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了吗励志日记

2024-04-18

你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了吗励志日记(精选4篇)

篇1:你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了吗励志日记

你十年寒窗,又做企业N年了,你不喜空谈,你崇尚实干,你想要去全球市场上并购整合。除了对你表示敬仰,我要问:你找到撬动企业的支点了吗?你找到撬动你所处行业的支点了吗?你找到撬动这个地球的支点了吗?如果你感到我这个问题唐突,感觉到一时无处着手,那么你就别去想它,就闭上眼睛,沉静一会儿。

我们设想,把我的问题提给斯蒂夫·乔布斯,他又会怎么回答呢?乔布斯的不同凡响,你一定与我一样心仪:把一个消费类电子公司做成全球市值最高;一个人颠覆了通讯业、音乐业、影视业、个人电脑业、物流业、软件业等等所有他曾经涉足的行业。并且,还不只如此。他走了,却能够唤醒美国人、中国人、欧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等的生命感和价值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中电电气集团的董事长陆廷秀,眼中含着泪水,一字一句地说:“如果我能像乔布斯一样,不松口,保持对产品极致的追求,那么我的公司将不是今天130亿元,而至少是500亿元了!”陆廷秀感叹,他对极致的追求放松1分,他的团队就可能放松2分、3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的极致呀决定成败!

如果我把问题直接提给乔布斯:“你撬动地球的支点是什么?”乔布斯的回答也会让你诧异。他的妹妹描写,乔布斯临死时,眼睛先看向她,再看向他的儿子,再看向夫人,最后眼光看向右前方,一抹神采飘过,充满了向往,最后闭上了眼睛。乔布斯听到我的问题后,或许会眼睛看向右前方,一抹神采呈现,一副向往的样子。他会说及少年往事。

他17岁皈依佛门,18岁上学,19岁辍学。在那个躁动的年龄,他开始感觉到了深切的厌倦。他厌倦了美国社会极端物质化的追求,厌倦了成功学的熏陶:你必须在一个早上致富,你必须在一个早上成功,否则你只能耻辱地活着,你就是有罪的。他厌倦了这些。他要去印度寻访神性的大师,他要去追求神性的永恒。

在印度呆了半年,他开始跟掉进冰窟里一样,彻骨寒。他看到众多的印度神性大师,在那里享受着民众的供养,却对民众的福祉没有丝毫在意。从古至今,这样的大师多了去了。显然,乔布斯不想复制他们的人生。还在17岁时,乔布斯就在思考“如果今天是我活着的最后一天,我该做什么?”

一天,他在印度乡村百无聊赖地坐着。突然,电灯强烈地吸引了他。一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了跌落的苹果,电灯让乔布斯有了顿悟:爱迪生没有说他有多少神性、主义、大爱,可是电灯这个奇妙的发明,却把他的主义、大爱和哲学,整体呈现出来。生命的价值仅仅在于“创造伟大的发明,而不是赚钱”!像爱迪生一样去创造“妙有”!

“妙有”,极致的“妙有”,一下让乔布斯兴奋起来。他苦苦寻觅的东西,终于在他落寞的时候呈现出来!这是乔布斯的初心。这也是他的哲学支点,生命的支点。凭借这个支点,他撬动了地球。

篇2:你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了吗励志日记

那么, 怎样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的建议是:在语言文字里找到能让学生撬动“地球”的支点。请看下面的课例。

一个“平淡无奇”的标点

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写张衡数星星时, 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比较朗读的方法感受逗号与顿号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逗号中能体会到什么。

一颗, 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学生在比较朗读后, 体会出了“逗号”的多重内涵。有的说“能看出张衡数得很认真, 很仔细”;有的说“星星一闪一闪的, 不好数, 所以他数得很慢”;有的说“张衡一边数, 一边在欣赏星星”……一个逗号平淡无奇, 但是当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支点”时, 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和想象的翅膀, “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通过这个“支点”得以体现。

