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2024-05-19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共12篇)

篇1: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宝鸡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外部经济和文化旅游及其品牌等内在驱动力,也有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关联度低,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和投融资渠道单一等集群效应低下的原因。宝鸡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要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宝鸡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化产业;产业集群;

一、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主要由市场自发驱动形成产业集群的内部力量。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市场的推动、企业对外部经济的追求以及品牌效应的形成。文化旅游市场的推动。宝鸡文化资源丰富,是陕西省西线旅游主要市场。近年来,宝鸡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加快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法门寺、石鼓山、周秦文化示范区等历史文化景点的开发再建设力推宝鸡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城市。积极搜集扶眉战役、工合运动红色资源、掀起宝鸡红色旅游的新篇章,增加宝鸡的人文吸引力。201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31%,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8.5%。[1]宝鸡市以文化旅游市场为依托,推动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外部经济的驱动。马歇尔对“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解释,是后来学者们研究产业集群的起点。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企业和其它机构通过产业关联、业务合作形成集群,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以使企业之间通过信任更好的开展协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在知识外溢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并且可以创造一种产业集群达到协同所需要的创新环境。宝鸡市的文化企业在行业内可以互相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创新以获得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在集群内部所需承担的经营成本,并吸引同类产品的集中和劳动力的聚集,形成专业化的劳动市场,可以降低企业间招聘员工的成本。在宝鸡市古玩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民间工艺美术品加工等企业之间由于规模经济效应的驱动,促进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品牌效应的拉动。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若某产业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且生产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高,在区域内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这样该产品便建立了品牌形象并可以发挥品牌效应。文化品牌形象的形成可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更有利于品牌形象的维护和价值的提升,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台湾的“新竹”、浙江的“横店影视文化基地”等都以形成了品牌效应。宝鸡市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周秦文化、法门市佛教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关中平原西部聚集,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宝鸡文化。[2]同时,千阳西秦刺绣基地、太白山自然山水、陇县秦源文化产业园区、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建成,有利于优势文化品牌的形成。“宝鸡社火”、“凤翔泥塑”、“西府饮食”的开发,也加快了品牌效应的形成,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宝鸡市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培育下,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和质量均稳步提升。然而,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竞争力不足。文化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宝鸡市在文化旅游业、文化演出业和艺术品加工制作方面发展的较为集中,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文化信息业、文化教育业也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传统书籍、报刊的出版、制作与发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进步有限。在影视领域,随着歌舞《周颂》的上演、电视剧《炎黄大帝》的开拍,但无论其票房还是口碑及影响力却较弱;此外在动漫、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上发展缓慢,相对落后。文化产品供给方面,生产企业群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意不够,未能积极的市场化,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未实现集群化发展。从宝鸡市整体来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各市县之间独立发展,未形成联动,文化产业的整合度较低。文化产业链关联度低。宝鸡市文化产业从整体来说,各行业的发展较为分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没有真正做强、做大的龙头企业,缺少产业链形成的基础因素。宝鸡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不突出,缺乏完备的支撑产业,带动产业不够发达,衍生产业没有得到真正的拓展,产业集聚效应低,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3]地方政府没有对宝鸡文化产业进行集中投资,且宝鸡市的文化资产主要分散在广电、报社、图书等部分,难以形成合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观念陈,运行机制、经营管理方面专业化不够,因此产业之间难以产生联动效应,文化产业链未能真正形成。宝鸡市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但大多数还处于小作坊式的运营方式,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管理,欠缺形成产业链的充分条件。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在文化产业园区方面,还未形成多类型的、影响力大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宝鸡市文化产业园区建立较晚,后期投资力度不够,发展积极性不足,因此许多产业的发展好处与初级的开发和销售阶段。例如宝鸡市的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依托宝鸡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宝鸡市的重要文化品牌,但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仍旧缺乏动力,文化产品类型单一。并且园区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小,同质型园区重复建设,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吸引力不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资本的支持力度不强,以及较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宝鸡文化产业投融资难的`原因。此外,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的成长初期主要在于市场的投入,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后期的衍生效益,而这种衍生效益极其不稳定。文化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文化资源等无形资产,在向银行进行固定资产的抵押贷款方面与其它产业对比来说评估风险较大。诸如文化民俗园区等项目也不具有长久效益。这样来说,文化产业缺少金融渠道的信贷支持,对于外来融资的吸引也不够,因此基本只能靠国家财政,地方政府支持,融资渠道单一。且宝鸡市内的文化消费市场不健全,居民文化产品消费意识薄弱,消费能力有限,而消费定位的不足对于市内带来的外来消费刺激不大。

