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2024-04-22

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通用8篇)

篇1: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困惑我的问题终于解决

“这一年多来,我一直在为自己的病四处求医,附近省市的医院去了好多家,钱花了不少,却没有真正把病治好。这次多亏了“它”。治病还得治根儿啊!”我对 “它”发自内心的认可。

祸起频繁手淫,“两分钟”先生四处求医

外表高大帅气的我在那方面的战斗力却极低,女朋友开始还不说什么,后来就对他越来越不满了,干脆叫他“两分钟先生”。渐渐地,我对性生活就有了一种恐惧,每次性生活前生怕自己又“不行”,让女朋友埋怨。想想真怪自己以前养成了频繁手淫的毛病,以至于和女朋友在一起总是一触即泄。

我知道我女朋友很爱我,并不会为这个事离我而去,但为了让女朋友能过上“性”福的生活,我从前年就开始四处寻医。

“第一次去医院时,医生说我得的是,又查这个又查那个的,还给我开了好多药,吃了有一段时间不见效,后来又看过中医,试过一些其他的治疗办法,但效果还是不明显。”

一年下来,那些药物和物理疗法几乎都试遍了,连一些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土秘方也试了不少,可就是不管用。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好灰暗,后来还迷上了网络,因为在网络上我不用面对很多事,这也算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吧。有人说沉迷网络不好,但也并不是全部,我就在网络上认识了几个本地的好朋友,开始我上网就喜欢去玩游戏,后来一次和朋友们聊天,无意中就聊起了那方面的事。不说不知道,原来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在我们男人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病,当时就有一个叫“林冲”(网名)的兄弟跟我们说:“怕啥呢?不是有我在吗?我以前也是那个样子,现在我家的被我冶得服服帖帖。一餐饭包冶好!”

结果几个朋友就约出来吃饭,那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散场时“林冲”就把他的方法告诉了我们。还神秘地说:“兄弟们努力吧,“大”男人是什么感觉你们不久后就会知道啦”看他笑得那个“贱贱”的样子,我们当时连热血都升起来啦!不会还有那功能吧!

什么都不想了,回家后马上就按着“林冲”的方法试了,真没想到才过了十天,我很快感到下体散发出来的勃勃生机,跃跃欲试想要在女朋友面前一展身手。一个月以后,当我再次站在女朋友面前时,就像“林冲”当时说的“大”男人已经完全找回了自信。在和女朋友极尽缠绵之时,连自己都没想到我可以做到屡战不疲,看着女友眼中流露出的惊喜神情,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自此,我不但在和女友“作战”时常胜不衰,整个人也比以前精力充沛、神清气爽了很多。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女朋友从此再也没有叫过我“两分钟先生”。

后来想到可能还有些朋友也会有我以前所面对过的情况,所以我把我的经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想跟我做朋友可以加我的Q Q 开头是732 中间是 782 结尾是 589希望天下所有男性朋友们再也不会受到这方面的困扰。祝愿有这方面的朋友们早日康复。

分享我积累的经验 注意几种正常的早泄现象:

一、过度疲劳时性交偶有一次过早射精;

二、新婚或久别重逢第一次性交,男方过于激动,往往射精较快,甚或早泄,不足为奇;

三、分居两地的夫妇,久别重逢第一夜过性生活时都会发生早泄,但第二、三晚却正常如故,这种特殊的早泄现象;

四、有些人入睡前性交容易发生过快射精,而下半夜睡醒之后性交,则射精时间较长,这种情况不应视为早泄,可以因事之宜而为之;

篇2: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笔者就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内容,对人教版实验教材进行整体研读,并对学生学习该内容的情况进行调查与访谈,发现按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并存在种种困惑与问题。

一、困惑及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交换,不明题意

在教学“一图二式”后,再让学生学“有问号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易受“一图二式”负迁移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理解问号求的是什么,而只是机械或模仿性地交换减数和差的位置来列式计算,如图①,40%学生列式为:7-3=4,7-4=3。教师一再强调:题目告知什么?求什么?求的问题要用已知信息进行计算,算出的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学生不明题意,仍我行我素。

