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2024-05-22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5篇)

篇1: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北京z社区老年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区四个方面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提高需要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双重努力。

〔关键词〕社会参与,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化

一、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及分析

社会参与的指向是社会,即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强调的是“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本文将老年人社会参与界定为老年人重新进入社会,实现和其他个体、群体或者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联系,具体包括政治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文化活动参与以及社区活动②参与。

具体来看,z社区老年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活动的参与状况主要表现在:

(一)z社区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政治活动参与的内容中,主要涉及了:社区居民选举、党组活动及其他。调查显示,有30%的老年人参加过党组活动,并且是党组织关系在本社区。60%的老年人表示没有社区居民选举的意识,认为那是由“固定人群”参加的活动。对政治活动参与的认识上,41.7%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34.3%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提高社会地位,10%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了解国家时政,14%的人认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参与意愿上,74.5%的老年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参加,15.5%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参加。

影响老年人参加政治活动的最多的三个因素是身体健康、空闲时间和政治政策,分别占到33.3%、28.3%和20%。

(二)社区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经济活动参与的内容中,主要涉及了:有收入的工作 、高档消费、投资股票和基金、存款及其他。调查显示,95%以上的老年人以“存款”为主要的经济活动,12%的老年人参加过有收入的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工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参加有收入的工作的老年人同时有存款这项经济活动,所以存款和有收入的工作的比率是有交叉的。)而高档消费、股票基金参加过的老年人很少,只有3%的老年人表示有买基金的意向。

从表2-2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老年人来说影响老年人参加工作的原因的主要是身体条件和空闲时间,分别占35%和25%。社会政策如就业机会少也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占到了16.7%。

(三)z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文化活动的参与内容中,主要涉及到了:老年大学、养生保健活动、琴棋书画、看书读报和听广播、遛弯和体育运动及其他。调查显示z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参与主要集中在看书读报和听广播、遛弯和体育运动两项上上,分别占到35.5%和33%,15%的老年人会参加琴棋书画的活动,主要是社区的各类兴趣队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相关活动,10%左右的老年人会经常参加一些养生保健的讲座活动,主要为社区居委会组织,参加过老年大学的仅为5%左右。85.6%的老年人表示文化活动的参与主要是娱乐为主,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参与不多,有的话就是涉及到保健养生的讲座,多为居委会主办,次数也不太多。

从表2-3中可以看到影响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因素中,身体健康和空闲时间占据重要位置,分别为33.3%和25%。第三位的是个人兴趣,占到20%,老年人在文化活动的选择时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意识,主动性越来越强。

(四)z社区老年人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为了对前面提到的社会参与内容做补充,本研究在社区活动的参与内容中侧重对老年人人际交往和志愿公益活动参与的调查,主要涉及到了:邻里朋友聚会、社区志愿者和公益服务及其他。调查显示,43.5%的老年人参加过朋友聚会,16%的老年人参加过志愿者和公益服务。

在参与意愿上,65.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参加邻里朋友聚会这样的活动,20%的老年人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意向。

影响老年人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公益活动活动参与的第一和第二因素是身体健康和个人兴趣,分别占到35%和25%,参与活动的满足感为21.7%,处于第三位。

二、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

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对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分析,本文归纳出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调查发现,在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身体是老年人考虑的第一要素。在谈到老年人参与意愿较高,但是参与程度较低的经济活动时,很多老年人都以身体条件不好为由解释,一位受访的老年人谈到:“我的老伴以前是教育工作者,退休的时候才五十多岁,原来的单位也说要返聘他,他也想去,这么早退休也没什么事情。但是最后也以身体条件不允许拒绝了。我们想现在老了,身体好才是最大的福气,这样子女也少操心。”

①谈到除了有收入的工作和存款之外的经济活动,如股票、基金、消费,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那是年轻人的爱好:“这些活动首先必须得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我们现在的经济观念可能也相对保守。重要的就是那些活动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刺激了,我们的身体和精力真有点吃不消。”

②身体健康是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后的寻求各方面保护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暗示和支持。因此这个时候身体健康便成为了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目标。

2、“社会参与”观念的淡漠,家庭事务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尽管一部分老年人才退休之后依然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但仍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展示出应有的积极作用。这和当时特定的社会件的限制导致当前的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一定关联,但是主要还是因为老年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调查中一位老人就讲到:“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年轻人都很费力,我们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以前的那些经验现在估计看起来价值也没那么大。”

③老年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老年人只是选择呆在家中料理家务,照看孙辈,或者做一些消磨时间的活动,即使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才也大多闲居在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同时,除了老年人自我对“社会参与”概念的淡漠外,老年人注重的是家庭角色的扮演和发挥,并在空闲的时间能够满足自己如锻炼身体、娱乐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对于一些费时间费力气的活动就不再考虑或是考虑的少了。

切身利益的关注调查结果显示,55%左右的老年人在选择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多选择与自己利益或是其他内容相关的活动。一位参加社区治安志愿巡逻队的老人这样讲:“参加这个活动其实也有一些自己的考虑,平时没什么事情,这样(巡逻)其实也占不了多少时间,还能让自己觉得更有安全感。而且说实话,做志愿者让别人觉得是一件挺光荣的事情,不用太累,还能得到一些鼓励。”

