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2024-04-10

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共8篇)

篇1: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划分生产性费用和非生产性费用是否会影响本期利润?为什么?划分生产性费用和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是什么?

要求:完成PPT一份(上传并在课堂讨论使用);完成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在报告中说明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贡献)

关于划分生产性费用与非生产性费用意义的相关报告

在会计学中,生产性费用主要指企业日常经营中产生的与从事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例如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但与产品生产过程无直接关系的各种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无论是生产性费用还是非生产性费用在期末进行当期利润结算时,都需要被当期收入减去,所以是否划分生产性费用和非生产性费用对本期利润的结果并不会产生影响,但划分生产性费用与非生产性费用在现如今的会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性费用与非生产性费用具有不同的特点。生产性费用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它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下,企业生产该种产品所需的相对固定生产成本,它与市场中原材料的价格、运输的价格以及劳动力的价格等有关,一般不具可控性。而非生产性费用主要体现了为保证生产过程的有序、顺利进行而需投入的额外费用,它与企业的管理模式、销售模式等有关,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划分二者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

划分生产性费用和非生产性费用,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当前的管理状况。例如,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费用的所占的比例来评估当前的管理模式,确定费用的预算;通过销售费用与销售情况对比,评估当前的销售模式;通过生产成本来评估当前的市场状况,为接下来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投资者可以更好的获得管理者的履职情况,评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例如,投资者通过审查管理费用的流向来监督管理人员是否有滥用公款行为。税务部门可以更加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资金流向,避免偷税漏税。例如对企业管理费用的审查,防止企业通过夸大管理费用,增大税前扣除的偷税漏税行为。

其次,划分生产性费用与非生产性费用有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履行。通过细分发生的费用,使会计的事后监督得以更加顺利的进行。

最后,划分生产性费用与非生产性费用使会计核算更具合理性。生产性费用属于成本类费用,基本可以明确是为生产什么而花费,应该通过配比原则在相应收入取得的情况下确认(即谁受益谁承担)。而非生产性费用属于期间费用,无法明确与之对应的收益,所以为了会计处理的方便,确认为当期的费用。

篇2: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包括职工宿舍用电支出在内的非生产性费用,发生零散,容易被忽视,不可预见性大。因此,堵住管控的漏洞,就显得格外必要。这种通过科学管理为非生产性费用“堵漏子”,进而“倒逼”职工提高节约意识的做法,能使非生产性费用得到高效利用。各单位在忙于生产经营之外,不妨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为非生产性费用“堵漏子”。

要全面查找非生产性费用管理漏洞,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管控措施,为非生产性费用“堵漏”。俗话说,百密一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任何管理办法都有值得完善的地方。要结合油田“一压两提升”经营政策,对单位非生产性费用管控方式“挑刺儿”,发现不足之处,制定周密的管理办法,确保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科学合理,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篇3: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生产性实训

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重点

2014年5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的原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2015年3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 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2015年5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5]23号, 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 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

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要积极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大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相关研究综述

吴学敏 (2011) 在“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4]提出, “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主要依赖真实职场环境下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并体现于学生在处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职业能力, 这就要求高职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重点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两方面加以改革与创新。”

刘山勋 (2012) 在“德美英实训基地建设有高招“[5]提出,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就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王其中 (2013年) 在“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研究”[6]谈到, “文科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从观念上、内容上、环节上、实训室建设上都处在落后状态, 实践性教学更多的还是校内实训室操作, 校企合作多停留于浅层次上, 学生参与企业重要工作岗位的机会相对较少”。他指出, “其实, 经营管理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企业经营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经营管理技能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

吕和荣, 孙凤琴 (2014) 在“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职实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8]认为, “为此, 高职院校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 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核心, 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改革实训课程体系和模式为落脚点,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当前高职国贸专业的实训现状分析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 由于其专业特点, 在学校内, 按照一般传统的外贸企业的运作模式, 一般不能同时容纳几十个/几百个学生在外贸岗位上实习。因此, 目前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国贸实务”这类课程的校内实训一般都是模拟实训, 利用一些模拟的软件系统, 如SIMTRADE, POCIB软件等。这种模拟生产环境的实训, 对学生外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有一定的作用;当然,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有:

1. 模拟的外贸交易环境跟真实的环境还是有不少差距;模拟实训里面, 交易对手基本都是本校或者其他学校在读的学生, 与现实环境下不同国家、种族、年龄交易对手有重大差别, 学生在模拟实训里面从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国际贸易体验;外贸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受到限制。

2. 在模拟实训里面, 学生不能感受到真刀真枪的货物运输、资金流动, 利润亏损, 因而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 锻炼不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3. 目前的模拟实训软件基本都是以个人练习为主, 学生体会不了现实工作中团队协作, 也就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作协作, 团队合作能力。

四、我国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跨境电子商务, 是指分属不同海关关境的交易商, 通过电子化方式完成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 并通过跨境运输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我国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4.2万亿元, 同比增长33.3%。据商务部预计, 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 年增速约30%。[7]当前,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前景光明。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是指可以完成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目前, 在外贸出口业务方面, 我国知名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有:阿里巴巴国际站, 中国制造网, 兰亭集势, 大龙网, 出口易, 敦煌网, 环球市场, 一达通, 速卖通等等。

五、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高职国贸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意义

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这一种真实的经营环境, 给高职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 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操作外贸业务, 改变了传统上高职国贸专业学生一般在校内只有模拟外贸实训, 缺少生产性外贸业务实训的局面, 开创了高职国贸专业实训的新做法, 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贸的职业技能。

学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操作, 可以体验/操作全面真实的外贸业务, 锻炼全方位的外贸工作技能, 有效提高外贸职业能力, 为日后就业, 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

2. 培养学生独立经营的意识和能力, 为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营运, 学生更能够体验到企业营运的购货, 营销, 物流, 资金管理等各个流程, 锻炼了学生独立经营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 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给高职国贸专业

