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化旅游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动漫旅游作为和动画产业相关的文旅活动,既包含了“出行+体验”的旅游模式,也涵盖了动漫产业的鲜明个性,同时也符合受众群体的关注与追求。随着各城市动漫旅游的不断探索,外部竞争逐渐升温,而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对促进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开发与融合,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动漫化旅游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漫化旅游文化论文 篇1:

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从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的产业边界特征出发,探讨了两者融合的过程和模式,以及如何通过两者融合而成的动漫景点业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发展,最后提出了加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点业;动漫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一、产业融合的一般理论

(一)产业融合的源起与含义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而学术界对此的广泛关注和研讨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数字技术革命而引发的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1978年,美国学者尼古路庞特(Negre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指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了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和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部门融合的绿皮书,指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此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纷纷发表了关于产业融合的报告,讨论了这一融合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变革及相应的管制政策。

由于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因此,关于产业融合的含义也多是从此视角来揭示的。如美国学者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欧洲委员会(1997)认为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美国学者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1997)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澳大利亚政府信息办公室(2000)则将融合直接定义为“由数字化所激活的服务部门重构”。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化领域,但是从产业融合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历程来看,产业融合并非信息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级化发展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展现出来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正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才使产业融合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产业发展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定义产业融合,如麦霍特纳(Malhotra,2001)认为:“两个或多个以前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时,即发生了融合。”林德(Lind,2005)更是指出:“融合无处不在,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

(二)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方式

一般而言,产业诞生的过程可以描述为:科学—技术—产品开发一个别生产厂商—企业群体—产业。在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产品的开发,具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开发,首先引起具市场敏锐度的先行企业关注,并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活动环节,构筑相应的价值链;当更多的企业跟进从事该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时,新的产业及市场就形成了。从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可以发现产业边界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从技术到产品、从组织到业务等多层面的边界(如图1中A产业和B产业所示)。同样,从产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简化来看,一般是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始于技术、终于产品,而产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则主要通过该产业的微观主体来实现。由此,区分不同产业的产业经济活动边界也就涉及到技术、产品、活动主体——组织及其业务等多层次内容的边界。

在技术创新、产业活动的政府管制或企业运作管理的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外部激活因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及至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模糊或消失,并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及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这一融合的过程可用图1表示。

在整个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来看,有可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首先打破产业间的技术边界,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推动整个产业边界的融合,也有可能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延伸或重组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每个产业都会形成其特定的产业活动和价值链,因此,产业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价值链不同的重构方式也形成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多元化。综上可将产业融合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产业渗透式的产业融合。这一方式主要是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技术的渗透融合,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全部或部分无摩擦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相互交融,形成新型的产业。在这一方式下,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环节或产业经济活动相互交融在一起,因而,大大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更丰富的产业内涵、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

2.产业延伸交叉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主要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活动环节的延伸,打破原有产业间的业务和运作边界,使彼此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3.产业活动重组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是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解散,使各价值链活动环节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价值网,然后将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增值环节摘录一出来,并通过新的价值通道的构建,重新整合为一条新的价值链,构筑出新型的融合型产业。由于新的价值链包含了原来不同产业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因而新的融合型产业兼具原来各产业的特征,但又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大大地推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

(一)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

旅游景点业是指吸引人们前往旅游,并能够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提供各种景点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从供给角度而言,“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因素是旅游资源,既可以是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也可以是古迹寺庙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还可以是经济成就、民风民俗等无形

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这些能激发人们旅游动机并吸引其前往的各种要素都是旅游景点业赖以依存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虽然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但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其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旅游开发”,最后才能通过特定的“渠道”(主题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游乐场等各种景点形式的地域空间载体)传递给旅游者“各种旅游服务产品(各种游乐项目或活动)”。从旅游景点业这一完整的“生产过程”或业务流程来看,景点业的各项产业经济活动都是在其特定的产业边界内进行的,通过相应的旅游景点技术开发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并按照特定的技术标准提供相应的旅游景点服务内容,再借助特定的传送渠道和流转环节分销给旅游者。由此,相应的旅游景点开发技术构成了景点业的技术边界,旅游景点服务产品构成了景点业的产品边界,而特定的景点服务产品传递渠道和流转环节则分别构成了景点业自成一体的运作边界和业务边界。 “动漫”是漫画(cartoon)和动画片(animation)的合称,也包括电子游戏(game)。动漫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虚拟卡通形象为视觉符号,以数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包含动画、漫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而对动漫作品进行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集合。在动漫产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由创意、文学作品等创作而成的动漫作品或剧本构成了动漫产业的“原材料”,采用“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现代制作技术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定技术标准的动漫内容,以纸质、电子等媒介通过特定发行或播出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特定的制作技术构成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以纸质、电子等媒介承载的动漫内容形成了动漫产业的产品边界,而相应的动漫产品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及依此形成的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则分别构筑起了动漫产业的运作和业务边界。

可见,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之间边界清晰、各自独立,都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和运作边界,相应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市场,彼此的企业之间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市场边界。