①在做事情的时候,老年人更多的会去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得失。在社区领域中,居民是理性的社会行动者,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自己利益的考虑。这种利益不但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一位居委会工作者表示:“我们组织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伍,其实也是有些鼓励的,老年人么,对这些小东西还是比较在乎的,如果光荣榜上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他们甭提多开心了!奥运期间我们就给老年人发过奖状,虽然不值钱,但是他们都很看重。

”②社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比较少,而且对于居民个人来讲,他们是不是参与社区活动的区别不是很大, 60%左右的老年都认为社区参与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基本上不会获得什么认可和鼓励。没有什么刺激的动力,加上对家庭更加注重观念,于是老年人也就不愿意花费大量宝贵的参与成本去参与社区事务。

(二)社会因素

1、社会机会和条件的缺乏

社会机会和条件的缺乏是影响老年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客观因素。调查结果表明,35%老年人怀有较高的就业意愿,但实际的就业率却处于较低水平。除了一部人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就业机会,就业领域中的年龄歧视这个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一位受访的老年人这样讲到:“让我们出去工作也得有适合的,像那些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他们可能有返聘的机会,比如说老师啊,而且工作也不会太辛苦,对我这样以前在铁路单位工作,做列车员,现在人家总不能再让我们去吧。一看我们是老人,估计乘客都不放心,的确有些事情我们可能真做不来。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是越老越吃香的。”

③可以看到就业机会的缺乏影响着老年人对于再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对于社会复杂性的忧虑使得很多老年人将活动的参加更多的寄托在具有正式意义的机构上,如社区居委会的活动。但是作为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社区,在活动的组织途径和机会的提供上也显示出了“无力”。调查中谈到是否参加如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时,12.4%的老年人表示想参加但是不知如何参加。社区参与条件的缺乏也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客观因素。

2、社会及家庭传统观念作用,支持力度低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在社会参与方面不仅仅是受到市场调节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治和文化因素。一位受访的居委会工作者表示:“对于老人工作,我们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一种服务的心态来看待。参加活动我们也怕有风险,万一有问题,这个责任谁来负。”

④对于老年人的习惯性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组织者的考虑。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观念就是希望父母退休后可以安享晚年。时间长了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到老年人自己的想法。社会对老年人的定位影响着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的形成和完善,家庭对于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情感上的支持,但是却制约着着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动力。

现代社会和家庭虽然也在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具体的实行中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局限于娱乐休闲活动的类型上。社会并未把老年人真正当作一种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力资源来对待并加以开发。

3、社会公民精神的缺失

公民精神的缺失会对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整个社会关系与生活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这种发达的家庭主义,使得中国的居民普遍缺乏公益心和公共精神,从而影响到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1](32)老年人更多的满足的是自己家庭的和谐,对于他人的事情则关注很少。社会参与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公益性和志愿性质,如果大家都没有自愿服务他人的意识和精神,社会参与也就无法深入下去。与此同时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老年居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者谈到:“z社区的老年人参加活动基本上都是自愿参与,但是自愿参与、经常性参与的是有固定群体的。这么说吧,大约200多人,占到五分之一的老年人,不管是我们社区活动,还是他们自己活动,都参与的挺积极的,其他的老年人调动的效果不明显。”

三、理论分析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看到,z社区老年社会人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也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性,总体来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时间分配较少,参与的频率较低,参与的内容涉及面较单一、范围较窄等方面。参与程度最高、意愿最强的是文化活动。老年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是文化娱乐休闲活动。除了身体因素和时间因素这两个参加活动的必要条件外,个人的兴趣和满意度及家庭事务的考虑安排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生活状态,老年人多以“满意、还可以”来形容,从侧面表现出有些老年人已经体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是在“老有所为”上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1、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既有社会系统功能的缺失,即社会资源的缺乏,包括社会可以提供给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机会、参与的途径、参与的机构等,也有社会文化观念的深刻作用。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的条件。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是需要城市社会来满足的。[2](21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依然具备参与社会的条件和意愿,这与目前社会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程度较低是不匹配的。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系统特定功能需求的满足需要由系统特定的部分来承担,但是就目前而言,能够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功能实现的“特定部分”却存在着功能发挥的欠缺,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的影响方面。通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调查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到,社会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对于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的支持都存在局限性。作为老年人目前社会活动的主要平台,社区组织在推进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全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区在内的各类正式化的体系并没有表现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制度性支持,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是在思想观念的践行中,都存在着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积极反应。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在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中提出:“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广泛公认的价值和坚实的内在文化,就会大大推进角色扮演者(个体行动者)角色形成过程和需求意向的协调。[3](44)

因此,社会系统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体的行为导向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虽然积极倡导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仍然占据很多人的思维,而这种对老年人的印象在调查和访谈中也能体会到,包括老年人本身在内也接受了“只要身体健康,不给家人和社会增加负担就是最大的贡献了”。这种观念将老年人的角色更多的束缚在了个体和家人的圈子里,将儿女的日常生活安排好成为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而这也被社会所接受。这种固有的内在文化一方面是社会传统观念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切合了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后更加注重家庭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心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扮演,最主要的是在家庭和同辈朋友、邻居间这种互动中进行的,这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老年人发挥更为广阔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削弱作用。同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公民精神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热情。“个人”、“家庭”观念的不断强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程度的降低,这些社会观念也是老年人所经历过的。因此,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认可,同时这种观念对于老年人自我认识自己的老年角色,以及参与社会,形成自我的行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功能分析

