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04-1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通用9篇)

篇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论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

我国在创新创业培训这一块虽然初具规模,但许多高校仍主要局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上,存在许多问题,前景令人堪忧。本文研究我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培养方案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创新创业研究有益。

创新是由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创业,熊彼特则认为:创新从创业中来,同时也成为创业的评判标准,作为一名企业家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在生产要素中引进“新组合”。在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则是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种培养途径,将创新教育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使得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得以同时开发和提高,以此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办企业能力的目的。

而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大众化的主力军,其以职业教育为重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这就更需要对其培养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注人新的活力。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虽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高专学生非常重要,许多高校也都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组建创业协会,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跟高校合作开设了相关创新创业这方面的课程,经过前期的探索,我国在创新创业培训这一块的确是初具规模,但目前,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培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前景令人堪忧。

在创新创业培训上,高校仍主要局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上。多数高校是通过修订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践、实习等教学方面的课程,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室以及实习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相关的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培养却并没有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规划和管理。这都源于高校对创新创业培训上的认识误区,这也极容易造成各职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形成形式的、片面的创业培训,学生们也无法真正融入到创新创业的氛围中来,无法把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实际上,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该融会贯通于整个大学教育中,构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制度框架,并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这样才能有效的达到育人的目标,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汲取国外创新创业能力先进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能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发达国家,学校普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比较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我国应当结合国内实践,汲取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出扬长补短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概括来说,国外主要有以下两种极具典型代表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先进教育模式。

(一)设置创业和创新性思维课程

美国率设置创业和创新性思维课程。1977年美国已经在近70所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到1999年,开设的院校已将近有1100所,并且还设立了创业学与创业研究两门专业。目前,美国己经形成以商学院创业学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学生为辅,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都设有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再如,日本直接把创新创业教列入了高校必修课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富于开拓的研究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式比较开放

比较典型的是英国,英国的院校没有统一的课程教材,教育系统的教育思路是以如何发现并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出发点,教学方式采用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讲授允许学生随时打断,学生就没听懂的细节或者疑问之处向老师提出质疑,老师要尽责的讲解,直到学生彻底明白,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其评价体系也是别具一格,非常灵活,由A、B、C、D四个等级加面试组成,不恪守死板的打分模式。

三、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以课程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它应该是具体的、跟各专业相联系的,应根据高职高专不同专业性质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课程,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应当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与实施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其一,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二,充分结合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聘请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杰出人士亲身讲授经验,并以此形成讲座系列和品牌效应,使其融入到学生的课程和生活;最后,改进教学与授课模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授过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

(二)构建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以学分的形式将其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实施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全部整合形成系列的“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具体包含了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升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子计划还包含了若干训练项目,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①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包括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技术发明、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②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③科技竞赛计划主要是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其它专业(技能)比赛。④人文素养提升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群众性(非专业)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⑤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为确保该训练计划的实施,还应当将上述五个计划方面的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学分。

(三)以管理为手段,建立实施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运行管理机制

首先,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计划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以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形式每学期滚动开设,做到三年不断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

其次,建立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机构。学校、系部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学校和系部层面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使该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系部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各项校级活动,根据学校委托承担面向全校的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全面规划和组织开展系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具体活动项目和时间,从而形成了学校、系部、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

再次,制定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及各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

参考文献:

[1]周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4,(5)

[2]安玉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3]郑永廷,高国希.大学生自主创新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篇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开设

本专业创新创业模块共开设四门课程,其中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学在第五学期开,创业之星实践和成功创业案例在第六学期开。有的老师建议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学内容上由重复,开一门就可以。

二、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工商管理教研室共有7位专职老师,3位兼职老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高级政工师1人,讲师4人,硕士以上学位8人,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50%。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目前管理学院只有一个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室,适合部分课程的实训,部分课程实训还没有相应的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许多课程的实训是第一次开设,还出于摸索阶段,虽然不少老师获得了双能型证书,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或所获证书与所授课程相关度低。