(二)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在用减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图意来理性分析,通常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行为发生的顺序,通过想象编织故事,进行感性理解。如一幅图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2个△。学生往往编题为:一共有5个△,去掉3个,还剩几个?或一共有5个△,拿走了2个,还剩几个?又如图②:一共有7只猫钓鱼,还剩5只在钓,走了几只? 60%的学生写7-2=5。教师提示:“走了的2只”是要求的未知信息,要用已知信息总数7减部分数5来计算,学生无法理解。经访谈,真想替学生说“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教师访谈算式为7-5=2的学生想法,生:一共有7只猫约好来钓鱼,已经来了5只,求还剩几只没来?原本不懂的学生豁然开朗。

(三)关注局部,忽视整体

在初步认识了加减法后,对学生作了如下学情调查:看图写算式(左边5个苹果,右边2个苹果)。30%的学生写的减法算式为:5-2=3,认为一共有5个苹果,拿走2个,求还剩几个。这部分学生只关注局部,以为多的部分就是总数,缺乏整体联系的意识,不知道总数是7,可见对减法意义还未真正理解。

(四)关注情境,忽视问题

教师往往会以为求总数是学生最易理解的,但在学了“用数学”后,对于类似图③的题目,60%的学生却用减法计算,算式为6-2=4。经访谈,学生根据图片情境,认为“共6朵花,摘下了2朵,还剩几朵”,教师提示:问号打在大括号下,表示求什么?学生限于情境的直观情节,仍不确定用加法解决。

二、原因分析及思考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思考。

(一)教材编排方面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在“认识1~5”后编排了“加减法初步认识”(一图一式);在认识“

6、7”后编排了“一图两式”加减法,所求的问题是开放的;在认识“

8、9”后又编排了“用数学”即解决问题,所求问题不是开放性,而用“?”指定所求之处;之后再编排全部开放式的“一图四式”。尽管教材编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低年级学生受感性思维制约,难以在“有无问号”之间进行自觉跳转、理性理解。另外,在“用数学”中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和加减法意义,列相应算式;但“一图几式”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借助图帮助计算10以内的加减,初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中各数间的关系,造成学生对算式意义不甚理解。在“用数学”中用“?”表示所求的问题,教材却清楚展示图片答案,干扰了学生对信息和问题的辨别。

(二)学生学习特点方面 1.学习迁移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性往往会对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加法对减法的负迁移。由于学生最先认识加法,对它的掌握已非常牢固,求总数只要把两个部分合并相加即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求和,意思是一样的,学生对用加法计算的“一问二式”很容易理解,由此,学生会负迁移到用减法解决的问题中去,对于求部分数,学生会想当然认为也是“一问二式”。另外,学生还会出现“一图二式”对“一问一式”的负迁移。①、②的“一图二式”加减法教学,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看图体会加减法间的联系,利用联系推想出算式的得数。减法的“一图二式”教学后,学生会负迁移到求部分数的“用数学”中,学生就不知问题究竟求的是什么,以为写出一道减法算式,就可联系推想出另一道减法算式,误以为意思也是一样的,造成学生只关注算式表面现象,忽视对求部分数问题意义的理解。2.思维特性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上册出现的减法初步认识往往是让学生解决:还剩下多少?孩子的认识水平也仅仅是停留在“求还剩多少就用减法”的直观层面,未抽象形成“总数-部分数=部分数”的数学模型,因此所有学生的看图编题,都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如把上述的“△”图编为“去掉、拿走„„,求还剩„„”,在学生的印象里,以为去掉、走掉、跑掉,求剩余部分才是用减法,加上想象描述成具体情节,更具直观性,帮助理解算理。教师如直接告知总数、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如此抽象学生较难理解。3.空间感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低段学生的空间感较弱,表现在书写顺序与故事情节的顺序往往具有一致性。如图②“一共有7只猫,还剩5只在钓鱼,问走了几只”,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时,学生利用自己生活的经验,根据事情发生的行为顺序进行思考,将答案写成7-2=5。告诉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去掉的部分,学生习惯先在心里算出未知数,再用总数减去掉的部分,等于剩下的部分。而对于用总数减去剩下部分数求去掉的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以上访谈最终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问题转化成了“一共有7只猫约好来钓鱼,已经来了5只,求还剩几只没来?”即总数-部分数=剩余部分数,将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算式和行为顺序一致方才领悟。4.信息刺激的强弱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图和信息同时呈现时,图的刺激比文字更强,图的注意力更抓小学生的眼球,而文字的注意力则被淡化。看图解决问题,大部分一年级学生不会真正看问号求的是什么,而很大程度上受直观情境的干扰。尽管教师已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但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40%的学生只关注到图的直观信息,特别是情境故事,而很少会关注到抽象的文字和问号等数学符号信息。如图③,“盆里还剩4朵花,掉了2朵,求原来有几朵”,学生直观看到“掉了2朵”就用减法,没有理会问号的意思,求的是原来一共有几朵花。

