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的困惑和问题

2024-05-16

新教师的困惑和问题(精选6篇)

篇1:新教师的困惑和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三年了,虽然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本编排体例不适应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所以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旧课本的编排是以通史的形式,而新课本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新课本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是“ 压缩饼干式”的课本,对学生要求高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感觉有难度。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全面性的特点,而新课本的模块把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如对“ 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在三个模块中都有专题,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把完整的历史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这对于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历史观不利,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现象。历史是丰满的、有过程的,而新课本是压缩的、干巴的。新课本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对课本做一定的补充,但课时不够。

(二)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三)既依赖“ 教辅”,又对“ 教辅”不满意 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而现有的“ 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且大多是旧课本的翻版。

(四)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和评价教师心中无数。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2013年历史高考试题中材料冗长,灵活,理解难度大,主观性强,学生由于应对以上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挖掘出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分自然不高。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应对不力,缺乏有效、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走出困惑的对策与建议

(一)让“ 指挥棒”尽早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评价问题。评价问题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都与高考直接有关。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淡化高考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学生、家长都高度关注高考问题,学校和教师也不可能忽视这个问题。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这根指挥棒,让它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二)编写出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的“ 教辅”资料和质量检测题。

(三)教师要继续研究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各种教学理念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四)教师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本。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困惑,一方面与课程改革的配套工作不完善有关,如评价和高考方案等;另一方面,与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研究不够有关,往往用旧的观念和经验来套新课本,自然是困难重重。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课本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尽管它是大学历史通史的压缩版,但经过多年的教学,教师们对它早已习惯和适应了。现在模块单元体专题题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是,由于新课本刚刚使用,许多教师对它还很不适应,加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得不太好,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因而高中历史教学有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对于新的历史课本要把握几点:1.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观念、思路,主动适应模块单元体历史专题课本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2.依据新课本的有关内容,探寻更高层、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特点。3.在教学中不能就课本讲课本,就模块讲模块,就问题讲问题,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所以,历史研究的思维必须是战略性、整体性的。由于历史课本各模块之间并没有严密的因果时序性,因此教学顺序怎样安排和调整都是可以的。为便于教学,有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也可以重新整合。

篇2:新教师的困惑和问题

1、新教材中的一些老篇目的内容和注解与旧教材中的有很大的出入,我们该如何处理。特别是一些古文,比如必修五《逍遥游》这篇课文中的“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从字形到字义的解释,新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2、如何使新教材与高考考试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学的是新课文,接受的是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育模式,而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却是旧的知识、旧的考试模式。新的教材怎样才能与新的考试结合起来,而新的高考究竟是何种模式我们教师心中一团漆黑。

3、课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课堂无限开放。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叠纸、绘画、唱歌,等等。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实际上使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

4、合作成了说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师片面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 “金字招牌”,仿佛课堂上不用 “ 小组合作学习” 就不是新课堂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结果只能是学习合而不作,各自为战,用个人意见替代小组观念。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 起……

5、.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的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设想规划应对策略:

1、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才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光转变教学观念还不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为本的问题。课件是课堂“要”件。但这个“要”并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们不能否认课件在课堂的某些环节与知识点上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它,课堂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它。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因此,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真淳。

3、调整学习顺序,统筹安排学习材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许多人就按照这个顺序组织学习活动,这是很不讲效率的处理方法。熟悉教科书的人都知道,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部分有很紧密的关系,完全可以将两者当作一个整体来安排。比如,将必修3的表达交流与第三单元合并处理,训练阅读时刻关注表达,训练表达紧密结合阅读,相信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比单独处理要好得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都是按照单元编排的,许多人只知道按教科书的顺序组织学习活动。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语文教科书与其它学科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语文教科书的阅读部分的单元之间是并列关系,彼此间不存在轻、重、主、次的区别,先学习某个单元,与后学习某个单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意义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从校情和学情出发,自行安排学习的顺序。比如,考虑到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为效果计,此阶段的学习内容应尽量简单易掌握,我们完全可以将必修1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顺序安排为第四单元、第三单元、第二单元、第一单元。为更好地培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我们也完全可以对教科书确定的某些课文的地位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将《大堰河——我的保姆》列为精读课文,将《沁园春·长沙》列为略读课文,就很没有道理,两者应该互换。