一个“貌不惊人”的字词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写道:“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在这句话中, 作者写的是“和海鸥”, 而不是“对海鸥”。细细品味, “和”与“对”其内涵是不一样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比较其不同。通过比较, 学生领悟到“和海鸥”是双方的, “对海鸥”则是单方的。然后, 教师借题发挥, 提出:课文的哪一部分是写“老人对海鸥像亲人一样”?哪一部分是写“海鸥对老人也像亲人一样”?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叙述顺序, 同时也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的用心。

一个“司空见惯”的句子

《赵州桥》一课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如果教学中抓住它作为一个思维的支点, 也能撬动“地球”。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过渡句, 然后让学生借助过渡句的特点概括段意, 进而划分课文的段落。还可以借助过渡句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充分认识到过渡句的特点和作用后, 再遇到过渡句的时候, 就会自觉地运用过渡句去划分段落, 概括段意, 把握主要内容等。这种知识、能力的迁移, 不正是“支点”潜在的作用和我们追求的“自能读书”的境界吗?

一个“颇具匠心”的段落

《翠鸟》一课写翠鸟捉鱼的段落: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 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 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一段落的思考“支点”在哪里?有的教师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词语“蹬、飞、叼、贴”, 然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理解到“可以看出翠鸟捉鱼的动作很快”。这样的教学, 学生只需动眼不需动脑, 没有多少思维的价值。

就这段话来看, 思考的支点有两个:一是开始为什么写小鱼的机灵?二是最后为什么写“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这是作者特别用心之处, 也是学生意识不到的地方。教学中, 学生通过这两个“支点”的点拨, 可打开思路, 领悟到写小鱼的机灵, 其目的是在对比中突出翠鸟捉鱼动作的快, 写“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是通过景物描写 (侧面描写) 进一步衬托出翠鸟捉鱼动作的快。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段话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翠鸟捉鱼动作的快:一是通过写小鱼的机灵;二是直接写翠鸟的动作;三是借助景物描写。这样写, 既具体地描述了翠鸟捉鱼动作之快, 又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其的惊叹和赞赏之情。至此, 思维的“支点”让学生豁然开朗。

一个“引发想象”的空白

文章的字里行间留有许多空白, 等待着读者借助于想象去“填充”。这些需要想象和填充的“空白”, 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个支点。

如, 《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写道:“一阵沉默之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 然后又举起来。”

在这“举寅放寅举”的三个动作中, 就留有三个需要填充的空白和想象的支点。教学时, 教师提出:当阮恒第一次举起小手时是怎样想的?他忽然又放下去是怎样想的?当他再次举起小手时又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阮恒的动作揣摩、想象他的内心活动。这样, 学生便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阮恒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舍己为人的纯真、高尚的品质。

一个“与众不同”的写法

不少课文会有其独到之处, 有的表现在内容上, 有的表现在情感上, 有的表现在写法上。对教学而言, 这一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就是教学的重点、关键, 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支点。

如, 《卖木雕的少年》其与众不同的写法是:当“我”因为象墩太重, 放弃购买之后, 一个个“没有想到的情景”发生了。教学时, 教师以“没有想到非洲少年能看出我是中国人”为例, 让学生认真默读, 看看还有哪些让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结果让教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能文本细读, 思维火花竞相绽放。分别找到了“没有想到非洲少年会说中国话;没有想到非洲少年能找到我住的宾馆;没有想到非洲少年专门到我住的宾馆等候;没有想到非洲少年专门来送小象墩;没有想到小象墩与白天见的一模一样;没有想到卖象墩的非洲少年不要钱”等10多处。这样的“支点”既为进一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中非友谊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使学生领会到作者是通过写一个个“没有想到”来表达情意的写作特点。

再如, 《少年闰土》一课, 作者两次写“看瓜刺猹”, 一次是作者的想象, 一次是闰土的讲述。作者为什么两次描写“看瓜刺猹”呢?这也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教学时, 教师提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了思考、解答:一是凸显了闰土见识多、勇敢机灵等特点;二是说明了闰土的特点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三是与作者封闭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是表达了作者对闰土丰富、自由的生活经历的羡慕和向往等。

