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2024-04-20

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精选12篇)

篇1: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读:据《史记》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屈原曾经写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篇2: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生平介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文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汉文学史纲要》)。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屈原作品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采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九章·哀郢》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人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懑的情绪,写出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在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诗人在愤激又流露出凄凉幽怨的情调。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这种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写的各类诗中。且不说《离骚》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地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就是《天问》那种以问句构成的形式奇特的诗歌,在反问中包含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渊博和睿智,使诗歌意趣丰富,神理超拔,给读者以美的启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轶事典故: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屈原在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贞于孟陬”意为太岁星逢寅,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陬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惟庚寅吾以降”则说明屈原出生那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同年正月二十二日。学界一般定为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屈原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

篇3: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名平, 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出身于楚国的宗室贵族,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 博闻强识, 志向远大。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 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局面, 其中又只有秦、楚二国的实力最强, 都想凭实力统一天下。屈原辅佐楚怀王, 起初很受怀王信任, 官至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是楚国举足轻重的政治要员,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主张通过改革, 对内实行美政, 对外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的改革与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遭到贵族集团的反对和诬陷。怀王昏聩, 不辨是非, 逐渐疏远了屈原怀王十五年公元前年秦使张仪以里土地为诱饵骗怀王与盟国齐国绝交。怀王与齐断交后并未得到土地, 恼羞成怒地进攻秦国却惨遭大败, 怀王二十四年 (公元前295年) 秦王诱骗怀王到武关会面, 屈原力谏怀王不能去, 因此触怒怀王而被流放到汉北, 最终怀王不听劝阻去秦国后被扣留, 囚死于秦。楚襄王继位后, 更是偏听偏信, 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地区, 流落于沅、湘之间。眼见祖国的衰败, 屈原殊为痛心, 他以诗歌为武器, 对楚王、对贪婪的贵族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谴责。《离骚》就是诗人被流放时忧国忧民所抒忧发愤之作, 诗中表达了坚持美政理想和对社会政治黑暗势力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 表现了屈原追求自身价值及社会理想, 历经坎坷却九死不悔, 理想破灭却忠于故国的高尚人格, 以及上下求索, 追求真理的傲岸情怀。

楚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郢都, 楚国灭亡。屈原悲愤至极, 他“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最后自沉于汨罗江中, 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屈原之死, 一方面是其面对黑暗现实执著坚守自己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 宁死也不与污秽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的迸发;另一方面是其对祖国忠贞不渝精神的升华。这二者交汇、激荡, 才使屈原之死产生震撼千年的历史回响, 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也使屈原受到广大人民的怀念。中国民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的作品很多, 其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充满爱国激情和忧愁愤懑。除《离骚》之外, 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主要作品。《九歌》共十一篇, 是对民间祭歌经艺术加工再创造而成的是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有对自然神的热烈礼赞, 有表达神与神、神与人相爱的恋歌, 也有对爱国英雄的歌颂。《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 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 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和对宇宙空间的哲学思索。《九章》共9篇, 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其余如《袁郢》、《远游》等也都是描写诗人被放逐的经历, 处境和怀念祖国, 但祖国既无法留, 又不可去的苦闷心情。

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篇4:东方游吟诗人屈原的浪漫之旅

近代以来,文学史界对屈原的关注度只增不减:梁启超称“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肯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郭沫若可谓与屈原惺惺相惜,以“现代屈原”自居,还为此投入数十年工夫,著《屈原研究》,创作历史剧《屈原》;1944年,古典文学研究学家孙次舟教授发表《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一文,做出了“屈原为同性恋者”的论断,引发一片哗然遭到各方质疑的同时,也得到学者闻一多、朱自清的力挺。进入当代,学界薪火相传,对楚辞文化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从文学、社会学等维度,对屈原的人格、文辞、政治主张做全方位的解读。

中华书局新近推出的汤洪所著《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另辟蹊径,将对屈原的研究置于跨文化背景之下,梳理屈辞所涉及的古地理词语,同时借助对先秦汉初典籍与屈辞相关同类地名的考据,挖掘屈原创作心路历程以及文本的内在意蕴。

