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2024-05-03

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精选8篇)

篇1: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

九江市浔阳区湖滨小学: 秦卫萍

一、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体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教育、精神陶冶的依托,是学校理念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品位高雅、匠心独运、个性突出、科学合理的小学学校环境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突显学校的人文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的基础工程,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 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

学校应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起到教育作用,要加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重要场所的文化建设。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图书室(馆)、阅览室、网络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加强图书室、网络教室管理员的培训,健全管理制度,积极向学生开放,让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建设好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校园环境与“上善若水”的校园文化

湖滨小学近年来,校园文化与水牵手,以“上善若水”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传承其“善”、突出其“韧”、彰显其“容”、体现其“勤”,激励湖滨师生以如水的善念,如水的智慧,如水的胸怀,如水的坚韧,如水的柔美,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全面发展!该校校训“上善若水”是对师生都具有水之品性的期许,让师生都具有向上的精神追求、向善的道德品质,让师生的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源泉。学校教育要如载歌载舞的水,流淌着崇高无私的美好品质,流淌着真诚善良的道德情操。

该校把校风、教风定为“海纳百川,润物无声”,是希望教师要具有水井一样的博大胸怀和奉献精神,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去包容和理解学生;要有敢于听取批评和无私给予的心胸,吸纳更好的想法和意见,关怀生命,做一个胸怀宽阔的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该校把学风定为“滴水穿石,水到渠成”,是希望学生要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不计其数的水滴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水的精神、水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学习贵在坚持、重在积累。用“水到渠成”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要循序渐进,终能成功。

在这种水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湖滨小学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均与学校坚持建设和传承“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我校逐步把校园环境打造成善水文化传播的福地。按照湖滨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水文化”为主线,特制定《湖滨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三、湖滨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事业方案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调高认识。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它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有利于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园“水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基本原则

人本性原则。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水文化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如水”的校园环境感染人、愉悦人、塑造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体性原则。要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建设,注重各种环境有机结合,有效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注重学校细节文化,让学校的水文化融入学校的环境之中。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校遵循“整体规划,凸现善水,彰显特色的原则”,确定出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框架。

一是以蓝、绿色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色调; 二是以“水”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元素,凡涉及的设施都用水作背景;

三是以“水”及相关链接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主体性原则。要落实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师生成为校园环境建设的设计者、建设者、实践者,师生共建成长乐园、精神家园、和谐校园。

特色性原则。要根据学校发展历史、所处地域的环境和现有的办学条件,突出学校环境个性和特色,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塑造鲜明独特的学校形象。

3、总体要求

校园环境是以学校的建筑、办学的设施、校园的环境等为载体反映校容校貌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形象的外在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基本资源。

要从学校环境建设入手,整体设计、统一安排、错落有致、高雅和谐,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创造整洁、优美的环境氛围,注重校园每个细节、每个空间的设计,建设校园门厅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专用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文化等,建设反映学校精神的雕塑,建设若水校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物一景,一墙一楼都体现水文化内涵。

4、基本内容

依据学校环境实际,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班级的美化,教师办公的书香化,楼道的布置彰显文化氛围,教室的布置体现班级特色。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若水的人文性,将“水”渗透入学校的设施的细节,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外部文化环境

①、建设“善水”文化墙。我校在铺满绿色的校园操场主席台的墙上绘制“一训三风”文化墙,墙正面镶刻着上善若水润泽湖滨几个大字,旁边镶刻“上善若水”(校训),“海纳百川(校风)以及“润物无声”(教风),“水滴石穿”(学风)等,简单大方的设计道出了湖滨学校对师生们的期待。

②、校园楼面文化也体现了水的特征,学校楼房的功能区分定位与外观和谐问题

主要功能定位为教学楼,可以将不同楼房命名为上善楼、若水楼、博学楼等,确定学校建筑物楼面外观主色调,予以统一。制作校徽,固定在教学楼显著位置。

校园楼面文化也体现了水的特征。

③、校园道路设计与活动场地区域划分(活动区、休闲区、学习区)。为突出学校工作特点,根据实际,建设校园道路,主干道通向教学楼的甬道两边可以铺设地面彩砖

④、整体绿化设计,请专业人士对学校绿化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绿化,合理区分二三号楼之间的活动场地,对学校围墙进行视觉上的美化处理。依据教育目标,合理设置生物角,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渗透科学、环保等教育内容。已有的空中花园应当加强管理。

