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

2024-05-05

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通用14篇)

篇1: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

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

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

——读《怒吼吧,黄河》有感

读了《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爱国情怀如同那波涛汹涌的江河,一泻千里,已永远地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冼星海和光未然两位伟大的作词作曲者,夜以继日地谱写这部作品,终于,让这部《黄河大合唱》,受到世界的瞩目,受到世界的刮目相看。

啊!黄河!你波涛汹涌,激情澎湃,让中国的战争英雄们,深深地被你打动,把你永志不忘。正是你那虎啸龙吟之声,让他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你的殷红热血,哪一滴没洒落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哪一次,没让外族侵略者惊心动魄,吓破了胆。光未然诗人见了你,早已被你震撼,为了你,辛辛苦苦地把你唱,冼星海见你,夜以继日地把你谱写,你那雄伟的气魄,那么铿锵有力,那么心神荡漾。英勇善战的英雄们,见了你,见了你的气势,誓死要把国土保,你那雄伟的英姿,澎湃的身段,让战士们高呼“祖国万岁,“母亲河万岁”!

读完第一分句,我仿佛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看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杀敌的勇敢;读完第二分句,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遇到的一些挫折的英雄们。日本鬼子肆虐地烧杀抢掠;读完第三分句,我仿佛看到了英雄们在抗日中取得了胜利,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气概;读完了第四分句,我仿佛看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雄护国。激情澎湃的情景。

英勇奋战,不屈不挠的战士们,祖国之所以像这样繁荣昌盛,地大物博,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你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敬重。正如名言中说得好: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啊!黄河!你怒吼吧!”中让中国人为你骄傲,让世界因你而震撼!啊!黄河!我伟大的母亲河!你哺育了我们华夏子孙,见证了我们五千多年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篇2: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大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的是南宋诗人林升不甘心偏安一偶,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范仲淹一心为公,报效祖国的无私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陆游在临终之时,最牵挂的仍然是国家的兴亡安危。

在众多的爱国诗篇中,我最喜爱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每次读到这首词,我都会为那种磅礴气势而热血澎湃,为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

篇3:廖仲恺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德

一、“爱国、爱民”, 正如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1. 良好的家庭教育, 并深知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廖仲恺爱国情怀萌生的土壤, 他的父亲廖竹宾曾经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 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侨。廖竹宾一向热爱祖国, 并在教育子女上主张以国学为先, 廖仲恺每天都去华人开办的学校学习古诗文。他的父亲还经常鼓励他要爱国爱乡, 并努力学好中国文化。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在19世纪末爆发的排华运动对其影响最为深刻。廖仲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社会背景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他经常从父亲口中听到侨胞受到迫害的事情。进入大学后, 廖仲恺经常听到美国人辱骂中国人为黄狗, 并亲眼目睹了流氓用石块袭击华侨的事情, 特别是旧金山警察通过暴力手段, 迫使华侨迁居别处的事情更令其愤愤不平。美国社会这种排华的行径撞击着廖仲恺这颗幼小的心灵, 他经常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受屈辱?”这样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总是叹息道:“都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懦弱与无能, 无力保护华侨。希望你长大后要报效祖国, 为中国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其父亲病逝后, 廖仲恺陪伴母亲回到了中国, 在抵达香港时, 他亲自看到了帝国主义者殴打码头工人的场景, 从那时便感知到祖国富强的重要性。

2.“救国必须革命”, 爱国救亡思想的形成。

在回国初期, 廖仲恺在身为清廷政要的叔父的鼓励下开始走仕途的道路, 刻苦攻读四书五经, 准备进行科举考试。就在此时, 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割地赔款屈辱的消息传来, 廖仲恺觉得中国处在危亡之中, 从古书中找不到救国的良策, 要想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就只要学习西学。所以, 廖仲恺放弃了研读国学的道路, 开始在香港黄仁书院学习西学。在这一时期他打开了眼界及增长了知识, 并于广州与何香凝女士结为伉俪。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中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重。廖仲恺时刻注意着国家政治风云的变幻及祖国的前途命运, 这加速了其爱国救亡思想的形成。面对国势日趋衰弱的局面, 廖仲恺决定前往日本留学, 并对自己的夫人何香凝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我等怎能坐视不管, 我想东渡日本留学, 共图大事。”[1]从爱国走向革命是廖仲恺爱国主义深化的重要体现, 他始终将爱国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特别是听取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国积弱, 应彻底革命”的教诲后, 更认识到了救国必须革命的重要性。