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低,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社会影响下的个人观念的作用。但是,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角色意义和功能却是无法代替的。

从功能主义理论角度来分析,老年人在社会中地位的下降实际上是源于老年人对社会所发挥到的作用的下降,即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的降低。现代社会中,老年人逐渐退出了社会经济生活,使得老年人发挥社会功能的的方式和途径受到阻碍,之前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显功能”不再占据重要位置。因此,老年人对于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潜功能”的发挥上。[2](218)我国社会中,很多老年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着年轻人,如料理家务、照顾孙辈等。老年人的经验以及各种经历对于子孙辈都是社会体验的一种参考和影响,传统观念中老年人的地位决定了老年人传承着社会的文化价值,他们行为所蕴含的深层次作用,对于整个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老年人这种家庭个体的“潜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社会对于老年人的主要认识。老年人也将对家庭发挥的作用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很多老年人都将家庭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认为自己只要开心、没有病痛、不给家庭增加负担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在社会参与的类型上更多的倾向于休闲型、娱乐身心的活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社会参与应有的公益性和志愿性则没有太多涉及。这种“潜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是社会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老年人对自我认识的影响。社会需要老年人发挥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承作用,这需要老年人走出“个体性”的圈子,能够将参与融入到更为广泛性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更多的社会参与来进行继续社会化,实现老

有所为,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并能发挥出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社会倡导积极的老龄化战略,侧重老年人的角色和价值发挥,老年人不仅要保持身心健康,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人的“潜功能”不仅仅是对于家庭物质和情感纽带的支持,还需要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公益性质的回归。很多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参与对社会的重要影响,缺乏对于自我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忽视了社会参与所能带来的社会作用,目光仅局限在参与带给自我的作用上。社会文化观念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就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老年人对于家庭事务的处理和观念会影响到子孙辈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因此,老年人的潜功能的发挥不能仅仅是对家庭的支持和回归,需要的是对整个社会作用的发挥。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继续与社会保持联系,维持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既能发挥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即利用自我的群体优势为社会贡献力量,又能在参与中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正视自己的位置,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都是继续社会化的体验。

(三)几点建议

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正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和精髓[4](6)。本文认为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既需要宏观层面上即各类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制的确立,重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大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发掘社会资源,倡导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更为人性化的社区环境。也需要从微观着眼,发掘和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和热情,鼓励老年人转变其对自身消极的角色定位,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创造具有社会意义和得到社会承认的新角色,将视野从家庭的狭小圈子中投射出来,不断提高自我的社会意识和公共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宇栋.城市老年居民社区参与研究[d]. 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4).

[2]陈涛.老年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窦金波.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j]. 济宁学院学报,2010,(8).

[4]刘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和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0).

篇2: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2015402023 李玉卓

摘要: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女性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政治主体。女性参政是实现男女平等的主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女性参政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很有意义且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的政治参与及传统女性参政观,并分析传统政治参与是如何将女性置之度外的;后又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入手,介绍了各个流派及其主要思想,并重点分析了女权主义下的政治参与思想;最后反思女权主义政治参与思想的不足及其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关键词:女权主义思想;政治参与;女性参政

女权主义是西方新兴的政治思潮之一,是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20世纪60年代赫然崛起,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此后时起时浮,总的来看影响在扩大。从18世纪末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完成历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理论著作《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判》至今,女权主义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形成了从平等权到社会性别再到公民权的理论转向;同时,女权主义作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和运动,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和剥削,追求良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一、传统政治参与及传统女性参政观

(一)传统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可见民主与参与总是息息相关的。政治参与自身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行为,是民主政治在两个层面上的结合。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是民主所必须包含的基本元素,在实践中,政治参与的充分与否,还检验着各种民主理念的实现程度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民主理论对政治参与有不同的诠释:

古希腊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其民主政治的核心制度,根本上就是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直接决定重要政策。除此之外,全体公民也有资格参加抽签,以期出任“审议委员会”委员,从而按月轮流主持“审议委员会”,决定经常性的政治事务。人们对政治的参与既形成了制度化的途径,又形成了可贵的参与传统。雅典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贯彻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相应的是,形成了具有广泛性,直接性,制度化和程序化特点的政治参与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自由主义民主观下的政治参与强调在自由竞争的体系中,保护每个人遵循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以此来包容社会的多元分歧;以卢梭为代表的古典民主主义强调普遍参与式的直接民主,反对代议制。卢梭认为“由共意构成的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只有共同体的公共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英国式的代议制并不是自由的制度。”;约翰*斯特劳斯*密尔的代议制民主理论认为,公民参与与精英统治是结合在一起的。公民以民选代表为中介手段参与决定集体意志,选出的代表再通过政治机制对公民负责;而精英民主主义者亨廷顿和纳尔逊强调,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①他们将政治参与的主体限定为“公民”,排除了职业政治人士;多元民主论的核心观点是各种社会组织分享政治权力,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民主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不是宪法或程序上的分权制衡,而是现实社会中的多元制衡决定了民主的水平。达尔文发展高度竞争的政治体制和总括政治参与相互独立的体制,即所谓的多头政治。②

