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2024-05-03

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精选7篇)

篇1: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南丹三小

左立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图,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好的教材无疑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施新课程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新教材,以其全新的理念,丰富精彩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的习题演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亲身感受到新教材强大优势的同时,自然而然也会与曾使用过的老教材对比,相比之后,引起了我对五年级新教材一些章节编写上的思考。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又感到了教学内容的一些不足与困惑,现在就针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困惑和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先谈谈上下册教材编排的容量:上册旧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小数的乘法与除法、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而新教材却增设了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旧教材第十册安排了五个单元:简单的统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约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而新的教科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图形的变换、数学广角,而且统计方面也在原有的容量上增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打电话等知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明显增大,教师备课的节数明显增多,且每节课的容量也随之增大,而一学期学习的时间总量不变,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二、教学任务加重、教学量增加。例如:第九册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大约76节课供教师参考,比旧教材至少增加了8节课。按照每周课时安排5节数学课计算,扣除放假期间少用的几节课,课时训练和配套练习又得多花去一些时间,还要因材施教补缺补漏,这样的工作量明显多于《标准》里安排的节数。很多教师没办法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占用技能科或延长课堂时间。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教学质量评比的压力,学生大量练习,教师大量讲评,苦了学生、苦了教师。

三、教学要求看似降低,但备课难度加大。从教科书看,数学科概念的条条框框硬性规定明显少了,多是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师生双边互动,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推测、演绎归纳、讨论交流的构建过程,表面上看都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而教师的预设则要通过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设计等,才能完成。教科书中只给出简单几句话或一幅彩图,其他工作都靠教师预先摸索、创造,还要上网查找、翻阅大量的资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教材所呈现内容重点、难点不好把握。由于教材给教师的空间较大,加之教师教学用书没有详尽分析,给教师运用教材造成较大难度。

五、教学中的困惑。

教学时困惑之一:在解方程的教学中又遇到了令我万分困惑的环节,五年 级上册“等式的性质”的教学问题:(1)课本中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关于简易方程的教法。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解方程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因而易于理解,但是却不易与中学的教学衔接。现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材没有给出“等式基本性质”的名称,也没有用文字概括出等式的性质。只是通过天平平衡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以此渗透等式的性质。而由于“天平平衡的道理”只停留在直观层面,没有与等式直接联系起来,也就是没有概括出等式的性质。这给解方程带来一定的弊端。(2)课本没有具体的例子教学解比如a-x=b或a÷x=b之类的方程,显然给老师出难题。从教材编排意图看,刻意回避这样的方程,但实际上,这样的方程对学生回避不了。如教材P62页练习十一第3题:“爸爸40岁,小明X岁,我们俩相差28岁。”学生很容易列出40-X=28这样的方程。对这样的方程,学生初次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答,往往不假思索两边同时加上40。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课题。要解答这样的方程必须采用两次变形的步骤来解答。这样学生很难理解,没办法,我只好用旧教材的方法教学生,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去解答较易理解和掌握; 但是过的时间一长,再叫学生做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出错,因为学生的思维定式里想的方法是用“等式基本性质”来解。

教学时困惑之二:新人教版教材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融入同一情境之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方程应用题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找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式,我采用图示和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要求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同时根据写出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再教学生解稍复杂的方程,这样一节课下来,往往就会出现“芝麻、西瓜”都丢的现象。解决问题方面的教材编排,弱化了专项强化训练,同时,原来清晰的数量关系也淡化了,原来有据可依的解题过程变成了主动探究的过程,这在发展一部分优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同时,也给相当部分的中下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如:五年级教材中的“稍复杂的方程”。

教学时困惑之三:不教学分解质因数,应该怎么办?根据《课程标准》对因数和倍数内容的调整,教材不再正式教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介绍。这种改变在教学中给教师带来困扰,这些困扰集中在“短除法——教,还是不教?”由此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不教短除法,怎样求较复杂的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时困惑之四:因数与倍数,以前叫“约数”的,现在叫“因数”。第十册以前的因数可以是任何数,总是和积联系在一起,而第十册的因数则在自然数范围内,注重的是谁是谁的因数,这个因数不是那个因数,解释起来有些别扭,学生也很容易混淆。教学时困惑之五:教师怎样去感受到编者的教学目标及编写的特点,才能柔韧有余把握教材的度。教材结构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教材使用生动活泼的版面,又贴近生活实际,紧贴时代气息,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建构过程,所选素材都是我们熟悉的事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习的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这只有教师才能较全面感受编者用意,而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学生又能学到多少知识? 一个知识点到底应该挖掘到什么程度,学生才能全面掌握;配套练习与试卷的难度和教学要求的跨度太大,怎么办?

