金点子,通过多渠道获得更多的收入,让你们的家庭变得更加富裕。如果我们把这些政治经济思想迁延到我们的学习生活领域,你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是需要大家铭记的,那就是:付出、心态、智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唯有智慧,方能提高。而在这两者之中,蕴含一个“心态”,一个和平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是正视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的关键。希望同学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收入”,全力以赴,创造“财富”。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要素”,想方设法使你的“资本增值”,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知识上的富翁,将来也一定能成为经济上的富翁。

(五)课堂活动(多媒体展示习题:老汉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六)课后作业

调查家庭成员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附: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基本内容和要求(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3)按劳分配的意义(4)按劳分配的地位——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构成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课设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资料对比、信息补充、情境分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和情境分析等教学方法。

分配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经济知识,但对于分配制度还是很陌生的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以“老汉说事”这一快板作为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快使同学们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接着我引用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告知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从而推进新课。

本节课要体现师生合作,分配制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对于分配制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当然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挥出来,教师创设情景“石化车间三个工人”作为关成全课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逐步分析他们的不同收入分别是以什么方式分配的。带着问题,跟着教师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落实各分配方式的含义及适用范围,理解实行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发言及总结,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篇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分配方式,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从而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分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导语: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制作大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财富的增加,又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因为分配方式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那么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教授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老赵说事》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指明老赵的女儿是教师,儿子是国企职工。

问题:老赵的女儿和儿子所得的收入是按什么分配?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教师和国企)

【总结】: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教师点名区分按劳分配的要点:

分配范围:公有制;分配尺度:劳动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深化问题】

问题: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能否可行?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言(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生产力、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结合分析)

教师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中)

第一组展示: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组展示:

按需分配在我国目前的阶段行不通,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产品还不够丰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第三组展示:

平均分配,会滋生懒汉,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普遍贫穷。

【知识演练】

老赵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他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向农业指导员请教。精耕细作,采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老赵的菜地产量和收入非常不错。

问题:老赵的所得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按劳分配(讲明分析思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

【过渡】

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有按劳分配这一种方式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其他的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师活动:出示教学案例:赵老太太也发挥余热在村口开了一家早餐店和小超市,生意很红火。这种分配方式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教师要学生说出答案的理由)

【知识总结】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点明注意事项:个体劳动者——生产资料——经营生产——劳动成果

教师活动:出示教学案例:老赵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兆头,他拿出了积蓄继续投入生产,开办了一个蔬菜种植公司,红红火火的做起了生意。

问题:公司成立需要那些要素?

学生活动:探讨、该公司成立需要的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等。

教师活动:指明这些都叫做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出问题:与此相适应,在老赵公司里面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探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公司成立需要的要素来分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等。

教师活动:指明这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师活动:进入游戏环节:“连连看” 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多种分配方式。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注意“三劳”即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主要是存在的范围不同。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这一知识点。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其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国目前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明确其客观必然性

总结: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即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因此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同时也知道了知识和技术也能创造劳动,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争取把我们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课后作业】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

1.按劳分配的含义

2.按劳分配的原因(必要性和重要性)

3.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二、我国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教学反思】

篇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1 教学查房流程的设计思路

1.1 医生办公室集中, 主持者简要提出教学查房病人及所患疾病, 交代病例重点或难点。

教学查房执行之初, 部分科室不集中, 不简要交代患者情况, 显得形式上凌乱, 医师思想上不能很好到位。

1.2 主持者带领人员按规定顺序进病房。住院医师询问病史并进行有关 (与诊断及与鉴别诊断相关) 的体格检查, 获得客观临床资料。

我们要求进病房按职称或级别由高到低顺序进行, 目的与前面相同;后者则是对住院医师病房内行为的规范, 使其具有针对性。要注意的是, 对于新病人, 可以仔细询问病史, 而对于选择的已住院多日的典型病例, 则应着重于了解主要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