(二)传统政治参与理论中的女性政治参与观

西方政治理论对于女性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将男女的性别差异建立在二元分类的基础上,即:一方面是属于男性的理性、灵魂和理念,另一方面是属于女性的感性、肉体和现象。或许正是这种二元化分决定并强化了性别的差异,那些男性性别的特点是柏拉图所推崇并且强调的,是永恒不朽的,而那些加之于女性身上的特点则受到贬低。亚里士多德也明确作了这样的区分,他说“按照女性的目的,她们生来就是受男人统治的。女人更亲近‘自然的’或生物功能,即生育、烹饪食物和护理。与男人相比,女人拥有更少的理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2007.5 ②周婧婧《西方女权主义政治参与思想探析》2008.4,湖南大学

性,因而不能成为城邦内部秩序的一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男人是具有理性能力而完整的人,他们“天生比女人更适合于下命令,天生更适合于统治”,所以他认为妇女不适合参与政治领域。而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卢梭也并没有把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给予妇女,而是以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来论证“父权制”理论,以性别自然目的论的神话来论证传统的性别分工,从而把女性置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卢梭认为,男女两性的特质和能力是不同的,两性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是由于这种生理上的差别所决定的——男人成为公民,女人成为妻子和母亲。

在以上的文化语境中,很自然地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逻辑推理,即社会政治秩序是由那些有理性的人相互合作组成的等级制体系,理性程度越高,在这个等级制社会体系中的位置也就越高,而女人因先天缺乏理性,在这个等级体系中只配受男人的支配,处在最低的等级上。如此一来,女性就顺理成章的沦为“二等公民”,她们被认为不适合对政治说三道四,没有能力作出政治判断,从事政治活动也缺少远见卓识。

二、女权主义主要流派及其政治参与思想

(一)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亦称平权女权主义,主流女权主义,是女权主义最早的流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其为自由主义思想在两性关系的应用,主要代表白人中产阶级妇女的利益。自由女权分子认为,两性同有理性,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主张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在现行的政治和法律框架内改善妇女处境,要求国家和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保护妇女。③

在国家职能这一领域,自由女权主义的主张有一个显著的历史性变化。在20世纪中期以前,她们一般来说从个人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政府干预,甚至不欢迎议会通过任何保护妇女权益的立法。觉得无论这类活动意图多么良好,实际上却将妇女视为弱者,从而有意无意的侮辱了她们的平等人格,同时妨碍了她们的自由发展。因而这派人主张,妇女解放的主要途径在于个人努力,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与异性和同性进行竞争。如果社会上还存在某些平等竞争的障碍,自由女权派认定,那必定来自政治和法律领域。只要妇女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并且取消性别歧视性质的传统立法,自己的命运就会迎来根本的 改观。显然,这种立场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传统自由派反对任何强制、鼓吹放任原则的态度是一致的。④

从20世纪50和60年代欧美开展普遍的福利国家以来,自由女权派内部的立场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折,与整个现代自由主义运动一样,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对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事实上来自私人垄断势力,而不是现代国家的政府。所以他们积极支持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广泛的干预,其中包括保护乃至优待妇女的立法和政策,例如对养育子女的单身妇女给予政府津贴、企业优先雇佣女性求职者等等,以补救自由竞争所不 可避免的极端后果——弱肉强食,实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制度 ③邵鹏,《西方政治思潮》,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第312页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8页 ④所能够接受、起码能够容忍的社会公正。弗里丹就是其中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她在自己的后期著作《第二个阶段》(The Second Stage,1981)中转而强调,两性的平等待遇绝不能机械地被理解为两性的相同待遇。自由女权派的这个分支称为福利国家自由女权派,坚持自由女权主义传统立场的人仍然沿用自由女权派泛称,双方从未因为分歧而公开分裂。

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制运动出现危机,自由女权派支持国家干预的立场也招致了种种非议。姑且不论其他政治思潮,其他女权主义流派的攻击,仅在自由女权主义内部,受到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影响的女权分子就大发批评意见。她们指出,广泛的国家干预旨在减少妇女对单个男性的依赖,但在无形中增加了妇女对政府的依赖,而归根结底,现存的国家还是男性所把持的男权制国家。社会女权派和激进女权派则指出,资本主义的国家绝非中立公正,社会上的各个群体和集团所处的地位大不一样,指望政府来实现两性平等只不过是一厢情愿。

(二)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亦称文化女权主义,属于女权主义的新兴激进派,主要代表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她们在20世

