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广现状和前景的普及与划分

2024-04-17

网络推广现状和前景的普及与划分(共8篇)

篇1:网络推广现状和前景的普及与划分

网络推广在狭义上讲是指基于互联网采取各种手段的方式的一种促销活动,提高品牌意识的一种效应,同样与传统广告、网络推广最终的目的是增加他们的曝光和维护品牌。广义上网络推广也可以被解读为网络营销。

尽管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过的时间。但衍生行业如搜索引擎优化、网络推广仍然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目前国内专业公司和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不能满足现有的产业发展的需要。强大的公司往往需要通过货币来促进方式,和大多数中小刚刚成立这个公司是通过最具有针对性和低成本的网络推广来达到目的的增加品牌知名度。

随着国家相关支持政策是在连续阶段,电子商务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电子商务产业以其低成本、突破地域限制等等,肯定会对传统购物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传统的购物之前从事企业需要打开自己的购物网站,并通过互联网来宣传自己。这将显示电子商务、网络推广人员缺乏不断。

传统的企业员工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和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数量正在增加。传统产业工人下岗和电子商务人员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差距将会在一个非常快的速度扩大。这可以得出结论,带头从事电子商务行业,未来的市场份额和经验积累,将使其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领导者,并从事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毕竟是电子商务行业族长、专家级人物。

网络推广的划分一、根据范围点

1、对外推广

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外国促销是指向站在促销的潜在用户。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手段潜在使用营销推广,以达到提高网站PV,IP,会员数或收入的目的。

2、对内推广

和对外推广反,对内推广是专门针对网站内部的推广。比如如何增加用户浏览频率,如何激活侵蚀用户,如何增加之间的互动频道,等,

一个朋友网络的例子,它是由几个不同的域的网站,如何让这些网站流量之间转换,如何使该网站用户交互之间不同的渠道,这些都是对内推广的焦点。

很多人忽略对内推广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内部推广使用得当,效果比对外推广差异。毕竟现存的用户群的二次开发,开发新客户更容易,投资也会将比少了很多。

网络推广的划分二、根据输入点

1、付费推广

是需要花钱来促销。如各种网络付费广告、有竞争力的排名,杂志广告,CPM广告等。做付费推广,必须考虑价格,即使有钱不能乱花,从中花钱有效应。

2、免费推广

这里说免费推广是指在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能够提升。所以有很多方法,比如BBS推广、资源交换、软文推广、邮件组等。由于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各大网站开始倾向于这种方式。

网络推广的划分三、根据目标点

1、品牌推广

建立品牌形象推广主要。这种促销通常使用非常正式的方法,通常考虑支付广告。品牌推广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声誉和特色度;第二个是最终要将有相应的品牌的产品销售出去。

2、流量推广

为了提高促进流量为主。流量方面,大多数web站点不得不低头的高贵,现在每个人都基本上什么方法都使用,我们的口号是:没有不敢让招,只有意想不到的招。

3、销售促销

为了增加收入为主推广。通常将配合销售人员要做,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这里没有多说。

4、会员推广

为了增加会员登记为主推广。一般大家都以有奖注册,或者其他手段激励为主推广。没法,现在用户太现实,没有好处,不会捧场。

5、其他推广

其他一些项目,或细节的推广。比如一个特定的活动,并不是说了。

篇2:网络推广现状和前景的普及与划分

网络伦理:现状与前景

【 作 者 】戴黍

【作者简介】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管理学研究所(510631)助教

【内容提要】本文将产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伦理现象、伦理问题作为考察对象,对网

络伦理研究的必要性和当前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及研究趋向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结

合实际,指出现有网络伦理规范中存在的诸如“难具操作性、伦理意义较弱、存在悖

谬”等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伦理研究的未来作了展望。

【关 键 词】网络/网络伦理/虚拟社会/可持续发展

【 正 文 】

本文所说的网络(Network),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

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杰出代表,网络改变着

人的生活,“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联网的广阔前景,将每个人互相联接起来,将所有

计算机设备联结起来,提供了对任何一种可能想象得到的信息的前所未有的、无可比

拟的访问能力。”(注:Bob Hayward:《Internet现象评析》,《信息经济与技术》

第4期,第21页。)自美国政府1993年9月正式启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

速公路(网络的比喻式描述)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试图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这一前景壮观的领域取得优势。

网络为人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极其重

要的社会推动作用,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方便快捷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网络化”已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管理、流通、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形

态之一。短短十数年内,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一次又一次更新、进步,创造了一个又

一个科技神话和产业神话,并且以无比迅捷的速度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和商业市场,有

人因而预言:21世纪将是由网络支持的时代。然而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犯罪、病毒

程序的流行、信息私有权和信息交流自由之间的冲突、信息成本与信息收益难以控制

等问题也纷纷出现,数以千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乃至经营者为此耽精竭虑却一直无

法根本性地予以解决:技术进步得越快,问题也产生得越多;解决方法越先进,制造

麻烦的手段也就相应越高超。由此而致的损失已日益频繁并有加剧的趋向。电子计算

机和远程通信技术无疑蕴涵了巨大的潜能,但其中也当然地包括了破坏力。这里隐伏

着一些问题,如人“应该”怎样使用网络?怎样发挥其正面效能而避免由其产生的负

面作用?怎样使人“合理”、“善意”地使用网络技术而不是利用其发生危害?这是

网络技术本身所不能解答或不应该解答的,发达的现代科技本身往往并没有自觉地加

入相应的道德关怀。因此,必须超越技术层面,在道德价值观念层面上考察和研究网

络现象、网络行为,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以避免和制约网络技术被盗用和加入

恶意。

网络伦理研究的历史不长。到目前为止,其主要工作表现为将不断出现在电子信

息网络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揭示出来并赋予伦理意义加以讨论。在一些发达国家,较早

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

召开关于计算机伦理的年会,美国乔治亚州律师协会计算机法律部设有的网络伦理研

究会等。这些机构为网络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各个

方面,如电子信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信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这些协议有

的制订得相当具体,甚至对字母的大小写、信息长短、主题、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也

都有详尽的规定。其中较著名的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

,具体内容为:

(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

(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

(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窥探;

(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盗;

(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作假证;

(6)你不应该拷贝或合作你没有购买的软件;

(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

(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

(9 )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

(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人类同胞的理

解和尊敬。(注:引自《计算机伦理十诫》,《信息经济与技术》19第5期,第2

6页。)

又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络伦理的声明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

型:

(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联的系统;

(2)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3)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

(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注:严耕、陆俊:《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社会科学》年第2期,第16页。)

网络伦理的建立使人在进入网络、使用服务器的网络行为中有了较确定的规则,

在使网络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尊重知识产权以及他人的隐私权、唤起行为主体道

德感、树立合理价值观、形成网络秩序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随着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的日益大规模普及,网络伦理甚至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

课程,被正式纳入一种西方世界称为“计算机文化”(cyberculture)的文化现象中

加以研究,如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ety )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

网络”的课程,授课者和学习者可以就某一相关议题在环球网WWW(World Wide Web)

上交流, 或通过参加某一讨论组或新闻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注:严耕、陆俊:《国

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6页。)

上述诸多研究机构的成立与研究成果的产生及其推广运用,具有开创性意义。这

表明人类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已更加自觉,并能主动将滞后的法律无法规范的、技术本

