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2024-04-25

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精选6篇)

篇1: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经常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进行银政、银企合作。

农村金融机构跟政府合作,可以政府的信用或资金作担保,缓解“三农”融资难并为贷款加上安全锁。在以往的实践中,有过地方政府为“三农”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基金,或组织成立担保公司为“三农”客户提供担保的案例,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项目中,银政合作的效力和效益更大。

而农村金融机构跟企业特别是有能力形成或带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合作,一则可以由这些企业以雄厚的实力为其产业链上的客户提供担保,二则可以借助这些企业产业链上一线人员本地化、熟悉当地状况的优势,由这些人员协助金融机构做好贷前调查关和贷后管理,从源头上减少贷款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龙头企业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或在产业链上占主导地位,拥有产品采购、销售的渠道,在一些地区,一些企业的采购、销售网点比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还要多,分布还要广,金融机构如果与这些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增设了网点,拓宽了服务渠道,延伸了服务触角。农行内蒙古通辽分行与永业集团合作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正如农行奈曼旗支行行长所说的那样,通过依托永业科技服务站为当地农户提供担保,农户贷款由“点对点”变为了“点对线、点对链”。

当前业内对产业链金融讨论的比较多,金融机构应找准产业链金融的突破点。与龙头企业合作,对接和整合产业链上各主体的金融需求,使金融服务渗透至整个产业链,打造“金融链”,与产业链各主体共生共荣,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关注银政合作,银政合作与银企合作有时相互关联和交叉,其中的金融机遇与风险控制,值得金融机构认真研究。在采访中,农行通辽分行行长王建军就表示,该行将与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共同探索银政、银企合作的新模式,全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2: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中共**镇木兰集村支部委员会

近两年来,木兰集村党支部以“党建致富链”活动为牵动,把产业调整的着力点放在滑子蘑产业上,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人均收入达4680元,是2000年的1.5倍,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达5100元以上,为2000年6倍。村党支部连续4年荣获**市先进党支部、**市农村工作先进村。

一、建立责任机制,结成致富链条

按照上级党组织统一要求,村党支部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党建致富链”活动,有帮建能力的10名党员分别采取党员带动大户,党员、大户扶持农户的方式,切实落实包扶责任制,因人而异地选择产业,结成10条“致富链”。其中,结成滑子蘑产业共富“致富链”5条,党员带头生产,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帮助提供销路;结成种植业共富“致富链”3条,党员帮助提供优良品种信息,发展垦艰大豆、丰单2号玉米等高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益;结成养殖业共富“致富链”2条,党员带头发展绒山羊、貂、貉等高收入养殖品种。

二、突出党员作用,推动产业发展

木兰集村的党员整体素质较高,不但负责自身“致富链”工作,而且负责其它村民产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义务服务。党员致富带头人高勇,今年生产滑子蘑4万盘,并带动农户康世林发展滑子蘑3万盘,扶持贫困户赵永军发展滑子蘑2万盘,使赵永军当年脱贫致富。此外,高勇还义务为于国臣、刘江、杨军、赵海生等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党员科技明白人王景发自家生产滑子蘑3万盘,帮助“链”群众上协调贷款,带动石井文生产滑子蘑2万盘,扶持贫困户程桂兰生产滑子蘑1.5万盘,并义务为其它村民提供上门服务,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还经常与自己帮扶对象交流致富经验,探讨致富项目,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党员流通经纪人康元平,自家生产滑子蘑3万盘,带动农户张德川生产3万盘,扶持贫困户王显成生产2万盘,还义务为全村滑子蘑生产户提供销路,使全村的滑子蘑都卖上了好价钱,提高了生产效益。

三、发挥支部作用,建设产业强村

篇3:供应链金融:打造银企“共赢链”

在此背景下, 供应链金融成为国内银行与企业发力角逐的新兴产业市场, 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生长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对此, 业界是这么总结的——供应链金融是企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 能有效实现企业和银行的互利共赢。