此外,由于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式消费内容,两者也都可归为内容产业,按照内容产业的结构特点,内容产业包括内容和渠道两大部分,因而也可以将两大产业的各价值创造活动进一步划分为内容制作(简称为“内容”)和内容传播(简称为“渠道”)两大环节。从旅游景点业简化的价值链来看,包括旅游资源识别与景点规划一旅游资源开发一景点产品销售等三个主要的价值创造活动环节,这三个价值活动环节中景点的规划设计及提供的游乐项目或活动实为景点内容产品的制作环节。而景区相应配套设施的构建及其空间地域载体也就是景点内容产品的展示及传播或销售环节。同样,动漫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可以简单地划为内容制作和内容传播两大环节:动漫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活动为动漫内容的制作环节,而动漫图书、音像的出版发行以及影视、网络传播则为动漫内容的传播环节。显然,两大产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渠道”,因而形成了两者之间清晰的“内容边界”和“渠道边界”。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和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休闲娱乐需求,旅游者除了“求新、求奇、求特、求异”之外,更加注重体验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为了应对这种消费需求偏好的改变,提升自身竞争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一些先行企业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以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然后借助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大产业涉及到的价值活动环节众多,不同企业的核心价值活动不同,这就有可能造成产业融合的形式众多、类型多样,但是只有那些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业融合模式在实践中才是有效的。从两大产业已经发生或显露出端倪的产业融合现象来看,两者的有效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来实现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业的先行企业借助其动漫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以及广泛传播所获得的市场优势,突破其原有的产业活动边界,通过技术创新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破了原来两大产业的技术边界,进而开发出具动漫主题的景点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产品融合,最终形成新型的融合产业——动漫主题公园,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作为这一模式的创立者及成功典范,迪士尼乐园最初就是在其拍摄了许多受欢迎的动画影片,捧红了米奇老鼠、唐老鸭等卡通明星之后,通过技术渗透,由“幻想工程师”(Imagineer)将科技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将动画片所常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借助游乐园式的地域空间载体将虚拟的动漫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从而开创出动漫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产业经营形态的模式。由于这一融合产业形态既突出了其旅游功效,又可以让旅游者暂时远离喧哗的现实,进入到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完成一次非同以往的旅游体验,因而较之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这也是迪士尼经久不衰的源动力。

中国最大的网游集团和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的一次牵手,也开创了国内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新范式。杭州宋城集团旗下宋城景区的主体按照盛大网络《传奇世界》游戏内的中州皇城进行改造,将游戏中的铁匠铺、药店、杂货铺等真实再现,并动用50多位蒙古骑士表演《传奇世界》中经典的行会“沙城”攻城战,盛大则携旗下的十多款网游产品全面登陆宋城,短短的七天“黄金周”期间,就为宋城景区创造了35万人流和1800万元门票收入,更是带动了盛大网游产品及其衍生的文化T恤、玩偶、卡通饰品、纪念邮票、游戏攻略书籍等系列动漫游戏周边产品销售的多轮受益。在这一融合模式下,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个可以承载其自身文化内容的载体,宋城集团则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内容,让接进两亿的网络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认可了自身的品牌,并使其门票经济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无疑为中国的主题公园业和动漫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范式。

2.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也是通过产业渗透的融合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的。主要是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企

业采用动漫的表现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景点产品尤其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类景观动漫化、虚拟化,在虚拟的世界里打造真实的景点,在真实的景点里营造虚拟的世界,从而使原属于本产业边界内的产业价值链活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产业领域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状态。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这类融合模式,实际上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两大产业的渠道融合和内容融合来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景点业借助动漫产业的传播渠道来传递景点的真实内容,动漫产业以承载有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地域空间作为动漫虚拟内容的展示载体,这样通过两者的相互交融,动漫业可能因为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也可借助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市场效果;景点业则在借助动漫的传播渠道而受到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可通过静态景点产品的动态化和动漫化,更加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全球首个以虚拟土地换回真实土地”的案例便是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典范。天畅科技网络公司在其《大唐风云》游戏的开发过程中,将浙江丽水地区一个旅游景点虚拟化做成一个网络游戏景点,融入到大唐风云的游戏中,这个前期已投资1300万元、面积达到3万亩山林的旅游景点,便拿出49%的股份给天畅公司作为回报,成功地实现了虚拟土地与真实土地的交换。在这一案例中,景点既可借助大唐风云的传播渠道而得以广泛传播,也可以将游戏中虚拟的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增加景点产品的吸引力,大唐风云游戏则会因为真实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和趣味性,这样两家企业都在没有额外增加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产业融合化的发展模式就实现了企业间的联姻,创造出了巨额财富。

3.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

这类模式是通过产业延伸的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产业将其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旅游景点业,赋予动漫产业园区以旅游功能,通过两大产业功能的互补来实现两者的融合。动漫产业园区是动漫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作为动漫产业的空间载体,动漫产业园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也是漫迷心目中的圣地,到这里可以观摩动漫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到动漫人物的诞生过程,现场体验最新的动漫游戏,学习动漫游戏的制作,找到最新、做工最精细的原版动漫周边产品。因此,动漫产业园区在地域空间上和景点实质上是可以融合重叠的,在园区现有动漫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以提供动漫场景游乐体验的动漫游乐区;以演示、销售、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区;以及服务于玩家集散、会议节庆活动举办而设置的商务接待区等旅游功能区,可将其产业活动延伸到旅游业,拓展其旅游功能,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兴建动漫产业园区,但由于动漫产品生产周期长,研发成本高,收益期无法预估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动漫产业园区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长,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而采用这种融合化发展模式,通过旅游景点功能的导入,可带来大量的玩家和游客,有利于前期人气的聚集和品牌效应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弥补动漫产业短期盈利不足的缺陷,逐步实现核心产品,如卡通片、动漫读物、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的直接盈利,大大提升其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解决动漫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

