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仪与服务礼仪

2024-04-23

茶礼仪与服务礼仪(精选9篇)

篇1:茶礼仪与服务礼仪

请茶礼仪及奉茶礼仪常识介绍

请茶礼仪

请茶,一般是当客人来家时,坐定后即端出时,这是让客人品茶;如果客人已经来一阵子再端茶出来,按中国老规矩,这是暗示要送客了。这时客人如果不是非常熟悉或有要紧的事没说完,应该起身告辞了。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态。

请茶注意事项:

1、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不应大口吞咽茶水,或喝得咕咚咕咚直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以手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叶。

2、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了的做法,因此提醒大家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奉茶礼仪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最基本的奉茶礼仪就是客人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点心端出,再奉茶。

1、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古时因为酒不易酿造属于待客上品,所以将客人的酒杯倒满表示主人大方、好客。但是开水泡出的第一杯茶却只能倒七八分满,因为满杯热茶不易散热,让口渴的客人久等是失礼的,所以茶满欺人。为了让客人尽快喝上茶水,第一杯茶不能倒满,续茶才可以倒满。

2、如果家里或办公场所是用大袋子装的一包散茶,给客人取茶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抓茶,可以直接倒入客人杯中或先倒一部分茶在一个杯子里再把杯子里的茶倒在客人的杯中。

3、除非有一次性杯子的杯托,否则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塑料杯或纸杯给客人奉茶。

4、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双手奉出才为敬。

5、持杯时不能抓杯口、握住杯口,总之,客人的嘴部要接触的部分奉茶的人都不能用手碰触到,否则视为失礼。

6、持杯奉茶时,以防唾沫溅入杯中,不要边奉茶边说话,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茶,将杯子放置到位后退后一步,再说“请客人用茶”等礼貌用语。

7、奉茶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应依身份的高低顺序奉茶 。

8、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9、在奉有柄茶杯时,,一定要注意茶杯柄要朝向客人的顺手面比如右面,这样有利于客人手拿茶杯的柄。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也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己取用。

10、如果房间里在开会或很安静,奉茶时不要出声,放下瓷杯子的同时要用小指垫在杯底以防瓷杯发出响声。

篇2:茶礼仪与服务礼仪

在企业界,喝下午茶的风气愈来愈普遍,也愈来愈受欢迎,时间可订于下午3点半到5点半间的任一时段,适时让员工远离办公室喘口气,在专门提供下午茶的饭店和朋友谈天,然后焕然一新回到公司迎向新挑战。传统上,下午茶是女主人在家招待女性朋友的聚会,是下午接待访客的最重要时刻。在这个纯女性的聚会上,桌子总是铺着白色蕾丝巾或斜纹布,摆上纯银枝状烛台,以及插着一束鲜花的花瓶。此外,桌上还应该放:1.一面大银盘,上头放纯银茶具。包括,茶壶和底下可再加盏酒精灯的热水壶、牛奶、附钳子或茶匙的糖罐、装人工甘味剂的容器、滤网和倒茶渣的碗以及装薄柠檬片的小碟子,并附一支小叉子。2.每组配一支纯银茶匙的瓷制茶杯和托碟。3.装食物的小盘子。4.吃糕饼的叉子。5.吃果冻或草莓的纯银茶匙。6.果冻杯或草梅钵7.装乳脂的纯银容器。8.可盛装小三明治、饼干、热奶油圆饼干、水果蛋糕、干果巧克力糖、或任何甜点的小碟子。9.精美的白色午茶餐巾。今日我们请人到家来“喝杯茶”,不过是在客厅或家庭聚会厅喝茶,有时加上三明治和一份甜点。事实上,请人喝茶是款待朋友非常棒的方式,感觉温暖亲近,可惜一般人不常办下午茶。

篇3:茶礼仪与服务礼仪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 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的, 是一种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 简称为“茶艺”。“茶艺”一词是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使用的, 用来概括品茗艺术而有别于“茶道”一词。通俗地说,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道”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和追求的道德精神。而所谓“泡茶的技艺”, 是在强调泡茶所具有的艺术性之外, 还有技巧性。将“品茶”作为“艺术”而不是“技艺”, 是因为品茶时技巧的成分很少, 茶汤入口之后主要问题是如何去欣赏、体会其美妙的境界。“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 只有在茶艺的操作中才能体现茶道精神, 而茶礼仪文化更是重中之重, 其中包括茶艺师的礼仪规范、茶艺师的姿势规范、茶艺师的语言规范, 以及茶艺师对茶席的布置等。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和空间设计五大要素组成。其中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在这里我们针对茶具进行进一步的详解。茶具是饮茶的器皿, 是饮茶必不可少的物品, 是体现茶礼仪文化精髓的重点, 同时也将中国传统茶礼仪文化与器皿的应用结合了起来, 在设计方面颇有讲究。下面我们通过不同的冲泡饮茶方法对器皿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 茶礼仪与茶器皿概述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自古以来, 礼仪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著名儒家思想家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冠、婚、丧、祭, 由行礼者、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和举行礼仪的场所等几个要素组成。传统礼仪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 具有等级性、象征性和政治性, 对于中国文明特质的构筑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 礼仪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规范着人们社会交往行为, 维系和发展着人际关系, 推动着社会进步, 成为精神文明的象征。茶道礼仪是指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 并得到共同认可的一种礼节、礼貌和仪式, 是对进行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定礼仪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在社交场合, 人们按礼仪要求进行交往, 有助于相互之间达成共识, 茶礼仪作为以茶为媒介的社交活动中一种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执行着对人际关系的融合和疏导功能, 按照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或品茶交流、或以茶会友, 造就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 而在这一过程中, 饮茶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茶器皿, 茶器皿的运用是否得当也能充分地体现茶礼仪文化。