二、后世风范的人品道德, 后来者汗颜的人格力量

1.“忠诚为人处事”, 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及战友, 廖仲恺在人格及品德修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于1925年8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国民党人在悼念他的文章中不约而同地称赞了其崇高的品德, 并足以为后世所垂范。有人在文中指出:“廖仲恺先生足为一切革命者之典范, 其立身之风范, 更足供后人模仿与敬仰。”有人指出:“廖仲恺先生平日的人格修养上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勤劳、廉洁;其职务方面的美德更是对党的决议的忠实与服从, 一切以公事为重点, 毫无私人之见。”廖仲恺一生奉行“忠诚为人处事”的原则, 他追随孙中山二十多年, 并不遗余力地赞助革命, 实现为“勋业之最大者”。他完全献身于党, 成为团体行动的唯一规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 他担任军政府的财政领导, 为新生地方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袁世凯篡权的日子里, 他在广州积极开展支持孙中山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在革命失败后, 廖仲恺追随孙中山流亡日本, 并一直留在孙中山身边协助其重建革命政党的工作, 并毅然写下了《参加中华革命党誓约》, 表示:“为救中国危亡及民生之困苦, 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 并附从孙中山先生再举革命。”在五四运动后, 中国的新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廖仲恺始终奉行三民主义。根据何香凝的回忆:“当晚胡汉民加入了同盟会, 不过他对三民主义不能很快地接受与了解, 特别是平均地权方面, 经过丈夫的详细与反复的解释, 胡汉民才最终加盟的, 当时已是凌晨三四点了。”[2]

2. 勤政为民, 忘我的工作作风与品德。

勤政为民及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的精神皆是廖仲恺先生的重要品行与作风。在广州军政府时期, 开始了廖仲恺为民执政的生涯。他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财政部副部长等职务, 并经常出入督抚审议事务。在这时期, 他想方设法为国民政府广东共和政权的创建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孙中山进行讨伐袁世凯及护法运动中, 廖仲恺曾多次担任党政要务, 特别是理财的重任。他一如既往地踏实实干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筹措护法运动的军政费用, 他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曾多次发行及销售公债来筹集巨款, 并对各地债券的销售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明确的任务, 他在此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勉与一丝不苟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称颂。他多年掌管财政要务, 并没有一笔不清楚的账目, 没有一宗无本人签字的收款或支款, 这足以说明其勤政与廉洁。工作中, 他任劳任怨、不畏强权、废寝忘食等是其重要的品行与作风, 这也是其首次国共合作中所给人的印象。这时期他先后担任二十多个党政方面的职务。根据何香凝的回忆:“在筹建黄埔军校的日子里, 他从早忙到晚, 快九点了, 还没有吃早餐, 午饭到下午两三点才吃, 有时候深夜三四点才回家。”在孙中山病逝后, 廖仲恺以一人之身担当财务、军事、党务要冲, 且每件事都是亲力亲为, 日常工作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这种拼命工作的勤政品德及作风无疑是其忠诚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重要体现。

三、“为官不能爱财”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为官不能爱财”的廉政思想。

廖仲恺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 并将其视为中国救亡的重要手段与不二法门。他的这一认识正是其行动的驱动力, 并促使其成为一位毕生献身国事及顽强斗争的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先后担任十多个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的领导, 深刻认识到了贪污、腐败对社会的危害性, “为官不能爱财”成为其执掌财权的口头禅, 并坚持两袖清风, 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其担任广东财政司长期间, 署中无一人私自收取财物, 他除了本人严格财政制度外, 还制定规章制度, 尽力防止职员徇私舞弊。根据职员的回忆说:“我们任职期间, 所见到的长官不少, 然无一人如廖仲恺之精勤廉洁的。”在广州二次革命后, 廖仲恺追随孙中山前往日本东京, 他与胡汉民同居一室, 并过着拮据清贫的生活。根据胡汉民的回忆:“海外人士看到我们那种流亡的生活很是奇怪, 他们知道仲恺做过广东都督, 都认为我们应该很有钱。谁料到我们同住一处, 只有两间简陋的草屋, 每月房租不到二十元, 其他的各种开支也是很节省。”廖仲恺多年为革命精心理财, 其廉洁品质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器重及其他同志的好评, 人们还称其为“孙中山的荷包”, 并说其里面装的都是公款, 无私钱。同时, 他还发行短期债券来平衡财政收支, 他统一全省的“军财两政”, 对贪官污吏不讲情面, 这样也招致他们的嫉恨, 并有谋杀之举。廖仲恺先生的廉政品行都来源于其执政为民的思想, 他生前曾说过:“作为革命党的人, 目前的私心是不能不放弃的。为官爱财则民穷, 民穷则国弱。”[3]44正是基于此, 廖仲恺堪称一代楷模及世人学习的榜样。