三、对策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教师在教学中要跳出教学经验,“走进”学生,读懂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模型,逐步体验、感悟、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由动到静——自主构建问题

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感兴趣。如教学用减法解决问题,笔者抓住课堂上正发生的故事:(1)演一演:师出示5颗糖,现场奖给积极发言的同学2颗。(2)说一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根据正发生的事,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完整说3句话(老师有5颗糖,奖出了2颗,还剩几颗)。(3)画一画:用简单的符号画图表示刚发生的事。如生:;生:;生: ;„„ 这样让学生亲历由动态问题情境到静态符号表示的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符号抽象、自主构建问题,易于理解图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图信息强刺激”造成理解题意不全的现象;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克服“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的问题。

(二)从无到有——内驱产生问题

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入为主,受第一印象影响特别深刻。解决问题如直接呈现教材例题(如图④,引发不了问题意识,学生不免纳闷:“书上不是明明已告知答案(还剩4个向日葵),为什么还要算呢?”有无病呻吟之感,缺乏提出问题的内驱力。因此,个人认为例题的教学呈现应如图⑤,先遮住部分数,呈现问号,让学生有明确的问题感;接着练习如图⑥,有问号,也有不完整的图示信息;再到“一图四式”(提供全部信息,需学生选择其中2个信息,想象假设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从问题呈现图示内容的“无”逐渐到“有”,学生的问题意识愈加深刻,才能对“?”郑重其“视”,克服“只关注情境、忽视问题”的现象和“机械交换、不明题意”的迷茫。

(三)从扶到放——沟通建立模型

学生学习每一种运算的意义就是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如何在该过程中对加减法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笔者认为在产生问题内驱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创编。如在以上“奖糖果”事情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计算解决。

如生:我本来有5个苹果,送给同桌2个,还剩几个?算式是5-2=3。生:停车场有5辆汽车,开走了2辆,还剩几辆?生:草地上有5朵小花,被摘走了2朵,还剩下几朵?师补充:有5支粉笔,还剩下2支,老师用去了几支?„„师:“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教室里,有的事情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说的是摘花,有的说的是分学具,有的求剩下部分,有的求用去部分,完全不一样的事,却能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呢?”生: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从5里面去掉2,剩下3,所以都用5-2=3来表示。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亲历“减法”意义的构建过程,通过操作、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问题”的共同之处,因而能够认识到减法解决的就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模型。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体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感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一、教师层面

1.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虽然都借助图示法进行过教学, 可是我们往往没有给学生重点介绍这种方法, 很少给学生提及图示法的好处。因此, 学生对图示法印象不是很深刻, 以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不擅长运用图示法去解决问题;2.教师很少花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运用图示法去解决问题的指导;3.从学生认知思维考虑, 高段学生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 高段老师上课运用图示法讲解的也较少了。

二、学生层面

1. 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合理使用图示法的意识, 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用图示法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解题能力;2.学生对应用题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方面有障碍, 不明白题意, 因此画不出图;3.学生知道使用图示法了, 可是审题不清, 画不对图, 干脆索性放弃;4.学生对图示法的画法过分在乎, 以致不知道怎么画。