从人们开始饮茶起就有了茶器皿, 现在使用的茶器皿有泡茶的茶壶、茶碗等, 也有饮茶的茶杯、茶盅等, 烧水的随手泡, 分茶的公道杯, 闻香的闻香杯, 当作泡茶平台的茶盘, 储茶的茶叶罐等, 古代和现代的饮茶方式不同, 茶礼仪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 所以在茶器皿的设计方面也不同, 现代饮茶器皿, 不但种类和品种繁多, 而且质地和形状多样, 以用途分, 有贮茶器皿、烧水器皿、沏茶器皿、辅助器皿等;以质地分有金属茶器皿、瓷器茶器皿、紫砂茶器皿、陶质茶器皿、玻璃茶器皿、竹木茶器皿、漆器茶器皿、纸质茶器皿、生物茶器皿等。而且使用时, 讲究茶器皿的相互配置和组合, 将艺术美和沏茶需要统一起来。

二、中外茶礼仪与茶器皿的特点

在中国茶文化已广为传播、成为世界热潮的今天, 茶事活动已具有世界性。尽管如此, 在茶礼仪文化交流中, 各国、各民族的礼仪、习俗及禁忌却各不相同, 如日本人忌讳绿色, 认为绿色不详, 还忌讳荷花图案, 因此日本人在品茶时, 都不会使用绿色的茶器皿以及带有荷花图案的茶器皿。

新加坡人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 黑、白、黄都是他们的禁忌色。所以在设计茶器皿方面都会避免使用这些颜色。在茶礼仪方面,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谈论有关于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不能在饮茶的过程中讲“恭喜发财”的话, 他们认为这样的话有教唆别人发横财之嫌, 是挑拨、煽动人们做对社会和他人有害的事。

马来西亚人忌用黄色, 同时也忌讳单独使用黑色作为茶器皿的底色。因此, 在茶器皿方面的设计上多会注意颜色的选择。

英国和加拿大对品茗环境的布置非常注意, 忌讳摆放百合花。而法国人则在品茗时忌讳摆放黄色的花, 意大利人忌讳摆放菊花, 德国人则忌讳摆放玫瑰花, 可见由于不同国家人们的习俗与喜好不同, 对茶器皿的设计方面就有了相应的忌讳与讲究。在茶礼仪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德国人在品茗时不喜欢摆放玫瑰花, 不单单是要求茶器皿不要有玫瑰花的图案, 还要求不要推荐玫瑰、针螺类的花茶。

因此, 在涉外茶事活动中, 在茶礼仪方面, 应尊重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民族礼仪与特色, 要做到对外宾保持其传统的习俗和正常的宗教活动不干涉, 对宾客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不非议, 对外宾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不随便模仿。同时, 在选择茶器皿方面也应因人而异, 做到茶礼仪文化与茶器皿的有机结合。

三、茶器皿设计存在的问题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中国还是外国, 茶器皿的设计虽然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礼仪规范, 但茶器皿在配合茶礼仪展现给饮茶人时, 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饮茶, 而如今的一些茶器皿设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们去想办法解决。如对茶艺表演来说, 人们在选择茶器皿时却发现, 一些茶器皿虽然外观精美, 但在使用时却差强人意。茶杯是品茗时的重要茶器皿, 现在常用的品茗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 内壁贴白瓷, 也有纯紫砂的饮杯。白瓷具有质致密透明, 上釉、成陶火度高, 无吸水性, 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 能反映出茶汤色泽, 传热、保温性能适中, 加之色彩缤纷, 造型各异, 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 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皿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元代, 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器皿已远销国外。如今, 白瓷茶器皿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器皿, 适合冲泡各类茶叶。但很多茶艺表演时会选择紫砂茶壶或其他茶器皿作为表演工具, 有时为了与茶盘颜色统一, 材质相同, 往往会选择相应的品茗杯, 这样就会掩盖茶汤的颜色。并且在形状造型上, 更多为达到茶礼仪姿势上的美感, 而选择低平杯, 低平杯没有高腹杯更容易品得茶香, 会平白流失很多茶香。而茶杯以白底为佳, 便于观察汤色。如何将茶礼仪结合茶器皿在实用上更好地体现其功能是我们现如今茶器皿设计首要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茶礼仪与茶器皿的应用结合

茶具, 在唐及唐以前文献中, 多称之为茶器。它通常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皿。茶具的发生和发展, 如同酒具和餐具一样,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共用到专一, 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茶具的发展与茶类演变、饮茶习惯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早期的茶具是一具多用的。魏晋以后, 茶具才从其他饮用器皿中慢慢独立出来。至中唐时, 专为饮茶用的系列茶器才真正产生。