学生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 开创了校内实训的新路, 丰富了学生的实训形式, 为我国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做非常有益的探索。

六、总结

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我国目前高职国贸专业的实训, 多数使用校内软件模拟实训, 存在着一系列的短板和不足。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迅猛, 前景广阔。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高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3月17日

[2]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年6月22

[3]人民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5]23号, 2015年5月6日

[4]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3) :92-95

[5]刘山勋.德美英实训基地建设有高招, [J]职业与教育, 2012 (13) :97-99

[6]王其中.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研究, [J]大学教育科, 2013 (5) :50-52

[7]吕和荣, 孙凤琴.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职实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4 (14) :156-157

篇4: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战略意义;机遇

2008年以来,浙江省学术界、企业界、政府关于发展浙江生产性服务、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十分活跃,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诞生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有关企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引导,都起到了重要的咨询、借鉴、理论支持作用。

1.浙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加快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认识:

A.推动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提升浙江制造业与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浙江经济的重头是工业,工业经济的重头又是制造业。浙江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从事的是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仅在加工制造的环节有一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长期以来由于企业规模小、发展实力有限,浙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效应、全球营销网络等核心竞争力,因而只有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低价格竞争优势和扩大加工规模为跨国公司进行贴牌生产,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无奈的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由于浙江的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所以浙江的制造业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自己获得的价值却少之又少,实际上是在为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打工。这导致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行业的产品产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却不能算是制造业强省;一些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多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应有的强大支撑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生产性服务业是降低制造业成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浙江制造业要摆脱自己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低端地位,就必须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即一方面,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使浙江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升级,使制造业向产品设计、现代物流、产品营销、品牌经营等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港口经济、都市圈经济促使产业间的升级,带动浙江省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这是浙江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B.推动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在要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过30年的发展,浙江步入工业化后期,但是浙江的工业化即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性经营方式基础之上的,浙江制造业发展在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时,浙江土地资源锐减,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制造业大省和资源贫省,浙江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制造业的发展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这是浙江省的省情。今后随着浙江制造业规模的日益庞大,土地、环境等资源瓶颈约束也日益增大,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浙江制造业已经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口,浙江只有调整、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浙江制造业才能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地位走向中高端地位,使制造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战略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两轮驱动”的格局,对于推进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浙江的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C.推动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浙江应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已经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风云变换对浙江经济的影响极大。加入WTO以来,浙江制造业产品出口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制约,大大削弱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不断向浙江制造业企业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了对浙江省相关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浙江的制造业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特别是在当前,发端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浙江制造业首当其冲,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浙江要从根本上缓解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内部和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面对工业领域日趋扩大和增多的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现象,浙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急需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部门和最大新增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显然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经济较为理想的选择。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使制造业内部和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的使然,也是当前浙江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的现实需要。

2.当前浙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重要机遇

A.浙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发展经济学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07年浙江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的人均GDP为4883美元(2008年达到了6000美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业化进程”研究课题组2007年9月发布的研究结论,浙江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即正处在从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的经济体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增产最快、比重最高的产业领域。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B.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互动的,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整合。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10年,浙江将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浙江制造业将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将为浙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C.浙江制造业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产品的研发设计、要素采购、组装加工、物流运输、产品营销、金融服务等各项活动构成了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价值链“微笑曲线”。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属于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底部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最低的组装加工环节,制造业要发展、要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浙江迫切需要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因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成为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制造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即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头攀升。

D.国际服务业转移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生产性服务业从本质上说是制造业等生产企业职能的外延,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在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必然带来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连带转移。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将其商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中间环节和客户服务环节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形成了“商务流程外包”的新潮流。根据制造业借助引进外资实现腾飞的经验,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无疑为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可以增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E.新的产业政策的加速形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从国家层面看,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发展服务业的突出位置;2007年3月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浙江省来看,2007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等规划和政策文件。上述中央和浙江省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1]吴晓波主编.2009浙江创新型经济蓝皮书(经济卷).浙江大学出版.2009.09

[2]2009年浙江省服务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

篇5: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应用与分析

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 生产性景观作为人们生产活动与自然及自然资源综合作用的产物, 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1,2]。它是对自然生态的再创造, 能够有效地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在生态园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3]。植物是景观中的重要元素, 在景观的营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生产性景观而言, 尤其是人工林生产和农作物生产等形式, 植物的应用直接关系着整个景观的设计意图, 影响景观的最终成效, 因而分析研究植物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2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概述

2.1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分类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品种十分多样, 从生产的目的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食用型:以提供食用的蔬菜、果物等为目的, 如蔬菜类、野菜类、果树类等; (2) 饲用型:以提供饲料为目的。除了为家畜、家禽提供新鲜优质饲料外, 也可以为昆虫、鸟兽、微生物等提供饲养和生活环境的种类[4]; (3) 药用型:包括用作营养剂、调味品、某些嗜好品、色素添加剂以及农药和人、兽用药等植物资源; (4) 供材型:以提供生产、生活用材为目的, 如棉花、烟草、松柏、檀木等; (5) 其他类型:生态价值也可以是植物景观的一种产出, 如专门为了改善环境, 净化空气的植物品种, 以及组成为生产销售而形成的各种苗圃, 科研育种基地的植物品种等[5]。

2.2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功能

植物作为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景观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生产性景观与一般景观概念不同, 它强调“生产性”, 这使得植物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功能相比在其他类型的景观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2.1 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原材料的来源

生产性景观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有明显的物质产出, 所以, 生产性景观中所应用的植物, 除了提供观赏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外, 还需要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或是生活原材料。如以生产为目的种植一些药材和经济作物, 或是能为人和牲畜提供食物的蔬菜、果树、农作物等, 这些在生态效益之余都能创造额外的经济效益。