篇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1. 教学的认识能力

教学认识能力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思想、理论与规律的认识。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对其教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学无术或少学乏术绝对难以成为好教师。因此, 教师除了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科研水平之外, 还要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技能的培养, 使自己努力成为所属领域中学有所成并仍十分活跃的学者、科学家、工程专家或艺术家。

2. 教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的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主要包括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能力、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能力、恰当选择或创造教学方法的能力、熟练教学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组织教学活动, 启发诱导学生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流畅通达、富于感情的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 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 教学的研究能力

教学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有它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教师要不断认真地学习, 更要能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磨炼、研究、总结、升华, 达到理论的高度。学者未必是良师, 教师的学科专业学术丰厚, 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的知识。失去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注, 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 没有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造, 教学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就难以提高。

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教师的创新性教学

创新教育强调人才的多样化, 主张尊重个性, 由教育对象的秉性特长、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来决定其最佳的发展方向。因此,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使其各有所长。教师还要创造机会, 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能力的舞台, 留给学生自由想象与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更要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方法, 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创造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只有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 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与空间, 帮助学生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 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 最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教师提高创新性教学能力的途径

1. 积极参与团队, 借助平台提高水平

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习、教学、合作或科研团队, 教师要积极参与团队的活动, 使团队成为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进行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也可以依靠教研室的团队力量, 定期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相互听课、举行公开课, 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2. 虚心请教学习, 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一是学习他们热爱教学、心系学生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学习他们为了掌握教学规律而肯投入的精神和善于投入的能力;三是学习他们对教学工作认真实践、精心研究、一丝不苟做事的扎实作风;四是学习他们注重教学创新, 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学习他们灵活高超的教学艺术。

3. 认真参加培训, 他山之石可攻玉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省市或国家会定期举行各种相关的培训、讲座、研讨会或是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培训, 能集中学习和了解到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手段与方法;能结识许多学校的同行, 利于会后时间相互交流与学习;还能感受到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 找出本校与同类学校的差距, 最终有利于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4. 深入开展教研, 深层提升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除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 总结积累经验外, 还必须结合教学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随着当代科学文化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虽然在宏观层面这些问题已有不少研究, 但具体到学科专业教学方面, 则存在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待去探讨和研究, 这正是教师锻炼与提高教学能力很好的舞台。

5. 加强自主学习, 自觉提高业务素质

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 与专业前沿保持同步, 使大脑知识储备充足, 讲课才能发散学生思维, 联想性好, 生动有趣。二要借助互联网、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或专业杂志等资源,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与技术。三要加强师德建设, 确立坚定、的崇高的师德信念, 严于律己,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之中。四要坚持教学反思, 对教育思想与实践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与调节。

6. 主动加强沟通, 注重创新创业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 加强沟通, 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总之,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重视, 能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人才规划导向,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 创设教师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平台,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并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和完善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熊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1.

[2]宋现山.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篇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但目前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仍然是基础扎实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目前,从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由大学本科生主动承担并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还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上,创新创业活动大部分是在课余时间参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没有真正地培养和激发起来。

长期以来,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德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心理结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发展目标是: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性创业型人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首先我们对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包括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型活动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创业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进行创业知识的积累。高年级主要开设创业案例教学课程和创业项目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实战经验。同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还为学生实践提供创业机会和创业基地,把创业教育实践课堂搬进企业、车间,聘请校内外指导教师,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使学生在系统理论和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进行教学改革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理念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以典型教学任务为载体,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开发了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师生互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践项目的相互支撑,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新教学理念引导下,构建了课程建设平台,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相辅相承,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齐头并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针对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课堂气氛不活跃、发言不积极等问题,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案例分析、视频教学、情景模拟、课程论文等,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将单一的课堂进行了有效延伸,利用校园信息化渠道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保证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组织了数批学生外出参观、见习,在企业、车间开设创业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训,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矛盾,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管理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缩短了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之间的适应过程。