然而, 银行与企业的互利共赢首先必须建立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 如何将银行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落到实处, 是供应链金融发展成熟的根本之道。

一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产业供应链形成, 企业内部产供销的一条龙模式已逐渐转化为企业与企业间的产供销专业化分工。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庞大的产业供应链需要资金的有效运转与管理, 需要搭建一个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 因此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需求日益迫切。这也意味着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理念,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另一方面, 在供应链金融中, 银行要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包括融资、避险、支付结算在内的全面服务方案, 除了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企业, 还要合理运用银行与核心企业的信用, 将其融入到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 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帮助核心企业完成有效管理。此外, 银行还要与供应链中的成员包括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开展合作, 实现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特别是电商, 其信息流渐趋完善, 而资金流和物流则仍须高度融合。因此, 企业间电子商务资金高效运转的职责就落在了银行身上。

篇4:金融资本撬动温江花木产业

为加快本地花木产业高端化发展,继续保持并提升其花木产业西部领先、全国高地的地位,温江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

2013年发布的《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显示,温江鼓励和扶持花木品牌创建及提升,鼓励和扶持花木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和扶持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扶持完善花木市场系统,鼓励和支持企业融资等。2011年成立的成都花木交易所更是将金融资本引入花木产业,让资本的力量助推温江花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惟一的花木类商品交易所

“我们花木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分为现货挂牌交易和现货竞价交易两种。这是针对不同的苗木企业来参与的。”成都花木交易所副总经理许阳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挂牌交易是交易商通过交易所挂牌报价系统,预先公布购销花木名称、产地、规格、价格、数量、交货地点、交提货方式等信息要素,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挂牌”发布购销信息,摘牌方交易商在挂牌信息中选择所要购销商品,成交后即视为买卖双方定立现货购销合同的一种现货交易方式。竞价交易模式是指交易商通过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公布要买入或卖出商品的品种、质量、数量、溢短范围、交收方式、交收时间、底价(或无底价)等信息,符合资格的交易商通过交易所竞价交易系统应价,按“竞卖商品价低成交,竞买商品价高成交”的原则,双方按合同约定办理实物交收。

公开资料显示,成都花木交易所成立于2011年,是经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花木交易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交易所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资产6.5亿元,银行供应链融资授信38亿元。

现在,温江园林企业已达到400余家,其中具备园林绿化施工资质的企业50家,全区花木种植户近3.5万户,此外,全区有3000多花木经纪人。而成都花木交易所的成立,为这些花木企业,特别是花木经纪人找到了市场的方向和融资的平台。

据介绍,成都花木交易所交易品种基本涵盖市场上具有流通性的所有花木品种。对于想要加入成都花木交易所参与交易买卖的广大花木从业者来说,参与的步骤比较简单。“无论企业、花农和专业合作社,只要是具有花木行业从业背景的主体都可以参与交易所的交易。参与的步骤就如同股票开户手续一样,我们有入市协议,交易参与者填写之后,到银行做交易账户和资金账户的三方存管业务,办理银行卡的绑定,开户成功以后就可以参与交易了。”许阳介绍道。

作为全国惟一花木交易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成都花木交易所被认为具有诸多交易优势——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公开竞价,商品价格形成过程公正、公平,而贸易电子化可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并增加贸易机会,此外,交易所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息反映准确,可以有效指导从业人员的生产、贸易、消费等经营活动决策。

“从品种数量来说,现在基本市面上具有流通性的花木品种,我们的交易所都已经覆盖到位,甚至个别没被涵盖的产品品种,如果货量较大又有需求,交易所可以单独为其申请开通这一品种。”许阳表示,成都花木交易所本身就是以服务苗木企业和行业为目的的交易所,交易所从2014年1月正式营业至今已经一年时间,目前已经收纳了超过两千三百户参与者,实现现货交易额近五千万元。