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伦理范畴加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网络伦理的建立过程中

体现了某种“道德进化”的趋向:一些原本被认为无关道德的问题逐步转化为道德问

题,注重科技本身的伦理性;由注重纯粹、抽象伦理问题转向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具体

问题;以及由偏重自律型的“弱”的道德转向偏重他律型的“强”的道德,更多地强

调由伦理道德充当“准法律”的角色,承担更多的社会规范任务。尤其重要的是,网

络伦理在传播、普及以至展开相关讨论、进行修改完善等方面得到了网络技术的强大

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网络伦理的发展有较好的条件。

但是,也必须看到,像绝大多数关于新生事物的实践道德理论一样,网络伦理也

面临着各种困境。主要表现在:

1.网络伦理的规范难具操作性。网络伦理作为对人类特定行为的规范,必然首先

要确定是对“什么人”、“具有怎样特性的特定的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调整。但网

络行为的主体、“规范的对象”是与相应的传统意义不相同的。网络行为具有独特的

“虚拟性”,在电子信息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virtual real

ity )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

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或篡改:一个白发老翁可以发布电

子讯号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强盗可以自称警察而难被发觉。网络的构建实际上是

将人置于“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 )、“虚拟共同体”(virtual communit

y)中的过程。从哲学上讲, “虚拟”的实在与事实上的实在或现实是什么关系尚有

待人们进一步认识;从社会学上讲,虚拟社会具体的运行机制与我们今天社会运行机

制之间有什么差异也不明确。由此,网络伦理设定的各条具体规范受到严峻挑战:网

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

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注: 金吾伦:《信息高速公

路与文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8页。)。谎言、偷窃的责任者在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责任者之外的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作

出道德反应并采取道德措施。规范的力量往往只能表现为行为者自身的“道德感”,

体现在“道德的我”与“行为的我”的对峙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为者几乎可以随

意地解释他所接受的伦理规范并用来为自己辩护,乃至频繁地实施“自我豁免权”:

仅我一个人这样做,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是微小的。并且,保护自己是任何人的天然倾

向,既然无人知道危害由我造成,那么规范对我个人而言便是无效的。(这里存在着

一个奇怪的现象:技术上的网络是要将最大可能多的人联系为一个共同体,伦理上的

网络却似乎要将每个人与其他人相隔离。)――在难以确定规范对象,难以确立外在

监督环境的情况下,即使伦理规范制订得再完备,理论再缜密,其可操作性也是差的

2.网络伦理的“伦理意义”较弱。网络伦理与企业伦理、环境伦理等同属伦理学

的应用层次。由于研究起步较晚或研究者置身其中等原因以致对网络的理性认识较浅

(甚至干脆回避了对一些问题的追究)。即使在较深入的理性思考中,人们也更多倾

向于技术应用方面,倾向于网络本身的“技术合理性”,在更进一步的伦理价值层面

上,人们往往会面临以下困难:首先,网络技术的速度发展之快,使其所致的问题数

量剧增,人们已几乎没有充分时间对其进行详细分类、概括、提炼之后再加以思考解

决,这种状态下伦理领域的研究通常是“直接面对具体问题”而较少从“元哲学”、

“元伦理学”角度进行精密阐释。因此网络伦理的各种规范往往过于纠缠在具体细节

中,过于强调其针对性。这使得其在形式上容易流于琐碎,内容上缺乏较一贯的价值

标准与鲜明的伦理原则。其次,网络伦理研究中一些原先无关道德的问题以道德问题

的面目出现,也相对削减了其伦理意义。比如在信息标准、网络域名、网址分配等涉

及网络应用程度、应用范围的规定中,已超越了传统的较宽泛的伦理标准“应不应该

”(从伦理学角度,这样的标准伦理意义最强),而进入到“该怎样”的量化水平。

――但这些规定本身是缺乏道德意味的,它暗示了某种以“科学”替代“伦理”的倾

向。为了建立稳固的网络秩序,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伦理更注重的是如何令人

“接受”、“遵守”而并非如何使人“理解”、“同意”,其伦理意义是较间接牵强

的,它经常表现为超越个体伦理理解之上的“制度伦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它可

能与某些个体毫无利害关系甚至有损其当前利益,往往以牺牲个体伦理价值为代价,

过分强调伦理观念中的整体性、综合性伦理价值。这里隐涵了一种要求:在个体网络

行为与整个网络运行目标发生冲突时,个体应无条件地处于服从和劣势地位。也正因

此,网络行为主体(尤其在“私人情境”下)常会将这种略带强加性质且缺乏道德共

鸣的伦理规范忽略或置之不理。此外,网络伦理时常建立在难以成立的对机器的道德

预设上。从伦理层面上讲,合理网络行为应当表现为人―机系统的协同作用,这使得

人们在建立网络伦理观念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假定网络中的机器、技术等人自身

之外的其他因素会自然真实地传递人的意旨,对事件作出道德反应乃至表达道德情绪

。――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有了具备这种神奇功能

的网络,也未必不是灾难。这从另一角度削弱了网络伦理的伦理意义。

3.现有网络伦理自身存在着某些难以排解的理论悖谬。首先,网络伦理的本意是

要营造体现诚信、公正、真实、平等等“一致同意”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但从现

有的网络伦理规范看,它却有可能走向反面,沦为技术上的强者独享特权的借口。正

如有的西方学者指出,电子信息网络的出现将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未来社会将出现

两大互相对抗的新的阶级或阶层,即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体(knows )和不占有信息

的属体(knows-nots),前者是网络中的技术强者而后者为弱者。(注:严耕、陆俊

:《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6页。)在现

有的网络伦理规范中, 很容易体会到一点:这种规范是由技术掌握者制定的,他们只

是单向度地和具有同样技术水平的网络使用者进行某种约定,或只是单向度象征性地

照顾技术上的弱者,它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令knows受益而令knows-nots受损。因此,

即使制定现有网络伦理规范的动机和起点具备了足够的“善”,其付诸实际的过程及

效果也是很值得怀疑的:网络伦理是要建立好的网络秩序,但怎样看待knows与knows

-notw之间的差距? 维持原状还是将其缩小抑或扩大?这是由来已久的复杂伦理问题

,我们一直无法从传统道德经验、道德预设中推出答案,因此长期将其搁置。但网络

(network )存在的理由和目标――建立最大可能的信息交往和联系――已急迫地要

求得到回答:生存在网络中的现代人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能力已远远超过任何历史年

代,对不平等、对差距的容忍阈限也相应减到最小。因此,网络伦理已很难在原先的

层面上空谈什么公正、真实、平等,而需要对权利、义务、公平、责任等概念作新的

解释和进一步完善。其次,现有网络伦理中崇尚的尊重知识产权、保守秘密、通信自

由等原则也有陷入矛盾和循环论争中的危险。这些原则在给予知识产权以保护,保证

通信自由的同时,又给某些人恣意传播失真的、不负责的甚至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的