2.“杀身成仁、死得其所”的革命崇高意志。

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也是廖仲恺先生高尚的品德, 在其留给后世的手迹中就有“杀身成仁、死得其所”的墨宝。廖仲恺先生的大无畏精神是在革命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留学生考试, 中法政科举人, 被派往吉林巡抚任职。在其任职的两年多时间内, 并没忘革命救国之大志, 秘密进行了系列策反的地下工作, 暗中营救被囚禁的革命党人。他在《吉林岁暮杂感》中提到“松柏励志, 风霜改颜”等诗句以激励自己的无畏的斗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国民党右派勾结反动势力作恶, 当右派将刺杀廖仲恺的行动张扬出来并妄图吓退他时, 廖仲恺坦言道:“增加卫兵只能捉拿刺客, 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他们如果想来暗杀, 预防也是没用的。总之, 生死由他去, 革命工作我是一步不能松懈的。”他对汪精卫等人说:“我是准备临时死的, 吾无负于国家、政党及人民, 不谋私利, 要暗杀便暗杀, 余复何恤。”他甚至还将暗杀之事当做笑话讲给他的朋友:“听说他们用来暗杀的家伙不是手枪, 而是手提机关枪, 我倒要尝尝它的滋味。”总之, 廖仲恺先生以其毕生为人处事的优良品德及高尚的爱国情怀, 不但是其本人生前言行的规范, 而且还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政治财富。

参考文献

[1]周兴.论廖仲恺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特色[J].中山大学学报, 1998 (2) .

[2]李文山.试论廖仲恺的行政人格[J].文史博览, 2011 (4) .

篇4:肖邦的爱国情怀

乐乐:肖邦竟是如此爱国!我正在思考他的爱国情结。

丁丁:哦,说说看。

乐乐:你说一个人“弥留之际”要“紧紧”抓的东西是什么?

丁丁:一定是他一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愿望!

乐乐:是呀,肖邦平生最后一个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这正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

丁丁:是呀,你说得很对。你有没有注意大家为肖邦送别的过程中,肖邦的表现?

乐乐:我注意过肖邦的哭。你看肖邦告别亲人时,他没有哭;师生咏唱时,他没有哭;老师叮嘱时,他没有哭。可是,当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时,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肖邦的哭表现出了他是一个对祖国饱含深情的人!

丁丁:其实整个送别过程中肖邦的一言未发也值得注意,你看,作者用“点了点头”“溢满”“郑重”“望了望”“登上”“疾驰而去”等词语来描写肖邦的神态、动作,揭示了他的内心活动。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在强忍内心的悲愤与不舍!

乐乐:是呀,当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何等痛苦。

丁丁:从开头的“满怀悲愤”“不得不”等词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肖邦忍痛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

乐乐:是呀,课文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肖邦的爱国情怀。

篇5:爱国情怀的作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爱国人士,首先要做到支持国货。在商场里,你是否看到过许多的进口产品,比如:苹果手机,进口中性笔、食品。那么你是否看过旁边的国产商品这个时候,你就该义无反顾的拿国货,而不是犹豫不决。也许你我心里都会觉得外国商品质量有保证,而中国商品都有劣货。但是我们都想错了。虽然确实有劣货或但大部分商品都是厂家经过深思做出来的。那你们有想过买外国产品就是在帮助他们挣更多的钱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吗?