全国花木行业首家全功能电子商务平台

与成都花木交易所相同,温江花木电子商务中心同样是温江大力推动花木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创新成果。温江花木电子商务中心是由政府扶持,企业市场化经营,花卉园林局指导的一家综合性花木网络服务专业机构,它是全国花木行业首家全功能电子商务平台,是花木产业第三方服务平台,为花木经营者提供线下线上交易服务,提供花木生产资料购买,花卉苗木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花木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我们针对生产和交易环节,面向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客户既有园林方面的公司,也有合作社、个体户、个人苗圃以及农民个人,他们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而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电子商务中心围绕花卉苗木、信息、电子商务服务,为广大花木从业者做信息展示、品牌宣传、供应求购信息的对接,价格咨询,并促进交易。”温江花木电子商务中心CEO刘庆荣向记者表示,由于当前花卉苗木还是以非标产品为主,因此该电子商务中心的促进交易服务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完成,还不能够完全走到线上。

从经营成果来看,温江花木电子商务中心当前以O2O方式促成的交易总量基本占到温江本地交易1/10的比重,截至目前,其网络注册商户已经达到7万多户,覆盖全国十几个省区。

近年创立的花木交易指数也是温江花木电子商务中心业务的一大亮点。刘庆荣表示,花木交易指数当前处于试运营阶段,未来发展目标是提供包括价格行情、景气度行情和观赏行情等在内的多方面行情动态。“预计2015年将会先行冲击价格指数,目前我们在数据采集方面的工作还在加力。”刘庆荣说。

多措并举创立花木产业金融洼地

熟悉花木产业的人士几乎都知道:贷款难、融资难,是存在于中国花木产业中最普遍的老大难问题。而发展花木业务偏偏又对资金有着不小的需求,如何突破资金瓶颈、解决大家在缺乏有效抵押物情况下面临的融资难题,成为了不少业内人士常常思考的问题。而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团队打包、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增强在银行面前的话语权,是有效解决资金问题的方式之一。

“目前合作社的成员数量约有280余人,我们将团队打包、以合作社的名义,为花农申请抵押贷款。因为以团队的方式在银行面前会更有话语权。”红花紫薇专业合作社社长郭朝建告诉记者,“而另一方面,合作社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在银行对成员贷款申请进行评估时以及后期提供协助和支持。”据悉,今年以来,合作社已帮助成员成功贷款1500万元左右。

事实上,红花紫薇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发展仅仅是温江花木产业逐步成长与走向繁荣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记者注意到,温江对于完善本地花木市场体系和行业企业融资持有鲜明的支持态度。《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显示,温江鼓励支持花木企业进入花木交易所和温江花木电子商务中心,对进入两个交易平台的企业(单位)给予3年会费补贴,其中第1年补贴80%、第2年补贴50%、第3年补贴30%;加快形成中国花木价格指数重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00家固定花木信息采集点,每个信息点每年补助0.3万元。此外,对连续经营三年以上的企业,新增单笔贷款额度在500万元以上,且贷款直接用于企业的生产、研发、园区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上的,按当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40%的贷款贴息扶持,贴息一年一补,按年申报,同一经营主题可连续申请补贴3年。

2014年,成都花木交易所也对苗木企业进行了花木仓单质押融资方面的尝试。“传统仓单质押都是有仓库参与的,但因为苗木是属于在地资产,没办法入库,所以我们使用了一个虚拟仓库的概念,由金融仓储公司对准备用苗木做抵押贷款的企业,对其苗圃进行在地监管,监管了之后开具注册仓单,通过交易所的交易系统进行注册之后,背书给银行,银行根据整体仓单的评估价(交易所进行评估)的三折发放贷款。”许阳说。

成都花木交易所推出的花木仓单质押融资无疑是在花木产业融资方面的再一次创新的尝试,据悉,该种模式的质押融资去年完成了1750万元左右的贷款规模。

在“产业强区,生态优城,开放富民,文化聚心”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温江花木产业的金融洼地已初具雏形。有了资本的支持,温江花木产业的发展也将提速,相信未来温江的花木产业会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篇5: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眼下, 中国经济领域中最热的词莫过于“新常态”。专家学者们用新常态来解释中国经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状态——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阶段性变化,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逐渐转为中高速,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新常态背景下, 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如何调整发展战略?为解答这一问题, 多位产业经济领域内的学者、高层决策咨询专家、实业界代表日前齐聚以“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新常态与新战略”为主题的2015中国产业经济高端论坛, 交流观点。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

中国经济为何下行?