篇3:伊朗核谈判:撬动地球的支点

尽管很多人都在期待伊朗核谈判最终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对此持怀疑、甚至批评态度的人也不少。3月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绕过白宫到美国国会演讲,着重渲染伊朗核威胁,并对正在进行的伊朗核问题谈判“批评指摘”,引起奥巴马政府的强烈抗议,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和50多名民主党议员缺席演讲。美以关系也被媒体认为“陷入几十年来的最低点”。伊朗核谈判不仅冲击着美以特殊关系,更成为美国国内党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显然,伊朗核问题早已超越了国别或地区界限,牵动着全球的神经。

“地缘支轴”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是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在国际政治中,一个支点国家或支点问题,也可以撬动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国际关系。伊朗就是这样一个支点国家,伊朗核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支点问题。

对于伊朗的支点地位,地缘政治学家早有阐述。20世纪初,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提出“心脏地带”说,认为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格局的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这一心脏地带的南部,就包括伊朗高原。后来,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又提出“边缘地带”说,认为“心脏地带”固然重要,但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更为重要;控制了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才能更好地掌控欧亚大陆和全球。伊朗恰恰处于亚欧大陆西部的沿海地带。因此,伊朗既位于“心脏”又处于“边缘”,在欧亚大棋局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除此之外,伊朗拥有世界第一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和第三的石油探明储量,目前在受制裁的情况下仍是世界前十大产油国。更重要的是,伊朗连接着里海和波斯湾两大能源富集区,且伊朗作为波斯湾地区的大国,对波斯湾石油外运具有一定的支配能力。正是考虑到伊朗在地缘和能源上的关键位置,美国当代地缘政治学家罗伯特·卡普兰称伊朗为“地缘支轴”。

牵动大国关系

伊朗核问题的源头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与伊朗的敌对。尽管美伊关系是核心矛盾,但由于伊朗独特的地缘和能源地位,其他大国也逐渐卷入纷争或参与解决纷争。伊朗核谈判除当事国伊朗外,还有六个国家参与,可分为中、俄、美、欧四大阵营。中、俄立场相对中立,美、欧则对伊强硬,尤以美国为甚。伊朗核谈判的进展或挫折,都多少会触动这几大关系。

美国与俄罗斯一直存在着地缘和战略竞争。乌克兰问题就是典型。理论上说,伊朗也是美俄争夺战略空间的一块重地。俄罗斯的根本目标是保持伊朗对俄罗斯的亲近,防止伊朗急剧地、彻底地倒向美国。因此,俄罗斯很注意累积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筹码。比如1995年俄罗斯接手修建无人问津的伊朗布什尔核电站,拿到了伊朗核问题上的一张大牌。无论是伊朗和平利用核能发电,还是美国防止伊朗核研发“民用转军用”,都绕不开俄罗斯。不过,与乌克兰问题不同,伊朗并非美俄地缘博弈的首要地区。多年来,美俄在伊朗核问题上保持着大体上的合作。这不仅是因为美俄在防止伊朗拥核上观点基本一致,更是因为俄罗斯并不打算跟美国全面冷战,还想留着“伊朗牌”与美国讨价还价。因此,伊朗核谈判的停滞对俄罗斯未必不利。俄罗斯可以接受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但绝不希望看到伊朗重新成为美国的盟友。