信息提供了方便。――这实际上有害于知识产权和通信自由。而且,在强调保守秘密

时,我们难以想象,不对网络行为进行必要的监控就能有效地将秘密置于保护之下。

但如何监控,怎样程度的接近秘密才不致破坏秘密、侵犯隐私权则又是难题。

考察和研究网络伦理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只要网络仍然作用

于社会,这一任务便无法完结,它将始终表现得充满问题而又与人类共同体休戚相关

。但必须明确,为这一任务而做的工作远非没有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的生

活是缺乏意义的。”正是很多与此相类的任务与工作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使之

富有意义。针对网络伦理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对其前景作出如下展望。

1.逐步完善网络伦理的相关理论。首先,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

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

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发展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

目的”的伦理意识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

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同时,在相关理论中更多地赋予网络行为以伦理价值,使

人――机系统中对机器的道德预设成为可能。其次,对支持网络运行的重要元素――

信息形成系统、充分的.认识,对信息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致的网络诸特性作出明确界

定,揭示“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从而将网络伦理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伦

理相比较,厘清前者所说的公正、平等、权利、义务、自由、保密等概念与后者之间

的共通处及不同点,力求在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伦理理论基础上讨论作为新生事物的

网络伦理,同时又适度地加以区别和赋予新的涵义,以避免由于概念的新旧理解不一

致而引发理论悖谬。更进一步,可以尝试将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具体问题(即在网络使

用和运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交叉问题(即网络与社会其他现象相关联而出现的问

题)和理论问题(即由网络道德问题而引起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等层次,有系统、

有秩序地分别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对大量涉及极广的问题时无所适从。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将网络伦理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的高度,为其在现实网络行为中的适用打

下基础。

2.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可操作性。除了在认识层面加深对“虚拟实在”的了解外

,最大程度地确定网络中的道德主体是首要任务。现实已经证明,以纯客观的态度、

单方面的技术手段进行追踪、侦查收效颇微,而且有加剧损害的危险,从本质上看,

这仍然带有“人受控于技术”的意味;一味注重理论完美及奖惩力度的规范、公约也

不足以形成网络秩序,而且有可能助长对网络伦理的“怀疑”和“规避”倾向。――

要在注重网络伦理的深植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

的监督环境。这首先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

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一条可行的

途径是:将加入网络规定为一种资格,为获此资格行为主体必须先行付出相应代价和

作出遵守相应规范的承诺。在这种契约式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将不得不把伦理规

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层面加以学习、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公德意识和规则

意识(可以将其与交通规则作一定的对比),出于对违反规则所负的责任和后果的清

楚认识,网络主体完全有可能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外在的监督之下。此外,对目前许多

暂时性的具体操作规范、网络协议,应该尽可能将其纳入网络的正常发展轨道,努力

避免规范之间的自相矛盾和规范自身形式的凌乱和内容的不合理。比较可行的做法是

将这些规范、协议汇集起来加以统筹编纂,重点放在其合乎现实和可操作性上。同时

也不可忽略,随着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普及,各种带有地域性局限的网络规

范可能已无法相应适用到其他区域,因此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伦理以可操作性的

一种必然趋势。(注:霍国庆:《如何利用Internet网上法规》,《信息经济与技术

》1997年第3期, 第20页。)

3.注重网络伦理中的可持续性。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出于同样的理由,网络伦

理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伦理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必须将

网络和人自身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物。所以,以发展的而不是

墨守成规的眼光倡导网络中的国内平等、国际平等、代内(同代人之间)平等、代际

(不同代人之间)平等原则,强调网络主体作为人的“类”意识,强调任何局部网络

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不应以损害其他局部为代价,使网络伦理的主体逐渐从“作为个体

的人”扩大为“作为的整体的类”,是十分重要的(注:余源培、杨建祥:《论哲学

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31页。)。唯此,才能使

得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网络

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很明显,在未来很长一段

时间里,网络将继续重要而且“应该”地存在着。当前,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的产业

化趋势正为这一时代带来极其丰厚的财富和机会。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由于

认识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利,但这种“获利”的乐观状态是否能一直持续下去,一直随

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呢?已经有一些卓有远见的科学家、经济学家、

人类学家对网络、信息的滥用和过度产业化提出了忧虑。网络将不仅作为即时性的工

具,更作为人类社会历时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它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深

远的影响。所以网络伦理的价值标准中还应该涵有融合了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未来

理想的历史尺度,将网络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关怀的直接目标。(在

这一方面,网络伦理似乎没有跟上网络技术的步伐。在各自的领域内,科学家似乎总

是较伦理学家更有眼光。也许正因此,技术才总是远远地走在伦理的前面。) 本文1

篇3:网络推广现状和前景的普及与划分

在设备的监视、控制系统中,通过借助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IT(信息技术),由传统的厂商各自独立的集中型系统向可应对多厂商、开放化的分散型监控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几年,由于BACnet和LonWorks网络等通信标准化工作的普及,使得空调、照明、防灾等各类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互操作性)得以确保,从而促进了多厂商化、开放化进入了实际商务应用阶段。

而另一方面,没能实现在所有设备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的统一性通信协议,还同时存在着多个标准和厂商固有系统的现状,从设备系统的特性来判断,这种倾向今后还将持续下去。特别是目前正在处于向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市场,可以预测将出现诸多标准并存的现象发生。iopeNet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解决方案技术,文本将探讨推广这一技术的方法。

2 iopeNet是什么[1]

iopeNet是认可设备系统中存在的多个标准,运用开放式网络技术和IPv6通信技术等方式,以提高通信方式迥异的子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为目的而开发出的通信方式。我们认为像中国市场这样,全世界各国的厂商携带各自标准的子系统和设备进入市场这一情况,推广该技术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图1是iopeNet的简单概念图。

然而即使是这种有效的技术,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单单凭借技术上的优越性是不够的,推广普及的方法和框架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此前日本市场中开放化的普及工作的框架。

3 日本的开放化潮流

3.1 市场情况与分类

日本的设备系统可划分为三大类:担任整体设备监视、控制的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中央监控配电箱;以空调设备为主体的机械施工类;以及以照明和卫生设备为主体的电气施工类。其概要如图2所示。

如何利用目标楼宇以及设施是由中央监控配电箱厂商全权掌控的,因此,之前一直是由计算机厂商、空调控制系统厂商、照明/电气控制系统厂商各自开发了BAS产品,并逐步拉开订单竞争之帷幕。而对于业主以及该建筑设备的设计者(在中国相当于设计院类的单位)来说,系统本身就像是黑匣子一样,处于无法正确地判断其成本投入是否恰当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开放化发展趋势逐渐显现,出现了以设计事务所为核心并主导的BACnet和以开始亲自设计自家公司大楼等大型建筑商的设计部门为主导并推广的LonWorks。图3所示意的就是日本的系统收订单的简单业务流程,可以说是追求系统的多厂商化的上游方面(业主和设计事务所)主导通信方式的开放化工作的起点。

但是,由于BACnet及LonWorks通信方式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设备相互间的互通互联,因此,在现实中正如图4所示,是在专门敷设的BA网中构成BACnet,并在以空调控制为核心的总线中使用像LonWorks那样的分层式系统结构。

此外,近期为了应对需求较高的节能以及构建放心、安全系统的要求,像图4所示的系统构成在实现扩展性和互通互联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在日本以高等院校为中心又开始对像图1所示的iopeNet架构那样可包容多协议的系统扩张功能进行重新探讨。

