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2024-05-04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共14篇)

篇1: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2013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整治方案

医院经过2012年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和治理,总体上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得到了提高,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很好,平均使用率为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24%,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值较高(全院DDD值为53.4),临床23个科室中有13个超过医院规定的标准值,超标严重的科室有颌面外科、眼科、骨科、消化内科、急诊、妇产科、耳鼻喉科。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性,部分指标达不到国家要求,原因主要有:

1、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知识水平不够,或思想观念未转变,盲目使用;

2、少数科室疏于管理,科主任没有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3、部分医生医德医风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2013年医院将继续进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处方和住院病历检查,加强临床药师下临床工作,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同时加大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的处罚力度,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结合目前临床科实际存在的问题,2013年医院专项治理的重点和计划如下:

1、大力整治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目前我院部分科室和医生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不重视,2012年抽查的23个科室中有20个科室存在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所占比例为86%,特别是初级职称医生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的现象非常普遍。初级职称越级使用比例为75%,中级职称越级使用比例为33%。

2013年开始,医院要进一步加强有关合理用药的知识培训,采取强有力的处罚干预措施,特殊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住院病人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必须由科主任审核并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方可使用,对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每月进行质控扣分,通报批评,越级最严重的将被停止处方权。到年底基本杜绝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2、治理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档次高、时间过长现象。

我院外科手术特别是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和时间还存在较不合理现象,今年要求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按卫生部规定推荐的常用品种使

用,避免使用档次高、价格贵的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时间原则上要求不超过72小时。

3、整治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及无依据随意更换抗菌药物。

2012年临床治疗用抗菌药物送检率仅为7%,低于国家规定30%。医生对于

抗菌药物的选择依然是以习惯或经验为主,较少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2013年要提高送检率,特别是对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原则上要经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从而做到使用和更换抗菌药物有依据,避免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4、降低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12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53.4,超过国家规定的40标准。2013年医院将每月对各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送检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将有关结果及时予以通报,对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及个人进行通报,对科室负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每月进行质控扣分。力争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强度降低到40左右。

5、整治临床异常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2013年继续对抗菌药物使用量(金额)排名前十位的药品进行统计,分析

其变化趋势,并对使用量出现异常的品种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干预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每季度召开药事会对严重异常使用抗菌药物做出停药处理,对不合理使用的医生和科主任由医务处或院领导进行诫免谈话。

经过近两年特别是2012年的专项整治活动,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所提高,但尚未全部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出的要求,在2013年最后一年的整治工作中,医院将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奖惩制度。对做得好的科室予以表扬奖励,对超标严重且改进力度不大的科室予以批评及处罚,对于不合理应用问题严重的个人,医院将依规给予警告和暂停处方权等处理,从而把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好,把各项制度落实好,建立长效机制,使专项整治活动收到预期的成效。

市第三人民医院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日

篇2: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特殊使用”部分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规定如下:

一、“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1、医院实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度。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4、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5、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程序及方法。

1、一般情况下,使用科室提出申请,由医务科负责召集医院药物治疗委员会专家2人(包括临床药师1人),会诊批准同意后,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开具处方使用,药剂科保留申请表备查。

2、紧急情况下,未经医院药物治疗委员会专家会诊同意或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例记录,并于48小时内办理会诊批准手续。

3、临床科室应提前做好准备,安全、及时的使用“特殊使用”药品。

4、未按照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按照医院违规违纪的相关管理规定处理。

篇3: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HIS系统, 调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病例, 统计、分析各类药品消耗情况、分布科室、用药频度 (DDDs) 等。

1.2 方法

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说明书及相关指南等, 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评价。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 我院159例特殊使用抗菌药物者均为儿童, 其中, 男性患儿96例 (60.37%) ;女性患儿63例 (39.62%) 。患儿年龄的分布情况:新生儿期74例 (46.54%) , >1岁60例 (37.74%) , 1~3周岁16例 (10.06%) , 3~7周岁8例 (5.03%) , 7~18周岁1例 (0.63%) 。临床科室主要以新生儿科最多, 达67例 (42.14%) , ICU 32例 (20.13%) , 儿科60例 (37.73%) 。患儿临床诊断以肺部感染居多, 有90例 (56.60%) ;其次为感染性休克18例 (11.32%) 、化脓性脑膜炎17例 (10.69%) 、同时存在多部位感染14例 (8.81%) , 其他的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7例 (4.4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 (3.14%) 、脓毒症4例 (2.52%)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2例 (1.26%) 、急性肠套叠1例 (0.63%) 、泌尿系感染1例 (0.63%) 。