1.3 主治医师作必要的简要补充说明。除此之外, 主治医师的作用还在于协助体检, 因此站位应是住院医师的对侧。

1.4 主持者病房内工作 (1) 纠正下级医师操作中的错误, 对他们做到的重要阳性体征讲明其在病程演进中的作用;

(2) 根据汇报和记载的病情, 亲自询问病史, 进行有关 (与诊断及与鉴别诊断相关) 的住院医师未做到或不规范的体格检查。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主持者应重视的方面, 要避免过多谈及诊断、鉴别诊断、辅助资料的解读等内容。

1.5 主持者根据时间要求 (30min左右) 组织人员按规定顺序退出病房 (与进病房一致) , 进医生办公室。

住院医师总结病史特点, 以“汇报完毕结束”。

这一点要求主持者把握时间、进度, 以有序展开查房过程。住院医师的总结主要目的是观察其精炼病史的能力。

1.6 主持者对采集病情医生的问诊、体格检查进行点评;

引导讨论, 总结过程。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 既对查房对象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 使其他参与者对照自身找差距;也将查房引入讨论、总结过程。

1.7 住院医师谈与诊断、治疗、有关检查的认识和疑问, 切实提出问题 (主持者可以事先安排一个问题) 。

在这个步骤里, 要求所有医师积极参与, 以掌握所查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各个方面。根据既有水平的不同, 可以就某一个典型或不典型的症状、体征等提出问题, 不要求所提问题有多高深。其他人或补充或解答, 做到各抒己见, 气氛热烈。

1.8 主治医生解答住院医师问题, 同时也应就症状或体征、诊断、治

疗、有关检查的认识和疑问切实提出问题 (主持者也可以事先安排一个问题) 。

在主治医师这一层次, 讨论时与前差不多, 但尽量更深入、系统, 具有条理性和启发性。

1.9 主持者用笔记录相关问题, 做出解释 (可同时讨论) , 然后简要对疾病全貌做出讲解, 同步讲述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有关进展。

在讨论、总结阶段, 主持者主要是引导和释疑, 因此, 对下级医师提到的热点问题、普遍性问题要有准确的解答, 并将有关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大家, 使大家对疾病的全貌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2 体会

2.1 有序展开查房过程是保证查房质量的关键教学查房是临床实

践教学改革的有力措施之一[1], 是临床医师或实习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培养医学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上级医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同时在开展教学查房之初, 只有有序的展开教学查房才能保证教学查房的质量, 达到教学查房目的。没有一定的程序, 不能把握查房的节奏, 现场就显得凌乱, 参与人员难以形成明确的思路。

2.2 具体流程的设计有利于所有参与人员理解教学查房, 增加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查房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如果不情况,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法, 总结出了一套具体的流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查房前, 临床医师根据流程认真准备;查房过程中, 能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提出问题, 尤其是平时不明白的临床情况, 在查房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3 主持者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查房的成功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 查房前主持者也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要选择典型病例, 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重点、难点问题, 引导住院医师在讨论中提升知识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其次, 教学查房要求主持者有较高的专业和教学素质, 掌握新理论、新技术, 对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应综合分析后传授给下级医师。最后要强调的是, 作为主持者, 要有良好的组织才能, 驾驭好场面, 努力营造活泼、热烈的学习氛围。使大家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进去, 从而逐渐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提高医院整体的临床能力。

2.4 不断改进查房流程, 完善教学查房制度。

把住院医师作为教学查房的主体, 有许多需要探索、改进的方面, 在实践中, 我们共同寻找不足和欠缺的地方, 不断补充、完善, 逐渐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有力的增强了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医院教学水平上到了新的台阶。

摘要:通过对临床教学查房流程的讲解, 能使参与人员特别是住院医师进一步了解教学查房的步骤, 更好的指导查房过程, 以此切实提高临床医疗教学质量。在临床查房过程中, 科学的流程促进了查房质量, 激发了住院医师的学习兴趣, 提高、培养和锻炼了住院医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带教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医院教学、查房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查房,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篇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于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有请薛琪琪同学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课前准备)