⑤纪30年代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如果说,自由女权主义还没有认识到父权制这一主要概念,那么激进女权主义 则把父权制概念置于理论中心的地位上,激进女权主义认为父权制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并且主张以私人领域(家庭或者卧室)为主 ⑤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要战场,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激进主义涌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值欧、美、澳的政治动荡达到高潮之际。一部分激进妇女突破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框架,开始“闯入”私人生活领域,声讨性别支配本身。她们提出“私事就是政治”的新口号,在思想、理论乃至实践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并且有所建树。激进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K.米利特,在她风靡全球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引入了“父权制”这个概念。米利特指出,妇女的苦难就来自于父权制。按照她的理解,政治无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那些具有权力结构的关系与组合”。两性关系历来以权力为基础,因而具有政治性质。⑥男权包含两个侧面:丈夫支配妻子,长者支配幼小,两者互相关联。米利特认为,男权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最普及的意识形态,并毫不含糊地体现出它根本的⑦权力概念”。它无处不在,完备无缺,反而显得自然而然、隐秘难寻。它远远超出形式上的权力制度,构成所有社会的共同基础,可以脱离阶级或者种族因素而独立存在。米利特认为,父权制的维系主要靠“内心的殖民化”,即家庭的社会化灌输,以及社会在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价值传播。此外也依仗经济剥削和暴力压制,包括家庭暴力和性暴力。不推翻父权制,改变性的内涵,两性绝无可能成为平等的伙伴。

⑥⑦[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36-39页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38页

激进女权派不遵循传统政治哲学的常规——以国家为中心议题。在她们看来,国家不过是男权的一种展示,借公共事务之名,为私人领域里男性的家庭需求和性需求服务。因此她们不接受自由女权派的 国家中立论,并且作了全面的批驳。激进女权派认定,国家的结构和制度完全是按照男性的意图设计的。立法机关毫不反映妇女的要求,虽然宣扬形式上的两性平等,实际上却在让男权合法化。议会授权行政部门干预社会生活,看似试图改善妇女的处境,结果却强化了男性的国家,使之得以借反色情之名打击自有自愿的女子同性恋。福利政策提高了妇女的依赖性和从属性,而非独立性。喧闹的多党竞逐纯粹是男子的游戏,表现其自私、好斗的劣根性,与妇女毫无关系。

(三)社会女权主义

社会女权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在两性关系领域的应用,把性别压迫和剥削看做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副产品。它认为两性平等主要取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但也注意吸收、结合自由女权主、激进女权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等其他女权主义流派的某些理论成果(如个人自由、男权制、潜意识分析等)。主张以激烈的方式争取妇女的解放,有时不惜采取破坏手段以示抗议,主要是纵火。⑧

社会女权主义提出双重体系,米切尔和哈特曼是主要代表。她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看重阶级斗争而轻视性别斗争,主张阶级关系和男权制应具有同等重要和独立的地位,因而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两个 ⑧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目标。在她们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过于简单,忽略生殖,性生活和社会化等因素,单纯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归结为经济剥削。同时自由女权主义的社会改革和激进女权主义的生理革命也并不现实,普选权、同等的教育、现代科学技术都不足以解决性别歧视的问题。⑨但另一方面,社会女权主义又无法具体阐明取代男权社会后的社会将会是怎样。

在社会女权主义一元制理论中,父权制与阶级关系仍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与二元制理论不同,在一元制理论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二元制理论中并列或平行的关系,发展成了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关系。代表人物艾里斯*扬认为阶级关系和父权制都有自己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她的《超越不幸的婚姻——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中说:“我很难设想,反对父权制的斗争作为与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截然不同的斗争能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妇女生育权利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处在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的前列。如果某个问题可以作为涵义特殊的、与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截然不同的反父权制斗争的问题提出来,那么谁都会认为这是对的。但是,现实斗争已经是并且应该是反对我们生活在其中一体化的、有毒的资本主义父权制。”而且,扬等人相信,不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此,“在每个历史时期,父权制的性别结构都与当时的社会阶级结构结合在一起,从而得以维系自身的存在”。正如琼*凯利所讲:“经济是觉得性别系统的 ⑨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8页 原动力,两性关系的运转依赖并贯穿于社会经济结构”,是“经济和性别系统的互动产生了社会和历史经验;经济和性别都不是动因,但二者同时运作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男性主权的统治结构。”因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父权制度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应是毋庸置疑的。⑩

三、女权主义理论的不足及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女权主义政治思潮对西方政治生活影响日益增强,拥有相当广泛的妇女基础,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影响西方女权政治运动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格局和时代主题的变迁,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判断、理论思维、政治意识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当代女权主义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女权主义各派在相互碰撞中不断交融和渗透,对自由、平等、反抗对女性歧视等研究主题和基本价值进行了探索。女权主义思潮对当今资本主义政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女权主义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女权主义派别繁多,不同派别都在某些方面存有相似观点,同一学派能划又依然能划分出多种思想观点,如社会女权主义一元制、二元制之争,并且缺乏统一组织,很难达成统一的行动,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没落就是证明。第二,女权主义各派别的一些政治观点缺乏科学性,如女权主义确立过强的女性群体意识,过分强调男女差别,并以男性群体作为对立面,这反而强化了男女有别的观念,进而妨碍了女性的平等诉求,这种差别哲 ⑩黄粹《父权制与妇女的解放——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政治思想研究》2003.6,辽宁师范大学

