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2022-09-11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究竟要构建和培育何种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和培育校园文化的载体、抓手又在哪里?江山代有才人出——改革开放的时代为我们送来了邓建军, 送来了“爱岗敬业, 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历经十三年三个台阶的培育, 我院构建起了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1 跟踪毕业生成长, 关注校友邓建军

邓建军, 1988年毕业于我院中专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分配进常州黑牡丹集团成为一名电气技术工人。他以在我院中专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起点, 立足岗位, 不断钻研, 参与了400多个项目的技术改造, 独立完成了140多个项目, 仅其中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带头发明的两项技术填补了牛仔布制造业的国际空白, 成为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五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 被称作“民族工业的脊梁”。邓建军是我国职教毕业生的一面光辉旗帜。早在1993年, 邓建军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经过有意无意的营造和培育, 我院渐渐构建起了一种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我们把邓建军精神概括为八个字:爱岗敬业, 自强不息。邓建军十七年如一日, 立足岗位创大业, 此为“爱岗”;面对大量引进的国际先进生产线, 邓建军刻苦钻研, 所作的大量工作笔记成为大家经常翻阅的“活辞典”, 在复印技术不普及的年代, 为一本近三百页的专业书籍, 三人分工抄写了两个星期……此为“敬业”;邓建军以一中专生起步, 苦学业务, 每晚强制自己看两个小时专业书籍, 以终身学习的理念, 成长为国内赫赫有名的高级技师, 此为“自强不息”。

我们之所以坚持十三年一贯培育这一校园文化, 是因为邓建军及邓建军精神对我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1) 邓建军是我们的校友, 这种学子与母校之间的“血缘”关系使邓建军的形象极具亲和力。

(2) 邓建军成才的起点并不高, 仅仅是在我院中专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对因高考失利而变得自卑气馁的高职生极具鼓舞作用;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为高职生树立了榜样。

(3) 邓建军以高技能而非高学历成才, 这符合我们高职学院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邓建军以其能力、业绩被社会颂扬, 首先是一个高技能人才的典型, 其次才是一种道德形象——他的一句“为生存而学习”让同学感到他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的人, 他以所创造的价值回报社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 这样的形象让同学感到踏实而不是光环耀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4) 邓建军没有“官位”, 至今仍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这更增加了同学的一份亲切感。

(5) 邓建军是活生生的形象, 具有抽象理念所无法具备的感染力。

(6) 邓建军是独特的, 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构建的校园文化自然也是独特的——我院校园文化的特色正由此而来。

2 十三年上了三台阶, 努力培育校园文化

从1993年邓建军被评为“常州市十佳青年”开始至2000年, 我们先后五次邀请邓建军回母校作报告, 在校内明确提出了“学习邓建军, 做德才兼备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口号, 通过文字和图片广泛宣传其事迹, 开展系列活动。有意的宣传, 无意中迈上了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之校园文化的第一个台阶。2002年6月, 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刚组建的党委认为:邓建军是我院办学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典型, 代表着我院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党委要求各支部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思考,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学习邓建军, 立足本职作贡献。此为第二台阶, 属有意识地培育、构建阶段。

我院搬迁至常州大学城以后, 为第三台阶。我们第六次邀请邓建军作报告;在数控培训基地、校内实训室、教学楼入口处等重要位置悬挂胡锦涛接见邓建军的大幅照片;把邓建军精神写入政治课大纲;通过《中国教育报》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出学习邓建军的倡议;树建军班, 植建军林, 塑建军像, 铺建军路, 筑建军桥, 造建军广场;成立邓建军校园文化研究会,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探索。在邓建军研究会成立大会上, 院党委书记发出号召——《全面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我们要认真研究邓建军精神的内涵和邓建军的成长历程、成才规律, 以邓建军‘爱岗敬业, 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构建我们的校园文化, 使邓建军精神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渗透, 向师资队伍建设渗透, 向教学管理渗透, 向教学内容渗透, 向教学过程渗透, 让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进入学生管理制度, 进入教师管理制度, 进入教学管理制度, 真正把我院打造成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这一讲话后来被概括为“五个渗透”、“三个进入”。以此为标志, 我院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雏形基本形成。

3 研究邓建军成才特点, 渗透邓建军精神

经过讨论我们感到, 邓建军成才有如下特点: (1) 起点不高; (2) 爱岗敬业, 立足岗位作贡献; (3) 自强不息, 终身学习; (4) 苦练技能, 以高技能而非高学历成为人才; (5) 开拓创新和市场竞争, 始终关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 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这些特点之中, 核心就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