作为东方的游吟诗人,屈原卓尔不群,将视觉拓展到广袤的西方,屈辞赋比兴巧妙结合,句式灵活多变,以一唱三叹的方式展现其蜿蜒曲折的人生旅程。屈原一生,经历了两次流放,分别为汉北和南方地区,依据《九章·哀郢》的描述,他从郢都出发,顺江而下经过夏首,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离开夏浦,到达陵阳。于是,屈辞中出现了大量现实或者虚构的地名,既有“昆仑”“流沙”“赤水”“西海”等确实存在的域外地望,也有诸如“瑶台”“九天”“九坑”等具有神话意味的地名。作者认为,对屈辞域外地名的探索,既是对屈原浪漫主义游历之旅的地理追踪,同时也应在现实与神话的虚实相间之中,给予地理版图较准确的定位。如《离骚》中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余……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据汤洪的考据分析,屈原从苍梧启程到达“昆仑”(今阿拉拉特山)之“悬圃”(比喻神话“昆仑”大山的通天高境,亦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有某种联系),又从“白水”(代指昆仑)出发抵达西极(大地极西之地),沿途经过阿拉伯沙漠的“流沙”、红海“赤水”、东非大裂谷“不周”,最终抵达大西洋“西海”福田仙境。

不仅如此,《九章·涉江》中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天问》中亦有“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可见,“昆仑”二字以及与其相似的语汇曾多次出现在屈原的语境中,兼有地域与神话等多重含义:楚人之祖先颛顼最早来源于昆仑,《淮南子》《山海经》中就有不少以昆仑为母题的神话,其中一些篇章恰恰出自楚人之手。屈原身处楚地巫文化之中,难免被此种氛围所感染,对原始巫祭文化神秘气息的探究塑造了他超越世俗、独立不迁的人格。也正是出于此,楚地文化赋予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对于故乡情感之浓烈难以言喻,即便政权沦丧,也不离不弃。作者身陷绝境之际,力求在虚构的神性中寻找答案。“昆仑”是屈原视为神明一般供奉朝拜的对象,在“人神”对话中寻找慰藉,因此,“昆仑”也可视为他诗意的栖息地所在。然而,当信仰遭受危机,思想体系中缺乏一个神的在场,巍峨“昆仑”的意象,则可弥补神在其视觉和想象中的缺失,同时也是终极彼岸的象征,如谶语那般暗示决绝的宿命性结局。

当然,从地理位置或是文化层次上考量,屈原是否真正涉足天山地带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屈原抱有的西域情怀,形成了其独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流放虽悲怆感伤,也在精神世界的追问和思索中,幻化为笔墨间的浪漫之旅。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从屈辞的地名中发现了域外文化的浓烈气息,这对于我们探求上古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篇5: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其中《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启发。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次,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到武关相会,订立盟约,聪明的屈原知道后,便劝楚怀王不愿去。可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来到了秦国。果然,秦昭襄王不怀好意,把楚怀王软禁在咸阳,想要以此要挟楚国拿土地来赎人。楚怀王被扣押一年多,吃尽了苦头,没有多久就死在了秦国。

屈原知道后,万分气愤,他劝秦顷襄王远离小人,操练兵马,为楚怀王报仇。但是,公子子兰等人经常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最后,屈原被革了职,放逐湘南,屈原不愿卑微尘埃,随波逐流地活着,所以在公元278年五月初五那天,跳进汨罗江自杀了。屈原死后,百姓们十分哀痛。后年,每年到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

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位爱国诗人。“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其高尚品质的写照;“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是其人生理想准则;以及他那“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和执着的爱国热忱,一直为后人所敬仰赞颂。

篇6:《爱国诗人——屈原》读后感

读了《爱国诗人——屈原》这篇文章以后,屈原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深深的爱国之情让我钦佩不已。

他为国家奋斗了一生,一生中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临死前最后的那首《怀沙》,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滔滔孟下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沮南下。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读着读着,我已泪流满面。我为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了。他虽受小人排挤,却仍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心报效国家。

屈原,屈原,我想,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吧!他高尚的情操让我折服。

想起以前,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的退缩,再想想屈原面对困难时的顽强和勇气,我不禁羞红了脸。我知道,我今后的学习生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管多苦多累,我也绝不会再向困难低头和屈服的。

我要向屈原学习,哪怕没有那么伟大的贡献,但我也要学习他那顽强,不服输的精神。我坚信,我一定会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学好知识

篇7: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人们都敬仰他,热爱他。当时很强大的秦国正攻打屈原的楚国,屈原建议国王抵抗秦国。可是国王只管享乐,不但不管国家大事,反而听了坏人的话,把屈原赶到很远的地方,不许他回京城。后来屈原的国家被秦国打败了。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敌人侵占,老百姓遭到凌辱,非常伤心,觉得自己无力救国,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尽,以表示他对国家的忠贞。

人们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划着船从四面八方赶来,这就是后来端午节划龙舟比赛的习俗由来。人们又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给江里的鱼儿吃,好让鱼儿不去咬屈原,表示对屈原的同情和怀念,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屈原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每年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纪念他,这就是端午节。