⑤厕所文化。在厕所的外墙画关于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宣传画,写警示性标语,厕所内卫生有专人管理,定期定时清扫、冲刷,体现处处育人的理念。

内部文化环境

①、楼厅两侧墙壁设有校园简介、教师简介、平面图、五旗五徽图。②、楼道两侧加尔和我校实际,以“饮水思源,感恩教育”为主题进行分层次,分内容进行装饰布置。

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感恩师长——感谢老师的教诲,尊师重教;

感恩社会——感悟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

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包括学校等集体组织)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

③、教室及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门口设置“班训牌”,室内前黑板上方悬挂国旗、班训,前黑板左侧设班务栏(张贴课表、值日表、课外活动表、作息表);后黑板右侧张贴悬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后方黑板窗户旁边的墙垛悬挂“焦小三四五六”行为规范,体现统一布置与张扬个性的和谐之美。④、办公室文化。

教师办公室:正面墙上悬挂各种制度、名人名言。⑤、功能室文化。音乐室:悬挂制度,悬挂标语“梦想在这里放飞”。实验室:悬挂制度,悬挂科学家头像。

图书室:悬挂制度,悬挂标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美术教室:悬挂制度,张贴活动照片,悬挂名人名言。微机室:悬挂制度,悬挂标语“用心击就精彩人生”。

4、保证措施

①成立组织,明确责任。为了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工作力度,学校成立以校长组长,班子成员为组员的校园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分工负责,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②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教育局关于校园环境建设考核细则,切实认识其重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作为重点来抓。

③精心布局,合理规划。学校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召开班子会议研讨,确定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④解放思想,保证工作顺利实施。校领导要有开拓精神,放下思想包袱,敢于谋划、敢想敢干,灵活筹资,给校园环境建设做好充分的资金准备,使之圆满完成。

篇2: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一、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口号,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反思过去,由于盲目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断层和国民道德的失范!校园内功利气息浓厚,缺少传统的人文素养与儒雅风范!学生对古代圣贤、经典名著知之甚少,背得最快的是电视广告,买得最多是卡通漫画,玩得最多的是电脑游戏,唱得最多的是流行歌曲;许多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尊敬长辈,不懂得兄妹谦让、长幼礼数,不知道待人接物、择友交往,不懂得勤俭节约、合理消费;几代人都淹没在了快餐文化、低俗文化的海洋之中。

要培养济苍生、安社稷的国家栋梁之材,我们要塑造具有仁、义、礼、智、信品德的君子。所以,我校提出了以最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二、设想

在建成校园文化墙,引进乡土文化的同时,我校将依托儒家经典教育,精心设计,高标准、高档次规划建设校园文化。七年级以《三字经》为主,八年级以《弟子规》为主,九年级以《论语》为主,提炼出不同但是系统的主题,对不同的楼层和地点进行规划,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校园文化设计和规划。在内容上,要注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突出“古、儒、文、雅”。有儒家经典的“礼、义、仁、智、信”释义,中国古代“十二圣贤”事迹,“梅、兰、竹、菊”四君子诗配画等。以“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提升人格境界”为宗旨,努力打造人文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作用定要得到充分发挥。

三、作用

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将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改变当代中学生生活没有目标、精神世界空虚、思想浅薄的现状。

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许多学生自私自利、人情冷漠,对现实社会失去了信任与责任感。这是“人文”教育薄弱造成的结果。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道德价值的实现,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提供的是强大精神资源。

三、有助于加强爱国思想,培养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成果,树立民族自尊心,并以此提高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精神动力。

四、依托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发挥师生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开展演绎经典作品系列活动,让校园文化活起来。

篇3: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职院校,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拓展高校体育教育功能,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来提高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形成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一)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本文主要从体育场馆与器材、运用传媒推广体育知识的情况、体育环境与氛围等3方面对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见表1) 。

