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论文

2022-04-20

[摘要]深圳已经基本形成支柱行业地位突出、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本文基于客观数据分析了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深港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改善社会环境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论文 篇1:

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摘 要:针对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调研,提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需要,调整结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从业人员培养及鼓励和支持创新发展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状;问题;对策

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和调整中,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容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或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对当前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范畴

国内外理论界对生产性服务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仅对内涵形成一定的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把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归类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也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2014年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兴业态,高端和创新发展,知识技术含量高,制造业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等特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1.融合性。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精细化分工的结果,产生于制造业并贯穿企业生产的各环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融合不断加强,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这种渗透与融合也体现在行业内部,并产生出许多新业态。

2.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依赖,在整个产业链中,上下游各种服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企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3.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有些行业的服务过程和活动是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型服务为基础,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以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为服务业过程,借助知识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

4.集聚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类似,都具有集聚经济特征。

5.创新性。生产性服务业是高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推动力,能够对制造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起到引导作用。创新才能生存,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型。

(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与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全方面地支撑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研发、采购、存储、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占据了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大部分过程,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的环节只占很少部分,因而专业的研发设计机构、仓储物流公司、销售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并起到增加价值的重要作用。第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与关联可以促进产业互相适应,调整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聚集着科技、人才和管理,对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总之,生产性服务业将逐渐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辽宁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量逐年增加。

(一)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及对经济贡献不断提升

从表1的数据显示,近五年第三产业总值不断增长,自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批发零售增幅缓慢。

(二)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吸引就业比重

近五仓储和邮政吸引就业,2010—2013年每年的就业人数几乎占了全部生产性服务业的1/3,其次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的就业水平虽然逐年上升,就业率最低的为住宿和餐饮。

(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现状

三、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显著发展,但规模偏小,数量少

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虽然长足发展,但是占辽宁省GDP比重不高,主要是近年来,辽宁采取的是从企业分离出生产性服务业,原来生产性服务业都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只为本企业服务,发展空间受限制,分离以后发展也快,规模与数量相对少。

(二)服务业整体结构不合理

辽宁是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基地,服务业也是紧紧围绕传统工业发展,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占60%以上,2013年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吸引就业人数占63.4%,技术含量高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金融、电子商务等发展滞后,无论是产业活动单位还是个体经营户比重偏低。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直接面向消费品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少。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不够充分

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数是制造业的辅助性活动,依附性强,属于被动性服务,缺乏研发设计,不能为制造业的更新升级提供技术支持,限制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融合和创新。

(四)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

现代服务业是以先进科学科技和专业技术人才为生产要素,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最终服务的结果,可以完全体现在知识产权和产品的价值上,由于受传统服务业影响,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总体水平不高。

(五)产业聚集化程度不够

国内外中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区域具有高度集聚的特征,尤其是以金融、商务、设计为主导的核心集群。辽宁省大部分服务行业和项目分布不集中,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所谓的聚集,仅仅是形态上相对聚集,或是“聚”而不“群”,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不能发挥集聚效应。聚集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和技术缺乏关联性,没有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且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制造业,有数据显示,服务业目前占美国经济总产出的82%,并为美国提供了84%的就业机会,英国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高达86%。北京服务业占GDP的76%,广东省占GDP的45%。

当前,辽宁发展服务业正处于我国产业调整之际,坚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辽宁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一,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按照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在“十二五”时期以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可以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资源、交通、居住、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同时,要结合辽宁省实际,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重在抓形象、抓特色。引进高档次的标志性的领军企业,建设新的精品百货、城市综合体等城市新坐标,提升行业水平,增强辽宁服务业吸引力。同时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研究“人无我有”的特色经营。

第三,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机制。制造业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体,通过生产性服务的研发设计和高新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以及产品的竞争力和价值,也为服务业开辟了更广阔空间,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国内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业企业应改变生产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出来,将企业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公司,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企业则应通过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生产企业的服务需求。

第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辽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由于传统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对人才、技术的依赖程度不高,这也是服务业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很少涉及对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人才培养,对人才使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高层次服务人才的短缺、外流,这无疑是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薄弱环节。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可以从服务业发达地区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学习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武装”辽宁服务业;其次,提高专业技能的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管理人才;最后,要逐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点科技工程,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邴志刚.在全省服务业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辽宁省人民政府网,2012-07-27.

[2] 加快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J].辽宁经济,2013,(12):1.

[3] 田华,安玉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经济,2010,(8):40-41.