从2012年起, 中国GDP增速开始回落, 告别了以往30多年来平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下行态势明显, 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首次跌破了7%, 有人解释其原因为“潜在增长率下降”,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否认了这一说法:“从中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会随着劳动力等要素的变化往下走, 但是目前来看, 用潜在增长率下降来解释经济下行说不过去。因为影响潜在增长率的要素, 比如劳动力要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 这就意味着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不可能在五六年的时间里从两位数直接破7。”

周振华认为影响经济增速的原因之一是产能过剩, 但是这种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 和它相对应的是结构性的短缺。“中国经济当前的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制成品来说可以称为层次结构性短缺, 这种短缺与以前的部门短缺不同, 后者表现为原材料、技术等部门的短缺或者部门产品的短缺, 而现有短缺表现为同一个产品的不同层次短缺严重, 一个后果就是出现大量的境外海淘, 海淘的产品在国内全部有, 只不过层次不一样。另外一个短缺是服务, 特别是生产者服务这一块短缺很严重。”他认为, 经济下行背景下, 从短期来说还要适当地进行需求管理;中长期则需要依靠产业链有系统的、关联的科技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则是从供需角度, 对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作了进一步剖析:“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存在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两个矛盾, 供给不足主要指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 需求不足的主要是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品和一般消费品, 当前后者矛盾更加突出。2012年重化工业增长速度急剧下降, 主要原因是其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作为2000年以来拉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结束了迅速扩张的时代;其次, 汽车进入家庭的井喷式增长也已过去;再次, 城市空间现在也不可能再像过去12年大幅扩张了。”在吕政看来, 中国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从以数量赶超为主的发展阶段, 转向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而这一转向意味着不可能再维持过去的高速增长。

对此, 吕政建议把缩小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差距作为新的增长点。“在制造业分工体系, 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两个差距。横向差距是很显然的——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做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差距。另一个是纵向差距, 被掩盖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体系中,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以液晶面板为例, 尽管中国的彩电、手机和电脑产量世界第一, 但是其使用的液晶面板主要依靠进口, 进口32寸彩电面板大概700元, 而此类彩电国内售价2000元多一点, 进口成本占售价的三分之一。工业生产过程没有国界, 但是利益绝对有国界, 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产业链的纵向差距, 进而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间的地位。”

产业升级战略路径中的误区

中国经济未来保持增长的动力很大程度上需要结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刘志彪认为, 关于产业升级, 从宏观上来说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也可以称之为产业发展的高精尖效率化, 在中国最有用的内涵或定义应该是提高生产率。

但是, 目前国内的产业升级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将以创新为主导的升级过程误解为提高R&D (研发) 费用占GDP的比例, 硬性要求建研发中心等情况比较普遍;比如将产业升级的战略路径误解为搞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限制发展传统产业, 而中国的真正产业优势在传统产业;再比如将产业升级简单化为腾换, 割裂了一地所集聚的完整产业链, 要付出巨大搬迁成本, 污染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他认为, 就地升级, 对旧机器进行改造, 对产品工艺进行升级, 是最好的产业升级办法。