2.2 细菌分布

159例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均为治疗用药, 病原学送检率达100%, 送检标本中检出123株细菌,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3%, 其中革兰阴性 (G-) 杆菌91株, 占77.24%;革兰阳性 (G+) 球菌22株, 占14.63%;真菌10株, 占8.13%。分布情况见表1。

2.3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159例患者中, 单一用药者112例, 占70.44%;二联用药者41例, 占25.79%;三联用药者6例, 占3.77%。用药时间1~24d, 平均用药时间为9.72d。见表2。

2.4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用的治疗效果

159例患儿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 治愈者63例 (39.62%) , 好转者46例表表22特特殊殊使使用用抗抗菌菌药药物物应应用用情情况况 (28.93%) , 死亡者6例 (3.77%) , 终止治疗或转上级医院者44例 (27.67%) 。其中1例怀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考虑为万古霉素致肝功能异常, 经停药及护肝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患儿以新生儿为主, 占46.54%。其中44.60%为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或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各项生理功能还不完善, 免疫能力低。新生儿细菌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 故病情危重时需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患儿临床诊断以肺部感染居多, 占56.60%, 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位居儿童疾病谱首位是相符合的[2]。

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达100%,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3%。这说明我院临床医师重视病原学检查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能够有目的针对性用药。送检标本检出的细菌以G-杆菌为主, 占77.24%。G-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 G+球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用药频度最高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为美罗培南, 与G-杆菌的检出率高有关, 且该药是一种新型碳青酶烯类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稳定, 对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3], 常作为危重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一线用药, 为减少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 笔者建议在排除中枢感染的危重患儿可选择另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1例可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为1岁10个月的男性患儿, 在给予正常剂量万古霉素次日出现转氨酶明显升高, AST857.0U/L、ALT 487.7U/L, 经及时停药及护肝治疗后转氨酶恢复至正常指标, 考虑为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大。根据万古霉素 (稳可信) 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少儿肾脏处于发育阶段, 特别是低出生体质量儿, 新生儿, 其血中药物半衰期长, 血药高浓度持续时间长, 所以应监测血药浓度, 慎重给药。考虑到我院未能开展血药浓度监测项目, 笔者建议应严格按照《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4]掌握万古霉素的应用指征。

159例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中, 治愈好转的概率为68.55%, 且通过逐份病历的分析评价, 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情况, 应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用药。笔者建议定期对医院现有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金额和用药频度等情况定期调查、分析, 对排序前3名的品种进行重点监测, 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 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加强对医务人员开展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知识的培训, 强化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37.

[2] 陈爱欢, 陈慧中, 陈志敏, 等.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6) :443.

[3] 刘长庭, 王增武.美罗培南临床应用2732例的疗效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 :249-250.

篇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94-01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从而使耐药菌不断增加, 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3]、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日趋严重。抗菌药物都有毒性反应, 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不正确应用抗菌药, 可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4],继而使新的感染、耐药菌感染、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表现为:(1)无指征滥用抗生素,非感染性患者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不当,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用药不当,用药量偏高或偏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和时间不当;(4)不合理配伍;(5)溶媒选择不当;(6)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当;(7)个体给药化问题。

医疗机构要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再加上医务科严格监督管理。下面我从药剂科管理方面阐述几点建议。

1 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工作,抗菌药物首当其冲,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是实现合理应用的第一步。抗菌药物要按要求严格控制购用的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根据药品安全性、疗效、性价比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目录并定期评估,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细致临床药师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日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鼓励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要求医院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配备感染专业专职临床药师。并且,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2.1 临床药师查房:临床药师定期(每周2次)参加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临床药师利用自己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药学信息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在用药实践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用藥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2 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是临床药师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临床药师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不仅可观察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也能了解到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发生率, 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药师及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上报,通过药讯让各临床科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认识,引起注意。对抗菌药物更要严密观察,防止不合理应用。

