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

2023-02-15

第一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全]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温岭经济发展2008-01-09 08:55:46|分类: 政治经济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区区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实际上一直在走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道路,利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做大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台州前列。

2005年温岭实现工业总产值843亿元,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第

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2:52.9:37.9。温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只占37.9%,不仅比浙江省平均水平40%低2.1个百分点,也低于台州市内路桥、仙居、天台2.4、1.

8、0.5个百分点,这与温岭经济大市的地位很不相协调。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温岭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资源要素瓶颈的制约日益突出,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日趋乏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已成为温岭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后劲支撑。为此,我认为,温岭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把它作为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生产性服务业,即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其内涵主要是指制造业的中间分离环节和上下游延伸链,它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从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培训咨询等),换句话说,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中。

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健是保持“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阶段,实践证明,从原料到消费的全部价值链中,用于制造的仅占1/4,用于流通服务的占3/4。美国著名的NIKE公司,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NIKE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销售上,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和销售NIKE牌运动鞋,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利润率高达30%。这与目前温岭制造性企业5%-10%的利润率,形成很大的反差,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温岭生产性服务业的低水平发展。

温岭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温岭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的突破点。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以15%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高产出是以高

能耗、高污染、低利润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健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而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发展“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生产性服务业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减少物质资源的“硬性投入”,增加智力资源的“软性投入”,优化产业升级。

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温岭总部经济,实现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城市发展、东部产业集聚的重大举措。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市西部城市(包括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新河镇组成的“金十字”都市区)已经不再具备原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价格上涨,大量外来劳动力也给西部“金十字”都市区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矛盾。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国际产业转移面临新一轮的高峰期,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转移重点,这为我市西部都市区加快产品、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部滨海产业带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西部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土地、能源方面的优势,而西部都市区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支撑第

一、二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全球石油价格一路飙升,显示了人类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消耗的恐惧。我国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之多已经引起全世界的警醒,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不仅中国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就是全世界都无法承受。但是,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会减缓,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降低,那么,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呢?

专家认为,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生产之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要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就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绿色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对第

一、二产业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这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面向生产者提供服务,使其能在生产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供求状况,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生产更具针对性,使原材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以及产品更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为了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更多的企业把自己所不擅长的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等业务外包出去,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也能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根据IDC公司的预测,此类外包市场到2006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在这一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市场60%的份额。

科研、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能高效地整合生产“内力”和技术“外力”,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第

一、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

一、二产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从我市近几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人才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项目推进缓慢,投资增长乏力。全市产业低、小、散的局面目前难以改变,产业升级任务繁重。只有跳出

一、二产业发展

一、二产业,充分利用第三产业与第

一、二产业的联动效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实现产业升级已超出了产业本身。只有赋予生产性服务业充分的发展空间,才能在研发、创新、降低物流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我市经济社会要实现转型,就须在西部城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东部滨海产业带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形成强大创新能力的产业,把另外一些传统的、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区外转移。我市产业选择方面必须要有所发展、有所不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在市内为其提供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

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具有广泛的联动效应,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绩效,对提高生产率至关重要。

二、正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服务业仍占据重要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制造业、轻服务业

当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工业的主体作用,忽视服务业对农业、工业的联动效应,“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旧思维模式和政策取向十分明显。我市虽然成立了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发展和改革局设办公室,但作为承担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职责与力量均难以到位。有的乡镇和部门把工业当作硬任务、把服务业当作软任务,错位和缺管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当前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政府用于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每年达4000多万元,而同期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资金不足300万元。

2、量多质弱,生存艰难

我市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现代物流业发展尚未启动,绝大多数为生存而挣扎,无力承担为制造业服务的重任。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增加值所占的比例偏低,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竞争能力不强。

3、自成体系,各自为战

我市的传统物流企业,在“购进、销售、调拔、储存”方面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

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同样,我市的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也是“大而全,小而全”,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很高,效率降低。两者严重脱节,既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又相互消耗资源,相互制约发展。

4、潜在优势,未能利用

我市产业基础雄厚,农业有品牌优势,工业有集群优势,市场有特色优势,交通便携,铁路、高速公路在我市设有站点、出口处,但这些潜在优势,我们至今没有充分发挥。温岭注塑鞋在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有关鞋革市场的选址迟迟不能落实,增加了鞋革企业的交易成本,限制了本地物流业的发展。还有我市工业企业中的汽摩配、水泵、电机等有特色优势的凸现也不理想,在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方面缺少有效办法,目标不明确,资源的配套服务也不够有力。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总体思路