4、适当补充学习材料,强化学习效果。

受篇幅限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为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几篇课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要适当补充相关材料。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的学习材料是现代诗歌,它又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然而,刚上高中的学生,却缺少相关知识,这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弥补不足,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补充诗词体裁的突出特点、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意象及其常用组合方法、意境及其主要类别等知识。有时,这种补充还能起到纠正谬误的作用。比如,在分析《祝福》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时,许多人都认为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尊奉的礼仪规范,最主要的内容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很容易与它混淆的是封建的思想观念,其主要内容是顺从、从众、看重舆论、重视祭祀、相信命运及命相、相信灵魂、地狱等等。联系分析课文中写的相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祥林嫂与第一个婆家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主要不是与礼教的矛盾,而是与封建习俗的冲突;在被第一个婆家卖到山里的过程中,祥林嫂的所谓“反抗”,也与礼教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人性中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本能的恐惧;祥林嫂不断给鲁镇人们讲阿毛的故事时,人们对她的态度,也不是礼教使之然;祥林嫂临终时对灵魂、地狱等问题产生了疑惑,则根本与礼教无关。补充的知识,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另外,文选式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与教科书所选文章在某一方面相同或相反的一些文章,比如学习唐诗、宋词两个单元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著名诗人的代表作,供学生在课后学习。日积月累,学生自然会有大收获的。

4、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开放性训练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在一些课文后面设置了开放性训练题。利用好这些训练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搜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5、删除不恰当的学习材料。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目前的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硬性要求学生去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些学习材料,要敢于删除,节省出时间学习其它材料。

6、大胆纠正教科书中的错误

尽管与旧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相比,人教社课标版教科书纠正了许多谬误;尽管我始终很尊重人教社版教科书,也很崇拜人教社版教科书的编写者,可是,为了不误人子弟,对于教科书中的一些明显错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视而不见。

篇3:数学新教师的困惑分析与自我思考

关键词:数学新教师,困惑,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等诸多“新的色彩”, 使得我们原本略显严肃的数学课堂逐渐“活”了起来。作为一名从教两年的新人来说, 我有幸与新课改同行。面对新课改的大潮, 我跃跃欲试, 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勇敢的冲浪者, 不断挑战自我, 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可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课堂实践, 我又开始懵懂了, 思考多了, 困惑便多了。下面, 列举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困惑以及自己对这些困惑的看法。

一、我的困惑与思考

1.倡导课堂民主和强调课堂常规的矛盾

案例一:这是一堂纯粹的练习讲评课。“同学们, 请把书本翻到第20页, 看一下第一题。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怎么样?”虽然自觉说话很有精神, 可学生还是懒洋洋地打开书本, 无精打采, 就如几天没睡般。我也照例开始我的“工作”:“第一题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说一下?”有十个左右的学生举手了, 其他的低头不语。

“接着第二题的答案谁愿意来说?”七八个学生举手了, 个别学生开始按耐不住, “跃跃欲试”, 大部分仍低头不语。

“再接着……”举手的学生更少了, “交流”的学生更多了。

“再然后”几乎没人举手了, 从上面看下去, “局部交流”的占一大部分, “个别工作”的有一部分, 然后就留下三、四个留意到了我面部肌肉的转变, 努力使自己坐得更端正。无奈之下, 我忍不住了轻吼了一声:“小朋友们!都停下, 人坐端正, 眼睛看着我!”一连三个命令, 所有“工作”全部停止, 都如期地看着我。

我又满意地开始讲解, 并转身板书, 而“命令”也在我转身的一刹那自动解禁了, “交流”的继续交流, 只是声音小多了;看图书也把头放得更低了;而欣赏“美好风景”的也从正眼变成了余光……惟独没有了盯着我的。

思考:正如案例一所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原来那种沉闷的、井然有序的课堂气氛逐渐被另一种景象所取代:教师开始离开讲台走近学生了, 课堂活跃起来了, 学生再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了, 他们的手动起来了, 话多起来了, 身子挺起来了, 这说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观念已开始影响、引导教学实践的改革。与此同时, 我们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了, 特别当学生真的“动”起来的时候, 新的问题出现了, 课堂还要不要强调常规了?如果需要, 那么需要怎样的常规?这自然成了老师挥之不去的话题。有些教师把课堂的民主和开放简单地等同于活跃和热闹, 误认为课堂不再需要常规, 而有的认为需要常规, 但生怕被扣上”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帽子, 在课堂上羞于强调常规要求。课堂究竟需不需要常规?对于这一问题, 任何对教育有少许了解的人都会而且应该做出肯定的回答。