当然,在国外,礼貌的言行举止也是一种爱国行为。当你在国外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别人心想的不止是你的举止非常失礼,更是中国人真的非常没有素质。这样不仅丢自己的脸,还改变了别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是非常丢损中国人的形象的。

最后,为国争光也是一种爱国行为。在这次亚运会中,中国的运动健将们又一次取得了非常优秀的名次,当他们站上最高领奖台时,我们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当听到外国人说:“站在讲台上的中国人,他们真厉害!”这时,就会无比骄傲,相信在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时,所有人都会想:“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篇6:爱国情怀的作文

我想啊想,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对啊,这明明是李白在思念故乡的诗啊!爸爸说,傻孩子,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就组成了我们的国家啊!哦,我懂了,思念家乡就是思念祖国,那么,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咯!

我马上想起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读这三首诗,我真的感受到了白居易对江南的喜爱。有一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过杭州,那美丽的景色,真的让人还想再去一次。妈妈说,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它们,就是热爱祖国。

爸爸妈妈还提醒我别忘了陆游。对了,陆游写了一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临死前还惦记着九州同,我知道九州就是祖国。早就“九州同”了,不知道陆游的儿子有没有告诉他。

篇7:爱国情怀的作文600字

雄伟的万里长城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向征,虽然它经历了许多沧桑,但它依然顽强,它是一种标识、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

美丽的西湖更有它的独到之处,它不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还有自然、人文、历史巧妙的融合。她是一幅天然的图画,来过这里的行人,都被这天下无双的美景倾到。

黄山是世界旅游胜地,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有黄山归来不看山的的美誉,是国家旅游风景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每到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我们的祖国一切是那么美好,神五、神七的成功发射,终于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北京成功举行了奥运会,当奥运健儿在国歌声中举起了奖牌,证明中国在崛起,走进世界。

祖国,是所有音符中最动人的音符,所有色彩中最鲜艳的色彩,所有江河中最源远流长的江河。

篇8:民族英雄陈邦彦的爱国情怀

一、陈邦彦中举为官

陈邦彦 (1603—1647) , 字令斌, 号岩野, 广东人。陈邦彦与黎遂球、邝露被人们称为“岭南前三家”, 同时还有“粤中杜甫”之称, 他是南明抗清的英雄, 同时也是岭南三忠之首[2]68。陈邦彦早年并不得志, 曾为致仕, 游走在各个乡试中, 因为不受青睐而落榜。陈邦彦还曾开设书馆讲学, 在当时的南粤是很有名气的。

在明朝走向灭亡时, 陈邦彦撰写了《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 文章中列举了大量抗敌救国的策略方案。正因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 所以很多地方官员遇到困难时, 经常去找陈邦彦征询意见。后来, 陈邦彦参加了南明广东的考试, 最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中举人, 开始入朝为官, 首先擢升兵部做司主事, 后被派往赣州参与军事决策。他在做官期间积极进谏,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顺治四年, 陈邦彦与陈子壮秘密联合, 起兵欲攻夺广州, 后来兵败, 遭到惩治, 最终死于磔刑。纵观陈邦彦一生, 生于明末, 一生坎坷, 但是在遭遇一次次打击时, 他没有退缩。陈邦彦一直坚强地站在爱国前沿, 将自己的一生贡献于民族事业的崛起中。他的民族气节, 不仅体现在入朝为官的政治操守, 也表现在洋溢着深深的爱国情怀的诗作中, 这些诗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影响更为深刻。

二、陈邦彦的诗歌风格

陈邦彦诗歌主要表现在其诗歌的情感的真切、意境的阔大、语言的豪迈。例如他的作品《闻变》十二首、《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次韵赋别》, 这些是其雄壮风格的代表作品。在《闻变》十二首中, 陈邦彦通过描写国家、黎民百姓、天下的状况来抒发渴望收复家园、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次韵赋别》这首诗中描写的是1644年诗人北上前夕的离怀别绪, 作者抒发了自己在即将启程时与友人告别的豪迈壮志以及自己内心的激动情怀, 诗中借用了很多的意象来表现场面的壮观, 将自己的壮志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邦彦的诗歌善于运用赋的表现手法来衬托自己的情感率真的一面, 同时在诗歌结尾的时候直抒胸臆, 表现自己的志向。例如《南上述怀》、《九月晦日》、《赣关接云淙老师手书兼闻大疏》、《南安太守行赠梁昔莪先生》、《舟发韶州赠大都督》、《访宋鸿羽先生弗及》, 这些作品中都借用赋的表现手法。陈邦彦的诗歌中运用最多的是直述事件、陈叙写人这两种手法, 以《南上述怀》一诗为例, 诗人述说1645年秋在自己北上之时, 国家情况危急, 而家中孩子都还年幼, 妻子深切地盼望自己早日归来。陈邦彦直接地表述了自己在面对国家的危急时刻只有割舍家庭的责任来帮助祖国度过难关的心情。他的诗歌就是用事实表明了自己的爱国决心。《九月晦日》中正面描写了自己的婚姻以及孩子的状况, 表述了在妻子死后自己对妻子的怀念以及孤独的感受, 其余的像《赣关接云淙老师手书兼闻大疏》、《南安太守行赠梁昔莪先生》、《舟发韶州赠大都督》、《访宋鸿羽先生弗及》这些作品, 作者同样是直接通过事件以及人物的描写来表述自己的情感, 这些情感与认识都是作者的亲身体会,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敢于面对一切的真实性格。