三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教材,面向全校学生首开创业公选课

为适应学生创业素质形成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编写并正式出版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创业基础》和《创业基础案例与实训》,并且选配对创业工作有热情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法指导,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编写的创新创业类教材是以教育部提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为框架编写的,充分体现了四位一体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有助于普及创业教育和选拔创业型人才。按照创业教育实验区提出的“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导向,教材以创业基础知识为脉络,以创业素质和能力教育为重点,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是侧重应用、特色鲜明、集教学和选拔为一体的应用型教材。教材内容涉及创业案例、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创业实训、创业案例深度思考等,实用性很强。通过师生的反馈得知,教学效果良好。特别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在校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提供了专业课之外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补充。

四创办创新创业实验班,为省级创新实验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德州学院于2011年3月17日制定了《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思路。2011年10月,决定以经管类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试点,集全校之力,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同时明确了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的任务,即扎实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和教训,为创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经验。2012年8月,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对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政治方向、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就业岗位、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描述,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规格设计。针对每一项规格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创新设计、科技文化竞赛等教学环节培养方案,形成了以能力为主干,以创新为核心,素质、知识、能力和就业和谐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为适应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根据省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办了创新创业实验班。充分运用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领进企业、车间上创业实践课。将创业教育分为创新创意、产品(创意)研发、创业企业设计和创业企业孵化等四个阶段,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这一创业教育体系。endprint

五课赛结合,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没有创业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目标就不能有效实现。创业实践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非常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每年获批各级各类创新性项目几十项,为学生的实战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十多个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这些企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创业带动就业已初见成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规范地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将过去由学生会、团委和院系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系统和规范地纳入了常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我们组建了五个竞赛项目组:综合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会计专业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项目组和全国大学生国际贸易大赛项目组。学生在科技竞赛、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技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奖励103项,省级奖励156项。突出项目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二、三等奖;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国家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市场营销国家二等、三等奖;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另外,为充分利用教师承接的科研项目,采取措施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学生在科研项目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已发表各级各类论文200余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本科生整体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体系构架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年有上百名教师加入到创新实验区,积极引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每年申请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的学生近300人,每届本科生有近30%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每年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学生数达数百人,每届本科生有40%以上的学生参加,一些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全面开展,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许晓鸣.创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C].第二届“创新型创业教育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上海理工大学,2010-11-24.

篇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论文

社会往往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学生也会认为“当老板、赚大钱”就是创新创业的成功。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一些学校的视野,导致部分学校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深入体会创新创业实质,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只能成为“纸面工程”。

2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以建立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课程为本,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如美国一些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体现了对创业者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全面要求。

篇6: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总第 92 期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No.1 ,2007

Serial No.9

2[ 市场经济论坛 ]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王志勋

(哈尔滨工程大学 科技园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文章要摘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国特有的新兴科技主体 ,其主要职能之一就在于创新创业型人才。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 ,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指出应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特点 ,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 ,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 ,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 关键词 ]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 中图分类号 ]F0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17 – 0

3A Research on Innovative Imbark Personnel Training

of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WANG Zhi),男 ,吉林榆树人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17

http://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年第 1 期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No.1 ,2007

二、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自主开发为主、积极引进为辅的原则 ,不断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从国际人才竞争的态势来看 ,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他们不但可以为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平台 ,还可以为创新人才提供高薪报酬及其他丰厚的条件 ,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也增加了我们引进人才的难度。目前我国各地都为了吸引海外的创新人才归国 ,建立了海外学人创业园 ,多层次、全方位的为归国人才提供便利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经验看 ,鼓励我国科技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是一个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当前 ,随着我国整体科技产出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 ,要进一步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特别是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的重大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