尽管如此,BACnet和LonWorks毕竟影响了日本的设备系统的市场,因此,在以下章节里,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两者的发展过程。

3.2 BACnet-IEIEj/p[2]

BACnet是美国A S H R A E(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在1995年制定的楼宇设备监视/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也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的工业产品规格(ANSI),同时ISO也将其认定为国际标准规范。在日本,以电气设备学会为中心开展对美国版BACnet规范书的翻译及其内容的分析工作,并在其中追加UDP的采用以及美国没有包括的计量对象内容等,将其改编为适合于日本楼宇的系统且编制完成了B A S标准接口的规格(将其称为BACnet-IEIEj/p)。由此与过去的系统相比,不同系统之间的各部分的连接成本都有递减。目前在日本,主要厂商之间定期召开技术联络会、交流会。初期的领头军是设计事务所等单位,而维持并继续开展这项工作的则是参与规格编制的厂商方面的系统设计者,这一点值得关注。

3.3 LonWorks[3]

LonWorks是美国ECHELON公司开发的智能分散控制网络技术,在日本特别是应用于以空调为主的楼宇系统中非常普及。各设备上都拥有一个叫做神经元芯片(Neuron Chip)的LSI进行自主控制和通信。最初作为总线的标准化而设计的色彩比较浓厚,目前的着力点则向充实的网络连接功能的i-Lon100等产品转移了。通过搭载神经元芯片,使得不同厂商之间在设备层次即可实现连接。而作为希望通过多厂商化方式来降低机器成本的大型楼宇业主的设施部门,本公司承担了领军职能,并开展了推广普及工作。另一方面,美国ECHELON公司很早就瞄准了全球性的推广目标,主要是对以SI(系统集成商)和厂商为中心的LonMark International(推广普及LonWorks工作的团体)的设立提供支持,以及致力于LonMark America、LonMark UK等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组织的形成和扩大规模。在日本2003年也成立了LonMark Japan,目前约有近60家左右的企业参加,形成了日本开放化通信事业的先驱梯队。引入日本市场最初是由业主方面率先进行的,但现在是由LonMark Japan等组织机构支持其推广普及工作的。

4 关于iopeNet的推广普及方面的建议

4.1 成立推进中心

以上分析了日本市场中设备系统的开放式通信业务实现的流程。那么中国市场又如何呢?一部分动向显示倾向于以欧美厂商为主体的通信标准化,但似乎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主流。要想真正地在商务水平上开展的话,还是应该像日本那样,需要遵照业主或设计院等的意愿开展。同时在中国开展该项工作,保持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尤为重要。

2008年6月,iopeNet的研究内容被提交到建设部国家项目审核,获得很高评价。因此,目前由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外部组织全国智能建筑技术信息网牵头,正在开始呼吁建立由厂商、SI、高等院校等参加的推进中心。

多单位集结在一起的目的并不单纯地在于多厂商化,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正在面临的节能这一大目标。因此推进中心就不是单纯地解决设备系统通信的标准化问题,而是利用该技术来验证各类楼宇、区域等的节能效果[4]以及确定实际应用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的机构组织。

图5所显示的是iopeNet推进中心的简单框架构想。

4.2 节能应用专家组

在图5中构想的iopeNet推进中心是由厂商组、SI组、设计院组等子工作组构成的,希望能够在各工作组内部开展课题讨论以及在工作组之间开展课题论证,以尽早实现iopeNet的推广和普及。但仅靠这一个举措,以日本为例来看仍然与传统的开展方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因此,此次成立推进中心的一个大的目标就是:将其定义为在中国开展节能实践,并设置探索建筑物、区域等设备系统的节能工作的专家组等。也就是说在iopeNet推进中心内设立子工作组,并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心的目的、职能。

4.3 为设立推进中心而组建筹备委员会

虽说成立iopeNet推进中心只是一句话即可表达,但是还存在其运作规则、产品认证、系统质量等诸多课题。而同时中国在节能法的改订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的市场发展速度很快,需要尽早提出一个应对的方法。因此,建议首先成立筹备委员会,以设定推进中心的工作框架及活动目标、开展包括工作组的作用与职能在内的基本设计工作。该筹备委员会由全国智能建筑技术信息网的成员、主要SI、厂商、高等院校等组成,召集约十几名的成员,同时参考欧美及日本等国开展的各项活动内容,摸索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最佳运营方案,为制定今后推进中心的活动指导方针发挥重要作用。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活动时间最长以半年为宜,应尽早启动。

5 结束语

关于促进并开展iopeNet工作,已经获得批准成为目前正在开展的中日政府之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经济产业省)的中日节能、环境论坛的商业模式推进的主要课题之一,而2007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届论坛上,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松下电工之间关于推进iopeNet工作所需要的技术研发、商品开发方面所需要的相互合作进行了确认。

但仅依靠这两家单位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今后仍需要更多的商务伙伴参与,共同开展这项工作。期待着本文所提出的iopeNet推进中心能够担任起与中国所倡导的实现节能与经济发展并行的“协调型循环社会”的一羽之力。

参考文献

[1]山本和幸等.通信协议标准规范[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08,2(2):28-30.

[2]日本电设工业会.当前的开放式网络BA系统[J].电设技术,2007,661(12)

[3]LONWORKS网络实现指南[J].设备与管理,2002(6)副刊.

篇4:“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

绿色建筑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困扰我们的“雾霾”,大家关注的PM2.5、低碳生活、南方供暖、空气指数、节能环保、水污染、太阳能甚至我们的身心健康等都能与之沾上边。为此,我对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进行了数月的调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中的“居”成为民生重要部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笼罩在我们城市上空的“雾霾”,谈虎色变的PM2.5、公众关心程度极高的水污染、太阳能利用和“地源热泵”技术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重要民生话题。有资料显示,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60%为城市垃圾。建筑的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7.8%,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关系到我们每个公民,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

对于这次调查,我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实地考察绿色建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调查时间,同时起到了学习、宣传和推广的作用。调查对象有普通市民或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机关工作人员。普通市民或居民选择小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主要以企业员工和大学教职工为主;机关工作人员以武昌地区省直机关工作人员为对象。

此次调查共发出纸质调查问卷50份(纸质39份、电子11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随机访问调查10人次,并做了访问记录,供分析与比较时参考。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1)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的整体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房建筑。你对此了解吗?

A. 非常了解 B. 知道一些

C. 不太了解 D. 完全不了解

[非常了解4%

知道一些34%

不太了解48%

完全不了解14%]

问卷调查显示,有过60%的调查对象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绿色建筑”。当随机访问调查有关“绿色建筑”概念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对其不太了解。尽管武汉市是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但市民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2)绿色建筑在我国乃至武汉市尚未全面普及和推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 政府相关部门不重视 B.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C. 全民参与不够 D. 开发商环保意识不强

E. 市民不关心

(3) 你认为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最应该行动起来的是什么?(多选)

A. 政府部门 B. 环保团体

C. 房地产开发商 D. 媒体

E. 全体公民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image32.png>

第2、第3问有相关性,合并分析比较。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绿色建筑”未完全普及和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向民众普及主导作用不够。而房地产及相关媒体部门因利益关系,所以成为“绿色建筑”未全面普及和推广的相关责任方。我认为普及和推广最应该行动起来的是全民参与。

(4)你认为绿色建筑主要标志是什么?(多选)

A. 节约资源 B. 节约能源

C. 回归自然 D.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E.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5)你看重绿色建筑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多选)

A. 提高居住舒适性 B. 减少碳排放

C.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D. 减少电费煤气费

第4、第5问主要是调查“绿色建筑”的特点和好处。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市民对节能环保的支持值得肯定。其实节约资源、回归自然等也是绿色建筑的显著特征,需要政府和媒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6)你的所居住的房屋(或办公场所)目前采取了哪些绿色节能措施?