三、陈邦彦爱国情怀的体现

陈邦彦的一生直面了国土沦丧时自己的悲痛之情、收复祖国河山以及建功立业的期望之情、自己得不到重用, 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失望之情, 他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将自己对国家的情感, 真实地表现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之中, 同时在面对各种打击与污蔑的时候, 陈邦彦没有埋怨过命运对他的不公, 依然全身心地为自己的祖国不断付出, 他对于国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顺治四年也就是1647年的时候, 敌人袭击了顺德, 同时抓走陈邦彦在龙山避难的两个儿子和两妾, 逼着陈邦彦投降, 但是陈邦彦宁死不屈, 并且在劝降书上写下了“妾辱之, 子杀之, 皆唯命。身为忠臣, 义不顾妻子也”的誓言[3]56, 因此陈邦彦最终失去了妻儿, 这表现了陈邦彦以大局为重的爱国情怀。

在他的《中兴政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奉献精神。陈邦彦能够认识到政治要事的决策的重要性, 他在自己的诗歌《闻变》中从不同的层次上表述了对于国家的担忧, 这从反面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情感真挚与虔诚, 他敢于直视国家遭受的危机。同时他在诗歌中运用了各种意境来表现忧国忧民之情。例如说到国家形势危急时, 他用“春残”、“日暮”等词语来表述, 在面对自己的情感时, 作者用了“抚膺疏往事, 血泪欲盈纸”的描写, 写出了自己内心一直在与国家所面对的危急一样备受着煎熬, 同时也是作者悲痛情感的真实表达。总之, 陈邦彦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就是他对祖国忠诚的一种表达。他的很多诗歌都是描写自己面对国家沦丧时对于祖国的所作所为,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着对国家的忠贞之情。

他的诗歌《次答曾清仲》、《大庙峡》中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复兴思想, 描绘了自己所构建的一片蓝图, 在他的作品《奉新署中赠冯调冶且以为别》中, 作者用了一句“狂愚怀大定, 名俊盛中兴”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寄临川刘钟台先生》中一句“毋然恋岩阿, 勉为苍生起”也是作者的决心与志向的表达。陈邦彦还写了很多关于祖国复兴的诗歌, 这些爱国诗歌都表现了作者对于国家的一颗赤子之心:他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一切。

他的《重别叶公士》中有诗句:“旧业空环堵, 归装一蒯缑。相期无限意, 休问敝貂裘。”与其说这些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因为自己的思想得不到认可而对祖国的埋怨之情, 不如说是作者因为无法为国建功为民出力的失望之情, 或者说是希望能够在思想上真正得到认可与接纳。陈邦彦在自己的情感得不到释放时也曾选择退隐山林。《延祥寺题壁》中的“野性已拼林卧隐, 题诗休倩碧纱笼。”从这些诗歌中看到陈邦彦在失望之时对于情感上的一种渴望, 但是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 他希望能够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爱国热情[4]219。陈邦彦面在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情感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 作者都借用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耿耿忠心”和渴望为国为民出力的心愿。

陈邦彦的诗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政治远见上都是爱国情怀的表达。特别是在他人生的后期, 他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了表达。他没有因为受到冷落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将这种失望之情很好地转化为忠诚之情, 让我们从他的爱国诗篇中清晰地认识到为祖国贡献是多么重要与美好。陈邦彦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的代表, 他的舍小取大的人格魅力和忠贞的爱国情怀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巧丽.陈邦彦散文思想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5) .

[2]黄海章.明末广东抗清诗人评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4) .