三、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力争构建出符合宝鸡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宝鸡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针对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县区不平衡和行业不平衡的特点,宝鸡市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宝鸡市应在继续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应大力抓好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改造,注意加快调整产业的发展步伐,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宝鸡市应注重做大做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演出等“核心层”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应加大对动漫创意、广告宣传、传统的民俗艺术品和工艺美术业的培育。在文化旅游业方面,应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宝鸡的特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为依托,做好旅游的品牌;以旅游业为重要的载体,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在广播影视方面,要继续扩大它的覆盖率,加强对电影电视的制作和开发其衍生品;在动漫业、广告业等新型产业方面,应促进设计创意的相互渗透;在民俗艺术品方面,应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通过抓重点、促新点,推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宝鸡应注意各县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推进产业链建设完善。从2005年开始,宝鸡市就以第二批改革试点的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14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引领下,文化产业再一次进了深化改革,这对于推进文化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宝鸡市文化产业链建设方面,首先,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其次,文化产业链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不高,并且县域文化企业协作能力较弱。宝鸡市应从自身特色和实力出发,继续加大文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依靠地区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资源研究的资金、技术投入,使得同一个主题下的文化产品可以更加丰富、相互协作,各个层次、相关领域的产品可以共同推进。西安市利用自己的城市优势和经济实力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得意良性循环,实现了其经济效益。而宝鸡作为陕西省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在周秦历史文化渊源方面和西安是互补关联的,宝鸡市可以借鉴西安先进的产业链形成经验,并借助它所形成的市场,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主动积极的走出去,加快自我建设步伐。只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文化产品之间相互依存、产生联动,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力,宝鸡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就目前而言,宝鸡市的文化产业园区类型单一,多为主题园区。如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石鼓文化园区等,自身集聚效应低,产业链不健全。宝鸡市可以通过园区之间的集聚效应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得原有的老园区和新规划的茵香河谷文化旅游区等相关联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协同发展,以市场为驱动力、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为纽带,以求培育出一些是实力雄厚、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促进融资方式多样化。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产业的特殊形态造成的,由于文化产品价值难以评估,造成了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因而建立第三方担保机构势在必行。文化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第三方担保机构可以对文化企业的产品进行价值评估,并通过担保来提高文化企业的信用度,以便让银行降低风险,从而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同时,通过担保,还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并降低风险。文化产业的第三方担保为文化企业的融资咨询、项目投资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当然,文化产业中介担保机构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和保证。同时,还应建立项目管理债务担保方式,以提高文化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降低投资风险。

篇2: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王天凯是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十周年工作会议上作出以上表述的。

目前,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行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以骨干企业为纽带,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产生技术和知识外溢,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2002年开展试点至今,纺织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产业链愈发完善、区域品牌影响加大。

以江苏盛泽、新建、祝塘、川姜、湖塘五个镇为例,2011年总资产1179亿元,比2001年增长728%。同样,浙江省慈溪市作为毛绒制品生产聚集地,毛绒制品产量占据全球的60%。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90个纺织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超过行业经济总量的40%。“集群和企业好比草地和树木的关系。集群可以在研发、监测、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滋养企业发展,企业灵活性也使集群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说。

篇3: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与此同时, 青海开发区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以及有效的产业发展方向的定位, 来不断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工作, 大力倡导、培育开发区内的主导产业, 积极引进并发展新型产业, 从而使其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力大大提高。另外, 开发区产业的聚集效应能够带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产业的利用和发展, 促使青海省开发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 产业集群群体效应分析

1.1 降低交易成本, 减少经营费用

现今, 全球危机持续的影响力与不确定性还存在。企业现在最缺少的是现金流。到银行贷款的话, 高额的利息要还, 有时还不一定贷得到款。到民间借贷的话, 比银行利息还高。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那么怎么靠自己呢?就是降低企业各种成本与节约各种成本, 使自己的产品有竞争优势, 而且保持一定的企业自有现金流。

1.2 推进青海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促进就业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型企业带来了机遇, 但动荡的经济市场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中小型企业要在众多挑战的情况下抓住机遇、推动转型升级, 才能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下立于不败之地。中小型企业在扩大就业面、推动市场经济稳步增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推动青海省内的中小型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我国为了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量身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因此, 要想切实推进省内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促进就业, 省内各地区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不断推进中小型企业取得新进展。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 总的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比较平稳。但青海省内部分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出现了一定的发展困难, 反映出青海省内中小型企业发展暴露的新问题。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并对相关部门提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要求。为此, 青海省内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政策协调和贯彻落实, 对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做针对性的标准, 规划中小型企业的成长历程, 坚决拥护落实国家做出的相关重要批示, 全力配合其有关政策做好各项推进、改善工作。

