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从大众音乐文化背景的宏观角度出发,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对学前音乐教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辩证地论述大众音乐文化传播对学龄前儿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且提出适应大众音乐文化影响且改变学前音乐教学现状的实施对策,并对有待解决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功能下的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育功能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1:

例谈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音乐教育中嵌入德育的策略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而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回归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践行中去,确保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德育能够并驾齐驱,由此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培育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样的理念,对于立德树人与高中音乐教育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且结合高中音乐嵌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案例,探讨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立德树人;德育渗入

传统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审视音乐作品,夯实音乐知识基础,进行歌曲的演唱,往往不会关注音乐情感教育,音乐德育等板块,这样就难以进入深度的音乐教育格局,这种音乐教育倾向,显然与当前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不吻合。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就需要懂得在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嵌入立德树人的理念,继而切实地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联。在当前核心素养时代下,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效地落实德育渗透工作。高中音乐教学中,不仅高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方面的教育素材,而且音乐作品中也有很多德育方面的素材。为此,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落实德育是不可绕开的教育話题。文章基于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先论述高中音乐教育与德育的逻辑关系,接着从四个不同教学策略上具体谈谈如何有效落实音乐德育的方式或者方法。

一、高中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要将立德放在理想、事业和知识思想之上,将立德作为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性任务,这就需要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继而切实将其与学科教育关联起来,由此架构更加理想的综合素质培育格局。对于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也需要将德育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切实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嵌入德育的元素,架构德育的情境。再者,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版块之间关系的妥善处理,很明显在这些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很多都牵涉到德育的版块,与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联,也是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节点。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音乐教育中嵌入德育的策略

无论是推动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还是实现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都需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去,嵌入德育元素,架构德育环境,由此确保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不断提升。在此历程中,需要关注的节点有:

(一)深度挖掘高中音乐教材,架构情感教育情境

高中生的音乐课程,多数都是围绕着高中音乐教材来展开的,这是他们艺术鉴赏艺术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高中音乐教材的价值,切实地进行研究,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构建情感教育的情境,依靠这样的方式切实地实现高中音乐德育效能的发挥。比如:《祖国颂》作为纪录片的主题歌曲,其描写了祖国大地的山川壮丽,描述了人民在迎接社会主义时代的兴奋心情,展现的是对于祖国的拳拳爱国之情,因此可以将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在课堂上教师会将情感体验、情感激发、情感感知作为焦点来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优化:以多媒体来播放对应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渗透的情感。在此环节教师会嵌入作者的背景介绍,对于1958年元旦献礼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确保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继而,引导学生对于歌曲不同部分的情感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描述的景色,展现的是激动的情感,一开头会以男高音领唱和合唱的方式来进行,展现出旋律悠长和开阔的特点,再者有优美的复调合唱,有秦腔的特点,此时教师会引入一些秦腔的素材,让学生有初步感知,再者朗诵对应歌词,配备2/4的拍子,由此转入节奏明快的状态。第二部分,学生在聆听和鉴赏之后,认为这部分的旋律是悠扬的,教师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民族特色挖掘上,让学生在领唱和合唱的过程中,感受d小调的特点,继而进入对应丰收的情境中去,由此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一部分的变化反复状态,节拍会发生改变,气息会更加宽广,意境也会更加壮丽,由此让学生去感悟其中的民族自豪感,那是一种对于祖国昌盛的期盼之情。