作为一个拥有1万人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在人均的运动场地拥有量上和国家制定的标准都是相距甚远。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并不令人满意, 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 经费短缺、场馆设施利用率低, 整体的体育宣传设施少, 宣传方式单一, 难以满足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有63.6%的学生对学校的场地条件并不满意, 他也成为制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体育场地条件来说, 体育器材和体育图书资料条件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起到了传播体育知识, 增加大学生对体育关注度的作用, 特别是在今年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了大学生拓展训练基地并已投入使用, 这在秦皇岛地区以至河北省的高职院校中尚属首例, 通过拓展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坚毅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3方面对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见表2) 。

由表2可以看出, 每一个选项都有70%以上的学生对所选内容持肯定态度, 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精神面貌, 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做到服从裁判并且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由此, 也为进行下一步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信心, 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体育制度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规程、行动准则和文化体系。通过调查发现,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有明确的体育教师工作守则和体育教学规章制度, 但由于学校建校时间较短, 到目前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传统, 学校的运动队也仍然以田径队为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在体育制度方面正在向着积极的一面发展, 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运动委员会, 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学院杯足球篮球比赛、冬季长跑等活动随着举办次数的增加正在逐步扩大着自身的影响, 也带动了一部分学生的运动热情, 我们应该将这些活动更好更精的办下去, 形成学校的体育节与体育运动传统, 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是可感知的物质实体, 其蕴涵的文化因素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但调研发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场地设施条件还无法满足国家要求的标准, 在体育设施、体育标识、体育雕塑等指标上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超过半数以上, 应引起重视。

(2) 转变高校教育观念, 树立终生体育思想。高校是学生树立终生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通过改进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观念和方法,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中来, 并最终形成终生体育的思想, 掌握终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满足学生主体需求。结合我院实际, 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 利用校友赞助、企业赞助、民营赞助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 用合作联营与转让投资的形式来扩建新建体育场馆, 增加和改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 建议

(1) 通过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间。体育建筑、场馆、设施器材, 体育宣传栏等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物质载体, 它的好坏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因此, 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 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 开辟好学生的活动场所场馆设施的合理布局,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使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间。

(2) 通过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群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因此要树立和营建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例如我们可以举办体育节, 包括一些竞技体育项目同时也设计一些趣味体育项目, 然后将一些精彩的瞬间用照片记录下来, 在学校的体育栏中进行宣传。树立一些校园体育偶像, 每年进行一次校园优秀运动员, 优秀运动队的评选, 每周在院报上拿出一个专栏进行体育新闻的报道。建立自己的体育传统项目, 营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氛围, 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

(3) 通过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规范、有序的环境。

体育制度文化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通过条文固定下来的,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体育锻炼是一个心里、生理逐渐适应的过程, 身体在锻炼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 意志坚定的人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而惰性大的学生有可能就半途而废了。以此, 校园体育文化要顺利健康的发展下去, 必须要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制度, 并且要坚决执行下去。我们要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机构, 并且要充分发挥团组织、辅导员、学生处、学生会、班委会的组织动员和管理监督作用, 形成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白磊.武汉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篇4: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缺少创新平台,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搭建富有特色的工作平台,加快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多平台 校园建设

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1.坚持立德树人方向,深化思想引领能力

笔者学校切实把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职业教育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互补互动关系,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三化”建设成效初显。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学生群体,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理论育人水平

笔者学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组织学生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等组织,设计丰富的学习、研讨、宣讲、辩论等项目,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学校党课团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坚定信念,并充分利用校园新闻平台,大力开展“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

3.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实践育人实效

笔者学校积极探讨和实践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定位、心态、方法的转变,进一步强化思想工作的效果。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山区等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参观等活动,了解基层民情,学会做人做事。校团委和分院团委组织学生作为贫困学生、家庭送温暖等活动,及到敬老院、孤儿院开展爱心奉献和文艺汇演等,进一步扩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覆盖面。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1.以校园精神凝聚力量

笔者学校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培训班、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增强广大师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深化“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深入挖掘校园最美现象,通过报告厅讲座、道德讲堂、鉴湖问剑——育人大讲台等平台,积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辅导报告。组织学生开展理论经验交流会、“思政杯”大学生辩论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和认同。

2.以文化育人引领风尚

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笔者学校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安排和科学研究,凝练校园文化内涵,全面总结、提炼具有笔者学校育人特色的校园文化,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技能文化节等活动,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专业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班级活动多样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新格局。