A. 太阳能采暖、热水 B. 自然通风采光

C. 增加遮阳 D. 选用环保材料

E. 循环水利用 F. 地冷地热

G. 建筑保温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image6.png>

(7)你希望哪些技术应用到绿色建筑?

A. 建筑技术 B. 规划设计

C. 太阳能、风能 D. 选用环保材料

E. 循环水利用 F. 地冷地热

G. 建筑保温 H. 信息节能技术

I. 自然通风采光 J. 增加遮阳

设计第6、第7问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民众对身边绿色节能措施的认同达到宣传普及“绿色建筑”新技术的目的。调查对象非常熟悉和认同太阳能、风能、选用环保材料、建筑保温等绿色节能新技术,也对建筑技术、规划设计、信息节能等新技术有了一些基本概念,通过这次创新实践活动,我既宣传了绿色节能新技术,又增加了许多新知识。

nlc202309051545

(8)绿色建筑会增加建设成本和购房费用,你可以接受吗?

A. 增加费用不能接受

B. 给予补贴或减免费税可以接受

C. 保护环境完全接受

D. 不知道

[增加费用不能接受22%][保护环境完全接受24%][不知道10%][给予补贴或减免费

税可以接受44%]

针对绿色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可能会增加市民的住房开支。超过70%调查对象可以接受或部分接受,24%的中高收入人群完全接受,反映市民从内心期待和接受绿色建筑。22%调查对象不能接受,可能为低收入者,也可能对开发商变相涨价表示反感。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都表明,民众普遍建议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或减免税费。

(9)你希望未来武汉市是否应该大力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

A. 非常支持 B. 支持

C. 不支持 D. 无所谓

[非常支持78%

支持16%

不支持2%

无所谓4%]

高达94%的民众支持武汉市大力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这个比例让我感到欣慰,这不仅说明市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绿色建筑”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孙的好事,而且体现了本次“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调查”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次武汉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调查,我学习了许多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知晓了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加强了我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创新实践体验。

虽然武汉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建筑节能工作引人注目,但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不高。为继续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让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我的体会如下:

(1)在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上,政府最应该行动起来,提高全民参与和全社会参与程度,制定福及老百姓的建筑节能政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的实惠,实现美丽中国、绿色武汉的美好梦想。

(2)媒体应该成为普及宣传绿色建筑的“宣传队”,传播绿色建筑的新理念,让广大市民及时了解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长远都是一件大好事。

(3)开发商和工程建设单位应该成为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先锋队”。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让老百姓分享绿色建筑带来的政策优惠和节约利好,建造出符合中国国情、老百姓容易接受的绿色建筑。

(4)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需要全面参与。民众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推广绿色建筑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让全体民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如果老百姓人人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注意到使用绿色节能建筑对个人、社会及未来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绿色天使”,积极参与到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的活动中去,从小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智慧来实现“畅想美丽中国、构造绿色武汉”的美好愿景!

篇5:网络推广现状和前景的普及与划分

关键词:节能灯,农村地区,节能,推广策略

1 引言

节能灯最早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荷兰,在我国已经有20年多年的生产史,主要生产基地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一带。资料表明,我国节能灯年产量接近12亿支,其中60%以上出口,占全球节能灯的80%。在欧盟市场,中国节能灯占42%的市场份额。尽管中国的节能灯产品笑傲世界,但国内节能灯市场却比较低迷。我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推动节能灯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但相比国外,非常有限。本文以湖南省的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来研究政府节能策略的制定,为绿色照明工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提供依据。

2 湖南省各地经济与文化特征分析

为讨论之方便,表1列出了湖南省2010年各地农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GDP统计数据[2]。

根据表1,可以把湖南省的14个市州根据经济水平和分布分成三等四类,分别是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包揽前3位,远远领先其他市州。中等水平地区,分环湖3市、湘南3市。环湖3市与湘南3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环湖3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5、6、7位,人均GDP排4、5、9位;湘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位于全省4、9、10名,人均GDP处于6、7、10位。欠发达地区湘西湘西南,不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是人均GDP在全省都处于落后水平。

研究组从4类地区中分别抽取一个城市作为代表来研究其社会、文化特征,4个市为湘潭、常德、衡阳、邵阳。四地市的人口环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各地农村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邵阳的农村劳动力较多,其50岁以上所占比重最小只有35.2%;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来看,邵阳大专及其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最大,达到2.76%,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06年的全国农业普查表明,我国除了城乡差异,乡村本身也差异明显,表2说明了湖南省四地农村的各种差异。从电网改造来看,邵阳的比重是最低的,低于最高的湘潭30%,差距比较大。综合市场的相对数量反映了区域市场化发展水平,湘潭市有综合市场的乡镇比重最大,达到92.9%;常德最低,只有64.6%,相差近30%。

3 四地节能灯的普及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节能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现状

为了研究湖南省农村地区的节能灯普及与推广情况,研究小组在2010年底专门就节能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发出问卷近1 500份,收回1 279份。4地市的节能灯使用情况分布如表3所示。显然,目前湖南省农村地区的节能灯普及率相当低,最高的邵阳也没有超过50%,平均只有43%的水平。

3.2 影响因素分析

表3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经济相比最弱的邵阳地区,节能灯普及率最好。根据研究小组的调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电价。邵阳很大一部分地区电价非常高,一般都是1.2元/kW·h,甚至有的地方达到2元/kW·h以上,这是因为没有经过电网改造,电量损耗大,所带来的损失分摊到电费单价上。这点可从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中有关四地市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当年调查的结果表明邵阳地区的农村电网改造率在四地市中最低。由此看来,电价是促使农村居民进行主动节能的重要因素。电价越高,节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明显,这就难怪邵阳地区的节能灯比率最高,而且用电灯具数也是最少的。就4个地区来看,邵阳地区农村人口的知识化水平最高,同时也促进了节能意识的提高。因此,对于邵阳地区而言,直接推动其节能的是:高电价和人口文化素质。而湘潭地区相对其他2地区节能灯普及高的原因,除了文化程度的影响,另外就是农村市场化水平。

衡阳和常德在节能灯的普及率方面非常接近,从表1至表3中的数据来看,经济发展、人口环境特征、市场化水平来看,整体上相差不大,但是整体用电量来看,常德地区的绝对用电量要高于衡阳。衡阳市的人均用年电量为354kW·h,而常德地区的人均年用电量为415kW·h。在衡阳的电网改造水平大大低于常德的情况下(低32%),而衡阳地区的农村灯具绝对数远远高于常德地区,这说明,衡阳地区农村居民的节能意识很好,大多数灯具并没有真正使用或者被限制使用时间长度。因此,常德地区的节能意识还需要加强。