[4] 魏玉芝.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2):94-96.

[5] 李向民,吴志刚,张崇.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17.

[6] 李辉,孙亮.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4,(15):132-134.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金春云 王成芬 全占岐 等

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论文 篇2:

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深圳已经基本形成支柱行业地位突出、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本文基于客观数据分析了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深港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改善社会环境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深圳 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 本文是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深圳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编号:115A028)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彦军(1969—),河南安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服务管理、高职教育。

一、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总量大。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从2005年的1411.22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3011.13亿元,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30.13%;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61.39%、28.5%提高到68.94%、36.72%。生产性服务业对深圳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经济贡献大,行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深圳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22.57%提高到了70.59%,从拉动生产总值增长3.41个百分点提高到7.55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拉动深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业结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型生产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3、3.17个百分点。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生产服务部门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12.13、0.85、0.22个百分点。

3.企业数量较多,就业贡献率高。根据深圳市两次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末,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分别为55490个、71590个,分别比2004年末增长了69.07%、75.33%,占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的23.95%、21.93%。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2005 ~2009年,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从144.61万人提高到197.24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59.99%提高到61.95%,年均增长率为10%。其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速均高于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

4.劳动生产率高,增速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97585元/人,提高到2009年的152660元/人,2005、2007、2009年分别比同期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出2.34、11.29、9.27个百分点。相对于第三产业而言,2005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第三产业的1.03倍,2009年提高到1.11倍,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功能在逐年增强。

5.吸引投资能力加强,投资增幅大。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从2000年的63.5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322.77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从22.85%提高到38.99%,年均增长率达22.54%,比同期全市基本建设投资额年均增长率14.62%高出近8个百分点。2009年,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27.09%、34.99%,而同期广东省和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投资额比重分别为17.97%、27.95%和16.16%、29.88%。可见,深圳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额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较高。

6.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深港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持续上升。2009年,深圳协议利用外资35.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6亿美元,到2010年上半年,深圳外资银行总资产1637亿元,贷款804亿元,存款821亿元,实现利润8.58亿元,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稳居国内城市前三甲。在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中,入驻深圳的已超过100家。深港两地在会展、文化、会计、建筑等专业服务领域展开了程度不同的合作。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已经成为深圳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向。

二、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从国际经验看,驱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现代服务业。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城市,在经济转型和驱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上,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生产。与这些国际城市相比,无论是在产出总量、所占比重、就业贡献,还是在内部结构、行业成熟度等方面,深圳的生产性服务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国内城市比较来看,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52.48%、41.42%、39%,占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依次为69.49%、69.78%、64.09%,除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深圳市的比重近5个百分点外,其他数据均比深圳高。并且这三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比例较为均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占比均高于深圳。

2.内部结构不平衡。深圳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三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从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金融业属于高赢利、高收入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行业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也都较高。相对而言,深圳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咨询等智力密集型行业,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产值比重仍然很低,就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09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深圳各市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9%、4.1%、6.9%、2.98%、3.87%、2.72%。可见,深圳的科研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外,深圳的商务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还太小,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人均产出水平较低,企业个体规模偏小,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在降低。

3.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改革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如银行、保险、科研、通信等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微观主体主要由国有服务企业充当,政府的过度干预较为突出。在监管、纠正众多市场主体不规范行为方面,存在着未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政府无法监管等问题。较低的市场化程度不仅会抑制服务的有效供给,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而且使生产性服务产品的价格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抑制和削弱了制造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影响了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发育程度,从而制约了服务业的经济增长。

三、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力量和突破口。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深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1.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重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彼此依赖,二者的互动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重发展,注重提高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度,是深圳在处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时应保持的基本原则。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不但要使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相对较高的比例,居于相对优势的地位,而且要使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有较高的比重,要以高新技术改造、武装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深圳必须保持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保持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这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圳“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所决定的,是确保深圳的国际竞争力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所需要的。

2.基于制度创新,推进深圳与香港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深度发展

深圳是香港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的基地和纽带,规模大、国际化水平高、积累了丰富市场经济运作经验的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验、技术和人才支持,两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深度合作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深圳要把握机遇,与香港共同成立“深港服务业制度协调”机构,按照CEPA的要求清理、修订和完善制约香港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与CEPA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政策并争取能够先行先试,解决“小门未开”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协会,完善各行业协会的职能,使之成为具有行业公信力的行业自律监管机构,搭建对话和沟通的平台。