篇8: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王室贵族的后代。他长得高大俊美, 头顶高冠, 穿着奇特的服装, 佩带长剑, 身挂精美的玉器。20岁时, 离开秭归, 来到祖先曾经居住的楚都郢 (今湖北荆州) , 做了楚太子的侍读。这位太子, 就是后来的楚怀王。

屈原博闻强记, 眀于治乱, 娴于外交辞令, 具有美好的政治主张, 受到楚怀王的信任。29岁时, 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 (仅次于楚国最高文官的职务) , 参与内政外交大事。

但由于屈原在参政时, 表现得过于自信, 缺乏周旋和协调能力, 他革新图强的政治主张, 遭到了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等朝廷重臣的反对。他们百般阻挠, 并与他争功, 诽谤屈原, 向楚怀王进谗言:“屈原总是以为每件事都非他不可, 而非君王英明。”楚怀王很生气, 渐渐疏远了屈原。屈原满腹牢骚。楚怀王为图个耳根清净, 把他降为掌管宗教事务的三闾大夫, 打发出了京城的权力中心。这一年, 他38岁, 当左徒近10年。

后来, 秦国准备大举进攻楚国, 楚怀王又想起了他, 派他出使齐国, 联齐抗秦。

秦国得知屈原到了齐国, 便派张仪到楚国, 诱使楚与齐绝交。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谏, 被秦王骗去秦国, 扣留不放, 死在秦国。楚怀王的太子顷襄王继位时, 50多岁的屈原又写文章, 得罪了朝廷重臣, 结果被放逐到江南, 造成他的人生悲剧。

屈原个人的不幸, 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幸。苦难出诗人, 悲愤出诗人, 远大的志向出诗人。屈原在10多年流放生涯中, 始终关注着楚国的命运, 关心人民的疾苦。他在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后, 写下了大量激情四射的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写成的伟大篇章。离, 是被离间的意思, 骚, 指忧愤之辞。全诗抒发诗人“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关注民生的高尚情怀, 表达出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精神, 以及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气节。

《离骚》之外, 屈原还作有《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优秀诗篇,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手法而享誉中国诗史。

《九歌》共11篇, 是吸取楚国民间传统和文学而创作的祭神乐歌, 有着庄严富丽的情调, 生动活泼的风韵, 是非常出色的抒情诗。其中《国殇》一篇是最激动人心的经典之作, 是追悼为和颂赞楚国牺牲将士的挽歌, 生动地描述了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刻画出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将士的英雄形象。

《九章》它括《涉江》、《橘颂》、《哀郢》等9篇作品, 是屈原的政治抒情诗, 与《离骚》的精神相一致。其中《橘颂》, 后人最为挚爱。

《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 诗人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质疑, 显示出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招魂》一诗, 则表现出屈原对楚国的眷恋。

屈原的诗歌创作, 大量运用了楚国的民间神话传说, 借以充实他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这使他的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 屈原运用了楚国民歌和方言的表现手法, 创造出一种辞藻瑰丽、音韵铿锵的诗歌的新体裁, 这就是楚辞。屈原富有个性的作品与《诗经》一起成为我国诗史的两大源头, 影响了历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正道出了屈原的不朽:“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公元前278年, 秦国攻占楚都郢的前几年, 62岁的屈原在“举世浑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绝望中, 以极端的方式投身汨罗江 (湖南汨罗) 中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之死。他选择投水死亡的那一天, 是阴历5月5日, 即“端五”。这一天, 原本是古代人们为了趋灾避害、防病防灾而定的“端五节”, 即“端午节”。汉代以后, 人们每逢“端五节”自发地包粽子、举行气势恢弘的划龙舟竞赛, 以此虔诚地祭祀诗人, 怀念和告慰诗人高洁的灵魂。时至今日, “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篇9: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研究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

屈原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他名平,字原。他生活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是楚国王室的远方亲戚。屈原的才华过人,那时的他对列国的情势有着清楚的认识,对楚国的现状也了然于心,所谓,“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作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他为真理而斗争,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屈原对“美政”理想的坚定。其中个人认为美政理想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在这里,屈原举了很多事例,比如傅说、吕望、宁戚等人,他们都是出生卑贱之人,然后得以遇到明君贤主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屈原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选拔人才要不分贵贱。其次,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畏强权,坚决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屈原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进步的思想,更加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不放弃,尽管他遭遇了很多挫折,尝到过许多艰辛,但是他依然不改初心,矢志不渝,这也正是他的坚韧所在。他在关心百姓,忠于君主的同时,屈原对于当时祸害百姓的子椒、子兰等人给予无情的鞭挞。屈原洁身自好,正直明义,所以“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当屈原受到他人的嫉妒和诽谤,甚至屈原的得意门生也离开他时,他并没有被如此险峻的情形吓退,他一个人仍然在战斗,为“美政”的实施奔走。他多次出使救楚国于危难,他至死也没向小人低头,这些都可以看出屈原为理想与小人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再次,屈原非常关注民生。屈原他不仅知道“民生各有所乐”、“民好恶其不同”,与此同时也感叹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屈原总结历史,了解以往君权丧失的原因,更加注重老百姓的生活。屈原能够认识到百姓生活的不易,了解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所以他大声呼吁,以此希望统治的君主也能了解到这一点。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