(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培养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 ,要积极改进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应按照整体规划、宏观管理、分类指导、加强服务的原则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科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制定一套从吸引人才到利用人才整个环节上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发挥人才才能的政策。在人才培养上 ,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依托 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 ,培养锻炼队伍 ,努力形成创新团队 ,形成一边出成果、一边出人才的良好局面;高校和大学科技园要适应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坚持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 ,增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交流 ,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在人才评价方面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在人才使用上 ,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鼓励学术冒尖 ,提倡学术民主 ,反对学术官僚主义。在人才激励上 ,加快对人才资本市场运营层面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科技人才的主体

衡量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其是否转化为产品 ,是否创造了利润。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其技术创新成果主要由企业完成 ,技术创新人才也主要聚集在企业。但目前从我国科技人才分布看 ,大量人才聚集在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 ,远离市场 ,故做不出有效的技术创新成果。从整体上看 ,科技界内部脱离实际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许多学术研究依然是为了某种资格、、。深究荣誉 待遇这种问题的根源 ,还是我们的人才分布和使用政策的导向问题 ,反映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吸纳科技人才主体的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健全 ,还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在人才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加大投入。事实上 ,只有政府对吸纳科技人才进行自主开发的国内企业采取导向明确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 ,有目的地增加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广泛吸纳科技人才的引导 ,只有各级政府不断健全企业吸纳和使用科技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才能实现企业作为科技人才吸纳主体的作用 ,有效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人才分布和实现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建立创新人才平台 ,为创新人才的发展

提供宽松的环境

国家大学科技园可充分利用依托大学的优势 ,和大学共同创造有利条件 ,吸引包括高校师生和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创业者到园区创业 ,通过创业实践和企业孵化 ,培育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开发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掌握现代科技 ,兼具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的科技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促进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 ,营造宽松自由、团结协作、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学科技园队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提供创业的环境和平台 ,让人们在这个环境与平台上实践 ,锻炼成长 ,根据市场和创业需求开办一些培训班。高等学府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规划 ,加大对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向大学科技园开放人才、、、、技术 装备 基地 信息等资源。建立灵活的岗位制度 ,完善人才双向流动的管理制度 ,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 ,鼓励师生进入园创业。改革高校内部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奖励制度 ,营造鼓励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高等学校也要重视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合国家有关人才计划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园区内有针对性地布局和构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全面提升培养和汇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大学科技园中创业 ,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入园

创业的工作力度 ,汇集一批留学回国拔尖创业人才。

(五)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要千方百计为创新型人才开展工作创造物质条件。尽一切努力在经费、科研条件、学术交流、出国考察等方面提供支持 ,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创新型人才 ,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创新型人才的各项福利待遇方面提供保证 ,这是凝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工作。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工作发展空间 ,分配制度改革使创新型人才更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奖励制度改革激发起创新型人才大胆创新的激情。建立特殊奖励津贴 ,让创新型人才在物质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 ,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解决他们为生活而分心的后顾之忧。对创新型人才重奖 ,应当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国策。为实现我国

篇7: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了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该方面的人才团队建设,以及综合培养体系,将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等,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认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初期阶段,并没有设定科学的目标,同时在相关的培育手段上,还是按照经验作业的模式来进行,这对于日后的学生成长、进步等,都没有办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造成的一些负面信息较为突出。第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未按照先进的理念来进行,针对国际上的有效方法,或者是业界内的一些创新模式,都没有积极的操作,这对于未来教育的进步,将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篇8: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研究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国际社会上基本普遍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共识。 在面对新兴的创业大潮时, 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用创新的思路解决问题, 才有可能在创业之路这个新兴的道路上走向成功。我国提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欧盟于2005年通过“研究与创新战略”, 巩固和发展泛欧研究与创新活动, 争取到2010年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社会。美国出台《2005年国家创新法》, 确保其在创新、研究与开发方面的世界领袖地位。2009年4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发表演讲, 宣布了科学研究、创新和教育投资的新计划, 承诺将成倍增加三家 (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以及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 的经费, 宣布在能源部下成立“先进能源研究项目局”, 并考虑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的研究生经费提高两倍。

