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视角下的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评述

2022-09-10

教育史纵览,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教育思想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适应幼儿年龄特征;遵循自然、崇尚自然为宗旨;“归于自然”为核心等理论, 更为中国现今幼儿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与启示。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评述

(一) 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 《爱弥儿》开篇就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则一到了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了, 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 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即大自然原本赋予人类的东西, 如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善良的, 可是由于时代的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宗教政策、传统偏见等特征的影响, 这些善良的本性全被毁坏了。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认为儿童每个年龄阶段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 对事情有自己的认知、感情和理解, 教师在教育中应该起辅助作用, 应该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 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驾驭幼儿思想并试图改变幼儿。

(二)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卢梭所说的自然人, 并不是让幼儿脱离现代社会生活, 成为回归到原始社会的野蛮人, 而是相对公民而言的不被传统束缚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自然人不被某一固定的社会地位、社会阶级或社会职业所束缚, 可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自然人不像寄生虫一样依附他人而生存, 他们从事劳动实践并且创造财富, 自食其力。“鹰爸”教育这种极端回归自然的教育方法, 初衷可能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培养幼儿, 但太急功近利, 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父母对幼儿实施教育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 但我们需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发展, 培养的“自然人”而不是“超人”。

(三) 教育要与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对应

卢梭在《爱弥儿》中虚构了一个名叫爱弥儿的儿童, 描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 得出了幼儿年龄发展的自然进程可分为婴儿期 (0-2岁) 、儿童期 (2-12岁) 、少年期 (12-15岁) 、青年期 (15-20岁) 四个阶段, 并指出每个阶段幼儿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由此规定了各阶段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我们这里着重讨论前两个时期顺应幼儿年龄特征的教育。

婴儿期指的是幼儿从出生至2岁, 在这个时期, 幼儿身体软弱无力, 我们应使用大自然赋予儿童的能力, 让幼儿自由发展。儿童期指的是幼儿从2岁至12岁, 处于“理性睡眠期”, 我们应以训练幼儿体能与感官为主, 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感官教育最好的途径是各种活动, 包括教师有意设计的活动和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规活动, 比如, 知道温度感知、物体刺激、美术等可以增强触觉的敏感度, 就可以带幼儿走进大自然, 让他摸摸树叶、小草、鲜花、石头、泥土、各种小动物的皮毛等纯天然的东西;可以使用不同材料的布、不同柔软度的牙刷, 轻轻摩擦幼儿四肢;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安全的美术材料, 让幼儿自己探索用身体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材料的触觉;可以准备一个百宝袋, 里面放红豆、小石子、大米、豌豆、弹珠等各种小物品, 让幼儿接触玩耍。知道对视、动态玩具、观察等可以促进幼儿视觉发展, 就可以采取玩藏猫猫的方式, 挡住自己的脸让幼儿寻找;可以先拿一个幼儿喜欢的玩具固定在幼儿面前, 待吸引幼儿注意力后, 开始上下左右缓慢移动;可以让幼儿观察用教室的扫把能否扫下掉在树枝的上羽毛球。知道唱歌等声乐活动可提高听觉的辨析度, 就可以休息时间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并请幼儿进行描述;可以在家为幼儿打造一个丰富的听觉环境, 多准备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如音乐盒、铃鼓、风铃等。

二、现今幼儿教育的现状

(一) 宠物式、溺爱式的照顾与教育

随着“老带幼”模式的普遍化, 老一辈过分的溺爱、迁就, 导致幼儿逐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 从小缺乏自立自强, 长大后更缺乏自信。神童魏永康在17岁那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离开母亲照顾, 热了脱衣, 冷了加衣这些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 最终被学校劝退。对幼儿的照顾不等于养宠物, 不能衣食住行都被一手包办, 给孩子照顾时多一点放手的意识, 多给幼儿创造与外界接触的环境, 并鼓励独立思考问题。

(二) 注重传授知识、忽略童真

知识的增长并不能带来能力的增长。学前教育时期的幼儿应以游戏为主, 辅以兴趣爱好的培养, 发展思维创造性与想象力, 但大量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把英语、奥数、培训班等负担压在幼儿肩上, 要求幼儿学习多少英语, 背诵多少古诗, 钢琴过几级等, 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步入小学, 家长任务量并没有因为学校课程的增加, 反而几乎占据了幼儿离开学校后全部的课外时间, 周六补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 周日上钢琴、美术、舞蹈等艺术班, 已经成了现今幼儿教育的典型模式, 幼儿每天被各种各样的补习、辅导、兴趣班束缚, 无法体会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欢乐童年, 不仅无法达到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目标, 而且容易培养出“小老头”式的幼儿, 限制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现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 开展“自然教育”的途径:走出教室, 走向户外

随着《爸爸去哪儿》、《放开我北鼻》等一系列亲子节目的广泛开展, 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亲子游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 大部分父母喜欢带幼儿各地游玩, 以为这样就是在开展“走出教室, 走向户外”的方式, 将亲子游等同于开展自然教育, 但这样的认识过于局限。传统教育下的幼儿, 以室内教育为主, 往小了说父母就是在家里面对幼儿进行部分教育, 往大了说也只是在幼儿园内开展各种活动, 很少有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出游。因此我们这里说的“走出教室, 走向户外”是针对于传统幼儿活动范围而言的, 走出学校小教室, 走向社会大课堂, 比如伴随幼儿年龄增长, 不断扩大以家为中心的幼儿活动半径范围, 从社区到临近超市再到附近公园等, 不仅仅局限于家和幼儿园这样密闭的空间范围。

(二) 开展“自然教育”的宗旨:遵循自然, 崇尚自然

“自然教育不等于大众理解的自然教育”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通过各种搜素引擎, 我们可以查到传统“自然教育”的含义为:以自然环境为背景, 以人类为媒介, 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使儿童融入大自然, 通过系统的手段, 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制, 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 越来越多的城镇化, 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日益减少, 尤其是许多城镇中的幼儿, 无法为其提供自然环境这样的教育背景。“自然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针对不同的环境特征, 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理解的自然教育就是, 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发展“生活式的教育” (即教育的生活回归) 。

(三) 开展“自然教育”的目的

教师尊重幼儿个性, 启发幼儿自主学习, 实现幼儿的“被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 养成符合幼儿自然发展的品德。将“传授知识”逐渐等同于“灌输知识”是现今社会幼儿教育中最大的误区。幼儿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知道“是什么”, 并不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

我们要明白自然教育所传递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获得多少被传授的知识, 而是在启发下探索未被开发的智慧;重要的不是自我实现, 而是免于恐惧、获得平静;重要的不是无休止的机械式的学习与忙碌, 而是获得生存能力, 丰富人生。

摘要:卢梭在教育领域, 主张自然教育论, 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教育要适应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 该理论以走出教室, 走向户外为途径, 以遵循自然, 崇尚自然为宗旨;以教师尊重幼儿个性, 启发幼儿自主学习, 实现幼儿的“被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为目的;对当今的教育幼儿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幼儿自我教育

上一篇:电力工程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下一篇: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发展融合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