屈原还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创作的《离骚》是长篇的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其中《离骚》的浪漫主义特点,从内容上来说,它表现了不断追求进步思想的精神,并且还采用了丰富的神话来表达屈原自己与楚国黑暗的斗争,这也是美与假,恶与丑的斗争。屈原的作品《楚辞》,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在屈原的《楚辞之后》,就形成了积极的浪漫主义传统,并一代代传下去,这也是另一种文学潮流。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由此由屈原开创,他将深沉理智的个人人格与丰富生动的神话联系在一起,将它们融合。

不仅如此,屈原还将神话与历史人物以及自然现象写成一个奇妙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人神杂处,寥廓荒忽,美人香草,望舒飞廉,巫咸夕降,羲和弭节,流沙赤水,八龙婉婉,奇禽怪兽,神魔鬼魅,情景与现实脱离,奇异怪诞,场面壮观,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那个世界中,有着传说中的巫术,还有着神秘的象征,描绘的色彩鲜艳浓烈,形象非常奇特。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屈原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他的浪漫主义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理想的着重体现。他不仅对理想的政治与人格进行讴歌和赞美,还表达了孜孜不倦对理想的追求,塑造出理想中的主人公,崇高而壮美;第二,屈原想象的奇特。屈原将想象自由发挥,夸张的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大胆,对于神话故事也是广泛采用,创造出超越时空的境界。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的幻想,它更加饱含着现实;第三,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屈原一般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直接倾吐情怀,表达自己的爱恨,情感强烈,这是和精细理智地描绘现实是不同的。

三、结语

所谓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屈原作为一代诗魂,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血肉已经化成尘土,与大地融合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了爱国主义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并且一代代传下去。这种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珍品,它激励我国人民千秋万代,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对理想的激情,有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参考文献:

[1] 向元茂. 略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J].文学教育(下),2008(12).

[2] 曾艳.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4) .

[3] 殷光熹.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

[4] 刘薇薇.浩浩江汉铸忠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因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

篇10: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

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国诗人屈原》我深有感触。

屈原原本是一个官员,他甘愿为朝廷出力,愿为老百姓伸冤。他办事公正廉洁。但因为当朝皇帝听信谗言,把屈原贬为庶民。最后,屈原已经看不惯这个世界,就跳河自杀了。

像屈原这样爱国的人,竟然会贬为庶民,而他的忠言,却被小人的谗言,给当了下去,他的忠言皇帝一丝不信,他为百姓的安危,百姓的利益着想,他为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利益着想。他清正廉洁,没有一丝的私心。

而现在的官员,对老百姓们不管不稳,对国家不尽心尽力。只知道把自己的腰包填满,把自己的生活提高,而其他的不闻不问。

篇11:3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教学目的:通过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楚辞》的相关知识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创作及其特色,结合屈原的文章深入体会。

教学重点:总体讲述屈原的创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文自主学习,并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楚辞》

楚辞渊源于楚国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的民歌。它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楚国诗歌的总称,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式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

楚辞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作品,与楚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二、屈原及其创作

(一)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

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据《汉书·艺文志》(班固)记载有25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来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

(二)屈原的创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校定的篇数有25篇。具体篇目包括:

1、记叙屈原生平思想的:

有《离骚》、《卜居》、《渔父》、《远游》、《九章》(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是一组政治抒情诗,采用“白描”手法,以较多的景物描写,开了文章写景的先河。著名的《桔颂》通过称赞楚之特产桔树,赞桔“深固难徙”的品质特性,用桔果金色内白来比喻作者的美质,诗调积极向上,是最早的一首借物咏志的诗歌)。

2、记述祭神乐歌的:

《九歌》(11篇),包括:

《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殇》、《礼魂》,这里的“九”指多数,即多首祭神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并以古代乐歌为名。

3、屈原的读书笔记:《天问》提出了100多个问题,表现了屈原对传统的怀疑和反抗精神。

三、文选《湘夫人》赏析:

(一)作品背景:

《湘夫人》是《九歌》祭神乐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个整体,分别祭祀一对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这是两首十分优美动人的恋歌。此诗题目为《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抒发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心情。虽然表现的是神与神的爱恋,却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特别是诗中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屈原始终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久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懊恼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