三、教材层面

教材虽然给学生呈现了很多种图示法的讲解, 可是, 它是需要老师亲自讲解, 学生认真听课才能填写的 (它没有完整的答案) 。这对大部分农村小学生来说, 由于接触的东西较少, 知识面较狭窄, 接受能力较弱, 要真正理解这个图示所表示的意思, 有些困难。因此要叫他运用这个方法去解决问题, 有些吃力。要怎样改变这种局势, 是我们迫切的任务。为此, 笔者认为:

第一, 教师要树立运用图式法的意识。在每一册小学数学教材中到处都可以看见图示法的踪影。在教学中, 低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比较喜欢运用它进行教学, 因为它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 具体形象, 方便学生理解;可是在高段, 教师可能认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形成, 如果还借助图示法来解决问题, 太费时又费力, 因此往往不重视它的存在, 认为有图有解法, 学生自己看就懂了, 不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 因此常常忽视图示法的重要性。殊不知, 这样造成了学生对图示法一知半解, 不知道图示法对解题的重要性以及它可以提高做题的准确性。因此, 教师要重视图示法讲解的连贯性, 要时常给学生灌输图示法的解法。比如, 在上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相遇问题、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六年级的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等都可以渗透图示法。这样, 学生才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问题。通过画图, 可以让学生对题意一目了然, 而且通过图示法的显示, 学生还能准确地得出这道题的答案。

第二, 要对学生进行专门有效地指导。在解决问题中, 我们会遇到很多种情况, 这些问题有现实的模样, 可是我们在解决时, 不可能花大半时间画出这些事物的具体形状, 这样费时又费力, 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运用的图示法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 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先看清题意, 根据题中说的意思画图, 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画。比如说一个圆形花坛, 它的周长是40米, 如果每隔10米栽一棵,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如果学生按着题目的要求画出圆形草图, 然后每隔10米画一条“|”, 这样就能轻松得出正确的答案为4棵, 而如果学生把圆形画成线段图了, 他就搞不清这道题到底是属于一端栽, 还是两端栽的问题了, 不明确答案。其次, 尽量用简单、容易画的图形画出题中所表示的事物。比如说, 鸡兔同笼的问题, 头共15个, 足共40条, 鸡兔各几只?我们不可能为了解决这道题去画鸡、兔的头形, 这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我们要去除, 因此, 我们可以用圆形来代替它们的头, “||”来代表脚, 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性。通过画图, 我们可以毫不费时地得出5只兔子, 10只鸡。最后, 根据你所画的图, 标出已知条件及问题。

第三, 给学生树立画图的信心。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我发现, 大部分农村的小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 学得好坏与他一点都不相关, 要让他画图, 他更是懒得动笔了;有些急性子的学生, 感觉画不对图了, 马上给自己来个叉叉, 然后索性就坐着与同学聊天, 有些则是自卑性心理较强的学生, 一旦画出的图被旁边的同学嘲笑了, 马上盖住停笔不画了。因此, 老师要善于鼓励他们, 多点表扬他们, 一旦发现他开始动笔画了, 我们要马上说“某某同学画得不错!谁能画得比他好?”或者让学生依照老师的图重画一遍, “看谁画得比老师的好看”等等这些激励性语言, 激发他们的画图兴趣, 从而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 教材要重视图示法解题过程的完整性及简洁性。教材在利用例题进行图示法解析时, 往往给学生呈现了一部分的讲解, 还余一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去填写, 去归纳。这对大部分的农村小学生来说, 是一件困难的事,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感受不到图示法的好处。如果给他们呈现了现成的答案或者把需要填写的降低难度, 容易写出, 他们就觉得图示法对他们来说不是件困难的事了。

篇4: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常常被赋予狭义上的理解,往往是特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根据数学情境,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本文就笔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困惑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简单,不够具体,往往只是注意一些表面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事物感知缺乏整体性。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动,往往会虎头蛇尾,丢三落四,这也影响着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其中一条具体的要求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克服负面因素,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分析,顺利地解决问题呢?