俄罗斯与欧洲之间也存在着地缘竞争,但在伊朗问题上的对抗非常有限。欧洲不像美国那样在中东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更多的是从经贸尤其是能源的角度重视与伊朗的关系。在2004年左右,欧盟还是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大对象,占伊朗出口的30%左右;直至美国2011~2012年对伊朗制裁加码前,欧盟仍然占到伊朗石油出口的18%左右。能源业界还提议修建伊朗—欧洲天然气管道,将伊朗南帕斯天然气田的天然气输往土耳其,再运往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2013年鲁哈尼政府上台后,石油部长赞加内曾多次表达向欧洲供气的意向。目前,俄罗斯是欧洲第一大天然气进口来源,占到其总进口的30%左右。欧洲持续追求天然气进口来源多样化,以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而伊朗正是其多样化战略中的重要选项。因此,一旦伊朗核谈判取得实质突破,美欧对伊朗制裁大幅缓解,欧—伊天然气管道很可能提上议事日程。欧伊之间将借助天然气纽带形成能源战略伙伴,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能源和地缘优势难免遭到削弱。

美欧是传统盟友,在伊朗核问题上属于同一阵营,但利益却未尽一致。长期以来,美国对伊朗是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和军事威慑三管齐下。欧洲虽然反对伊朗拥核,但反对对伊朗动用军事手段,在政治上和伊朗保持联系,欧洲主要国家都和伊朗建有正式外交关系。在经济上,欧洲也不愿放弃伊朗市场,曾强烈抵制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虽然2010年前后欧洲最终在美国压力下撤出了对伊朗的大部分投资、2012年基本停止进口伊朗石油,但欧洲商界一直渴望重返伊朗。目前,伊朗的石油出口份额基本上被亚洲买家垄断,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投资领域也多被亚洲国家填补。正因如此,欧洲对美国其实相当不满。目前,伊朗核谈判一直透露出成功的希望,但主导方是美国和伊朗,欧洲担心美伊私下达成协议,而自己沦为“陪客”。自2014年以来,不断有欧洲官员和商人抱怨美国和伊朗频繁接触,却不允许欧洲企业重返伊朗。可见,欧洲虽然希望伊朗核谈判出成果,但并不乐见一个完全由美国操控的结局。

nlc202309011520

中国与欧洲、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中欧都重视与伊朗的经贸联系,因此对美国的单边制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中俄在维护伊朗安全、独立上是一致的,因此在确保核谈不脱轨上相互配合。核谈的成败不会对中俄、中欧的战略合作产生明显干扰。相比之下,中美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关系要复杂一些。中、美、伊是典型的三角关系。中国处理伊朗核问题须同时考虑中美关系和中伊关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对华实施制裁,中国为拓展外交空间,帮助伊朗修建核研发设施。9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转圜,中美关系是大局,中国很快停止了对伊朗核研发的实质帮助。中美关系虽然在体量和重要性上超过中伊关系,但伊朗因其地缘和外交特性对中国具有独特的意义。在中东地区乃至全球范围,伊朗是为数不多的“不听美国话”的国家之一。在遍布美国盟友的中东地区,一个具备一定人口基数与综合国力的伊朗,对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中国学者还认为,中国有亚太和西域两大边疆,目前亚太边疆受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压力较大,因此宜在西域边疆包括中东地区有所作为,缓解东南方向的压力。因此,中国一直反对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近年来顶住压力保持了进口伊朗石油的规模(2000万吨以上),占到伊朗石油出口的50%,给予伊朗关键支撑。对于伊朗核谈判,中国乐见其成,因为核问题的解决将减少中伊政治、经贸合作的外部限制。同时,与俄罗斯一样,中国也希望“后核谈时代”的伊朗保持其独立性。部分中国学者始终对伊朗核问题的变数有焦虑感,说到底就是担心核谈达成全面协议后,伊朗在国内政策、地区政策上也倒向美国。

松动美国的中东盟友体系

在中、俄、美、欧等大国面前,伊朗还只是一个中等国家。伊朗核问题对大国关系的撬动是微妙的。但在中东地区,伊朗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核谈成败对地区国家的影响非常显著。事实上,在伊朗核谈尚未成功的情况下,美国的中东盟友体系已经开始松动。