对于深港两地部分服务行业中出现的竞争态势,首先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市场的选择,支持两地企业之间的公平、有序的竞争;其次是要认识到深港间的服务业还主要是在现有的市场空间内形成的竞争关系,深港两地政府要本着共同辐射内地市场和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的大目标,鼓励“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3.立足珠三角,辐射泛珠三角,寻找深圳生产性服务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服务范围和服务者与被服务者语言、文化、制度等的衔接程度是成正比的,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服务中心都有特定的服务范围和区域。深圳要成为珠三角服务和创新中心的核心。因此,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应立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借助其整体优势来拓展服务功能的空间,增强和发挥城市服务功能。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要向泛珠三角区域辐射,领先的知名企业要向全国市场辐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要向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市场辐射。伴随着深圳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企业也必将积极跟进,扩大其辐射范围,以服务创造发展的新空间。

4.大力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深圳应针对制约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与环境因素积极采取措施,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要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要进一步完善以市场运作和政府建设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圳模式”,加快征信、信用信息公开化、信用中介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加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和壮大信用中介机构,探索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香港专业服务人才聚深创业发展,创造条件使深圳成为香港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拓展内地市场的最大基地;通过搭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平台,以产业发展竞争力集聚人才;利用深圳大学城、各高校开设生产性服务业高级培训课程和新增相关专业,构建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职业教育制度,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推动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行业协会制度创新,进行行业协会地方立法,使之真正成为本行业的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要研究出台产业联盟的地方立法或行政性管理规章,解决产业联盟的法律身份和监管问题;要把产业联盟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有效社会治理的政策实施平台给予适当资助,实现由原来的面对单个企业、项目进行的点对点支持到通过联盟实现对整个产业链条支持的转变。要按照国家现行的行业分类标准,根据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需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投入。

5.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实施重点保证和全面提升相结合的行业发展政策。一如既往地把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三大产业作为重点保证的产业,对其持续稳定发展给予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强化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动三大产业做优做强。同时,要全面提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要促进房地产业加快向作为满足商务办公和生产厂房等生产性需求的生产性服务行业转变。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监管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形成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因类制宜逐步放宽垄断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及措施,促进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三是进一步健全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共性技术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贴息或补助;对应于高新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发展的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扩张期等阶段,以财政资金为“种子”,吸纳社会资金设立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风险投资基金,将高新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推向市场。四是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税负水平。要继续深化实施营业税差额征收政策,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妥善处理服务外包、专利购买、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中间环节的重复征税问题,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五是制定产业导向政策,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集聚。要以已有的制造业集聚区为依托,实施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集聚区战略,促进传统制造业集群的改造升级,形成产业共同提升机制,要实施有利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的产业导向政策,改善产业配套环境,打造若干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中心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积极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推进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胡佩霞.深圳外资银行规模居全国三甲[N].深圳商报,2010年8月10日.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4]郭怀英.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特性与驱动机制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7).

[5]乐正.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高粮,周浩,顾乃华,余壮雄.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7]高传胜.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增长新动力:基于长三角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8]刘旭,郝洁.加强粤港服务业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9]任旺兵.我国制造业发展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10]王昌林.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J].中国经贸导刊,2006(14).

On Producer Services Development in Shenzhen

Song Yanjun

(Shenzhen Polytechnical College , Guangdong Shenzhen 518055)

(收稿日期: 2011-04 责任编辑: 廖令鹏)

作者:宋彦军

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论文 篇3:

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学研究与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当前江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工业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对江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江西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江西

作者简介 郑四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龚志文,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近年来,江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投入不断加大,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城市相比,江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江西正处于承接世界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江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对促进江西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江西省GDP由1978年的87.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70.53亿元,可比增长14.18倍,人均GDP增长了10.27倍。全省服务业的增加值由1978年的17.7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63.65亿元,28年间可比增长了22.0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7%,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的速度,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0.4%提升到2006年的33.5%。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22.2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74.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33.4%。由此可见,江西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以高于GDP增速的水平增长,其中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社会服务等传统产业平稳发展,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证券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也快速发展。近年来,江西省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全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保持了30%以上增速。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表现为:

1、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高。以2006年江西各地区市区为例,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实现增加值44.69万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56%,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68%和2.70%,明显偏低。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江西的生产性服务业供需缺口很大。