1、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格局,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政府要有战略上的前瞻性,高起点编制“十一·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依托我市九大支柱产业,致力于提高研发设计、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管理咨询、营销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实现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摆到比农业、工业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优先发展。

2、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建议市政府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一是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市已免征农业税,对第二产业也给予诸多税收优惠,而对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建议采用增值税的方式来改革营业税,至少要给予生产性服务业相当于第二产业的税收优惠;二是在财政支持方面,专项国债大部分用于第二产业发展,而给予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建议建立和规范使用我市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三是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方面,给予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同等的待遇。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对工业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资源可直接为收益,如生产性服务业中就有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是信息化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如绝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三是信息化能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使提供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四是信息化能帮助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球化、网络化拓展。

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这种天然的联系,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

4、以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为载体,形成产业联动、互动效应

以我市九大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加强集群和园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园区,实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形成规模型的产业联动、互动效应。温岭先导电机研究所立足于年产值120多亿的温岭泵业,产学研结合,以服务引导温岭泵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而温岭泵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先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

1、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改善区域金融环境

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一是规范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严格防范金融风险;二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加快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产品和融资、结算手段,不断开发和完善新型中间业务;三是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创业投资;四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区域物流中心

抓住甬台温铁路在我市设站,龙门港和石松一级公路建设有利时机,依托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0个,中国水泵之乡、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中国果蔗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等国字号行业品牌6个,水产品、汽摩配、水泵、电机、鞋革等产业均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物流业分离出来进行整合,重点抓好松门水产品市场、塘下钢铁批发市场、泽国机床交易市场、温西工量刃具市场、泽国鞋革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联合组建为企业配套的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商品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运输,一旦我市区域物流中心确立后,区域贸易中心必将形成。

3、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依托我市水泵产业,先导、先科电机研究所提供技术测试和产品创新,自身也连年盈利持续增长,并推动水泵业实现产品升级,不断增强我市水泵业的区域竞争力。

发展面向我市支柱产业的技术服务业,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中“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让”、“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由政府牵头,企业集资,市场化动作,联合设立温岭市汽摩配研究中心,增强我市第一大产业汽摩配行业的竞争力,加快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还要加快设立鞋业研究所、高分子有机物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等技术服务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积极发展咨询服务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工业企业的基础管理、技术水准普遍比较薄弱,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对企业进行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我市企业家、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批现代企业家队伍、现代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现代科技人才队伍,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非常迫切。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的篷勃发展,则是我市实现服务业兴旺发达的突破点。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创造条件切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使之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篇:上海重点发展8领域生产性服务业

在上海服务业连续多年占据GDP半壁江山后,目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也已占到服务业一半,2010年比重可望增至六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根据上海第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点,本市正在推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适应“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将原本依托于生产过程的部分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中分离培育,形成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租赁、商务服务、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行业。专家认为,世界上一些著名跨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从依靠“卖产品”转向价值链高端的“卖服务”,如IBM公司近年转型后,IT服务收入已占总收入55%以上;通用电气公司金融服务等非传统收入的比例甚至超过70%,制造业服务化趋向明显。在当今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达七成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也达七成。据悉,本市相关部门正抓紧制订“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实施方案”,大力发展8个重点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总承包总集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研发与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专业售后服务。上海现有100多家大型制造业集团公司,其中一半已具有服务业,并正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如上海电气集团,在销售制造业产品同时,加大工程总包、金融贸易等增值服务力度,预计到2010年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将从2006年的20%提高到50%。其他大企业集团,如宝钢集团拥有业内权威的钢材电子交易平台—“东方钢铁网”,上汽集团旗下“安吉租赁”也已成为国内汽车租赁服务行业的龙头。海生产性服务业在行业布局的同时,正在进行空间布局。一方面,上海鼓励企业在全国范围配置生产制造资源,将制造业总部、研发设计部门、管理中心本地化,全市企业每年到市外投资约200亿元;另一方面,上海着力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各行业领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入驻,目前全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美特斯邦威、全国床上用品销量第一的罗莱家纺等都将总部迁至上海。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落户沪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已达550家,上海成为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最多地区之一。服务业占GDP逾9成的香港与上海互补合作空间广阔,目前香港在沪企业已从去年8000家左右增至近万家。昨天,香港贸易发展局与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市经济团体联合会签署了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备忘录。