茶器皿的选配与组合, 是一门学问, 最基本的是除了茶器皿本身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外, 还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品质特性, 使茶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特性, 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 茶类的品种和花色、茶器皿的质地和式样、饮茶的地域与风情, 以及不同的人群, 对饮茶器具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 盖碗冲泡红茶

红茶, 大多选用白瓷茶具冲泡。冲泡方法方面, 有用单杯泡的, 也有用双杯泡的。选用白瓷茶壶作冲泡器或饮杯, 能使红色的茶汤与白色的容器产生强烈的色差对比, 使茶汤显得更加红艳。功夫红茶用双杯法 (壶和杯结合) 冲泡更佳。普通红茶可选用壶或白瓷杯冲泡。

因此, 冲泡红茶通常使用茶叶罐、盖碗、公道杯、赏茶荷、品茗杯、茶道组合等茶器皿。

(二) 紫砂茶具冲泡乌龙茶

乌龙茶、普洱茶冲泡, 由于水温要高, 茶具要能耐温、保香、不走味, 通常选用紫砂茶具作冲泡器。用紫砂壶冲泡乌龙茶或普洱茶时, 壶的大小, 要与杯的多少相配。同时, 由于乌龙茶、普洱茶的原料一般比较粗大, 紫砂茶器皿既能发挥茶品的特性, 又能掩饰这些茶的不足之处。

因此, 冲泡乌龙茶通常使用茶叶罐、紫砂壶、品茗杯、过滤网和过滤架、赏茶荷、茶道组合、茶宠等茶器皿。

(三) 玻璃茶具冲泡绿茶

名优细嫩绿茶要用敞口厚底玻璃杯冲泡, 才能更好地观察茶的形状、姿态和色泽。所以, 绿茶、白茶、黄茶中的高级细嫩名优茶, 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白毫银针、开化龙顶、君山银针等, 一般多选用玻璃杯冲泡。

玻璃茶器皿的生产原料是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 一般为纯碱和石英砂, 制成后有透明感。但玻璃茶具直到20 世纪才被广泛应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让饮茶者能察颜观色, 在人前展现动人的茶姿;而普通绿茶则可用瓷质茶壶冲泡。此外, 也有用瓷质盏杯冲泡的。

因此, 冲泡绿茶通常使用茶盘、茶叶罐、玻璃茶壶、玻璃茶杯、赏茶荷、茶道组合等茶器皿。

事实上, 冲泡不同的茶叶用不同的器皿冲泡正体现了茶礼仪文化, 加上地域的不同, 其茶器皿也更加讲究。例如, 江南一带喜欢名优绿茶, 以用玻璃或瓷质茶器皿为宜;北方地区习惯于饮花茶, 多用大瓷壶泡茶, 再倒入茶杯饮用;四川及西南地区好饮花茶和炒青绿茶, 以使用盖碗冲泡为主;广东、福建、台湾地区, 爱乌龙茶, 大多用紫砂小壶或瓷质小盖碗泡茶。同为乌龙茶, 潮汕功夫茶用小壶或白瓷盖碗冲泡, 其品饮杯多用玉白色, 人称“象牙白”的枫溪小瓷杯。闽南乌龙茶则用紫砂小茶壶冲泡, 饮杯也为紫砂小杯。冲泡红茶, 南方人爱用白瓷杯, 北方人则喜用白瓷茶壶, 再分别斟到白瓷小盅中, 认为共享一壶茶, 其乐也融融。少数民族地区喝茶, 饮茶器皿更是异彩纷呈。

五、结语

中国传统茶礼仪文化的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 如茶政、茶法、礼规、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因此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包含养生、修性、怡情、尊礼四个方面。养生是茶文化的功利追求, 修性是茶文化的道德完善, 怡情是茶文化的艺术趣味, 尊礼是茶文化的人际协调。

从古代图卷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文人雅士饮茶的文化气韵, 而茶器皿已清晰可见, 如风炉、锅、茶夹子、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等。这就充分表明了古人在茶礼仪方面早已经开始重视茶器皿的使用。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套茶具, 一般都有12 件或24 件, 是当时生活富裕、颇有讲究的人家必备的器皿;到宋代时, 饮茶之风日渐兴盛, 为体现个人素养, 展现礼仪风貌, 斗茶风气更是盛行, 于是在茶器皿设计方面, 无论从外形、色泽和质地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茶器皿规格更高, 首先表现在器形上, 即大碗改为了小盏;其次表现在材质上, 各阶层所用的茶器皿都显出了各自的不同。众所周知, 宋代的茶文化、茶礼仪文化、茶器皿是非常出色的, 这就说明茶器皿设计是茶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摘要:茶礼仪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各种思想、观念及行为表现的总称。茶礼仪文化属中介文化, 它的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品种和茶器皿、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 以及茶道精神、茶德和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器皿的选配与组合, 是一门学问, 最基本的是除了茶器皿本身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外, 还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品质特性, 使茶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特性, 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 茶类的品种和花色、茶器皿的质地和式样、饮茶的地域与风情以及不同的人群, 对饮茶器具都有不同的要求。茶器皿设计是茶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茶道,器皿,茶文化,茶礼仪文化,应用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德明著.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陈君.茶水礼仪[J].食品与生活, 2010, (04) :10.