薛琪琪: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分粥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经过一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方丈和一群小和尚。唐僧师徒四人到来时,老和尚愁眉不展,郁郁寡欢。唐僧问明原委之后,了解了事件的真相,原来寺庙地处偏僻,香火不济,庙里僧多粥少。最初,方丈让大家自由取粥,结果,往往是一场哄抢后,总有人吃不到粥;后来,方丈固定地让一个和尚给大家分粥,在以后的日子里,分粥的和尚不断受到其他和尚的讨好、奉承甚至贿赂,久而久之,他给跟他要好的和尚分得多,相处不好的分得少,搞得庙里怨声载道,乌烟瘴气;再后来,方丈让大家轮流分粥,结果发现,每次轮到自己分时,每个和尚总是把自己先留足,跟自己要好的和尚分多,其余和尚分少,甚至没有,依然没有解决问题;经过再三思索以后,老方丈决定引入民主机制,选举成立了民主分粥委员会,负责分粥和监督,确保“一碗粥分平”,结果,看似问题得以解决,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民主分粥委员会,在粥分得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上比较较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测量和较量后,大家的粥是分公平了,可结果往往是最终每天每人只能喝到冷粥。究竟怎样才能分好粥,老方丈正为此事犯愁呢。唐僧听后,给老方丈出了个主意:可以仍然让大家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只能选择大家最后挑剩下的粥碗。老方丈,按照此法尝试后,果然,问题迎刃而解。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于老师:谢谢薛琪琪同学的精彩讲演。接下来,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老方丈在面对分粥难题的时候,不断进行探索,历经挫折和失败,最终通过制度化的分粥模式解决了问题,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的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妥善地解决了人们之间的分配难题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于老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较低,类比这种情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情境,即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路也面临僧多粥少的境况,现在请四位同学自由组合,分成不同小组,每组组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分配的角色心理共同探讨一下,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实施哪个更可行?为什么?(自由分组,并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板书:按需分配)

于老师:同学们想一想,按需分配,能不能在唐僧师徒四人中贯彻实施呢?

彭永恒:因为我比较胖,形似二师兄,所以我在我们小组的角色分配是猪八戒,我认为按需分配,是“俺老猪”最希望的结果,但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又是最不可行的,粥少得还不够我一个吃呢,师傅、大师兄和沙老弟的“需”又怎能满足呢?(笑声一片)

于老师:谢谢彭永恒的积极思考和幽默的回答,你让我们在笑声中,彻底否定了按需分配的可能性。按需分配是我们在生产力极其丰富,物质财富极其丰裕的社会背景下,才有可能实施的一种分配方式,是我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式。那么,平均分配可行不可行呢?

(板书:平均分配)

于老师:刚才看到这一小组讨论得比较热闹,有请组员们给我们做个心理汇报。

周宇星:我在我们组的角色分配是孙悟空,我认为,我不同意平均分配,妖怪基本都是我打的,委屈基本都是我受的,我应该多分一点。

王瑞:我的角色是猪八戒,我也不同意平均分配,就猴哥那个小体格,纯粹一个瘦猴子,食量哪能跟我比,平均分配,他分多了,他吃不掉,我分少了,我吃不饱,所以我应该多分,他应该少分。

缪婉婧:我是沙僧,我觉得,分多分少都好说,多一点少一点都没关系,大家就别吵吵了。不过,我认为,重担都是我挑的,怎么着也得考虑考虑咱干体力活的,要不然,行李担子谁爱挑谁挑。

于嘉:我是唐僧,你们难道不知道尊师么?为师简直白带你们几个徒弟了,我是师傅,你们就不知道多分点给我呀?

于老师: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分析,唐僧师徒四人,各有各的小算盘,事实上他们在西去取经的路上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如果采取平均分配的简单分配方式,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那么既然提到不合适,同学们思考思考,有哪些不合适呢?