我们结合邓建军成才特点思考各方面工作, 努力渗透邓建军精神。

3.1 关注邓建军成才起点, 启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邓建军成才的起点仅仅是中专, 但他不自卑、不气馁, 通过对本职工作的钻研获得了为世人包括外国专家所称道的高技能——这说明, 只要自强不息、终身学习, 文凭低照样可以成大器。从2005级开始, 我们在新生中开展以邓建军精神和邓建军事迹为核心的“新起点、新目标”系列入学教育活动。在活动结束的演讲赛中, 有的同学这样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本来一心想成为爱因斯坦、杨振宁那样的科学家, 但高考的失利使我心灰意冷;后来知道常州轻院出了个邓建军, 得知一名小小的中专生也能做得这么棒, 我就想:做不了爱因斯坦、杨振宁, 我就做个邓建军一样的高技能工人吧。想到这里, 我的心情开始晴朗起来了。”此外, 我们还在新生中开展“学习邓建军, 重建自信心”手机短信比赛, 让同学在创作中进行自我教育。我们的口号是:赢在起点。

3.2 崇尚邓建军爱岗敬业精神, 加强师生职业道德教育

我们将邓建军精神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邓建军爱岗敬业精神纳入

(下接249页) (上接247页)

毕业教育工作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号召毕业生转变观念, “既要找饭碗, 也要学本领, 着眼未来求发展”。学生毕业实习总结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不怕学历不高, 就怕本事不大”、“不怕做工人, 就怕没本事”、“邓建军能做工人, 我们为什么不能?邓建军能做知识型工人, 我们为什么不能?邓建军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我们为什么不能?”

3.3 分析邓建军人才类型和成才规律, 推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从人才类型归属上看, 邓建军属于高技能人才, 他是在对高技能的追求中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 他追求的首先是高技能而非高学历。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属性, 我们提出我们首先要把每位同学都培养成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同时, 通过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为同学最终成为邓建军式的高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培养邓建军式的高技能人才, 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我们加大资金投入, 建成了一百多个实训基地和实训室。作为学校最大投资项目的数控实训基地已成为国内一流基地, 吸引了包括胡锦涛在内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此考察参观。

培养邓建军式高技能人才, 双师型队伍是基本保障。我们引进了大量来自于企业一线的高级工程师, 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 教师中双师型比例已达80%。我们组织为期四个月的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鼓励青年教师乐学知识, 苦练技能。在2005年江苏省模具选拔赛中我院教师获塑料模组冠军;组织参加省工科院校第三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 获教师实习教学省内高职院唯一的一等奖和省内高职院唯一的二等奖。为增强技能训练氛围, 我们承办了两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常州、江苏选拔赛, 在第一届比赛中, 一位教师获全国第七名, 一位教师获江苏省选拔赛加工中心职工组第二名。学院还让刚从本校毕业留校工作六年就获得高级技师证书、荣获2004年全国数控大赛教工组第七名的老师破格享受副教授津贴, 以此倡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技能。

培养邓建军式高技能人才, 教学模式改革是关键。我们摈弃学科型的理论教学、理论考试体系, 注重技能训练, 积极推进实训教学。学校专门组织了实训课教学比赛和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示范课比赛, 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

我们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将第二课堂打造成技能训练的补充平台。2004年开始, 院团委和各系部团委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开始注重专业技能训练, 开展了以“建军杯”冠名的各专业技能比赛。

4 校园文化育人才, 优秀学子展风采

在邓建军及其事迹的影响下, 在有十多年积淀的特色校园文化的浸润下, 爱岗敬业精神已深入人心, 自强不息、苦练技能已蔚然成风——当代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中国技工邓建军》一书的作者沈国凡先生称之为“邓建军现象”。我们很多同学在实习期间就获得“服务之星”、“微笑小姐”、“部门最佳员工”等称号。两年制数控专业毕业生被一抢而空。邓建军所在单位还对毕业于我校的几位校友进行梯队式培养, 力争培养出第二、第三个邓建军。一位企业家来校参观时感慨地说:“因为邓建军, 我认识了常州轻院;来到常州轻院, 我才知道你们还有那么多‘邓建军’”。

好雨润物, 时而有声, 时而无声;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利在当前, 功在未来。

摘要:鉴于校友邓建军以及邓建军精神对学校的特殊意义, 十三年来,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多次邀请邓建军回母校作报告, 在学校所有重要位置悬挂胡锦涛接见邓建军的大幅照片, 把邓建军精神写入政治课大纲, 成立邓建军校园文化研究会, 开展规模很大、规格很高的邓建军精神专题研讨, 树建军班, 植建军林, 塑建军像, 铺建军路, 筑建军桥, 造建军广场, 使邓建军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多角度向学校工作的各层面渗透, 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 初步构建起了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邓建军精神,校园文化,人才类型,成才规律,邓建军现象

上一篇:益消复瘫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下一篇:初级产品价格与劳动力市场对中国通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