对于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微笑曲线”理论, 刘志彪也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将来的“微笑曲线”有可能变成水平线, 至少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遵循“微笑曲线”原则。“全球价值链的两端, 一端是研发设计, 另一端是品牌营销、网络、物流、金融等, 附加价值都比较高;中间环节是加工、生产过程, 附加值低, 人们因此发现了产业升级的‘微笑曲线’。宏观意义来说产业向服务业延伸是一种升级, 但是在当今条件下服务经济或者服务产业并不见得比制造产业生产率高。从世界范围来看, 随着西方国家要素成本不断下降、技术不断进步, 其制造过程的生产率不比服务业低, 可能今后它们的发展重点就放在中间环节, 如果是这样, ‘微笑曲线’就趋于直线。最近美国哈佛大学两位教授提出‘产业公地理论’, 认为西方国家把制造环节发包出去之后, 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因缺乏制造业产业升级公地, 导致研发灵感枯竭, 这也是西方国家工业再回流的原因, ‘产业公地理论’要求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此理论, ‘微笑曲线’今后将逐步变成直线。”

渐进性的创新在中国大有潜力

与会学者认为, 从长期来看, 提高生产率才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未来转型升级最根本的途径。而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之一是推动技术进步。

吕政认为, 新的技术创新成果分两类, 一类是科学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引起的新的产业革命, 另一类是对现有产业和产品生产技术的渐进性改进。“每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要经历百年以上的消化、吸收、传播及改进。曾有文章总结了20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100项重大技术发明, 其中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等, 我们很难绕过这100项找到新的产品和技术。我们现在利用的仍是这些产品, 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是在不断改进的, 但那不属于革命。包括德国提出的工业4.0, 也不是推倒重来, 用全新的技术革命成果来建立全新的产业。”吕政认为, 制造业下一步应充分重视对现有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革新。

刘志彪也认为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 最好的途径是对传统产业经济进行改造、对传统技术工艺进行改造, 以最大程度提高发展效益和投资效益。“高新技术在某些方面是需要的, 但是在现在的发展阶段不可能全面铺开, 只是科学研究和少部分人做的事情, 而不是大部分人做的事情。”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原院长夏大慰看来, 渐进性的创新在中国意味着将事情做深, 即提高生产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中国将来的发展应是把所有的产业用工匠精神重做, 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工艺、每一个产品都能够做到极致, 中国经济的转型就完成了。”他认为, 经济的转型应包括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两个方面, 未来要更多地宣扬在某个领域内精耕细作的典型, 而非一夜暴富的人。

在实业界工作过的人士显然对推动技术进步有着更为具体的感触。上海电气 (集团) 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建国认为, 推动技术进步在思路上和运作机制上要有转变:“技术决策的目标要从整机转向关键部件和关键技术。现在机器人过热, 地方政府都在造厂房、搞产业园, 事实上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比如控制系统、传感器差别很大, 却少有人愿意扎扎实实干这些事情。现在决策体系是政府决策, 将来要逐步向市场选择转变, 政府应改变推进技术进步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从审批项目转向选基金、注品牌, 具体项目让有领域导向的基金去选, 成功率比政府直接选项目要好得多。”

篇6: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2003年,随着叙永县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叙永镇政府打造“产业红岩”,组织村民大量种植茶叶。茶种起来了,但茶叶深加工没有跟上,农民种植的生茶叶无固定买家,常常造成大量生茶叶放在家里腐烂。韦思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退伍回乡的他与家人商量,决定开办茶叶加工厂,收购全村农民的生茶叶,发展一条“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产业链,于是成立了定峰茶叶有限公司。

但是,韦思华一家又面临着新的困境:成立公司,进行茶叶深加工,要引进新技术、购买机器设备、修建厂房,家里仅有的钱无法实现他的想法。这时,他想到了贷款,同时也想到了农村信用社。

韦思华来到当时的叙永镇信用社,说明了他开办公司的发展思路和所面临的困难。信用社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客户经理到红岩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茶叶种植户进行了走访了解,最终论证该项目可行,可以支持。

2003年,叙永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最高额度只有3万元,这完全无法满足韦思华的要求。县联社领导获悉后,决定特事特办,对韦思华发放了5万元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截至目前,叙永农商银行已累计向他发放贷款110万元,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上一篇:披塘小学科技节活动下一篇:农村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