[3]梁巧丽.一介草民的忧怀国恨与救国之志[J].名作欣赏, 2012 (6) .

篇9:陆游的爱国情怀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那时的诗人,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慨,气势如山,可望一举收复失地,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这一联概括了南宋抗金斗争中两次让宋人引以自豪的“大捷”,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其中的冬雪与秋风、水兵的楼船与陆军的铁马、东南的瓜洲渡与西北的大散关,对仗工整,且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可叹诗人空有一腔爱国热情,空有一身本领,可朝廷并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任由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表》)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都用典明志。“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传达的依然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时诗人已近古稀之年,僵卧孤村,诗人心中所想,仍是“为国戍轮台”,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这种爱国情感,一直延续到了诗人那篇千古流传的临终绝笔《示儿》。

[思考]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②,远游无处不消魂③。

此身合是诗人未④?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 1172)十一月。正当诗人意气风发地要协助王炎收复长安、大展宏图的时候,王炎突然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被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首诗即写于诗人由陕入蜀的途中。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古去成都必经之地。 ②[征尘]旅途中沾上的灰尘。 ③[消魂]黯然伤情而不能自已。 ④[ “此身”句]我这辈子大概注定了应该只能做一个诗人吧?合是,应该是;未,否。

1.读“衣上征尘杂酒痕”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位诗人形象?请体会这句诗所传达出的诗人的心情。

2.诗歌鉴赏需要知人论世,请结合陆游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分析“此身合是诗人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10:爱国情怀作文

我第一次用口齿不清的话语背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妈妈的眼中噙满了激动的泪水。

懵懂中,我知道“筷子”“唐诗”“方块字”是中国人的标志性符号。“家国”的种子悄悄在我心中种下。

听着《歌唱二小放牛郎》我知道了小英雄的传说,内心充满悲伤,希望自己能快些长大,去保护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时我不是很明白。长大后,我才慢慢明白,这个天下就是“家国”情怀,我爱爸爸妈妈,更爱这个家,同样也深深地爱着由无数的小家组成的这个国,无国哪有家?看电视时,无论什么比赛,只要有中国选手,我就会在心底大喊“中国加油!中国必胜!”我爱我的国,我的国的一丝一缕都牵动我的心,家国的情怀在心底越来越深厚。

篇11:爱国情怀作文

——题记

今天的中国,已不同往昔,她变得更加强大,六十三年的汗水,六十三年的拼搏,东方巨人已崛起,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对祖**亲的热爱却绵亘不变。

70后,中国魂

我们总抱怨父母的思想老,观念落伍,可他们却是对祖国的变化体会最深的一代人。妈妈老说,他们小时侯,一家子都有好几个孩子,家里穷,来了客人招待完之后,父母才把剩下的水饺由小到大分给孩子们吃,如果剩的少,“老小”很“幸福”,“老大”就没有口福啦!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会引来几个巷子的人围观,就跟西洋景似的。到了后来,出现了“四大件”: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谁家购置齐全了,那是就是最阔绰的一户,在村里是最光面的人。

1978年,历史的巨轮驰入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华大地沸腾了,70后的父母们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吃穿不愁,念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用爱岗敬业回馈国家和社会,永记爱党、爱国家。

90后,中国心

人们都认为90后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放荡不羁的“小混混”,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回报,只知甜,受不了一点苦的一代。我认为“非”也!

90后,出生在幸福和平的新时代,成长在安宁稳定的社会中,好似在蜜糖中泡大一般,可90后是一群风华正茂,奋发昂扬的少年,在我们的脑子里总有许多奇思妙想,看到中国屈辱的历史也是群情激昂,也想“亮剑”,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亮剑”是科技的比拼,不需要到“旧社会”走一遭,才知道珍惜幸福、热爱祖国,我们血液里有父母的基因,也会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一代。会有一天,祖国会因我们而骄傲的,90后,加油!