教学时的困惑六:文字题是教或是不教?从三年级以来,目标测试题里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文字题的出现,但是课本里从未出现过,是文字题不重要课本才忽略它吗?但是文字题的用处是很大的,常做文字题可以提高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列综合算式的能力。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很差。教与不教,要交的话,教师该怎样把握教的难易度?

针对以上是我在教材使用中的一些感悟和困惑。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多钻研、多学习、多渠道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有效性。在充分认识理解新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1、用好——尊重教材

有一次,备课时我对教材挖掘得不够,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这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留遗憾。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 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要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2、用活——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我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 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材的“留白”处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开发习题资源.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新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3、活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各位老师,这是我对教材使用的一些困惑和理解,想与你们一起探讨,希望你们多多指教。

篇2: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伊旗阿镇第四小学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许多教师认为新教材 “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灵活,突出人文性,希望与挑战并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

(1)通过使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教师们感受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上与以往相比更加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与原教材相比,注意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更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发展性的特点,综观教材,其开放性、梯度性、系统性和灵活性堪称美妙绝伦。

(2)教材形式设计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的编写中都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以前的数学教科书,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比较多,题目显得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教材中就改变了这种方式。①教材设计得非常精美,插图多,图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暗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些图作为一个情境线索,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用数学。②“主题图”是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第53页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图,第96~97页的“学校运动会”全景等,这些情景图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3)教材改进呈现形式,重视过程学习。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改进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方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科普小品等)呈现教材内容,适当设问、留白、引导,加大探索空间,安排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科书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4)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过去我们计算的方法是单一的,现在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培养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练习上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这样,一方面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三年级有两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①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③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④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等等。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等。

(5)练习题设计体现两“活”。一是贴近生活;二是开放灵活。纵观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你会发现:所有的练习题改变了以前旧教材中传统的题目,新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但图文并茂,而且题目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有些是常用的。这样的练习题设置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去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练习二中的练习题全是图文题目,并且里面的题目是学生见过的或学生都常用的物品。教材中练习的设计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尤其是解决问题的安排不仅变得更合理,不再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因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与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个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6)增加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各册教材设计了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动脑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增加,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7)教材渗透数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等量代换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些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然而,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们又感到了教学内容的一些不足与困惑

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给教师教、学生学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对一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解题方法有必要在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中以合适的方法呈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

二、教材所呈现内容重点、难点不好把握。由于教材给教师的空间较大,加之教师教学用书没有详尽分析,给教师运用教材造成较大难度。

三、在实际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低年级有所下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之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以明确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目标,并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由于这些目标过于宏观,致使绝大多数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挖掘出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影响教师对教材深度的理解,运用教材时只能停留在形式上。

四、部分知识点的出现比较突然,跳跃性大,缺乏铺垫,加之教材中的练习量较小,如何解决教学中的“两极分化”问题及弱势群体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多的现象。

五、如何解决学生计算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的问题。由于教材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溶入同一情景之中,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如要顾两头,往往就会出新“芝麻、西瓜”都丢的现象。如:五年级教材中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

六、能否在教材和“数学伴你成长”中增加一定练习,促使学生技能的形成、思维水平的提高,较好地解决教材知识容量大而练习量较少的问题。

七、如何解决好教材给教师空间大和教师用好教材的问题,使教师在运用教材变的容易操作些。

八、教师应如何处理平时教学和毕业总复习的关系,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难度、广度。

九、教材中情景创设,有时完全可以不用,但似乎又缺少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怎么办?如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商不变的性质过度更简单、快捷,还有必要用折纸吗?

十、教材缺少对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系统培养,致使学生面对问题所用策略、方法较少,面对这一现象,各年级教材如何系统安排,相互衔接?