2.协调课堂气氛与双基知识落实的矛盾

案例二:“同学们, 你们玩过“大力锤”吗?今天就让咱们来比一比, 看谁的力气大?”老师一边说一边隆重推出了事先做好的“大力锤”游戏课件。这下课堂可热闹了!“我!”“我”……孩子们争先恐后, 要求上台一展身手。2个被老师叫到的孩子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一一站到了台前。

比赛开始了。一组惊心动魄的音乐和一声重重的锤击声过后, 屛幕上赫然跃出了一个分数“27”。又是一组惊心动魄的音乐和一声重重的锤击声——“57”, “耶!”张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你们认为谁的力气比较大呢?”

“张××。”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什么?”老师追问。

“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 一个表示取了这样的2份, 一个表示取了这样的5份。分母相同看分子, 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谁想再来试试的?”老师话音未落, 孩子们的手便刷刷地举过了头顶, 生怕老师看不到自己。于是又有2个孩子在同学的羡慕和希嘘声中玩起了游戏:“29”、“25”。在老师在组织下, 孩子们又一次比出了他们的大小。

第三次的比赛则引起了更大的轰动。“我来!” “给我一次机会吧”……可最终幸运之神还是降临到了两位男同学身上。在惊心动魄的音乐和重重的锤击声中屏幕上蹦出了“710”、“38”两个分数。

师:“他们俩谁的力气更大些呢?”

“咦?”这下可把一些同学给难住了。

师:“能直接比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71038到底谁比较大?”

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4人小组迅速行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句的, 10分钟的时间便想出了5种不同的比较方法:

(1) 和一半比:710超过了一半, 38还不到一半, 所以71038

(2) 710=7÷10=0.738=3÷8=0.375

(3) 通分710=284038=1540, 所以71038

(4) 画图:在同一个正方形上比较得出71038

(5) 折纸, 比较得出71038

“这些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话音刚落, 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

紧接着, 老师又请几位孩子进行了几次比赛, “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以比较人性化的方式来面对孩子。

面对枯燥乏味的练习题, 我又精心设计一个“抽纸牌 (每张牌上写有不同的分数) ”的游戏, 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在开开心心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

课一上完, 我的心情好得不得了。当我打开孩子们的作业本打算好好享受一番时, 真的被眼前的状况搞蒙了。本打算让孩子们用通分的方法进行比较的, 可他们的方法五花八门, 让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思考:自从新课程、新教材的提出, “课堂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教师讲的多还是少”“是否是探究性学习”“有否开展自主、合作的小组讨论”等成了评价一堂课是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重要参照标准, 于是, 课程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 老师在教学设计时, 挖空心思、花样百出, 穿插了诸多小游戏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 结果, 一堂课下来, 课堂就像舞台, 课堂气氛肯定是没什么好说的, 学生们在一节课中始终于兴奋状态, 热热闹闹, 但课后学生做作业往往不是一塌糊涂就是无从下手, 改作业成了老师一件头疼的事, 老师不得不在课堂气氛与学生作业中尴尬不已。对于这一问题, 细细琢磨, 其实协调课堂气氛与双基知识落实两者并不矛盾, 完全可以和谐共存的。在一个好的课堂气氛下, 学生会学得更轻松, 学得更开心, 更有利于双基的落实。要做到这种完美的统一, 就需要老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 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

3.张扬学生个性与“正确标准答案”的矛盾

案例三:一阵美妙的音乐铃声后, 我拿着数学书, 径直走到投影仪前, 把书上的那幅主题图呈现了出来。“小朋友们, 这幅图你们能看懂吗?”“能!”童声真嘹亮啊!紧接着教室里就叽哩呱啦地响成了一片。我迅速叫停, 问道:“根据这些条件, 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

“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孩子们的问题可真多, 一个接着一个, 争着要回答。见今天上课需要的问题已经出现, 我就顺势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我游走在孩子们中间, 努力找寻他们别具匠心的创造, 可一圈走下来, 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是书上“分两步列竖式”的方法的, 绝大多数学生的竖式都是自创的:

这如何是好?再次搜索后, 总算看到了一线希望, 徐佳琪同学出现了与书上相同的那种简便写法:

我如获至宝地把它和上面的那两种方法一起呈现给孩子们。

“干嘛要两个加号?”