3.以形象建设丰富内涵

形象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现实途径。笔者学校通过美化校园,整体、系统地规划设计校园文化景观,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加强文明寝室创建,深化“二家五中心”建设,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校园道路、楼宇、岗亭的征集命名,力求体现学校精神和文化底蕴,丰富地域文化和工业文化要素,努力营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文化环境。

三、搭建培训、激励、就业平台

1.搭建技能培训竞赛平台

笔者学校践行“教、学、做、工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技能培训竞赛平台,成为学校创新学生实习实训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专业院校技能比赛,诞生一大批全国冠军,在“竞技”里“精技”,在“精技”中“乐技”,成为工院学子心目中的一面旗帜,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2.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笔者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立起校、院、班级、宿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和教育、咨询、预防、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月、问卷调查、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3.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笔者学校充分发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培训联盟的社会服务功能,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系列化、优质化的创业指导,开展实战培训,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就业,扩大学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当前最难就业季,学校学子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依然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

篇5: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价值体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为了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民族高等院校而言,应将多元文化作为特色来打造校园文化,以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使他们能够始终以宽容和海纳百川的心态去面对漫长的人生。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彰显多元文化特色

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性,即文化的多元性,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这里有多个民族的师生共同相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校园文化建设更加需要得到重视,其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更为突出。

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在校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生活作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对形成民族高校道德标准,引导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以及陶冶其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校园文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培养各种技能、技巧以及创新精神。

当前,人们经常强调生物的多样性,认为这对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不同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文明和智慧,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文化也需要多元性发展,这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保持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高等院校中有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师生,他们是各种文化的载体,为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创造了先天条件。为了突出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为了增强每一位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培养所有在校大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提高文化鉴赏力和人文素质,对于民族高等院校而言,彰显其多元文化特色是极其必要的。大连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大连民族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也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除了现有的东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每年举行的古尔邦节以外,各个学院也纷纷举办了关于民族文化的活动。比如,2016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启动以“家乡美,民族情,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周”活动,通过展示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成果和举行少数民族学生经验交流会等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族观,建设和谐校园。外国语学院主办的“走进维吾尔族”以及“走进蒙古族”民族文化沙龙活动,由维吾尔族同学和蒙古族同学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民族,并为大家展示了他们民族传统歌舞表演,活动现场还特意准备了特色食品供师生品尝,文化沙龙活动使得同学们更直观领略了各民族的文化与魅力,同时促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尊重。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知识竞赛的方式,向广大16级新生传播了我校的民族文化,在比赛中促进了同学们了解少数民族知识的渴望,更能从侧面加深民族之间的了解,从而建立更好的同学关系。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加强馆际交流,由我们学校主办,民族文化宫承办,中华民族图书馆协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展”在我校图书馆二楼展厅展出。这种展览有利于师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交流。

目前,大连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存在着执行脱节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高校从理论上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规划中,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执行力的问题。在这一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连民族大学官网关于建设校园文化板块的新闻是在2012年发表的。当时是为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通的专栏。可惜的是,到目前过去近5年,专栏几乎没有添加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关于我校民族文化的内容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体现出我们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也就是各民族团结共处的特色文化。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的干扰,任何一所民族高校,如果忽视了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就放弃了最基本的育人阵地。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拘泥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大连民族大学也不免落俗,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等同于思想教育或者是业余活动的开展,比如说我校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仅仅是用百度就可以轻松通过并拿到学分。这种现状的产生更多是因为没有对校园文化有全面或者正确的认识。第三,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只有坚持大众化,才能实现群体性的校园文化,才能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而现在我们举办的活动,常常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特别是团委的学生干部,学生会等学生,出现“忙死一部分学生干部,闲死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现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民族文化活动漠不关心或者毫不知情。关于大连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所在,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实现我们学校自己的教育特色。

对于如何挖掘大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学生的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大连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校有着独特的文化功能,可以从这里着手,把少数民族特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如今,仅凭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并不能评价一个学校的整体状况,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既包含环境建设方面,也包含精神建设方面。环境建设属于表层文化,精神建设属于核心文化。从环境建设方面来讲,可以以民族特色为主题整体布置校园。比如室内可以张贴民族宣传画或者知识板报,宿舍大厅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布置一些民族特色图腾或者壁纸等等。精神建设可以从课程、活动、班会,社团等方面着手,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增设民族历史课程,加深了解,有利于民族团结。从文化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举办集体活动,增强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另外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要加大执行力度,建立监督小组;把特色民族文化贯彻到全体学生中,进行多样的、广泛的校园文化