学自然要给女权主义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她们的行动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处于一般运动口号和具体行为性质的矛盾之中。她们希望从与男权对立的斗争中获得女权,却又从女权的获得中发觉始终无法摆脱男权社会的阴影;她们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消灭社会文化造成的性别差异,才能真正解放妇女,获得男女平等,使女性像男子一样介入社会竞争。这当然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当它以性别的形式提出问题时,就造成了理论上的困惑,因为性的自然区别是不能消除的。同时,仅从女性的角度看问题,也会陷入片面,走向另一个极端。

19世纪后期,随着女权主义在西方世界广泛兴起,“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女权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最终得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响应。1906年芬兰妇女最早获得了选举权;1920年美国妇获得选举权;随后英国,法国妇女也相继获得选举权。时至今日,女权主义已经唤醒更多妇女的参政意识,平等意识,她们开始走出家庭,挑战社会传统,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忘我的投入社会政治生活,逐步把局限于男性的政治、经济权利扩大到女性阶层。甚至有妇女直接介入政党政治生活,在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中,她们开始改写已有的法律条文,代之以对妇女更公正,更平等的法规,来捍卫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周婧婧《西方女权主义政治参与思想探析》2008.4,湖南大学 2.孙丽丽《女权主义视角下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的批判研究》2012.3,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

3.徐颖果,殷茵《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2008.1,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4.黄粹《父权制与妇女的解放——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政治思想研究》2003.6,辽宁师范大学

5.张鼎良《女权主义政治思潮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南京大学,《前沿》2010年第16期

6.束顺民《西方政治参与研究述要》2005.5,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7.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篇3: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政策导向为调动企业积极性、实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向。然后, 一方面由于利益分化, 政策、法规缺乏具体可操作性, 影响了这些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导致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基于此, 本文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动机。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学者谢尔顿提出。1979年, 卡罗尔 (Carroll) 对企业社会责任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对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方面期望的总和 (2) , 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方面:经济方面、法律方面、道德方面和慈善方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 涵盖了各个方面, 如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其他企业、社区、媒体等。2006年, 美国学者乔治·恩德勒 (George Enderle) 在卡罗尔的基础上, 从经济责任、政治和文化责任以及环境责任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进一步归纳总结。其中, 文化 (教育) 责任第一次出现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的贡献。在我国, 企业社会责任在本世纪初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卢代富指出: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3) 。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明确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 企业的教育责任

教育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种教育责任。对内即对本单位员工的培训;对外则是企业通过对教育领域 (主要是职业教育) 进行投入, 影响未来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 承担对其教育的责任主体也就由学校变为企业, 企业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学校教授的专业知识理论偏多, 学生到企业后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为了使毕业生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尽早地介入学校的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4) 。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企业的发展要想保持长久稳定, 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 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就是很好的做法。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并不重视, 在校企合作中表现的积极性不高, 即使表面上参与了职业教育, 但主体意识不强、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程度较浅, 长此以往, 遭到损失的最终还是企业本身。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分析

(一)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要素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并不是为了保障社会利益而去牺牲企业利益。根据利益相关者有关理论, 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要给予应有的保障。当企业的行为与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要求相背离时, 企业将遭受到相应的惩罚。显然, 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多方力量的驱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要素主要有三方面: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和道德动力。

1. 经济动力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保证生存的首要条件是要获得利润, 因此, 经济因素成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最大影响因素。如果缺少经济动力作用, 企业不会主动去承担教育责任。经济动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履行教育责任而给自身带来的直接收益,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高素质的、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 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 企业履行教育责任可树立良好的形象, 企业的形象则会间接影响经济效益 (5) 。

2. 制度动力

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 必须遵循相关的制度要求, 这就是制度动力。法律法规有着很强的强制作用, 制度可以规范企业的行为, 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限制和惩戒企业的不当行为。因此, 制定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并有效地实施, 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3. 道德动力

任何企业要想长期生存, 不仅需要遵守法律, 还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动力上, 企业履行教育责任的意识、企业教育责任的媒体关注度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取向, 都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

(二)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模型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要有“市场拉动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动力模型。相对占优势的模型是“政府主导型”。首先, 企业的市场化性质决定了企业不可能自发地去承担教育责任, 为了达到自身的经济目的, 企业完全可能会放弃履行教育责任。企业是以营利为最终目的, 而职业教育的经营投资高、收益周期长, 并且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 投资职业教育的回报较低, 因此, 离开政府的约束和引导,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不现实的。其次,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合作共赢的一种组织形式, 但是, 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因而在“市场拉动”模式下, 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合作的双方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如何获得更多利益, 而把社会责任放在次要地位, 从而很难实现长久性、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协调。最后, 政府主导是促使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催化剂。政府承担着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义务, 职业院校主要由政府设立, 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主要由政府制定, 社会新闻媒体也主要由政府掌控, 因此, 政府在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催化剂。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原因

尽管校企合作已经提了好多年, 但目前来看,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是缺乏足够的动力,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够, 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及法规已经不少, 但主要只是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 (6) 。而在校企合作方面, 在法律法规中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只是提倡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没有奖励, 企业不参与也没有处罚措施, 导致企业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没有足够的动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心, 提高企业参与自觉性