“是啊, 一个加号就够了。”

“第三种方法怎么有两条线啊!”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开了。我沉吟了片刻, 问道:“你们看这几种方法……怎么样?”孩子们在比较中纠缠不清。

“两个加号的可以去掉一个。”

“前面的只有一条线, 后面的有两条线。”

“××同学的字可以写得再漂亮些!”

“第三种方法我看不懂!”

……

没办法!孩子们怎么也说不到我的“心坎”上, 看来只有自己上阵了。“这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第两种”、“第三种”孩子们七嘴八舌的。 “小朋友, 你们真能干!这些方法都不错。”

自认为一切OK后, 我便因势利导地让孩子们进行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可孩子们的尝试又让我陷入了尴尬境地——一些孩子还是在沿用第一、二种的做法。咳!真急人啊!我迫不及待地跟孩子们解释道:“小朋友们, 像这两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 可是你一边算一边记, 要把第一次的计算结果记住后再往后算, 是不是很容易出现错误?像徐佳琪这样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计算过程清清楚楚不需要再记答案了, 计算不太会出错, 对吧?所以我们在列竖式时用徐佳琪的方法比较好。这样吧!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徐佳琪方法’吧!”, 终于可以走出困境了。

思考:

一堂课顺利结束了, 可我心里仍觉得不是个滋味, 思绪又折回了刚才的课堂, 我不停地在自问:这问题出在哪儿呢?

在实行新课改后, 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 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强调尤为重要。是的, 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 必然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体验不尽相同。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但是,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老师对这把握度却不佳, 对学生的回答只一味大加表扬, 不敢带有半点否定词之词, 毕竟“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谁也担当不起, 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我认为”“我不同意”“我反对”等见解此起彼伏, 层出不穷, 而教师所承担的仅仅只有“很好”“嗯”“不错”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 认为这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到教师归纳总结时, 却往往不得不以“你们讲的都很有道理, 但是……”这样的转折语来尴尬收尾。对于这样的状况, 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老师身上。是的, 我们要尊重学生, 张扬他们的个性, 要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 与众不同的表现, 但这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去迎合学生。张扬个性不是标新立异, 更不是奉承迁就。我觉得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样才是对学生一个最好的交代。

二、我的体会和感想

面对困惑, 我们要学会思考, 特别是我们新老师,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困惑的解读和思考, 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真正提升自我专业的成长。因为困惑, 我学会了思考;因为困惑, 我又成熟了。

1.求知是新教师成长的先决条件

个人的知识毕竟有限, 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强烈冲击下, 学习对一个教师而言已不再有阶段性的界定, 已成为教师的“终身大事”。作为一名新教师, 首先, 要挤时间听课。新教师大都缺乏教学经验, 而教学经验又是搞好教学所必需的。

2.实践是新教师成长的中心环节

俗话说得好:打铁先得自身硬。对新教师来说, 刻苦钻研, 炼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是根本。首先, 要深钻课程标准及教材。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目标、内容的具体体现, 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只有深入钻研新课标, 才能明确教学目标, 恰如其分地掌握知识深度, 同时要吃透课标对知识的限定范围, 以便胸有成竹地把握好知识的广度。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素材, 它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认真钻研, 才能把握它的真谛, 从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我们有许多教师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书,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上了成千上百节课, 但如果让我们回忆一下, 有没有几节课值得骄傲的, 或许很多人一脸茫然或毫无印象。因此, 我认为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很重要, 对新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一节课不仅仅是课堂上的40分钟, “功在课前”, 一节课首先从备课开始。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非常注意借鉴别人的经验, 广泛收集材料, 在筛选的基础上, 形成教学方案。我始终认为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区别在于, 前者把上课看做执行教案的过程, 每个环节都设计出非常具体的方案, 所以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一旦节外生枝, 就生拉硬扯地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而优秀的教师在收集材料后, 往往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 会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 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教师的战场在课堂, 研究一节课, 认真上好一节课很有必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就算每个教师每个学期有心地去研究一节课, 几年下来, 展示在自己面前的将会是一沓沓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案, 这样又何愁自己没有可持续教学的能力呢?