[3]王金水, 陶德臣.汉魏南北朝时期茶文化探析[J].农业考古, 2004, (04) :38-42.

篇4:11条英式下午茶礼仪规矩

·喝茶姿势为,直接端起茶杯喝茶,不带茶杯托盘:或直接将一组茶具端起,一手举杯喝茶,一手端着茶杯托盘。

·如需要在下午茶期间短暂离座(在餐桌周边),需拿起一组茶具,一手举杯喝茶,一手端着茶杯托盘,在此期间,如果需要糕点,可将糕点至于茶杯托盘周边。

·入座后,品尝糕点时,必须将糕点放置于专用点心盘后,方可食用。切忌从点心盘架上直接取下食用。

·在饮用茶水及食用糕点时,切忌讲话。

·尽可能不要让女士主动提出需求。当女士掰开松饼时,就近男士必须立即递上奶油、果酱托盘给女士,女士需礼貌性接受或轻声说“不用了,谢谢”。

·在侍者为任何在座人士倒茶时,必须说“谢谢”。同桌女士不必亲自倒茶,必须由男士为女士倒茶·女士和受款待男士在倒茶期间,可说“谢谢”,或用手轻叩桌面表示感谢。

·与茶具组配套的茶匙是用来调和茶杯中奶和糖,切忌放入口中。如果需要用到汤匙·可向侍者索要。

·吃东西顺序是先咸后甜,甜到一半吃松饼,最后吃巧克力。

·在饮用下午茶期间,如果有外人过来问候(下午茶时段是较为休闲的,与晚餐正式度有所区别),也有讲究。如果男士前来,在座任何人不必起身恭迎,在座男士可以选择性礼貌性起身握手或者不起身握手,女士点头示意即可·就算认识这位男士也不必起身。

篇5:倒茶接待礼仪常识

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2、倒茶要适中

如果用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茶水和茶叶都要要适量,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味把茶冲好。

倒茶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3、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要用双手给客人端茶,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朋友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

4、添茶

篇6:中国茶礼仪知识必读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2、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3、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4、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5、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主: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客: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

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6、喝茶皱眉,表示嫌弃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7、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杯时不能任意把杯子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杯要轻手,不能让杯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8、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9、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10、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耽误工作或是与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浅谈中国的饮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文化起源很早,早在秦汉之前,就已在四川一带盛行,人们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关于茶的起源说法不一,更有丰富的轶闻趣事,例如相传神农氏尝百草,茶叶是最早被神农氏发现的草药,因而有中国的茶源自神农的说法,而“茶”字的起源,最早也可见于神农氏所著的《神农本草经》一书。

此外,中国古籍《尔雅》也曾记载茶树的起源,资料显现了中国境内拥有十个省份大量发现茶树的事迹。历经朝代更迭,中国的饮茶文化逐渐受到时人的重视,到了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更成为世上现存最早的茶著作。

中国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喝茶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茶不仅作为人们的日常习惯,更体现了人们品茶的生活美学,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地。

茶禅一味

喝茶不但能使人清心寡欲,还能使人养气颐神。俗话说茶品如人品,喝茶要像体悟人生一样,除了鉴赏其色、香、味之外,更要领悟茶中的苦涩、甘甜之美,就像感悟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一样。禅宗里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人生本如一壶禅茶,茶有浓淡,也有冷暖,喝茶如修道,用一颗悲悯的心来品味茶的千万滋味,悟出喝茶的真性,才能体会人生的百味。

对众生而言,茶品是一种修禅,人们在喝茶过程中,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如同人有万象,茶有千面,特别是在修养过程中,让自己放下我执,以茶洗尽浮尘,体会“花开见佛”的美好,如同白落梅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书中所提修禅的意境:“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

茶与绘画

茶与绘画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喝茶讲究人品的高洁,天人合一是为茶人的最高境界,而绘画亦讲求人品的修为,通过绘画的过程,使其心灵平静,也是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王昱《东庄论画》曾言:“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绘画不仅是审美,也关乎人品,亦关乎心境,更与喝茶相同,因此无论是禅茶,或是禅画,皆属个人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极其丰厚的内涵,作为中国的传统习俗,是自古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因此,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唐代喝茶蔚然成风,特别是市民阶级,喝茶成为人们日常流行的事情,直至宋代更达至高峰。由于制茶的进步,冲茶技巧的改变,为人们带来喝茶的便利性,因此,日常喝茶的习惯不仅流行于市民阶级,更扩散至士大夫阶级,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辙、陆游等等都曾热衷于斗茶的娱乐活动。北宋宋徽宗于大观元年(1107)撰写《大观茶论》,对茶进行全盘考究,内容丰富广泛,并记载详细茶事活动。