(二)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历程中,渗透音乐德育的理念

高中音乐具备德育的功能,要懂得切实结合高中音乐教育的特点,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版块的优化,由此切实实现音乐德育理念的渗透,这样也可以实现高中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之间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关注的焦点有:在音乐教育的契机中,立德树人,确保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识别,确保他们能够进入真善美的体验格局中去。比如:在学习《一杯美酒》的时候,引导学生去鉴赏这样的歌曲,学生可以在聆听之后阐述自己的感知,这是一首维吾尔族音乐歌曲,整个歌曲的节奏是十分鲜明的,并且旋律十分优美,在这样的歌曲情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情绪是奔放的,情感是浓郁的,其很好地展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保持信心,并且依靠歌曲舞蹈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情感。在这样的鉴赏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和调式知识有着一定理解之后,还可以进入更加理想的德育格局中去。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高中生,面对着诸多的压力,应该以如何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大家是希望像维吾尔族音乐中那样潇洒热情地活一回,还是总是消沉地去面对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呢?”在这样的德育话题探讨中,学生开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谈论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生活中的挫折或者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能够保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并且积极进取,为改变生活面貌而努力。这样的过程也是很美的,如同歌曲中一样,能够对于未来保持信心,并且可以笑对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就是说,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切实结合音乐教育教学的主题,思考音乐对于人们情绪、人们价值、人们思想的影响,继而确保学生能够对于正能量、对于正确价值观有着一定的认知,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寻找真善美,由此确保音乐德育可以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依靠音乐教育活动的优化,嵌入立德树人理念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契机都可以嵌入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可以依靠感悟自然渗透的方式,传递音符中的信息,音符中的特质,因此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实现音乐内涵的挖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高中音乐教师能够切实采取措施,实现音乐活动的优化,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比如:在《命运交响曲》学习的时候,课堂主要会以欣赏为主导,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音乐的内涵,会在课堂开展之前,引入创作背景的知识,无论是创作时间,还是创作者的精神状态,都可以在此环节呈现出来,这样的知识将为学生后续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奠定良好的基础。再者将欣赏教学的焦点放在交互上,让学生来讲述自己听歌的感受,理解明快的节奏与生命热爱之情的关联,倡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述歌曲中的形象:面对曲折的命运,艰难的处境,从来没有放弃抵抗,放弃抗争,以顽强不屈的状态去面对生命,去面对命运。在这样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意识到音乐作为人们情感流露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与命运之间的战斗已经开始,开门见山的音乐格局中,仿佛给学生打开了新的世界之门,在这里学生需要思考音域、旋律、情感、气势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导人们启迪人们以抗争者的身份融入实际的生活生存中去。在鉴赏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我希望大家能够清晰地记住这样的旋律,在自己遇到任何困难或者痛苦的时候,都能够以抗争者的身份融入进去,去面对命运,而不是去躲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在未来遇到更加大的问题和困难,此时也需要我们能够像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样果敢,一样坚毅,一样不屈不挠。很明显,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优化中,教师切实找到了立德树人与音乐教育的桥梁,自然可以进入更加高质量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格局。

(四)在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过程中,融入德育的元素

新课改对于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确保学生可以在自身音乐认知基础上,进入创作的状态,实现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的锻炼。因此创作版块是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版块之一,在此版块开展的时候,也可以切实实现德育元素的融入。比如:在高中音乐《沂蒙山小调》学习的时候,音乐知识的学习会成为基础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对各个部分民歌的创作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夯实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开始以更加理性的視角去审视什么是鱼咬尾创作手法,什么是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对于此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结,建立对应的知识体系。再者教师会在此环节切实发挥指导的效能,确保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对应的创作路径,并且鼓励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旋律,进入歌曲创作的状态,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歌曲话题,设定对应的情境,然后切实进入对应创作的格局。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建立能够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平台,进入原创歌曲创作比赛中去,在这样的比赛活动中,学生对于祖国民族文化的认知会不断提升,对应的情感也会不断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可以进入更加理想的音乐文化感知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是很容易抵达心智,很容易抵达心灵的,要懂得切实利用音乐创造创编活动,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嵌入,实现德育内容的融入,由此确保实际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不断提升。

结束语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这个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需要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合理地将立德树人理念与音乐教育关联起来,在此过程中的渗透,需要从内容渗透的角度入手,从教学策略渗透的角度入手,从环境渗透的角度入手,由此架构更加理想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格局,切实发挥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效能。只有真正地将立德树人落实于高中音乐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灿.高中音乐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J].当代音乐,2019(1).

[2]周晓梅.高中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6).

[3]钟子盈.如何把德育工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渗透到高中音乐教学中[J].北方音乐,2019(9).

[4]张楠.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及实现方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9(14).

作者:张碧兰

德育功能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2: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学前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从大众音乐文化背景的宏观角度出发,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对学前音乐教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辩证地论述大众音乐文化传播对学龄前儿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且提出适应大众音乐文化影响且改变学前音乐教学现状的实施对策,并对有待解决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学前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大众音乐文化迅速发展,一片繁荣的今天,学前音乐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音乐文化因素的影响。成年人拥有成熟的心智和鉴别力,可以对大众音乐进行甄选,对不同类型不同品位的音乐作出的不同的判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未成年人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心智还不成熟,对大众音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所以他们接触到什么样的音乐,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音乐可以对儿童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高层次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育;反之,消极低俗,充斥着负能量的音乐则会对学龄前儿童的审美品位造成负面的影响,降低他们的欣赏水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教育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当今社会,各种品位音乐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学前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大众音乐文化发展状况