一、多阅读

数学需要阅读,也离不开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出错后,让他自己读一遍,他就会了。认真阅读,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读懂、读透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解答。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题目的意思,甚至不明白题中问的是什么?真的很难想象他会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是摸到很少的一部分,就跟着感觉走,做出判断,那只能闹一个笑话而已。如果学生认真、仔细阅读了,就很容易知道某【题1】中问的是“小兔比小熊多跳了多少下?”,是一个相差问题,而不是求和问题。课堂上我们一直强调学生要先理解题意,再解答,而理解题意的基础就是阅读,一遍不理解就多读几遍,甚至可以作一些符号,圈圈、画画,帮助理解。某【题2】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到“小红和她的3个好朋友”时,用画线的方法提醒自己,这里引起重视,有4个人呢。某【题3】中,学生读到“一头大象的体重比这头牛的8倍还多162千克。”可以把“8倍”和“还多162千克”圈起来,明显这里要做两步计算,这样引起重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减少产生错误的机率。

二、多比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让数学概念更清晰。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元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有关那方面已有的知识、技能。这些旧知识,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只需在这之间巧妙地搭上桥梁,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才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题4】中的“一件上衣”和问题中的“一套”衣服作比较,很明显“一件”只是上衣,“一套”是裤子和上衣合起来,所以算出裤子的价钱后还需要求和。某【题5】中“8角钱”和“4元钱”作比较,单位不一样,先把单位化成角再计算。某【题9】中问“杨树一共多少棵”,那杨树到底多还是少,更加要比较了。在“柳树有35棵,比杨树多17棵。”这句话中,究竟是谁多?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得出是柳树比杨树多17棵,也就是杨树比柳树少17棵。通过比较,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一层,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三、数形结合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是反映事物属性的两个方面。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教育学家认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以上几点个人的不完全体会,并不割裂开,而是综合运用,层层递进的。新课程里的“解决问题”,更关注过程与策略,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获取信息,提炼方法模型,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由此积累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篇5: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发表时间:2011-03-27 20:06:45 [查看原文]

小学生家长最困惑的十个问题

——访后记录

问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现在处于成长的小学生,家长对我们有怎样的问题?我进行了访问调查。

我访问了邻居阿姨、叔叔和几位同学的家长,在访问后给出的答案有十九种,重复的有三个,特殊的有一个,现在,我把这其中最困惑的十个问题归纳如下:

1、为什么失去了童真、乐趣,成学习的机器?

2、不知道怎样去学。(特殊)

3、学到的多,但真正记住,掌握了多少?

4、为什么出现自我与家长、老师成敌人?

5、为什么不认清学习重要性,学习化为被动?(重复)

6、不听话,有时怎么说都听不进去。

7、什么事孩子所谓的兴趣?(重复)

8、为什么孩子不太爱与父母交流?(重复)

9、为什么孩子出现攀比之心?

10、为什么经常出现“三分钟热度”,干事不持之以恒?

小记者:李夏玮

篇6: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路小学

张优幼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改变了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了生命活力;改变了传统教材中重数量关系分析的抽象形式,以生动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它与应用题之间的取代已为我们一线老师所接受。但因变革而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我们碰到了很多困惑,我们又怎样面对?在教学了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后,我们也边走边反思,写下一个一线教师的点滴思考。

一、困惑缘起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应用题教学普遍比较松散,教学的目标也存在着随意性,虽然在新教材中分布较广,但都是随概念的出现而出现,不再有自己的一个体系。而不同的老师因为不同的教学习惯,教学的差异很大。

困惑一:从生活情境直接到解决问题的“跳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通过情境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这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发生“跳跃”,虽然,对于好生而言,他们能以直觉,顿悟去理解逾越,但对于多数学生,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动作的思维层次,很难循序渐进,如倍的认识的教学,学生从操作中直接提升到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那么新教材的“问题解决”则是采用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

困惑二:对话式图文教学存在的复杂性。

图画的复杂性,信息增多,思维方式的转变,多余条件存在,给学生选取其中有用的量,甚至题意图意不清,造成困难。

如左图(一下P65),要知道原来有多少架飞机,学生必须要数出机场上还有多少架飞机,但是中间跑道上的这架待飞飞机是否算飞走的呢?再如右图(二下P17),是要将16只萝卜平均分呢,还是12只萝卜?

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会较多。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信息的增多,运算方法选择变化多,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就会出现“拉数配”的现象,甚至无从下手。

困惑三:如何把握教学的“度”?