4.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通过产业活动重组的方式来实现两者的融合,主要是借助以动漫为主题的各种节庆展会旅游平台,通过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相关产业活动的重组或集成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法国的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加拿大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以及日本东京的国际动漫博览会,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漫迷和游客参加,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几大动漫节会。在这一模式下,依托节庆或展会这一平台,借助举办地的各种旅游景点资源,通过两大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活动的重组,以各种互动式的动漫体验旅游活动或项目为融合产品的表现形式,打造出全新的动漫旅游产业形态,既可提升举办地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又可有效地销售、传播动漫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互动发展

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逐步走向融合,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动漫旅游景点业,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之一,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两大产业的融合之物,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拉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发展,而透过产业融合这一中介传导机制,两大产业之间将更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透过产业融合,动漫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景点业的内涵和外延

1.增加新的旅游景点类型,带给旅游者更加多样的旅游体验

如前所述,深受市场喜爱广泛传播的动漫产品可以凭借其优秀的文化内容,通过不同的产业融合方式,开发出多元化的新景点类型——动漫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全新的多元化旅游体验。如专为旅游创建的动漫主题公园,呈现给旅游者一个人工虚拟的梦幻世界,使旅游者获得一种脱离于现实的感官体验;原来具非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存在之物经动漫化而成的新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于现实的景观场景中追寻动漫人物足迹,重温动漫故事的体验。如根据著名少女漫画《暗恋日记》改编的中国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拍摄地所在的学校,本是一所平常的学校,但因为在漫画中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漫迷们从现实的景观中去追寻作品里的感受时,就变成了影迷和漫迷的一个观光点,不少少男少女专程前往该地感受剧中所谓的“贵族”气息。

2.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

传统的旅游景点多是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予以静态的展示,缺少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利用动漫产业的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活化,把传统的旅游景点改造为动漫化的旅游景点,将会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增加吸引力,给传统的旅游景点带来新的生命力。如2004年暑期,济南世博文化公司在趵突泉内通过开展为期1个月的COSPLAY(角色扮演)大赛,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旅游淡季的趵突泉创造了可观的收入。2006年,该公司在动物园开展了一个“动物与动漫”的活动,将动物与动漫中的角色生动的结合起来,受到了游客欢迎。

3.动漫产业发展所带动的动漫衍生产品,丰富和提升景点的旅游纪念品

动漫衍生产品是指根据动漫作品,以动漫形象为核心开发的除了动漫核心产品以外的所有带有动漫元素的产品,包括文具、玩具、服饰等众多类型。旅游纪念品是代表旅游目的地或景点特色的最直接

的物质载体,是旅游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热情,而且带给旅游目的地或景点更多的收益,因此,旅游纪念品实质上也是旅游景点的衍生产品。通过产业的融合,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产业的核心产品相互融合为动漫景点产品后,两者的衍生产品也就实现了融合。这样,如果能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动漫化,并以此动漫形象开发出系统衍生产品,则势必带给旅游者多样化购物选择,解决景点旅游纪念品雷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而且开发成功的动漫旅游纪念品本身还可以成为吸引物,开发出相应的动漫购物旅游,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

(二)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

1.旅游景点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了动漫产业链

通过动漫景点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延伸动漫产业链:一是将动漫作品开发成相应的动漫旅游景点后,可以通过向游客收取门票获得又一轮收益,延伸了动漫产业链;二是发展动漫购物旅游,可以有效地拉动动漫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三是发展动漫会展旅游,可以促进动漫作品出版、动漫游戏销售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业的创意空间

动漫景点业的开发一方面通过将动漫作品中的创意再创意运用到旅游景点中,拓展了动漫产业的创意使用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再创意开发出的动漫景点增强了旅游者的互动体验,在这种互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以及景点相关的创意人员更容易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从而为动漫业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此外,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所带动的人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为动漫创意的进发提供深厚的土壤。

3.旅游景点业的发展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发展动漫旅游,带给旅游者动漫作品中的体验,可以激起旅游者对动漫作品本身的兴趣,产生对动漫产品的消费欲望;深刻的动漫旅游体验,使动漫作品在很多旅游者心中拥有收藏价值;动漫旅游节的举办,可以有效地提高动漫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因此,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可以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古墓丽影》是根据动作冒险类游戏拍摄而成的同名电影。维亚康姆(Viaeom)公司将其改为多场景的游乐场后,《古墓丽影》游戏的销量迅速提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3000万套。

四、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无论是旅游景点业还是动漫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最能代表旅游景点业发展水平的主题公园来看,全国沉淀了1500亿元投资的近2500个主题公园,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谢静,2006);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动漫产业,年总产值也仅为180亿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而美国迪士尼公司一年的产值就超过了150亿美元,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仇逸等,2007)。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产业的融合,不但可为各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两者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产业——动漫景点业更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体验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各有关利益方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范式,将带给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景点业的巨大发展机会,从而把握机会主动参与融合,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除了各有关利益方要善于识别融合、抓住融合机会主动参与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有效的法规保障也是推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应该消除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为旅游业和动漫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都还存在一定的行业规制壁垒,不利于彼此的进入及融合,因此,有必要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重建规制,消除不利的政策规制。其次,通过打造相应的平台以及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来引导和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鉴于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及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各地纷纷建设“动漫产业园区”、举办“动漫节庆展会”活动。“动漫产业园区”、“动漫文化街”或“动漫城”、“动漫节”等都是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有效平台,但政府在着力打造的同时,必须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予以规划和开发,重点突出地方优势和特色,扶持或引导企业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要素进行动漫化开发。再次,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创意、鲜明独特的文化主题是其灵魂,两者的融合更是一种产业创新,更需要创意。对创意成果及其衍生的商标权、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等等的保护是推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规,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有利于动漫业与旅游景点业的融合法律环境,为各类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三)培养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则是有效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开发及其在全球的拓展,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其具鬼斧神工般创造力的“幻想工程师”,正是他们将动画中的“故事”移植到现实中,令游客忘却现实世界,进入梦幻、奇妙及历险的世界之中,让世界各地所有的迪士尼乐园持续散发迪士尼的魔幻魅力。然而,我国不仅缺少具创新精神的旅游业和景点业的专业人才,更缺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要加快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融合化发展,打造出迪斯尼乐园式的中国动漫旅游景点,就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动漫旅游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弓I进力度,吸引国内外动漫旅游人才前来创业、就业,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应该按照产业融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立相关课程与专业。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可发挥教育与培训资源的优势,与有关企业合作,根据动漫旅游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专项人才培养模式。