王宇: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干与不干一个样,我想孙悟空这样一个“技术男”会选择跳槽,猪八戒会更懒,沙僧会撂挑子。

于鹏:会导致劳动者不再通过努力学习来掌握先进技术和提高劳动技能,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得好与干得差一个样。

蒋紫薇:唐僧因为自己是师傅,是不是可以借此不劳而获,而且可以多分多占呢?如果这样分配,就不能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了。进一步引申,如果在阶级社会,这样的分配,则最终必然会导致剥削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

于老师:大家的分析相当到位,并且相当精彩,尤其是蒋紫薇同学的独特视角,值得我们为她鼓掌。(掌声响起来……)

那么,有没有一种分配方式,既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激发劳动者主动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并且能打破剥削,体现分配的平等和相对公平呢?

傅蓉:有,可以按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多少实行分配,多劳多得,这样既能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又能规劝、惩戒懒惰和企图不劳而获之人。

于老师:回答得很好,老师对你的回答提出两个小问题,请你补充: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这样的分配方式可行不可行?二、这样的分配方式能不能仅仅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分配?

傅蓉: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没有参与劳动貌似不愿意按劳动量分配;二、刚才考虑欠妥,分配不仅要参考劳动者的数量而且要重视其劳动的质量。

于老师:傅蓉同学补充得非常好。按需分配,不切实际,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允许;平均分配,平均不仅没有实现收入分配的平等,反而会造成奖懒罚勤的后果;按劳分配是我们比较合适的选择。

(板书: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优点,也已经在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自然而然生成了,我请一个同学回忆并总结下。

(板书:优点)

周洁:一、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对不劳而获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于老师:我相信实行按劳分配以后,唐僧师徒四人,也开始尊重孙悟空的降魔除妖技能;猪八戒也不会好吃懒做了;沙僧也会继续任劳任怨了;唐僧也许会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板书: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当然我们还需把握,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劳动仍然是人们的谋生手段)。

于老师: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体,那么我国的分配制度中还存在哪些分配方式呢?请同学们阅读P.59-60页,然后回答我的问题。

仲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板书: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于老师: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什么优点呢?

李想: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巩固训练:

于老师:两位同学总结得都很不错,下面请大家按学习小组分组探讨一则材料:

(课件展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唐僧进入某国企,年薪8万,年终奖金2.5万;八戒回到高老庄,摆了个西瓜摊,每年能赚1.2万,他媳妇高翠兰,承包了高老庄的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年赚2万;孙悟空被某制片公司聘请,担任武打技术顾问,年薪10万;沙和尚和土地爷合伙投资成立了流沙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赚50万。)

请您分析下,上述材料中,包括哪些分配方式?分别是多少收入?

第三小组汇报探讨结果:

上述材料中,涉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唐僧的8万元及奖金2.5万(属于多劳多得部分)和高翠兰的2万元都属于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国企和集体经济)的按劳分配;猪八戒的西瓜摊收入1.2万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孙悟空的武打技术顾问收入10万元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要素收入;沙僧合资房地产公司年赚50万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收入。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课我们一起探讨和学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我们通过分析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的不可行,继而理解了我们在现有国情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们了解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学习了除按劳分配以外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明确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实意义,这为我们今后学习和理解我国其他相关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希望大家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本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本课简介:

篇5: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沾化县第二中学

龚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第七课的第一框题。本框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下是本框题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课前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问题,完成预习检测,进行自学小结。②通过探究情境一,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③通过探究情境二,懂得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

④通过探究情境三,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理解和感受健全和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⑤通过回顾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来理解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⑥通过课堂检测,巩固新知,区分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

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觉树立起劳动光荣的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按劳分配

2.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视频——走近“家庭农场”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同学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农场”吗?目前,在我们山东各地就有许多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注意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家庭农场主”孙传德的收入有哪些?(“开心农场”,种植花卉和蔬菜)