新课程教材减少、淡化了其中的一些逆向的题型,如求较少量的,或是求一

倍数的情况,这些逆向题只是在练习中偶尔出现,如左图(三上P19)。这给后进生制造了一定的麻烦,也给老师带来了困惑,是全班辅导还是几个好生会了就行了。按说,在练习中出现我们也是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的,但是它在练习中出现,而且又是逆向的,原来教材光新课就要一节,而且辅以对比课,练习课等,零零总总要四五节,我们单是在练习课上一笔带过,很难达到全班掌握的要求。这里就涉及到解决问题教学的教材处理的问题。

困惑四:数量关系如何抽象?

传统教材过于注重繁杂的数量关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灵动的思维。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体验应用题的结构。这对于一步计算的四类应用题,学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他们能根据图画中提供的信息,理解题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对于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来说,这样的呈现模式,学生就感觉信息有点多,而且摸不着头脑,不象以前的应用题条件清清楚楚,学生只要根据数量关系就能解决,事实上也因为它的“隐含”反而增加了教学难度。解决问题以情境代替例题,以对话式的图文代替文字表述,这对数量关系的揭示有难处,典型例题的隐退对后进生学习没有抓手。没有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就事论事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学习了汽车的速度等,碰到求自行车的速度就不会了。

诸如此类的困惑促使我们思考。

二、直面困惑

1、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对话式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看图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习惯很为重要。先要正确、有序地看图。一般方法是:先整体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呈现的其他信息。图上有提示语的也可以先读一读提示语,再看图。其次,要认真、仔细地看图。通过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做到看正确、防看错,看全面防遗漏,特别要留意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些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收集到的信息理一理:哪些信息是提供的条件,哪些信息是解决的问题?最后要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根据提供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取舍,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比较关注非数学的情景,如一上P121(右图),学生关心的是图上的又来了5人,而忽视了文字 信息“又来了9人”。但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学会图文结合,学会用简

短的数学语言描述我们在情境中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老师可以板书简要的图意,以减缓从生活情境直接到解决问题的“跳跃”,逐渐提升。

2、前后联系把握教材。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很重要。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利用四则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含义非常重要。应用四则计算解决问题,在计算中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突出计算的实际意义。把握教材中的课时内容,哪些着重解决四则计算,哪些着重解决问题教学。如计算教学时的情境图,其中的解决问题都是重在给计算教学作敲门砖的作用的,题目的数量关系为学生所熟悉,这样的解决问题教学,我们不必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化很多时间。而在练习课中的某些练习,很多时候出现的数量关系是复杂的,甚至是与学生第一次谋面的。如在人教版三下P18的除法口算估算练习课中(如右图),出 现了逆向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倍数。这个内容在倍数关系三类题 中是最难的一类,在除法口算后的练习

中出现,那么在这节练习课上我们的重点就要定于求一倍数的解决问题教学,而不是以口算或估算为主要内容的计算练习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前后联系把握教材的思想,看到这样的题目不能就题解题,而要考虑这题目在整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量体裁衣,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3、合理取舍数量关系。

通过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教学,我们感受到:我们屏弃的是传统教材繁杂刻板的数量关系,而不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我们还是需要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本质的东西,还是需要有数量关系来表示这种联系。如

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在不同时段教学倍数三类题目后,我们有必要在某个时段将这三类题集中,进行比较,分析,沟通相互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的特点区分他们之间不同解决方法。这种提纲挈领的梳理抽象比较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还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我们不再提较大数较小数等难理解的教学术语,但仍然重视这种比较关系题目中的一一对应的思想,谁与谁比,谁多谁少。我们应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去总结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7:当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日,我乡党委为了构建和谐农村,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了全面的调查,这次调查活动内容主要是重点围绕群众生产、生活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如下:

一是农民看病难;

二是农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难;

三是急需更多的科技咨询服务难;

四是再就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民安全饮水难;

五是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难;

六是农民的文化生活太单调.抵御不良邪教思想难;

七是村庄“空心化”严重治理难;

八是农村群众上访消除难;

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但还是应加大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干部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的发展问题,重视解决好农民最需解决的问题,加大投入,像为农民修灌渠那样,拿出切切实实的行动,为农民创造更多增产增收的有利条件。不然,将来谁来做农民?