[责任编辑:宋子千;责任校对:王玉洁]

作者:李美云

动漫化旅游文化论文 篇2:

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动漫旅游作为和动画产业相关的文旅活动,既包含了“出行+体验”的旅游模式,也涵盖了动漫产业的鲜明个性,同时也符合受众群体的关注与追求。随着各城市动漫旅游的不断探索, 外部竞争逐渐升温,而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 如何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对促进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开发与融合, 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动漫旅游;现状分析;黑龙江省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动漫产业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消费个性化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人们对动漫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动漫产业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如何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对促进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开发与融合,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发展现状

2006年黑龙江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建立为黑龙江动漫产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该基地是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授牌的动漫产业基地。2018年动漫产业基地积极参与第十四届文博会的开展,以打造动漫旅游小镇、建设动漫文旅综合体等多个项目为基础,从绘画、动漫、数字产品等领域开展合作。在听取各方经验的同时对产业规划、项目孵化以及动漫产业运营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为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开创新的机遇。

二、黑龙江省动漫旅游面临的问题

黑龙江动漫产业起步较早,历经12年发展也已经初具规模,但在针对动漫旅游方向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外部环境竞争日益激烈

2017年3月5日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总结了2016年对于“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方向的政策,包括促进文化消费、推进文化改革、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近年来在各地地方政府支持下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

表1.各地方文化产业园和动漫产业基地

数据来源:互联网整理收集

除了以上十八个地区的动漫文化产业园,长春、保定、昆明、重庆等也都有建设

省级动漫产业基地,政府也结合本地情况给予支持。

首先,产业基地配套资金的投入,补贴措施的实施影响着从业人员的热情与动力。黑龙江省动漫产业也有相对应的配套政策,从资金投入来看,近8年来国家与省市级投入不足8000万元,在省市级别投入不足3000万元。其次投入不足从侧面影响了产业规模,据调查发现产业内注册企业145家,基地核心企业41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注册的145家企业还有50家未在基地发展。在2013年基地年销售收入还不足4亿元,实现税金仅1000多万元。

其次,动漫产业园区展示出当地动漫制作与销售的规模,动漫展会则体现出动漫产业文化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就省会城市而言,杭州市举办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主要包括动漫展会、动漫论坛、动漫大赛、动漫活动四大板块;展会时间在每年4月26日至5月1日,内置16个分会场,覆盖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游乐园、创意街区、文化产业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周边四所城市。

(二)受众群体定位不准确

从动漫旅游的产品属性来看,其产品本身属于文化娱乐产业,受众群体广泛,年龄跨度小,不同程度的消费者都能找到自身喜爱的产品,随着动漫低龄化,青少年群体是主要消费群体,其次是爱好动漫文化的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受动漫文化熏陶较少,受动漫产品感染较弱。从动漫产品类型上来看,黑龙江省动漫作品在前期创意设计较弱,作品类型上较为单一;后期缺乏相关的宣发与营销,导致后续衍生品的吸引力不足,知名度低等特征。

表2 2017年五一期间动漫展会分布图

数据来源:互联网整理收集

三、黑龙江省动漫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丰富动漫产业产品链

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和动漫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针对性,引导动漫产品面向更多群体,以受众群体需求而转变,在逐步引导动漫旅游和动漫产品合理布局的同时, 加快与之相配套的出行接待服务和其他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凸显动漫产业的功能性如:休闲类型的假日动漫旅行、娱乐游戏类型的动漫展会、教育科普展动漫化、季节性的夏日纳凉旅行以及冬季多平台互动型漫展等。此外, 推进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为受众群体提供相对应的信息咨询,例如:展会线路、周边交通信息、展会与酒店一站式订票等服务。与此同时,动漫产业链中的营销与宣发应同步登陆受众路线,面向电视台、网络媒体、公众号、热搜榜等平台;产生连锁效应,拓展动漫产业链的发展,为黑龙江省动漫旅游带来新的活力。

(二)提升企業自身竞争力

漫企业面向市场应逐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强化自我激励与原创保护机制,在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同时,应关注动漫产权,强化品牌意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同时可借鉴其他国家原创动漫产品的经验,对前期设计可采取受众投票制,广泛接纳受众群体意见后再进行制作,不但得到受众群体的支持,并且相应的支持数据也容易赢得投资人的青睐,从而解决制作与营销的关键问题。

(三)强化动漫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学术优势,与本省动漫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解决校企对需求人才不匹配的问题。对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进行专业细分,以动漫企业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开设,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黑龙江省不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如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均开展了相关课程。不但要注重对制作型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对动漫产业感兴趣的管理型人才,对前期制作有创作天赋的卓越型人才等。