2.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处方点评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依据,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意识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在全院公示、通报。

2.4 开展药物咨询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临床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收集整理药学信息相关资料,向医护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尤其是患者提供有关药品信息;提供合理用药相关书面资料,如《临床常用注射剂可配伍输液与配伍禁忌参考表》、《临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皮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编撰药讯,报道医院药事讯息、有关药事法规及宣传合理用药方面知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 药师资质管理

对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调剂资格,方可进行药房调剂工作。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方面可治疗疾病、预防伤口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合作加强监督。药剂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细致深入药剂科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等.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8-430

[2] 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杨淑茵.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误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 (14):91-92

篇5: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提出书面反馈意见。

5、每月(季)负责对以下工作内容上报工作:(1)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2)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3)住院用药医嘱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三)检验科

1、每月将各临床科室标本送检率、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报送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学部。

2、对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按月、季做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定期到检验科了解细菌培养情况,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动向,并将耐药菌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

2、每季度将医院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出对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措施。

(五)临床科室 各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负责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科主任及医疗组长定期检查本科、本组使用菌药物的医嘱,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导和组织整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要对本科室20%医师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评价,并填写《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汇总被评价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在次月的10日前,送交医务部备案。

四、加强抗菌药物遴选、购用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的管理。

(二)抗菌药物由药学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三)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四)医院定期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含复方制剂)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制度。

1、根据临床需要,需变更已列入医院采购目录以内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和生产企业者,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提出意见后,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 /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变。

2、因临床特殊需要,需长期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出医院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者,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论证、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向卫生厅提出申请,经卫生厅核准同意后,按遴选程序引进。

3、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而临时使用医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学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次数不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内。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变。

严格控制申请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对同一临床科室在1个月内连续2次以上申请临时采购同一品种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五、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我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全院临床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医院根据其职称和工作需要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处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 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应做好相关记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肝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临床药师担任。

六、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严格控制使用。

(三)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七、加强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规范化管理相关文件要求内容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八、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限定日剂量)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九、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工作

根据医院工作实际,每季度进行一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我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医院采取通报、停用、清理等措施进行干预。

十、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病原微生物监测和细菌药敏试验的水平,确保准确、快捷出具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医师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努力达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的目标。

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相应科室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医院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十一、做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要求的信息上报工作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方案》(2011年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数据收集、上报、分析和结果上报等工作,并根据国家、全省抗菌药物监测反馈结果,指导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相关部门及时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十二、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院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专项点评工作。每月选择全院部分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数量不低于25%)重点进行检查。每名医师的处方或医嘱不少于50份,重点抽查感染/肝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医学科医师处方。

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问责,对其所在科室的科主任提出警告,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评优选先体系中。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

十三、加强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

临床药师要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参加临床科室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工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导,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十四、利用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抗菌药物应用信息化管理

积极利用我院电子病历和HIS系统电子医嘱,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实施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线申请、处方或医嘱在线审核监测、抗菌药物用药医嘱自动停止时限控制系统等手段,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

十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

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于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召集科室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将有关结果予以通报。1.1.1 YS—009: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生效日期:2009年4月12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一)清洁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二)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污染手术

1、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2、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三、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一)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二)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可参照卫生部公布的《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也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篇6: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分析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汇报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的执行情况,于2012年10月30日州卫生局对我院进行了感染管理的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我院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卫生局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执行情况

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院感科独立设置,专职人员一人。手术备皮均在手术当日进行,剖宫产手术进行会阴剃毛。内镜洗消设施符合规范化要求,清洗消毒登记本记录规范。口腔精细器械均为物理灭菌。医院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职业防护有培训记录。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规范,医疗废物转运流程合理。

存在的问题

1.未开展手术部位目标性检测;

2.无现患率调查;

3.口腔器械未使用手柄薄膜;

4.未开展日常手卫生依存性考核;

5.无干手设备;

6.高危血源性职业操作中缺乏使用防护用具;

7.无胎盘病理性医疗废物去向登记本;

8.未开展医院整体网络信息化建设。

整改措施

1.计划下一年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手卫生依存性考核。新的灭菌及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2.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规定对口腔科手柄的消毒灭菌处理和手柄薄膜的使用。