2.教育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我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尚处于落后地位, 哈佛商学院的《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 中国科技储备指标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 处于全球第77名。另外, 我国的知识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 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 而我国目前仅为39%。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 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 平均每万居民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在全世界仅列第43位;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

3.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 教育是源头, 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 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面向国家需要和学科前沿, 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镇, 更应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1] 。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

创业人才的培养, 有着其特殊的一面, 那就是不可知性和实践性。国际劳工组织的KAB创业课程就明确指出, 创业就是开创自己的企业。但是对受教育的个人而言, 开创企业的行为明显要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后。众所周知, 受到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即使一个人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 理论成绩非常优秀, 其创业活动也有可能会失败, 反之亦然。这就说明创业有不可知性, 从而我们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候, 对教育的结果如何进行评价, 肯定不能使用以往的唯成绩论, 那是不科学的。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对高校而言, 具体实践就是开展创业教育。目前各级各类高校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视。许多高校研究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融入学生日常的课程中去。对授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专为大学生创办了创业园区, 教育学生如何开办自己的企业, 实施创业教育的各项指标。我国高校虽然创业教育实施的时间不长, 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也是高校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重视和实践的一项具体工作。而目前缺乏的是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是由多种标准组合而成的一种评价体系, 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评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

1.理论知识。

即使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很高, 也有可能创业失败, 其原因很复杂,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 有着高深创业理论水平的人, 其创业成功率是要比没有的人要高得多, 这就充分说明了创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创业活动的基石。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是唯一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 这也是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只有充分掌握了创业的理论知识, 才能更好地将之付诸于实践, 取得成功。这一评价标准为大部分高校所采用, 其原因主要是评价的方法简单易用, 主要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 检验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或在虚拟的环境中的知识运用能力。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大致的量化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 在一定范围内是可取的。

2.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也是形成评价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一评价的标准相较于理论知识而言, 运用得范围相对较小。这和其特点是分不开的。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在社会上进行创业实践, 以其最终的实际业绩或取得的社会评价反馈来确定的评价标准。实践能力因为涉及具体的操作, 所以受到外部的影响很大, 操作起来比理论知识的评价难度要高。很多没有相关条件的高校都没有进行实践能力的评价, 而一些有大学生创业基地或孵化园的高校, 往往利用这一便利条件, 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并利用实践结果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价, 因为实践能力结合了理论与实际, 可信度更高, 评价的结果也更客观。

3.创新思维。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启明星, 在千变万化的创业活动中, 往往会遇到死胡同, 只有利用思维的创新, 用崭新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才能带来新的启示, 最终获得成功。由于创新思维是一种主观的意识, 很难用数字去界定, 这就给我们的评价标准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心理学上的技术, 如心理测试, 研究出专门用于测量人的创新思维的测验, 用于评价标准的界定。

4.创业能动性。

创业能动性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标准, 往往容易被人所忽视。创业能动性是指对创新创业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冲动, 保持着长期的热情, 即使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阻碍, 也不会因此而放弃, 能够坚持到最终成功的主观能动性。创业能动性的评价不容易把握, 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三种条件来评价: (1) 是否能够忍受孤独、挫折甚至失败仍不放弃自己的事业。 (2) 是否对创业成功具有强烈无比的自信。 (3) 是否保持有长期的冲动来开创你的事业并长期发展下去。如果学生对上述问题都能回答“是”的话, 并且这个答案能长期保持不变, 则表明该学生已经具备了创业能动性的标准。

三、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的分析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综合体系。研究认为, 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是评价标准的基石, 理论学习得越扎实, 将来创造出的成果也越高。实践能力是评价标准的深化,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 只有在实践中把理论付诸于实际, 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完善理论、修正理论。如果单纯以理论知识来评价, 很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过去, 高校通常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 而实践证明, 以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的人才评价体系, 不仅在理论上不尽科学,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亦存在片面性[2] 。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多地从实际出发, 倡导以实际业绩与社会效果为主的人才评价体系。