故此,茶事活动从市井小民到士大夫、贵族、皇室的兴盛风潮,可知宋代重视茶事的程度。在不同时代中,中国的茶文化亦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历朝历代也不乏以茶事作为绘画主题的画家。根据研究显示,最早的茶事作品为唐代的三件作品,分别为周昉的《调琴啜茗图》,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和佚名的《弈棋仕女图》,其中又以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画的最传神,画中所绘内容如画作之名,画中描写唐太宗手下的监察御史萧翼,设计骗取辩才和尚收藏王羲之《兰亭集序》手卷的故事。

此外,在画中左下角可见有两位正在烹茶的人物,身形大小明显小于其他三人,在此说明画家对中国人物画所表现的重要模式,即人物的大小反映空间的距离远近,或是反映出人物在画中的重要性,例如主要人物放大,次要人物缩小的概念。

此外,更有多数画家描绘茶事,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描写了贵族阶级在家中宴客喝茶的娱乐情景,周文矩的《饮茶图页》也反映了文人雅士喜爱三五好友齐聚,论画、品茶的雅兴生活;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和清代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图》皆记叙了民间爱茶人士的斗茶活动,生动的描写出人物对茶的特殊情感,也说明了该时代民间流行的.娱乐情景,特别是斗茶的器具更如实的刻画,描绘的过程皆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观察能力与写实技巧;

明代丁云鹏的《煮茶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以及陈洪绶的《品茶图》,清代高简的《松林煮茶》等等,皆诉说了市民阶级或文人雅士日常爱好喝茶的情形。通过画家栩栩如生的描绘,作品除了具备反映时代的叙述功能,更有画家自许品茶亦如人品的高尚修为,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与书画的密切渊源。

篇7:下午茶的礼仪

早午餐的漫长时间里,公爵夫人常常在下午四五点钟,命女仆备一壶茶、几片烤面包和奶油、黄油送到她房间去,吃得甚是惬意。

渐渐地,公爵夫人在每天下午四点广邀三五知己,一同品啜以上等瓷质餐具盛装的香纯好茶,配以精致的三明治和小蛋糕,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

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的贵族社交圈内成为风尚,而逐渐普及到平民阶层。

直至今天,这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也就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关于下午茶茶具

篇8:论述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茶礼仪,以茶待客,文化内涵,和合思想

饮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 同时也是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 中国社会大众都以茶待客,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待客之道与茶礼仪。在众多场合中, 饮茶都具有着约定成俗的礼仪, 而只有重视这些礼仪, 才能够展现出待客的热情与诚意。另外, 茶礼仪的形成, 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 对茶礼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能够对我国茶礼仪做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从而对我国茶礼仪做出正确的实践。

1 中国茶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 礼仪文化渗透到了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单从茶礼仪来看, 其内容就涉及到饮茶的各个环节。即饮茶前的准备礼仪、泡茶礼仪、请茶礼仪、饮茶礼仪与续茶礼仪。这些礼仪虽然内容复杂, 但是却体现出我国社会大众对文化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视, 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1.1 准备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老幼有序、男女有别, 关于这一点, 《荀子·君子篇》中提到:“故尚贤使能, 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 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 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 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显然, 这种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淘汰, 但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茶道礼仪却对这些内容作出了继承, 因此, 在以茶待客中, 作为首要问题的就是座次礼仪问题。虽然在日常的饮茶待客中也讲究“主随客便”, 但是如果饮茶的人数较多, 那么就需要对相关的礼仪规范进行遵守:在座次礼仪中, 中国传统文化以左为上, 因此主人左面顺时针由尊到卑排列, 其中长者为尊、师者为尊。另外, 在座次安排中, 还应当避免出现对头坐的现象, 即便是只有主客二人, 了解座次礼仪的客人也应当坐在主人右边的卑位。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对头坐的现象, 则一般会安排小孩子坐在对头坐的位置。在准备礼仪中, 为客人准备一些茶点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茶点并没有必要按照种类进行分盘, 只需要放在客人面前请客人食用即可。

1.2 泡茶礼仪

泡茶礼仪讲究繁多, 涉及到了泡茶用具、卫生、装茶、分杯等多个环节。其中, 茶具应当尽量使用质地较好的陶瓷用具, 由于饮茶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所以美观是对茶具提出的第一要求。除此之外, 茶具还应当避免使用金属茶壶和茶杯, 特别是应当避免使用铝制品, 这是因为铝制品不仅不如陶瓷制品美观, 而且容易引发中毒;在泡茶过程中, 一双手的灵巧度与实用度要强过任何工具, 由于整个过程都是需要用手来完成的, 所以重视手的洁净尤其是手指甲的洁净十分重要。在泡茶中, 泡茶者有必要将手洗净, 同时需要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洗手液或者香水等用品。另外, 为了避免茶具异味对茶叶本味产生影响, 泡茶者应当用热水将茶具与茶托洗净, 这样不仅体现出了泡茶者讲究卫生, 而且能够体现出泡茶者对礼仪的讲究与对客人的重视;在沏茶过程中, 由于沸水会让茶的苦涩加重, 并且会对茶中的维生素C造成破坏, 因此, 在沏茶时应当避免沸水沏茶。正确的做法是将沸水倒入保温瓶, 等水温适量降低之后在用来沏茶;在装茶过程中, 无论是茶叶的量还是倒入茶水的量都体现出了我国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思想。从茶叶来说, 应当避免手抓而应当使用茶匙。茶叶品种决定着茶叶投放量, 因此需要根据茶味浓淡与茶具大小来决定投放量。倒茶时则不应倒太满 (八分满) , 避免溢杯与溢壶现象的出现, 因为这些现象是一种失礼行为, 而且会引发主客的尴尬情绪;在茶水分杯中, 需要将茶杯摆放在主客面前, 在避免茶水溅出的前提下使用公道杯进行分杯, 分杯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一致, 分杯的难度也能够体现出主人对茶礼仪的重视。在分杯完成后, 应当双手举起茶杯递于客人。