纸房头乡纪执永

当前农村最应重视的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

在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我们不少地方都存在着轻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久而久之,农民道德水平在经济大潮的澎激下,出现缺乏之势,有的已严重影响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如下: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不少地方都存在着轻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头脑中根本没有把思想道德建设挂上号。

二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不高,工作机制不健全。还存在着靠领导重视、靠上级督促来保证落实的状况,随意性很大。有的乡思想工作者作用发挥差,不能抓住群众心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进不了村,入不了户,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是有的村组织建设滞后。正规系统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没有走进农村,如此的思想道德环境对生活化的教育渗透能力非常有限,引导不好,不良的思想道德还会在某些农村占主导地位。

四是阵地队伍建设不相适应。表现在基层队伍人员不稳定,身兼数职,难以统筹兼顾,有的不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方法,无从抓起,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能面对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五是社会不良活动和现象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未得以有

效遏止,群众的诚信观念淡薄,道德缺失,部分农民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精神空虚,追求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赌博、嫖娼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重新抬头,不良邪教思想存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是教育上的失误。在教育对象上放松了对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教育;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脱离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未能很好正视和解决农民思想中存在的疑问,重布置,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

七是农民理想信念的不稳定。在改革开放中农民是最大受益者,因此他们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衷心拥护,但他们往往对理想信念存在模糊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又会采取实用主义观点,大部分农民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有些人只顾“小家”忘了“大家 ”,有些甚至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如制假售劣,牟取暴利,不讲信用等。

八是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农民群众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由于教育的放松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自我意识在一部分人中逐步演变成了各行其是,直至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明显淡化,不关心集体,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九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识的淡化。现代人们都是向往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家庭和睦的社会环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边远农村,相当部分的农民又往往不遵守社会公德、不讲求家庭美德。青少年不爱劳动,不讲社会主义道德,老年人不讲科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家庭责任感弱化,尊老不足、爱幼有余,邻里关系紧张。

对策如下:

1、切实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各干部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意见和具体措施。当前着重要在健全和完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2、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树立学习模范《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尤其是乡镇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工作的成败。要建立一支能胜任农村工作的政治强、品德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队伍,使农民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模范。

3、发挥基层群众作用,探索工作新路。农民群众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要建立基层宣传员队伍,根据农村特点出黑板报、办宣传栏、搞广播宣讲、组织文艺演出,用身边的人和事,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二要注意扶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各类组织,如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社会道

德评议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等组织。三要重视建章立制。要加大农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制定“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4、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归根到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要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为依托,以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为骨架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

5、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一个载体是一条纽带,一条通道,它可以把广大群众吸引和联结起来,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一要抓基础性工作。如针对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大操大办之风盛行等实际,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有针对性地开展“倡导文明新风,争做文明村民”等主题活动;或者着力选树一批文明示范户,以典型的力量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二要抓经常性活动,主要是利用本地的活动场所,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群众普遍参与,使农民群众在自觉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要讲究教育内容和方法,坚持分层施教的原则。村开展以家庭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系列活动。

6、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完善“村村通”等基础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民受教育的生活基础。

7、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的民主自治制

度。使广大农村群众有法可依,规范个人行为,规范生产生活秩序,使农村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总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组织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和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能力。

篇8: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1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1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情况, 尽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 甚至其收入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 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满意度”还是比较认可的 (依据我国2013年国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调查资料统计:约12%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满意, 80%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认为还可以, 仅有8%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意) 。结合这份调查报告笔者个人判断认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存在这种满意度的主要依据是相对于农村收入水平偏低因素来决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 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低”, 这两个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 加之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是城市边缘化的身份, 并且其收入及自身思想观念等因素让他们常常因为“怕花钱、嫌麻烦”等原因, 而对雇主“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金”等一系列行为往往听之任之、忍耐克制。这就是导致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十分淡薄且参保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1.2“社保交了等于白交”, 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未曾享失业、生育保险