2.2.2 形成地域特色的基本单位

地域特色景观必定与该地域的特点息息相关, 如沉淀的历史文化、坐落百年的古老建筑, 或是生气盎然的植物景观都可以成为地域特色景观的因素。植物造景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 选用适宜的农业生产类植物也是生产性景观的设计原则。然而, 如今大多城市之间由于树种雷同而造成了各个城市缺乏个性, 逐渐丧失了植物景观特色。

生产性景观较为强调地域性, 为地域景观特色的营造指明了新方向。生产性景观中的植物必然多数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本土植物, 这些植物群落构成了地域特色的基本单位。如有“中国最美古乡村”之称的江西姿源, 其植物景观组成的基本单位就是油菜, 漫山遍野, 一眼望去, 美不胜收。

2.2.3 作为生产活动的参与对象

生产性景观中的植物在发挥景观效益、改善环境的同时, 还需要人们来栽种、养护和收获。生产性景观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参与性, 让人走到景观中去, 如茶叶园以及时下盛行的各类采摘园, 人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可以感受生产性景观带来的不一样的乐趣。

2.3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应用特点

2.3.1 植物种类应用更广泛

就常规的景观设计而言, 植物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美学和生态效益, 即观赏性和对环境的改善, 所应用的植物也主要是在观赏类的园林植物范围内。生产性景观中的植物是要与生产活动相关的, 像蔬菜、药材、野菜、烟草、茶叶等。这些不常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植物, 往往可以作为生产性景观的主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可以应用的植物品种的范围, 使得植物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应用更具活力。

2.3.2 植物成片栽植, 人工痕迹明显

生产性景观作为一种创造文化, 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美化, 必然少不了人工痕迹。同时, 生产性景观中的植物需要有明显的物质产出, 且产出的量通常较大, 所以一般面积较大, 往往成片栽植。大多数生产性景观是结合自然地形和人工设施, 逐渐演变而成的。如稻田景观、油菜花景观、经济林景观等等, 都是成片栽植, 连绵数公里, 形成一个个的斑块, 一望无际[6]。

2.3.3 植物生产需要配套的技术体系支持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应用数量大, 而且生产周期不尽相同。有的在数月甚至数天内就能完成整个生长过程, 运转周期非常短, 如大棚蔬菜、西瓜、草莓等, 所以针对栽植、养护、收获、加工和出售等各个环节, 必须建立一个健全成熟的配套技术体系。除此之外, 有的植物要数年才能收获, 如湖南怀化新晃的新品种龙脑樟, 它能产出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天然冰片, 当地政府与制药公司合作, 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栽植, 形成了壮丽的龙脑樟景观, 也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整个龙脑樟从扦插到回收枝叶至少需要3年以上。这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监控的管理体系, 保证在收获期能够达到预期的成效。由此可见, 为了让生产性景观中的植物在形成景观的同时, 又能创造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必须根据其特点建立可靠的技术管理体系。

3 国内外生产性景观实例中植物的应用分析

3.1 国外生产性景观实例中植物的应用分析

3.1.1 艺术之田: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

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是一处典型的生产性景观, 这里自然是人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画布。公园主要划分成3个地块:艺术之田、癌症幸存者花园和芝加哥湿地[7] (图1) 。

艺术之田这整个区域的植物都是选择的食用型的果蔬类, 且都是成片种植, 呈现出典型的生产性景观的特点。其主体区域是玉米地, 玉米地的南端是一个蔬菜园, 该区的西侧是一系列果园, 三者都是景观中的生产要素, 它们在营造不同景观效果的同时, 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定量的生活材料的来源, 有益于更大范围内社区的健康。玉米地作为芝加哥农业遗产的象征, 体现着一个不断再生的农业生产过程。玉米地作为景观基质, 成为该公园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植物种植区域, 从而也使得公园承载着一定的地域文化内涵。此外, 人们还能够参与到这些生产性活动中去, 体验采摘活动的乐趣。这也使得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每年的播种和收获成为社区的一项盛事, 标志着芝加哥不断焕发新生的活力 (图2) 。

癌症幸存者花园与西部玉米地相比邻, 花园内种植的多为各类保健型植物, 植物的覆盖率较高且种类较为丰富。随着保健型园林的兴起, 这样的康复花园在景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整个区域在打造生态苗圃的同时, 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精神的舒适场地。与成群的保健型植物的相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病人的病情 (图3) 。

芝加哥湿地位于癌症幸存者花园的东侧, 是毗邻密歇根湖的一片洼地, 它是北格兰特公园与繁忙的滨湖道路之间的缓冲带。该区域是整个公园中的生态型保护地, 主要是为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天然的庇护所, 同时这些湿地中的湿生植物可以对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湿地中还保留着当地的“野韭”群落, 建立了一道原始风景, 使自然与意味深长的文化遗产合而为一。因此, 对环境而言该区域也是有生产性的 (图4) 。

3.1.2 城市中心的趣味农田:底特律拉斐特绿地

该绿地位于底特律市中心, 占地1700多m2, 这里濒临金融区, 周围异常繁忙, 但是绿地成功的营造出一片积极的绿色空间。这些年对于城市农业、植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使人们对于城市农业化的兴趣和激情越来越高涨。该设计利用城市花园实现了人们渴望农田的愿望, 将城市农田、社区园艺、生产性景观等带入底特律市中心。有形且有功能的菜园富有成效的在公共空间中表达出魅力———都市农业纳入城市空间成为城市美丽有趣的生活方式之一[8] (图5) 。