四、结语

黑龙江省动漫产业起步并不晚,并且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面对动漫旅游来说目前还是空白。黑龙江省应及时调整产业思维,整理自身产业优势,合理借鉴国内外动漫旅游的成功经验,促进动漫产业与动漫旅游的良性循环,将动漫旅游与本土文化,冰雪文化等有效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和动漫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勇.杭州动漫产业与城市旅游互动关系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

[2]向 丹.浅析我国动漫旅游发展现状[J].新西部.2010(4)

[3]刘 祎.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策[J].大众文艺.2016(10)

[4]梁 爽.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5]姜罕瑾.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17YSE384责任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那巍

动漫化旅游文化论文 篇3:

江苏文化定位与软实力提升研究

摘要:全球“文化核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国家或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以江苏文化自觉为研究逻辑起点,论述了“文化力”向“文化软实力”转变的时代必然性,从全球和地方的双重视角总结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厘清江苏地域代表性文化要素的类型特征,并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目标定位。最后,从文化区位、文化传承、地点精神和文化资本等方面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现路径,以此为江苏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指导。

关键词:文化自觉;江苏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资本再造

Key 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the culture of Jiangsu;cultural soft power reconstruction;cultural capital reconstruction

人们越来越强烈认识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将超越政治和经济成为国家、地域和城市间竞争的最有力武器。”[1]全球新文化价值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全球化的发展动力也正在转型为以智慧、创意、知识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正如美国学者托尼·米尔所指出的那样:全球化竞争中“文化劳动的新国际分工”[2]已然到来,这一趋势的最大价值表现就是“文化的垄断性”和“文化竞争的无边界性”,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都已经被嵌入到这张全球性的“文化网络结构”之中。为了能够成为文化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一场以国家或城市为主体的“文化自觉”运动已悄然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需要从省域层面对自身的文化建设进行重新审视,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力量。

1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文化转向”: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和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经历一次“硬实力”向“软实力”的变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他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力量”[3]的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国家可以通过战略和政策有效使用的战略资源和实际能力,主要由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组成,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已经把文化因素组合到了综合国力之中。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遭遇了大国博弈的新挑战,甚至出现了“美国衰落论”等“唱衰论”,但是美国却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着巨大的领先优势,如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控制了全球60%以上的电影生产和电视节目生产,美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纷纷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如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将“创意产业”列为国家重要政策,日本更是在1996年颁布实施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

2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软实力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区域模式总结

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发展模式的竞争。[4](P.67)一个国家或者城市怎么看待和推动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它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通过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全球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从而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国际坐标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在研究文化软实力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概括为四类。

2.1大众文化和全球市场化运作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这一模式首先强调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更加注重宣扬人性化精神。其次是利用辐射全球的资本网络和信息网络,通过一大批跨国文化企业输出大量文化产品覆盖各国市场,在全球产生广泛的文化辐射力。以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例,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6%,在入选世界500强的10家文化企业中,美国拥有了其中的7家。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美国文化产业规模占到全球的41%,超过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文化产业规模的总和[4](P.73)。然而,美国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呢?或者说美国业已形成的全球化运作模式是依据一个什么前提呢?最根本的就是强调创新的价值,奥巴马在2009年和2011年连续推出《国家创新战略》,提出了五大发展计划:无线宽带计划、专利审批改革计划、教育改革计划、清洁能源计划和创业计划,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持续更新的核心动力。

2.2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文化首位城市营造模式,以英国为代表

英国曾经是老牌的工业国家和世界工业中心,经过近20年的转型,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创意城市”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并开创了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伦敦早在2003年就提出把“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作为城市的文化战略目标,同时利用城市本身的人才、语言、文化、金融和商务服务的优势,吸引并留住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同时重视伦敦作为英国“文化首位”城市的功能作用,围绕伦敦形成了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如伦敦的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占到了全国的40%,集中了全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和70%的影视活动。因此,伦敦成为了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和国际设计之都。

2.3优势文化全产业链与全球文化形象推广模式,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依据“文化立国”战略,将其具有核心优势的动漫文化作为日本文化软实力输出的优先选项,并形成创意制作、代理销售、影视播放和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模式。与此同时,日本又将动漫文化的精神和人文价值渗透到对外文化宣传。正如《软实力大国》作者渡边康所说的:“日本正以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融入国际社会”。作为一个经历了二战和经济泡沫的日本,在面对国际形象不佳和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困局时,力图通过在全球推广日本的文化,来重新确立日本在全球及地区的主导地位。如日本外务省将哆啦A梦确立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大使”,日本国土交通省将Hello Kitty任命为日本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亲善大使”,正是通过这种多元、深度的文化整合提升,大大增强了日本在全球和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2.4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文化韩流”品牌模式,以韩国为代表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设计韩国”战略,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是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尤其是注重将韩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当中,并通过游戏、影视、时装、饮食文化等形成“韩流”,从而树立在亚洲及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如2005年韩国游戏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3亿美元,占据世界游戏市场的5.3%,并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5]其次是注重“文化韩流”的品牌塑造,一曲《江南style》更是席卷全球,在欧美各国形成了新一股“文化韩流”,在美国拿下告示榜第二名,是五十年来亚洲歌手的第一次。韩式美容、韩式服饰、韩国戏剧等衍生流行文化更是将韩国的文化软实力横扫全球,其中韩剧在中东地区甚至创造了超过50%的收视率。