十一、教材涉及的内容广,由于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学习中掌握的不是很扎实,不是很深入,如此状况,怎能面对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

十二、如何使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实践与综合应用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如三年级下册中的“森林旅游”,五年级上册P66“发芽率”

十三、由于教材的课题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加之教师教学用书相应的内容缺少必要的分析,致使教师对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分析、理解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学中盲目性增大,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

十四、教材中课题和对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填一填”、“看一看”、“说一说”的练习题,由于《教师教学用书》缺少响应的教材分析、设计目的分析(为什么设计此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特点分析、教学建设,造成教师教学盲目运用,使之练习达不到编者目的,最后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影响。如五年级下册第11页11题,无论问题的提出、题目呈现的形式,考察的知识点,都是很好的,但由于教师运用过程中对习题的目的性分析、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致使此题的运用大打折扣。

篇3: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对于当前中职数学教学所用的教材来说,虽然正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进一步优化了教材的形式和内容,但是教材基本延续了普通高中数学的教材结构,基本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材保持一致,包括概念、定理、公式及课后习题等,缺乏对实际生活、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运用,没能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与普通高中存在差别,因此在数学知识需求方面也有所不同,如果采用一致的教材,必然存在不适应性.因此加快新教材的开发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职数学新教材的困惑与思路

以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思路分析如下:

(1)对于不同的专业发展来说,所需的数学知识有所不同,因此新教材的设置应该与学生专业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给不同的专业设置选修课或者专业课,改变以往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界限限制,将数学内容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提供服务.

(2)有关教材中的知识目标,应分层次设置.对于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问题,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就应该针对例题、习题等采取分层设置方法,增强教材的梯度,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3)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广泛投入使用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软件等工具,可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或公式,锻炼数学思维,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注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与专业素养.

三、中职数学新教材的改进方法

1. 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在原有的数学教材中,往往过多的语言描述概念,烦琐而又复杂,学生很难掌握并理解,只有通过死记硬背,但是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中.以函数为例,先讲解映射、一一映射,然后引入函数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理解了映射和一一映射之后,才能理解函数的概念,这就需要同时掌握2个概念,然后引出第3个概念,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压力;而对于定义域、值域这两大概念来说,需要在集合、原像集合的基础上进行描述,而函数的概念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新教材中对这一概念进行重新概括和描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存在x和y两大变量,将变量x的取值范围设置为数集D,如果在D中的每一个x,都可遵循对应法则f,并且具有唯一与之对应的值,则x称为自变量,y就是x的函数,即y=f(x);数集D则称作函数的定义域,而函数集的集合{y|y=f(x),x∈D},即函数的值域.在这一简洁明了的概括中,理清了自变量x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对应法则f将二者联合起来,同时融入定义域、值域两个概念,更便于掌握和记忆.

2. 烦琐的知识生活化

在旧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公式推导内容,但是过多地描述公式来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接受或理解,因此在新教材中,只需要推导重要公式,尽量确保推导的过程简单易懂、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另外,在新教材中应注重公式的实际运用,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题,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过程中,可以提出有关银行贷款和还贷的内容,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而分段函数的运用还可计算出租车的计费情况等.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学习效率,对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对于数学概念来说,具有抽象化特征,因此不利于中职学生的理解.在新教材中,应该以实际问题为着眼点,通过简单、易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公式运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向量的数量积”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理解“向量数量积”的意义,因此在运用过程中存在障碍.在新教材中,则给出了直观的图像,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问题:假设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小车,甲用200 N的力沿着水平线45°方向拉动小车,小车前进了50 m,则此人用了多少功?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入学生了解的案例,如热播电视剧《小姨多鹤》中,小姨多鹤拉煤上坡的场景恰与该题相似,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讨论与思考.在解答这一问题过程中,就涉及向量的数量积问题.由于W=F·s=|F||s|cos45°,接下来引入公式:a·b=|a||b|cosθ,(0°≤θ≤180°).在这一解题过程中,逐渐由感性过渡到理性,在掌握基本公式的前提下进行计算,然后将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认识中,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对于中职院校教学来说,在机械、电子等诸多专业知识学习中都涉及向量的数量积运用,因此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新教材中加强重视并引入生活化情境,将原本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并可运用到专业或者生活中,可谓一举多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4: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一、 词汇量偏大,但复现率较低

新教材不仅扩大了词汇量,而且还增加了许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词,但许多词汇在课文中或在以后的单元中并不能多次出现,这就为学生有效地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汇带来了不便,有些词甚至在学过后就没了印象,许多学生和教师对此感到茫然。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词汇表中的单词不一定每个都要教、都要“四会”,而是要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现行的教材是在“一标多本”的政策下编写的,中考只能按《课程标准》命题,不可能根据每套教材命多套试卷)。同时鼓励学生多记生词。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记忆所学的单词,掌握记忆和拼读单词的方法,每天布置默写5-10个单词,同时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分别用这些词造句或编写有趣的小短文。还要注重反馈。在课堂上给几分钟时间检测学生单词的记忆情况,可采用课堂听写、集体听写、单词竞赛等方法来强化单词的记忆,并在课堂上请学生将自己所造好的句子念给全班同学听,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生词的使用频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建议每星期举行一次形式多样的单词竞赛活动,以达到记忆、巩固和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 语言点多,成文的篇章相对欠缺