第三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编者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服务业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三个政策性文件。巨峰省长批示要求抓住这一契机,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我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新台阶、开创新的局面。小祥副省长就贯彻落实巨峰省长指示也相应作出了重要批示。省商务厅为此组织了专题学习和深入研究,并将巨峰省长、小祥副省长的重要批示印发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成都、内江、自贡、德阳、达州、泸州、资阳、遂宁等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贯彻落实意见。现将成都、内江、自贡市的主要做法摘编如下,供各市州学习借鉴。一是建立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在今年年初内江市三产暨商务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明确由市商务局负责服务业的牵头工作。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内江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加的发展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二是开展调查研究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市商务局的工作汇报,并亲临市商务局调研指导服务业工作。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融入成渝,联动川南,推进内江“快速崛起,富民强市”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将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由市商务局承担《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中的三产业发展定位于规划研究》课题。市商务局派员分赴成都和重庆,对服务业进行学习考察,并在对当地服务业发展现状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内江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三是确定发展重点

内江市提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实施川南烟草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档次和规模,增强辐射功能,将内江建成川东南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改造提升现代流通业,做强做大现有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分期分批建设专业市场,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四是落实目标责任

为确保内江市发展服务业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下达2007年服务业目标任务的通知》,将服务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区)政府和相关经济部门。同时,市服务业领导小组还制定了《内江市服务业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将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了对县(区)政府和主要经济部门的考核体系。

第四篇:北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在第十一届投洽会媒体见面会的发言

发布者:北京市时间:2007-9-17 13:45:00

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背景下做出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有两个特点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越来越明显。过去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并不十分鲜明,现在伴随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不同区域表现出来的经济增长路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特点越来越清晰,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和研究。比如说,北京的服务业高比例增长,呈现非常鲜明的服务业繁荣。但还需要研究哪些增长是市场力量推动的,哪些是政府推动的。

二是专业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深入。过去企业的很多业务,包括研发、设计、物流、销售都是由一个企业整体完成,没有在产业形态上出现更加细化的专业化分工。如没有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一个企业可能有100辆车,出去送货,不能拉其他的货回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很低,浪费了很多的资源,这样导致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成本占比很高。如果采取第三方物流,把北京的货运到厦门,再把厦门的货运到北京,还是这么高的成本,但是业务量翻了一倍。再比如,10年前的进出口贸易中由一个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整体完成的多项活动,现在已经分化出很多新的专业化分工的独立企业来替代。我个人感觉到,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专业化分工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二、是什么原因支持北京的产业结构出现这样鲜明的特征,使得北京服务业的比例在过去15年当中由60%不到提高到现在的70%,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不能单靠我们的主观想象,单凭政府的愿望显然也不够,而是要基于我们的经济增长机制。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南方的学者一般称其为生产者服务业,官方更多的称其为生产性服务业。如原来在制造体系中研发环节独立出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比如说物流、设计、营销、会展、广告等环节),成为北京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主流经济学强调,无论是区域经济还是产业发展,都要找到需求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需求支持了我们服务业的发展?不完全因为北京市一个大城市,大城市只能解释生活性服务业为什么有需求,而不能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哪里。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还不严密,但是可以粗略判断,研发、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在北京的服务业中超过60%。北京出现高比例的服务业,高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需求不仅仅来自特大型城市本身的需求,也不仅仅来自我们这个城市自身的工业化进程,而来自于中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所给出的需求拉动。找到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产业需求,就找到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路径。