绿地内布置了超过200种的蔬菜水果以及草药和鲜花, 提供了许多休息座位, 鼓励公众使用这片空间。在繁华的城市环境中使用了平气凝神的薰衣草, 形成宽阔的薰衣草大道, 吸引着人们沿着空间内的线条缓慢前行。其中一个个高产的菜园景色优美迷人, 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 是将农业融入城市空间和都市人生活的有形体现, 这不仅效果美观实用, 还能吸引市民参与。种植园的食物还能提供给周边的白领和社区居民使用。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的种植搭配, 形成了一个集食用型、药用型和生态型的综合生产性景观, 体现了城市内部生产新鲜农产品的重要性, 实现了设计、规划和生态的完美平衡。

这个绿地更是一个教育圣地, 绿地内的各种植物作为生产活动的参与对象, 提供人们在公共空间自然地参与学习、种植、栽培和采摘的机会。在这里可以了解粮食系统和体验季节的变迁。

这个几何造型强烈的绿地对孩子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不同高度的花盆让儿童可以轻易接触到植物, 而这些植物的信息从色彩、质地、气味到形式都在花盆边缘做了标注。这使得都市农业景观增强了城市体验的功能, 充分展现了城市农业、植物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图6) 。

3.2 国内生产性景观实例中植物的应用分析

3.2.1 中国首个低碳乡村旅游地:大浦乡村世界

大浦乡村世界是依托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所建立的“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高度结合的生态旅游基地。相对于较为单一的生产性景观而言, 大浦乡村世界是以农业生产、旅游度假、生态人居三大功能为核心目标, 更加注重整个景观的综合性能。以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运营的基础, 开拓旅游观光、乡村体验、田园度假和科普教育等新体验。因此, 整个园区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同时也较为注重公众的参与性[9]。其中, 展示性的主要有“有机果园”、“葫芦神宫”、“南瓜探秘”和“都市农园”。有机果园中果树品种丰富多样, 有猕猴桃, 油桃, 水蜜桃, 石榴, 枇杷, 李子, 枣子, 葫芦等。葫芦神宫精选了全世界各类奇异葫芦品种, 其中种植有双色葫芦、香炉、鹤首、桔瓜、苹果葫芦、8字葫芦、异形长柄葫芦等数十个品种 (图7) 。南瓜探秘精选全世界各类奇异南瓜品种, 其中种植有红美、金福、短蔓金红升、红太阳、丑小鸭、太阳果、迷彩果、彩球等诸多品种 (图8) 。园内通过葫芦品种和南瓜品种的多样性, 展现农业文化中的葫芦和南瓜的文化现象。

此外, 园区中建立了很多可供市民参与的景观, 如“我的e家农场”和“避雨葡萄园”。我的e家农场就是网络上QQ农场的现实版, 游客可以对自己认领的土地进行自主命名, 制作标识标牌;根据时令选择农作物进行种植, 开展育苗、下种、除草、松土等农间管理, 结合农场内安装的监控系统, 让游客在家里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认领植物的生长情况, 农场主可以体会到田间耕作的乐趣和艰辛。避雨葡萄园中种植有夏黑、红提、维多利亚、摩尔多瓦、金手指等23个优质葡萄品种, 可供人们品尝和采摘[10]。

大浦乡村世界在传统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融入了现代城市观光农业的元素, 植物也打破了单一的经济类作物的应用, 种类十分丰富, 强调了人与植物的互动, 以及利用植物进行科普教育[11], 是现代都市农业景观的典范, 也是对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升华。

3.2.2 低碳之家:北京褐石阳台花园

这是一个将普通阳台转变成生产性花园的案例, 项目位于北京的一个中高密度社区———北京褐石园。本案例是一个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将一个传统的低性能、高耗能的普通住宅转变为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整个阳台花园的设计, 全面地体现了生态实用性功能, 也是生产性景观引入家庭生活的一个范例[12]。

由于两个卧室的阳台长期得不到高效使用, 将其改造为温室花园, 一个是服务于厨房的生产性蔬菜园, 另一个是为主卧室准备的可食用芬芳花园。两个花园的布局相同, 但在植物材料的选用上则完全不同。对蔬菜园而言, 主要是为厨房服务的, 因此种植的多为家庭常吃的各类蔬菜品种。同时为了达到四季都可以有蔬菜可食, 根据蔬菜的外形和生长习性进行比较筛选, 制定出四季可以轮作的种植方案:花园春季可以种植香菜、油菜、青菜, 夏季可以种植茄子、番茄、黄瓜, 秋季可以收获葫芦、葡萄, 冬季可以收获生菜、辣椒。根据阳台的面积规划出的种植区域, 可以生产的蔬菜量也相当可观。芳香园中, 种植着各种芳香植物, 如栀子花、桂花、夜来香、茉莉、薄荷等。其中一些香料植物还是可以食用的, 如薄荷, 可以用来泡茶或是作为西餐的装饰配菜。同时, 这些植物还为卧室创造出芳香的休息环境。

这处小型的生产性景观体现了节能和改善环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这些经济适用型植物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家庭环境的质量, 同时也为家庭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图10、图11) 。

4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国内外生产性景观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看出当前生产性景观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各种应用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本土特色发展而来较为大型的农业产业园, 也有较小型的家庭生产性景观;有较为单一的生产性景观, 也有相对综合的旅游型生产性景观。随着生产性景观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植物在其中的应用也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考虑。

4.1 植物的季节性明显

生产性景观中, 植物的种类颇为丰富, 但对于成片种植的单一品种的植物而言,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北格兰特公园的玉米地景观, 在收获之后偌大的场地必须考虑到其他的用途, 或者以其他作物来进行更替。对这些生长周期较短的植物而言, 在生长季节之外的时间, 容易造成生产设备的闲置以及景观观赏性的缺陷, 形成资源的浪费[13]。在植物的应用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性, 注重不同植物品种之间的更替, 或是通过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配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间隙, 形成交叉的生产链。