活动。

总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还很多,只要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我们坚信学校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

(基金?目:本文为大连民族大学2016年“太阳鸟”计划项目“多元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

篇6: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点亮校园特色文化

从清代鳌峰书院起,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和多年的独立办学,仁寿中学积淀了宝贵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全校师生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核心价值观和“学育并举,至善至美”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社团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引领学生走向心灵强大,赢得社会认可。在2012年全市素质教育评估工作会上,市教育督导团评价仁寿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楷模。

弘仁社团管理“精细化”

仁寿中学现有20余个学生社团,所有社团统一冠名为“弘仁”,意在弘扬仁寿中学精神、仁义文化,打造人文仁中、活力仁中、魅力仁中、激情仁中、高尚仁中。将所有社团划分为文艺类:弘仁文学社、弘仁合唱社、弘仁舞蹈社、弘仁光影社、弘仁书法社、弘仁国画社;体育类:弘仁篮球社、弘仁羽毛球社、弘仁武术社、弘仁象棋社、弘仁乒乓球社;科技类:弘仁科创社、弘仁地理探究社,还有弘仁动漫社、弘仁街舞社、弘仁时政社、弘仁辩论社、弘仁新闻社等。为了保障社团正常有序发展,学校团委增设社团部,由社团部负责全校社团的运作、管理,并制定了《仁寿中学学生社团管理章程》和《仁寿中学社团评分细则》,根据章程和细则对各社团进行精细化管理。组建

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专职老师为成员的“仁寿中学社团管理领导小组”,指导社团干部制定本社团的制度措施和学期活动计划,并对社团活动实施“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师资力量,同时,社团活动时均有社团部负责人到社团活动地点客观评价社团活动开展的情况,在每周一出版的《仁寿中学社团部督查通报》中予以刊载。社团部每周三定期开展社长联席会议,交流社团管理经验,提高社长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社团骨干,形成了仁寿中学社团管理的特色:“社团互助联盟”。各优秀社团与新加盟社团形成“一帮一”结盟,策划活动、培养骨干、发掘人才、总结经验。指导教师也实行“老带新,大带小,精带粗”。这有利于新生社团的迅速成长。

弘仁社团活动“本土化”

仁寿中学在社团建设中,注重融入本土文化,重视本土元素的收集和地方色彩的挖掘。学校龙头社团的弘仁文学社,走出校门,遍访仁寿名胜,采取记素材、讲历史、拍照片、查资料、出刊物等方式,深入挖掘和探讨仁寿独有的天梯广场“仁义文化”、虞丞双堡“忠孝文化”、高家“佛文化”、文宫“桃文化”、曹家“梨文化”,学生发表相应文章30余篇,收集照片300余张,制作专刊4版,邀请专家讲学6次。除文学社外,我校光影社通过举办摄影展挖掘仁寿黑龙滩风景文化;书法社通过送春联展现汉字文化;合唱社深入民间,收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仁寿抬工号子”相关资料。仁寿中学社团活动紧贴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内涵韵味,已逐渐成为全市中学社团的最

大特色和亮点。

弘仁社团教师“精英化”

仁寿中学积极选送指导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国画社、合唱社、文学社、书法社、舞蹈社等文化艺术专业社团的师资力量培养,支持这些社团的指导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进修,鼓励他们轮流到省市参加专业学习培训。近年来,学校先后选派10位文化艺术专业老师赴成都、重庆、北京等地参加全国书法、音乐、美术及文学等培训、学习、观摩。书法社指导教师杜其超是眉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仁寿县文联副秘书长;合唱社指导教师张时贞是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眉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仁寿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文学社指导教师郭飞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仁寿县作协常任理事、副秘书长。这些精英教师,为带动社团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学校十分注重社团指导教师后备人才的储备,每年都会在公招的教师中选拔学科优秀人才,让他们紧跟社团指导教师学习。

弘仁社团成果“规模化”