大众音乐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一枚璀璨的星星,镶嵌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给人们高雅愉悦的审美享受,影响着社会的诸多领域。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更为方便和快捷,大众音乐已经影响到了千家万户,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学龄前儿童作为学前音乐教育的主体,因此,大众音乐文化对学龄前儿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学前音乐教育现状

(一)教育理念

学前音乐教育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为出发点,还包括

音乐美学、社会学,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育承担着艺术教育功能的全部职责,其中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是最核心的内容。只有对学龄前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与熏陶,他们才会对生活中事物的美丑、喜悲、是非进行判断,同时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赞扬、同情与帮助。

(二)教育模式

1.寓教于乐是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艺术中就有一个特点是娱乐性,现在的教育不再单单是指纯理论教育只是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在上面说的方式,而是在教育中渗透着多元化比如:通过游戏和娱乐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热爱学习。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老师就在音乐活动中运用了游戏教学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与认可。

2.学前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在优美、愉悦的音乐中进行,这种教育是无形中渗透子在幼儿的脑海里的,它不像其它学科那样需要语言似的说教表述的那么直截了当。而是想秋风一样轻轻融入到你的内心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

三、大众音乐文化传播对学龄前儿童的利弊影响

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传播迅速,各种文化交织碰撞,大众音乐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特色迅速传播,不断成长,通过各种渠道辐射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而在教育领域中,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文化教育尤为特殊,它会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文化素养、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整个社会为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大众音乐文化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受到高雅音乐的熏陶,屏蔽不良因素的蛊惑。

(一)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对学龄前儿童的积极影响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饮食的习惯、生活的方式、教育教学的方法,都会在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这个如海绵般吸收一切的阶段中,学前音乐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大众音乐,一般拥有优美的旋律以及有节奏的韵律,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要求,能够被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知识结构阶段的人们所接受。

大众音乐文化往往是多元化的,既有经过历史沉淀流传下来的经典名曲,传统民间歌曲,也有为当今时代所熟悉,在当今社会流行的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不管学龄前儿童之前是否接触过大众音乐,是否进行过学前音乐教育,现在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感受到大众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大众音乐多元化的特点,如果让学龄前儿童经常性接触积极健康的大众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与大众音乐文化相关的音乐活动,或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大众音乐学习,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就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身心从而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

(二)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对学龄前儿童的消极影响

学龄前儿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变化性较强。这时接触到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大众音乐文化会对学龄前儿童的审美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在进行早操和课间操的时候,有些老师为了一味的追求刺激、动感,而选用一些庸俗的流行音乐:《爱情买卖》、《滑板鞋》等。这类大众音乐虽然节奏感强、旋律简单,适合进行韵律操活动,但是歌词内容庸俗、消极,学龄前儿童由于正处于变化阶段,往往喜欢模仿,长期接触这类大众音乐,会使他们形成不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学龄前儿童在积极健康与消极庸俗的大众音乐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观、人生价值观等,因此在进行学前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重点强调趋利避害,向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努力。

四、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对策研究

(一)学前音乐教育应与美育相互作用。提高审美

人类认识世界,除了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探索以外还可以利用艺术的熏陶来进行训练,比如:听音乐、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参加音乐会等等的而形式促进美育的发展。音乐对于幼儿来说就是精神的哺乳,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和听到的声音就是非常美好的。这些熏陶来自于我们对于音乐从小就产生一种敏感性。特别是大自然中的各种鸟语花香、野蜂飞舞、万马奔腾、流水淙淙等美妙动人的声音。儿童正好具备喜形于色、感情外显的特点,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好抒发了他们的内心的想法。

(二)学前音乐教育应与德育相互渗透,寓教于乐

古代思想家苟子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人人深,其移风易俗。帮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可知,古代的人们就意识到了音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现在的教学中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器乐合奏还是合唱,都能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遵守规则的习惯,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的的作用。

(三)学前音乐教育应与智育相辅相成,启迪智慧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促进幼儿大脑潜能的发展因此在此过程中强调以训练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主;能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活动中总是借助嗓音、身体动作等方式就是为了锻炼幼儿的身体各部分相应的肌肉;能促进幼儿感知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来加强各感官的协调发展;能促进幼儿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借助一切有利的机会来训练幼儿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全面发展。

五、结语

当今社会,大众音乐文化飞速发展,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应该要符合大众音乐文化的大背景,满足学龄前儿童对现代音乐文化的需要。