1.3 扩大地区影响力, 形成地区品牌

据统计, 青海省商务部门已经争取到790万元的品牌发展资金, 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3764万元的开拓资金。为了扩大青海地区的影响力, 其特有的“藏羊”等知名品牌应该得到重点“关注”;另外, 调配给外经贸区域的发展资金高达9351万元, 总共包含132个扶持项目, 以发展骨干、品牌企业及作为重点, 主要涉及青海省比较特色的农畜产品以及中藏药等优秀产业。另外, 为了加大对品牌企业的发展、扶持力度, 青海省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 用来培育、发展、扶持品牌企业的建设。

2 产业集群路径选择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从实质上来说, 是一种产业集群的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 欠发达地区还未形成能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因此, 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必须在其区域内形成有影响的产业集群。那么, 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产业集群呢?

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青海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条主线, 依据青海的实际情况,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使青海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打造枢纽, 畅通通道, 加密网络”为着力点的公路、铁路建设稳步扩增, 使全省初步形成以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为主轴的“两横三纵”主骨架铁路干线、公路干线组成的交通网, 为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2 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优化农业结构, 增强工业实力, 不断扩大、发展第三产业, 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二、三产业类型的比重, 不断优化升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进而保持三次产业稳步、协调发展,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以农业为经济发展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发展方向、以基础产业作为发展支撑、多方位发展服务行业的全新产业格局。除此之外, 要加强市场的调节工作, 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与其他相关的规定、政策相互配合, 引导产业发展。始终坚持自主探究创新, 不断提升各层次产业当前的技术水平, 进而为发展壮大竞争力极强的先导产业打好前提基础, 推动先导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准确把握产业向市场化、社会化等方向发展, 加快其各类服务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 大力推动现代化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的同时, 不忘改造传统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进而不断加大服务业的市场比重, 提高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

2.3 改进技术, 提高经济效益

在现代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一个地区的企业想寻求发展、提高效益, 提高生产技术才是唯一而且高效的途径。通过跟踪结果显示, 技术改造项目的投产形成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巩固了青海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 提高了产品的集中度和竞争能力, 优化了企业产业结构, 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渝萍.农业产业集群自构的演化机理及其政策效应[J].求索, 2007 (07) .

[2]赵卫章, 方成波, 袁素荣.淮安市纤维检验所干茧公证检验有可为[J].中国纤检, 2010 (03) .

[3]杨走.欠发达地区推进“质量振兴”探讨[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02) .

篇4: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关键词:文化;创业产业;集群发展

在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了起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集群发展,产业的集聚发展依托于文化创意产业园,许多城市在北京,上海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之后也纷纷根据自己的城市特点的地方优势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于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兴起,虽然各个园区的主题,建设和规模各不相同,但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得以蓬勃发展。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概况

要谈及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起始,那便是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建立。英国是创意产业的起源地,它是世界上最早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并且出台政策进行鼓励的国家。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到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个方面的内容都被包括在文化创意产业内,范围较广的文化经济活动也在其中,能够将各种知识纳入文化产业中,并且将其与经济进行结合,发挥最佳的功能。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定义,但是不同的地区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对这一个产业进行了自己的分类。比如北京、上海等等许多的城市都已经完成了这一个产业的分类。

这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长,出现了一批发展力较强的创意产业,这些产业增长的速度快,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综述

国内的各个城市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并且不断发展,都呈现出了集聚发展的态势。

天津市将文化产业当作独立的产业在通过两年的建设,天津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渐趋成年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全市建设了20个左右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典型性的创意产业园区有6号院创意产业园,华轮创意产业园等,海内外数百家知名企业进入这些园区,产出了具有高质量,极具竞争力的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

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达到了19个,投入资金超过119.7亿元,园区建设面积多达15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有中联创意广场,1919创意园等等,生产线包括了影视动漫,创意设计,娱乐文化等方面,基本实现了集聚效应。

除上述两个城市之外还有西安,长沙,苏州等等城市都进行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各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设方式较为单一,仅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一种模式,没有对其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建设,这样形成的产品与园区外部其他品牌的产品的竞争力不够强,并且与周围地区人们的互动能力较小,文化创意产业要通过多种模式来发展。

其次,园区内部的集聚效益不够强,园区内文化创意产业类的企业不够多,相互联系较少,没有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还需要与园外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且为了建设的资金支持,一些园区允许非创意类的产业进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不够纯。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视具有真正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完善各种集群制度,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应当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并且文化创意产业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打造具有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创造更多的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给企业带来许多的发展优势,集聚发展能够吸引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管理能力的提高,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得以加强,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各自的竞争意识,提高产品的创新力,提高产品质量,并且产业集聚发展能够让企业获取更多的行业信息,更好地进入市场。