例如城市郊区一些生产性蔬菜园、果园逐渐向观光采摘园转型, 通过为旅客提供休闲观光、采摘品尝、科普教育、参与体验等服务, 提高了园区产值, 实现了蔬菜园区由单一生产经营到多元化的发展[14]。同时通过不同时节蔬果的交替栽培, 大大地提升了场地的开发价值。这种旅游观光农业的兴起, 正是为了解决这种资源浪费和不足, 在创造景观价值的同时, 最大化地利用生产资源, 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也提升了整个景观的功能。

4.2 后期维护困难

生产性景观中的植物种植区域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种植在专业生产区域, 如农业生产作物, 一般都分布在城市周边, 这些本来都是专门为了生产而规划的区域, 所以一些基础配套设施和养护管理措施都会以生产为中心, 形成大规模, 密集型专业化的管理[15]。而另外一部分则可以应用在城市的公共空间, 如公园、风光带等等, 这些地方人流量较大, 环境条件复杂, 容易造成“公地悲剧”, 后期维护管理成本较高, 难度较大。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管理, 与旅游休闲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有所不同, 集合地方生产性经验, 当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生产性景观的管理经验, 采用渐进式和适应性的管理方式, 试点后再推广。如拉斐特绿地这样的城市中央景观, 它的成功应用可以给今后城市密集区绿地的设计提供可靠的指导。所以, 对特别的生产性景观, 限定使用人群和使用时间,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在探索出合理的管理模式后再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16]。

4.3 植物品种选择

不同的植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对光照、温度、土壤、湿度、空气等生长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生产性景观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就是因为什么样的地方只适合栽什么植物, 或是说什么样的植物只能栽在什么地方。如平原种水稻, 高原种青稞, 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已经决定了植物品种的选择。由于地方性的生产性经验是营造生产性景观的关键要素, 因此, 要充分考虑生产性景观的地域特征, 对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选择要趋向于乡土物种, 充分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最小化植物种植的培育成本, 最大化植物的地域特色。

5 结语

生产性景观体现着生态可持续的理念, 是对自然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各种经济类作物作为新型的植物元素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景观的单一性, 更体现了高效的景观发展模式。针对生产性景观的这一特点, 在植物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生产性、地域性和整体性的要求, 在景观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考虑景观的季节性, 结合地域特色营造不断循环再生产的景观模式。生产性景观中植物设计的重点在于生产, 这要求在扩大景观价值的同时将生产活动应用于景观中, 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摘要:分析总结了植物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分类、功能及应用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生产性景观的实例, 指出了植物在生产性景观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植物在生产性景观中应用现状的思考, 为今后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应用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参考。

篇6: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关键词收入分配;财产性收入;意义;政策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大作用。扩大内需离不开人民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党的十七大郑重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既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在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要求看,中央做出的这一重要战略决策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在明晰界定财产性收入概念的基础上,就如何认清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怎样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广大居民能够获得和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界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专家的定义,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的比重较小,占比大均在2%左右。[1]实际上,这个定义并没有指出财产性收入的本质特征。

《物权法》起草专家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认为,《物权法》中实际规定了三种收入:劳动性收入、储蓄投资和其他即财产性收入、继承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流通性的收入,是财产在流通过程中增加的收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

综合以上观点,所谓“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已经拥有的财产而不是通过直接的劳动获得的收入。通俗地说,也就是用钱生的钱,它是财产在流通过程中增加的收入。这是“财产性收入”与其它收入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及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二、财产性收入概念的提出是长期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是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列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指出应当允许“利息、股份分红、非劳动收入”等合法收入,实际上就是指要允许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提法与十三大基本相一致,再次肯定:“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到了十四届三中全会,不再提“补充”,而是“并存”,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资本参与分配是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报告增添了生产要素中劳动与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战略性方针,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此,要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同时郑重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党中央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现状、从“重民生、促和谐”的高度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

把财产性收入纳入分配体系,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政策突破。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当前我们树立信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提高国内需求,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调动一切经济资源,增强市场活力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之一体现在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和配置市场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本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资金的灵活配置和有效流动能够大大增强市场的活力。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市场化方式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超过正常消费需求的财产转化为资本,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这有利于推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金融等行业的发展,让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率的地方和行业。

(二)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长期落后于GDP增长水平,而储蓄率却在逐年提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我国经济一直受消费不足的拖累。[2]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把这种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暴露无遗。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居民消费。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因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而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比较高。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获得和提高财产性收入,势必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而且,更多群众为了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又可能将部分收入用于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双扩大,从而“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迈进,人均国民收入年从1978年的190美元,到2007年的2360美元。[3]中国人民先摆脱贫困实现了温饱,继而又从温饱实现了总体小康,现在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人民手中积累了一定财富后,财产性收入就会逐渐成为居民新的重要收入来源。国内实证分析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居民财产快速积累的时期。[4]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我国还将进人一个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当人民手中积累了一定财富后,迫切需要找到投资的有效途径,实现更好的保值增值。我们当前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这个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中间阶层发展壮大的过程。当前,我国低收入群众所占比例较大,这就需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最广大的群众摆脱低收入的困窘,顺利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思考

(一)从法律制度和政策设计上保证广大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财产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是财产性收入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先,要完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法律基础,在法律层面上对广大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财产权的保护予以高度重视,对他们财产的征用、没收或者被拖欠都应严格纳入法律规制之下,确保财产性收入来源的基础稳定;在拆迁、征地、征用公民财产过程中,确保公民财产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其次,在政策设计上,要努力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使他们有钱可以进行投资活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老百姓生活和投资的后顾之忧,使更多普通老百姓可以进行投资活动,从而为获得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可能。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类资本要素市场,确保市场健康发展,使所有者获得长期可靠的回报。