“特色是文化建设的灵魂,硕果是校园发展的动力”。仁寿中学以走出去为纽带,以出成果为轴心,充分调动各社团及其会员的积极开展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通过传统的“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和“科技节”等艺术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一年一度的迎春书画展和欢送毕业生演出等大型活动,艺术氛围浓厚,学生们在热烈的气氛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道德水平。学校合唱团、舞蹈社参加的全市大型团

篇7: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立足于把立德树人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现就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特色、促进发展”为要求,以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学校为突破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抓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重点,建设和谐校风、严谨教风、积极学风三个核心,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提升区域内学校的办学品位与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坚持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新时代新疆精神,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全面育人功能。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分步实施,使学校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和谐统一,各功能区协调一体,多种文化元素相辅相成。

3、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贴近学校和师生,贴近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强化育人功能,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4、特色化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优势,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之精髓,展示学校文化之魅力,体现学校办学之特色,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以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品牌。

5、主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师生共同参与,在参与中建设,在建设中体验,在体验中陶冶。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培植者和引领者,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三)建设目标

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为契机,以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为前提,以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以“一校一品(特)”为目标,按照“理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突出、师生认同、效果显著”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力争在3-5年内,使全地区80%以上的学校建成“校园环境优美、育人机制完善、办学特色鲜明、文明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美丽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实现教育均衡、全面、特色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大力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效果。一是校园的整体布局和环境要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二是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和活动场所布置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三是完善学校形象标识的使用,精心设计制作校标、校徽、校旗、校服等,规范学校的楼名、路名、雕刻铭文等;四是注重校园每个细节、每个空间的设计,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物一景、一窗一橱、一墙一楼都体现文化内涵,发挥育人功能,展现学校形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雕塑,建设校园网络,创办校报,建立校史馆、少先队室(或共青团室)。校内的各类标语、标牌、图表等文化载体一定要做到“正(气)、准(确)、精(美)”;五是继续加强心理咨询室、心语室、谈话室等建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特质和健全的人格;六是建设和使用好网络等新型媒体,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坚决杜绝不良思想和文化通过网络在校园传播。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1、建设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各学校在挖掘本校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讨论、提炼出主题明确、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对其内涵进行诠释,坚决避免出现假、大、空和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式提法。创作唱响校歌,编辑校报、校刊,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学校精神的熏陶和激励。

2、落实德育常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摆在第一位,结合德行哈密活动,将德育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二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学生身心特征确定不同的德育内容和工作措施。正确疏导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追逐,坚决防止社会不良文化的侵害;三要建设文明礼仪校园。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严格执行《中、小学生仪容仪表要求细则》,制定具体的师生礼仪规范,打造礼仪校园;四要加强班级精神、团队精神的培育,形成个性化的班级精神和团队精神文化;五要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研究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的校本德育课程,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六要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联系,立足家长学校平台,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逐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

3、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强化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完善教师管理和师德建设体系,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打造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作风正派的教师队伍,夯实立德育人的基础。

4、深化课程改革。一是按照新课程理念转化教学行为,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依据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多元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三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贯彻新课程教学常规、建立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培养名师,引领校园文化精神。

5、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课外文化活动:一要以重大节庆日、重大史实日等为载体,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建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文化;二要以开学毕业典礼、入队离队、入团入党、成人宣誓等传统仪式为载体,建设学生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活动文化;三是建设以读书节、国学大讲堂、名师课堂、书法培养等为载体,开展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每月一书”共读、“亲子共读”、经典诵读、“最美的读书照片”征集、“书香校园”读书征文等活动。倡导每天快乐阅读半小时,师生每年读2至5本名著,读1至2部名人传记,让师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四是以阳光体育、兴趣小组、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为载体,深化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完成后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让学生在校期间都能获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收获感悟,体验成功;五是以科技沙龙、科学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科技辅导员协会等为载体,建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为主题的活动文化;六是以参观展览、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建设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文化;七是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校园文化展览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广泛宣传学校优秀历史传统、当代领袖人物、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以及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增强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八是要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实现学生动有场地、玩有园地、娱有器材、阅有书籍、技有所依、学有兴趣、能有所长,建立健全活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以人为本、规范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常规,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是健全完善学校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校规校纪、管理制度要“全”,内容要“细”,执行要“严”,推进“民主治校”、“制度治校”,促使学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二是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各种规范科学的管理形式,将“完善议事机制”作为着力点,严格按职能程序办事,确保学校的监督制度落到实处,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三是不断改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制定适合教师和学生实际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关注每名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成功亮点,切实将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校工作有序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是加强法制教育、廉洁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制度意识和廉洁意识。