国家的经济建设离不开企业, 企业是国家主要的经济体, 自然有义务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所以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提高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自觉性, 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认识层面上来说,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企业的参与, 整个普通教育的模式及质量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职业教育不一样, 企业是否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及教育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进一步提升认识, 深刻理解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 职业院校需要企业的合作参与。从行动层面上, 企业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这也是助学的一种形式, 有时比直接用钱来资助意义更大。企业要摆正姿态, 积极主动地参与, 合作逐渐由浅入深, 扎实提高校企合作效果, 与职业院校一起, 共同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五、政府主导, 建立激励机制

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但是仅仅依靠企业本身, 增强责任感也许只是一句空话。因此, 选择最佳的动力模型, 即“政府主导型”,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采取加强政策引导,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法律制度, 积极协调关系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促使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六、结语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加强, 首先应该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然后从行动上逐渐履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中,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从教育角度立法来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 同时更要从企业的角度立法赋予企业的培训义务及标准要求, 通过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7) 。

注释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5) .

2 Carroll, Archie B.and Buchholtz, Ann k.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M].Cincinati, Ohil: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2000.

3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 陈仙.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08.

5 张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分析与应对措施[J].铜仁学院学报, 2015 (2) .

6 侯炜征.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11) .

篇4: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关键词: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模式构建

1 社区参与理论概述

1.1 社区参与的定义及内涵

所谓社区参与,广义上讲,既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与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成果的分享。根据以上定义,社区参与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①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这里的社区居民不仅仅包括行政区域的社区居民,更包括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社会团体等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企事业团体及个人。

②社区参与的客体是能体现当地居民利益或与大部分居民利益相关的各项事务。范围涵盖各个方面。

③社区参与的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不单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是为了居民的自我价值、自身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实现。

④社区参与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社区及居民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1.2 社区参与的类型

由于划分依据不同,社区参与的类型有多种表现形式,不过经常被运用到旅游规划开发方式是根据社区的发展阶段、参与规模划分。根据社区居民的发展程度,可以将社区参与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全面参与四个阶段,其发展阶段与参与人数呈近“s”形。

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2.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依据

2.1.1 灵活掌握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保证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乡村旅游开发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政策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充足、管理机构组织是否完善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当地村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吸引更多的相关主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再不断地提高当地村民参与程度。

2.1.2 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成果看,是为了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伴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从我国目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产品以果品采摘和农家乐为主,而这些旅游产品除了果品采摘、农事体验过程及农家乐之外,并没有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内涵。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角度出发,注重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1.3 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增加税收,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甚至有些村民也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开发的初期或许不会出现,但是短期的不出现并不代表永远的不出现,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了,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当地村民。但是村民由于资金、知识有限,他们并不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一点看,当地村民的利益是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2.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根据社区参与理论,“政府+企业+农户+村委会”模式在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的同时,也最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当地村民的利益,同时也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部分主要从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及职责分工来构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1 政府。角色扮演: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要充分地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资金和基础设施上的支持。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政府除了要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不仅仅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要有政策上的支持),还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职责分工。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一方面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参与者的参与行为提供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要与当地旅游局搞好合作,充分利用旅游局的专业优势,吸引一切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企业和资金加入到马耳山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行对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设施不仅仅决定着景区的可进入性,另外,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对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其他参与主体的监督和引导。于各参与主体参与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偏离,这就要求政府对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其具体实现途径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其他参与主体根据景区的发展规划调整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参与者农户的旅游经营素质等等。

2.2.2 旅游企业。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

职责分工。景区规划。旅游企业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它的第一项职责就是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此可以设立景区规划处,景区规划处的职责不仅仅是落实景区的各项规划工作,同时它还包括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组合。

做好游客的接待服务。游客服务中心不仅仅要做好游客的接待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接待游客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另外还要对景区附近的摊点、商贩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乡村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

加强景区管理。为加强景区管理,可以设立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主要负责景区的卫生、安全以及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同时也负责景区内的其他琐碎事务的处理。

提高景区工作员工的职业素质。为提高景区员工的职业素质可以设立人事处。人事处不仅仅要加强对本公司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也要设立农户培训处,对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定期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旅游公司平时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中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水平。

加强对外联系,拓展营销渠道。为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为此可以设立外联部。外联部不仅仅负责景区的对外宣传活动,同时更是负责景区的对外联系。

2.2.3 农户(当地村民)。农户的参与不仅仅为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参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中,农户的参与是必要而重要的。虽然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仅仅是参与者的角色,但是他的意义却不仅仅如此。

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农户在开发模式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由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决定的,从他们对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来讲,农户的参与有利于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日益完善,农户在模式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根据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农户在模式中的参与主要是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农家乐”的经营者及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者。

职责分工。旅游企业的员工。农户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根据旅游公司的岗位职责开展相应的旅游经营活动,比如景区的售票员、清洁员、旅游接待者等。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由于模式开发机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再加上农户自身旅游素质也不高,因此,农户在企业中只是负责景区的日常管理活动。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景区规划及发展战略、品牌塑造等问题中来。