3江苏区域文化自觉与软实力提升:地点精神重构与文化资本再造

3.1江苏文化要素厘定:传统文化的择优性选择

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类型,这是研究与分析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的基本前提。从文化地理学上看,江苏处在中国海洋文化圈和大陆文化圈的交汇地带,呈现出典型的交融性、互补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特征。但是,这种宏观文化类型的总结是模糊的,我们无法准确把脉江苏文化的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质,因此需要对江苏区域文化进行再梳理和类型化分析,优选出具有强可识别性和地域代表性的江苏文化符号要素。201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曾向全球征集“江苏符号”,组委会最终评选了20个代表江苏文化形象的符号元素,它们是吴歌、江南丝竹、民国建筑、总统府、中山陵、夫子庙、南京长江大桥、《茉莉花》、明故宫、大报恩寺、南京金箔、苏州评弹、苏州古城、桃花坞年画、《二泉映月》、华西村、蓝印花布、扬州漆器、扬州评话和东海水晶。这些符号元素集中分布在历史建筑、文化曲艺、民俗工艺等器物文化层面,没有涉及江苏文化符号的精神和行为的元素,体现出人们对于区域文化符号理解的片面性,同时也是对精神和行为文化的忽视,而一个区域性文化只有从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打造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文化系统。因此,为了构筑典型意义上的江苏文化系统,我们需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视角来对江苏文化进行目标定位和价值重塑。

3.2江苏文化定位的多维视角:从全球视角到本土价值

江苏省文化发展定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江苏省文化资本的凝聚、增值的过程。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角度来看,江苏省文化软实力定位既需要站在全球文化价值链的高端,又要从本土传统文化价值中寻找“基因”。为了明确江苏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方向,需要从文化空间、文化产业、文化特色、文化精神和文化形象等角度来进行定位的。

3.2.1文化空间定位:确定在全国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地位

文化空间定位是对江苏的区域文化地位及文化空间势力范围的界定。空间层面上的定位既有地方性和区域性,也有跨区域性和全球性。如上海的定位是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物流中心和制成品输出、国外产品输入枢纽,就包含了典型的区域性空间定位。处在南北交汇处的江苏省,也可以采用这一地理文化定位方式。从地理空间上看,江苏位于中国大陆沿海中心和长江下游地区,可以定位为“中国南北文化交融之地”、“中国首善文化之省”、“中国文化软实力第一强省”、“中国长江文化荟萃之地”等。从内部空间结构来看,江苏省又表现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典型意义上的文化差异性。因此,江苏的文化定位还必须从这种差异化的地域文化元素中找出唯一性和强可识别性的文化符号,以此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文化形象。苏北地区的文化主要表现出北方文化形态,包括徐州、宿迁为代表的楚汉文化,淮安为代表的运河文化等;苏中地区主要是以淮扬文化为主;苏南地区则是江南文化、长江文化、名城文化和儒商文化的集大成地区。综合这三个区域的文化特征,江苏省也可以定位为“江南文化首属之地”、“长江流域主要的长江文化中心”、“运河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等。

3.2.2文化产业定位:介入全球文化价值链高端与产业分工

文化产业定位是江苏文化软实力目标定位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核心抓手。因此,必须要站在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确定江苏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环节位置,要在充分考虑苏北、苏中和苏南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的文化产业类别进行优选,依次确定主导文化产业、辅助文化产业和潜力文化产业。具体来说,确定江苏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其一,立足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高起点定位。目前江苏省共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91个,排在全国省份第3位。但是数量优势并不能代表质量优势,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比较,江苏省的文化产业还表现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性、高附加值和文化品牌溢价率不足的问题。因此,江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准在全球文化产业链中的位置,然后采取直接高端价值介入。其二,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再定位。如苏州、无锡和常州可以发挥太湖文化和吴文化的共同优势,挖掘吴文化的精致和江南文化特质,确立环太湖地区的太湖山水、旅游度假、休闲健身等文化产业品牌。其三,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形成地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如南京云锦、宜兴紫砂、苏州刺绣、扬州漆器、南京金箔、无锡泥人等地域文化元素是江苏省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其四,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实行文化产业的簇群化发展。目前,江苏省域范围内不同的城市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产业,如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在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时尚设计、文化休闲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3.2.3特色文化定位:江苏地方精神重构与文化符号凝练

美国学者H·Lgamham在《维护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明确阐明了构成地域识别性的关键性要素:形体环境特征、可观察的活动、含义和象征等特色文化意象。[6]特色犹如一个人的个性,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江苏就像一个没有个性和文化魅力的人。但是什么样的江苏才能称得上有特色、有文化呢?可以代表江苏文化特色的“文化因子”有很多,包括江南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楚汉文化和儒商文化等,江苏地点精神的打造过程就是优选、挖掘和提升这些特色文化的过程。我们认为,江南文化、水文化和楚汉文化等三种文化要素更具有江苏文化的代表性、唯一性和强可识别性。因此,可以将这三种文化进行重点推广,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江苏地方文化精神。首先,要充分利用苏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塑造“江南文化”的概念意象,打造中国“江南文化首属体验之地”;其次,要充分利用江苏境内的长江文化、京杭大运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等浓浓的“水文化”,打造中国“土”字形立体水文化空间景观和文化产业;第三,要充分挖掘徐州、宿迁的“楚汉文化”资源,在苏北地区打造与江南精致文化相对应的大气的北方文化,进而构成江苏境内“北雄南秀”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

3.2.4文化精神定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定位

人都是需要精神的,地域和城市更需要精神。当今时代,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构成地域性文化资本的重要因子。提出江苏省文化精神定位对于培育江苏个性、塑造地区形象、创造地域性文化资本、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江苏精神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有自己差异化、特色化的精神定位。现阶段江苏省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定位,重点强调“创业”和“领先”两个核心精神,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与其他一些省份具有同质性,如“山东精神”中“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也包含了创新、创先的精神。而构建新时期的“江苏精神”要突出特色传统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江南文化”中的精致、品位精神内涵,“长江文化”中的包容、奋进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气,“运河文化”中的儒商、诚信的精神以及“楚汉文化”中厚德、明礼的精神文化。所以,综合以上基础上,新时期的“江苏精神”可以定位为“精致、包容、锐进、明礼”,既突出传统文化优势,又能形成定位的差异性。