三、实施步骤

(一)广泛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1、成立组织机构。地区教育工委、教育局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一),负责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审核、批复、检查监督、受理项目学校特色品牌的评估申请、组织评估、授牌等。各县(市)和地直各学校都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拟定、协调和实施过程的指导。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市、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2、开展学习培训。召开相关会议传达学习自治区、地区有关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关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适时举办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讲授相关知识和成功经验,增强文化兴校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学校主体的主动、全面、和谐、特色发展。

3、进行思想讨论。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组织干部职工围绕“为什么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思想讨论,增强教职工文化立校、文化治校的意识,提升教职工的精神境界,为校园文化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二)提炼、形成、践行学校文化理念

1、深入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本县市、本学校在文化理念、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向教职工、服务对象等征集意见和建议,为形成校园文化理念奠定基础。

2、善于总结提炼。对校园文化建设前期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及时汇总分析,形成调研成果,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梳理、提炼、确定本学校能起到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文化定位的内容,使之内化于心。

2013年,各学校在4月25日前确定学校特色项目,制定特色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完成向县市教育局申报、立项等工作,各县(市)教育局和地直学校于4月30日前完成向地区教育局申报工作(详见附件

二、附件三)。自2014年起,各学校每年3月5日前向县市教育局申报、立项,各县(市)教育局和地直学校于3月15日前完成向地区教育局的申报工作。

3、明确行为规范。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形象标准、行为准则、工作职责、礼仪规范等,并结合本校实际,在醒目位置张贴悬挂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标语、图画,使之固化于制。

4、践行文化理念。加强经常性教育引导,及时宣传本学校的文化建设进展情况,在师生中掀起 “用现代文化教育人,教育有文化意识的人”的实践高潮,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践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使之外化于行。

(三)落实工作措施,形成校园文化体系

1、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措施,基本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各方面初步显现鲜明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运作水平,形成具有浓郁校本特色和独特品牌内涵的学校形象。

2、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阶段反思、调整、再发展工作,开展阶段性的总结,围绕“创特色、上档次、重效果”的工作原则,提出继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发展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螺旋式前进的校园文化优化体系。

3、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继续坚持传承和发展的方向,认真整理和回顾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做好总结、反思,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落实再调整、再创造、再提升的工作要求,以现代文化的理念不断完善学校文化建设。

4、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创建活动。由各县市教育局负责推存,地区教育局负责组织评估(哈密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学校”申报评估程序见附件

篇8: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关键词:赣鄱文化,陶瓷文化,品牌

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文化, 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所在, 文化建设要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符合中国现实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实的文化创新相结合, 打造出赣鄱文化的重点品牌, 使江西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必要性

1、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

当今世界, 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重要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的。

2、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是提升赣鄱地区发展软实力的需要

通过对赣鄱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 并注入现代先进的文化要素, 整合凝练出能够继往开来的区域特色文化, 以之教育、激励、服务后人, 将极大地促进赣鄱地区教育事业的兴盛, 进而影响区域内居民的价值观念。

3、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历史悠久而文明未曾中断的国家, 留下的各类文化遗产不计其数, 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而陶瓷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 与各朝代的文化发生碰撞, 积淀下了典型中国式民族的文化特征, 它已经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灵魂,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4、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是创新赣鄱文化的需要

江西人素有极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开宗立派天赋, 首创意识强烈。那些绚丽夺目的陶瓷艺术、青铜艺术、宗教文化、戏曲文化, 则更是赣鄱文化充满创造活力的象征。其中陶瓷文化资源是赣鄱文化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更是赣鄱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正是这种创造精神, 才使赣鄱文化代代相传, 绵延不绝, 也才使赣鄱文化独具特色。