3.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飞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提高自己的可持续教学能力, 脱产进修、学历提高、观摩教学、师徒结对等, 当然是好方法。但是这些仅仅是外部条件, 真正的提高是落实到内省上, 也就是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所以, 40分钟后的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研究一节课的结束, 它意味着反思活动的开始。上课结束后, 不管是好是差, 我们都不能自满或自叹, 必须要有实际行动——进行课后反思。所以, 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标志是什么?事先设计的进程与实际进程之间的差距如何?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打算在后续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有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等等。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向为探索——研究——创新, 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 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 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情感体验发生了怎样变化, 形成了怎样的能力, 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 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 真正体现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 从细微处入手, 日积月累, 终究会有惊人的质的飞跃!

篇4:新教师的困惑和问题

教师缺乏自主反省、更新观念,没有以主体身份投入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阻碍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新课改的首要任务。而新教育观念的建立,不仅需要教师的学习、探索,更需要教师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和分析,并把这种行为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意识,这样新课改的实现才有了可能。而我周围的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改不是去反省自己的不足,去学习和研究,不断地提高和改变自我,而是把新课改停留在口头,甚至对新课改抱以抵触情绪。对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改培训,很多教师并没有觉得这是提高充实自己的难得机会,而是看成包袱,能推则推,这种消极被动的思想,着实令人担忧。殊不知先否定了自己的人又如何让别人肯定你?不思进取又有何资格去教育学生知难而进?我真诚希望这些教师拿出“老当益壮”的精神,在课改的浪潮中迎难而上,把“活到老,学到老”落实在行动上,只有努力进取才永远不会落后。

校长在新课改中的位置和无奈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直接影响全体教师,而新课改的落实是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去实现的。校长的观念将直接决定新课改在学校中的实施情况,但校长不仅有课程任务,还要处理学校的大小事务,既要开会、学习、汇报工作,还要去完成中心校与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工作。由于教师的自主性不强,转变观念的学习需要校长组织。但部分思想消极的教师让校长举步维艰,倍感无奈。

新课改在农村小学实施中的局限性

首先,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条件相对落后——没有完整的教学设施,没有配套的体育器材,没有体、音、美专职教师,多数学校不仅体、音、美没有专职教师,思品、社会、科学也是流于形式。虽然国家为农村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极大地有利于教学,但是这些远程教育资源大多是一种摆设。一支笔,一张嘴在学校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我为农村的学生和教师在这种环境中读书教学而扼腕叹息。

其次,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强调合作研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可农村学生除课本外,没有充足的课外书阅读。自2008年开始,国家向农村学校免费发放图书,表面看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生看课外书难的问题,其实不然——这些图书很少向学生开放,精美的图书成了图书室里的装饰品。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课前搜集材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这一环节,学习效果极受影响。我再次感到教育工作的艰辛。

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亟待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依然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严重扭曲了教师教学的真正功能和动机,在分数面前,部分教师改变了自己的教学初衷,对事业的追求,对心灵的塑造在分数面前淡化了。我常常在想——教育是面对鲜活生命的灵活工作,分数能涵盖一切吗?教师真正的自觉行为能用分数去启动吗?丰富的学习生活,学生的身心、品行能用分数去证明吗?

任何一种新生的事物在被接受和实施的过程中,困难和阻力在所难免。而我们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会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农村教育现状的改变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却有无怨无悔的付出。就我个人的工作实践证明,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统一起来并不难,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多一些耐心、爱心、责任心,用自己的真诚,从一点一滴入手,拿出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新课改中汇集你、我、他的力量,相信换来的将不仅是个体的提高与进步,更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也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篇5:新教师的困惑与反思

新世纪的新教师,载着丰富的知识,迈着轻快的步子,步入自己向往的教师殿堂,开始了神圣的塑造灵魂的任务。脑子里思考着,我要让我的学生成为最棒的,我要让我教的班更上一层楼。

带着豪言壮语,载着美好梦想,我踏上讲台。可是,当走入课堂,看见学生东倒西歪,随便讲话,自己玩自己的,自己说自己的,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开始埋怨学生,责怪学生;开始规范学生,整顿纪律。每天凶巴巴的,面无表情的面对学生,学生变乖了,心里黯然自喜。哼!想跟我斗,没门!纪律好了,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质量提高了。老师积极教学,学生认真听学。本以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还不错,可考试成绩一出现,顿时,让我大跌眼镜,怒气冲天,不是学得好好的吗?怎么考这点分数?低分的还是低,怎么没进步?是自己高估了学生的水平?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哎——一言难尽,本想让这班在我的教育下“咸鱼翻身”,可却是越翻越遭。