(二)作品结构:

《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它以湘君赴约不遇的复杂变化的跌宕起伏的心情

为中心线索,描述了感情变化的流动轨迹: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顿起忧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湘夫人时,愁情加深,以至懊恼,在懊恼中追悔以往错失良机,心情更加痛苦,以至神智恍惚(“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在恍惚中进入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达到了全诗感情的高潮(设想和湘夫人会见后的共同生活环境,设想在新的环境中的美好生活,设想新环境中的热闹场景,虽然都是空虚的幻想,却表现了湘君追求的执着);高潮过后,心情平静,终以旷达自解(“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简单地说,通篇感情流程就是:忧愁→懊恼→追悔→恍惚→幻想→宽解,这种感情流程像一条抛物线,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平缓,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会贯通。

(三)作品的艺术性:

《湘夫人》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以诗缘情,竭力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清秋时节,洞庭起波,木叶凋零,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一切都似梦似幻,自己久候湘夫人来临,却始终未能相见,忧愁、失望、怅惘、感伤,所有内心情绪油然而生。这种将景物、人、事、现实、追忆、理想、幻想都熔铸在一时的心理活动之中,既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又渲染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悲凉的环境氛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次,诗人善于用反常的比喻,形象地描绘湘君哀怨、忧愁、爱慕、怀念等复杂的内心感受,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富有表现力。“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不是现实景象,而是现实景象和自身处境的对比中所生发出的假想景象,以景衬情,衬托出湘君内心的焦急和极度的懊丧。

再次,屈原善于用“香草”、“芳椒”等高洁雅致的事物来寄托感情,描摹理想。这种香草比兴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一方面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恋仰慕,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也成为屈原廉洁志行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情于物”、“托物以讽”也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另外,诗歌的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幽深,句式以六字句为主,整齐中略显变化,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相一致,同时“兮”字的大量运用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四、拓展阅读:

阅读《诗经·蒹葭》、《九章·桔颂》、《离骚》等作品。

五、专题作业和自学要求:

(一)专题作业:

1、与《诗经》中的《蒹葭》相比,《湘夫人》在构思和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

2、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代诗人有何重要影响?

(二)自学要求:

1、根据文选所讲内容,自制《湘夫人》这篇文章的课件。

篇12: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庚子鼠年,我读懂了端阳(外一首)

2.端阳节独白,或致屈原 3.我见过屈原 4.端午桐子叶飘香 5.家乡的端午节 6.那节,那粽,那人 7.记忆中的端午节

1.庚子鼠年,我读懂了端阳(外一首)

邹天顺 有的人只记得端午节的粽子 却不知端午节的期许与灵魂 但我知道 无论粽子的芳香多么耐人寻味 也抵不过屈原忧国忧民的惆怅 有的人只知道龙舟竞渡的精彩 却不知当年汨罗百姓打捞灵魂的辛酸 但我知道 无论荡舟江河的比拼如何强劲 也比不上人们寄托哀思的悲痛与激荡

有的人只知道雄黄酒可以杀虫解毒 却不知雄黄酒更是驱妖避邪保平安 但我知道

无论菖蒲艾草的保健功能如何高效 也医治不了人们因哀悼忠魂的悲伤

汨罗江边觅忠魂 你是在痛苦了良久之后 才艰难地向汨罗江走去的 那瞬间的纵身一跃 成了阴阳两隔的分界线

从此,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没有了无奈的忧愁 从此,一个爱憎分明的民族 却有了无限的思念

每到夏季五月 天上地下都十分默契地 以泪流成河的方式 招呼一个民族的忠魂

2.端午节独白,或致屈原

不要再谈政治,只写诗 写诗,不要见血;不要露出切肤之痛 江山那么美,足够你穷尽一生。你看—— 月亮白得那么辽阔,星星那么琐碎 江南可以去,去看一看烟花 去逛一逛烟花里的青楼,喝壶酒

让如霜姑娘唱上一曲: “此夜不眠兮,明朝不早起”

香草,可采一些。但不要太多 多了,香气就会变成杀气 把你缠住。不要把香草披在身上:

那一把把利剑,轻则伤人,重则伤已

不要去河边,不要脱鞋 看好你心中那团干草:忌水,也忌火 五月初五不要出门,整个五月都不要 端午节实在是太沉重了,我们谁也端不起

3.我见过屈原 是的,我见过屈原 在五月,雨水润亮的早上

他在濯衣、采香草 沐芳浴,反复地 且行且吟,赤着脚奔走在江畔 歌声淹没了江水,然后 他看到了我 我说,楚国要完,秦人打进来了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你找错人了 ……今天,汩罗江真平静啊 适合滋兰、适合树蕙,也适合死亡