4 结语

经济较发达地区:进一步做好相关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当地居民对照明节能意义的认识。在宣传推广中,可以着重宣传节能灯的绿色、环保、健康的优点。在产品推荐方面,以美观、耐用的灯具品种为主,推荐者需客户以往劣质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一般地区:①完善节能灯的物流营销体系。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都会选择就近购买灯具,选择在周边商店和镇上购买的占了70.52%。所以完善节能灯的物流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借鉴家电下乡模式,选择定点商家销售,为推广起到示范作用。②完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仅有不到30%的居民获悉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更换。一方面,厂家在生产时应把好质量关;另一方面,销售商在遇到质量问题产品时也应及时向厂家反馈,并做好更换协调工作。③节能灯下乡政策。把节能灯纳入家电下乡品种,以此为切入点改变农村地区节能灯的营销模式。通过节能灯下乡试点,净化农村的节能灯市场环境,打击假冒伪劣,整合营销渠道。

经济欠发达地区:①政府在价格上适当补贴。节能灯高昂的价格让许多居民望而却步,政府补贴可减轻居民的一次性投入负担。②免费发放。调查发现在某些地域,没有一户使用节能灯,甚至也没有节能灯的概念。建议政府按照人口的比例免费发放一定数量的节能灯,居民在慢慢认识到节能灯的优点后就会接受节能灯,成为节能灯的宣传者,从而带动其他居民。③推行以白炽灯换节能灯的政策[3]。可以考虑推行差价更换的政策,免除更换白炽灯后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后顾之忧,争取摇摆者。④主推价格便宜的节能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对价格相对敏感,在选择节能灯品种时可以着重选择那些质优价廉的。

节能灯具虽小,节能意义重大。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地区在节能减排上并没有给予重视,但是实际上,农村地区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和减排空间[4]。湖南省正在建设“四化两型”社会,节能减排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目标。然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目前对于节能灯缺少概念,应用普及面窄,节能意识堪忧。因此,通过广泛地推广节能灯,替代白炽灯,以实现农村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田东昌.市民买节能灯财政补贴一半,长沙2年推广100万只.[EB/OL].[2010-6-13].http://news.163.com/10/0613/19/6933SMH9000146BC.html.

[2]姜琳.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EB/OL].[2011-2-28].http://www.dctj.gov.cn/sjfb/hnsj/201102/t20110228_82979.htm.

[3]刘静茹,郁聪.我国逐步淘汰白炽灯政策进展现状及障碍分析[J].中国能源,2009(1):27~31.

篇6:网络出版的现状与前景解析

关键词:网络出版 传统出版 印刷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Internet已从学术界延伸至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远距离培训、远距离医疗、远程会议、远程工作等都已成为现实。在Internet热潮的推动下,世界上出版业先进的国家已经将一些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等通过网络发行,这就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网络出版。

一、网络出版的优势

网络出版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与传统大众传播形式相比,有其相当的优势。

(一)从传播者角度看

出版主体多元化。网络出版则由于大幅度简化了出版程序,出版者不再局限于专业出版机构,任何组织、商业公司、网络公司、个人都能充当网上出版者。出版过程是,只要将数字化内容在电脑上编辑好,送上网,几乎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上网读者都可看到该内容。

也许可以说,一位作者、一个阅读器和一个服务器便构成了一种出版体系。传播者的“把关人”概念大大弱化,更多的现实出版权力被赋予了作者,更多的选择权力被留给了读者。

 (二)从受众角度看

网络出版所具有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直接进行交流,把关人地位产生动摇,相当一部分的信息决定权转移到受众手中,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可选择想要的出版物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什么时间并以喜欢的阅读顺序收听或收看,并且可随时上网更新图书内容。甚至传者和受众角色可以互换。读者可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作者、出版者,并参与作品的创作和修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读者还可主动检索所需内容,按需浏览、按需下载,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拉”到面前来,对网络出版提供的信息进行编辑与组合。

最重要的是,网络出版非常适合于向有特殊要求的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读者可以向网络出版者提出个性化要求:不买整本图书,只买需要的一两章、几幅图片,甚至几个自然段。读者也可以要求出版者将不同图书的内

容重新组装,做成适合自己需要的“个性化图书”。

二、网络出版涌现的系列问题

尽管网络出版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但其目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著作权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对网络出版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进行规范,尤其是对网络出版中与著作权相关的邻接权(即指作品的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作明确界定。

(二)出版社与读者的观念问题

目前很多读者出于传统的阅读习惯,不会在网上看整本书,而只是大致浏览一下,一旦对作品感兴趣,反而会激发他们去购买纸质图书。

(三)技术问题

网络出版要发展,目前存在的技术瓶颈必须突破。如网上跨文化传播带来的语言障碍问题,网络带宽的限制问题,及能否进一步简化上网程序等问题。

(四)字体问题

这在我国尤为突出,汉字有简体、繁体之分,且有时所用汉字的内码不同,使一些书在网上打开了却无法阅读。

三、网络出版的发展前景

网络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没有物化形态的出版形式。和传统的印刷本相比,这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开拓了出版资源;省去了用纸印刷、装订、储运等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出版发行周期,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出版业存在的资源、库存等问题;传统出版的传播符号较为单一的缺憾也不再存在了;超文本链接的发展,加强了组织信息的开放性,使读者在阅读某一段信息时可以方便地、有选择性地调出与之相关的资料,从而进一步了解背景资料等信息;网络信息动态更新的能力则可以使网络出版物的修订再版工作根据各个读者的需要在几个小时内实现,体现了全新的出版和阅读的沟通方式和修订再版方式;人们期待的更为个性化的出版也将成为现实。因此,网络出版事实上包含了传统的各种媒体在这同一平台上的全面竞争。如果从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来看,这三种传统的媒体都将在“网上信息服务”的概念中得到某种统一。

篇7:未来网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未来网络”[1]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网络发展的称呼与描述。由于未来网络的含义过于抽象, 至今学术界无法对它进行明确的定义。概括地说, 未来网络是能够提供现有网络技术难以做到的服务、能力和设施的网络, 是为了解决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满足用户对网络功能的更多需求、顺应将来一定时期内网络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提出的新型网络构想。

对未来网络的研究并非空中楼阁。首先, 建立在TCP/IP体系结构上的现有网络面临着诸多问题:网络规模被动扩张、IP地址资源缺乏、网络速度无法适应高速网络应用的发展、网络时时因负载过高而崩溃、网络体系本身无法保证网络传输内容的安全……对未来网络的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力图跨越传统网络的技术障碍, 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 在现有网络的功能基础上, 人们希望未来网络可以拥有更强大的商业与应用价值。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大量新型网络服务的开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传统网络从技术上已越来越难满足用户日益高涨的新需求, 未来网络在各个方面都已表现出传统网络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 未来网络的发展历程