事后自己想想,也许自己太急功近利,太希望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了,要知道一个孩子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老师、家长及孩子本身,三方付出许许多多的努力,才有可能看到孩子的微小进步。另外,自己还处于教学的初级阶段,就是重视结果,忽略了过程:有些孩子表面上他懂了,理解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学会方法;有些孩子虽然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但他学的过程很好,他也掌握了知识。其次,自己在教学时,特别是有老师听课时,比较注重自己个人的表现,如:教学环节的编排、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学的技能技巧等等,这样就忽略了孩子的发展,课上孩子才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而我却时常喧兵夺主。再次,总希望在课上让孩子学的更多,学的更深,所以,有时自己会提高要求。可是,要知道各种教学只是适合班里的个别学生,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只能“雾里昙花”,看来我没有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提高要求,结果却得不偿失。经过自己及时地反思,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主动向老教师请教

老教师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新教师应该主动找几位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业务熟练的老教师,当作长期学习的榜样,交流的对象,倾诉的朋友。把自己的苦恼向他们诉说,以寻求老教师们的帮助,学习老教师在处理相同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采取的方法怎样,依照的步骤怎样,要注意些什么。要经常细致的观察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不断的和自己的方法来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深入思考其中的差别。教育教学中,及时修改自己失误的做法。

2、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1)内容安排不要太多。内容太多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思维,学生就不易抓住重点,不便突破难点。学生就会感觉好像懂了,其实就没有弄懂,形成那种似是而非的情形。因此,一节课就安排一个内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会全力以赴的研究这一问题,效果就会得到提高。

(2)确定好教学的目标。认真思考教材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要让学生形成哪些方面的能力。研究学生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这些东西除了翻阅教师用书以外,还要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准备。(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的选取,应该以学生为对象,千万不要以老师自己为主,弄清楚哪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于学生的旧知,只需要引导学生回忆,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再次“学习”。把重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上。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感,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内容只是在某一点上是新的。

(5)细致思考每一个知识点。对每一个知识点,要仔细考虑它的“剖析过程”,它新在何处,对学生而言,难在何处。对于这个知识的重点研究怎样突破,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会做,就以为学生学起来就很简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仔细思考学生在哪里会发生歧义,学生在活动中哪些时候会转移注意力。

教学专家曾说过,“新教师要上好课,得把课上得有深度,适度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切实把握住教材,分析学生的方方面面。在备课中,注意理清思路,精妙设计,结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设计课堂”。看来自己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从点滴开始,从每一堂课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开始,严格要求自己。

3、与学生作朋友

教育是“爱的教育”,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唯有“真爱”,爱每一个学生,努力和孩子做朋友,以心换心,理解学生的苦恼,也让学生体会你的辛酸。

另外,老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学生好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面对学生的成功,像朋友一样祝贺他,为朋友的成功而高兴、自豪。让师爱永恒,让师爱柔柔的洒向每一个孩子。

篇6:新教师家长工作的困惑及策略

新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后备力量,然而,新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尤其是第一个学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焦虑,特别是在家长工作方面。因此,研究新教师在家长工作中产生焦虑的原因及对策,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重要课题。

一、产生原因

1.新教师的岗位适应慢

新教师所面临的从学生向教师转换的岗位适应是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想把所有工作都做好的主观愿望与工作经验欠缺的现实差异,令新教师面对家长时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以前单纯的学习生活与目前繁杂的工作事务之间的差异,令新教师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时感到紧张。同时,新教师在岗前培训时较为关注面对孩子的工作常规,往往忽略了面对家长的应对之策,这更让新教师对家长工作产生无从入手的感觉。

2.家长的信任度低

相对老教师来说,家长对新教师的信任度比较低,往往愿意和老教师进行交流。家长的这种态度往往会打击新教师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家长比较挑剔”的想法,在面对家长时容易退缩。

3.新教师的成功几率少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往往会让新教师一下子无法适应性格迥异的孩子和需求不同的家长,这些又使得新教师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更无法回答家长的种种问题。这种工作难以成功的负面体验,让新教师产生畏惧。

二、应对策略

1.尽快适应角色变化

新教师首先要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提前定位,调整情绪,以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进入教师的工作岗位。