我自己的死亡

大约屈原的确死了 是,也不是 因为,我又见到了 文天祥、岳飞、谭嗣同、秋瑾……

可是,我真的 真的,再没见过屈原 自从那个雨水润亮的五月的早上后

如果拦住他,是不是 就没有了端午

4.端午桐子叶飘香

很多地方端午吃粽子,而我们那里则是吃桐子叶饺粑。就是把粘米粉糯米粉混合做成粉团,在粉团中间挖个洞放糖,揉成团团,用桐子叶包好放在锅里蒸好就可以了。前几天在校园里,阿姣指给我看一棵树说是桐子叶树,而我却一点都认不出来了。家乡的桐子树是长在河边的,树干不高,枝丫很梳,叶子很大,我都可以爬上去摘叶。我因为大姐的名字是在桐子树上起的,所以对桐子树又格外多了几分好感。那时的桐子叶应该都是大姐摘的吧。有多久没吃过桐子叶饺粑了?几十年了吧,桐子叶飘香只在梦里了。

我们樟木乡一年里除春节外有两个节日也很隆重,一个端午节,一个国庆节。两个节日里,端午节给我的节日感觉更浓厚。整个节日,香飘不断。

过节的早上总是莫名地兴奋,一大早,就和小伙伴成群地去往村庄附近的地里摘艾戴。这种艾有人那么高,香气浓郁,究竟是谁家的艾,我早已记不清了,反正比较多人家里有种这种艾。我们摘的也不多,只要头发上别上几朵就可以了。小小的人儿,也

不知道戴艾有什么作用,但这个过程却是有趣得很。夏日的早上,菜地里各种蔬菜绿油油的,有玉米地,有黄瓜藤一排排,有辣椒一串串,去的早的话,裤脚还会被露水打湿。那时应该是打赤脚的吧,可是我是最怕赤脚走路的呀,如果我不打赤脚,我会有一双漂亮的凉鞋穿吗?不会的,可怜的老四,几乎没穿过新衣服。老爸买东西虽然都是批发,但他只给大姐二姐三姐做新衣裳,买新鞋子。在大姐出嫁的那一天我穿了新衣裳,可是在送亲的路上,旁边有人大声地指出来,看老四的衣服有两种颜色!还真的是!衣身一个颜色,两衣袖一个颜色,只是不细看的话是看不出来的。这分明是用姐姐们做剩的布料凑做的新衣服嘛,爱臭美的我当时是多么尴尬啊。不过所有的不开心,只要和文花她们在一起玩,就好了啊。今天是过节嘛,弟弟妹妹不需要我带,我可以像蝴蝶一样在花丛绿草里飞翔。小时候对自由的渴望很强烈,谁能理解一个常常要背妹妹弟弟的小女孩的寂寞?所以呀,端午节我整天都是开心的。

当我们戴着还有露水的艾叶回到家时,桐子叶饺粑香味已经四溢了。当母亲揭开锅,白茫茫的蒸气下面是满锅的桐子叶饺粑!几姊妹,唯恐落后吃亏,心急地很,烫手了!吹几口气,一口砸吧下去,哎呦,糖水溅上了衣服!我拿着饺粑跑出家门口和同伴们比谁家的好吃,几堆人,叽叽喳喳,热闹得很,节日的气氛在村庄的上空萦绕。

很快,二姨三姨四姨就带着各自的桐子叶饺粑来到我家,准备一起去探外公了。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过节这天,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到娘家去省亲。我家姐妹多,老妈一般早就教育好我们了:人多,不能都去,只能去一二个。弟弟们小,是肯定要带去的。我就很危险了,这种时候,我常常就很紧张,担心不许我去。可是事实上,记忆里,我是每次都有去外公家的。可怜的大姐二姐三姐啊,好像很少有机会被妈妈带去走亲戚。如果妈妈她们要在外公家过夜,床铺是很不够的。常常在吃过晚饭后,妈妈就会让大舅他们送我回家。我在妈妈的村庄唐家坊也有一大群好朋友,这个时候,我肯定是在长满莲叶的池塘边,在满天的星光下,和伙伴们尽情嬉闹。我哪里舍得离开?那种开心,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早就听到大舅大声喊老四的声音。我装作没听见,继续玩儿。等到夜深回到外公家,妈妈会问,你没有和你大舅回家吗?我会说我没听到他喊我呀。这些真实的往事告诉我,我平时带弟弟妹妹,失去了多少和伙伴嬉戏的时光啊。我小时候没看过《孙子兵法》,但我却常常被迫有使用各种兵术啊,请原谅那个长得矮小丑样妈妈

无暇疼爱的小姑娘吧。在用稻草铺的连铺上,我挤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甜甜地睡去。

四姨她们还在谈论哪家的桐子叶饺粑比较好吃,而我的梦里已经分不清艾香和桐子叶香了!