总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要想蓬勃发展,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集群发展,在集群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构筑完整的产业链,建立有效的管理,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群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自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

[2]冯根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与聚变效应[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

篇5: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关键词:广西传媒产业 产业集群 产业制约 集群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广西传媒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品牌基础和人才基础。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广西传媒产业总体仍然比较落后,与全国传媒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根据广西传媒产业的现状,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方式,将有利于增强其活力和能量集聚,实现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和形成传媒产业增长极,促进广西传媒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传媒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一种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所谓传媒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媒介实体所形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广告业、网络业等几大产业。在传媒产业集群中,由于大量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这些企业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一种竞合关系。传媒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分工协作效应、竞争自强化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可以形成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北京CBD地区和湖南长株潭地区等区域的传媒产业已出现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

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广西共有图书出版社8家,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报纸71种,期刊184种,出版物交易市场3个,新华书店93家,出版物发行网点4196个,各类印刷企业4253家,光盘复制企业3家,磁介质复制企业1家,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8座,广播影视制作机构68家,数字报纸14种,电子书超过8000种,传媒集团5家。

篇6: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和演进的路径。首先文章现对物流产业的集群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境况做了简明概括的阐述,简述了分工和生命周期对物流产业集群的影响。

文章的第二大部分则是具体研究物流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结构分别分为了无核心企业的物流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和多核心企业的物流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然后以自然发生论、跳跃论和不确定性三个视角论述了物流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演进路径的分析。

最后一个部分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结论。

这篇文章读后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引导可以避免许多弯路。

篇7: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路径

发展文化产业的三条重要路径

区域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中日益显现出强劲性.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只有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品质来打造品牌文化产品,以宏阔的大视野、大角度来开发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向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路.许多地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作 者: 张潇扬   作者单位: 刊 名: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9) 分类号: G0 关键词:

篇8: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1. 新常态背景下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1.1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

目前, 河北省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显得相对分散, 各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失衡, 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更使其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本不断提升, 进而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导致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难以有效提升, 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1.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以其高速发展的生命力成为文化产业中独具优势的一支,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河北省文化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与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创新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1.3文化产业品牌效益不强

品牌作为无形资产, 对任何产业及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新常态背景下, 河北省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强势的品牌。一方面, 其品牌意识较差, 不注重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创造优秀的文化产业品牌。另一方面, 河北省文化产业相关部门的品牌维护意识较差, 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维护, 以便于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河北省文化产业部门没有对其现有的品牌进行有效维护, 使其名牌知名度不断下降。品牌效益不强是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乃至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4缺乏文化产业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保障, 新常态背景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使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与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不相匹配, 进而使其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2. 新常态背景下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主要的发展路径

2.1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

从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 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措施, 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 河北省必须要通过整合各项资源, 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进行整合, 建立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 提升文化产业的集聚度, 进而使其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增强其整体的发展实力, 最终提升河北省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2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河北省文化产业乃至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更新原有的发展理念, 充分借鉴北京、 上海、深圳、广东等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 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 保证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将其视为整个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先进模式。另外, 要与各文化企业、大众媒体等进行合作, 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联动性。

2.3建设文化产业的优势品牌

创建优秀的文化产业品牌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常态背景下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 要对现有的品牌进行整合, 集中主要力量打造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 要进行文化产业品牌创新, 根据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人文特色等打造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产业品牌, 并对其进行大量的宣传, 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知名度, 进而通过品牌的力量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2.4培养和引进先进的文化产业人才

一方面, 要从现有文化产业内部出发, 对从业者进行培养, 使其充分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相关政策, 并使其逐渐走向关键岗位。另一方面, 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模式, 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文化产业人才, 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以此促进整个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总结

从新常态背景下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其存在的问题较多, 因此必须要从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优势品牌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 完善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惠丽, 王成军, 金青梅.文化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及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4 (10)

篇9: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文化产业集群能极大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过去的看经济总量指标,现在调整为看区域的软实力,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重要法宝。通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成果的总结,提出了发展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可采用的战略选择,并利用这些战略来更好的引领沧州文化产业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

关键词:沧州;文化产业集群;SWOT分析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13

文化产业集群是大量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现象,发展好了能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沧州经济的协调发展。

1 发展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意义

1.1 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由原来注重传统生活日益变化为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们的消费需要已由原来的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转变,人们已不是仅停留在生理、安全需要上,逐渐向享受型、自我实现需要方面转变。特别是休闲娱乐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沧州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集聚作用即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丰富起来,整体民众的文化竞争力才能凸现出来。以电影为例,其票房在近几年几乎是每年50%的增长。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顺应我们的市场需求,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2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沧州作为临近渤海的一个城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中一个重要位置,受有限的土地资源影响,发展农业的进程一般就是稳步前进;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第二产业中的许多重工业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发展文化产业能快速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有利于三大产业机构比例更合理化。