社保的初衷是给予像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以保障,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他们享受社保的门槛过高, 导致很多农民工认为社保交了等于白交。笔者调查发现, 外来务工人员失业险及生育险的参保比例不高, 使用率也非常低。调查发现仅有3.36%的工人领取过失业保险金, 而各行业工人领取过失业保险金的比例均不超过5%。大多数工人失业后很难领取失业保险金, 主要原因在于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只有“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失业人员才能领到失业保险金, 然而大多数工人的失业是遭遇企业的各种“隐性的、变相的方式”后成为自动离职, 因此难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一位东莞的工人抱怨, 公司经营不景气的时候, 它会预先做准备, 会想办法把人逼走, 所以说, 通常是工人干得没意思, 自己走人, 这种情况不能领取失业保险, 所谓的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等于摆设。生育保险同样让农民工感到“鸡肋”, 高达95.5%的工人没有享受过生育保险待遇, 购买了生育保险的人仅有11.8%领取过生育保险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笔者发现, 很多工人不知道生育保险提供哪些保障, 应该如何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另外生育保险条例通常规定, 参保人在非本市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费用, 或者参保人在市外生产前检查、产后访视、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生育医疗费用, 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正是这一规定将很多应该且可以领取生育保险基金的工人排斥在外, 因为大多数工人在生育时几乎都会选择回到农村老家, 发生的费用无法通过工作所在地的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生育保险制度的地区统筹规定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现实性。”

2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2.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

笔者个人认为在社会保险问题中政府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 因此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来实施培养的, 在以往政府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自身素质, 最终提升其收入, 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法律常识讲座”。这是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与缺乏法律意识”。“就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其收入, “法律常识讲座”则是在提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是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益, 以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政府通过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律知识讲座能够最大层面的去为其普及相关知识, 增强他们的劳动保险维权意识。

2.2健全政策法规, 社保制度要让农民工看得清、享得到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而且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或生育时会发生困难, 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轻他们在遭遇风险时的压力。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 社会保险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不尽如人意。笔者提出为了更好地保障外来务工者的权益, 社会保障亟须从政策宣传和制度完善两个方面加强。首先, 完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制度设计, 确保工人在面临风险时能得到制度支持。一是建立全国联保的养老保险统筹机制, 工人可在全国范围内任何城市参保, 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何城市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与工人实际缴费情况挂钩, 多缴多得;二是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额度和报销比例, 减轻工人的医疗负担。取消医疗保险的地区限制, 工人生病时可在全国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看病并报销医疗费用, 报销比例与工人缴费情况挂钩;三是取消失业保险中“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规定, 只要工人购买失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 在失业时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四是取消生育保险的地区限制, 只要工人购买了生育保险, 不论其生育或医疗发生地在哪里, 都可以享受当地的生育保险待遇。其次是普及社会保险法知识的宣传教育, 让工人了解社会保险制度。建议由社保部门牵头, 协调动员高校和志愿组织, 编订社会保险知识培训教材, 制定系统化的学习课程, 并组织工人围绕社会保险相关知识进行集体学习、集体讨论。此外, 社保法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应借助更多民间力量, 力求做到深入普通工人, 深入基层组织, 使工人能够真正理解社会保险法的制度安排, 了解社会保险的运作机制, 促进社保制度的有序运转。

2.3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农民工”, 尴尬的称谓让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城镇户籍、固定合法的住所、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 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一尴尬称谓与感受, 他们的身份转变才能真正和职业相一致, 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才能真正有保障。我国一直在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只有当改革继续深化下去, 当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 我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真正依靠政策争取个人的身份与各种福利待遇与城镇居民一致。此外,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去关注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纷争, 通过加强监督对外来务工人员及相关用工单位的管理来维持规范的就业市场。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大监察力度, 认真规范的监察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就业歧视现象, 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进行重点监察, 例如:建筑、餐饮。畅通劳动监察投诉与举报渠道, 真正及时、严格处理投诉问题, 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伴随城市振兴而崛起的建设新军——关于沈阳农民工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 2008 (9) .

[2]钟兴奇.用工单位能否应员工要求不办社会保险[J].农家科技, 2009 (3) .

上一篇:馆员-图书馆-秦艺下一篇:部编版三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