(二)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必须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群众的劳动报酬,也就是提高群众的工资性收入,使劳动者有消费剩余转化为财产,从而获得财产性收入。反过来,财产性收入的提高为劳动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因此,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二者之间存在正向联动关系。[5]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先就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从当前初次分配动态趋势来看,国家税收增长过快,是GDP增速的三倍;而在企业利润和工资的分割中,由于目前劳动力相对过剩,在资方主导劳动力市场的背景下,劳动者处在竞争的劣势,其工资收入增长较慢。因此初次分配中要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通过政府减税和资方让利,保证员工工资增长既与物价指数挂钩,也与企业收入增长保持同步。同时根据我国农村群众占大多数的基本国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最现实的选择。

(三)规范资本市场,降低投资门槛,拓宽投资渠道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2006、2007年,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在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城镇居民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元,比2002年增长了139%。然而随着股市的快速回落,大部分中小投资者不仅未能获得财产性收入,反而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因此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是保证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提高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条件。在制度设计上要注重保护在资金、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杜绝证券市场的违法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通过降低投资门槛,使拥有财产的群众不管其财产的多寡,都有机会通过资产运营获取财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6]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包括股票、债券、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等),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让群众拥有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提高群众的理财水平,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要强化对现有投资理财渠道的监管以及交易方式的规范。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构建广大群众收入来源多元化、风险结构异质化、资产存量组合化的理财平台,为广大群众增加财富、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小龙,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是大趋势[EB/OL].新华网, 2007-10-16.

[2] 汪同三,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1).

[3] 朱剑红,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N).人民日报,2008-10-27.

[4] 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问题分析[J].当代财经,2007.(07).

[5] 尹焕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客观根由及路径选择[J].理论前沿,2008.(15).

篇7: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一、广西壮族服饰的艺术特质

(一) 亲近自然与达观和谐的审美符号。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 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 它的产生、积淀、延续和发展都与本民族生活的各种形式———神话、宗教、语言、历史、艺术密切相关。广西壮族民众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岭南山区, 大自然的雄伟和绮丽, 生机与力量不断触发他们的心灵感应。他们所有的生活资源都依靠自然, 美丽的山林景色与田园风光陶冶壮族民众纯真、自然的情怀, 形成了他们亲近自然与达观和谐的审美情怀, 这一审美取向在壮族服饰中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广西壮族服饰的设计符号大多来自于自然界, 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情感与需求, 将极富自然美的视觉符号和谐统一在自己的服饰之上, 如同《庄子·马蹄》中所描述的“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的原生态生活图景。壮族服饰的设计者都是亲近自然的劳动人民, 他们热爱自然, 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 在设计制作服饰时, 并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模仿, 更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与精神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巧妙构思, 对服饰符号进行高度概括、夸张与提炼, 让自然界中的视觉符号更加美观、自由与富有想象力。譬如一根花枝能同时开出多种花朵, 结出多种果实;龙的形象似龙非龙, 自由增添了牛头、凤头、鸟身、鱼身甚至花卉, 形成姿态万千的龙, 鸟的形状自由随意, 有的头上有冠, 似鸡非鸡似鸟非鸟, 有的翅膀上长出花枝, 有的羽毛上出现方格, 有的圆头无颈无嘴, 有的嘴长颈长, 有的独足或多足;蝴蝶图案既像蝴蝶又似云角, 有些蝴蝶翅膀又长在飞鸟身上;太阳像一朵盛开的大菊花, 而月亮中长着高大的树, 树上攀爬着一群孩子, 手中捧着丰硕的果实……这些对自然界图景不受任何羁绊的任意组合与发挥, 充分体现了广西壮族民众超凡的想象力与艺术性灵, 构成了广西壮族服饰“有意味”的符号形式。

(二) 黑青为主, 五彩交织的色彩语言。

《广西通志》载“男女服色尚青, 蜡点花斑, 式颇华, 但领袖用五色绒线绣花于上。”壮族习俗以黑为贵, 黑色在广西壮族民众心目中是庄重、严肃的象征, 蓝、黑两色是壮族服饰最基本普遍的色彩, 他们将黑衣、黑裙、黑裤、黑头巾作为礼服, 只在参加婚礼、做客、赴宴、节日、宗教祭祀等正式场合才会穿上黑色盛装。壮族民众对黑色、青色的钟爱源于对青蛙、青蛇、青鸠的图腾崇拜。如生活在壮语南部方言德靖次方言区, 那坡县城厢镇、龙合乡及靖西县安德镇一带壮族民众一色纯黑的对襟土布衣服, 其头巾、长裤、布鞋皆为黑色, 人们因其服装的特点称之为“黑衣壮”。这个族群盛装的衣领、襟袖均镶有彩色布边, 外加颈项和胸前挂满银练, 故整套服饰显得古朴端庄、素雅而不单调, 凝重而富有活力。再如隆林东北部的沙梨乡壮族自称“布瑞”, 居于南盘江畔, 他们所穿的服装古朴大方, 女子头帕为白色, 两端有黑花织带及细线穗装饰, 身穿黑色斜襟束腰窄袖短上衣, 衣襟有鲜艳的纹样。深沉的青黑色与幽幽的淡绿, 让人产生神秘肃穆之感。黑色沉稳持重, 青色含蓄耐看, 再加之五颜六色的边饰点缀, 产生深浅、冷暖变化以及层次多样的视觉效果, 让全身服饰在统一中富有变化, 宁静中蕴含蓬勃生机, 衬托出壮族青黑色服饰的典雅和文静之美。此外, 壮族服饰中的壮锦在清代既是皇家贡品, 也是婚嫁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壮锦图案繁密而富于韵律感, 色彩极其鲜丽明亮, 正如清代沈日霖《粤西琐记》有记:“壮妇手艺颇工, 染丝织锦, 五彩灿烂, 与缂丝无异, 可为裀褥, 凡贵官富商, 莫不争购之”。