3.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胎盘的去向,手术室和产房建立了胎盘去向登记本,并按病理性废物进行焚烧处理,并记录。

4.由于我院住院部大楼正在装修期间,有些灭菌及消毒设施在新的病区建设好后投入使用。

篇7: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自查报告

自开始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以来,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数量和强度明显下降,9月26日的统计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00以上,10月26日的统计结论抗菌药物使用的强度为66.18。虽然,这样的数字离标准的40以下尚有不小的距离,但也能够证明我院在抗菌药物的管理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工作做到了实处。

现在各科室的三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明确到名一个品种,药剂科调剂人员严格按照每一名医师的权限进行调剂,杜绝了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在工作中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下:

1、收治的患者大多在基层卫生机构使用过大量的抗生素,造成患者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耐药现象,在不得不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出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增加的情况。

2、围手术期的患者,尤其是无菌切口的,手术科室担心院内感染的发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偏多。

今后工作的设想:

对所有的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重复培训,使他们完善的掌握相关知识,正规的使用抗菌药物,医院的管理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督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另外,患者自行到药房购药,乱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在公众中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安全的教育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在广大群众没用切实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之前,希望卫生和药监部门共同努力,将普通人获得抗菌药物的难度提高,普通家庭中再也不将抗菌药物做为家庭常备药物。

高阳县中医医院

篇8: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2年3-5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330例, 女180例, 年龄3~78岁, 平均 (38±25) 岁;对照组男274例, 女226例, 年龄2~83岁, 平均 (42±30) 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医院处方, 对患者的抗菌药物用量、品种以及金额等进行对比分析。

1.2.1 成立小组进行抗菌药物管理

小组由药剂科、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检验科以及微生物实验室等主要的管理人员组成。小组组长是业务院长负责, 协调组织由医务科担任, 制定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对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细则进行审批, 药剂科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把关, 微生物实验室和检验科测试药物敏感以及细菌的培养, 并每月将结果进行公布。定期组织医务人员查房, 调查全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监督临床工作人员严格的执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规则,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 将全院不同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 对患者的使用情况进行随时的掌握。药剂科和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抗菌药物进行检查, 参加相关会议。管理小组应每季度进行总结。

1.2.2 抗菌药物的引进规范

本院从源头上对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合理用药进行了遏制, 药品的采购是按照《处方管理方法》进行的, 临床用药价格偏贵、用药量较少的药品, 本院只引用了一个规格, 但对于新品种抗菌药物, 在取得分管院长的批准前, 应由药剂科按照临床的要求进行论证, 再给予3个月的试用时间, 在试用期后若药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并通过本院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证之后, 方可正式的引进, 引进前的公示时间为1周。严格的禁止药商在临床向医师进行直接的推销。

1.2.3 制定抗菌药物的具体实施细则和预防用药的方案

药剂科和医务科联合制定实施细则, 而预防用药的方案由各科室根据疾病特点进行制定, 经院药事委员会和院感染会确定, 印成手册, 每个医师配有一本, 领导带头学习, 积极实施。并在实施过程当中, 组织专家进行培训, 以提高抗菌药物管理水平。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记录, 对连续3个月的药品金额以及使用的数量在前三的药品进行强制性的停用。管理小组将检查的结果反馈给个科室, 药品的合理使用将与工作人员的晋升职称、评先等相挂钩。

1.2.4 菌群调查

气管切开的患者、危重患者、昏迷患者及使用广谱抗菌的患者的原有菌株存在差别, 我们对其进行菌群调查, 包括肠道和咽部细菌调查。并根据细菌变化的动态关系及优势细菌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

1.2.5 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每季度实行一次质控, 填制表格, 表格包括用药的指征和用药途径等。每月从患者中抽取10%的病历进行用药分析。综合评分, 并公布不合理的用药情况, 考核的记录将存档并作为个人评级升职的考虑标准。对违规用药的医生按情况予以处罚。