4江苏文化自觉与软实力提升路径:从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资本再造

在分析全球文化软实力发展背景和深入解读江苏文化类型要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江苏省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四大路径,以期通过实施系统性的文化行动来建构江苏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新模式。

4.1特色文化城市群与文化空间的序列化打造:发挥城市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进化功能

在现代化的迅速推进中,传承与发扬江苏城市的地方性文化对于增强城市特色竞争力有着愈发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形成江苏省“特色文化城市群”的区域性发展模式,通过城市对于文化要素的保存、传承与进化功能,增强江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识别度与文化认同感。首先,江苏省必须合理确定江苏省13地级市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各市形成具有差异化的区域文化空间序列。一方面,要站在省域层面重新定位江苏13个地级市的特色文化品牌,突出各地的特色文化因子,形成13个市差异化明显、有机统一的特色文化城市群;另一方面,在各城市内部,必须通过城市广场、街道、景观雕塑、旅游景区等要素形成城市文化的物化展示空间序列,增强城市的地点精神与场所感。其次,必须创造市区-乡镇的“城市文化连续统”。在城市文化的塑造上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化,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实现城市文化城乡之间的无缝衔接。最后,必须提出江苏城市的海洋文化特质,真正助推江苏城市由“长江时代”向“海洋时代”的迈进。江苏的沿海文化一直未得到深入挖掘,应以南通为主要切入口,形成江苏海洋文化特质,形成与江苏“新蓝色经济价值链条”产业模式相互动的文化模式。

4.2“江苏文脉”重塑与区域文化资本再生产:从地方文化资源到区域文化资本的能级转变

所谓“文化资本”的概念,按照布迪厄的观念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形成经济资本,而且文化资本比经济资本更加的顽固。[7]扩展到区域文化资本,则主要强调的是地区业已存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财富的“资本化”意义。有形的“区域文化资本”的积累存在于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建筑、遗迹、艺术品、文化产业等自然或人工的制品中。而且这些文化资本形成的财富与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仅就中国而言,几千年的华夏文化积淀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如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文化”、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和以香港为代表的“港派文化”,均构成了无形的文化资源宝库和区域性文化资本价值。因此,江苏省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任务就是探讨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性文化资本。

4.2.1系统梳理“江苏文脉”,实现江苏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通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江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还能建构江苏省唯一性文化资本价值和表现文化空间。通过对江苏文化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将“江苏文脉”概括为四大类别:第一是“历史文脉”,指的是江苏省域范围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以徐州、宿迁为代表的楚汉文化、扬州为代表的淮扬文化、南京为代表的六朝文化和民国文化等。第二是“善水文脉”,主要代表是长江、运河和海洋等构成了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资源。第三是“江南文脉”,指的是苏南地区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为代表形成的精致品味文化资源。第四是“商贾文脉”,具体指的是义利兼顾的经商文化,如扬州城有“扬一益二”的美称,苏州更是孕育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所有的这些文脉资源都构成了江苏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要素,需要江苏省从保护性开发的视角出发,对现有文脉资源进行品牌化包装和宣传,并对文化资源进行资本化、产业化运作。

4.2.2提升文化产业链价值,实现文化资本的能级扩张和价值增值

文化产业是一种现代产业和商业模式,其内容是运用知识、智慧、创意等主要文化元素,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文化产业正在和其他相关性产业进行融合,不断催生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价值链。因此,面对这一产业规律江苏省需要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以期实现在更广泛的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其一,推动江苏文化产业的横向渗透和跨界融合。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跨界—扩散—渗透—联动”,如全球五大时尚中心的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和米兰,其文化产业与时尚、旅游、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无不是这一规律的集中表现。第二是,加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实现文化产业的簇群化发展。文化产业的簇群化发展,指的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围绕若干核心主导文化产业,吸引其他文化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从全球范围看,这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如以东京为中心形成的国际级的日本动漫产业基地,集聚了430家动漫制作公司,每年生产和出口大量动漫作品。因此,江苏省需要突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围绕核心产业园区整合全省域的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进而引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

4.2.3培养“文化智识型精英阶层”,形成江苏省强大的文化培养力量

美国知名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其《创意新贵:启动新经济的菁英势力》中指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在发达国家正在出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阶层,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势”。这个文化创意阶层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工程师、文化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8]因此,近年来西方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如英国政府文化传媒教育部在《2007年文化和创造力》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间英国在文化艺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预算投入增加了73%。所以,为了培养江苏“文化智识型精英阶层”需要充分利用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校优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培养动漫设计、电影制作、新闻传媒、时尚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文化精英人才。

4.3构建“文化首位城市”和“大文化都市圈”:以“大文化区位”引领中国的文化现代化

根据“人文区位学”观点,在区域性环境中,为了生存而彼此依赖的个体或群体同时为匮乏的资源而展开争夺,而那些位于生态区位顶端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更能占据获取资源的优势。在“新文化区位”下,江苏省必须要强调区域性文化首位度的打造,通过占据文化价值的高位,形成文化时尚、消费方式、空间价值、历史文化等文化优势,以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4.3.1提升区域中心型城市文化首位度,构建南京市大文化都市圈[9]