二、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可能性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红色、绿色、陶瓷文化交相辉映。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江西有红色革命、绿色生态和陶瓷文化相映生辉的丰富文化资源,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圈内, 山江湖齐备, 这种优势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利用这些资源, 把赣鄱文化做大、做精、做优、做深、做透、做美, 做出品牌项目, 做出大的影响,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 就能把区域文化资源量的优势转变为文化经济质的强大。而江西的特色文化品牌, 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1、景德镇陶瓷文化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自古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 陶瓷文化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 它敞开胸怀, 兼容并蓄, 受周围赣鄱文化影响深厚, 与周围古代名窑技艺互相交流, 人员相互流动, 在长期的吸收改造中, 便自然而然创造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 同时又使“景德镇陶瓷文化”与赣鄱文化融为一体, 成为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和文化资源, 从北宋时期开始就已集天下能工巧匠之大成。元、明、清多个朝代中国瓷器都以景德镇为中心。几千年的陶瓷文明, 积淀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是景德镇、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陶瓷文化的精髓在于那些代表了城市历史记忆的陶瓷古迹、传统的制瓷技艺和独特的瓷业习俗, 它们当中蕴含着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体现了陶瓷文化的深刻内涵。“新平冶陶, 始于汉世”, 景德镇制瓷已有1700多年历史。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 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 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 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蒋祈的《陶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唐英的《陶冶图说》、佚名的《南窑笔记》和《景德镇陶歌》均对陶瓷及陶瓷文化有所涉猎, 这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今, 瓷器已成江西在全国乃至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 千年传承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

2、赣鄱民俗文化

江西这片红土地似一块难以饱和的文化海绵, 不断地把南方乃至北方的民俗文化因子吸纳进来。成为兼容性强、既古朴又新鲜的风格各异的民俗宝库。其主体特色十分突出。如傩舞傩戏节目200多个, 被学术界誉为傩文化的活化石。同时, 江西省也是古村落聚集地, 比较有代表的有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千年古村流坑等, 传统的节庆礼仪、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婚丧嫁娶、戏曲小调等方面极具地域特色, 集中体现了古村落的民俗文化。

3、江西宗教文化

江西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江西都有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道教与佛教, 遗迹繁多。江西贵溪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教创始人张天师活动居住地, 三清山、阁皂山、武功山都是是道教名山, 西山万寿宫更是仙人许逊所在地。同时, 佛教名山寺庙也很多, 如东林寺, 曹洞宗之洞山、曹山。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为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4、环鄱阳湖饮食文化

以赣鄱文化为底蕴的江西饮食文化, 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极富江西地方特色的一个分支。蓠蒿炒腊肉、鄱阳湖狮子头、三杯狗肉、竹筒粉蒸肠、瓦罐煨汤、婺源蒸菜等等, 都是区域特色菜。而风味小吃主要以南昌炒粉、九江茶饼、清汤泡糕、瑶里碱水耙、景德镇饺子耙、冷粉、石头街麻花等等而闻名。赣鄱饮食内涵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将不断得到发掘和凸现, 以赣鄱饮食为主体的江西餐饮业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

5、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

江西是著名的红土地, 是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重要的革命中心,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位居全国前列。凭借丰厚的红色资源, 江西率先在全国提出“红色旅游”, 首个推出省一级的红色旅游规划, 推出红色旅游线路, 精心打造红色品牌。如今, 红色旅游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燃遍赣鄱大地, 已成为赣鄱文化品牌的一大特色。

6、绿色鄱阳湖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是江西的“母亲湖”, 也是江西的名片和代名词。鄱阳湖在长江流域发挥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作为江西的“眼睛”, 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推出, 更是为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深层、最核心也是最难替代的竞争力。文化的魅力, 如同清澈的鄱阳湖之水, 润物细无声, 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赣鄱文化源远流长, 陶瓷文化独特深厚。保护历史优秀文化, 创造时代先进文化, 是我们光荣而重大的责任。赣鄱文化重点品牌的设计, 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参考文献

[1]傅修延.赣鄱文化与“赣文化”[J].新余高专学报, 2008, 6.[1]傅修延.赣鄱文化与“赣文化”[J].新余高专学报, 2008, 6.

[2]龚国光.江西戏曲文化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2]龚国光.江西戏曲文化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给点掌声作文下一篇:从此我不再轻言放弃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