1.3 请茶礼仪

在分杯礼仪中提到, 主人向客人递茶, 应当以双手奉上, 这是基本的请茶礼仪之一。在双手端茶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礼仪内容, 如在双手端具有杯耳的茶杯时, 应当是一只手将茶托托住, 另一只手将杯耳抓住, 然后茶杯需要放置在客人右手方向, 从而方便客人端起茶杯喝茶。当然, 在请茶中的主人具有需要遵守一定礼仪, 客人自然也需要进行回礼。回礼又称答礼, 是客人对主人盛情款待的回应。正确的答礼应当是主人在完成茶叶冲泡并请客人进行品茶之后, 男性客人需要起身抱拳鞠躬, 并双手将茶杯捧起抱拳姿势应当是左手包住右手, 女性客人则需要起身双手合十并双手将茶杯捧起, 其中鞠躬角度与对主人的尊敬程度成正比, 如果主人是客人的长辈, 那么客人答礼时的鞠躬角度应当在45 度以上。随后在对嗅茶香、啜茶水之后, 需要将茶杯放下并对主人的茶叶品质或者茶艺进行称赞。另外, 如果在分杯中, 主人是直接将茶水倒入水杯, 在请茶过程中, 应当将左手拇指贴近手心, 并轻击客人茶杯, 请客人喝茶。这一动作能够表达出谦虚之意, 并具有着“招待不周, 多多包涵”的意思。对于了解茶道礼仪的客人而言, 如果主人没有这一动作, 将会被认为是失礼行为。

1.4 饮茶礼仪

既然饮茶被当做待客中的重要形式, 那么饮茶的过程自然也具有着互动的特征。饮茶的互动性表现在主人与客人在品茶的过程中也会进行聊天。在此过程中, 同样需要遵守一些必要的礼仪。在我国酒文化中, “亮杯底”与“一口闷”是常见的现象, 这能够展现出主客之间的豪爽之气和浓厚友谊。但是我国茶道所讲究的礼仪与酒文化具有着明显的不同。饮茶在于品, 即要求饮茶者能够对茶水进行啜饮而不能“牛饮”, 只有如此, 饮茶者口中才能够满口生香。另外, 主人奉茶, 已经表现出自身的礼仪修养。因此, 无论茶水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口味, 客人都不能当面吐出来, 这是中国茶道礼仪对客人的基本要求。如果茶水真的难以令自己下咽, 则可以小啜一口, 再把茶杯放回原处。即便是主客交情深厚, 也应当在泡茶之前选好茶的品种, 避免在饮茶时进行推诿, 因为这是一种明显的失礼甚至会被主人理解为挑衅行为。

1.5 续茶礼仪

续茶是饮茶中重要的环节, 同时也是体现饮茶礼仪的重要环节。在续茶过程中, 主人的姿势十分重要, 如续茶者需要用左手中指、食指与拇指将杯把握住, 并用无名指与小指夹住圆球。同时, 为了体现出姿势的文雅, 续茶者需要侧身向茶杯倒入茶水。另外, 如果客人的茶杯中在续茶时发现有残渣, 则应当将茶杯洗净。而且因为是以茶待客, 因此茶叶也应当及时更换, 避免出现茶水发白这种失礼现象。续茶与换茶叶应当得到客人的同意, 但是即便是客人坚持对茶叶继续进行冲泡, 也应当在一至两次之后作出更换。

2 中国茶礼仪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 礼仪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丰富, 逐渐形成了礼教、礼治等系统的礼仪文化体系, 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传承力与凝聚力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礼仪文化十分重视, 并将其当做修身的重要方式。从中国茶礼仪的内容来看, 中国茶礼仪对我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礼仪文化进行了实践, 如以茶待客体现出了好客修睦的思想与和合思想, 饮茶中的座次礼仪体现出了仁爱孝悌、尊师重道的思想, 奉茶的行为则体现出了自谦敬人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在中国茶礼仪的文化内涵中, 和合思想是核心部分。中国茶以及茶礼仪都是中国待客之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一杯好茶与正确的茶礼仪就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从唐代开始, 无论是王侯将相, 还是文人百姓, 都通过茶来传达自身希望和谐的愿望, 因此, 人们利用赠茶、敬茶等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 并实现和谐氛围的创造和彼此之间情谊的加深。其中, 敬茶能够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朴素、简单的方式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杜耒在《寒夜》中写到“: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由此可见, 一杯茶不仅体现出了主人对客人的敬意, 而且也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寒夜品茶图。由此可见, 中国茶礼仪在构建人际和谐关系方面的功能已经十分明显的体现出来, 而这种功能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礼仪文化让中国茶文化更好地体现出更加得体的语言与举止, 并促使中国茶文化成为发展人际关系、展现恢弘气度的重要载体, 也正因为中国茶礼仪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才促使中国茶礼仪得到了中国社会大众的认同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茶礼仪的内容出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改变, 但是礼仪精神与礼仪文化始终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礼仪中的核心内容。