5.家乡的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孩子们总是欢欣雀跃的。在我的乡下,人们都认为,端午节是夏天正式开始的标志。老人们更是在端午节的时候要求大人们带孩子到附近的小溪玩一下水,说是洗过龙舟水,日后才会龙精虎猛。

于是,每年的端午节那天,是孩子们最欢喜的,因为他们可以呼朋引伴,名正言顺地去玩水。村前的那条小溪,便聚满了玩水的孩子。在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就不乐意了,原本清澈的溪水,被这群孩子一阵喧闹,便变得浑浊不堪。妇女们也不敢大声呵斥这些孩子,因为溪边都站着他们的家长。她们只好暂时收好衣服,等这帮小爷们乐完了再继续洗未洗完的衣服。

我们家的孩子们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大人们对孩子玩水是深恶痛绝的,但他们又不好与这流传流传已久的风俗背道而驰,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他们认为是两全其美的方法:让孩子们都站在天井,他们就端着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往孩子的身上泼过去。这样的泼水运动孩子们都是很不喜欢的,两个回合之后,孩子们便都要求停下来,大人们也顺着要求停了下来。于是,这洗龙舟水的活动便宣告结束了。

这项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大人们是满意的,可就是苦了孩子们,他们一直到离开家到外边求学之前都是“旱鸭子”。我记得我自己是一直到上大学时选修了游泳课之后,才在同学们的一片嘲笑声中勉强学会了游泳。

端午节的另外一个盛事,就是龙舟比赛了。乡下的龙舟比赛也是简陋到了极点:比赛用的舟,说是龙舟,其实跟龙一点关系都没有,既没有龙头,也没有龙尾,就是平常打鱼用的小艇,在船头上插一支小得可怜旗子便成了龙舟。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点并不在这里,而是摆在主席台上的那只颇具规模的烧猪。如果胆子比较大,脸皮足够厚,还能抠下一小块猪皮来吃。

龙舟比赛都仅限于男人,每个村子都派上村中力气最大的青壮年,为的是拿到第一,把主席台上的大烧猪据为己有。比赛是很激烈的,但是一点都不精彩:一是连个鼓都没有,没有一点气氛;二是离得比较远,看得并不分明。一阵喧闹之后,便是颁奖环节,成绩好的,个个喜气洋洋;成绩欠佳的,人人垂头丧气。当然比赛是输了,但是嘴还是比较硬的:今年状态欠佳而已,明年第一肯定是我们的。

至于端午节的粽子,孩子们都是不怎么吃的,大概是因为吃一个能饱一整天,影响他们吃其他美食的缘故吧。

2020 年 6 月 23 日

6.那节,那粽,那人 ——端午节怀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又是一年端午时,又一次听这首儿歌,不知道,面对端午节,你们想到的是什么?而我,一次又一次想起的是那个人——我的爷爷。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在那个有点遥远的年代,我的童年生活苍白而单调。唯一有点不一样的就是,端午时节,我的爷爷会带着我去离家十几公里的大燕河看赛龙舟。这样的事情对别人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重大,我的爷爷有孙子孙女六人,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村子,男孩子在家中有许多的特权,作为女孩子的我,不是大女儿,也不是小女儿,更是存在感低,爸妈终年为生计忙碌,怎么会想到要带我去看赛龙舟呢!而唯一能带我去看赛龙舟的便是爷爷啦!

每年端午节,爷爷就会出动家里的“大水牛”单车,早早做足准备,带什么食物,带哪个孙子孙女去,这都是要考量的。因为路程不近,交通工具又有所限制,每次只能带两个孩子去看赛龙舟,仿佛是懂我般,也仿佛是格外的疼爱我,不管另外带谁,爷爷每次总能找到很好的理由带上我。

而对我来说,那真的是美好的回忆。坐在爷爷单车后座,兴高采烈地往目的地进发,而爷爷总会提前很多时间出发,先带我们去镇上逛逛,给我们买点小零食,再去到河坝上,这个时候,其实离“龙舟赛”开始还早呢!于是,我们就是自由的啦!爷爷会找到自己的“基友”聊天、下棋,吩咐一句:“不要跑远,注意安全!”便不再管束我们,我可以看大燕河河水奔腾,在河坝上摘野花,或者和小伙伴们就这样来回地奔跑。总之,不管做什么都是快乐的!