未来网络与传统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并无明确的界限与鸿沟, 而是一种渐进式地演变。一般认为, 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 传统网络开始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 拉开了对“未来网络”规划与研究的序幕。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 美国一直占据着全球网络格局规划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由于当时网络本身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 加之接入网络的用户数量猛增, 使得Internet不堪重负。1993年, 美国政府率先提出NGII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解决现有网络存在问题的同时, 开发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提供更先进、更实时的网络服务, 同时保证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NGII计划的开展, 到了20世纪末, 网络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IP电话、网络视频等网络业务也逐步向传统电信领域延伸, 这给电信产业带来了冲击。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 电信业提出了关于下一代网络 (NGN) 的发展构想。NGN计划以软交换为中心, 提供Qo S数据传送技术, 力图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提供多媒体业务, 以实现用户对业务使用的一致性。

之后的若干年里, 全球互联网络进一步向开放、融合、高速、高性能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时代对网络提出的新要求, 2005年, 美国启动了全球网络创新环境计划 (GENI) [2]。GENI计划以“虚拟化、可编程、可切片”理念为核心, 重新设计互联网体系结构。同期设立的还有未来互联网设计研究计划 (FIND) , 该计划更侧重于对未来互联网体系架构的研究。

在全球发展未来网络的潮流影响下, 欧盟及其成员国也迅速成立了相关的产业联盟, 先后设立了FEDERICA计划[3]、FIRE计划[4]等等。这些未来网络研究项目大多开展面向多方面、宽领域的未来网络核心技术的研究, 同步建设大规模开放性未来网络实验平台, 通过合作实验逐步构建出未来网络的体系结构。

3 未来网络的研究现状

3.1 多媒体网络

多媒体网络是一种将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的全新网络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最新提出的新一代多媒体网络设计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5]:一是通过抽象的方法, 如名址分离、可编程路由等, 实现网络的可演进性;二是采用分布式的系统架构方法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三是在接入设备中加入存储、视频处理等计算功能, 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与面向终端用户的自适应能力。

当前多媒体网络的研究重点包括:将网络带宽提高到适合多媒体内容传输的方法;多媒体网络中信息交换方式与高层协议;多媒体网络信息服务器的构架;多媒体网络的通信协议及性能等。

3.2 解决网络地址问题

当前网址分配体系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IPv4的网络地址已于2011年2月3日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完毕。地址不足限制了同一时间内网络终端的接入数量, 严重阻碍了互联网规模的扩大与功能扩展。当前学术界对如何解决未来网络地址分配问题主要持“改良式”与“革命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持改良式观点的研究者认为:IPv6协议与IPV4协议同属TCP/IP协议体系, 其主要优势[6]包括扩大了的地址空间 (采用128位地址长度, 拥有的地址达到2^128个) 、支持移动和即插即用、可以更好实现网络多播、在IPV4的基础上增加了路由探测、参数探测、地址自动配置与解析等功能;在网络安全方面, 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阻止信息报探测、IP欺骗、连接截获等网络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也增加了诸如源地址检查、无状态地址映射等新技术。

IPv6取代IPv4的关键是过渡技术的选取, 当前对IPv6的研究重点也主要在这一方面。现已提出并经过实证可行的过渡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1.双栈技术[7]:在网络节点上同时运行IPv4和IPv6的协议栈, 根据收到的分组切换使用;2.隧道技术:当数据需要在使用不同协议的链路 (隧道) 上传送时, 将数据包封装在合适的协议中, 通过链路 (隧道) 后再解封;3.翻译技术:通过建立IPv4与IPv6地址间的映射表, 以分配临时IP地址的方式进行数据传递。

当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用IPv6取代IPv4是维持当前地址增长趋势的惟一可行途径。2012年开始, IPv6在全球逐渐进入商业部署阶段, 国际互联网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我国现阶段的CNKI工程[8]、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合一等多项业务都是在采用IPV6的基础上开展的。

“革命式”方法也被称作“clean-slate”[9], 意指抛弃现有网络体系, 从白板开始设计一个全新的未来网络体系结构。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造成当前网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TCP/IP网络体系设计本身的缺陷, IPv6仅仅是IPv4的延续和改进,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需要构建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IP网存在的基因性缺陷, 以期彻底解决当前网络存在的问题。

革命性技术路线不是凭空想象的“闭门造车”, 而是从坚实的现有技术基础起步, 以未来网络为实现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当前全球基于“Clean Slate”理念的研究项目有很多, 具有代表意义的包括美国的CCN[10]、NDN[11]和斯坦福大学的Clean-Slate项目[12]等等, 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3.3 网络计算

网络计算是将分布在网络上的计算机、软件、信息、知识等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 将整个网络虚拟化为一台计算能力超强、资源接近无限的超级计算设备。随着未来网络的发展, 信息处理方式也已步入网络计算的时代。

网络计算主要有四种典型形式:网格计算、对等计算、企业计算、和普适计算。其中网格计算与对等计算是网络计算研发的主要方向。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是基于网格计算思想的“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网络[13]是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网络核心可以智能地进行网络资源配置, 把用户提交的计算处理任务拆分成若干较小的服务, 分配给网络中的海量计算机进行运算, 最后将结果收集整合, 返回给用户。对用户而言, 云计算模式隐藏了基础设施的复杂情况。与传统的多机系统相比, 云计算模式弱化了地理因素的限制, 拥有更强大的超级计算能力。

当前云计算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计算资源调度算法、虚拟化技术、云平台安全技术等[14]。在世界云计算商用领域, Google云在全球已拥有100多万台高性能服务器;Amazon、IBM、Microsoft、Yahoo也各自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与国外同期发展情况相比, 国内云计算发展规模相对较小, 在功能与安全性方面尚有改进之处。

3.4 数据中心

维基百科对数据中心给出的定义是:“数据中心是一整套复杂的设施, 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其它与之配套的设备 (例如通信和存储系统) , 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接、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数据中心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以主机为核心的微型数据中心、70年代后以广域网, 局域网系统为核心的小型数据中心、90年代开始形成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Internet数据中心、以及2007年至今发展起来的“现代数据中心”[15]。

现代数据中心是虚拟化技术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 通常由至少上万台超级服务器主机按某种拓扑结构连接而成, 采用先进的虚拟化网络分配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和任务分配调度算法, 通过因特网为用户提供高性能的大数据处理服务。目前, 全球数据中心总量大约为350万个, 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地区。

现阶段关于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以虚拟化、数据中心运行效率、新型网络拓扑结构和数据中心网络节能方法为主。虚拟化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软件定义数据中心、“Open Flow”网络交换模型[16], 提出了动态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模型[17]、模块化数据中心[18]等方法以改进数据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效率, 代表性的数据中心网络结构有Fat-Tree、BCube、DCell、Monsoon、VL2、雪花结构模型[19,20]等。网络节能方向主要是提出通过调节设备状态节能[21]、改进虚拟机和任务调度算法节能[22,23]等等。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新型网络结构、数据中心网络协议、虚拟化地址配置方法、整体节能方案等将是数据中心网络可预见的研究重点[24]。

3.5 网络安全与故障诊断

在未来网络新技术发展的同时, 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反病毒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型网络发展的安全需求, 应运而生的是云安全 (Cloud Security) 技术。

云安全的思想[25]是将计算机用户与负责安全保护的服务商技术平台联系起来, 组成一个大型查杀网络。与传统的反病毒技术相比, 云安全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 云中病毒样本是在全网用户中收集的, 它比传统病毒库更全面;另一方面, 云安全技术将病毒查杀工作主要放在服务端, 节省了计算机用户本地的资源耗费, 提高了查杀病毒的能力和效率。