1.2.6 药物的分级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 按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指导手册对本院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的管理, 非限制使用的药物包括不良反应小、疗效肯定、抗菌谱相对比较窄、货源充足、价格较低的抗菌药物, 使用应按照临床情况决定;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价格昂贵、不良反应比较明显、其抗菌谱比较宽等药物, 应谨慎使用;特殊的比如其药性独特但是具有较大的毒性、新上市、价格较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的控制其使用。医务人员在使用特殊类、限制类的抗菌药物时应填写申请表, 且需有患者的药敏结果报告和高职称医师的签名等方可使用, 患者的病程记录应完善充实。

1.2.7加强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

临床医师作为临床用药的咨询者、参与者、监督者以及研究者, 在临床的医疗过程中应充分的发挥其专业技能和知识, 本院定期安排主治医师参加医疗质量的检查、查房、咨询、会议以及考核, 调动起医师的积极性, 进而推动药物合理使用, 有经验的医师应负责接待窗口的咨询, 对药品的合理使用进行宣传。

1.2.8 信息化管理

引入电子病历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管理软件, 医生应按照制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细则用药, 并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以便各科室的医务人员查询药典的资料, 判断药品的归属及详细的性质。若出现药物的配伍不当、用量用法差异、溶媒不当等问题, 系统均会予以提示, 同时针对医师的不同职位, 其查询的范围也予以限制。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管理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并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判断患者在管理前后的药物使用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管理后的住院、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 (36.00%) 较管理前 (78.00%) 明显降低, 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管理后, 观察组的总用药率 (36.0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用药率 (62.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抗生素高使用率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预防用药, 表现在其指征宽, 用药时间长, 及联合用药种类多, 抗菌药物使用的起点较高[6]。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外科预防用药占的比例较大, 对于用时较短的手术, 注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以及技巧, 在术后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是没有明显差别的。选择围术期的用药时机也很重要, 过早或推迟都会增加切口的感染率[7,8]。

本院通过管理活动进行专项整治, 成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对本院的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积极合理的对药物的使用规则进行宣传, 正确的引导医师进行合理的药物使用, 并对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评分排名, 将排名的结果与医师的升职以及评级等相挂钩, 可充分调动医师积极性,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建立良好的药物管理使用规则, 并由医师进行合理的运作, 从这两方面进行抗菌药物的合规管理, 本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研究表明, 严格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 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78.00%降到了36.00%;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并发症, 增加患者的抵抗能力, 对患者术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9,10,11]。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 相比于没有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方案的患者而言, 药品的使用率明显的减少。

篇9: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资料与方法

抽查4所医院2005年1~12月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门诊处方4 548份,其中男2123例,女2425例,年龄10个月~84岁。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患者年龄、诊断、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和用药方法等进行逐一登记,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

结 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454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4152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91.3%。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及每个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为25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42.4%)、青霉素类(25.5%)和氟喹诺酮类(17.6%)最多见,见表1。

抗菌药物的用药方法及用药时间:4152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抗菌药物多采用单联给药(98.8%),其中静脉滴注给药者占62.5%,口服给药者占36.3%;二联及二联以上用药少见(1.2%)。用药时间为2~7天,平均用药时间为3.8天。

讨 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90%以上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后,少数患者也可继发细菌感染,主要侵犯鼻咽和咽部,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咽喉痛、干咳、发热和腹泻等。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无[LL]效(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核心是核酸,外壳是蛋白质,而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多是影响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的形成过程),主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病毒的侵害。因此,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应以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增强自身免疫力及予以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为主。可予以病毒唑、双黄连及含板蓝根、穿心莲、金银花、大青叶、黄芩等的中成药,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也可予以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经上述方法对症治疗后,患者于7天左右即可痊愈。

篇10: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2.2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感染尚未控制而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后继续使用该药。

2.3发生二重感染时未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时继续用药。

2.4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错误。

2.5错误的联合使用;无指证或指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于无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

2.6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了必要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仍有部分普外科医生并没有注意到抗菌药物不能替代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将其视为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而盲目使用[3]。

3 如何在基层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及时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按确定的病原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3.2熟悉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谱、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不能行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时,进行经验性治疗,此时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其临床适应症、药物动力学、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仍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主要依据。

3.3按照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综合用药:对小儿、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据其特殊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4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剂量:应按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选择每日1-4次的给药方案,其疗程应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日左右停药,疗程不能太长,也不应太短。临床效果不佳,应分析原因,确因抗菌药物原因,应在使用3-4天及时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也不能在无效时坚持使用而不及时更换。抗菌药物的剂量应使用推荐剂量,过大过小均不恰当。

