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法治困惑的表现和破解对策

2022-09-11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干部直接面对、联系、服务广大群众,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贯彻者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直接影响着法律在群众中的威信, 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民主法治建设的信心。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各种新情况、新矛盾不断涌现, 基层干部在具体的基层治理中受情感因素、风俗习惯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对法治的推进和实现产生了困惑。这些困惑直接影响了基层干部法治思维的确立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破解基层干部的法治困惑, 对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干部法治困惑的主要表现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 基层干部的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对法治的推进和实现也遇到了许多的困惑, 同时暴露出基层干部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方面的明显缺失。

( 一)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适用与群众利益诉求存在差距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而法律体系的更新和完备却相对滞后, 出现敏感的真空地带。一些政策法规在适用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同标准, 引发了群众心理不平衡, 也给执法带来了难度。比如意外伤害事故的补偿标准, 省与省之间、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就存在差距, 引发群众对法律公正、公平的质疑, 而地方政府对这些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回答。

( 二) 法律的严肃性和人的情感难以兼顾

法律的严肃性要求在法律执行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 法律往往面临“情感问题”, 受到情感因素和传统习俗的干扰。比如民办教师上访问题, 尽管县一级政府已经按照现行有关政策要求对被清退的民办教师给予一定补偿和照顾, 这些人的集体上访行为是于法无依的;但从情感角度讲, 有不少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在基层奉献十几年、几十年, 到老了却因没有生活保障而面临生存困难。面对这种情况, 法律难以“铁面无私”、“法不容情”。

( 三) 依法行政与发展经济需求面临两难选择

随着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 各地都把提高地区经济实力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重心工作。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 缺乏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发展压力巨大, 在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方面面临两难选择。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就会“引不来活水、借不来外力”; 要想实现快速发展, 就不得不打一些法律的“擦边球”, 在环境保护、土地出让、劳动成本、企业税收上作出一些让步。摆正两者关系和实现协调发展难以兼容。

( 四) 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抗争性增加

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对利益的追求和维护已经成为基层治理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征地、拆迁补偿纠纷、环境污染处理、医患纠纷、城市管理执法等方面问题突出, 群众在维权的过程中, 由于制度化参与渠道狭窄, 司法维权成本较高, 民意表达机构功能虚化, 再加上个别基层领导在处理问题时方式和方法不当, “非制度化参与的群体性抗争事件就成了不少老百姓表达利益诉求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破解基层干部法治困惑,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思考

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如何, 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落地生花。为此, 破解基层干部的法治困惑, 培育基层干部尊重法律权威、遵循法治原则, 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法治思维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关键。

( 一) 全面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实现基层法治宣传教育的普遍化。继续开展法治城市 ( 区、县) 创建, 做好法律六进活动, 提升法治文化的作用, 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二是创新形式和载体, 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用以案说法、现场审判等方式让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三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信仰”, 增强法律认同感。要尊重法律权威, 坚守公平正义, 确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四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 二) 完善法律体系, 消除立法“真空”、“隔离”带

一方面, 加快立法进程,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定。另一方面, 提高立法技术, 消除国家法和地方法、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隔离”带, 合理缩小因地域、行业和户籍造成的差异, 形成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公平法律体系, 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三)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关键作用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引导基层党组织围绕基层法治建设, 以解决影响和制约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 确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制, 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资源, 真正把治理法治化落在基层、落在实处。

( 四) 政府主动作为, 约束和规范公权力

一是基层政府严格依照“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依法规范行使权力。加强对基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和监督, 保证其合法性和合宪性。综合运用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行使公权力的制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增进基层人民福祉方面积极作为,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可持续。二是要廓清国家和社会的分界, 全面激发基层活力。基层政府应保障社会主体拥有充分的自治空间, 保障其自治权利, 支持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 为民众提供参与公共决策的平台和机会, 使民众成为良好社会秩序的创造者。

( 五) 增强基层干部法治为民的意识

依法治国, 要求“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 从思想深处转变干部‘官念’, 厘清权与法、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和责任担当。”需要干部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 自觉的给权力设置边界; 自觉做到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 依法解决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安排好“基本民生”, 落实好“底线民生”, 化解好“热点民生”, 用法治为保障民生护航。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 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自觉坚持和主动践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只有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 树立法治信仰。

摘要:基层干部在具体的基层治理中对法治的推进和实现产生了困惑。这些困惑直接影响了基层干部法治思维的确立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破解法治困惑, 对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层干部,法治困惑,治理法治化

参考文献

[1] 刘佳义.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N].光明日报, 2014-12-08.

[2] 长子中.开放条件下的基层治理困境[J].广东经济, 2014 (11) .

[3] 缪金华.领导干部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迫切要求.[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4-10-28.

[4] 俞夫.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守法[Z].新华每日电讯, 2014-10-23.

上一篇:王铎对古代书法传承探微下一篇:小切口皮内缝扎法治疗单纯下肢浅静脉曲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