2、当地农民的收入有哪些?(土地流转,外出打工)

可见,当前人们的收入方式是多样化的,这正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方式,共同学习第七课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学习】(过渡):“家庭农场主”孙传德在下岗之前的收入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情境探究一。

【探究一】潍坊“家庭农场主”孙传德下岗前曾是潍坊国电公司的普通职工,每月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大约3000元左右。后来由于国电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裁员下岗。

设问:孙传德下岗前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为什么?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分析:对于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我们可以总体上从它的分配范围、分配对象、分配尺度和分配标准四个方面去理解。

①分配范围——公有制经济

②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③分配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④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强调:这里“劳”指的是劳动。对于按劳分配,我们要注意把握:一必须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二必须是劳动收入。

【温故知新1】——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企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以及农民承包集体土地劳动经营所获得的收入都属地按劳分配所得。

【误区警示1】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并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例如:国企职工获得的福利性收入,尽管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但却不是劳动所得,而是非劳动收入。所以,一定要注意:按劳分配一定是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

回归【探究一】孙传德下岗前在国电公司——公有制经济中,工资,奖金和津贴——劳动收入。所以其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探究二】“中央一号文件” 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家庭农场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可以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对此,人民众说纷纭,观点各异。

观点1:要实现共同富裕,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应该实行按需分配。观点2:要实现共同富裕,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应该实行平均分配。观点3:要实现共同富裕,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有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丰富。(如果我们需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我们还愿不愿意去劳动了?)所以,就劳动者个人而言,我们个人素质和思想觉悟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不把个人收入分配与劳动贡献挂钩的话,就会有很多人不去劳动,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普遍贫穷。——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

点拨:尽管如今,我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我国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样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由于受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所以,我们无法实行按需分配,只能选择按劳分配。

不能实行平均分配:目前,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存在差距,劳动能力还存在差距,如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只能便宜了懒惰的人,这对勤劳的人不公平,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普遍贫穷。——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点拨:目前,劳动还是我们谋生的手段,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劳动能力存在差距,所以收入分配就应该体现出差距,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否则,就会打击人们劳动的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只能选择按劳分配。

我们说发展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应该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但是公平≠平均,我们不能因此去怀念过去的平均分配,实践证明平均分配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普遍贫穷。

通过对观点1和观点2的讨论分析,得出的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首先,由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领域,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我们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由于受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我们不能按需分配,只能按劳分配,这是我们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目前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劳动还是谋生手段,且劳动能力存在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平均分配,只能按劳分配,这是我们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条件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③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原因

【探究二】观点3——请学生派代表回答——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劳动者: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国家和社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点拨:①把个人收入分配与劳动贡献挂钩要能够充分调动劳动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②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通过劳动享有劳动成果,只是分工不同,但是地位平等,这既是对过去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也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对此请同学们注意从对劳动者个人和对社会两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

那么,按劳分配的地位如何呢?(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公有制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所以,相应的,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知识梳理1】请同学们看课本P59,自行梳理按劳分配的相关内容。强调: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既要回答原因也要答出意义。(过渡):目前在我国,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除了按劳分配之外,还有哪些收入分配方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情境探究三。

【探究三】如今,孙传德经营的“家庭农场”规模越来越大,除了自家人之外,300亩地雇了20个劳动工人,还有4个大学生。开始由单纯的种植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业转向,今年5月份,该农场生产的第一批玫瑰鲜花细胞原液问世,产品全部卖给了青岛一家化妆品生产企业,利润比单纯销售玫瑰花翻了一番。同时,他还为一些想在现代农业中 “过把瘾”的市民提供了共同参与的机会。想当农场主的市民,可以采取出资金或提供资源的方式加入农场,在里面负责管理和销售等。——设问:

1、孙传德的“家庭农场”里存在哪些生产要素?

2、雇佣的劳动工人、大学生、“过把瘾”的市民获得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3、让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有何重大意义?