3.5重视综合治疗,避免一味强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和全身状态对感染恢复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常是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各种治疗措施改善全身状况,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

3.6下列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联合使用应合理而且有明确指证;除主要供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外,一般尽量减少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在局部使用;单纯的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3.7加强宣教与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不仅要向医务人员宣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同时也向广大群众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常识,使他们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医院的药品和感染委员会应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监测,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相关制度,限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8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供应,控制新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经过严格的论证,划分抗菌药物级别后才能应用于临床。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定,有的抗菌药物在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可能逐渐恢复,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篇11: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一、明确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加强管理,各负其责,严格管理各治疗组抗菌药物的应用。

二、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科室所有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参加医院组织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合格。临床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权达100%。

三、我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4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率不超过15%。已达要求水平。

四、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不超过30%。内科介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已达要求水平。

五、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均接受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严格按规定,100%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例标本进行送检,并每周一次提交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批准。

六、根据医院处方点评小组点评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合格率达95%。

篇1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制度

为了规范我院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耐药菌产生,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一、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药品。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有关使用细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或科主任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一天用量。

3.临床各级医师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目录》严格掌握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

篇13: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制定院、科二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由院长任组长, 成员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知识全面的感染性疾病医师和外科医师、感染控制医师、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各临床学科主任是本次“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第一责任人。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与院方重新签定“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目标责任书”。各临床学科按照与院方签订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目标责任书”相关要求与指标, 组织本科室集体讨论, 制定相关病种抗菌药物选择使用原则。

1.2 组织全院临床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专题培训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品种日新月异, 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停地发生变迁, 过去经验型的治疗将随着循证医学的深入被淘汰, 抓好合理用药的基础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3]。通过组织岗前培训、举办讲座、办学习班等方式,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 (1) 《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 (3) 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4)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 (5)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同时, 结合科室业务培训, 对本科室常见病种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问题进行专题培训, 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经济学, 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选用药物, 不断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

1.3 重点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抗菌药物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普遍存在不合理应用的现象, 其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尤为严重[4]。因此, 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管理及其重要。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按照2009年3月卫生部办公厅发布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 如手术时间较短 (<2 h) 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1次即可。整治中特别对Ⅰ类切口手术提出要求,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术前30 min~2 h (剖宫产手术除外)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腹股沟疝修补术 (包括补片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块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整治过程中还强调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除需同时预防需氧菌和厌氧菌时二联用药外, 单一用药即可, 杜绝三联、四联用药。

1.4 实时监控、定期考评

1.4.1建立信息平台, 实行实时监控医院信息所按照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 为医院提供各学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百分比、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百分比、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百分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 并将该项要求作为信息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质控考评, 参与非手术片区考评与排名。1.4.2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定期开展 (每月1次) 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以《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为依据, 每月对10%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每名医师不少于30份处方、医嘱, 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 根据点评结果, 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 在全院公示、通报。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 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 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1.4.3奖惩并重, 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科室考评质量管理部将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纳入专项质控考评。在医院专项质控总分100分中,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占40分。质量管理部、药剂科将对全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每月进行核查、统计, 并根据核查结果与科室计划指标, 按照专项质控标准确定该科室抗菌药物专项质控值, 参与绩效分配。并对每月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项指控分值进行公示与排名, 对排在后3位的学科, 相关学科主任和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典型案例的主管医师 (主治医师以上) 将参加每月由质量管理部与药剂科联合召开的“医院临床药物应用点评会”。对拒不参加“医院临床药物应用点评会”, 拒不提交本科室抗菌药物选择使用原则, 或连续3个月排名在后3位的临床科主任, 由院长亲自签发整改通知书, 得到整改通知书3个月后仍然排名在后3位或再次出现典型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学科, 质量管理部将提交院办公会讨论处理意见。医院实行奖惩并重的管理原则, 每月全院抗菌药物专项质控所产生的扣分费用, 等额奖励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做得较好的前3位学科 (手术片区和非手术片区分开) 。

2 结果

通过1年多的综合干预、专项整治和持续改进, 对促进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 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百分比、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均基本达到或接近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0%;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百分比≤3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天≤40 DDDs) 。