篇12:爱国情怀作文

在清军铁骑横扫中原的乱世,而立之年的顾炎武放下手中书卷,高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复明大业的斗争中,最终却也是无力回天。清朝建立后,他面对清人的多次邀请时都严词拒绝并以明遗民终其身,表明自己不食清禄的心迹。他虽不能在明朝危亡之际力挽狂澜,但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掷地有声,而今成为我中华儿女忠贞爱国的座右铭。

新时代,又有无数个“顾炎武”为了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终生,用自身的点点荧光,汇聚成日月光辉,照耀在神州大地上。

“呼叫81192,这里是553,我奉命接替你机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你们继续前进!”四月一日,在祖国南海领空,有一名中国军人,为了捍卫祖国的领空和尊严,驾驶战机被非法进入我国领空的美机撞压,壮烈牺牲,他就是海空卫士——王伟。那一天,他以生命为代价喝退来犯之敌,那一天,他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不会在捍卫自己领土主权和尊严上退步。

“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长钟扬教授,无惧高原反应,跋涉,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4000多万颗植物种子,最终将生命献给了最热爱的事业。一颗颗种子,见证了钟杨教授的艰辛,一颗颗种子,标志着人类未来的生机。

篇13:爱国的作文:爱国情怀

一、紧密联系教材,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应当依托于教材,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因此,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 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以用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政治教材有着较多的教育因素, 如何运用是发挥这些教育因素作用的关键。 举例来说, 进行初三政治教育时, 可以把整个教材内容划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 第二板块是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史, 第三板块是爱国主义是一种范畴, 第四板块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不同的板块内容, 从不同的层面逐步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爱国思想。 其中, 在第二板块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去解读爱国主义, 通过史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多措并举,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基于教材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是一种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最基本方式, 但是爱国主义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说教, 应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拓展并创新教学方式, 多渠道、多方式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 1) 结合历史和国情。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上, 可以以我国近代史和基本国情为切入点, 开展历史和国情教育。 讲述历史与国情时, 除了口述外, 应当借助多媒体工具, 向学生展示抗战影像、祖国的壮丽河山,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产生最直接的感悟,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 讲述“ 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内容时, 教师可以借助影片介绍中国建国以来的巨大成绩, 把当前稳定和谐的生活同西方列强侵略时期动荡不安的生活相比, 让学生在巨大反差中提高思想认识, 了解“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他们奋发学习, 成长为社会建设需要的人。

( 2) 结合先进人物事迹。 借助先进人物事迹的真实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榜样作用, 更能激发初中生的爱国情怀。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先进的人物事迹充分了正能量, 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 通过教师讲述这些事迹, 能刺激学生情感上的爆发, 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例如讲“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 教师可以讲述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故事, 深入剖析这位文学大师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对此有更深的领悟, 并以他为学习榜样。

( 3) 结合思想教育。 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周围事物有正确、 客观的认识。 尤其要让初中生认清当前的国内外形势, 认识到中国正在走向强大, 在国际事物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多, 作为祖国年轻的一代, 初中生应对此有深刻认识。 而教师则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以及与祖国共同进步、成长的奋斗理念,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 4) 结合主题活动。 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要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教育活动到课外, 展开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辅助初中政治教育,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 十一”国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期间, 组织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等, 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放眼未来, 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绝不能仅仅关注现在, 更要放眼未来, 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立志成才, 勇于担当, 通过不断学习, 努力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为祖国未来的美好发展做出努力。 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 引导学生把自身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壮大紧紧联系起来, 进而产生爱国情怀。 初中生作为年轻的一代, 是祖国未来发展与建设的生力军, 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努力成为祖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了做到这一点,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应当高度重视对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激发初中生的爱国情怀,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使之关注祖国发展和国情, 了解祖国需要, 认清自身在祖国建设中所承担的重大职责和义务, 然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 成为能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主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32) .

篇14:古诗中的爱国情怀

链接一:杜甫《春望》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诗歌情景兼具,感情强烈,格律严谨,气度浑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接着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情于景,为全诗创造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蕴含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连,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诗人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侯的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因消息隔绝,致使久盼的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样的境遇很多人都有过,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战争的缘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象远方家乡的惨凄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无奈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要插不住簪子了。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链接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原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时所作。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初四,诗人当时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量报效祖国。诗人渴望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表达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常躺在床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窘迫的生活现状。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也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

可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年迈多病,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重任了。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年近七旬老人仍抱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深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诗人脑海中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仁人志士的心声,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正气。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的感慨,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链接三:岳飞《满江红》

【原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惨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有朝一日能“收拾旧山河”。

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概。上片通过描写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则表达雪耻复国,重整山河的壮志。

上一篇:大学自主创业实习报告下一篇:在2010年度全县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