1.3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能实现经济增长点的提高

文化产业不仅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可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沧州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GDP这个衡量指标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沧州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

沧州作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结合调研过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可以把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特点体现出来。

2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2.1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现已形成三个产业带。环渤海文化产业带,主要是以渤海新区、孟村、盐山、黄骅、海兴等为重点,重心是以发展现代生态旅游、教育培训、影视拍摄、文娱器材生产等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打造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南大港湿地国际文化旅游城、文体健身器材产业聚集区四个文化产业园区。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主要是以沧州市区、吴桥、东光、青县、沧县、泊头、南皮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影视动漫、节庆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环京津文化产业带,以任丘、河间、肃宁、献县为重点,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民族乐器、工艺玻璃生产、文化创意、图书印刷、现代休闲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献县汉文化产业聚集区、肃宁民族乐器聚集区、河间文化旅游区、任丘休闲养生基地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2.2 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力增强

一直流传着“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在吴桥”,吴桥是世界杂技之乡,吴桥自己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沧州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中的一个亮点。沧州素有中国“武术之乡”之称,也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在中华武术大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在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沧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沧州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典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为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示范作用,也使得沧州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影响力显著提高。

2.3 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沧州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有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河间诗经文化、黄骅渔鼓等传统文化产业,新兴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主要有印刷产业、民族乐器、红木雕刻、工艺玻璃、动漫游戏和文化娱乐健身器材产业等。现已显现出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让传统文化产业带动新兴文化产业共同去发展,打造沧州文化产业特色。

3 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3.1 优势(S)

沧州处于地理位置优越,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历史文化悠久,享有世界“武术之乡”,吴桥杂技举世闻名,传统文化产业优势突出,新兴文化产业正在稳步前进。

3.2 劣势(W)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凝聚力还不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尤为严重,产业集群内的文化建设参与意识还不够,传统思想比较保守,创新、创意观念还相对有些落后,在文化产业投入方面过于敏感,严重制约文化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

3.3 机遇(O)

3.3.1 国家政策支持

2016年,发改委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一步对外开放,使产业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政”能量。

3.3.2 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主要以前两大产业为主,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越发重视第三产业,其中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对文化产业也有迫切需求。

3.3.3 文化消费需求增强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凸显一定的优势。

3.3.4 人口素质的提升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过去人们还是更多注重物质需求,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需求上,而如今人们的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要想提升,就离不开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

3.4 威胁(T)

3.4.1 综合竞争力薄弱

沧州现有文化产业数量不少,沧州杂技和沧州武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而后继发展起来的广播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竞争能力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集群整体的综合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4.2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农业所占比例最大,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偏低,内部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以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方面,国内的产业结构矛盾性突出。

3.4.3 消费文化水平较低

沧州人均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人们在精神性消费支出比例上还比较保守,尤其是高支出的文化产品消费比例很低。这样,导致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用很难实现。

3.5 四种战略组合

结合市场调研所获得的大量材料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参照当前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自己的四种矩阵组合。

一是优势——机会(SO)组合:我们要抓住国家调整经济的发展时机,密切关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沧州人民需要的转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传统文化产业,融合新兴文化产业克服集群内企业之间条块分割问题、正确面对挑战,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彰显沧州本色。

二是劣势——机会(WO)组合:我们要正视市场环境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克服不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国家、河北省政府等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打破产业集群内的分割问题,在内部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

三是优势——威胁(ST)组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文化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要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提高软实力,能够更多的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

四是劣势——威胁(WT)组合:我们要勇于创新,打破常规,面对环境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深入分析,突破原有模式和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篇10: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自20世纪80年初,随着河南乡镇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开始在河南省部分地区零星萌芽。近年来,在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催生下,河南省产业集群出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趋向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底,河南有加工制造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43个。产业集群内聚集着6.27万家企业,20河南省产业集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49.4亿元,占河南省区域生产总值的31.2%。年河南省产业集群内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1.3亿元。同期产业集群内从业人员达到250.6万人。

从集群实现产值来看,1-3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122个,占85%,30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集群21个,仅占15%,说明集群规模以中小规模为主。其中,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8家较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别为:安阳钢铁产业集群(213亿元)、洛阳吉利石化产业集群(190亿元)、漯河源汇区肉类加工产业集群(173亿元)、郑州服装加工产业集群(150亿元)、郑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150亿元)、平顶山煤炭产业集群(120亿元)、郑州煤炭产业集群(103亿元)、郑州汽车与配件产业集群(100亿元)。这八大的产业集群都集中在冶金、食品加工、纺织、煤炭和汽车配件等行业,而这些又都是河南省的支柱行业。