3 讨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目的是为了加强机体防御机制, 在细菌入侵时减少细菌接种量, 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细菌污染给患者带来的感染危险, 减低SSI的发生率。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应用的目的并非预防术后的一切感染, 而是针对SSI。决定是否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思路, 一方面是考虑SSI发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预防用药的效果。SSI=手术+微生物繁殖+炎症反应。手术开始后, 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 SSI的发生过程大致可分为细菌污染、细菌定植和细菌感染3个阶段。细菌污染阶段的早期, 细菌容易被清除;细菌定植阶段, 细菌在体内停留几个小时以后, 黏附于组织细胞表面, 与组织细胞建立有机联系, 但未大量繁殖;细菌感染阶段, 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预防用药必须保证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覆盖手术的全过程, 在整个手术期间 (从切开皮肤到关闭切口) 应保持血液和组织中有效抗菌药物的浓度, 充分覆盖手术造成的高危污染期。此时手术部位流出的血液和组织液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能把造成污染的细菌抗拒于立足未稳之际[6]。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太长[6]。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过长正是外科领域滥用抗菌药物最普遍、涉及范围最广、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6]。预防用药理念应包括用药指征 (indication) 、用药时机 (timing) 、药物选择 (selection) 和药物疗程 (duration) 4个重要方面。

在综合性医院, 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制定中 (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 , 存在缺少具体指标的合理值的难题 (在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 对综合性医院仅就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全院总体指标提出明确要求) 。因在不同的综合性医院中, 各科室的设置、疾病谱不尽相同, 很难进行横向的统计学比较。该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各项指标是通过对专项整治前12个月内 (2010年3月~2011年3月) 该院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纵向分析与全院总目标相结合得出, 在合理性方面有待进一步证实。

由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还涉及到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 因此, 需要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力度、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参与, 才能最终达到降低、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HAV ERS LS, MOSER SA, BENJAMIN HW, et al.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ei:15 years and counting[J].J HospInfect, 2003, 53 (4) :159-171.

[2]SCHEETZ MH, HURT KM, NOSKIN GA, et al.Applying an-timicro bial pharmacody namics to resistant gram negativepathogens[J].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6, 63 (14) :60-1346.

[3]徐年卉, 林国生, 付摇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3]XU NH, LIN GS, FU YJ, et al.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n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J].Chin JNosocomiol, 2002, 12 (2) :143.Chinese

[4]何绥平, 黎沾良, 颜摇青.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 (1) :4-12.[4]HE SP, LI ZL, YAN YQ.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J].Chinese Journal Surgery, 2008, 46 (1) :4-12.Chinese

[5]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 (22) :1857-1862.[5]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drug management, China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thehospital pharmacy.Guiding principle on antibacterial drug clin-ical application[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2004, 84 (22) :1857-1862.Chinese

篇1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关键词] 抗菌药物;限制性;疗效;监控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75-02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under indicators monitoring and restrictive use

HUANG Xuelian  YU J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oluo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516100,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restricted use. Methods A hospital in March 2010 - September 2011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prospective monitoring of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dicators to break down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Results The indicators monitor restrictiv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antimicrobial drug use fell 8.07%; rational drug use rate increased 6.51%; combination therapy decreased rate of 6.53%.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active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d restricted use of antibiotics after the lower rate, and improve rational drug use rates, control drug-resistant strains appeared and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 Key words ] Antibacterial drug;Restriction;Efficacy;Monitoring

濫用抗菌药物直接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大范围出现及细菌谱的快速变迁,导致较多抗菌药物治疗作用下降,易使医院感染发生暴发及流行[1]。抗菌药物在医院临床使用药物占比重大,是一种涉及科室多、应用患者群体广的药物。为了更好指导、监控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住院患者行前瞻性监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住院患者共1 512例,男806例,女706例,男女之比为1.15∶1;年龄3个月~88岁,平均(56.9±5.3)岁。住院时间:1~75 d,平均(13.8±8.9)d。

1.2 监控方法

由笔者科室专人负责临床查房每周3次,监控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感染疾病诊断、感染时间、原因、相关支持辅助检查数据、抗菌药物使用时长、种类、患者治疗疗效,每周行资料汇总,每月统计分析当月情况,监控信息制表汇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月会议通过后通报科室负责人及全院通告;并根据每月监控指标变化情况制定下个月工作目标值。