美国的中东盟友大致包括两类国家。第一类是以色列。美以是铁杆盟友,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护以色列的安全,以色列除了美国也没有其他大国可以真正信赖。过去,以色列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优质资源”,近年来却越来越像是“包袱”。这在伊朗核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美以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差距明显,以色列从心底里不信任伊朗伊斯兰政权,认为伊朗铁定要拥核,主张要么采取军事手段摧毁伊朗核设施,要么在核谈中不允许伊朗保留任何铀浓缩能力。而美国认为伊朗尚未下决心拥核,主张外交手段优先,希望通过核谈达成既让伊朗拥有有限核研发能力、又断绝任何拥有核武可能的方案。可以说,以色列的红线远远高于美国的红线,目前的核谈不论能否让美、伊满意,绝对是无法令以色列满意的。正是因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才四处奔走,渲染伊朗威胁,其目的就是搅黄核谈。从长远视角看,核谈成功必然带来美伊关系的持续缓和,这种缓和最终会威胁到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战略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以色列对美国的信赖也将相应下滑。

美国在中东的第二类盟友是海湾国家。美国和海湾国家并非天然盟友,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石油换安全”关系。简而言之,海湾国家保持石油产量稳定,一方面保证美国进口石油的需求,同时也维护国际油市和国际油价的稳定,巩固美元作为主流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国则以强大海军在波斯湾常态巡航,保护海湾国家石油运输安全;同时在中东地区打击恐怖主义,在海湾国家驻军,遏制伊朗拥核,也就是保护海湾国家政权安全。

然而,伊朗核谈判对“石油换安全”纽带造成了潜在冲击。按目前态势,核谈已经承认伊朗可以拥有少量的自主铀浓缩权利。这就意味着,伊朗具备了相应的核威慑力,这对于海湾国家的脆弱国防构成了严峻挑战。在美国看来,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有利于中东的安全;但在海湾国家看来,美国是在削减对它们的安全承诺。虽然美国并未削减在中东的驻军数量或军售规模,但在海湾国家的理解中,美国已在“撤出中东”,伊朗核谈判的成功将是撤退的号角。2013年10月,就在美伊就核问题重启接触之时,沙特突然宣布拒绝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显然是宣泄对美国中东政策尤其是伊朗政策的不满。今年3月,当伊朗核谈判再度抵近协议关口时,沙特前情报主管图尔基亲王称,沙特要求获得与伊朗同等的核能力。而外界一直传言,如有必要,沙特将从巴基斯坦获得核武器。甚至有人认为,沙特积极介入也门局势、对抗胡塞武装,其实是做给美国看的,因为同属什叶派的胡塞武装与伊朗关系非同寻常。不管如何,沙特毕竟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美国不会弃之不保。那些国力远不如沙特的海湾小国们对“石油换安全”纽带的弱化就更加担心了,不得不平衡自己在美国、沙特和伊朗之间的位置。近期,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国都在加强与伊朗的政治互动,对冲“后核谈时代”海湾地区的安全变数。

无论如何,在核谈有序进行的背景下,美国中东盟友体系的核心目标(打压伊朗)松动了,随之导致整个盟友体系的松动。这种松动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时紧时松。其结果就是,原来是美国朋友的以色列、沙特等国,有些不像朋友了;原来是美国敌人的伊朗,也不那么像敌人了。

正是因为关乎诸多层面的国际关系,伊朗核谈判才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平台。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示要“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伊朗核谈判正是一个运筹大国关系的试验场。在这个试验场上,每个大国都试图撬动点什么,但也都小心翼翼。美国试图在核谈上取得突破,实现中东战略的“脱困”;俄罗斯帮助伊朗修建核电站,拱卫俄罗斯南翼的战略空间;欧洲长期扮演伊朗核谈判主持人的角色,时刻准备着“重返伊朗”。中国怎样运用好这一平台,如何借伊朗核问题撬动一些外交关系、积累一些外交资源,仍然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助理研究员)

篇4:奈琦尔:以一个支点撬动地球

自称为“技术干部”的姜明在2006年创办了奈琦尔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纺织之乡山东淄博,这本不足为奇。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就曾有过在业内合伙创业的经历。但新鲜的是,他这回折腾的纺织原材料,不是棉,而是玉米。