篇11: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

2012年05月02日 11:16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期 作者:谌飞龙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28

摘 要:传统的集群治理模式是以关系治理为核心的网络治理和以利益治理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以及两者交融而成的模块化治理然而,这些治理模式只关注经济绩效,不追求环境绩效。“共生治理”模式的提出旨在解决集群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引导集群治理由形式治理向内涵治理的转变,实现产业集群治理理念的本源回归。

关键词: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发展演变

集群(Cluster)最初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原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柄所的不同簇群。后来,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处于相关产业中的企业在特定地理位置上大量集中的现象,波特在1990年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治理(gover-nance)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使人们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Gilsing首次明确提出“集群治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集群内成员旨在促进和改善创新进程的目的明确的联合行动”,强调集群治理的目的性、过程的系统性和治理的白发性;Enright认为:“集群治理所处理的是集群企业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集群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权力分配”;目前,产业集群治理是规避集群风险,预防集群衰退,推进集群协同,提升集群绩效,实现集群升级的必要举措。集群治理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

一、产业集群的形式治理模式

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依托,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区域生产“网”络组织。在这一组织系统中,“链式网状”构成了其基本形式,因而,集群治理模式中价值链治理和网络治理可统称为“形式治理”。

(一)以关系治理为核心的网络治理模式

网络治理的概念最早用于政治,源于对国家的治理。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在寻求与传统国家统治和市场主宰观念相区别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将市场机制的活力与社会的力量和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理模式——网络治理。Gulati提出网络治理是南许多独立企业构成的具有可选择性、持久性和结构性的集合,这些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合约是依靠社会性因素而不是法律性因素形成的。我国学者魏江认为,将集群内部的企业网络联结关系主要发生在有上下游生产联系的供应商——客户之间,包括完全基于市场的随机交易联结,基于稳定契约的长期交易联结和基于资金纽带的准一体化联结。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从产业集群作为中间组织形态的网络视角,提出几项集群治理模式。

多中心集群治理模式。黄喜忠、杨建梅提出四种集群治理模式: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意大利治理模式、以风险投资者为中心的硅谷治理模式、以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为中心的行政治理模式以及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企业为巾心的盟主治理模式。易明、杨树旺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将集群治理分为3个部分:企业网络治理、行业协会治理和地方政府治理。

集群网络共治模式。霍佳震、吴群、谌飞龙在研究集群供应链网络时,提出“网络共治”框架体系包括五大主体构成的两大系统和六个部分。五大主体是集群网络共治活动的参与者: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巾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两大系统分别是核心网络和辅助网络,六个部分是决策协调部分、组织执行部分、政策指挥部分、技术服务部分、咨询服务部分和信贷服务部分,并由此归纳出“企业主导一政府助推型”共治模式和“政府牵拉一企业跟进型”共治模式。

(二)以利益治理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模式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Michael E.Por-ter提出。价值链治理是指通过价值链来实现公司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安排,进而实现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协调。Humphrey和Schmitz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指通过非市场机制来协调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问的相互关系和制度机制。在此背景下,产业集群这种典型区域经济综合体的治理也由内部向外部拓展,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产业集群的治理及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

驱动力量视角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价值链治理主体是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构(如主导企业或政府),治理范围是分散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因价值链联系而形成的生产体系,主要作用是协调和整合。张辉在Gereffi提出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二元驱动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治理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将产业集群价值链治理分为生产商驱动型价值链治理、采购商驱动型价值链治理以及混合型驱动价值链治理。生产商驱动型治理一般以掌握关键技术的大型跨国制造商为主,负责协调整个生产网络。这类治理一般用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采购商驱动型治理主体一般是大型零售商、营销商和品牌制造商,他们的采购范围分散,但在分散的网络内却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负责协调和整合。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二者兼具的混合型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这种混合型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条的价值增值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都有偏重;在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变过程中,先表现为价值的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减变化,然后义表现为价值的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增变化。

行为主体视角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Sturgeon根据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权威型生产网络、关系型生产网络和虚拟生产网络。在此研究基础上,Gereffi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识别交易的能力和供应能力,以及不同环节间的紧密程度,将全球价值链治理分为五种不同模式: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等级制(Hierarchy)。在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型和等级制分别处于价值链行为体之间协调能力的最低端和最高端,市场型是组织经济活动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等级制则以企业制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