在地域空间上形成典型意义上的文化圈,无一不是围绕一个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而建立起来的。以法国巴黎为例,围绕巴黎形成的“法兰西岛”的大巴黎地区是整个法国文化圈的核心,整个大区面积仅为法国国土面积的2%,但人口却占到接近20%,是整个法国文化产出的核心区。因此,提升江苏省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提升南京市的文化首位度。建议围绕南京的十朝文化、长江文化、秦淮文化、江南文化等优秀的文化资源要素,通过“三小时文化圈”、“一小时文化圈”的打造将苏北、苏中和苏南的文化圈充分融合起来,形成“大南京文化都市圈”的特色强势空间,以文化都市圈的区域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动力因助力实现江苏文化发展的转型。

4.3.2围绕“大南京文化都市圈”,形成若干差异化定位的“次文化都市圈”

在文化地理空间上,江苏省可以划分为吴文化都市圈、徐淮文化都市圈和苏中文化圈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形态。因此围绕这三个文化圈,应该分别提升所属区域的核心文化城市的首属地位,打造三个“次文化都市圈”,分别是徐州文化都市圈、扬州文化都市圈和苏锡常文化都市圈。这3个“次文化都市圈”又分别以徐州、扬州、苏州、无锡和常州等5个城市为区域文化中心,打造规模等级、主题错位、产业链对接融合的次属文化都市圈。同时为了借助江苏周边的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吴文化圈和大上海文化圈的有机对接,通过交通互通、文化交流、产业互动等措施,打造以“上海—苏州”为双核的世界级大区域性文化合作共同体。

4.3.3发展县域特色文化,打造“一县一品”的特色文化体系

县域文化是构成江苏大文化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江苏大文化实践与创新的基本场域。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县域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各具特色,但是散落分布,许多珍贵历史文化更是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在省域范围内缺少一定的总体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县域性的文化行动只能依靠县级政府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有限的行动力量,形成了各自为政、发展滞后的文化发展格局。因此,江苏省首先需要站在全省域的大文化空间视角,制定《江苏省县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总体性规划》,并拿出具体的县域特色文化建构的各项指标和评估标准,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一县一品”的特色文化体系。同时,县域在具体打造自身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围绕县域的中心文化区域,打造县域性的文化圈,并集中突出县域范围内的核心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从而最终打造江苏省多梯度文化圈层体系。

4.4凝练地方“场所精神”和文化差异化发展:协调江苏南北文化发展,弥补地域性文化空洞

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的原因,江苏在省域范围内形成了苏北、苏中和苏南差异明显的结构空间。这三个地域性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苏北成为省域范围内经济、文化发展的洼地。为了协调江苏区域文化发展,弥补地域性文化结构空洞,快速提升江苏省的整体文化软实力,应通过实施区域文化的差异化战略,来协调江苏南北文化的发展。而这一前提就是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的原真性,同时还要在省域层面上协调资源,注重发达地区对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文化反哺”。

4.4.1尊重和保护的“场所精神”①的原真性,实施多样化、多梯度的文化定位与模式

地方“场所精神”是一种记忆性的文化空间,可以唤起人们对地域空间及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构成地方唯一性和垄断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如古罗马时代的“场所精神”强调个人及文化的独立性,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和场所,都有其“神户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因此,江苏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地方文化主体的意识觉醒和强化,这种文化主体的意识觉醒过程就是各种多类型的文化主体挖掘、提升自身特色文化的过程。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苏北、苏中和苏南在地域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江苏文化多样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基本要素。所以,苏北地区不必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自卑感”,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提炼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形成唯一性、垄断性的文化资本,进而通过文化价值链的建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如连云港可以从“海上连云港”、“神奇连云港”、“文化连云港”、“浪漫连云港”和“门户连云港”等特色文化形象认知来确定本市的文化发展方向和差异化发展优势。

4.4.2利用文化“势能”的高位优势“反哺”低位文化区域,弥补地域性文化结构空洞

在江苏省整体的文化空间中,苏南地区对于苏北、苏中地区来说是无疑具有文化“势能”的,如果能够从省域层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将苏南的这种文化“势能”合理转化为对苏北、苏中地区的“反哺”能力,将大大促进苏北、苏中地区文化的发展。具体来说,苏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的自己的优势文化“势能”:一是科技文化,苏南在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电子科技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二是教育文化,苏南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校等数量远远高于苏北、苏中地区,占据了江苏教育资源的绝大部分;三是商业文化,苏南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因此具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截至2013年2月底,全省236家上市公司中苏南地区179家,苏北21家,苏中36家。也就是说占全省经济60%的苏南地区占据了上市公司数量的76%,而占全省经济比重22%的苏北地区的上市公司只占全省的9%(数据来源:江苏证监局2013年4月7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因此,江苏省需要从省域层面制定苏南地区对苏北地区的“文化帮扶”政策,如实行“定点帮扶”机制,让苏南的一个城市定点帮扶苏北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实行“一对一”的长期帮扶,从科技、教育、商务、产业、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引导和服务。

注释:

①挪威著名的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概念,指的是一定的地域性空间,通过建筑、文化习俗、精神理念等文化要素构成的包容性的记忆空间,形成了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4.

[2]花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9.

[3]约瑟夫·奈.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花建.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任红伟.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文化产业,2011,(12).

[6]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76.

[7]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4-285.

[8][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新贵——启动新新经济的菁英势力[M].郑应媛,译.台北:台湾宝鼎出版社,2003.

[9]张鸿雁,邵颖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江苏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3,(1).

责任编辑:于向凤

作者:陈然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体验式外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