(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派代表回答)【误区警示2】各种生产要素的区分+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①要注意区分各种生产要素的表现形式。②要注意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仅仅只有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要素分配,此外,像土地、信息等也是参与收益分配的重要生产要素。③要注意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二者都是劳动,但存在的范围不同,其中,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所以,同样是劳动收入,在私营和外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中)获得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而在国企和集体企业(公有制经济)中获得就属于按劳分配。

如果你是市民的话,你会怎么做呢?你想加入“家庭农场”吗?为什么?由此导出让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意义。

点拨:赚钱,获得一定的收入——获得物质满足。体验乐趣,陶冶情操——获得精神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就是利用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让各种生产要素都积极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来,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既能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又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提出了其意义所在。

【知识梳理2】请同学们看课本P60,自行梳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内容。【温故知新2】——为什么现阶段要实行这一分配制度?(过渡):对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配制度呢?温故可以知新,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相关内容。

1、社会再生产包括哪四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分析:①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我们实行这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

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这是我们实行这一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③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也需要不断健全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我们实行这一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在要求。

小结: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阶段的实际,这种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面以框架的形式,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设想一下自己未来可能的收入来源情况,并分析这些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篇6: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2)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乡村爱情》新编“还是象牙山,旧貌换新颜”

自从王大拿、王木生父子俩投资象牙山村以后,才几年工夫,这里就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该村为从收入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他们实行了工资制,以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年老的村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托,全村都住上了别墅式楼房。

活动一:同工不同酬,村民有争议

今天又到了村民领工资的日子了,刘能和谢广坤早早地就来到了村委会。

刘能(一激动,话更说不清楚了):我说广……广坤呢,咱俩一……一样干活,凭啥我……我领2000,你拿2500?这不是欺……欺负人吗?

谢广坤(边笑边得意地说):凭啥?凭咱的本事呗。我干的是技术活,你只会出点儿笨力气,咱俩能力上有差别,当然不能同工同酬了!

讨论探究: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这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掌握按劳分配的范围、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什么是按劳分配。)

活动二

刘能(不服气地说):同工不……不同酬,这还叫社……社会主义?!叫……叫我说,咱村都这么富了,就该来个按……按需分配,谁想要啥就拿啥,需……需要多少拿多少!要不,就按人头平均分配,这才叫公平。

谢广坤(嘲笑的口气):呵,按需分配那恐怕用不了两年咱村这点家底就得败坏光。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那傻子才干活呢!咱村不变成个“懒汉村”才怪!刘能,别整天异想天开了,还是多学点技术吧!

(本环节可先由学生分角色表演,再引导学生探讨问题。)

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能实行同工不同酬?

(2)刘能认为在村中实行按需分配,行不行?为什么?

(3)刘能又认为实行平均分配,不是更公平吗?

(4)你能说说象牙山村实行现在的按劳分配制度对劳动者个人和社会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活动三:同富不同路,大步奔小康

如今,象牙山的能人们在发家致富的路上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村主任长贵已经调到县水利局工作,除了工资以外,奖金和补贴也不少。双休日,他还要在谢大脚的超市里帮忙,两口子虽然累点儿,可钱也不少赚。

赵玉田和刘英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地种花,兼营鲜花的运输和销售。

王小蒙的豆制品加工厂越办越红火,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开了三四个连锁店,一下解决了几十个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镇长亲自为她颁发了“带头致富先进个人奖”。

谢永强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王大拿和王木生父子投资200万成了最大的股东;大学生陈艳南以技术入股,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谢永强是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管理。

讨论探究:

1、你能谈谈象牙山的能人们各是通过哪种分配方式获得收入的吗?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对于象牙山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结合事例,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辨别清楚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让学生结合象牙山的变化,体会到健全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重要意义。)

课外作业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正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帮学校设计一个分配方案,既能体现按劳分配、又能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反思】