中国过去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所形成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了北京服务业的基本增长面。中央企业在北京的全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占37%,服务业中中央企业的比例占45%,生产性服务业若干领域中中央企业的比重更高。也就是有相当数量的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面对的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求,比如中国重要银行在上市活动中,他的所有的投资银行业务都是发生在北京的,都计算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中,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北京的商贸流通产业、研发产业,很多都是支持全国的工业化需求的。北京的经济总量7700亿中,第一位的工业占24%,第二位的金融保险业占12.5%,第三位的商贸流通业占9.6%,第四位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也是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占8.8%;房地产业占6.2%,广义的物流与邮电业占5.2%左右,在北京派生出许多面对中国工业化进程需求拉动的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需求支持、拉动了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论是中央的部分还是北京的部分,都不是仅仅针对本地需求的,这种需求不仅是在北京,而是面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求。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什么条件支持北京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北京是首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首都。首都聚集的资源支持了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总部、中央大型企业总部,和外资投资性企业总部都是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重要的条件是北京拥有大量计划经济留下来的宝贵的科技、智力因素。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技术因素结合起来判断,计划经济留给北京的重要智力和人才资源,而生产性服务业正需要这样的支持。制造过程中派生出来、又服务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新的业态,产生了交易行为,导致了增加值的增长。比较典型的是占GDP比重8.8%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显然是要靠科技和智力资源支持的。占5.2%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综合技术开发活动,当然12.5%的金融保险业也是需要高技术和高智力支持的。因此北京具备了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

北京正因为具备上述优势,才具备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禀赋。我们希望传媒进一步关注北京的产业经济的特点,从宏观和比较的角度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北京的经济增长路径、方式和动力机制,并帮助产业界,特别是通过投洽会这样重要的国际投资促进平台,使更多的产业界人士和外资关心、研究、参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在其中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

第五篇:“十二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与策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重点发展。要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综合试点工作,以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为核心,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1 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

1.1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首先必须提高和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扩大服务外包内需市场是“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此,一要加快探索并推广在发达地区开展的工业主辅分离改革。鼓励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加强指标考核,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政府从综合、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对企业主辅分离提供扶持,对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分离后做大做强等方面进行奖励等多项举措,稳步推进工业主辅分离改革,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形成一大批围绕主业服务社会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培育生产性服务新主体,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跟踪问效,建立政策落实的反馈评价机制,积极推动已开展的扩大服务内需市场的试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广。

二要加快推进政府部门、国有垄断企业和在华外国公司外包服务,壮大本土在岸服务外包产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对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外包订单中40%多来自国内市场,且主要来自于金融、电信和政府部门。打破金融、电信等国有服务企业行政垄断,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激发服务外包的驱动力。研究并制定促进政府部门采购生产性服务的专项政策,加大政府对服务产品的采购力度,拓宽采购范围。积极引导在华外国公司向本土服务企业外包服务流程。

1.2 围绕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推进国际化进程

对外开放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改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状况,就要通过服务贸易、引进外资、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转移、走出去,接受高端的中间

服务,近距离地学习先进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地提升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并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公司、商务服务机构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并购海外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型公司,获取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提高全球化运营水平。在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国际品牌。

把离岸服务外包作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来大力发展。一要改善政策、法制和商业运作环境,支持服务外包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创建一批知名服务品牌。二要强化人力资源产业链建设,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大学、企业、政府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三要创建“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的公共支撑平台,以统一的国家品牌形象开拓国际市场,对内促进产业联合,整合示范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合力,面向外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要坚持上述国际化战略,必须注意两个认识问题。一是正确理解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走出去”,走出去是为开拓有竞争力的发达国家服务市场和已经国际化的国内服务市场,而不是过多强调走出去开拓非洲和南美洲等落后的服务市场。二是正确理解“与国际规则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借鉴国际经验”,在内地设立外资独资服务机构,要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有序推进;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经验,可能现阶段最需要借鉴的是他们在营商环境建设,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及其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

1.3 以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聚集式发展

近些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带聚集,向中心城市聚集,向制造业产业集群聚集,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业功能区。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手段,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引导中心城市建设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在服务本地产业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引导各城市间适度竞争形成错位发展,其扶植政策向优化商业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向演变,优化全国服务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真正繁荣。充分依托生产性服务聚集发展的优势,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引导地方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依托产业,面向产业、服务产业,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为形成有效聚集,在重视劳动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同时,更要重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瞄准和聚集产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采用规范服务标准,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科学引导区域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1.4 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推进高级化进程

我国服务业已经走过了数量式发展的阶段,正处于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的新阶段。具体看就是拓展服务领域和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素质,通过服务创新带动规模扩张,在结构升级中加快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

为此,一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根本,推进生产服务业技术创新、组织流程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鼓励通过应用信息网络、物联网技术,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体系,创造新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应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技术,改造提升批发、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品牌服务、打造品牌龙头企业、开展品牌活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化发展。