3 小结

中国茶礼仪具有复杂的内容, 涉及到饮茶前的准备礼仪、泡茶礼仪、请茶礼仪、饮茶礼仪与续茶礼仪等多个方面。由于中国茶礼仪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因此, 中国茶礼仪也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当前中国茶文化仍旧十分重视礼仪精神, 但是现代文明的渗透却让中国茶礼仪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在现代茶礼仪中, 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被逐渐认可与普及, 这种思想值得提倡, 但是一些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内容却逐渐消失, 这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无礼则不立,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欠缺礼仪精神的社会也只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 在此背景下, 我们更加应当重视对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与继承, 同时以推动中国茶礼仪的发展为出发点对中国传统的茶礼仪作出有选择的扬弃, 从而在保持中国社会大众对中国茶礼仪的文化认同感基础上, 实现中国茶礼仪的持续发展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张东.商务茶水礼仪刍议[J].秘书之友.2011 (10)

[2]曹雨.话说我国民间的茶礼仪和茶俗[J].贵州茶叶.2011 (03)

[3]陈茜.云南少数民族茶祭祀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01)

篇9:体味千年的禅茶礼仪

好山好水显好品

行至径山镇时已是下午时分,雨未停天未暗。车在竹林间穿梭,空气中的含氧量与负离子量骤然上升,摇下车窗,把头伸向窗外,贪婪地深深吸上几口,慰藉一下在都市空气里闷坏的肺,神清气爽。

下榻之所为“陆羽山庄”,庄外山峦叠嶂,庄内溪水潺潺,亭台楼阁,古树雅竹。山庄一名便道出此处与茶圣陆羽的渊源,据说陆羽曾在此种茶论道,确切与否虽已无从考证,但当天却偶遇陆羽迷大茶,有幸聆听他说茶论道。大茶研习《茶经》已久,是圈内有名的学者型茶人,他曾循着陆羽足迹,走遍陆羽寻茶之处,对茶以及茶文化颇有心得。说起径山茶,他满口称赞。

径山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法钦大师亲植茶树,宋代是其闻名并大放异彩之时,而有关喝茶的礼仪也是那时起广为流传。比起同为浙江名茶的龙井,径山茶更为古远,但未如龙井般声名显赫。其原因大概是早期径山茶产量不高,能够输出的并不多。如今径山茶通过引进了新茶树品种以及规范化管理,产量有所提升,方为越多的人所获悉。

来径山之前有幸品尝过径山茶,当时的感觉是头杯茶滋味并不出奇,但二杯茶开始滋味尽显,香清雅,味淳爽,三杯茶后回味无穷。关于径山茶据说有两种泡法,第一种是投茶法,先加水,后投茶叶。这种方法茶汁出来较慢,须二杯茶后才觉察出好;另一种则是先加适量水,投入茶叶,然后再冲水,如此茶汁出来快,头杯茶就能尝得好滋味。对于不识径山茶的人,通常采用后一种泡法,而对于径山茶的知音自然是有那份耐心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好。如此,径山茶倒是像极了茶中隐士,急切不得见,知己方可交。

大茶口中的径山茶好完全得益于径山的生态环境的好。他说,就连不太受待见的早熟茶树品种乌牛早到了径山竟也褪出往日的平凡,成茶后一改滋味不足的缺点,延续了径山茶滋味醇厚悠长的品性。不得不说是径山山水改变了它。

《大清一统志》记载:“径山高三千余丈,周五十里,乃天目之东北峰,从山径通天目而名……”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受浙北茶区纬度和径山山脉等综合因素影响,气温相对较低,茶树在漫射光下生长,可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形成多种氨基酸,使茶叶香气四溢。

隐逸古刹育禅茶

陆羽山庄稍息片刻之后,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陈姐,就一路带着我们上山拜谒唐代古刹径山寺。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1200余年,曾被誉称“百万峻松双径皙,三干楼阁五峰寒”,南宋时评定为“五山十刹”之首。据说径山寺鼎盛期寺僧三千,求法者络绎不绝,遍及海内外。而今径山寺历经沧桑变迁后得以鸠工重建,虽恢复如新却低调许多,静静隐于五峰之内。

一路环山而上,林木幽深,竹海滴翠,同时可见大片大片茶园,于雨雾中若隐若现,沐浴着天地精华。据说这条上下山的盘山路除非逢宗教界的重要节日,平时很少有汽车行驶。另有一条通往径山寺的古道,长约2800多米。行走速度较快的人,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古寺。古道入口就在陈姐公司的对面。顶着盘旋而上的不适,大家仍是期待雨停后再走一次古道。