篇7: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学案

一、知识回顾

比较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

投资

方式

特点

收益

偿还方式

风险

相同点

储蓄

获得利息,收益最低。

按存款方式获得本金和利息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债券(债务凭证)

获得利息,其中国债的收益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高于储蓄。

股票(入股凭证)

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购买股票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

商业保险

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赔付的保险赔偿金就是投保人的投资回报。

保险事故发生后,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针对风险的投资。

二、自主学习

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1)分配制度:

、。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

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经济中,在对

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

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下 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下人们劳动的 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和

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

,提高

,促进社会

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也体现了劳动者

、的

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

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

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

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的尊重,对

、、、的尊重。有利于让

三、教师精讲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①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②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③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篇8: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1.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目前,高校采用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一般分两个层级,即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从一级指标看,虽然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实际上是名异而实同,各高校基本都涉及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项。二级指标则主要是在设定的数目上有所差别,表达的意思也是基本上一致,学生在评估时主要是根据二级指标给任课教师评分,评价等级可用语言描述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现以某高校为例,一级指标“教学态度”包括如下二级指标: (1)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 治学严谨,备课充分。 (3) 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 (4) 姿态稳重,仪表端庄。 (5) 对学生负责,严格要求。一级指标“教学内容”包括如下二级指标: (1) 观点正确,概念正确。 (2) 内容适度,信息量大。 (3) 抓住重点,讲清难点。 (4) 讲授熟练。 (5) 授课内容符合课程要求。一级指标“教学方法”包括如下二级指标: (1) 讲究教学方法,不照本宣科。 (2) 善于有效地使用辅助教学手段。 (3)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方法能力培养。 (4) 注重因材施教。 (5)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一级指标“教学效果”包括如下二级指标: (1) 能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 启迪了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 (3) 经过教学,学生自我感觉收获很大。

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指标进行课堂教学评估时,会存在如下问题:

1.1 从评估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评估指标大多数都是针对教师的,评估语言描述偏中性,评估指标内容过多,由于学生不是研究评估方面的专家,对于这么多相似相近的评估内容,学生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只有采取折中的办法,既不打最好也不打最差。从对学生网上评估信息的统计分析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良好”。以某高校为例,09年学生课堂教学评估统计显示,学生课堂教学评估良好以上的占98.75%。但是据教育与科研网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学生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不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问题就在于高校课堂教学评估指标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用这种模式评判教师主要依据教师的教法是否符合课堂教学中某些大家所接受的习惯。比如教师是否运用了最新的技术?发动课堂讨论、点名叫学生了没有?黑板上的字写得清不清楚?讲课有没有条理?一位教师可能在所有评估指标内容的运用上获得高分,但是却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而在进行网络调查时,学生则是从教学的最终结果“学”这个角度出发的,即教师的授课最终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有促进作用,而并非考虑教师是否在课堂上运用了评估指标规定的内容,这就是二者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差别的原因。

1.2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评估的一般做法是:各院系向学校评估部门上报需要评估的课程、教师、班级、评估时间安排等基本信息,学校评估部门将这些信息录入网上评估系统,然后由院系教学办公室或学生管理办公室通知学生在规定时间进行评估。由于高校课堂教学评估并不像学生修读必修课程那样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加上评估指标内容繁多,从学生学习收获角度考虑的指标内容偏少,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体现,导致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不高。一般情况下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在一次评估期间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通知学生至少3~4次,这样才能勉强达到评估对参评人数的要求。以某高校为例,09年评估统计数据显示学生一次平均参评率仅为62.8%,因学生参评人数不够而导致的无效评估课程数为24.8%,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评估的效果和质量,不利于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正确评价。

2. 以“学”为主体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基于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建立以“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时将主要从学生自我学习角度考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即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结果,而不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将通过同行评估和督导评估实行;二是将学生课堂教学评估作为主体,作为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同行评估、督导评估一起组成整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2.1 评估指标建立基本原则。