(三) 丰富多彩, 灵动生姿的装饰手法。

广西壮族服饰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整体结合, 其中始于清代刺绣和壮锦是最为主要的装饰手段。壮族女童自小就必须学习刺绣和织锦, 作为一种“女红”成为未来婚嫁重要的技能, 在长辈的口传心授以及同辈的帮带传授中, 她们在少女时代已练就高超的技巧, 能够为自己制作嫁衣。广西壮族的刺绣物品十分丰富, 如绣衣、绣裙、绣花裤、云肩、围腰、腰带、绣花鞋、绣球、荷包、香包、头帕、背带等等, 其中以绣球和背带最具特色。广西壮族服饰刺绣以平绣为主, 还有锁绣、堆绣、挑花、贴布绣、打籽绣等多种绣法。广西壮族的刺绣装饰语言, 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也是对自然物象的高度提炼, 用以传达自己的某种精神祈盼与独特审美取向。受织造经纬线的限制, 服饰织物装饰语言大多使用别致的几何形, 常以三角形、正方形等形式来表现, 花卉、植物、动物和人物等也常常被几何化了。装饰语言中大量运用云气纹、水波纹、旋涡纹及回形纹, 充分体现图式的流动和阴柔之美感, 即使是抽象的几何纹, 经由重复组构, 也非常灵动生姿, 富于节奏。首饰是壮族妇女婚嫁装饰的必备之物, 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脚环等, 单是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与项圈就有九个之多, 全身配挂从几千克到十余千克, 式样丰富, 透雕居多, 有的呈宽薄片, 有的呈藤条状, 有的多根相互缠绕, 有的镶上绿色小珠, 这都彰显了壮族的装饰艺术特色。

二、广西壮族服饰的生产性保护策略

(一)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保护与应用。

广西壮族服装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艺术元素, 应当加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对其文化精髓的发掘, 譬如在舞台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壮族服饰基本造型上加以设计, 加入现代化的金属片和亚克力等装饰材料, 在传统黑、青色系基础上加入大红色、金色、白色等丰富色彩, 增强舞台灯光照射后的绚丽效果。同时在完整保留传统壮族服饰结构基础上, 采取伸缩性面料, 合体裁剪的尺寸, 更适于演员表演, 动作发挥得更加自如。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周上, 设计师对传统壮族服装进行了再造, 大量的壮族服饰符号得以展示。设计师在大胆保留壮族服饰元素的同时, 将传统的百褶裙加长, 运用红、黄、蓝、绿、黑等颜色, 使裙子更加绚丽多彩;将围裙缩小, 改成裙子的装饰部分, 搭配绣花, 显得更加小巧;而在包头部分, 加入夸张的银质饰品, 展示时更加闪闪发光, 光彩夺目。因此, 设计师可以深入研究广西壮族服饰的艺术特质, 定点聘用壮族民众, 组织他们专门设计、制作和销售, 开发生产具有广西壮族特色的服装, 在保存壮族民间工艺的同时融合现代时尚, 走民族时装化道路, 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服装消费需要。

(二) 在服装衍生品中创意与开发。

服饰衍生品主要包括鞋、帽、箱、包等, 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和消费领域, 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 应当通过对广西壮族服饰的精神内涵、样式结构、面料质地及其表现形式等的认识和挖掘, 加强市场调研, 以壮族传统服饰工艺为特色, 同时辅以现代加工技术, 在保持壮族服饰原貌的基础上, 创意开发符合现代人品味的特色服饰衍生产品。这个过程不是对壮族服饰原封不动的抄袭与套用, 而是扬其长而避其短的归纳提炼, 寻求壮族服饰与现代时尚之间的结合点。对民族化服饰语言的现代表达和诠释, 力求时尚、美观、简洁与适用, 同时便于规模化、机器化的生产, 促进传统民族工艺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 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是发展广西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应充分利用其文化艺术韵味、审美价值来吸引中外游客, 并加以恰当的包装与表达, 以服饰文化的独特性来发掘旅游文化的深刻内涵, 提高广西旅游景点的地域文化含量。如在景区景点设立壮族服饰博物馆, 展示壮族传统服饰供游人观览, 组织壮族服饰展演, 在“文化标本”静态展示的同时加强动态展现, 并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将壮族服饰的制作、穿戴、着装、礼仪等知识加以展现。利用壮族传统节日, 举办服饰文化周活动或服饰巡游, 以节会友, 吸引游客, 让他们亲身体验, 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壮族服饰风情之中。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服饰的设计制作, 绣花边、缝包带、做饰品, 体验其中的乐趣。同时, 开发与壮族服饰融为一体的挎包、童帽、腰带、荷包、手巾、针线袋、烟袋、头饰、围腰、飘带、钱包、绣球、壮锦等精美旅游工艺品, 突出实用、观赏与收藏价值, 既宣传了壮族服饰, 又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琴.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J].社会科学家, 2008, 7

篇8:划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费用的意义

【关键词】油田企业 非生产性物资 储备

油田企业非生产性物资与生产紧密相关,也是油田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油田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非生产性物资储备管理不仅是保证运行管理的基础,也是提高仓储管理的核心[1],及时寻找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有利于提高油田企业物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效益。

一、油田非生产物资储备问题分析

(一)管理难度大、重视程度不够

非生产性物资在油田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举中轻重,成为每个单位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机构规模、管理跨度、人员配置等因素存在着不同的管理难点。由于油田企业非生产性物资未纳入ERP管理,存在着较大的人为风险。

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会发生非生产物资消耗,但限于机构、人员等自身因素,不具备相应的物资管理条件、业务管理过程不能完整实现,因而无法设立规范标准的库站,无法与油田物资管理中心建立统一体系的网络式联系,形成不规范的库存管理、非严格意义上的采供单位及非生产性物资管理流程。各单位对于非生产性物资的管理,未严格按照标准物资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弱化和不重视现象。