等到龙舟赛结束了,野餐时间也到了,大家席地而坐,把带来的食物拿出来摆在河坝上,各种形状的粽子,各种味道的粽子摆了一地,偶尔也有一些小糖果摆出来,这个时候,大家是不必客气的,你可以自由选择吃哪一家的粽子,哪个味道的粽子,总之,食物摆在哪就是给大家吃的,然后边吃边聊,如果刚刚未能找到绝佳位置看“赛龙舟”的,这个时候你还可以在别人的讲述中再回味一遍,仿佛又观看了一次龙舟赛,等到大家吃饱喝足后,各自回家,这些都是够一路回味到家。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异常幸福。

现在想来,这一段在我看来最美好的回忆,其实真正的美好不是在观看“赛龙舟”上,而是,在那些单调的岁月里,爷爷的关爱,让我获得了存在感,得到了渴望的温暖,而人们看赛龙舟的热情和温情也让我倍感快乐,可是,时节如流,粽子还在,龙舟赛还在,那人却不在了。到这个时候,我深深地理解了林觉民烈士在《与妻书》中矛盾写下: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的心情。

淡淡粽香淡淡酒,淡淡思念淡淡愁。但愿在另一世界的你也能品到节日的气息。

2020 年 6 月 24 日

7.记忆中的端午节

十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老家乡下。年龄小,记性又差,那时候的事情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印象中,我与村里的孩子一样,特别期望过节。当然,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节日,有什么意义,所有的节日,都跟食物挂钩。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就是“有鱼”节,汤圆节、月饼节…… 当然少不了“粽子节”。年幼的我根本就不知道“端午节”这个正式名,也不知道屈原是谁,他为什们要跳江,我只知道五月节粽子飘香。老妈曾经讲过一句俗语:“未食五月粽,棉胎唔入栊。”没有到五月节,吃过粽子,家里的棉被都不敢收放起来。这是因为在五月节前,天气没有规律,乍暖还寒。有时白天十分炎热,但到了晚上气温突然下降,如果早早将棉被收放起来,可能就会被冻醒。只有过了五月节这一天,吃了粽子,才算过了春寒,转入夏天。我不能真正理解倒春寒等节气特点,我只是很想吃粽子。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就会讨好地对妈妈说:“我们晒棉被吧?”真的不是勤快,我就是天真地以为晒棉被、收棉被,然后就是包粽子了,多愉快的事情啊!

包粽子是一项大工程,对年幼的我而言,对如今年近四十,已为人母的我而言都是如此。我无法详细地讲述包粽子的过程,因为至今我都不会包。大概就是有洗粽叶、浸糯米等工序吧,我觉得很复杂。一直以来,我学习做各种美食都是很快上手的,但包粽子,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就是学不会。老妈曾经一次又一次手把手地教导,可我七窍中只通了六窍。后来,老妈无奈放弃了,她说:“以后还是我负责吧。”一眨眼三十年过去了,每年的五月节,我都能吃上妈妈包的粽子。这不,两天前,妈妈已经打电话来了,要包我喜欢吃的咸肉粽。

老爸也打了电话给我,说要给我儿子染红鸡蛋。是的,五月节不仅是“粽子节”,还是“红鸡蛋节”。按照老家的习俗,五月节家家户户都要染红鸡蛋。把鸡蛋煮熟,然后染上大红色。染料是妈妈口中的“米米红”。其实当时我家经济条件比较好,鸡蛋并不是很稀罕的东西,但红鸡蛋却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每家每户的家长都会给孩子编织一个网兜,让孩子挂在脖子上装红鸡蛋。我妈手巧,用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搭配着编织了很漂亮的网兜兜,我装着红鸡蛋在村子里晃一圈,收到很多羡慕的眼光。现在想想,真是辣眼睛,红黄绿,完美的撞色,我还挂在脖子上炫耀。可见孩子的欢乐世界就是这么多彩。

端午节那天,小孩子们总会凑在祠堂门口的空地上“斗鸡蛋”,看看谁的红鸡蛋蛋壳硬。一开始我以为鸡蛋的大头应该比较强,但结果却是空壳斗输了。后来也琢磨出了规律,往往用鸡蛋的小头上阵。此时有输有赢,就看运气了。记得有两次我是伤心哭闹

了好一番。一次是脖子上挂着红鸡蛋赶着去凑堆,结果扑了一跤,红鸡蛋全都爆裂了,未上阵而身先卒,哭!有一次是遇到了强手,网兜里所有的鸡蛋都斗裂了,我还是哭!过后才知道,对手小姐姐手中的压根就不是鸡蛋,那是涂成红色的鹅卵石,怪不得叫“鹅卵石”哩,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老妈总说我是个馋猫,确实,儿时记忆中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就是红鸡蛋,别的都没有了。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白辛小学全区家庭教育推动情况及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