(1) 简单性原则。由于目前课堂教学评估指标内容繁多,使得评估者无法做到全面关注和充分理解。经过多年调查了解,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估时,由于评估指标内容比较多,对于评估指标的前几项会进行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对靠后的评估指标并未进行认真考虑,一般都是凭感觉进行评价,所以并不能反映评估的真实结果。据此,我们在设置新的评估指标时尽量减少评估指标内容,做到简单可行。 (2) 全面性原则。以“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强调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估时,重点从学生学习效果、结果角度出发,不涉及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的考察。虽然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最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如果单单以学生课堂教学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终评价依据,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全面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我们在学生课堂教学评估的基础上,设置同行课堂教学评估以及督导课堂教学评估。同行课堂教学评估侧重于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考察,督导教学评估侧重于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考察。这样,学生、同行、督导能从各自不同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既有针对行又有全面性。

2.2 建立以“学”为主体的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指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肯·贝恩(Ken Bain)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估应该采取基于学习的方法,问一些基本评价问题[3]。根据这种理论我们设置学生评估指标如下: (1) 课堂教学是否能帮助我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C1)。 (2) 课堂教学是否能持续地、实质地、积极地改变我的思维、行为,提高我的学习能力(C2)。 (3) 课堂教学是否帮助我拓宽了知识面,激励我在该领域产生更多的兴趣(C3)。在设置评估指标内容时,我们特意强调“我”,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评估中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2.3 同行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建立。

同行指的是本专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他们对本专业课程具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同行课堂教学评估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内容,其课堂教学评估指标设定如下: (1) 观点正确,概念正确(C4)。 (2) 内容适度,抓住重点,讲清难点(C5)。 (3) 讲授熟练(C6)。 (4) 授课内容符合课程要求(C7)。

2.4 督导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建立。

目前各高校督导一般由退休的教授组成,督导不仅热爱教学事业,而且做事认真严谨,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有一定的研究。因此督导课堂教学评估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其指标设定如下: (1) 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C8)。 (2) 讲究教学方法,不照本宣科(C 9)。 (3) 善于有效地使用辅助教学手段(C10)。 (4)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方法能力培养(C11)。

2.5 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型。

根据上述确定的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指标、同行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督导课堂教学评估指标,建立如图1所示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型。

其中W1, W2, W3,为第二层各结点对第一层结点的权系数。W11 W12……W34分别是第三层结点对第二层各结点的权系数。B1i为第i名学生的评估成绩, B2j为第j名同行的评估成绩, B3 k为第k名督导的评估成绩。

于是可以得出学生评估B1i=W11*C1+W 1 2*C 2+W 1 3*C 3;同行评估B 2 j=W21*C4+W22*C5+W23*C6+W24*C7;督导评估B3 k=W 31*C8+W 32*C9+W33*C10+W34*C11。

最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数学模型为:其中m, n, p分别为参与评估的学生人数,同行专家人数,督导人数。

3. 以“学”为主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

3.1 以“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学校出现了注重学生消费者的办学思想转变,强调“学生消费者第一”,这即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买方,学校成为卖方,学生在学校理应享受优质的教学服务。以“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估正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评价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一方面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评估方式能真实有效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有利于任课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评估的主体,而课堂教学评估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学生,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有利于促进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评估虽然也考虑到了教学方法的运用,但是由于评估指标不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稍微考虑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采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估方法后,由于评估指标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因此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就会不一样,教师要想获得较高的评价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评价。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实行以“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估后,学生的课堂评估将成为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估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提高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这自然就能提高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4. 结语

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发展的主题和生命线,课堂教学评估是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估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教的“如何”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更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估中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新平.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管理, 2008 (4) :30~33

[2]王敬旭, 高平, 张树标.大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内涵理解现状的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2) :79~81

[3]肯.贝恩 (Ken Bain)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金杜律师事务所简历下一篇:关于不良资产损失财务核销的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