一方面,新教师不能以新人自居,等待老教师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期待家长谅解自己的失误。这需要新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学会自己处理日常事务。另一方面,新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经验的缺失,主动向老教师学习,并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踏上工作岗位,就意味着要承担工作职责和压力,新教师切不可因小小挫折而消沉,或因点滴表扬而沾沾自喜。只有坦然面对一切,才能快速适应角色的变化和岗位的要求。

2.努力提升职业道德

从在校学生到在岗教师,最大的变化在于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帮助新教师有效地应对专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对各种教育事实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首先,新教师必须以小学教师职业要求为准则,确立自身职业道德发展目标,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热情。其次,新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新教师年轻而富有朝气,童

心未泯,总是能和孩子一起发现简单的快乐。这就是新教师的优势,要充分认识并利用这点,关注孩子的需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最后,新教师要树立优秀的师德师风。新教师特别要注意从特定的职业要求出发,并以相应的职业行为内化小学教师道德标准。

3.寻求团队协助

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一方面,专业团体内部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教师形成对教学实践的多元视角和批判反思能力,并依托专业团体开展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活动;另一面,与专业团体的情感互动有助于教师实现自我接纳和专业认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新教师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要主动地寻求团队的协助。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安排一个老教师和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以此来带动新教师成长。作为新教师,就要把握好资源,主动地与老教师互动。特别是家长工作方面,注意观察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学习老教师的交流方法,思考其产生的效果。如与家长沟通出现问题,要第一时间寻求帮助,以免延误有利的时机。

4.逐步自我提高

现代教育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觉自律的人。所以,教师最后的目标是完善自我,逐步自我提高。在与家长的一次次交锋中,新教师要从中汲取营养,积极寻找正确有效的交往方式,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最终达到自我提高,做个让家长放心满意的新教师。

三、具体措施

解决新教师在家长工作中的焦虑问题,必须重视新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策略支持帮助新教师解决焦虑。

1.把握面对全体家长的有利时机

①家长会。家长对新教师的第一印象就从这第一次家长会开始。所以,新教师要提前做好功课,从个人的仪表仪容,到家长会的具体内容和教师语言,乃至向家长提供的每一件物品,都必须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新教师的主动承担和老教师的分工合作,都能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认真态度,从而留下美好印象。

②家校活动。学校除了常规的家长会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家校活动,如家庭教育主题讲座、家长沙龙、家长委员会等。这些活动对于新教师来说也同样是新鲜的,学校要多提供机会让新教师参与活动,倾听家长的发言,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个性与教育目标,为将来的个别交流打下基础。

2.把握和家长手牵手的每一个契机

除了家长会、家校活动等,我们还可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发挥年轻的优势,搭建多通道的沟通方式。

①亲子游,以增进亲子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安排的游玩机会,如春游秋游,可以一起活动,从而增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更能让新教师发现家长的不同个

性,加深彼此了解,为个别交流做准备。

②个别交流,以使教育具有针对性的效果。一般情况,新教师可以利用平时接送的时间和家长进行短时间的个别交流。在个别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体现孩子的个性特点,多赞扬孩子的优点,同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希望,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孩子是受老师重视的,教师是专业的,从而更加信任新教师。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和班级老教师一起,共同和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重视和关注。

3.把握和家长心贴心的每一个阵地

①家校联系本。有针对性地描述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在校的具体表现,让家长从中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新教师特别要注意对孩子的小结评价,并及时对家长的教育要求进行反馈,让家长看到教师对孩子的细致观察和教育用心,更看到教师对待家长需求的重视。

②家校互联。除了把每天的家庭作业内容进行发送,也可发送学校班级活动的相关内容,既让家长清晰地了解班级的整体活动,又让家长了解相关的配合要求和教育措施。新教师要注意信息发送的时间与次数,以免给家长造成不便,同时还要注意发送内容的严谨,避免口语化,更不可朝令夕改,造成家长的困惑。

③网络联系。新教师要发挥自己在网络运用上的优势,可以建立qq群,也可关注一些家长的博客等及时进行适当的回应,并从与家长的聊天对话中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在家的表现,便于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教育。

总之,家长工作是细致、耐心、持久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认真对待。即使面对家长的不信任、不理解,但我坚信,真诚是解除误会的良药,只要我们是以诚相待,遇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用宽容的心态给家长逐渐理解自己的时间,以爱心去面对每一个人,以教育技能技巧去引导家长,相信家长会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新老师们手中的。

2班第六组 57号

上一篇:色彩基本原理下一篇: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__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