(二)验收流程及制度不规范

多数采供机制不健全、无专门采办保管部门的单位均由后勤管理部门兼职非生产性物资采供、保管与验收发放业务,未建立符合内部控制规定的验收制度,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倾向性选择检查内容[2],未成立验收小组,并建立由保管、验收、业务、审核四方确认的验收制度和填写统一规范格式的验收表单。往往验收、保管由一人兼职,供货商送货后,由验收人一人验收,未按规定即时填写统一格式的入库单、验收单,对验收实物与合同不符、与订单不符情况处理不及时、也无审核监管人员确认,造成物资实际入库情况的真实性难以确定,形成库房管理混乱的隐患。

(三)设施、人员配置不到位

因办公场所、成本影响,大部分单位没有为非生产性物资设立符合标准的专门库房,没有配置相应的储货设施,没有对物资根据物理性能、化学成分、体积大小等进行分类,分别加以妥善保管,配备相应的保管养护手段[3],忽视防火、防盗等安全设备设施的要求,物资存放不安全,为规范科学管理库存物资、确保物资使用价值带来了极大困难。由于单位机构编制的影响,也因为物资量较生产性物资少,出于统筹及经济性考虑,一般单位没有为非生产性物资储存管理配置独立的保管员,专门从事收、发、存管理业务,通常由验收人员兼职,不符合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的独立性要求,也对库存保管工作在核账、对账、发放管理方面的规范、可靠性造成影响,工作精细化程度很难提高。

(四)库存储备管理不科学

部分单位物资储备没有与管理运行有效结合,物资的储备量没有严格的控制,物资积压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来处理[4],未按需采购并制定一定的定额标准,有的无计划、有的计划过剩、有的随时补充,造成非生产性物资储备管理低效,占用大量库存资金,形成过期淘汰的浪费风险。有的又形成短缺,长期购置不到位,影响管理运行效率和下一步购置计划的准确性。出库管理不科学,未按照规定在领用时即时填写出库领用单,同时登记收、发、存台账,往往在物资到货后,一次性验收入库、出库,由各单位即时领用,未及时领取的,就形成了一定的保管责任,实物未发放而台账已出库,容易形成丢失、毁损、保管责任不清问题。未按照总部统一的的物资管理办法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及时进行收、发、存账务检查,账实核对,存在库存储备管理效率低下,积压物资处理不及时,账实不符现象。

(五)物资领用后期监管不足

物资领用后期未建立定期清查机制,库存管理未延伸到物资使用结点,未及时跟踪使用管理情况,造成物资丢失和无人负责现象,未对物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对非正常使用也未要求部门管理人员提供异常使用情况说明[5],造成物资管理控制缺失风险,也对日后报废处置核实基础资料造成困难,影响管理合规性。

二、非生产性物资储备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油田非生产性物资虽然较生产性物资消耗量较小,但仍是各单位管理运行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项,由于琐碎、系统性差,也是成本管理中的难点,它不仅会影响到整个管理运行的效率, 也是成本压缩的重要环节,以及出现资金安全风险的关键控制点,非生产性物资储备管理状况,直接影响企业运行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成为企业杜绝浪费、合规管理的重要条件。油田企业应高度重视非生产性物资管理的重要性,从机制、机构上彻底改变原有的状态,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由物资管理中心牵头,要求各单位组织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生性物资采供网络,严格按生产性物资的管理办法管理,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将非生产性物资的采供纳入ERP管理,彻底解决非生性物资储备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

各单位应当按照标准的物资管理办法,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非生产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设立符合规范的储备仓库,配配防火、防盗设施,设立专职物资保管岗,按照内控要求,成立物资验收小组,分别由保管、验收、业务、审核四方组成,除保管外,其他三种角色可以由后勤劳、业务人员等兼职,但不能四种角色任务由一人完成。验收工作由验收小组共同完成,并按规定填制四方确认的验收单,分联次交由保管、财务、业务、采购各一份。对验收实物与订单、合同不符的情况及时填写差异单,由验收各方确认后按程序进行处理。规范管理体制后的管理状况对比表:

(三)科学管理库存

严格执行计划采购制度,将财务预算与物资计划紧密结合,按照各部门年均非生性物资消耗额及业务变化情况、留有适当余量综合考虑库存额,建立数字化物资管理系统,物资领用由保管员即时填写出库单,发料、领用双方确认后及时录入系统,并留存扫描资料,同时系统自动进行收、发、存登记,同时,保管人员应建立备查的电子收、发、存台账,随时与系统进行核对,物资必须由领用人确认领出并离开库房后,才能登记出库台账,否则应当作为库存继续保管,便于责任明晰。保管员应根据情况定期进行库存盘点,账实核对,出现不符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并上报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并做好系统账面减库存和缺失登记,单位监管部门应定期组成清查小组进行库存盘点清查,清理积压物资,及时汇报管理部门进行处理,避免占用库存、形成浪费。科学管理库存的主要措施如下表所示:

(四)延伸库存管理职能

各单位应建立由物资管理、内控、纪检等部门共同组成的监查小组,定期进行非生性物资使用情况清查和物资管理工作考核审计,及时检查各部门物资使用保管情况,或采用交旧领新机制,明确不低于30%的损失赔偿额度,及年度业绩考核扣分等监督管理机制,物资管理部门也应要求各部门定期上报物资管理情况,便于掌握真实动态,及时清理报废、毁损情况,为库存储备管理提供依据,避免丢失、浪费现象。

三、结语

油田企业非生产性物资管理是内部控制重要的控制点,也是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形成浪费的风险源,只有建立严密、规范的物资管理网络体系、人员设施配置到位、奖惩制度严格,才能确保非生产性物资储备管理科学发展,并为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无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赖进涛,吴洪彬,赵清明,程果硕.加强油气企业物资储备管理的对策[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经营管理.2013(40):73.

上一篇:关于申请解决灾后恢复和食堂下一篇:夜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