这套教材生动活泼,图片很多,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成文的东西在七年级阶段就显得少了些,有文学欣赏价值的东西欠缺,特别是在Section A中。为了语篇的需要还出现了不少本单元内容以外的语法及语言点,这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对此,我的做法是不必过度担心过多的语言点,也不必急于讲解,只要学生明白其意就行,待到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集中讲解,就更方便了,学生就更容易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对于语篇偏少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选一些情趣横生的小文段来读。另外新教材的编写是以模块入手,并没有明显的课节划分,这也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删内容,初看上去整个单元孤单的单词、图片和句子比成文的东西多,这不利于语言的形成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词汇发动学生组词成句、用句子组成短文、把图片转化为文字,将文字连成对话或短文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围绕着本模块的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有效地利用听力材料也是一个好办法,在教材的附录部分附有Tape scripts, 必要时老师可以在完成“听”的训练之后用这些材料进一步地展开说、读、改写的训练,更好地进行本模块的交流。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内容增选一些文学色彩浓、欣赏价值高的小短文来供学生阅读。大量的阅读是掌握语言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可以学习词汇,学会归纳,学会鉴赏,学会提炼,最终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三、 单元内容零散,组织教学相对难

传统教材“句型”、“课文”、“语法”分类清楚,教师教学起来比较专一,教学的任务、重点、难点也较突出,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有条理。而新教材是遵循“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的编写理念,每个单元的内容看起来就比较散乱。教师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贯彻自己的教学思想,增补适当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section B,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加入(spring、 summer、 autumn)三单词就不仅可以交谈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季节的特征,还可以复习月份、季节、星期以及与之相关的许多话题。使学生将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

四、 教材的要求低,考试评价高

新教材不仅知识容量大,而且覆盖面广,考试听、说、读、写要求较高。教师如果千篇一律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分层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Section A, 适当地增添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就行,不必要面面俱到,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选择完成。新教材词汇量较大,但并非每个词汇都平均使用力量,重点教会《课程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词汇即可。教材的要求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能力,狠抓学生的听说训练,但仅此就很难应付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这也就使得更多的老师无法从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入手展开教学活动,而是不得不重于题海战术。

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适量的阅读和写作内容

篇5: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新教材使用心得感想

从2018年秋天开始,小学数学学科全面推行新教材。本人执教六年级数学,感觉六年级上册教材的改变时很大的,从表面直接看到的内容增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样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和细节的改变,需要认真领会、细细品味。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上作了不少的调整,如“鸡兔同笼”从六年级提前到了四年级,在这些调整的教学内容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鸡兔同笼”从六年级提前到了四年级。“鸡兔同笼”问题设置的原意是让学生参与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的形成过程,比如32个轮子,有几辆汽车,几辆三轮车,学生们只要在车子上画一画轮子,完全能够解决问题。而把这一知识点放到六年级,更多的学生会用方程来加以解决,根本不需要像四年级学生那样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索,也就远离了设置题目的原意。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更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数对来确定位置”的内容,原来是在六年级教的,现在提前到五年级了,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本来是四年级学习,现在移到六年级学了。当时学习这一内容有较大难度,放到六年级后难度大幅度降低,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本单元班级平均分超过96分,这样的平均分作为六年级在第 1 页 以前是没有的。

解决问题教学,除增加了工程问题,最大的改变还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部曲: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其中回顾与反思本质就是对解决问题结果的验证。对很多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要养成这个习惯也很难。

新增加的“数与形”,肯定是一个挑战,现在的教学进度还没有涉及到这块内容,不好做具体评价。

适应新的教材、适应新的教法、更要适应新的学生,慢慢探索吧。

篇6: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小数乘整数例1、2 练习一1、2、3、4 第1页 删除了小数意义的教学,将老教材中8课时的内容浓缩成4节课,虽然在计算难度上有较大的下降,但学生熟练巩固的时间偏少。习题量更少,建议适当增加题量,加强口算,力求巩固。