作者:黎恬恬

德育功能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3:

论舞蹈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舞蹈是什么,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是对于生命力的展示和张扬,是真正的率性而为,是对人类终极之美的呼唤和乞求。舞蹈是语言,是人类魂与魄的对话,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表达,那就是真、善、美的初始,人类精神的升华。

一、 舞蹈的分类

中国舞蹈和外国舞蹈。

中国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猎、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舞蹈共分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的舞蹈。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其中“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舞、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我国传统中的舞剑、舞刀,以及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身心健康。而“艺术舞蹈”,则是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象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和新创作舞蹈。第二类是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剧舞等。第三类是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和戏剧性舞蹈(即舞剧)等等。

外国舞蹈是指我国之外的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如非洲舞、拉丁美洲舞、俄罗斯舞。其中,源于欧美的传统宫廷舞、交际舞和各种土风舞,经整理规范成为现在的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舞、快步舞和狐步舞。摩登舞的服装和动作特别讲究绅士风度,体现欧美宫廷文化。拉丁舞有伦巴舞、恰恰舞、牛仔舞、斗牛舞,拉丁舞女士动作婀娜多姿,音乐节奏明快,舞蹈充满活力,动作以胯部动作和身体线条的展示为主要特征,追求的则是一种野性美。舞蹈融艺术、体育、音乐于一体,被人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体育和音乐教育的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二、 德育功能

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侧重表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对于大系统来说,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的适应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严格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心;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师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等。

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外部功能。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统对自然界、政界、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德育系统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德育环境对其系统的作用所带来的功能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最终促使德育目标被修订、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德性不断完善。

以上仅指出了德育的正面功能。其实德育还具有负面功能。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德育既可以使个体觉得德性追求是一种享受,又可能使个体把道德生活看做是一种限制、一种痛苦。德育既能够通过控制,引导学生的言行,从而维护现存政治制度的稳定,同时又能够为摧毁现存政治制度准备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育既可以保存、发展现有文化,又可能使现有的文化发展链条中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上述两方面的功能均有正负之分。

在本文中,德育一般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德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人的创新性。舞蹈是否具有德育性?舞蹈作为体育项目,是一种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活动,其本身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完善的规则,凡参与者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范、规则。它是一种具有非常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的人体运动。在参加舞蹈活动过程中,人们要不断地克服体力和心理上的障碍,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艰苦磨炼的过程,是对人的意志、性格、信念、情操的陶冶过程。同时,舞蹈还伴有强烈的竞赛性,在剧烈的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那种顽强拼搏、争取胜利的精神,以及在运动场上所表现的公平、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的道德作风,能给人以心灵美的熏陶。因此在舞蹈运动过程中,人们不但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锤炼。

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较多采用舞蹈选修课和大学生舞蹈社团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种教育方式相对灵活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挖掘其艺术潜力。通过这些课程与活动,培养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掌握、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净化心灵,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大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 舞蹈的德育功能内容

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树立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舞蹈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遵守规则是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具备的体育道德修养。舞蹈的参赛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规则下练技巧,求精湛,在规则中战胜对手,获得胜利。体育竞技诚信的缺失究其原因,也就是规则意识淡薄。因此,在舞蹈的练习和比赛中能够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从而养成诚信品格,懂得在规则下提高公平竞争能力。

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舞蹈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艰苦的。对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正可以通过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受到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的教育,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舞蹈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艰苦、枯燥的训练,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往往经过几千遍、几万遍的反复练习。很多舞蹈的初学者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因此,在舞蹈技能形成的同时,能够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增强练习者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舞蹈一般是集教学、训练、表演等方面于一体,有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这种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配合意识和荣誉观念。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城市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一些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因此,通过舞蹈这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集体舞蹈,是男女合作的群体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练习者的心理全面发展,改变一个孤独少言、消极离群的性情,使心胸变得更宽广,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的精神,使练习者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体育具有竞技性,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舞蹈也是这样。参与不一定都能成功,为胜利者欢呼是应该的,但也应为失败者鼓掌。尤其是那些克服困难,永不放弃,拼搏到底的后来者,更应值得人们尊重。

提高练习者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水平。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人们通过对舞蹈的参与,或体验、或娱乐、或观赏、或竞技,各自找到适宜的角色,并从中受益,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 (黑河学院音乐系)

作者:李静波

上一篇:德育教育的系统性特征论文下一篇:小学心理教育问题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