所以, 我们认为在客观方面, 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在主观方面, 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的评价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 空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没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 是无法面对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挫折, 从而导致创业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而且这些标准往往容易被人所忽视。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创办自己的企业, 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道德素养之外, 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事业心与开拓能力。

如果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大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现成的工作, 而创业又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当的技能, 或没有魄力, 那就只能等、靠、要。形成这种局面是有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教育观念方面原因的, 但是从学生个体来讲, 普遍缺乏这种意识和相关的技能, 是必须正视的现实。由此, 我们必须反思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弊端, 以便使现有的以就业教育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尽快地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为培养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川生.教育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06-05.

篇9:高校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关键词:农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S-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47-03

收稿日期:2014-07-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4YJC880112)。

作者简介:张卫民(1979—),男,江苏高邮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E-mail:yfgszwm@163.com。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对农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进行再造,通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业方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实现这一国家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高地,对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责无旁贷。

1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分析

农业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类;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是一系列农业相关联产业环节连接而成的链条,包含基本链条及辅助链条,基本链条由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串联而成,而辅助链条则涵括了农业科技的开发及推广链、农业资金的筹集及使用链等与基本产业环节相关联的一系列辅助服务活动[2]。从农业产业链分析,链条诸多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仅需要农、林、牧、副、渔等专业的大学生,还需要经济管理、设备研发、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技术、生产销售、法律、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不应该局限于化学、农业与生命科学等领域,而应该立足全校所有专业,把有志于农业行业就业、创业的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创业发展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农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可归为以下几类。

1.1涉农科学研究人才

科学研究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提供科技支撑。没有涉农科学研究人才,农业发展就缺乏根本动力。例如,在种植业新品种研发方面,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199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受理申请品种权数量11 710件,最终授权数达到4 018件,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这些新品种抗病虫害、商品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比现有品种有较大提升。新品种能明显增加产量、提高种植户收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有利于在农村进行推广种植。培养家禽、水产新品种也有同样的优点。此外,研发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村人力资源。

1.2涉农科学生产人才

涉农生产在农业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及诸多环节,如农业产前环节、农业机械生产等方面。涉农科学生产人才是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需要以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拿农村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来说,农村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粗放型的农业经营生产方式使农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4]。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为特征,这就急需掌握科学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带动农村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1.3涉农科学管理人才

科学管理理论已发展并应用了上百年的时间,至今仍然是学术界和实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科学管理贯穿农业产业链的整个过程,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需要科学管理人才来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管理,目前许多中小种、养殖农户还停留在凭经验生产经营的阶段,与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须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1.4涉农科学服务人才

涉农服务包括农业生产服务支撑体系和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人才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包括法律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科技咨询人才、宣传推广人才、金融服务人才、机械生产工具维修与保养人才等等。现代农业服务业需要的人才包括现代物流业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休闲农业旅游人才等等。涉农科学服务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农业知识与农业生产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这对涉农科学服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例如物流业,通常物流业关注的是运输成本、运输时间和运输方式这3个关键要素,然而现代农业物流还要重点考虑保鲜运输、仓储等问题,才能保证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目前,农产品保鲜运输技术在国内属于热门前沿研究内容。