到达径山寺已快接近寺院关门谢客的时间,寺内一片静寂,路上遇一法师,双手合十,点头致意。寺内如今僧人不多,一路上碰到不少义工。走廊避雨处摊晾着义工采摘的鲜叶,油绿喜人。大家纷纷举相机拍照,但始终觉得拍不出鲜叶的一半好。这些鲜叶采自后山茶园,是真正属于寺庙的茶园。穿过径山寺后院的小门就可到后山茶园,茶园的边界是无边的竹林。这个茶园生产出来的径山茶一般供寺里供奉饮用以及宴客招待,多出来的一小部分就被僧人们拿来赠送。

寺僧饮茶习俗源于达摩祖师。相传达摩祖师面壁修炼九年,过程中,某次竞沉睡过去。醒后后悔莫及,于是割下眼睑扔地,不料却长成一棵茶树。达摩摘取茶叶以热水冲饮后竟格外清醒,睡意全无,于是一面壁就十年,最终修成正果,创立禅宗。而开山鼻祖法钦禅师建寺后也亲植茶树,也许那刻起,径山茶就与佛结缘,有了它独特灵性。禅与茶向来关系密切,丛林最重的就是茶礼,向来有“谢食不谢茶”之说。“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因的就是茶能提神,不易昏沉,利于僧徒修身养性。当然,修身养性不只是僧人的追求,文人士大夫亦有此需,于是茶汤会由此盛行。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留有《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由此可见唐代饮茶已经成风。径山茶汤会真正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据说是在南宋时期,受了怀海禅师《百丈清规》以及宗赜《禅苑清规》的影响,其中《禅苑清规》有专门的篇章“赴茶汤”,记载了受请和尚赴茶汤的规范要求。

虽然关于径山茶汤会的历史记载并不少,但真正让我期待的还是现场版,毕竟比起那些纯粹的文字记载,场景的再现固然要生动许多。于是径山寺归来后,大家蓄精养锐,期待第二日的“径山茶宴”。

穿越南宋茶汤会

“径山茶宴”即径山茶汤会,2010年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时最终敲定“径山茶宴”这个名称。在此之前,径山茶宴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存在于零散的史料记载中,其程序仪式已被大多数人忘却,而重新恢复并展现是源自径山村村委主任俞荣华的一番心灵历程。

当天闲聊时他说起,“人们说起茶道,只会想到日本,却不知径山茶宴才是日本茶道的源头,对此心里有些别扭。”他的一番感叹确实道明了一个事实:南宋时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取学于径山寺,后将径山寺种茶、制茶技术、茶宴礼仪以及台式茶具一起带回日本,由此发展了日本“茶道”。后圆尔辨圆禅师于径山寺修行结束,依据《禅苑清规》制定《东福寺清规》,其中包括严格茶礼。而后日本茶道愈发完善,径山茶宴却日渐式微,如今很多人是通过日本茶道才开始追溯径山茶宴,甚至80年代后径山寺的重建也是与日本僧人有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出于对祖辈优秀文化的尊崇和传承之心,加之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俞荣华决定亲力亲为,将径山茶宴的现场版复原出来。他笑称,他不是一个文化人却在做一件文化事。俞荣华本是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任径山村村委主任。这些年他名义上是村委主任,私下里却一直自己出钱补贴当地需要帮助的农户。这也是他在当地群众口碑较好的原因之一。或许是什么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做有心人。茶宴所需之物,从桌椅到服饰,甚至一个小小的茶具,无一不是俞荣华亲力亲为。在听取各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俞荣华反复推敲修改,最后制成样图与设计师沟通,茶宴所涉及到的用品完全依照宋代风格。道具备齐后,俞荣华根据脚本自己做导演,陪同演员反复排练。说起些日子的历程,他虽面有疲倦,但表情仍掩不住喜悦。

径山茶宴正式亮相时,嘉宾无一不称赞,这显然不是门外人所为,分明解析得深刻到位。只见“五峰山房”的横匾悬挂正上方,匾下为径山茶祖法钦像。像右为鼓架,架上一红色圆鼓。像左置一榜架备茶榜置放。像前设供桌一张,右放一古琴架,左设一桌放文房四宝。像前横放一桌为会首席,纵放的六张桌椅分别为主客席及嘉宾席。古朴的背景瞬间令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随着一声高亢的“张茶榜”,禅乐缓缓响起,茶宴正式开始,击茶鼓、恭请入堂、礼茶祖、宾主参话、行盏分茶、说偈吃茶、法师弘茶.煎汤点茶、谢茶结缘、退堂送客等十余道程式展示,整个茶宴前后持续了半小时左右,重点突出了了径山茶汤会作为日本茶道之源的宋式点茶程序。茶宴结束时嘉宾情绪似乎停留在南宋。

复原的径山茶宴并非寺庙场景,而是展现了南宋时期民间乡绅为迎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而举办茶宴的情景。这不难理解,茶汤会虽源于寺庙,但真正延续其生命力的还是民间。至今,在长乐、斜坑、径山等地部分村民家中还保留着用石头围砌的火膛,长年生着炭灰,上面用铁索悬挂着大铜壶,随时准备用茶汤待客。

上一篇:证券公司参数管理办法下一篇:污染写给软弱人类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