“农家乐”经营者。农户不仅仅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在“农家乐“模式中,农户更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及服务的提供者。对于乡村旅游游客来讲,他们来农村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体会农事采摘的乐趣,更重要是感受农村独有的乡村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而这些只有通过与农户的亲密接触才能体会得到,因此,在“农家乐”产品经营方面,必须有农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才能激发农户的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旅游产品的原汁原味。但是在“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及经营

管理方面,农户要听从专家及旅游公司的建议,接受旅游企业的培训及村委会的监督,以保证“农家乐”产品的质量。

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对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主要是指农户听从村委会的安排,参与旅游公司组织的乡村民俗活动,按照景区规划的内容,在规定的区域根据相关的规定经营土特产的买卖生产。

2.2.4 村委会。由于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的地位仅靠政府是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再加上,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政府、旅游企业、农户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难免会做出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因此,在马耳山模式中,需要村委会的介入,它不仅仅是农户利益的代表者,同时,它的介入也有利于协调三者的矛盾,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村委会在模式中由于职责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

角色扮演:农户的组织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者。

职责分工。农户的组织者。在该模式中,村委会通过契约的方式以旅游产品的销售、旅游服务的提供为连接纽带,把农户组织起来,一方面为农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解决部分农户民族特色产品销售的困难,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提高农户在该模式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对农户的管理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技能。旅游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就是通过村委会实现的,其具体合作事宜有公司的外联部与村委会商量并确定最终的方案。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者。村委会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者,一方面要加强与农户、旅游企业及政府的联系,对三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对三者的矛盾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调节解决,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外来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比如,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列入研究课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还有吸引专家学者加入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实时分析解读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及时发现及解决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时少华.基层政府在发展社区旅游中的行为分析[J].商业研究,2013(4):151-157.

[2]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4):36-41.

[3]郭舒,王艳平.旅游规划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篇5: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一、相关概念引界

1.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个人或团体以某种方式涉入政治过程并对政治系统的运行及其结果施加影响的努力和活动[1]。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政治参与, 则是指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影响社会公共事务的决定及政府决策的行为[2]。

2.高校社团组织

高校社团组织是以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托, 以大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发建立起来的, 有着既定目标和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助性组织”, 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3]。

二、高校社团组织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校社团组织政治参与现状

据调查显示, 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社团组织, 6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过社团, 而大部分社团在日常管理、组织活动、学习培训等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政治参与的内容。可以说, 高校社团的存在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组织化平台, 成为大学生了解政治、学习政治、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

2.对高校社团组织政治参与的问题分析

目前社团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引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文艺性、娱乐性社团居多, 理论政策性和学术性社团较少, 缩小了学生参与政治的平台;二是缺乏专业的、有效的指导, 导致学生社团的政治参与往往是自发的, 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三是社团规模和成员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了政治参与水平的发挥;四是关于社团的相关制度规定不完善, 难以形成对社团政治参与的有效引导等。

三、“软硬兼施”拓宽高校社团政治参与渠道

基于上述讨论, 笔者认为应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拓宽高校社团政治参与的渠道。

1.“软”件建设

(1) 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窗口, 是以社团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而形成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参与意识。

(2) 开辟社团活动网络专区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新型的参与模式, 并以其参与面广、信息传递迅速等特点占据了政治参与方式中的重要位置。

2.“硬”件建设

(1) 建立“1+x”教师辅导队伍

要着眼于建设一支专门的教师辅导队伍。每个社团都应有一名固定的指导教师, 负责社团发展中大方向的把握。此外, 还应根据社团性质、活动开展情况、阶段性发展需要等, 不定期邀约专业教师、知名教授、社会名人等进行辅导, 形成“1+x”的立体式、全方位教师指导队伍, 从而提升社团成员素质和社团的整体水平。

(2) 完善社团相关制度

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社团政治参与水平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团自身的制度;二是学校对社团管理的制度化规定。正是规范、完善的制度的存在使社团政治参与做到了有章可循。

(3) 加强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引导

笔者认为, 在高校社团组织中成立党团组织的确可以提升社团成员层次。在有条件、社团发展较成熟的地方可以尝试在社团内成立党团组织, 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但在条件不成熟或规模较小的地方则可以通过重视对社团骨干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吸收学生干部加入社团组织等形式实现社团整体政治参与水平的提升。

(4) 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一方面应加强社团间联系, 使不同社团间可以互通信息, 增强社团活动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计划的组织各种知识竞赛、理论报告会、专题讲座、讨论会等活动, 并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各种有效媒体扩大这些活动的影响, 让青年学生在接受社团活动积极影响的同时,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4]。

四、小结:高校社团组织政治参与的发展预期

民主政治历来是社会政治发展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迅速发展并被广泛认同的今天, 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其水平高低被誉为衡量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 其本质要求人民对政治过程的自觉参与。大学生社团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 他们的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 影响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因而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认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民主政治理念的传播、高校社团政治参与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拓宽高校社团政治参与措施的推进, 高校社团政治参与的水平、层次、方式及组织化程度等都将会有所突破, 并朝着良性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80.

[2]蒋研川, 刘佳.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167.

[3]陈旭雯, 傅阳栋.加强高校社团建设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J].黑河学刊, 2011 (5) :131.

[4]许均招.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295.

上一篇:全国信息化技术大赛比赛说明下一篇:宣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