二要实行分类指导,推进创新。对于产品易于标准化、资本密集型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批发、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要鼓励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产业效率;对于服务个性化、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研发、设计、技术咨询、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多注重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产业素质。

2 根据阶段性要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联动发展是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处于简单互动阶段,工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带动作用还很有限,与工业关联最多的仍然是批发贸易和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二者协同发展存在两难困境,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推动二者建立联动机制和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

要鼓励工业企业整合和重组服务流程,推动工业上下游服务环节的外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与相关服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扶植龙头企业,创建聚集区内文化氛围和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二者协同发展。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调整阻碍二者联动发展的既有政策,强化二者协同定位的空间聚集效应,努力形成二者相互提供需求、创新供给,互相提供动力,实现二者共同升级和发展的新格局。

3 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要扩大存量,即已经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部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嵌入到生产链条上的服务活动和服务环节,这些潜在部分将转化为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价值链上关键服务环节缺失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解决方案在工业之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具体说就是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其中主要是研发创新和品牌渠道两大关键环节。

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推进以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要素在工业链条上的有效应用,鼓励家电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中规模企业运用服务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一部分优秀企业从以生产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支持企业从低端的现实优势入手,逐步向中间产品、

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中端环节延伸,提高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水平,强化生产环节与技术研发的相关性,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展,从而推动价值链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从产业链研发创新环节着手,大力发展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服务,重视中试服务、工艺设计、装备服务以及新产品营销和知识产权运作等服务业态,鼓励企业加强对核心元件的理解和开发能力,在对产业链上的核心元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突破的基础上,向复杂产品的自主开发突破。除大力发展专门化的研发服务机构外,要更加注重鼓励工业本土大中型企业内部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工程实验室并增加研发投入,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壮大研发产业规模。

从品牌渠道建设环节入手,加强自主品牌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政策协调,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犯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制造企业在境外设立市场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国际性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积极促进广告业发展,充分发挥广告业在自主品牌宣传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加工企业与国际著名品牌合资合作,参与设计,参与研发,积极推行品牌国际化,持之以恒地实施品牌战略。

4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形成有效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除自身体制机制性问题外,外部大的体制制度环境也不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

4.1 着力改革和突破现行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从服务业自身看,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4个分开原则,废除各种行政性的市场准入壁垒,消除服务业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限制。推进铁路、电力、电信、民航、港口等垄断性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步伐。放宽金融、保险业分支机构、经营业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要探索采用公开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从服务业外部大环境看,现行的机构设置和制度环境更适合于附加值低、盈利低的制造业发展,不适合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发展。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机制,加强编制,改变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设置,建议国家层面成立隶属于发改委的服务业发展局,省、市成立专门的服务业发展处或生产性服务业处,加强对服务业的统筹协调和引导。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基于工业经济背景下工业的成本结构来设计的,起到了鼓励低附加值企业发展的作用。改革现行抑制服务业外包需求发育的财税政策,重点完善物流、商务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和问责制度,把服务业工作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信用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工业使用外部生产性服务种类少,外包程度低,外包结构以低端生产性服务为主,合作的紧密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交易不规范,社会信用文化缺失,交易成本高。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远未建立。

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价格监管、规范竞争行为和市场秩序等手段,推动市场信用平台建设。倡导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建立健全信用记录与失信惩戒机制,改善产业发展的信用环境。通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来引导和监督服务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技术服务标准和信用评价制度,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鼓励龙头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先行制定服务标准,引导行业协会在制定标准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5 完善并稳步推进典型示范、试点带动工作,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要使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必须创新服务业统筹管理和引导模式,综合改革试点就成为“十二五”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新举措,因此更要科学决策稳步推进。第一,建议成立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试点方案评选、试点工作总结以及试点工作全过程进行咨询和指导。第二,国家服务业中心和服务创新示范区的选择,要坚持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原则,首批试点建议选取在全国或区域内服务业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某些重点服务行业发展历史和发展基础较好,已经在全国或比较大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并且围绕这些重点行业还形成了服务业整体聚集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作为首批典型。第三,对试点城市或创新示范区的鼓励,可体现在财税、土地、用水用电用气扶持政策突破,服务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跨区域配置和整合资源,培育新兴市场主体、新业态、服务模式创新、服务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支持,调动地方重视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第四,试点任务选择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进行专项或重大工程试点,要突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方面的内容。

上一篇:市场销售人员年度总结下一篇:市场销售月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