注意练习一10、12题还有因数和积的大小变化规律的教学。

2 小数乘小数例4、5 练习一5-7 第2页

3 实际应用和巩固练习例5 练习一8-14 第3页

4 积的近似值例6 练习二1-3 第4页

5 连乘、乘加、乘减例7 练习二5-7 第5页 结合实际应用教学连乘、乘加和乘减。因为计算上学生不存在新知和难点,因此可以将这节课处理成应用题新课。

6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例8 练习二4 第6页 练习4只有4小题,因此需补充相应的练习,以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为主,适当穿插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7 综合练习练习二8-14 第7页 可补充计算方面的复习。注意练习11,第2、3两问似乎应处理成结合实际情况的估算。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整数部分够商1且能除尽的小数除法例1 练习三1、2、第8页 重在算理的理解,教材安排从单位换算和小数计数单位两个角度理解算理,应重在后者。

无相应计算练习,应适当补充。

2 整数部分不够商1但能除尽、除到末尾有余数添0再除的两类除法。例2、3 练习三3、4、5 第9页 注意除了两道例题相应练习的类型外,做一做中还有14.21÷7一道中间有0的除法。新教材整数乘法商最高为两位,因此这种类型没有涉及,应当作一个难点来处理,补充相关练习或例题。

做一做中72÷15是老教材中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添0再除的类型。

3 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总结例4 练习三6-11 第10页 增加基础练习,注意难点题型的查漏补缺。

注意练习三6中有验算的要求。

4 一个数除以小数(小数部分位数够移)例5、6 练习四2、4、5 第11页 教材安排好象是1课时,作业本中安排为两课时,分两课时教学可能比较合适。第一课时无相应计算练习,需补充。

也可以考虑一节新课、一节练习课的安排。但作业本上练习需重新安排。

5 一个数除以小数(小数部分位数够移)例5、6 练习四1、3、6-9 第12页

6 商的近似数例7 练习四10-13 第13页 计算难度大,估计教学时间较紧张。练习12可渗透商的大小变化与除数关系的知识点。

7 循环小数例8、9 练习五1-6 第14页 小数概念的拓展课,计算强度大,教学难点之一。

8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例10 练习五7-9 第15页 注意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并合作讨论得出规律,典型的活动课。

9 解决问题一(连除应用题)例11 练习六1-4 第16页 难得的以应用题教学为主体的课。注意应列成综合算式,并补充与连乘应用题的比较,发现内在联系,理解应用题结构。练习六1-5中无相关练习,可适当补充。

练习2、3是老教材中典型的两类应用题,可补充相关例题或练习。

10 解决问题二(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例12 练习六5-10 第17页 让学生理解“去尾法”、“进一法”的不同应用。注意第9题为第一步取好近似值后与9相乘。第10题不需取近似值。

11 整理和复习练习七 第18页 新教材中复习课安排很少,难得的课时。应注意知识梳理和查漏补缺。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例1 练习八1、2、第19页 可以考虑将1、2两节合成一节上,第三节课有一定难度,可以分成两节课上,最后一节以练习为主。同样三节课,效率可能更高。

2 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例2 练习八3 第20页

3 从不同方向观察多个相同小立(长)方体组成的物体例3 练习九 第21页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例1 第22页 可以按省编作业本安排单独列一节课上,也可以考虑按教材意图与下节课合并。

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例2、3 练习十1-3 第23页 复习运算定律和公式,突破字母式简写的难点。

3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例4 练习十4-13 第24页 本节课任务偏重,特别是第8题为逆向思维题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建议将练习8-13列为一节练习课。

4 方程的意义 练习十一1-3 第25页 省编作业本将根据实际情景列方程放在下一课时,与教材安排不一致,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应将方程的意义单列一节课,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所在,应适当加强,因此将根据实际情景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的难点放在这节课突破。相应练习有2、3。省编作业本相应练习在26页。

5 等式的性质、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练习十一4 第26页 理解等式的性质,在尝试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中明确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6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例1、2 练习十一5 第27页 应在后三节课中不断巩固。

如果一直回避a-x=b型的方程,估计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麻烦,建议拓展教学。

7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例3 练习十一8 第28页 关注学生方程思想的形成,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到等量关系。

练习量偏少,应补充。

也可以考虑两节课完成。

8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例4 练习十一9、10 第29页

9 综合练习练习十一6、7、11 第30页

10 稍复杂的方程一例1 练习十二1-4 第31页

11 稍复杂的方程一的应用 练习十二5-11 第32页 注意方程思想的形成,体会其优势。

12 稍复杂的方程二例2 练习十三1-3 第33页 练习1需补充ax+bc=d类题型。

练习3似乎很难避免a-x=b类题型的出现。可以根据班级实际处理,如果一直在回避的可以采取将3156换成“上次读数”。建议在前面的解方程教学中教学a-x=b类题型。