1.3 平均指标

对笔者所在医院监控指标分别在2010年3月~2010年12月及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用药、联合用药例数;给药途径、选药依据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用药、联合用药比较

2010年3月~2010年12月(2010年)及2011年1月~2011年9月(2011年)在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用药、联合用药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用药途径、用药依据比较

2010年及2011年临床用药途径、用药依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药物有效率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疗程、配伍药物、药物剂量、途径、不良反应行综合判断,评判等级为合适、欠合适、不合适。汇总结果提示,合适率为55.05%;欠合适率为38.95%;不合理率为6.00%。对患者辅助检查提示明确感染灶、致病菌者,药物有效率为87.06%;不能明确感染灶、致病菌者有效率为33.12%。

3 讨论

结合本组研究,经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后,抗菌药物使用率2010年63.20%,2011年55.13%,下降8.07%;合理用药率2010年52.91%,2011年59.42%,上升6.51%;联合用药率,2010年46.66%,2011年40.13%,下降6.53%。各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标均向有利化趋势发展。

在行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

3.1 在全院多形式、多次开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基本知识、细菌耐药性成因、药代动力学等相关课题讲座,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行考试考核,促进医务人员更新知识、更替技术,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综合能力。

3.2 对全院抗菌药物行分级管理及指标监控药物使用合理性

充分发挥药事管理、院感管理委员会职能并及时行临床用药技术指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疾病诊断等基本病情,在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原则指导下,制定疗效稳定、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管理方案; 制定合理用药评估指标,在综合监控下将抗菌药物评估指标纳入医疗质量目标管理之中[2]。每周定期行临床查房,在临床一线监控用药合理性情况,并于奖罚挂钩,通过全院通报、评比等方式使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透明化,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自觉度。

3.3 提高对患者入院后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的重视度

注重检验标本采集阳性率, 提高检查标本正确采集程序训练及指导,减少送检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假阳性率; 临床用药过程中需减少依靠经验总结性用药,降低用药盲目性,提倡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性高抗菌药物;每季度持续通告医院耐药菌株动态、细菌谱及院感情况。督查医务人员是否据细菌药敏结果及时更换及停用相关药物[3]。

3.4 监控治疗过程中预防性用药

在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中使用三代头孢及更高档次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建立分线用药制度,普通、常见感染以价廉高效一线抗菌药物为主,降低用药压力、节约医药资源同时可延缓耐药菌发生。

3.5 对常用性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

在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不定期抽查就诊患者涉及抗菌药物处方,对处方中抗菌药物数量、等级、疗程进行记录及点评,发现处方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处予备案处方号、开具医师、错误点并及时与督查所涉及医师改进。

3.6 保护特殊类别抗菌药物

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级别高、剂型新抗菌药物列为临床重点监控药物,对该类型药物使用时必须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需要科室治疗小组负责任同意,在临床资料顯示该药敏感并急需使用情况下予应用,在疗效稳定,病情恢复后及时停药,避免滥用。

结合本组研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降低患者住院费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利于医院收入结构化转变。医院实施特殊药品专项管理,督促临床医师在药敏结果中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对患者辅助检查提示明确感染灶、 致病菌者,药物有效率为87.06%;不能明确感染灶、致病菌者有效率为33.12%。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尽早、及时行病原学检查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占关键地位。

抗菌药物过度联用,一方面易导致细菌耐药,另一方面使药物不良反应倍增,更易并发二重感染,给患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危害及临床治疗造成困难[4]。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抗菌药物积极实施指标监控及限制性使用后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并提高合理用药率,控制耐药菌株出现及院感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彭蕾.2009年某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399-400.

[2] 张秀勤.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6-857.

[3] 张常然.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对监控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2836-2837.

[4] Gikas A.Prevalence study of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in14Greek hospitals:planningfrom the local to the national surveillance level[J].J Hosp In-fect,2002,50(4):269-275.

上一篇:九、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下一篇:还家呈伯氏,还家呈伯氏黄庭坚,还家呈伯氏的意思,还家呈伯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