没错,这就是姜明的支点,依靠一项新技术,找到一个新市场。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他还同时将制造、销售等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整合起来,甚至核心团队的组建用的也是整合“秘方”,借力、双赢,始终保持轻资产,愣在一个生产型行业中创造出一个生产服务型企业。

“奈琦尔是我们中的黑马,是另类。”深谙纺织行业路径的淄博市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赵鹏对《中外管理》评价说。

找到自己有优势的空档

在奈琦尔起步的2006年,纯棉在国内正是主流和时尚。但事实上六七年前,国外的非棉化运动已经开始,大家逐渐减少穿棉花制品,而向植物方向走,竹纤维、玉米纤维成为棉花的很好替代品。两吨玉米就可以出一吨玉米纤维,与棉花相比,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还能减少棉花种植占用的耕地,而且降解速度极快,更为环保。

姜明盯上了这个当时国内的空白。以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近20年的经验,他盘算:按照流行趋势的演变规律,一般是欧美先开始,一两年后到日本,再一两年就该到中国了。此时进入,是个不错的时机。

中国的纺织业特点给了这个刚萌芽的小企业机会。

“我们做的是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了的。”姜明对《中外管理》坦陈。曾经,中国的大型纺织企业是大而全的,从纤维到织布,再到成衣,贯彻头尾。但后来随着专业化的盛行,大家开始各自专注其一,或者就只做纺纱,或者把织布做到极致。这使得新品开发面临链条分割的阻力。

“一个新品开发要涉及染整、制造、纺纱、新材料,至少四个环节,很难把这些一块块的集中起来,在研发过程中形成研发链,成为一个平台。”姜明解释说。显然,这是一般小企业做不了的,而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则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运转模式和成熟的产品,不愿意冒险。

奈琦尔是个小企业,为差异化生存愿意一搏。至于集中各个环节这一难点,则恰恰是姜明的优势所在。

姜明毕业于山东纺织工学院,正经的科班出身,多年的纺织行业从业经历,使他涉猎了行业内几乎所有的环节。更何况,他在行业内有大量校友和老师,这些人成为他宝贵的外援。“就像‘开心辞典’,答题主体靠自己,但遇到困难情况可以申请场外支援。”姜明打趣说。

所以,奈琦尔从新纤维的产业化研究开始起步。他们最初选取的,是将玉米纤维和竹纤维配比结合制纱织布。每试一个配比参数不行,一批布就要全部费掉。生生折腾了三个月,砸进去大约40万才搞出名堂。

“所以说,中国并不缺乏新纤维,缺的是新纤维的产业化,从纤维到面料,很多人以为就是纺纱、织布就行了,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一根纤维出来后适合做什么东西,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面料以及定位,里边有很多文章可做,也有很多专利技术、鉴定,包括知识产权,甚至标准。”姜明说,“我们现在实际在学耐克、阿迪达斯,从面料到成品,都申请很多专利,这里边是有技术含量的。”

正是抱定新纤维产业化这块没人爱趟的领域,新生的奈琦尔为自己找到了容身之地。

整合就是竞争力

就在前不久,姜明还和纺织业内著名院校东华大学的两位教授一起,在上海成立了艾克菲力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奈琦尔的设计中心,未来还将延续到营销、研发等合作。在北京,他也正在筹划以类似的方式成立一个公司,主攻特体定制,以及作为另一业务的桥头堡。

他从没忘记把更多的人和自己捆绑在一起。

“整合是我们的主体。”姜明颇有些自豪地说,“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奈琦尔的生产制造环节,无论是布匹还是成衣,一直是由姜明的校友企业代工生产。他不光找代工,还分段代工,为的是选取每个环节上最优秀的那个企业,同时保护知识产权。这保证了奈琦尔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发设计和渠道销售,紧紧抓住微笑曲线的两头。