(三)网络治理与价值链治理交融下的模块化治理

网络治理分析与价值链治理分析在现有的集群治理研究巾居于主导地位。郑建伟等分析发现价值链治理和网络治理的差异存在互补性。价值链治理偏重于集群的外部关系治理,而网络治理则偏重于集群内企业关系的治理。实际上,产业集群的这两种治理方式也存在着交叉、融合和拓展,模块化治理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标准化的界面结构与其它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模块化产业集群是将一个复杂的产业集群系统按照一定的界面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模块)——单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相似特定功能价值的企业,可以单独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企业组织,这个过程就是模块的分解过程。当任务完成后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又按照某种界面规则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产业集群系统,这个过程就是即模块的集中过程。与传统的产业集群相比,模块化产业集群组织巾形成了一种较为自由的网络组织关系。模块集成商通过网络,利用界面规则,将自身产品、技术进行模块化分解,保留核心模块自行生产,而将其他模块分包给各级模块供应商。

模块化治理中存在“背对背”竞争机制以及“订单生产”激励机制。从系统功能分解和功能模块整合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实质上是模块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的聚集。通常,供应商会采取“背对背”式的竞争,根据自身的“隐藏信息”独立研发、设计出具有竞争力和核心价值的产品、技术。“背对背”竞争使得原来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空间更大,创新要求更强烈,创新更灵活。模块具有“即插即用”的性质,这一性质可以使得模块生产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但当系统设计者设计一定规则后,许多模块供应商都要进行生产,而只有最好的模块供应商才可以得到订单,这就是生产激励机制,当然对于产业集群来说,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得产业集群内部组成形式和集群的权利分配属性,实现了关系治理与价值治理的同步性和协调性,内生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

二、产业集群治理理念的本源回归——共生治理

(一)现有集群治理模式的缺陷和共生治理的提出

网络治理、价值链治理与模块化治理模式在提升集群经济效益,推动集群融人全球化市场方面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这三种治理模式仅注重产业集群规模上量的增长,却未能关注其内在质的提升,对产业集群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束手无策。鉴于此,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制约下,有必要将集群治理理念回归到“集群”概念的原生状态,实施共生治理,推动集群“生态和谐”的内涵式发展。

(二)共生治理的内涵

工业共生的本质就是企业问的合作,生态共生是以副产品的交换为纽带,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生态共生治理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生产经营体系,变工业排泄物为下游厂商的原料、实现集群内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生态共生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从根本上将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模式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模式。生态共生范畴中没有“废物”的概念,它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实现工业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从而使整个工业体系成为各种资源(能量、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共生治理模式

工业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其中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按行为方式划分,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共生互惠关系,而按组织化程度划分,它们又可被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共生系统的状态变化主要体现为共生模式的变化。

实施产业集群的生态共生治理的关键是要建立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问的有效转换机制。环境绩效分为隐性环境绩效和显性环境绩效两个部分,显性的环境绩效通常反映企业污染控制的效果,而企业隐性的环境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污染预防和提高生态效率等方面。经济绩效从外显的财务绩效与企业的核心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间存在三种转化模式:传统技术创新模式、政策引导模式和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

传统技术创新模式是在传统技术创新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将其经济绩效的一部分用于增加资源投入,以提高自身的技术存量,进而通过“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的方式,在市场的指引下完成技术创新,并通过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终,包括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组织管理制度和市场能力在内的企业核心能力转化为显性的经济绩效,为系统的下一个循环提供资源投入。

政策引导模式是政府部门在引导、监督企业改善环境绩效过程中职能的体现。由于条件的限制,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要求主要是一些具体的环境指标,相应地,企业获取政策的支持也是通过这些显性的指标,而企业达到或超额完成环境指标所获得也多为显性的经济绩效,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

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说明了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嬗变。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要求技术创新活动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日益突出的问题,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才是集群治理今后追求的方向。

三、结论与展望

集群治理模式演变,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在诉求上由利益诉求转向社会责任诉求,在经济形态上由注重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在发展理念上由强调利益最大化转向资源的节约与高产出。尽管当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或者产业集群的生态共生治理将成为未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

【参考文献】

[1]黄喜忠,杨建梅,集群治理的一般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51-54.

[2]霍佳震,吴群,谌飞龙,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联结模式与共治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13-20.

[3]李恒.模块化生产的激励机制与产业集群治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41-45。

[4]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

[5]吴文东.面向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体成长建模及其共生效率评价[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0-48.