1.5涉农创业人才

涉农创业人才就是在农业创业链的某个环节发现创业机会,进而整合自身资源开展创业活动的创业者。创业活动不仅要求创业者的个性特征适合创业,还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农业产业创业的大学生需要从自身知识结构和掌握的资源出发,对农业创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研究,以有利于创业成功为原则,从适合自身创业的环节入手开始创业。例如,动物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家禽养殖业创业;水产专业的学生可以从水产养殖业创业;农作物新品种研究人员可以从新品种生产和销售开始创业;法学专业学生可以从农业法律咨询和支持方向来创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跟农业专业学生联合创业,也可以在现代农业服务业中寻找创业机会等等。

nlc202309031855

2协同创新中心是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载体

协同创新中心不是产学研合作的简单升级。2012年3月国家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为“2011计划”),将“2011计划”实施的主体赋予高校,分校级、省级、国家级3个层次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革命性的发展战略,是解决国家、行业急需的重大需求,以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协同创新是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推动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协同要素包括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诸多要素,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1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构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新机制

多年来,高校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一直局限在农业或生物相关学科,从整个农业产业链和现代新农村发展需求来看,人才培养范围显然是狭隘的。高校也一直在探索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比如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但是学科的相似性、合作单位的同质化、合作模式简单化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涉农协同创新中心针对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机制问题,重点从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8个方面进行机制体制改革,打破高校内部各部门、高校与社会其他创新力量间的壁垒,使各协同要素形成深度融合的整体,形成有利于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在国家首批立项建设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就有面向区域发展的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立项必将给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省级涉农协同创新中心中既有面向区域发展的,也有面向农业行业产业的,而且占了相当的立项比例。以江苏省立项培育的39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例,涉农协同创新中心就有5个,占立项比的12.8%,涵盖了农业行业产业的诸多方面,有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生物农业方面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方面的、现代林业方面的等等,这些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农业方面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通过协同各方的联合研究,产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知识、新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农业方面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2.2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大学生识别农业创业机会

创业的第一步就是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匹配,发现问题是创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必然面向国家、社会、区域、行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有需求就存在机会。涉农协同创新中心的农业重大需求导向已经给大学生农业创业指明了创业方向。大学生通过创业机会识别方法以及创业机会评估技术从农业重大需求中选择某个有利于自己创业的需求点进行创业,无疑会大大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以江苏省立项建设的“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来讲,环洪泽湖区域作物育种技术陈旧,农户多年来一直种植低产、抗虫害差的品种,这就给作物新品种的销售和推广带来了机会。农民大量使用肥料和农业的习惯与区域环境保护格格不入,在政府对洪泽湖区域环境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的今天,该区域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环保生产资料的需求会不断增加。针对该区域渔业养殖低效、养殖模式落后的现状,洪泽湖拦网养殖技术等生态养殖方式将大受政府鼓励和支持。

2.3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协同创新的重要原则就是创新引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了校内外的协同创新力量,集聚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有效整合了创新资源,构建了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了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学生融入协同创新中心来,本身就会接受创新文化的熏陶。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引领大学生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他们创新创业。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大批创新人才,有利于产生示范作用,大学生在跟随这些创新人才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思想上会潜意识地模仿,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标杆,有利于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创新人才。

3新农村发展研究是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高校是国家人才、创新技术聚集地,然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优势资源没能很好地为国家这一战略需求服务。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开展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首批10家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12年4月成立。随后,全国各地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校级或市级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3.1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熟悉农村创业环境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依托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多样化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学生通过参与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或研究项目中,切身感受农村市场环境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对农业创业环境的分析,选择有利的创业方向,使自己的创业环境事半功倍。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展的“红色1+1”行动,鼓励研究生、本科生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三农”问题一手信息;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林甸县果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让学生深入掌握果蔬生产技术,熟悉特色果蔬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给学生识别农村创业机会提供了捷径。

3.2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能推动大学生创新农业创业模式

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推动了新农村发展存在诸如农业生产、村镇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医疗卫生、政府咨询以及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多元的需求就存在多元的创业机会,就会产生各种“因地制宜”的创业模式,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农村服务模式、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等等都不能满足农村创业模式的需要。大学生通过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能够开拓视野,看清新农村建设的全景,了解现有的各种农业合作模式,为自己农业创业奠定实践基础。

上一篇:年消防宣传日主题演讲稿范文2020下一篇:数学逻辑数学论文