而在研发环节上,姜明整合的是高等院校。他和青岛大学成立了研发中心,请出863国家项目学科带头人夏延致教授出山,作为主任。事实上,他还曾经整合到了美国。他曾和著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嘉吉的子公司Natureworks公司进行过封闭式合作,后者出纤维,由奈琦尔来研发,Natureworks鉴定面料后,在全球七个分公司推广。之后,他的客户到奈琦尔下单,奈琦尔再去购买Natureworks的纤维。此次合作还给姜明带来了意外惊喜——奈琦尔觊觎高尔夫行头市场已经三年,因为这个群体够高端,奈琦尔的产品透气、吸汗等特点也很适合他们,但一直不得而入。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个在高尔夫行业渠道不错的美国外商来访,问姜明:你有什么理由让我定你的货卖?这个非正式的谈判以三分钟圆满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和Natureworks公司合作带来的信誉。

“你有一个优势,我有一个优势,大家各自在封闭空间里,只是一个优势。现在把各自的优势合在一起,你就有两个优势,我也是。”姜明说。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他认为,在中国做内销,就是人脉的销售。把人整合在一起,大家都为这一件事情而努力,事情就成了。

现在,奈琦尔既卖面料又卖成衣,面料卖给大品牌,恒源祥有2000多家专卖店,水星家纺有3000家专卖店,“这不就形成渠道了吗?”姜明说。在销售上,他打的同样是整合牌。其实多数纺织业的大品牌并没有面料研发机构,其链条是从买布开始的,这为奈琦尔制造了另一个生存空间。

就连核心团队的打造,姜明用的依然是整合法。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找不到“顶打的人”对他形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慢慢的,他摸索发现:复制整合方法同样有效。如今,他的核心团队已经有六个人,包括高级律师、注册会计师、离退休政府官员等。姜明在选择上的要求是,每个人都要在自己专业内有20年的经验。这些人并不需要每天来奈琦尔上班,也不领薪水,他们像是个智囊团,但又更进一步,未来可直接以现金入股。

“他们不是单纯的务虚,每个主意都深思熟虑,而且都具备可操作性,能弥补我的短板。这个专家团队起来之后,能解决我项目运做的几乎所有问题。”姜明说。

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姜明正在以整合之力撬动地球。

“奈琦尔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几个条件:纺织是完全市场化的而且制造产能严重过剩,另外这个公司的机制非常市场化。基于这些,他的创新可以很快实现。而且,他的创新联盟弥补了他硬件的不足,老板是个有专业背景的在研发方面非常内行的专业服务者。”赵鹏总结说,“他的模式,有美斯特邦威等国外品牌的影子,但又是属于自己的,产业化的过程中其实有大量创新的工作要做,我们做原创做不了,但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耦合进来。”

产品创新必须和资本结合

现在,奈琦尔的中试基地已经在建设中,有了它,将来可以把所有工艺打通。姜明下一步的打算是,做中国的纺织新材料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专业公司。他还在忙活着研发海藻纤维,定位为产业用功能性纺织品,进攻军用阻燃性作战服市场。

但是,尽管已经整合了不少方面的力量,奈琦尔的短板依旧显而易见。作为一个实力并不雄厚的公司,资金成为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姜明明白:奈琦尔所要做的一切,渠道、品牌都需要资本。“如果产品创新不和资本结合,永远起不来,怎么和资本市场整合,是我们现在最难的。”他说。

他已经和10家风险投资都谈过,得出的结论是:风险投资永远是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目前,他们还在慢慢摸索,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银行支持,同时,努力做外贸。

因为资本的限制以及市场需要培育等原因,奈琦尔想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有力的渠道,把信息和产品送达到目标定位的消费者手里,也并不容易。而对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他们而言,占领市场的速度是否足够,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姜明现在甚至希望能有竞争对手参与进来。他不怕仿造,他要的是大家一起,将这个行业顶起来。

上一篇:同音近音词下一篇:集宁战役失利原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