[7]周泯非,魏江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95-103+126

[8]Gereffi,Gary.&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The Govemance of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l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9]Peter De Langen,Govemance in Seaport Cluster[J].Maritime Econom-ics&Logistcs.2004:6

[10]Victor Gilsing,Cluster Gover-nance,the DRUID PHD-conference,Co-pcnhagen,2000:1.【基金项目】本文为《基于网络视角的园区中小企业非竞合行为治理研究》(70963004)以及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集群供应链网络治理研究——以江西陶瓷产业集群为例》(GI1015)的阶段性成果。

篇12: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023071)的阶段性成果。

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葛晋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文章从高科技产业集群特征入手分析了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廊坊市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呈现上升趋势;要加强培育廊坊自身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力,吸引大量国内外关联互补高科技企业进入,从而形成廊坊“硅谷”模式高科技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京津的人才、信息、技术优势,主动吸纳与积极承接并重,使之成为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集中度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从国际上看,美国发达的经济取决于高科技的发达,高科技的发达取决于硅谷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国内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在数量质量上都领先全国,因此浙江省的竞争力和人民富裕程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提升廊坊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河北在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中,把廊坊摆在了推进全省新一轮发展的前沿位置,要求廊坊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驱动作用。本课题从分析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征入手进行研究,以实现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一、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规模状况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规模上即高科技产业总量的扩张,表现为高科技产业机构数量、产业投资规模、资金运用规模及其收益率等的增加,反映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广度,规模大小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008年增加值达到112.3亿元,增长了31.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7%。2009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2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截止到2010年年初,廊坊市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亿元,同比增长30.7%,增速比全市经济增速高出1.5倍。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正日益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主导力量。以汉王系列产品、高亮度LED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华为北方产业基地、中兴产业基地、京东方廊坊信息产业基地等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为点,以燕郊开发区、廊坊开发区、固安园区、永清园区、霸州开发区为线,以三河、香河、大厂、广阳、安次、固安等县(市、区)为面,点线面呼应,呈扇形分布的高技术产业带建设已初见雏形。

以上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资金运用规模及收益率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廊坊市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根据风险同酬原则,资金获得高收益必然要面临高风险,低风险对应低收益。高科技产业的资金运用特点就是高风险高回报,因此,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资金运用应在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风险投资,这样更加有利于廊坊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二、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力状况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从经济的角度熊彼特提出了创新,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一个产品创新,就是生产一种新的产品,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要开辟市场,市场开辟,市场开拓创新。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要素创新。第五,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另一位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德鲁克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力。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在中国,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近几年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投资发展迅速。为促进其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培育廊坊自身高科技企业。例如,廊坊鑫谷光电公司4年磨一剑,全球首只LED多面发光体灯泡日前亮相“2009中国(北京)第十届国际照明展”。近年来,廊坊创新科技转化模式,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能源为重点的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初见雏形,成为廊坊科学发展的“发动机”。LED即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是公认的“绿色照明”。

2010年2月4日,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揭牌仪式在新奥集团举行。新奥集团作为廊坊自身培养起来的高科技企业,依靠科技创新,从一个区域性能源分销企业,一跃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清洁能源产业集团,构建了涵盖煤基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贯通生产、转化、储运和应用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清洁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河北省科技厅将对新奥集团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并在项目研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清洁能源产业的示范基地。

因此,加强培育廊坊自身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力,吸引大量国内外关联互补高科技企业进入,从而形成廊坊“硅谷”模式高科技产业集群。

三、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区域关联状况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科技强国,美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深入分析美国产业集群在地域上的功能分区格局,可以发现,美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大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耦合。一方面,区域最初的资源和信息等优势促进了产业的选择和集聚,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不断集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甚至确定其发展方向。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彼此促进,形成了产业专业化特点突出、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和区域。

廊坊市充分利用京津的人才、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正逐步成为廊坊的主导产业。2009年河北省将建设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进一步利用环京津优势,加快省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以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京津产业带将利用京津高新技术资源,以高科技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为载体,主动吸纳与积极承接并重,使之成为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招商合作平台、中小企业孵化摇篮、高技术人才创业园区及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载体,为构建符合河北省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5月18日的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经国务院批准已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展会,由国家商务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5.18”洽谈会已不仅仅是河北省自己的洽谈会,而是以“携手环渤海、共享新商机”为主题的面孔倾力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区域性、标志性品牌展会,推动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境内外2000多家客商将齐聚廊坊,包括中国美国商会、英中贸易协会等重要商协会代表团,住友、施耐德电气等外商投资性公司,IBM、西门子、松下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以及中国节能集团、北京首创等国内大企业集团。以上表明廊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巨大,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创造良好的动态区域关联,提高廊坊市高科技产业集群立体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5-58.[2]刘春香.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5,(7).[3]张林.廊坊:打造对接京津的高新技术产业带[N].科学时报,2009-3-8.[4]Martin R & Sunley P.Deconstructing Clusters: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5~35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不得不看的职场成功法则下一篇:市规划院2006年度科技和人才工作目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