当前对于未来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还包括未来网络核心系统的安全性、新型防火墙设备、身份识别、访问控制机制、认证与授权机制、传送安全机制等等。

在网络防御策略、病毒查杀手段层出不穷之余, 对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故障的网络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的技术也在同步发展。国外研究者在传统多机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分层自适应分布式诊断模型、基于比较的诊断策略、超立方体诊断模型和利用遗传算法、人工免疫算法等进行故障诊断[26,27,28,29,30,31]。笔者在[32,33,34]等文中也研究了系统级故障诊断的相关问题, 提出对PMC等几种常见故障模型进行方程诊断的新型算法。系统级故障诊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可用于未来网络系统的故障识别与诊断。

4 未来网络的发展前景

未来网络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研发情况及相关统计资料, 预测未来网络的发展前景。

4.1 未来网络的规模将更大

截至2012年, 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4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 随着未来网络技术的进步, 网络范围的广泛覆盖, 接入网络成本的降低, 2020年之前, 全球的网络用户数量将达到50亿。由此带来的是未来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大。

4.2 未来网络将更开放

未来网络的开放有两层含义:第一, 未来网络的接口是开放的, 各类异构终端设备都支持在统一的接入标准下, 经由通用的外部接口接入未来网络;第二, 未来网络的网络资源是共享的[35], 用户能够方便地在全网找到需要的公开信息与文档, 现存的信息资源缺乏、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将逐渐消失。

4.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有价值数据将在未来网络中存储并传递, 网络数据量的激增使全球网络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将以PB、EB甚至ZB为计量单位, 对大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甚至实时使用。IBM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 90%是在过去两年内产生的, 预计到2020年, 全球网络数据规模将达到现在的44倍。

4.4 网络高速化与移动化

高速化的含义有两点:一是网络设备运行速度的高速化, 即未来网络应当拥有更大的传输带宽、更精简的路由表及更快的网络分包传输机制;二是网络服务的高速化, 对于高计算强度、大数据的网络业务, 借助庞大的云系统, 在服务质量机制 (Qo S) 保证下可以快速完成。高速化是大数据趋势的技术基础。

移动化是指未来网络可以摆脱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的束缚, 各类终端几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接入网络。高质量的无线接入与卫星通信技术将在未来网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现已研发出的HSPA、Wi Max、LTE、AIE等新型移动接入技术都促进了网络移动性的发展。

4.5 未来网络将更加开源

种种迹象表明, 技术开源化是当今网络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越来越多的技术联盟及非营利组织支持向大众公开核心与非核心的一切相关技术。开源的网络产品有初创成本低、用户可参与产品的维护与修改、bug可以被及时发现与修复、产品质量更可靠等优点。在未来网络时代, 服务提供商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开源网络服务的透明与安全性会吸引更多的用户, 开发风险低与市场适应能力强促使网络服务商提供开源化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5 未来网络研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未来网络当前的研发势头迅猛, 根据以往网络发展的经验教训, 我们指出一些在技术创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安全性问题:在未来网络云平台创建初期, 由于理论尚不健全, 技术刚刚起步, 难免存在漏洞或缺陷, 给网络黑客创造了可乘之机。当前云平台主要面临的安全难题是如何在虚拟化技术中实施安全隔离和安全监控。云平台应当建立有效的流量监控机制、防火墙隔离制度与全平台网络防御机制, 对平台中主干线路和局部块域予以实时监控和管理, 同时应当有破坏恢复与隔离机制, 减少网络攻击与局部故障发生后可能引发的全局性反应。

网络节能问题[36]:当前网络设备生产商研究的重点大多是大容量、高运行速度的网络设备开发、高传输速率的通信载体构建等等。然而, 更高速的网络设备服务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运行功率, 运行功率又与耗电量正相关。截至目前, 互联网耗电量约占全球总电量的5.14%。显然, 仅仅为了节能而拒绝开发新技术是因噎废食, 但在提高未来网络的服务效率同时, 重视节能设备的开发、采用恰当的网络布局规划、研究高效的网络寻址分包算法、精简网络的整体架构也不失是一条节能的可行之路。

商业模型问题:各研究力量在投入资源对未来网络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 良好商业模型的同步构建也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回顾TCP/IP协议体系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形成过程[37], 1977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对全球通用的网络标准框架进行研究, 形成了OSI/RM七层协议体系结构雏形, 90年代初, 全套的OSI/RM国际标准都已制定完成。然而, 由于OSI标准没有足够的商业驱动力, 加之网络设备商对TCP/IP体系的默认, 采用TCP/IP协议的因特网已经在事实上覆盖了全世界, 最终, 耗费巨大科研力量产生的OSI/RM结构体系仅仅是一整套“完美而庞大”的理论。在其它行业的标准制定中, 专家与科研机构往往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而在计算机网络这一技术发展迅速、可以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领域, 具有强劲市场背景的国际大型IT公司在“事实”标准化方面的影响力亦不可小觑。因此, 任何优秀可行的未来网络规划理念都必须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型作为推广基础, 以免重蹈OSI/RM的覆辙。

6 结束语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关于未来网络的研究正在广泛开展, 在未来网络架构、网络提速、网络性能、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网络查杀、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于此同时, 未来网络的安全管理、绿色节能和商业推广模式问题也不应被忽视。只要继续加大研究力度,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增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相信未来网络的宏伟规划必将早日实现, 为全球网络体系带来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飞跃。

摘要:扼要阐述未来网络的研究意义, 介绍未来网络的发展历程, 全面分析未来网络在多媒体网络、网址分配、网络计算、数据中心、网络安全及故障诊断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网络在网络规模、开放开源、传输速度等方面的发展前景。最后指出在未来网络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网络安全、网络节能及商业模型构建等问题。

篇8:访谈二:网络视频的现状与前景

Marketing China:作为网络视频平台提供商,您对受众的了解程度如何,比如说他们的消费倾向和习惯,观看网络视频的原因等等?

Jeremy:对于网络视频受众的情况我大致有一些了解,但谈不上深入。网络用户平时收看的网络视频可谓五花八门,内容迥异。其中,以网络信息类或教育类视频最受欢迎。从目前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网络用户逐渐习惯于将网络视为一种媒体消费环境,而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搜索的工具。显然,相对那些将网络视为沟通与交易平台的人们来说,这些用户更易接受网络是一种消费媒体。

当然,所有这些都基于我们的假设,网络电视以及网络视频基本上映射出网络世界的情况:人们会深入地发掘出自身的兴趣所在,并且每次上网时都会“消费”与兴趣相关的内容。

(编者注:Brightcove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一些网络工具软件,可以将电视节目发行到任意数量的网站上并收取相关的费用或广告费)。

Marketing China:对Brightcove而言,同TiVo(机顶盒数码电视服务商)合作的重要性如何?这是否只是一个远期的利益?

Jeremy:从公司创建之初,我们就清楚地看到:在互联网领域里,出版商与电视节目制作商们将不仅能够通过网络,还可以通过电视以及其他设备接触到消费者。我们公司专注于开放式媒体平台,这一机会尚处萌芽状态,毕竟目前消费者很少拥有可以与宽带网络相连的设备。

上一篇:大班语言活动:家下一篇:致患者的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