13 稍复杂的方程三例3 练习十三4、5、6 第34页

14 稍复杂的方程二、三的应用 练习十三7-12 第35页 可以补充ax+bc=d的应用。

15 整理和复习练习十四 第36页 注意知识梳理和查漏补缺。

16 量一量,找规律 第37页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例1 练习十五1、2 第38页 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五3-8 第39页

3 三角形的面积例2 练习十六1、2 第40页

4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六3-9 第41页

5 梯形的面积例3 练习十七1-3 第42页

6 梯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七4-8 第43页

7 组合图形的面积例4 练习十八1-4 第44页 复习近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注意多样化解题。

加强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的基本练习。

8 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八5-8 第45页

9 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九 第46页 注意知识梳理和查漏补缺。

第六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事件发生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例1 练习二十 第47页 注意从实验中获得感性知识。

2 事件发生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求可能性大小例2 练习二十一 第48页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 较复杂的可能性大小问题例3 练习二十二 第49页 掌握列举法,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4 中位数例4、5 练习二十三 第50页 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加强中位数和平均数,体会各自的优势。

注意练习二十三第3题可以用中位数思想来分析。

5 铺一铺 第51页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认识数字编码一例1 练习二十四1 第52页 第一二两节课较简单,第三节“数字编码实践”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注意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不要过深过难。

2 认识数字编码二例2 练习二十四2 第53页

篇7:浅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使用

一、新教材呈现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面貌

首先, 小学数学新教材以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眼球, 使枯燥的数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正是因为这一教材改革, 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去探究、去学习;使教师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想法设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努力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其次, 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那种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单向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单一方式, 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转变了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再次, 新教材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分类与整合,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教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新教材的新元素, 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主题图的使用。

新教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生活情景图, 但缺少相关的文字表述, 但它又是贯穿一个单元知识的主体。主题图只是一个引子, 起抛砖引玉作用, 意义在于让学生透视社会, 学习数学。我们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是否有一个数学的眼光, 有数学思维的方式, 是否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教材, 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 对现实的看法, 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 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 只能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 教师拿着实物走上讲台, 动口、动手创设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角色, 能产生极大地学习兴趣, 能有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或图片或走出教室, 领着学生动口、动手加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 数学更生活化, 教学效果也更好。如第一册32页“认识物体和图形”的主题图可设计成五个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 活动一:玩一玩、摸一摸自己搜集不同的物品, 它们各有什么不同地方, 把你的发现记在脑子里, 等会儿说给组上小朋友听。活动二:比一比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活动三:滚一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看哪个先到底?活动四:搭一搭各种图形, 你搭得是什么?活动五:这些小动物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再如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主题图是某学校的方向, 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 融入大自然, 面对太阳, 从自己校园的位置和方向来组织教学。

2. 新教材为学生拓宽探究空间, 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

相对而言, 例题少了, 步子迈大了, 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很大。如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 形成多侧面或者递进的问题串, 教学随机生成的机会增多了, 使教师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了,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的要求高了, 一节课的“度”不好把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 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新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该是被动的执行课程, 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实际, 让学生分组汇报, 教师再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和本节课需要在重点掌握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这样既做到了有的放矢, 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同时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概念。

二、认真领会编者意图, 对教材进行有效补白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 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去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创造的教材。教材中的大量留白, 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 它虽然有明确的导向, 但没有唯一的答案, 它使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的意义和答案, 也为教师和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如果说“留白”是新教材编写的艺术, 那么, “补白”应该是新课堂教学的艺术。依照教材中的留白, 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空间,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实效, 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在教学中, 发现教材的留白需要智慧, 利用留白的资源进行补白更需要智慧。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读出教材的留白, 还要能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发展点和重难点, 并从中寻觅出进行补白的有效对策。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新教材更注重教学活动的教学

在每一册教材中都适当安排了教学活动课, 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的意识和生活化的教学。因此适当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创编, 给学生提供呈现应用性较强的素材, 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实际应用的价值,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 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习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策论问题”一节时, 在课前教师布置了小研究的内容 (完成田忌和齐王赛马的所有应对策论的表格, 并选出田忌战胜齐王的策略) , 在课上揭题以后, 教师让小组同学先交流小研究, 然后全班汇报 (明确汇报要求) 。这时就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到前面汇报,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反思:由田忌战胜齐王这个数学小故事, 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策论问题的理解。

上一篇:团员教育评议活动总结下一篇:沦落风尘是贬义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