2、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新型行业发展迅速。从城镇分行业投资看,2008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第三产业投资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5%。2008年前4个月,城镇分行业投资中,信息资讯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3.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35.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46.4%,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投资热点,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限额以上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较低,规模偏小。

2006年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各行业中,有四个行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在10%以上,分别是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4.79%、11.20%和11.03%,合计占到现代服务业的47.02%。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行业初显雏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29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11.20%,占全部服务业的4.94%。2007年物流项目引入了香港中羽集团在昌北机场建设南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中心。外资金融担保企业先后入驻江西省多个地区,香港大新银行、渣打银行在南昌设分行。

3、生产性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从就业结构看,近年来,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增加很快,但空间仍然很大,金融业和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发达省市相比明显偏低。

4、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目前,南昌高新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全国软件百强、全国最大财务软件企业用友软件正式落户南昌高新区,用友软件公司将在南昌高新区建设全球呼叫中心、全球代码中心等项目,并将其打造成为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南昌与美国Kelly公司达成了关于在南昌设立服务外包基地的协议和关于为爱默生公司电信服务外包项目提供人才服务的协议。Kelly南昌服务基地建成后,将承接Kelly公司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服务外包项目。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渣打银行和香港大新银行分别与南昌市签署了落户协议,实现江西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选址建设占地面积为277亩的总部基地,打造服务国际企业的商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利用外资的比例逐步增加(以2006年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FD1为例),。

1、江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服务业结构不合理。随着江西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工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以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会展、商务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服务业。与此同时,新兴行业各项指标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尤其是信息咨询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更是发展迅速,增加值和就业人数都增长较快。一大批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虽然使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了显著改善,但总体上看,服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比重高,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比重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发展不足。

2、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江西省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层次低,科技人才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有限,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一些位于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低端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化应用程度也不高,与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企业作为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研发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和水平相去甚远。2006年全省R&D经费支出37.8亿元,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1,远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

3、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不够,体制性障碍尚存。江西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信息传输、物流和咨询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有的一些会计事务所、税务代理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大多是从市有关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脱钩而来。或多或少与原有的主管部门保持松散的联系,制约了充分竞争,阻碍了中介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中税收制度制约了企业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另外,受县级行政权限的限制,各金融机构对新业务的开展没有决定权,不能及时推出高效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资金问题。这些因素使得江西服务业的资金、技术、劳动力流动不畅,服务业未能实现突破性发展。

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薄弱。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行业垄断现象还比较多,市场准入门槛高,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不分,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近年来,江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然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工业化进程不能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强工业弱服务业、强生活性服务业弱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协调现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明显。

四、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顺利进行,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一五”期间的总量目标是,江西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值12%,到2010年达280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到2010年末达到940万人,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0%。现代服务业几个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现代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7%,到2010年达到132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700亿元。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以上。

1、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服务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力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要建立多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和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快设置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科研单位要开展专题研究,社会各方面也应积极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学校,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加大对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训。要合理使用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设置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特别贡献奖,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接受专门培训。要积极引进社会急需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起到领军作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工资收入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妥善解决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问题,认真做到优秀人才能引进来,能留得住,使人才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

2、积极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新模式。针对江西的产业发展特点,围绕产业集群构建生产性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与合理布局多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已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或者附近,建立起各种为其服务的公共平台,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在各种高技术园区,或者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集群内部或者周边,建立为其服务的研发平台以及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物流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增加园区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

以江西省汽车制造、装备生产、有色金属、电子机械等几大龙头产业为轴心,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加快研发、检测、维修、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技术培训、供应链管理、仓储、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务、项目外包、保险、物流、展销等服务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培育现代制造业的中介服务产业集群,促进江西省重装机械、石化设备、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设备等产业与信息、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积极营造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加快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改革。加快制定生产性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将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进行分类改革,把那些承担各种生产性服务职能的政府机构、事业机构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剥离,指导职能划归政府部门,服务职能和机构与政府脱钩,推向市场。依法规范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协会、商会、合作服务组织等,加强行业自律。

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保证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畅通。更重要的是软环境,要下功夫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软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

4、强化产业关联,构建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五动机制。江西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制造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过程,工业化发展到今天,一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结合实际明确目标,确定优先发展重点,以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商务中介与会展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等为重点,继续加快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并巩固其中心地位,并根据各县(市、区)制造业块状集聚优势,积极引导传统优势行业进行服务外包和服务社会化,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其次,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动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此外,有关部门应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郑四华 龚志文

上一篇:农村习作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节能降耗电子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